明清官窑瓷器的纹饰

合集下载

奇幻瑰丽

奇幻瑰丽

奇幻瑰丽作者:张正义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06期【编者按】清代瓷器较之明代有很多创新。

釉色增加,品种丰富,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瓷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笔者精选了沈阳故宫瓷器藏品中顺治至光绪时期官窑瓷器佳者三十余件,对其形制、沿革、尺寸、釉料、纹饰、款识等方面做综合性说明,以飨清代瓷器爱好者及研究者。

24.清康熙款青花番莲纹大盘盘撇口,弧壁,浅腹。

盘内外通体以青花为饰,盘心及外腹壁均绘缠枝莲纹。

纹饰线条勾线精准,婉转有力,采用双勾法且分水涂染。

底足凸圈一道,中间露胎。

双圈足底,青花双圈六字两行“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造型规矩,端正秀美,青花发色明快鲜艳。

此盘为双圈足。

民国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说:“康熙大盘,多属双底足。

双底足者,足圈内有深沟一道,沟之内又复起足,然后乃至底也。

”这种双圈足的内足并不着地,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

康熙青花的青料主要是浙料和云南的珠明料。

康熙青花早中晚三期的色调差异较大,中期的色调较为明快鲜艳。

在纹饰层次和青花发色方面,康熙青花艺术成就卓然。

陈浏的《匋雅》中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

然则,康青虽不及明青之秾美者,亦可独步于本朝矣。

”25.清乾隆款青花八宝番莲纹双耳扁瓶瓶直口,细颈,扁圆腹,腹两面中心凸起,颈肩相交处饰对称螭耳,椭圆形扁圈足。

通体以青花为饰,口沿处饰回纹,下部绘缠枝灵芝纹。

腹心凸起部分绘为宝相花图案,外以回纹、莲瓣纹环绕,以外层大莲瓣环绕内层的宝相花,构图形式新颖。

八莲瓣形开光分绘轮、螺、伞、幢、花、罐、鱼、肠,为佛八宝图案。

瓶腹侧面为缠枝番莲纹。

足墙饰缠枝灵芝纹。

圈足露胎,足底施白釉,底书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方图章款。

该器形是在明永乐、宣德官窑青花大扁瓶的基础上创制而出,圆若满月,造型秀美,故又称“宝月瓶”或“抱月瓶”。

雍正朝始烧,乾隆朝重烧。

此瓶青花色泽艳丽,色重处用青花故意点染深浅不同的斑痕,是模仿明永乐、宣德青花晕散的呈色效果。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

明清瓷器鉴定要点( 一)、明代瓷器的特征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

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资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

4、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其他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

琢器的腹部有多至两层的衔接痕迹。

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尤甚。

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

6、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

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7、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

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

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

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8、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

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

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9、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在民窑器上有图记款,吉祥语款,私家人名款。

款字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

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

一般格式为“大明××年制”,隆庆时期多为“大明隆庆年造”,书写位置,一般写于器足底面口沿或器身上。

陶瓷上的传统纹饰

陶瓷上的传统纹饰

植物纹一、莲花纹莲花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一,也是典型的宗教纹样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

宋代定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等,多在盘、碗、瓶、罐、枕上分别用刻划、模印、彩绘等手法,以串枝、缠枝、折枝等多样姿态表现优美清雅的莲纹。

其中折枝式的一花一叶莲花纹比较多见,如定窑白釉盘上舒展的缠枝莲,茎蔓缠绕,莲花摇曳。

串枝莲则多以环带形式布于盘壁,两朵莲花相对开放,衬托着盘心的折枝莲花。

把莲纹是莲花纹的一种形式,因将折枝莲花、莲叶和莲蓬用锦带扎成束状而得名。

常见的是作对称构图的一把莲,还有均齐式构图的二把莲和三把莲,始见于宋代耀州窑青瓷的印花纹饰,其中三把莲纹样上还印“三把莲”字样。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把莲纹盛行,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把莲纹瓷盘较为多见。

二、莲瓣纹以莲花花瓣为装饰纹样而得名。

莲瓣纹在瓷器上出现始于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我国佛教盛行有密切关系。

按所装饰莲瓣的层次,可分为单层莲瓣、双重莲瓣及多重莲瓣。

按莲瓣的形态可分为尖头莲瓣、圆头莲瓣、单勾线莲瓣、双勾线莲瓣、仰莲瓣、覆莲瓣、变形莲瓣等。

早期瓷器上的莲瓣纹曾作为主题纹饰出现,如著名的北朝青釉仰覆莲瓣纹大尊、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莲瓣纹渣斗、北宋定窑刻花莲瓣纹盖罐等。

三、宝相花纹将自然界花卉(主要是莲花)的花头作艺术处理,使之图案化、程式化。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面团形,以8片平展的莲瓣构成花头,莲瓣尖端呈五曲形,各瓣内又填饰三曲小莲瓣,花心由8个小圆珠和8瓣小花组成。

这种团形宝相花多用于唐三彩装饰,上海博物馆藏唐三彩宝相花纹盘为典型器。

另一种是立面层叠形,以层层绽开的半侧面勾莲瓣构成。

此种宝相花纹多见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影青暗花缠枝韦相花纹碗、明成化青花宝相花纹碗为代表。

四、牡丹纹指以牡丹花为主题的纹饰。

唐代人崇尚牡丹,金银器等常以牡丹纹为装饰题材。

宋代人受其影响,视牡丹为富贵花,瓷器上盛行牡丹纹饰,宋定窑、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在瓶罐、盘碗、盒枕等器皿上大量采用。

明清瓷传统纹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明清瓷传统纹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明清瓷传统纹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古代陶瓷的纹饰,反映出中国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瓷器上的纹饰图案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值得大家去探讨研究,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也有对生活美好的憧憬。

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

这些纹饰反应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解读古代陶瓷的纹饰特征及寓意,了解传统文化及典故,继而更好的去欣赏那些不同时期涌现的光彩熠熠的精美之作。

喜欢真正野生好沉香的朋友请加下面微信免费领取:《破解沉香投资收藏谜中谜》【一路连科图】一路连科是科举时代对赶考学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以连中三元。

科,是指程度、等级,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份称登科。

科举考试分乡式、会试、殿试三等,乡试列为首者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夺魁称状元。

清代瓷器上绘一只鹭鸶和莲花,寓“一路连科”之意。

此外,绘一只鹭鸶和芙蓉,称“一路荣华”,绘一只鹭鸶和牡丹,称“一路富贵”,绘一只鹭鸶和花瓶,称“一路平安”,这些题材不仅是对赶考学生的祝福,也是对人们美好未来的希翼。

明宣德青花一路连科纹蟋蟀罐标本清十八至十九世纪青花釉里红一路连科纹罐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大纵横》【八仙图】“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

相传他们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

八仙所持之物:张-鱼鼓、吕-宝剑、汉-扇子、韩-花篮、铁-葫芦、何-笊篱、蓝-横笛、曹-阴阳板,被称为“暗八仙”。

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装饰题材之一,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清初仍较流行。

明景泰青花八仙庆寿纹罐清康熙矾红彩八仙祝寿纹碗-北京故宫藏【八吉祥】始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

八吉祥图案为: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

它们(或称八宝)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

明清时期瓷器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瓷器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瓷器时代特征【种类】明清瓷器纹饰种类繁多,常见的主要纹饰图案有,蝈蝈、松鹿、云纹、云龙纹、耕织图、花卉纹、花果、鸟纹、鱼纹、云纹、兔纹、寿星、回首兔纹、十八罗汉、雁纹、直线纹、凸线纹、博古图、阴线纹、单线圈纹、海马、太白读书、荷莲纹、赤壁赋、缠枝莲纹、封神榜、文王访贤、覆莲瓣纹、麒麟、团龙尖莲瓣纹、莲花纹、牡丹纹、花果纹、菊花纹、芙蓉花纹、梅花纹、灵芝、葡萄、花瓣纹、蕉叶纹、八卦、叶纹、草叶纹、婴戏图、人物故事、山水纹、三国演义、西游记……以上随意列举一些明清时期常见的纹饰种类,以期从中窥见明清时期纹饰种类的诸多特征,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在纹饰种类上可谓是集大成,从具体种类上看,虽然明清瓷器许多纹饰种类前代都有见,但确有少部分急剧减少或基本消失了,较为典型的如珍珠地刻划花纹在明清时期基本不见,而一些传统的凹弦纹、鸳鸯对衔绶带纹、蕉叶纹、草叶纹等都呈减少的趋势,大量出现的是大型组合纹饰,如青花瓷瓶、青花罐等器物上的纹饰,常是大型山水和人物故事,图案构思奇妙,山上往往是小桥流水、亭台水榭、云雾缭绕、牧童戏牛等,组合十分复杂,看上去相当繁缛,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来反映纹饰的主题。

实际上青花瓷作品上的大型山水画与宣纸上的没有任何区别,所表达的思想也很抽象,由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瓷器纹饰在明清时期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装饰,而是成为了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因此许多瓷器的纹饰都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教化功能。

【时代】从时代上看明清瓷器纹饰与传统相比有较大改变,首先继承了传统刻划纹的诸多元素,如诸多纹饰的种类等,但明清瓷器显然背离传统瓷器的发展方向,不再以刻划纹为主,主要以绘画为主,刻画并举,明清传统瓷器,如白瓷、黑瓷等在纹饰上主要以刻划纹为主,而处于主流地位的青花瓷则主要以绘画为主,成功地将传统瓷器的发展方向转型,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成功地被引入到了瓷器上来,成为明清时期画家宣泄思想的幽静之地,和封建礼教进行教化的场所,以及人们吉祥互拜的场地,如我们常可以看到的鱼纹盘,一条大鲤鱼在盘中央翻腾,预示着“五谷丰登,年年有余”,试想人们在享受美味之时,看着如此潜移默化的祝福,其心情该是多么的愉悦。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清朝瓷器在中国陶瓷的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过元明两代的积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特别是其对于清花和斗彩的继承和发展,独创的粉彩和珐琅彩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

清朝瓷器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陶瓷外销,尤其西风渐进,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

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

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

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明清瓷器鉴定

明清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鉴定(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

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

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

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

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

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

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

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

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

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

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天球瓶、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

明清瓷器专业断代方法论

明清瓷器专业断代方法论

明清瓷器专业断代方法论一、引言明清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独特的风格和工艺特点使得鉴别其年代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为了准确鉴定明清瓷器的年代,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断代。

以下介绍七种主要的断代方法,包括造型鉴别、纹饰鉴别、胎质鉴别、釉色鉴别、款识鉴别、工艺鉴别和材料鉴别。

二、造型鉴别明清瓷器的造型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通过观察瓷器的整体形状、口部、腹部、底部和耳部等细节,可以推断其大致年代。

例如,明代瓷器造型古朴,清代瓷器则更加注重装饰和细节。

因此,根据瓷器的造型特点,可以对其年代进行初步判断。

三、纹饰鉴别纹饰是明清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同时期的纹饰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如明代青花瓷的纹饰风格简洁明快,而清代则更加繁复。

通过观察纹饰的构图、风格和色彩等,可以推断出瓷器的年代。

同时,也要注意纹饰与造型的协调性,以提高断代的准确性。

四、胎质鉴别明清瓷器的胎质也有其时代特点。

一般来说,明代瓷器的胎质较粗,呈灰色或米黄色;而清代瓷器的胎质则较为细腻,呈白色或米白色。

通过观察胎质的细腻程度、颜色和光泽等,可以对瓷器的年代进行初步判断。

五、釉色鉴别明清瓷器的釉色也有其时代特点。

例如,明代青花瓷的釉色偏灰蓝,而清代青花瓷的釉色则偏深蓝。

通过观察釉色的色调、浓淡和光泽等,可以对瓷器的年代进行初步判断。

同时,也要注意釉色与造型、纹饰的协调性,以提高断代的准确性。

六、款识鉴别款识是明清瓷器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时期、不同官窑的款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通过观察款识的字体、笔画、结构和位置等,可以推断出瓷器的年代和窑口。

同时,也要注意款识与造型、纹饰和釉色的协调性,以提高断代的准确性。

七、工艺鉴别明清瓷器的制作工艺也有其时代特点。

例如,明代瓷器的制作工艺较为简单,而清代则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

通过观察瓷器的制作工艺、绘画技巧和烧成温度等,可以对瓷器的年代进行初步判断。

同时,也要注意工艺与造型、纹饰和釉色的协调性,以提高断代的准确性。

陶瓷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以明清瓷器为例

陶瓷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以明清瓷器为例

陶瓷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以明清瓷器为例陶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代表,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明清时期是我国陶瓷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清瓷器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陶瓷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但在明代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明代的官窑和民窑分别代表了朝廷官窑和民间瓷器生产的两个不同方面。

官窑注重工艺的精细和瓷器的装饰,代表作品有明代成化官窑和嘉靖官窑。

成化官窑以青花瓷器为主,色彩淡雅,纹饰繁复,尤以《百花图》瓶和《万寿无疆》瓶为代表,展现了明代绘画艺术的精髓。

嘉靖官窑则以宜兴紫砂壶和明代黄釉瓷器为主要代表,壶身造型新颖,工艺精湛,色泽鲜艳。

民窑则发展了瓷器的大规模生产和商业化,代表作品主要有明代景德镇瓷器和江西庐山陶瓷,器形简洁大方,釉色明亮,成为明代瓷器的主流。

明清时期的陶瓷文化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代中后期,瓷器的装饰发展到了极致,出现了绘画式纹饰,创造了瓷器的图像化,体现了我国绘画和陶瓷艺术的紧密结合。

明代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瓷器和五彩瓷器为主,绘画技法独特,纹饰多样,如《水鸟图》、《山水图》等都展现了明代瓷器绘画的高度水平。

清代则逐渐形成了典型的装饰风格,如宜兴紫砂壶以刻花和鬼斧神工的技艺著名于世。

同时,清代的瓷器制作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釉色更加绚丽,窑炉更加现代化,如清代的精美釉里红瓷器,红彩厚重,色泽鲜红。

总之,明清瓷器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代表,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

它既传承了唐宋时期的陶瓷制作传统,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当时社会的现代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清瓷器既是明清时代社会文化的产物,也是传统陶瓷工艺的杰出成就,对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影响。

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菊花纹样研究

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菊花纹样研究

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菊花纹样研究作者:高杰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7期摘要:明清时期制瓷业发展迅速,达到了顶峰,特别是官窑瓷器,制作水平极高。

该时期的瓷器在纹饰图案上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以菊花纹饰见长,虽然之前时期的瓷器上菊花纹饰已屡见不鲜,但明清时期的菊花纹饰更加丰富多彩、形象生动。

作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并以明代官窑瓷器上的菊花纹和清代官窑瓷器上的菊花纹为研究主线,阐述了这两个时期菊花纹饰的种类与特征。

关键词:官窑;瓷器;纹饰;菊花纹明清时期是官窑瓷器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该时期瓷器制作工艺成熟,而景德镇官窑瓷器是该时期瓷器的代表。

明清两代,景德镇因其制瓷业的繁盛而成为我国的制瓷中心,明清两代官窑瓷器基本上都是出自于景德镇。

在瓷器纹饰方面,菊花纹较为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两个时期因时间的不同在瓷器上的绘制菊花纹饰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特征。

笔者将从明代和清代两个时期出发,对官窑瓷器的菊花纹饰做具体介绍。

1 明代官窑瓷器上的菊花纹明朝建立伊始,统治者为了社会安定,开始在各领域改革,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了手工业的生产与发展。

同时,社会的安定带来了城市的发展繁荣,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这就使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增长,而手工业产品包括瓷器。

人们对瓷器的追求中,也包含了对陶瓷纹饰的热衷。

此时瓷器不再只是重视实用,更注重瓷器的美观,而瓷器的美观是可以通过瓷器上的纹饰反映出来的。

笔者收集了该时期的各种图片资料,归纳出明代官窑瓷器上的菊花纹主要在洪武、永乐、宣德三个时期颇为盛行,其中洪武时期最盛。

洪武时期官窑瓷器的菊花纹饰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1 菊花形象以扁菊纹为主明朝的官窑瓷器,其菊花纹饰以扁菊纹为主。

这一特征冯先铭的《中国陶瓷》一书中有提及。

书中提到:“图案花纹多见花卉纹,主要是缠枝和折枝牡丹、莲花和扁菊花。

扁菊花纹尤为多见,这是洪武时期釉里红和青花瓷器的共同特点之一。

”此外,书中还提到:“传世品中,洪武青花瓷的图案花纹比釉里红瓷更单调,以花卉纹为主,基本上和釉里红的花卉纹相同,特别多见扁菊纹,有的器物以缠枝扁菊为主题纹样。

明清青花瓷官窑和民窑特点对比分析并鉴定鉴别真伪

明清青花瓷官窑和民窑特点对比分析并鉴定鉴别真伪

青花瓷是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高温炉火烧成。

明代青花官窑瓷器,造型浑厚古朴,釉质肥厚滋润,纹饰布局严谨,画法豪放洒脱为基本特征。

为了论述方便,我把明代分成早、中、晚三个时期。

一. 明代早期: 洪武、建文、永乐、宣德。

以永、宣瓷为代表。

1. 洪武官窑: 洪武(1368—1398)计31年。

传世品不多,主要特征如下: 胎质洁白,较为粗松,有不规则的气孔或开片;底足修削规整,圈足内墙为离心切削,外墙向内重刀斜削,少有塌底现象,薄底大盘有塌底现象。

玉壶春瓶则颈短腹粗,圈足增大。

绘画工整有余,而变化不多。

回纹以正反两个一组,蕉叶纹以中径留白, 叶脉细如鱼骨, 轮廓线复笔加粗; 扁菊纹: 花型随圆, 花蕊双构画斜格, 里层线描, 外层填色; 缠枝莲纹: 麦粒状花瓣, 花叶瘦劲; 牡丹纹: 花瓣内填色, 外加单线勾边。

钴料以国产料为主,淘炼不精。

发色谈蓝清丽有层次,无晕散;或淡兰中深兰色斑,有少量晕散;或者呈苏麻离青,有黑色铁锈斑,釉层肥厚,滋润平滑;较少有开片;无釉砂底多刷有一层红浆色为洪武特有。

2. 洪武民窑: 以日常生活用瓷为主, 早期瓷化程度差,中后期瓷化程度好。

圈足由小到大;足壁由厚到薄;挖足由浅到深;足壁切削由斜到直,由轻到重;足心多留有乳突;底部均不施釉;内墙外撇,外墙内收。

画法以一笔点划;以圆弧形线条居多;釉质肥厚,以淡卵青为主,少有缩釉现象。

3. 建文朝仅4年(1399—1402)无官窑传世,民窑面目不清。

4. 永乐朝22年(1403—1424),官窑胎体细薄,造型规整,制作精湛轻盈,器内外修削平整光滑;典型特征是挖足精细讲究;露胎处多有火石红。

碗类圈足以挖足过肩为典型。

画法以双勾填色为主,线条纤细而清晰;并留有深浅不一笔痕; 牡丹纹: 花大叶小, 双勾填色, 花瓣层次渐少, 较少留白; 缠枝莲纹: 花大叶小, 花朵状如火珠, 勾边不留白; 蕉叶纹: 中径线条较粗, 叶呈细长三角形, 叶周锯齿较粗, 单线勾成;早期青花以国产料为主,发色兰中泛紫无黑斑;中晚期以苏麻离青钴料为主,呈色以纯正宝石兰,有下凹的黑铁斑,并有晕散;器物口沿锋利;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肥厚莹润。

明清历代官窑瓷器釉色品种大全

明清历代官窑瓷器釉色品种大全

明清历代官窑瓷器釉色品种大全明、清官窑瓷器,品种繁多,精彩纷呈。

成熟于元代的青花瓷,各期皆有杰作,并以瓷入画,有水墨青花的美誉;釉里红瓷更得明初皇家喜爱;五彩瓷乘宋、元红、绿彩之序,出现了釉上蓝彩的新工艺;斗彩之花于明宣德朝初绽,在明成化朝、清雍正朝两度怒放;当人们还在欣赏五彩瓷的古韵时,珐琅彩已携着大西洋彼岸的异国风情,款款而来;粉彩瓷则并五彩瓷与珐琅彩瓷之美,于康、雍、乾盛世涉入瓷海,其后一领瓷业风骚二百余年......彩瓷令人目不遐接,颜色釉瓷亦琳琅满目,以雅致简约亮丽匀静的风姿闲步于瓷坛。

釉下彩瓷釉下彩瓷是直接在瓷坯上绘画,然后入窑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的彩瓷。

青花瓷明永乐官窑青花四季花卉海水纹折沿葵口盘青花瓷是以钴为着色剂,直接在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约1300°C的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相间的彩瓷,其主要产地在江西景德镇。

景德镇在元代就生产出成熟的元青花,当时是外销瓷。

明代永乐、宣德二朝的官窑青花瓷,以深沉的发色为特征,是继元青花后的青花瓷的第二个高潮期。

明成化朝青花瓷以如脂如玉的白釉配淡雅的青花发色,相得益彰,是其第三个高潮期。

清康熙青花瓷,以亮丽的色彩,浓淡分层的水墨效果,将戏曲传说的美丽、唐诗宋词的意境再现于瓷画,是青花瓷的第四个高潮期,也是最高成就期。

青花瓷还繁衍出数十个小品种,如青花金彩、青花五彩、黄地青花等。

釉里红瓷明洪武釉里红地留白折枝牡丹纹盘釉里红瓷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釉下彩瓷,始见于元代。

它与元青花是釉下彩瓷中的姐妹花。

明洪武时期,釉里红瓷、青花瓷与白釉瓷平分官窑瓷秋色,釉里红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正统朝以后,数朝都未烧制出成功的釉里红瓷。

直至明末,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得以恢复,并在清代康熙朝、雍正朝官窑二度重放异彩。

青花釉里红瓷明万历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青花与釉里红共烧的瓷器称青花釉里红瓷,元代始见。

青花用钴绘画,而釉里红则用铜作着色剂,都要烧出好的色泽来,十分不易。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

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

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致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

一、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

元代龙泉青瓷龙塑,四肢与躯干同粗,不生背鳍(其)。

元龙泉窑青瓷印云龙纹,龙角无分杈,龙鳞为单个的突出点组成,爪长而尖稍弯。

元代景德镇青花龙纹:形体细长似蛇,头瘦、上颚尖、细颈、长躯,背有尖的齿形鳍脊,斜方鳞;细长腿、以三爪居多,爪细长锐利,尾部细,作火焰状,肘毛形如飘带,圆目有神,发疏向后或向上前方飘拂,双鹿角细长尖部上钩,背有尖的齿形鳍脊,长而较密,有的鳍齿一长一短,大腿和小腿表现的明显。

二、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

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

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

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

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

多为五爪。

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

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

明清时期陶瓷鹿纹“形、用、意”特征研究

明清时期陶瓷鹿纹“形、用、意”特征研究

1鹿纹的始源鹿纹在历史中是较早出现的装饰纹样,中国自古便有关于鹿的文献记载。

《说文》中有云:“鹿,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

”又如《宋书·符瑞志》里记载:“天鹿者,纯灵之兽也。

五色光耀洞明,王者道备则至。

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

可见在古人眼中,鹿既是一种动物,也是一种吉祥福瑞的象征,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寓意。

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就在石壁上刻有鹿形图案。

在仰韶文化时期,便出现四大图腾形象,其中包括鹿纹、鸟纹、鱼纹、蛙纹。

由于鹿纹其美好的形象特征,并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成为多种艺术门类的研究对象,它在中国传统儒释道三种文化当中都具有神圣的象征。

纹样是陶瓷器物的装饰手法,它不仅能传递出文字、造型所不能表达的语义和内涵,它也是人在历史的活动中留下的人文记忆。

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各历史阶段都有着大量的鹿纹陶瓷器流传下来,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此时的陶瓷艺术成就陈晶袁李婳(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景德镇333001)也是吉祥福瑞的象征,从原始社会开始到明清时期,各历史都有着大批与鹿纹相关的陶瓷艺术品流传下来。

本文以图像学研究视角,探究明清时期陶瓷器上鹿纹的“形、用、意”三个特征,了解鹿纹是传统主要的动物装饰纹饰,它所体现了古代先人的艺术思想和文化情感。

鹿纹;形式;功用;观念(1983-)女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李婳(1985-)女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陶瓷艺术设计201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明清时期陶瓷鹿纹图像研究》(项目编号:YS19227)的成果之一。

Ceramic Art陶瓷艺术非常之高,在陶瓷器物中经常都可见到鹿纹的身影。

陶瓷中的鹿纹不仅题材多种多样,还展现出它独有的时代性和艺术性,可以从纹饰的“形、用、意”三个方面得以体现,“形”是指纹饰的形式特征,“用”是指纹饰的功用特征,“意”是指纹饰的观念特征,这三个特征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共同展现了鹿纹在陶瓷器物上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情感。

清代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清代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清代官窑瓷器特点和鉴别方法
清代官窑瓷器是清代宫廷使用的瓷器,其特点鲜明,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造型规整:清代官窑瓷器的造型多以传统儒家思想为设计理念,整体上显得规整、端庄,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2. 胎质细腻:清代官窑瓷器的胎质非常细腻,质地坚硬,制作工艺精湛。

3. 釉色丰富:清代官窑瓷器的釉色十分丰富,包括青花、五彩、斗彩、釉里红等多种釉色,这些釉色在阳光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效果。

4. 纹样精美:清代官窑瓷器的纹样非常精美,多采用传统的吉祥图案和寓意图案,如龙、凤、牡丹、莲花等,这些纹样寓意着吉祥、富贵和幸福。

5. 工艺独特:清代官窑瓷器的工艺非常独特,采用了多种工艺手法,如刻花、印花、堆塑、镂空等,使得瓷器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鉴别清代官窑瓷器的方法如下:
1. 观察造型:清代官窑瓷器的造型规整、端庄,如果发现造型不规整或者有明显的制作痕迹,可能是伪品。

2. 检查胎质:清代官窑瓷器的胎质非常细腻,质地坚硬,如果发现胎质粗糙或者有气泡等瑕疵,可能是伪品。

3. 辨识釉色:清代官窑瓷器的釉色丰富多样,色彩鲜艳,如果发现釉色不正或者有杂色等瑕疵,可能是伪品。

4. 查看纹样:清代官窑瓷器的纹样精美细致,线条流畅,如果发现纹样粗糙或者不够精细,可能是伪品。

5. 鉴定工艺:清代官窑瓷器的工艺独特,可以采用多种工艺手法,如果发现工艺手法不正确或者有明显的制作痕迹,可能是伪品。

6. 查看款识:清代官窑瓷器通常会署有朝代款识,如“大清康熙年制”、“大清雍正年制”等,如果发现款识不清晰或者有明显的涂改痕迹,可能是伪品。

7. 了解历史背景:了解清代官窑瓷器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更好地鉴别真伪。

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及文化传承研究

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及文化传承研究
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及文 化传承研究
目录
01 一、清代官窑瓷器的 装饰特色
03 三、总结
02
二、清代官窑瓷器的 文化传承
04 参考内容
清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中官窑瓷器更是展现了独特的艺术 魅力和历史价值。本次演示将从装饰特色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对清代官窑瓷器 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
二、工艺技术
1、造型设计:越窑瓷器的造型设计多变且富有创意,既有日常生活的器皿, 如碗、盘、杯等,也有用于祭祀、礼仪等特殊场合的器物,如鼎、尊、瓶等。这 些瓷器的形状和尺寸都经过精心设计,既实用又美观。
2、胎质与釉色: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颜色淡灰或淡黄。而其釉色则犹如 美玉一般,温润而富有光泽,尤其是青瓷系列,其翠绿的釉色更是独具特色。
二、清代官窑瓷器的文化传承
1、对前代的继承清代官窑瓷器在装饰特色上对前代瓷器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例如,康熙时期的官窑瓷器在造型和纹样上继承了明代瓷器的特点,同时新增了 许多具有满族特色的装饰元素;雍正时期的官窑瓷器则更注重工艺和细节,将景 德镇瓷器的制作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乾隆时期的官窑瓷器在装饰上更加繁复华 丽,注重寓意和象征,体现了清朝皇室的富丽堂皇。
1、造型多样清代官窑瓷器的造型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圆形、方形,也有 别具一格的异形瓷器。其中,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官窑瓷器最为精美。例 如,康熙时期的五彩花盆、雍正时期的矾红彩大盘和乾隆时期的转心瓶等,都是 清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
2、纹样独特清代官窑瓷器的纹样设计独具特色,可分为图案、山水、人物、 花鸟四大类。其中,图案纹样多以缠枝花、如意云、双鱼等为主,寓意吉祥如意; 山水纹样则以名山大川、楼台亭阁为主,意在展现清朝疆域的广阔和繁华;人物 纹样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清朝皇帝的御题诗词;花鸟纹样则以花 卉、飞禽、走兽为主,画面生动自然,优雅别致。

青花瓷器鉴定(5)

青花瓷器鉴定(5)
, ,

:



根 尖 状 如螂 鱼 背


盘碗

砂底 细腻 光
盘碗
,
口 沿 有 凝釉 现 象
、 。
,
高低 不 平

明 初有 涩 圈


底 心 前 期有 针
,

鼻点 正 统 景 泰 时 明 显
:
清 窑红 及 缩 釉 少 见 罐 基本 无接 口
口 沿较 薄
, ,
,
足 根 园 浑 俗称 灯 划 根

盘碗

重 覆 颜 色 深 淡 两 圈 间 孔 隙大 清代 双 圈 一 样 整 齐 颜 色 相 同 两 圈 靠近 清 初 雍 正 前 还
, ,

,
,

:
花 瓷 器 底 有乳 丁 浙 江 博 物 馆 收 藏 一 件 元 末 明初 的茶 壶 绘 山 鬼 图 绘 画技 法是 简 笔 写
, ,
,
留有 明 代 遗 风
跳 刀 少 见 粘 砂也 少

,

但底 足 上 有 时 有 旋 坏 痕
,


沿 平整 没 有 凝 釉现 象

无 涩圈
:

三 胎 釉 上 的 区别
,
明 胎骨 粗 疏 瓷 化 程 度 不 强
, ,
釉肥 厚 滋
,
润 白 中闪 青 色 泽 深沉
:
,
,

清 胎 骨 轻 盈 胎 质坚 致 细 腻 瓷 化 程 度强 釉 细 薄 白度 和 透

题 材有 仿 古 吉 祥 图 案

浅谈明清官窑中的凤纹

浅谈明清官窑中的凤纹

浅谈明清官窑中的凤纹“凤”⼜称“凤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百鸟之王。

通常⼈们把雄鸟称为“凤”,雌鸟称为“凰”(古时作“皇”)。

传说中还有⼀种“鸾”,因是雄性凤凰,所以有“鸾凤”之称。

⼀、凤纹的起源 凤的最初造型源⾃⽞鸟,是我国古代东夷族的图腾,后来发展为商代偶像。

《诗经>商颂>⽞鸟》中记载:“天命⽞鸟,降⽽⽣商,宅殷⼟芒芒。

”引出有⽒⼥简狄吞燕卵⽣下商始祖契的故事。

为此,商朝⼈尤其崇拜⽞鸟,并发展出⽤原始凤纹装饰当时的⽟器、铜器等⼯艺品。

逐渐,⼈们创意出⼀种集众鸟精华于⼀体的凤。

据说直到汉或南北朝时“凤”才发展为“凤凰”,分出雄雌体。

秦汉时期,凤在民间被视为能够引导⼈类灵魂升天再⽣的神灵,相关纹饰被⼤量应⽤制作。

凤纹在汉代基本定型,即《韩诗外传》中的描述:“夫凤之象,鸿前⽽鳞后,蛇颈⽽鱼尾,龙纹⽽龟⾝,燕颔⽽鸡啄。

”《宋书>符瑞志》中形容凤为:“蛇头燕颌,龟背鳖腹,鹤顶鸡喙,鸿前鱼尾,青⾸骈翼,鹭⽴⽽鸳鸯思。

”内容⽐汉代更加详细⽣动。

还有不少民间传说形容其为“锦鸡头、鸳鸯⾝、鹏翅、鹤腿、鹦鹉嘴、孔雀尾”等,这些情况都表明凤纹造型随着历史的推移变得更加具体化。

⼆、宋元瓷器中的凤纹形象 《书>益稷》中记载:“《箫韶》九成,凤皇来仪”,说明古代⼈们坚信凤是能给⼤家带来和平、幸福的瑞鸟,它的出现预⽰吉祥即将到来。

在历代凤⽂化影响下,宋代定窑瓷器中也应⽤了凤纹。

传世品中的宋代凤纹尾部与孔雀类似(图1),这与民间流传的“孔雀尾”吻合,能够体现当时凤纹的特征。

【资料】浅谈明清官窑中的凤纹元代景德镇青花绘画中的凤纹相当丰富,从传世资料看,种类之多不亚于明清两朝。

根据当时所绘凤纹尾部变化情况,笔者⾄少可以把它们划分为“孔雀尾”(图2)、“绶带双尾”、“绶带三尾”(图3)、“⽻翼三尾”(图4)以及“卷草纹尾”等⼏种形象。

麒麟在古代与龙、凤、龟同列四灵,是传说中⽐较平民化的瑞兽,据说它能给百姓带来丰年、福禄与长寿。

瓷器上的暗八仙

瓷器上的暗八仙

瓷器上的暗⼋仙暗⼋仙纹为清代瓷器装饰纹样之⼀,系由⼋仙纹派⽣⽽出的⼀种图案化纹样。

暗⼋仙⼜称为“道家⼋宝”,是⼋位神仙所持的法器,由于是以法器暗指仙⼈,所以称为暗⼋仙,这⼋种法器分别是:葫芦、团扇、鱼⿎、宝剑、荷花、花篮、横笛和阴阳板,它们与⼋仙具有同样的吉祥寓意,代表了中国道家追求的精神境界。

⼋仙和暗⼋仙作为中国传统纹样之⼀,共同表达了吉祥长寿的寓意,在明清时期较为流⾏,在瓷器上常与卷草纹、缠枝花卉纹等组合使⽤。

◎铁拐李:葫芦铁拐李持有的宝物,传说⾥⾯装着长⽣不⽼的丹药,寓意救济众⽣和长⽣不⽼。

◎汉钟离:团扇汉钟离⼿中的宝物,传说能让⼈起死回⽣,有长寿和绝境逢⽣的寓意。

◎张果⽼:鱼⿎张果⽼所持宝物,是占⼘的仙器,能知过去未来,占⼘⼈⽣,暗指知天命、顺天应⼈。

◎吕洞宾:宝剑吕洞宾随⾝携带的宝物,能斩妖除魔,寓意镇邪驱魔。

◎何仙姑:荷花何仙姑所持宝物,能使⼈修⾝养性,不染杂念,同时⼜寓意冰清⽟洁。

◎蓝采和:花篮蓝采和所持宝物,据传花篮中装满仙品,能⼴通神明。

◎韩湘⼦:横笛韩湘⼦的宝物,能使万物焕发⽣机,寓意⽣机勃勃。

◎曹国舅:阴阳板曹国舅⼿持的⽟板,可以静化环境,让⼈⼼态平和,不为外事所困扰,寓意⼼静神明。

暗⼋仙纹饰始于康熙时,但传世品甚罕,雍正、乾隆时器物较多,并基本上贯穿整个清代。

雍正官窑暗⼋仙纹饰见有粉彩、⽃彩及青花器物。

清雍正外柠檬黄内洋彩暗⼋仙灵芝如意盘清雍正青花暗⼋仙纹碗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彩暗⼋仙纹碗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彩暗⼋仙碗(⼆件)乾隆官窑暗⼋仙纹饰器物明显多于康雍⼆朝,品种极为丰富,有青花、黄釉青花、粉彩、釉⾥红及雕瓷。

在构图上除沿袭前朝的风格之外,并借鉴⼋仙⼈物纹饰的画法,在背景中绘画海⽔纹,较前朝暗⼋仙更具有借物喻⼈的含义。

乾隆粉彩暗⼋仙纹饰与雍正暗⼋仙纹饰的最⼤区别是强调线条的运⽤,勾线极为清晰。

如果说雍正以没⾻法取胜,乾隆则以线条见长。

在乾隆官窑所有暗⼋仙纹饰器物中,以雕瓷的艺术⽔平最⾼,集彩绘,贴塑及雕琢为⼀体,反映出乾隆官窑器物之豪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官窑瓷器的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明、清官窑瓷器纹样较之民窑的严谨工整。

它们都以物言志,画必有意,表达着皇族对世界的理解,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企盼,同时也是他们宣传封建意识的工具。

在明、清官窑瓷器纹样中,龙纹、花卉纹是其大宗,婴戏纹、狮子纹常用。

纹饰的画面依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如气势磅礴的寿山福海纹,明代宣德朝的含蓄典雅,而请康熙朝的则加绘鹿、松树、月亮、蝙蝠、云朵等点缀物,尽力将对吉祥的企盼表露。

清代官窑瓷画特别讲究吉祥图案的运用,寓福禄寿之意的尤甚。

一、人物纹
1、八仙
传说中的道教神仙。

画面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

后两种纹饰有时另多两人,一位是肩扛桃枝或手捧寿桃的东方朔,另一位是高颅顶的老寿星。

2、和合二仙
传说中的两位神仙,又称和合二圣,各代表一位高僧(名叫寒山,拾得),是传统的象征性神名。

画面上,两位胖和尚,一位手持捧盒,另一位拿一柄莲花,笑容可掬,取和谐和好之意,故在民间举行婚礼时喜欢陈列和合像,以求吉利。

有时,捧盒半开,飘出的云气中圈着五只蝙蝠,意为五福。

3、福禄寿三星
画面多作苍松下三、四位老者相聚。

一位是鹤发童颜的老寿星(面前往往加绘东方朔献桃),一位后随一只鹿,取鹿的谐音,寓"禄"之意。

另一位是福的化身,有时还绘有蝙蝠相衬,以寓"福"意。

4、四妃十六子
传说中帝王的四位妃子与她们的十六个儿子,有时仅绘十六子。

5、婴戏纹
婴戏纹有许多不同的画面,也各有祥瑞之意,有时甚至十分牵强附会。

如童子持莲,寓意为连生贵子;三个孩子在缸边玩耍,意为三纲(五常);十六子即代表四妃十六子;另外还有百子图。

6、麻姑献寿
麻姑的传说出自葛洪的《神仙传》。

传说麻姑在牟州东南姑余山修道。

成仙后住在蓬莱岛,曾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

三月三日王母寿辰,设蟠桃盛会,众花仙子邀麻姑同往祝寿。

画面上所画即为此意。

故旧时庆女寿多画麻姑像以贺。

二、动物纹
1、龙:帝王的象征。

2、凤:帝后的化身。

3、狮子:王权的物化。

4、蝙蝠:多绘五只蝙蝠,意为梅开五福,如中间加绘团"寿",则为五蝠捧寿。

五福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语出《书.洪范》。

5、金鱼:金玉满堂。

6、蜜蜂和猴:马上封
侯。

三、植物纹
1、莲花:圣洁的象征。

2、松竹梅:岁寒三友。

3、三茶:多子。

4、牡丹玉兰:玉堂富贵。

四、吉祥物图案纹
1、八吉祥:佛教中的八种吉祥象征物。

(1)、轮;(2)、螺;(3)、伞;(4)、幢;(5)、花;(6)、罐;(7)、鱼;(8)、肠。

2、暗八仙: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手中所持之物。

(1)、扇子-汉钟离;(2)、鱼鼓-张果老;(3)、横笛-韩湘子;(4)、葫芦-铁拐李;(5)、阴阳版-曹国舅;(6)、宝剑-吕洞宾;(7)、花篮-蓝采和;(8)笊篱或莲花-何仙姑。

因借物喻人,故称暗八仙。

3、三峦与海水:寿山福海。

4、锦地绘花:锦上添花。

5、结(盘肠)、磬、鱼:吉庆有余。

6、宝相花: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庄严称呼。

宝相花是一种象征性的花。

它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石榴的特征,并进行了艺术处理,更符合人们对吉祥意念的审美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