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二生物必修3第五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必修3生物模块综合测评三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答案:C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稳定的,不是恒定不变的。
2.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答案:B B细胞、T细胞发育的场所分别是骨髓和胸腺,而T细胞参与部分体液免疫反应。
结合题干的实验结果可判断,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3.根据下图,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上图可表示突触小泡等各种膜结构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C.假设这是突触后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D.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c与水面接触答案:A由图中e是糖蛋白可以看出该生物膜是细胞膜,不能表示突触小泡等生物膜,若该图示突触后膜,则膜外为有糖蛋白的一侧,即上侧,所以突触间隙位于该膜的上部。
磷脂双分子层中c为亲水端,故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时,c与水面接触。
4.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觅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答案:D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答案: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不是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高二生物必修三试题与答案
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60分)1.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A.A、B、C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B.A、B、C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D.B、C、D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2.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体积D.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C.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D.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5.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前膜B.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D.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6.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中,其中一个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
装置如下图,下列各选项分析不正确的是()A.分别刺激A、B、C、G、H五处,能引起肌肉纤维收缩的(位置)有5处B.在B、C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A和G点,电流计指针都能偏转C.D、E、F共同构成了两个神经元相连接的部位叫突触D.刺激E、F点,引起肌肉收缩的时间不同7.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A.体温调节B.水平衡调节C.内分泌调节D.血液pH值的调节8.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练习题及答案练习是高中学生发挥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了生物必修三第五章内容后,可以通过练习加强训练,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练习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练习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答案 C解析除生产者、初级消费者营养级固定以外,其他消费者的营养级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A错;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即为分解者,因此B错;并不是所有细菌都为分解者,寄生细菌为消费者,腐生细菌为分解者,故D错。
2.下列是池塘中一些常见的生物,其食物链顺序正确的是哪一项( )①鱼类②藻类③水生甲虫④池边杂食动物⑤水蚤A.④→①→②→③→⑤?B.②→⑤→③→①→④?C.③→②→①→⑤→④?D.②→⑤→④→③→①?答案 B解析食物链是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藻类作为池塘的生产者,处于食物链的开始,是第一营养级。
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如下食物关系:藻类→水蚤→水生甲虫→鱼类→池边杂食动物,这样便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食物链的环节数量是无限的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分解者均为最高营养级答案 C解析由于动物的食性不同,一种动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种类的食物,所以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间形成复杂的食物网。
由于能量沿营养级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当这些能量不能满足最高营养级的大型肉食性动物代谢需要时,这个营养级就不存在了。
在食物网中,分解者不占营养级。
4.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O2,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的生物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都是答案 D解析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作为生物都能把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形成CO2,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高中生物必修3 第四章,第五章练习及答案
必修3 第四章第五章训练题1 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2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D.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组的a-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4.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6.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测试题
1、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A.小鱼吃的小虾B.泥巴中的藻类C.吃小鱼的大鱼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该生态系统中()A.M代表植物吸收的光能和有机物,N代表热能,P代表CO2B.共有3条捕食链,秃鹫都是最高营养级C.图中狼与秃鹫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
因而“低碳生活”已经获得全社会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同。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4、在如图食物网中α表示鸟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最多需要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A.y=90ax+10x B.y=25ax+5x C.y=20ax+5x D.y=100ax+10x5、表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构成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种群[表中数据单位:1022.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种群同化固定的能量体内贮存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甲16.74 4.54 12.2乙70 15.8 54.2丙930 229 701丁69.5 20 49.5戊 1.674 0.4 1.274B.表中的种群构成2条食物链C.当某种原因导致乙大量减少时,戊的数量仍能保持相对稳定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8%6、生物体内残留的情况如下表所列,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生物体 A B C D E有机汞浓度mg/kg0.05 7 0.51 68 0.39A.D→B→C→E→AB.C. D.A→E→C→B→D7、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考试题
第五章检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2. 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B.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的C.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D. 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3.右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A.绿藻上升 B.白鲢下降 C.水蚤下降D.乌鱼上升4.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5.图11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I、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I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8.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无机环境9.右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生物环境保护(判断题含答案解析)
生态系统及生物环境保护(判断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错误。
2.土壤微生物只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土壤微生物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固氮作用等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错误。
3.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进行固氮作用,因而其是自养生物()【解析】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进行固氮作用,但不能自己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异养生物,错误。
4.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因而其不属于分解者()【解析】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正确。
5.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解析】黑藻属于真核生物,错误。
6.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解析】消费者从活的生物体中获取营养物质,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中获取营养物质,正确。
7.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方面紧密联系()【解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正确。
8.制作生态缸,要遵循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能够实现短期内的相对稳定()【解析】在有限的空间内。
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短暂的,正确。
9.生态缸密封后,要能和外界进行能量交换,要置于阳光直射下()【解析】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错误。
10.人工生态缸只能够实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解析】人工生态缸还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错误。
11.人工制作的生态缸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其稳定性越高()【解析】制作生态缸时,放置的动、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要适宜,并不是越多生态缸越稳定,错误。
1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A正确。
生物必修三5~6章含解析
阶段检测(5~6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B.在群落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大D.发展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3.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代谢类型描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是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只有异养型B.植物都是生产者,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D.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被利用的过程C.系统内伴随物质循环的能量转移的过程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的过程5.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
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6.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A.群落甲 B.群落乙C.群落丙 D.群落丁7.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9.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10.图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态的生态系统所需的条件,则X最可能代表( )A.生物因素 B.共生关系C.能量流动 D.物质循环11.图中甲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c增加引起水肿B.乙图中的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甲图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D.乙图中b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12.下图表示A、B两个特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生物必修三第五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选择题1.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的一片草地,按生态学分类,草地、草地中的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东亚飞蝗,可依次称为( )A.生态系统、群落、种群B.种群、群落、生态系统C.群落、生态系统、种群D.种群、生态系统、群落2.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D.物种多样性上升3.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物环境4.在一个农田里最好使能量流向农作物,农民除草就是调整( )A.作物和杂草间的关系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D.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5.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表示的是( )A.营养级与能量的关系B.各营养级能量利用率的关系C.食物链中各营养级捕食量的关系D.生物种类与能量的关系6.右下图中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个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金字塔相符( )①草②树③昆虫④兔⑤鸟⑥狼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①→③→⑥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8.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上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
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C.种群D.食物网9.右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是初级消费者B.Ⅳ为分解者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10.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11.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
高中生物必修3测试: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课时作业 含解析
[基础对点]知识点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转变的顺序是()A.光能→化学能→热能B.热能→光能→化学能C.化学能→光能→热能D.光能→热能→化学能[答案] A[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应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生产者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然后依次再被各级消费者利用,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于无机环境中,A正确。
2.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C.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答案] A[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正确。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C.被植食性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等排泄物中的能量D.用于植食性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答案] C[解析]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物,经食物消化吸收,真正进入体内的物质是食物减去粪便,这些物质中包含的能量,即其同化的能量。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通过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B.能量可以循环流动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把能量从无机环境带入生物群落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答案] C[解析]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同化量,A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流动,B错误;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自身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样能量就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C正确;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把被捕食者的绝大部分能量同化为自身能量的一部分,但有少量能量要变为粪便排出体外而未被捕食者利用,D错误。
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题及详细答案
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选择题1.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从太阳辐射光能开始的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和单向流动的D.生态系统离开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就无法维持2.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08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106kJ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A.①③B.②④C.只有②D.只有①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实际上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C.一般情况下,③为②的10%~20%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4.某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此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c+dB.a>b+cC.a<b+d D.a<c+d5.在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中,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60mol的氧气,则其所固定的太阳能中,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并被利用的能量最多是( )A.1161kJB.2322kJC.2870kJ D.5740kJ6.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2·a)),G为植物,H为植食性动物,C为肉食性动物。
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G、H和C所形成的营养结构B.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H和C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D.H包括多种动物,它们之间的需求相似构成竞争关系7.在一条食物链中,如果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时产生了6amol的氧气,当生产者固定的这些能量传递到次级消费者被利用时,转移到ATP中的能量最多是( )A..232akJC.D.8.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kg要吃10kg小鸟,小鸟增重要吃2kg昆虫,而昆虫增重100kg要吃1000kg绿色植物。
学年度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卷
学年度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试卷大量引人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维持大气碳氧平衡的生态系统仅是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 C.湿地生态系统中蛇捕食了一条青蛙破坏了食物链D.增加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可以增强其抵抗力稳定性5、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 、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C.若M15M2,则生态系统和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6、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种群是 ( ) A.个体最大的种群 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 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7、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图中的甲、乙、丙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B.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C.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D.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8、根据下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了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渐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9、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生物多样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③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⑦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A.①③④⑤⑥⑦B.①③⑤⑥⑦C.②③④⑥⑦D.①②④⑤⑦10.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 )A.②③B.④C.⑥D.⑤⑦11、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5章 章末整合提升 Word版
冲破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各功能类群能量来源(1)生产者⎩⎪⎨⎪⎧ 光能自养型:能量来自太阳能化能合成自养型:能量来自体外环境中无机物氧化所释放的能量(2)消费者:能量来自食物方的“活体”中的有机物(捕食或寄生)。
(3)分解者:能量来自动植物尸体或粪便及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腐生)。
2.生态系统各环节能量去向理解流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1)定量不按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必然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刻内的去路可有三条:①自身呼吸散热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但这必然量的能量无论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生产者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
(2)定量按时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必然量的能量在一按时刻内的去路可有四条:①自身呼吸散热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后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
若是是以年为单位研究,第④部份的能量将保留给下一年(如图所示)。
3.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1)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的计算①在一条食物链中若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为n,则最多传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最少为。
②在一条食物链中,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为n,需要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为n÷20%=5n,最多为n÷10%=10n。
(2)能量在食物网中传递的计算①若一食物网中,已知最高营养级增加能量为Na.求最多消耗第一营养级多少时,按最长食物链,最低传递效率计算;b.求至少消耗第一营养级多少时,按最短食物链,最高传递效率计算。
②若一食物网中,已知第一营养级能量为Ma.求最高营养级最多取得多少能量时,应按最短食物链,最高传递效率计算;b.求最高营养级最少取得多少能量时,应按最长食物链,最低传递效率计算。
(3)在已知高营养级求需要低营养级最值时,若高营养级有多种食物来源,要注意高营养级食物来源有无具体分派,如有就不能选最短或最长的食物链,而要按分派情形一一计算,然后相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白山一高2016-2017上学期高二生物第五章综合检测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属于消费者和生产者关系的是( )A .猫吃鱼B .人吃蘑菇C .青蛙吃昆虫D .兔吃草 2.根据下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 .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B .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了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C .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渐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D .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3.下列不属化学信息的是( )A .植物生物碱B .植物有机酸C .性外激素D .植物花粉 4.烟草植株受到蛾类幼虫攻击时,能够产生和释放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其目的是( )A .告知同种的其他植株,让其产生有毒物质B .夜间能够驱除活动的雌蛾C .白天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来捕食幼虫D .包括B 、C 两项 5.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比较( )A .前者抵抗力稳定性强,后者恢复力稳定性强B .前者恢复力稳定性强,后者抵抗力稳定性强C .前者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于后者D .后者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前者 6.如下图所示的是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素季节的变化,数据来自北温带海洋的上层,以下哪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 )A .提高光照强度破坏了硅藻B .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硝酸盐的量C .光照强度提高增加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D .硅藻数量下降导致养分降低7.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生物多样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③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⑦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A .①③④⑤⑥⑦B .①③⑤⑥⑦C .②③④⑥⑦D .①②④⑤⑦ 8.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 )A .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B .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 .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D .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 9.“9·11”事件后,美国国会议员又遭到“炭疽热”的侵扰。
请分析“炭疽热”的病原体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 )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以上都不是 10.森林枯枝落叶层中可发现多种生物,其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A .白蚁B .蚯蚓C .蜘蛛D .蛇 11.分析如下图所示曲线,该图不能表示的是( )A .pH 增大对酶催化效率的影响B .植物茎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C .ATP 生成量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D .在草―→鹿―→狼这一食物链中,大量捕杀狼以后,鹿的数 量变化曲线12.下列生物中,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生产者,从细胞学角度看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A .酵母菌B .水稻C .大肠杆菌D .蓝藻 13.下列哪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低( )A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B .北极冻原生态系统C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 .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 14.下列哪种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 .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B .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C .增加物种的数目D .对生态演替进行限制15.下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腐殖质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分别是( ) A .甲是热带草原,乙是热带雨林 B .甲是热带雨林,乙是温带草原C .甲是冻土苔原,乙是热带雨林D .甲是热带苔原,乙是温带草原16.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A .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B .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C .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D .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17.用生态学原理解释下列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山不容二虎”——能量流动中能量逐级递减原理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非生物因素中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8.如下图所示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的示意图。
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指出该图能体现的生态系统功能是()A.能量流动B.物质循环C.信息传递D.物质更新19.下列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密度最大B.草原生态系统在不同的季节和年份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C.湿地生态系统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D.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需要人工的不断维持和干预20.下图表示一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式图。
L代表照射到绿色植物叶片上的太阳总辐射,R代表呼吸量,NU代表未利用量,FU代表粪尿,L2进入植物体后,大部分转变成热能散失了,对陆地植物来说,这主要用于()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渗透作用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22.下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
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如果上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23.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为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应当采取的措施是()A.在森林里放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B.在森林中引种一些珍奇的野生植物,提高生产者的能量蓄积能力C.定期清理森林中的枯枝落叶,以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D.对森林做简单的隔离,避免人类过多的干扰2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B.动物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D.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25.如下图食物网中有三种生物分别为A、B、C,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C从A处获得能量,一定要使B获得能量最多,下列正确的是()A.A→B的传递效率为20%,A→C的传递效率为20%B.A→B的传递效率为10%,A→C的传递效率为10%C.A→B的传递效率为20%,A→C的传递效率为10%D.A→B的传递效率为10%,A→C的传递效率为20%26.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A.②③B.④C.⑥D.⑤⑦27.以下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应用或实例中,属于化学信息传递作用的是()①当蜜蜂散失时,雌蜂(蜂王)能分泌一种“聚集激素”,最后把所有的蜜蜂聚集在它的周围②蜜蜂采花酿蜜,当少数蜜蜂发现蜜源后,就能很快把几里路外的蜂群都引来采集花蜜,到蜜囊装满仍返回原地,而不迷失方向,就是因为蜜蜂分泌的“追踪激素”③当个别兵蚁发现敌害时,立即向体外释放一种“告警激素”向同伴告警,从而保护种群④养鸡时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提高鸡的产蛋率⑤用一定频率的声波、磁场、光辐射处理谷物、蔬菜作物及树木等的种子,可提高其发芽率,获得高产⑥利用装有性激素的诱捕器来捕获害虫,预测、预报短期害虫发生的时间和范围,以预防害虫大面积发生A.①②③⑥B.①②④⑥C.①④⑤⑥D.①②③④28.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 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 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29.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 种群有50个个体,B 种群有500个个体,C 种群有5000个个体,D 种群有10000个个体,则它们的捕食关系是( )A .A →B →C →D B .D →C →B →A C .C →D →B →A D .不能确定 30.下图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一个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间能量的最高传递效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生产者――→甲初级消费者――→乙次级消费者――→丙三级消费者A .甲=丙+乙B .甲<乙<丙C .甲=乙=丙D .甲>乙>丙一、选择题答题卡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55分)31.(11分)下图表示碳在人体内的转移途径以及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循环流动,请据图分析回答。
(1)若上图中的X 是一种抗病毒的特效药,它在效应T 细胞内合成,并可干扰、破坏病毒DNA 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则X 是________;若X 是抗体,则e 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细胞中。
(2)上图中过程i 是________________,其最终形成的产物F 为___ _______。
(3)d 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能发生a 、b 两个生理过程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成分),能发生c 过程的可能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 _____(成分)。
(5)f 之前的(C 6H 10O 5)n 和g 之后的(C 6H 10O 5)n 所指的物质和分布有所不同。
f 之前的(C 6H 10O 5)n 是__________,分布在________;g 之后的(C 6H 10O 5)n 是__________,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
32.(11分)下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________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________只。
(2)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到的作用具体是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