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法术”视角看“卓越计划”的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道法术”视角看“卓越计划”的实施
作者:彭煜李永桥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02期
摘要: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从“道法术”的视角,把“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层面,并对各个层面的实施进行了阐释和比较,加深了对“卓越计划”道、法、术层面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的认识,对“卓越计划”的发展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卓越计划;道;法;术;层面
作者简介:彭煜(1963-),男,湖南永州人,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教授;李永桥(1977-),男,河南南乐人,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
(四川绵阳 621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0专项课题“区域产学研联盟下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创新与研究”(课题编号:2010YHE032)、西南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重大理论课题“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编号:11sxb1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28-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启动和实施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目前全国“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接近200所,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中,还有一大批高校也在积极进行工程教育的改革。
各高校根据对“卓越计划”内涵的理解,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探索,在课程体系的整合、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培养模式仍然单一,仍以专业教育为主。
由于“卓越计划”的实施时间不久,因此关于它的内涵、目标和发展思路等还需要认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道法术”思想与“卓越计划”
“道法术”是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和培育起来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是寄存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成为中华民族自信心、群体凝聚力和智慧洞察力的精神源泉。
中国传统“道”、“法”、“术”思想的三个层面划分来源于《易经》。
在《易经》中,“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不易、变易和简易”。
道者不易,法者变易,术者简易。
为了形象说理,《易经》以“天、地、人”为代表来阐释道理,它启示人们要从三个层面来认识事物。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其主要内容是论述封建君主如何治理国家的方略和法术。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其用这个范畴来说明宇宙万物产生之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韩非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
他从整个宇宙的发展规律出发,把“道”归结为存在于万物之中的一种必然,并把“道”引向人类社会,将作为自然规律的“道”引申为政治领域的治国之法和治臣之术。
“术”是狭义的内容层面,具有强烈的工具理性的特征,识术作为问题解决的初级目标;“法”是较高一级目标,是相对广义的方法层面,“法”要与时而易,得法是问题解决的中级目标;“道”的特点就是“不易”两个字,永远不变的才叫“道”。
“道”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悟道是问题解决的最高精神层面。
它超凡脱俗,突破了“术”与“法”的束缚,“道”是对问题整体的掌控、改进及推广。
“道”是核心,“法”必须要基于道,“术”要符合“道”和“法”。
这三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撑、辩证统一的。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更新、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有教学“硬件”的投入和教学“软件”的改善,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道”、“法”、“术”三个层面来分析“卓越计划”,有利于人们以中国传统智慧加深对“卓越计划”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人们对“卓越计划”的实施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从而达到实现“卓越计划”的目标。
二、“卓越计划”的三个层面
在人才培养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能力是关键,提高素质是核心,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它们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是能力和素质形成与提高的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制约着一个人知识掌握的基本状况;素质是知识、能力等要素的内化、积淀和升华,其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体现人的品格、潜质和精神境界。
素质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
知识为凭、能力为用、素质为本是人才培养中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境界。
一个人积累了知识,且具备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等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才能是一个卓越的人才。
1.术者,技术、技巧
“卓越计划”之术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知识传授,所关注的主要是课程和课程体系构建,通过课程教学传授知识。
教师在面向工程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工程的实践集成与创新的特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科学设计教学模块,对教学环节进行重新组织。
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法,强调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在实际系统和
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背景环境下进行工程基础教育的方法(CDIO方法)等,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达到通用标准。
2.法者,于术精通而升华成理,复以理指导术之提高
“卓越计划”之法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力培养,所关注的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校的培养标准细化,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构建培养标准实现矩阵,进行“3+1”等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
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制订相对独立的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充分保证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
学生要深入企业,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其运用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素质,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行业专业标准。
3.道者,人生之道也,通过术法研讨而达人生,探索大道,以求人生妙谛,复以之贯彻于人生
“卓越计划”之道阶段是综合素质的提高,所关注的主要是人才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要求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自我获取知识、社会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
“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主要并不在于其专业知识更丰富,也不仅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
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科学思维方法训练,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卓越人才的标准。
三、几点启示
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合理成分,分析“卓越计划”提供的有益启示,对“卓越计划”的稳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卓越计划”的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多个层面的含义:要体现教育的属性,体现现代人类发展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要体现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这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要提供有特色的教育产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解决面向社会培养何种需求的人才问题。
从目前各个学校的试点工作来看,大部分的认识和做法还处于“卓越计划”之“术”和“法”的层面,突出的是市场价值取向,对于“卓越计划”之“道”的层面还比较少,可“道”却是重要的。
因为只有“道”正确了,才能成就“卓越计划”的持续发展。
未来“卓越计划”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卓越计划”之“道”以及“卓越计划”之“道、法、术”相结合的发展。
2.有利于学校更好地理解“卓越计划”,从而对“卓越计划”有科学的认识
有了“卓越计划”的三个层面,学校就可以比较容易分析出各个层面“卓越计划”的优点和缺点。
如“卓越计划”之“术”层面的工作是见效快,但仅仅从这个层面开展“卓越计划”,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而“卓越计划”之“道”层面的工作有时候不能立竿见影,但确实能使学校持续发展。
“卓越计划”之“道”层面强调培养人的战略思维,追求卓越的人生境界,比“卓越计划”之“法”层面更关键。
而“卓越计划”之“法”又比“卓越计划”之“术”更关键。
3.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卓越计划”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通常问题分为三个层面,要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就问题产生层面解决问题,还可以在比问题高的层面来解决低层面问题。
用《孙子兵法》所讲的“势”来解决问题使得问题迎刃而解。
即解决问题要以战略专家魏思曼的思想为参考。
魏斯曼说:“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在问题相邻的层面,而在与之相高的层面。
”“卓越计划”应该是从“卓越计划”之“道”层面思考,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整体布局各个层面的工作。
4.“卓越计划”的实施是由素质、能力、知识三个因素构成的系统工程
学校只有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之后才能制订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把诚信、环保节能、安全、美学、科学伦理等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
因此,深刻认识“卓越计划”“道、法、术”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学习掌握各个要素的发展规律,才是“卓越计划”的关键。
很少有问题会得到完美的解决。
对“道”的追求就是对一个问题十全十美的追求,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悟“道”可以让人们体会教育改革工作的博大精深,也可以体验在实施“卓越计划”工作时高屋建瓴的潇洒。
悟“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卓越计划”,达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其成.《易经》感悟[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
[2]王立仁.韩非的法治理念[J].政治学研究,2010,(4):119-125.
[3]王立仁,孟晓光.韩非的治国方略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01-105.
[4]罗家莉,周永凯.更新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9):110-112.
[5]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6]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7]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8]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53-57.
[9]顾志良.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高等版),2005,(10):37-38.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