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是人类的盟友而非敌人

合集下载

微生物是我们的朋友

微生物是我们的朋友
微生物是我们的朋友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 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 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 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 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 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 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 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 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微生物能 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 其中引起人们生病细菌占一大部分。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摘要: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

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好处,不要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人类就能够在这微生物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关键字:微生物、人类,祸、福在说明微生物与人类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什么是微生物。

不了解何为微生物又从何谈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呢?微生物主要是由一群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所构成的,其种类之繁多,数目之庞大,超乎我们的相像。

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

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活的生物细胞中复制的简单有机体,严格说来并不能视为一种生物,不过,也被归属于微生物.微生物的分布很广泛,虽然它们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们也常常使工业器材受到腐蚀,使食品及原料腐败和变质,甚至以食物作媒介引起人体中毒、染病、致癌和死亡. 1 、微生物的作用 1.1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在生物圈内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以异样型微生物为主的分解者,在有机物的矿质化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于生产者一起共同推动着生物内的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

例如,在碳素循环中,地球上90% 的co 2 是由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的;在氮素循环中,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都有微生物的活动;在磷和硫的循环中同样也需要各种微生物的活动。

1。

2 微生物与污水处理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

在众多的污水、。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展开了战争。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

细菌究竟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朋友?

细菌究竟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朋友?

细菌究竟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朋友?作者:张新宇来源:《科学养生》2009年第10期一提起细菌,人们对它印象都不太好,常常使人联想到疾病。

做手术的患者和医生都怕细菌,如果被细菌感染了,就麻烦了。

白求恩医生就是做手术时,划破了手,被破伤风细菌感染而致命的。

所以,人们往往将细菌视为致病源,认为是细菌就对人类有害。

其实,这是人们对细菌产生的误解。

细菌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水、土壤、空气、食物、人和动物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常有各种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存在。

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上起重要作用。

人自出生后,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渐进入人体。

一项科学研究表明,如果按重量计算,人体携带的微生物总量约为l271克,主要在正常人体皮肤、黏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种通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其中肠道占1000克,皮肤占200克,肺20克,口腔20克,阴道20克,鼻10克,眼1克。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细胞主要在肠道,胃肠道的微生物量占人体总微生物量78.68%,粪便重量的30%~40%是细菌。

这些细菌主要是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还包括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等)。

它们在与宿主(这里指的是人体)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群的内部及其与宿主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能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交流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人体中生活着大量细菌,仅肠道内就有约400余种,其数量超过100万亿个。

这些细菌集团像花丛和草丛一样生活在我们的肠道内,我们称之为肠内菌群。

对于人体健康而言,正常存在于肠道中的细菌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益生菌,另一类细菌为中间类型正常情况下,它们益多害少,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还有一类细菌为致病菌但数量较少,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致病。

如果后两类细菌的数量超过正常范围,才会导致疾病。

既然平常我们的身体存在这么多细菌,那么我们为何不生病呢?这是因为这些细菌大多数是非致病性的,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我们之间和平共处,它们一方面抢夺在宿主中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又通过调节环境的pH值(酸碱度)及产生抑菌物质抑制其他细菌的生存。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关系讲解学习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关系讲解学习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关系摘要:我们人类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时时刻刻都与微生物共舞,所以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实际上,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人类应该了解微生物,让微生物与人类和平共处。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利害关系在谈论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什么是微生物。

不了解何为微生物又何谈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昵?一提到微生物,人们就说用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就是微生物,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是微生物昵?微生物就是个体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通称微生物。

它大致分为细菌、.真菌、病毒。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不管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还是我们体内都有大量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不光分布广,而且种类繁多,数目庞大,让我们无法想象。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微生物打交道,所以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到底微生物与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昵?实际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两个方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

一、微生物与人类日常生物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有食物。

我们每天吃的很多的食品的制作都离不开微生物。

比如:我们每天吃的馒头、面包、泡菜等食品。

我们喝的营养丰富的酸奶;各种酒类-调味品中的醋、酱油它们都是经过微生物的发酵制作出来的。

还有我们吃的营养丰富的菌类,如各种蘑菇、木耳,银耳。

还有药用价值的灵芝,冬虫夏草也都是微生物。

但是,微生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负作用。

比如:肉、蛋,水果等食物,如果保存不当,就会腐烂、变质。

还有以丝、毛为主要原料的衣物,夏季如果保存不当,也会受到微生物的侵蚀。

这都是细菌、霉菌的生长和繁殖造成的。

二、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在人体肠道中有很多微生物,其中要有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等,这些细菌生活在人的肠遭中能合成核黄素,维生素k等多种维生素以及氨基酸,以供人体吸收利用。

在医药方面,自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索,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类药物的诞生。

微生物是朋友又是敌人

微生物是朋友又是敌人
微生物 是人类的朋友, 是人类的朋友, 又是人类的敌人。 又是人类的敌人。
菌 落
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 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
健康人的正常菌群总重量为 1271克,肠道中1000克,皮肤 1271克 肠道中1000克 1000 200克 鼻腔10克 眼部1 200克,鼻腔10克,眼部1克,干 10 粪便中有40%为微生物。 粪便中有40%为微生物。 40%为微生物
青霉素发现人 弗莱明
(Alexander Fleming)
青霉素与其他抗生素 的发现和应用使人均寿命 45岁增加到60岁 岁增加到60 从45岁增加到60岁,为 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 贡献。
微生物与人互助互利, 微生物与人互助互利,和平相处
☺ 营养作用 ☺ 免疫作用 生物拮抗作用 ☺ 生物拮抗作用 ☺ 抗衰老作用
双歧杆菌
健康和青春的指示菌
酸奶与乳酸杆菌
• 菌群失调 抗生素和其他药物的 滥用 • 寄居部位错位 手术、不卫生 手术、
生态失衡造成 生态失衡造成朋友 造成朋友 敌人! 变敌人!
有 害 微 生 物
涉及 生物武器 生物安全 环境安全 食品安全 物资安全
细菌引发的传染病
炭疽菌 鼠疫杆菌
伤寒杆菌
霍乱弧菌
脚气真菌
结核杆菌
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天花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流感病毒
艾兹病毒
微生物为人类战胜疾 病做出巨大贡献! 病做出巨大贡献!
治疗疾病的药物有 50%直接或间接来源于 50%直接或间接来源于 微生物
口腔中的 微生物
喷嚏中的 微生物
婴儿出生2小时, 婴儿出生 小时,细菌进入体 小时 小时后, 内,24小时后,粪便中有数亿大 小时后 肠杆菌, 天后, 肠杆菌,3 天后,其他种类细菌 开始定居,氧消耗, 开始定居,氧消耗,产生酸性物 天出现双岐杆菌, 质。第4天出现双岐杆菌,第8天 天出现双岐杆菌 天 在肠道中占绝对优势。 在肠道中占绝对优势。 有益于人健康的肠道菌称为 益生菌。其数量是健康的标志。 益生菌。其数量是健康的标志。

结合微生物的特点,说说为什么微生物

结合微生物的特点,说说为什么微生物
结合微生物的特点,说说为什么微生 物既是人类的敌人,又是人类的朋友?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 世界.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对人类有着不同的影响。 有些微生物会使人致病,如HIV,结核杆菌,伤 寒、痢疾、血吸虫等等,其中有些甚至严重影 响人的身体健康。还有一些微生物是对人类有 益的,比如人体中含有的“大肠杆菌”等就是 对人类有好处的病菌,它可以帮助人类消化食 物。其实人的肠子中是含有很多微生物的。只 有在它们的共同帮助下,人才可以快速的消化 食物。此外自然界中还有的微生物可以起到降 解作用,例如,动物的死尸,只所以能腐烂, 就是微生物在起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因此总结起来可以这么说: • 对我们人类有利或间接有利的微生物都是人类的朋 友(这类微生物占大多数) 1.他们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2.是人及动物健康的保证,比如肠道内的正常菌落。 3.帮助消化,提供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如大 肠杆菌。 4.为我们直间或间接提供很多有用物质,如面包、 抗生素等。 5.通过基因工程,其中一些微生物可服务于人类。 少数微生物是人类的敌人。 • 例如绝大多数的致病微生物,比如鼠疫、天花、艾 滋病、疯牛病、埃博拉病毒。 • 所以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为什么说微生既是我们的朋友

为什么说微生既是我们的朋友

三、小结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相当密切,其应 用于领域十分广泛。它既有对人类有利 的一面,又有对人类不利的一面。因此 说,微生物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敌 人!
微生物 一切肉眼看不见或难以看 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来观 察和研究的微小生物的总 称。它包括真核生物中的 真菌、微型藻类、原生生 物,原核生物中的细菌、 放线菌、蓝细菌和古生菌, 非细胞生物中的病毒和亚 病毒。
特点 1.大多数微生物肉眼难以直接观察; 2.微生物通常以独立的增殖单位存在; 3.微生物结构比较简单; 4.微生物生长快速; 5.微生物几乎无所不在。
案例三: 2005年6月底至8月初,长期存在猪 群身上的猪链球菌病原体,因发生变异 而突破种群障碍,通过伤口、消化等途 径从猪传播给人,短时间内,400多头猪 和30多人死亡让我国四川的猪和猪链球 菌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截止当年8月3 日,四川省累计报告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病例206例,其中死亡6例。
(三)、微生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面包、酒类、酸奶、酱油和醋等食品生 产过程离不开微生物的发酵作用; 有些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生物冶矿; 微生物也可以合成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 化合物,如有机酸、杀虫剂、抗生素、 氨基酸、维生素和酶制剂等。
(四)、微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某些微生物菌体可以在农业上用作生物 肥料、生物杀虫和单细胞蛋白等,还可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饲料添加剂、植物 生长激素和农用抗生素等。 •害: 引起农作物、家禽和水产品病害,严 重损害农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的生产,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二、微生物的重要性
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起重要作用; 微生物在工业生产中有很多应用; 微生物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

微生物是朋友又是敌人

微生物是朋友又是敌人

微生物与人互助互利, 微生物与人互助互利,和平相处
☺ 营养作用 ☺ 免疫作用 生物拮抗作用 ☺ 生物拮抗作用 ☺ 抗衰老作用
双歧杆菌
健康和青春的指示菌
酸奶与乳酸杆菌
• 菌群失调 抗生素和其他药物的 滥用 • 免疫能力降低 过度劳累、疾病 过度劳累、 • 寄居部位错位 手术、不卫生 手术、
生态失衡造成 生态失衡造成朋友 造成朋友 敌人! 变敌人!
青霉素发现人 弗莱明
(Alexander Fleming)
青霉素与其他抗生素 的发现和应用使人均寿命 45岁增加到60岁 岁增加到60 从45岁增加到60岁,为 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 贡献。
微生物 是人类的朋友, 是人类的朋友, 又是人类的敌人。 又是人类的敌人。
菌 落
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 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
健康人的正常菌群总重量为 1271克,肠道中1000克,皮肤 1271克 肠道中1000克 1000 200克 鼻腔10克 眼部1 200克,鼻腔10克,眼部1克,干 10 粪便中有40%为微生物。 粪便中有40%为微生物。 40%为微生物
有 害 微 生 物
涉及 生物武器 生物安全 环境安全 食品安全 物资安全
细菌引发的传染病
炭疽菌 鼠疫杆菌
伤寒杆菌
霍乱弧菌
脚气真炎病毒
流感病毒
艾兹病毒
微生物为人类战胜疾 病做出巨大贡献! 病做出巨大贡献!
治疗疾病的药物有 50%直接或间接来源于 50%直接或间接来源于 微生物
口腔中的 微生物
喷嚏中的 微生物
婴儿出生2小时, 婴儿出生 小时,细菌进入体 小时 小时后, 内,24小时后,粪便中有数亿大 小时后 肠杆菌, 天后, 肠杆菌,3 天后,其他种类细菌 开始定居,氧消耗, 开始定居,氧消耗,产生酸性物 天出现双岐杆菌, 质。第4天出现双岐杆菌,第8天 天出现双岐杆菌 天 在肠道中占绝对优势。 在肠道中占绝对优势。 有益于人健康的肠道菌称为 益生菌。其数量是健康的标志。 益生菌。其数量是健康的标志。

2.微生物,我们的敌人

2.微生物,我们的敌人

思考:新的病原微生物哪里来的?
最新病毒的出现-
--人类的认识水平和检测水平如HCV 人们改变生活方式时出现 --城市化 不同物种感染后情况不同,即使亲缘很近 --HIV 翻开一块石头,病毒就会出现 --ebola 热带雨林 突变——自然突变 抗药性突变
真正危险的是哪种病毒?
A 强毒株 B 弱毒慢性的 杀手病毒 天外来菌英文名称:The 别名:仙女座瘟疫,人间大浩劫
在鼻腔、咽喉部位常有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和流感
杆菌。
4. 手指
手指细菌实验
未洗的手指
清水洗净的手指
肥皂洗净的手指
二、病原微生物
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有益或无害,只有少数
可引起人类或动、植物的病害。
如在人类有伤寒、痢疾、麻疹、脊髓灰质炎; 在畜、禽有猪瘟、鸡新城疫、鸭瘟等。 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初步认识-最多的是病毒
引 言:

一位牛人这样说:“记住,我们并不是地球上具 有统治地位的生命体,地球真正的统治者是细菌和其 他传染病原体。”的确,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虚 构的电影情节中,人类没少跟病毒过招,但正如我们 已初步控制住非典疫情一样,人类总会取得最终的胜 利———
电影《卡桑德拉大桥》
为了对抗这种可怕的怪物,保护人类 易感人群:所有接近过病毒携带 的未来,刀锋战士也需要寻求必要的 者体液和血液的正常人。 协助。在与吸血鬼长老会达成停战协 救治措施:逃出被病毒感染者占 议后,刀锋战士与吸血鬼组织 领的伦敦,尽力杀死已感染的病 Bloodpack结成联盟,准备一道对抗 共同的敌人——收割者! 人,即使他(她)是你最亲近的人。
电影《12只猴子》 1996病毒
公元2035年。自从世界1996年被一种致命 病毒侵袭之后,剩余的少数人类就只能生活 在地下,苟且偷生。为了改变这一情况,科 学家们设计出一个计划去改变这 一切。囚 徒詹姆斯·科尔被强迫作为志愿者,由2035 年穿越时空回到1996年追查当年病毒扩散的 原因,以便由科学家想办法预防并阻止它的 发生。

微生物思考题答案

微生物思考题答案

微生物思考题答案《食品微生物学》思考题第1章绪论1、微生物的定义?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的定义:是指所有形体微小,具有单细胞或简单的多细胞结构,或没有细胞结构,并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的总称。

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属于真菌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2、简述微生物的特点?答:1.个体微小、分布广泛2.种类多、食谱杂3. 代谢能力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观察和研究手段特殊3、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答:①有害方面:引起疾病:如爱滋病、非典型肺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中毒、大肠杆菌O157H7、皮肤病等。

食品腐败、变质。

②有利方面生产食品:如酸奶、面包、酒、醋等;生产药物:如抗生素、激素、干扰素等;自然界物质循环;废水、环境治理等。

4、简述微生物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答:远古时期:在食品,农业,医学防治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

微生物学初创期-形态阶段安东.列文虎克微生物学奠基期-生理水平罗伯特柯赫,路易斯巴菲特。

微生物学的发展期-生化水平微生物学的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5、阐述列文虎克、巴期德及柯赫的主要贡献?答:列文虎克:第一个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自制放大50倍到300倍的显微镜。

巴斯德:1.证明发酵是微生物引起的2.创立巴氏消毒3.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4.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鹅颈瓶实验) 柯赫:1.第一个发明了微生物的纯培养。

2.创立了某一微生物是否为相应疾病的病原基本原则-柯赫法则。

6、什么是学名、双名法、三名法?答:学名:是按国际命名法规进行命名的。

拉丁词、希腊词或拉丁化的外来词组成的双名法:属名+种名名词形容词例: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Castellani et Chalmers 1919 注:属名和种名要斜体,人名要正体三名法:微生物是亚种或变种时,学名就应按三名法拼写,即:属名+种名加词 + subsp或var + 亚种或变种的加词斜体正体斜体如:Saccharomyces cerevisiaeellipsoideus 酿酒酵母椭圆变种7、名词解释:种、亚种、群、型。

人类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人类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人类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人类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关系。

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单细胞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虽然微生物常常被认为是疾病的源头,但同时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类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

首先,人类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可以从健康角度来考量。

微生物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例如,人体的肠道微生物群对我们的消化和免疫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肠道中的益生菌有助于平衡肠道菌群,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此外,微生物还能合成一些人体无法合成的维生素和氨基酸,为我们的身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

因此,微生物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微生物也可能对人类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一些微生物能够引起疾病,如流感病毒、细菌感染等。

这些疾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人类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此外,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也导致了微生物的耐药性增加,这对于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其次,人类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也可以从环境角度来探讨。

微生物在地球上广泛存在,并对地球的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的肥沃化。

另外,海洋中的微生物也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对于控制全球变暖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人类的行为也可能对微生物及其栖息地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使用农药和化学肥料可能导致微生物群落的破坏,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

此外,人类的排放物和废水可能对水体中的微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破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人类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还可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考虑。

微生物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对于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微生物,科学家们能够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并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人类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既存在合作又存在冲突。

我们需要认识到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和调整这一关系。

亦敌亦友微生物

亦敌亦友微生物

亦敌亦友-微生物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35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微生物的踪迹,而人类的出现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

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的微生物拥有高等生物无法具备的五大特征: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快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变异频,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无处不在,几乎可以从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找到这些微小的精灵。

微生物与我们亦敌亦友的关系:微生物是我们可憎可恨的敌人: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许多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传染病是有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会寄生在人体组织液或者细胞中,偷窃人体的营养成分,而且微生物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等等代谢产物会直接排泄到人体内环境中,轻者加重人体的代谢负担,重者会干扰人体的正常生化反应。

微生物的有毒代谢产物(大部分是无机化学物质,少数是蛋白质、脂质或者核酸)可能通过直接参与反应、影响酶活性等等手段干扰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进而引发发烧、疼痛等应激反应,进而由于体温的变化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而且某些寄生在细胞内的微生物,更是烦人,不仅生命力顽强,能抵抗多种抗生素,还由于藏身在细胞内造成机体完全杀灭这些微生物非常费力,所以非常可怕,尽管通过科学家和全人类的努力,绝大多数致病菌被“缉拿归案”,但是,可怕的”白色粉末“----炭疽芽孢杆菌,19世纪的世界病——霍乱,黑色妖魔——鼠疫,白色瘟疫——结核分枝杆菌那恐怖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如果人类继续肆意地破坏环境,放松公共卫生防疫,那卷土重来的危险依然存在。

无数事实证明,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战争将永无穷尽,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人类试图赢得战争胜利就要有以下主要措施:减少感染的传播,完善获取合格抗菌药物的途径,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加强卫生系统及其监控能力,加强制定规章制度和立法。

微生物是我们的朋友:尽管微生物中一小部分是坏的,但是微生物中大多数却是我们的朋友,正常情况下,人体除了器官内部以及血管和淋巴系统外,其余部分如皮肤、呼吸道、胃肠道和生殖泌尿道等与外界相同的腔道器官中,都有微生物的存在。

微生物与人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的关系微生物,是生存在自然界里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在数十万种以上。

与医学最相关的称为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大致分以下数种: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及病毒等。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既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一、人类与微生物和平共处,相互制药,相互依存,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在人身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系统、咽喉腔、眼结合膜、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大量的微生物的存在,其中一部分为长期寄居的微生物,在机体防御机能正常时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

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而且是必须的。

正常菌群是由相当固定的细菌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身体一些特定部位,成为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大约为1014个左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除正常菌群外,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

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营养作用,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营养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微生物是人类的盟友而非敌人

微生物是人类的盟友而非敌人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微生物生态学家爱玛·艾伦-维科在对肠道微生物进行了10多年研究后指出,现代人过于注重洁净,食物太过精细,动辄使用抗生素,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损害人体内无形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微生物是人类的盟友而非敌人人类排泄物为研究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一个窗口。

艾伦-维科发现,地球上最具多样性、繁殖最密集的生态系统不在热带雨林中,也不在海洋中,而是在人类的肠道里。

人类“微生物”是体内数以万亿计生物体的统称,是人类拥有健康体魄的关键所在。

微生物做了大量有助消化的工作,更多证据还表明,其还能帮助人体抵御哮喘、病原体、过敏、糖尿病,甚至某种形式的自闭症和癌症。

医学界过去对它们了解很有限,其中有些种类完全不为人知。

部分原因是它们很难在实验室环境里生存。

7年前,艾伦-维科用自己获得的一笔奖金在圭尔夫大学建立了一个实验室。

研究肠道微生物的传统方法是单个提取出来观察,但是艾伦-维科设计了“仿真肠道”,让微生物生活在和人体内完全一样的温度和环境中,形成同样的群落。

“微生物跟青少年一样,喜欢和朋友腻在一起。

”她解释说。

至于它们的“食物”,自有志愿者定期送上门来。

科学界对人体内微生物生态系统的认识才刚刚开始。

艾伦-维科说,通过仿真肠道,“你可以倾听微生物是如何交谈、相处和互动的。

”它们的小社会在人生病时会发生剧烈动荡。

艾伦-维科的研究小组试图找出微生物和炎症、疾病的关系,并观察药物、荷尔蒙和食物对它们的影响。

“你惹了它,就要后果自负”艾伦-维科表示,由于无菌生活才是健康生活这一观念深入人心,现代商场货架上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各色“抗菌”物品,甚至连订书机和文件夹等办公用品上都标有“抗菌”标签。

令人忧心的是,这样的观念还被带入了普通家庭,很多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根本接触不到有菌环境。

不过,艾伦-维科更为担心的是抗生素药品的滥用,在对圭尔夫大学300名学生的调查中,没有一个学生说不曾使用过抗生素。

她认为,抗生素可以用来救生,但几十年来抗生素的使用同时也削弱和破坏了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环境。

论述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论述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各处充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到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张开了战争。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有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素类药物的出生。

青霉素能控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功能。

此后又出现了好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一时间,人们就感觉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当先了,由于如结核菌、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生病慢慢被征服了。

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抗菌素类药物有抑菌和杀菌的功能,人们大多数认为,无论患了什么病,总是认为多吃点抗菌素药物好,这就以致了以下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抗菌素的作用可是抑制或削弱病原菌的活动,人最后还得靠机体自己来完整战胜病原菌。

长远使用某种抗菌素,不单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使病原菌产生" 抗药性"变异品种,从而使抗菌素失去它特有的功能。

但这些祸可是由一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只有这一少许微生物也是人类的仇家。

但其实不是说所有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有危害的,若是是这样,人类或许早就消亡了,由于上面已经讲了,人类是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

那现在就谈谈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一面。

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细菌数亿/g 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 × 10 12吨;每张纸币带细菌:900 万个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平均 10 万个细菌 / 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高出 500 种肠道:微生物总量达 100 万亿粪便干重的 1/3 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 1000 亿个;每个喷嚏的飞沫含 4500-150000 个细菌。

时时辰刻与微生物“共舞”是祸?是福?微生物既是人类的仇家,更是人类的朋友!微生物在好多重要产品中所起的不可以取代的作用,比方: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 . 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是人类生计环境中必不可以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微生物对人类的好处,除了制造食品和生产适用的物质外,环境中的微生物,其实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所组成的食品链中深重要的一环。

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1. 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是人类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建议上网将一些具体事例作延伸扩展)2. 为什么微生物能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3. 简述巴斯德和柯赫假的微生物学方面贡献.巴斯德的生源说试验和柯赫假说试验给我们哪些启迪?4. 试举三个实例来说明,即使不用显微镜也可证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环境中,到处有微生物活动着。

1. 简述干热灭菌、湿热灭菌、过滤除菌、药物灭菌原理和方法2. 简述超净工作台的工作原理3. 简述稀释倒平板法、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分离法操作方法4. 为什么稀释摇管法适合培养分离厌氧微生物?试设计一种厌氧微生物分离装置,并简述其原理5. 简述选择培养基直接分离和富集培养分离微生物的原理和步骤6. 什么是二元培养物,在微生物的保存上有何意义7. 简述几种常见菌种保藏方法和原理科赫假说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及采用正确的方法,可以避免失误。

回顾SARS病原体的发现过程,可以明显感受到一个假说———科赫假说的魅力。

这个有关疾病病原因子证明的假说,是100多年前由德国伟大的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提出的。

其基本内容为:(1)一特定微生物与某一特定疾病有关系,可从患病的个体中分离到该种微生物。

(2)该微生物可以在实验室中分离,并能得到纯培养。

(3)经纯培养注入易感动物后,将引起相应疾病发生。

(4)在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可分离出该注入的微生物。

科赫藉此证明了结核的病因是结核杆菌。

经后来学者们的进一步完善,又增加了一条,即(5)感染动物体内可测出对该病毒的特异免疫反应。

除了上述五个条件,还有一个就是(6)必须具有可滤过性。

自从2003年2月SARS在广东暴发流行后,国内就开始了对SARS病原体的寻找研究工作。

最初广东曾对41份病人的血样检测发现其中10份有腺病毒抗体,但未分离出任何病毒。

后国内某研究机构分离出了衣原体,在电镜下看到了衣原体样的颗粒。

这些发现符合上述假说的前两个条件,后来又发现在SARS病人血清中有对衣原体颗粒的抗体产生。

微生物学课程思考题

微生物学课程思考题

微生物学课程思考题《微生物学》课程复习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2.人类迟至19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3.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4.什么是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5. 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是人类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建议将一些具体事例延伸成为展板制作的题目)6. 为什么微生物能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7.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请不要简单罗列二个人的工作,而应该对他们的工作及意义进行评论)第一章1.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井简要说明其异同。

2.试图示肽聚糖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和G-细茵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3.试述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4.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间解释芽袍耐热机制的?5.裂异形胞原体与始体.类支原体,浚酶体袍囊,磁小体。

第二章1.试解释菌物、真菌、酵母茵、霉菌和章菌。

2.试简介菌丝、茵丝体、菌丝球、真酵母、假酵母、芽痕、蒂痕、真菌丝、假菌丝等名词。

3.霉菌的营养菌丝恻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分别可分化出哪些特化构造?4.试列表比较各种真菌胞子的特点。

5.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为什么?第三章1.什么是真病毒?什么是亚病毒?2.病毒的一般太小如何?试图示病毒的典型构造。

3.病毒粒有哪几种对称形式?每种对称又有几类特殊外形?试各举一例。

4.什么叫烈性噬菌体?简述其裂解性生活史。

5.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它可分几期?各期有何特点?6.试解释溶源性、溶源菌、温和噬菌体。

第四章1.什么叫能源?试以能源为主、碳源为辅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进行分类。

2.什么叫生长因子?它包括哪几类化合物?微生物与生长因子的关系有哪几类?试举例加以说明。

3.什么叫水活度(a)?它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间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实践w和日常生活有何意义?4.什么是选择性培养基?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中的原理。

亦敌亦友微生物

亦敌亦友微生物

亦敌亦友——谈微生物与人类【摘要】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它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本文从微生物的发现、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的应用等方面对微生物作了一些介绍。

【关键字】微生物;人类;控制;利用微生物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这个星球上了,它也将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化而进化,或许它在人类生命消失之后还会存在于这个星球。

从一定程度上说,在地球上,面对微生物,我们人类更像是客人。

而由于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力极强,它不会像动物或者植物那样出现某个种类的灭绝,科学的发展,也只能是尽力控制病毒。

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人类和微生物的关系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和控制有害微生物。

一、曾经的敌人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

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

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

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

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

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

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

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

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二、人类的朋友相生相克般,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和微生物艰难较量的历史。

如何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如何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如何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从古至今,人类在日常的生活中就与一种肉眼不可见的生物密切相关,那就是微生物,从三千多年前酿造的葡萄酒到面包馒头的制作;从人体中的肠道菌群,到医学上的青霉素,微生物无时无刻的不在衣食住行上影响着我们。

在这里我主要讲述微生物在葡萄酒发酵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葡萄酒发酵过程中会涉及多种微生物,家庭自制葡萄酒时一般不需要加入特定菌种,因为葡萄表皮上的细菌就足以完成整个发酵过程。

在发酵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是酵母,它能够将葡萄中的糖分转化为酒精,并且其自身也能够在无氧条件下生存,而随着代谢的进行,大部分的杂菌会因为酒精浓度的升高及无氧环境而逐渐无法正常繁殖,从而使杂菌遭受抑制而不使葡萄酒产生腐败气味和有毒物质。

当酒精浓度升高到酵母菌也无法正常生活的浓度时,整个发酵过程就基本结束,此时酒精与葡萄的香味彼此交融到一起,形成了葡萄酒的独特香味。

在工业生产中,为了保证成品率和成品质量,不可能像家庭自制时一样采取直接发酵的方法,往往需要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促进酵母生长的营养物质以及抑制醋酸菌和霉菌等杂菌的抑制剂,而不同口味的葡萄酒往往和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密切相关,有时为了产出特定味道的葡萄酒也会像其中加入特殊的菌群,例如灰葡萄孢霉在贵腐葡萄酒的风味产生上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葡萄酒是人类最早运用微生物的产品之一,而随着时代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与微生物有关的产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未来人与微生物之间的联系一定会更加紧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微生物生态学家爱玛·艾伦-维科在对肠道微生物进行了10多年研究后指出,现代人过于注重洁净,食物太过精细,动辄使用抗生素,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损害人体内无形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微生物是人类的盟友而非敌人
人类排泄物为研究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一个窗口。

艾伦-维科发现,地球上最具多样性、繁殖最密集的生态系统不在热带雨林中,也不在海洋中,而是在人类的肠道里。

人类“微生物”是体内数以万亿计生物体的统称,是人类拥有健康体魄的关键所在。

微生物做了大量有助消化的工作,更多证据还表明,其还能帮助人体抵御哮喘、病原体、过敏、糖尿病,甚至某种形式的自闭症和癌症。

医学界过去对它们了解很有限,其中有些种类完全不为人知。

部分原因是它们很难在实验室环境里生存。

7年前,艾伦-维科用自己获得的一笔奖金在圭尔夫大学建立了一个实验室。

研究肠道微生物的传统方法是单个提取出来观察,但是艾伦-维科设计了“仿真肠道”,让微生物生活在和人体内完全一样的温度和环境中,形成同样的群落。

“微生物跟青少年一样,喜欢和朋友腻在一起。

”她解释说。

至于它们的“食物”,自有志愿者定期送上门来。

科学界对人体内微生物生态系统的认识才刚刚开始。

艾伦-维科说,通过仿真肠道,“你可以倾听微生物是如何交谈、相处和互动的。

”它们的小社会在人生病时会发生剧烈动荡。

艾伦-维科的研究小组试图找出微生物和炎症、疾病的关系,并观察药物、荷尔蒙和食物对它们的影响。

“你惹了它,就要后果自负”
艾伦-维科表示,由于无菌生活才是健康生活这一观念深入人心,现代商场货架上充斥着琳琅满目的各色“抗菌”物品,甚至连订书机和文件夹等办公用品上都标有“抗菌”标签。

令人忧心的是,这样的观念还被带入了普通家庭,很多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根本接触不到有菌环境。

不过,艾伦-维科更为担心的是抗生素药品的滥用,在对圭尔夫大学300名学生的调查中,没有一个学生说不曾使用过抗生素。

她认为,抗生素可以用来救生,但几十年来抗生素的使用同时也削弱和破坏了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环境。

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杀死有益菌,从而使人体更易受到梭状芽孢杆菌等耐药杂菌的侵袭,梭状芽孢杆菌是人类干扰微生物从而把事情搞砸的典型例子,其导致的腹泻可致命,特别是对老年患者。

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越来越孱弱,肥胖症、糖尿病、过敏和哮喘等疾病却越来越常见,可能和这种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可在胃酸这样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一个世纪前,其曾是人类胃里占主导地位的微生物,但最近的调查显示,美国、瑞典和德国这3个国家的儿童中,只有不到6%还携带幽门螺杆菌。

由于幽门螺杆菌会增加罹患胃溃疡和胃癌的风险,医生们起初认为它被消灭了是件好事。

但是最新研究表明,体内缺乏微生物的人更易患花粉症和其他过敏症。

美国纽约大学的马丁·布拉斯博士还发现,幽门螺杆菌的消失还影响到两种控制食欲的激素,这也许是肥胖症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布莱特·芬利教授在做小鼠实验时发现,幼年时期接受的抗生素治疗会损害那些帮助免疫系统发展辨识能力的微生物。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一岁前服用或注射过抗生素的孩子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比例较高,这种疾病的症状本是免疫系统对无害微生物、花粉和宠物毛的过度反应。

艾伦-维科目前还在和西安大略大学的同行合作研究退化性自闭症。

这种自闭症通常还伴有肠炎和某些种类的细菌增生。

她领导的圭尔夫大学研究小组最近还发现,结肠肿瘤中存在大量的具核棱杆菌。

这是一种口腔微生物,它们在结肠肿瘤里干什么呢?艾伦-维科正在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一起寻找答案。

准妈妈们慎重选择剖腹产
尽管科学家们不断发现体内微生物群和疾病的潜在联系,但是艾伦-维科提醒说,如果我们因此认为可以继续照着目前的方式生活,然后时不时修补一下我们的微生物群就行了,这是一种短视的想法。

她强调说,必须减少抗生素和杀菌产品的使用,更好地保护人类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环境。

她还建议产妇慎重考虑选择剖腹产,因为胎儿在通过产道时从母亲体液中获得的微生物是第一批“奠基者”,它们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剖腹产生下的孩子更容易患哮喘、肥胖症、Ι型糖尿病。

研究这些疾病的专家现在怀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出生时与产道微生物失之交臂了。

加拿大的研究表明,与自然分娩相比,剖腹产婴儿的细菌丰富性和多样性要低得多。

欧洲和美国的研究则发现,剖腹产婴儿体内防止过敏的肠道菌群数量明显不足,产道细菌在怀孕期间会随着约氏乳酸杆菌的明显增加而改变,约氏乳酸杆菌通常多见于肠道,可产生消化牛奶的酶。

其在产道内的存在则确保婴儿获得约氏乳酸杆菌并准备消化母乳。

艾伦-维科建议,准妈妈们如果只是为了害怕自然分娩的痛苦而选择剖腹产,那么这种选择值得重新考虑。

如果基于医学上的需要而进行剖腹产手术,也应尽量确保婴儿能接触到产道分泌物。

(驻加拿大记者冯卫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