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一历史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民版必修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名师说课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课标明确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是需要了解的,同时要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行对处理国际关系所起的巨大作用,从中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节。
教材分析教材用“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这三个子目介绍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政策和活动。
使我们了解或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其中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的相互关系——外交政策指导外交活动、外交活动是外交政策的实践,也体现得较清晰。
学情分析高一新生思维活跃,从初中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高中抽象思维为主。
但其思维针对性、辩证性还很欠缺,对较浅的、容易理解的感性知识仍表现出兴趣,也愿意尝试解决一些需要深刻思考的能力问题。
大部分学生仍还存在死记硬背的方法,割裂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混淆历史概念的问题,这需要关注和克服。
教学建议1.教法:情景问题探究法。
让学生自主去学、去思、去辩。
2.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法。
结合老师创设的新情景、提出的新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互动探究,来形成一定的认识,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简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2.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外交成就。
3.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对比,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采用讲练结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史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4.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家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
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充满好奇,但可能对一些外交事件的具体过程、背景及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辩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新课内容学习:结合课本,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分析其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
2.学生反馈: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
3.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800字,涵盖以下方面:
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Ⅰ 学习要求: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Ⅱ 要点提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从新中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看,外交政策将面临怎样的抉择?活动1:结合下列材料、教材和所学知识思考,新中国初期面临怎样的国际环境?1思考:二战以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纳为联合国会员国作为中国的代表。
材料四1949年10月2日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致周恩来:苏联政府……确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意志的代表者……决定建立……(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材料五1951年12月27日苏联对联合国大会的提案:立即把……蒋介石集团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派遣自己的代表参加联合国及其所有机构的工作。
2思考:美国和苏联对中国分别采取了什么政策?活动2: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将进行怎样的抉择?1讨论:你认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将选择怎样的外交路线?请说出你的理由。
2思考:基于这一认识,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进行了怎样的生动概括?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请根据你的理解把以下内容连结起来。
3归纳:毛泽东提出的三大方针体现了新中国什么样的外交原则?新中国如何突出重围,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活动3:根据 “一边倒” 的方针,新中国要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必须努力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那么,中苏首先与苏联建交,主要成果是什么,具有什么重要意义?请结合以下材料思考。
材料一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一条 ……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 ……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附件二 苏联政府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贷款……共为三亿美元,……五分之一……用以偿付为恢复和发展中国人民经济而由苏联交付的机器设备与器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课标明确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是需要了解的,同时要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行对处理国际关系所起的巨大作用,从中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节。
教材分析教材用“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这三个子目介绍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政策和活动。
使我们了解或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其中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的相互关系——外交政策指导外交活动、外交活动是外交政策的实践,也体现得较清晰。
学情分析高一新生思维活跃,从初中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高中抽象思维为主。
但其思维针对性、辩证性还很欠缺,对较浅的、容易理解的感性知识仍表现出兴趣,也愿意尝试解决一些需要深刻思考的能力问题。
大部分学生仍还存在死记硬背的方法,割裂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混淆历史概念的问题,这需要关注和克服。
教学建议1.教法:情景问题探究法。
让学生自主去学、去思、去辩。
2.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法。
结合老师创设的新情景、提出的新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互动探究,来形成一定的认识,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简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2.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外交成就。
3.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对比,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采用讲练结合法、讨论法、史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从而增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感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在新中国成立背景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变化。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源自习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强化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测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
4.教学拓展:
-邀请外交领域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
-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2.完成以下练习题:
-选择题:根据课堂所学,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简答题:简要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我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论述题: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新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事件中的外交策略。
-提交时间:下周二之前。
2.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为学生呈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4、通过阅读史料和教材内容,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含义及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及图片,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制定的原因和主要内容,从而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基本史实的学习,概括归纳建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外交》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的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本专题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概述了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指出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交政策作出的重大调整,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本课正是现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走向国际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中国的外交策略的调整和取得的主要外交成就。
3、通过“探究学习”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高中历史 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民版必修1
高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的设计:新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维度,这和旧大纲是迥然不同的。
就这节课而言,第一目标“知识和能力”,和老教材相比“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删掉了“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压缩了历史背景,减少知识记忆量,重点更加突出,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单独作为一个子目。
“能力要求方面”新课程更加突出提高历史事实比较的能力要求。
第二个目标是“过程和方法”,是新课标的突出特点。
授人以渔,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会学、乐学,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正是新课标追求的目标。
我采用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来执教这节课,就是想体现这种精神。
第三个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旧大纲作为思想教育目标,新课标在此基础上拓展加深,把历史学科从政治思想教育中解放出来,突出历史学科独特的功能。
这一目标涵盖了思想、观念、情感、情趣、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内容应当是彰显人文主义精神。
一、知识和能力1.新中国外交的国际背景、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及原因2.归纳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3.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积极意义二. 过程和方法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4.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5.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显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2.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表明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4.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5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成就和影响。
2.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告诉学生,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国家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5.结合课堂练习,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注意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1.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有初步了解,但对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认识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外交政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国内外形势。
2.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表面化、片面化的问题。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学生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等外交政策的概念理解可能模糊,教师需要通过实例解析、史料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清晰掌握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情况,为后续课堂讨论打下基础。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剖析外交政策的制定背景、具体内容和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思维碰撞,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成就。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人民版必修1)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骆楚明【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重难点】重 点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 点 对新中国外交政策背景的分析;亚非会议。
一、独学指导1.知识指导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独立学习知识点一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方针 1.背景1) 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 和以苏联为首的 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政策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奉行 外交政策。
3.外交方针1) ,使得中国改变了 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 的外交关系。
2) ,就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 ,使得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至于处于 的地位。
3)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个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后,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
2)1949年12月, 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 。
1950年1月,双方签订了 以及其他一系列经济援助协定,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 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 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开展的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外交政策和方针国际形势 外交政策和方针的内容及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走向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境。
2..内容3.意义。
知识点二走向国际舞台1.日内瓦会议1)目的和平解决2)召开年在日内瓦举行,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3)成果周恩来提出,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4)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亚非会议1)召开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以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会议。
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参加的亚非国家会议。
3)成果周恩来提出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一、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4页)
新中国的外交一、教学目标设计本案例出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Ⅰ)第7单元第31课||。
该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外交三大政策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2)了解和平共处五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和实践||,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掌握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原因和意义||。
(4)掌握中美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正确分析它对中国外交以及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
(5)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四项原则||,分析在此四项原则指导下||,我国取得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巨大成就||。
(6)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方针的新发展及中国外交取得的新成就||。
2过程与方法:(1)学习建国初期外交三大政策和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比较||,帮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2)通过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这一段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历史事件||。
(3)通过列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外交成就||,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图表总结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资料||,举办小型展览会||,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学会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真正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
(2)通过中美建交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3)通过学习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外交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建设的需要||,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为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重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外交成就;②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③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阅读材料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②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③通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认识新中国初期我国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
二、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A、导入:展示幻灯片:周恩来和英国伯默斯顿各自的一段话,领悟两个道理:①弱国无外交,国家力量决定国际地位;②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
(展示新中国三个阶段外交状况幻灯片,让学生全面了解新中国的外交状况。
)B、合作探究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两大方面进行学习。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生:学生根据学案梳理第一目:(P108—109)掌握三个问题: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指导思想;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并适当补充。
生:回答外交指导思想和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
生:解读并阐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并掌握各方针的意义。
师:展示幻灯片进行强调点拨。
知识升华: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教师展示幻灯片)(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生:根据学案梳理基础知识,理清新中国初期中国外交的四大成就。
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自学成果。
成就一:同苏联等17各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生:概括背景,理解成就取得的不易及重大意义。
师:点拨“历史纵横”中《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让学生认识其签订的重大历史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拓展,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1 新人教版必修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在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编者分三个阶段编写了《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按照三个阶段编写,体现了阶段特征,便于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的发展线索。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第一个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本课导言部分提出了本课的探究内容和需要重点理解的三个概念。
教材内容主要分三目,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写了四个问题:①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
②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③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目的核心问题。
课本逐条解释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
④新中国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其中最突出的成就──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赴苏访问,并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有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材首先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经过、内容的准确表达,然后重点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课本重点讲述了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
这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
教材内容比较详细地再现了一些历史过程,补充了一些趣味性强、较简短但又具有较强说服力的史料,使学生对新中国外交风云能获得比较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活动进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1课时5页)
2.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视友谊的情感,使他们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念,认识到国家利益与全球福祉的密切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4.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2)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重大成就、调整过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学评价:
1.结合课堂学习,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小论文,要求如下:
a.围绕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自选角度,明确论点;
b.论述清晰,逻辑严谨,不少于800字;
c.适当运用历史史料、实例等,以增强论据的可靠性;
d.提交纸质版和电子版,教师将进行批改和反馈。
2.制作一份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手抄报,要求如下:
b.分析资料,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c.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感悟,分享自己在阅读拓展资料过程中的收获。
4.参与课后小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展开思考:
a.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家利益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现实意义;
c.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为我国未来外交政策提供借鉴。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纪录片、文献资料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针对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等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对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认识。
5.强化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避免片面、极端的评价。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我国在艰苦的国际环境中取得的外交成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把握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
4.学生在历史观念、国际视野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国际视野,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国家外交政策。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哪些外交困境?是如何克服的?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是否仍有现实意义?
c.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过程中,体现了哪些外交智慧?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认识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以及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实践,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重大外交事件,以及这些政策、事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了解新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独立自主外交与旧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讨论法与讲述法相结合,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教案: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
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
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
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并提示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
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出来,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什么样的外交?请学生回答,顺便可以让学生用史实说明。
得出结论: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
可列举的史实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那么,新中国开拓了怎样的外交新局面?有人说外交是一种政治智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吧!(二)让学生快速阅读本节内容,包括小字部分及黑体字的材料,然后回答一组题目。
(按学生座位排列的四组,看完书后选一个代表抽一组题目回答,胜出的一组将受到奖励)。
第一组题目:1、本节课提中的时间限定“建国初期”是指1949年到1955年。
2、在建国第一年里,有17个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3、规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的文件是《共同纲领》,它是 1949 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4、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四项基本方针。
第二组题目:1、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
2、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会议是 1954 年的日内瓦会议。
3、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1)有利条件:①资本主义体系被严重削弱。
②社会主义超出一个国家的范畴,形成了一个世界体系。
③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
(2)不利条件: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顽固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严重威胁着中国和亚洲的和平与安全。
第三组题目:1、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第四组题目:1、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周恩来在 1953 年的中印谈判中首次提出的。
4、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1955 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异”是指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
(三)对胜出小组进行奖励,选择点播视频,或选择听历史小故事(“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周恩来与杜勒斯的“握手”)或看历史图片、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
(四)提升:学生讨论,解答问题。
1、与旧中国外交比较,新中国外交的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示学生从政权性质、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国际环境、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这几个方面来考虑)分析总结:(1)、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2)、《共同纲领》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外交政策的原则,体现了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
为了保障本国的独立、自由、和领土的完整,拥护国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3)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
(4)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个体系;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赢得了民族独立。
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5)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
启示: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由政权的性质、国家利益、国际环境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
2、建国初期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如何评价?(1)含义: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倒向苏联一边,或是与美的绝对对抗。
事实上,中国在联苏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在抗美时,也存在一定条件下讲和的一面。
(2)评价:积极: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会处于孤立境地。
消极: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由于明确了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对外关系上就不可能不受该阵营的制约,所以在独立自主的行动上多少受到限制。
在实施过程中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
3、你认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交关系?为什么?分析总结:(1)建立平等,互利的,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外交关系才可以持久。
(2)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必备条件、基础、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出发点和结果(3)意义: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因为它是在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例如,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遭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在朝核问题上,正是因为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对话代替对抗,不干涉朝鲜内政,所以在六方会谈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
(五)小结:给出一个本节知识的框架结构图,让学生填充。
(六)作业:同步练习(七)教后记:本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故而我把整个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通过探究、合作来完成教学目的达成。
我将基础学习目标按题目列出来,让学生选出代表完成基础题目。
但是在提升阶级,效果并不如意,可能当题目设置过难,缺乏有效引导相关。
怎样使学生讨论更有效,题目设置更合理,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