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1-3.过程模型
软件开发各种模型
软件开发各种模型
以下是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
1.瀑布模型:这是一种线性的软件开发模型,强调开发过程的阶段性和顺序
性。
它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经过设计、编程、测试、发布和维护等阶段,最终得到软件产品。
瀑布模型的特点是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输出,并且前一阶段的输出作为下一阶段的输入。
2.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是一种非线性的软件开发模型,强调在开发过程中不
断迭代和精化的过程。
在迭代模型中,开发过程被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都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等阶段。
通过不断地迭代和精化,最终得到符合需求的软件产品。
3.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软件开发模型,强调在开发过程中
不断进行风险分析和应对。
螺旋模型的特点是在每个迭代周期中都包含四个方面的活动: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作和评审工作。
通过不断地迭代和风险分析,最终得到符合需求的软件产品。
4.敏捷开发模型:敏捷开发模型是一种以快速响应变化和客户需求为特点的
软件开发模型。
它强调团队合作、快速迭代和客户需求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反馈和调整来应对变化。
常见的敏捷开发方法包括Scrum、Agile等。
5.V模型:V模型是一种测试驱动的软件开发模型,强调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
中的重要性。
V模型的特点是在开发过程中进行详细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软件的质量和符合需求。
V模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测试和验证活动。
这些是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每种模型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
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型取决于项目的具体需求和条件。
需求工程的过程模型及其裁剪方法实例
需求工程的过程模型及其裁剪方法实例需求工程是软件工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软件最终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需求工程的过程模型是指在软件开发中,对需求进行收集、分析、规格说明、验证和管理等一系列过程的组合。
不同的项目需要采用不同的需求工程过程模型,以满足项目的特定需求和情况。
本文将探讨需求工程的过程模型及其裁剪方法实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需求工程的相关知识。
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需求工程中最常见的过程模型之一,它将需求工程划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格、需求验证和需求管理等阶段,各阶段之间存在严格的顺序关系。
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变动非常小或可预测的项目,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难以应对需求变更频繁的情况。
2. 增量模型增量模型是一种逐步完善系统的过程模型,它将系统划分为多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然后逐步完成各个子系统的开发和集成。
增量模型适用于大型复杂项目,能够缩短项目的交付周期,同时也更容易应对需求的变更。
3.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循环,每个循环都包括需求分析、风险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和评审等过程。
螺旋模型适用于对项目风险较高或需求不够明确的情况,通过不断的迭代和风险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项目失败的风险。
4. 敏捷模型敏捷模型是一种注重灵活性和响应变化的软件开发方法,它强调团队协作、快速交付和持续反馈。
敏捷模型适用于需求变动频繁或需求不够明确的项目,通过不断地反馈和迭代,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需求工程的过程模型裁剪方法实例在实际项目中,很少有一个过程模型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因为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需要对现有的过程模型进行裁剪,以满足项目的具体需求。
裁剪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识别需求首先需要对项目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识别和分析,包括项目的特点、约束条件、风险因素等。
只有全面理解了项目的需求,才能更好地选择和裁剪合适的过程模型。
2. 选择原型根据项目的需求和特点,选择一个适合的原型过程模型作为基础模型。
软件工程课程表
软件工程课程表软件工程课程表1.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1.2 课程编号:SE1011.3 课程学分.3学分1.4 授课教师:教授1.5 上课时间:每周一、周三、周五上午8:00-9.401.6 上课地点:教学楼101室2.课程目标在本课程中,学生将会学习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关键环节,掌握常用的软件开发工具和技术,培养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大纲3.1 软件工程概述3.1.1 软件工程定义3.1.2 软件过程模型3.1.3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3.2 软件需求分析3.2.1 需求获取与分析3.2.2 需求规约与验证3.2.3 需求管理与变更控制3.3 软件设计3.3.1 软件设计原则3.3.2 结构化设计与面向对象设计 3.3.3 UML建模3.4 软件编码与测试3.4.1 编码规范与质量保证3.4.2 单元测试与集成测试3.4.3 软件测试方法与工具3.5 软件项目管理3.5.1 项目计划与进度管理3.5.2 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3.5.3 团队协作与沟通4.课程安排---- 日期 ---- 内容 ----------------------------------------- 第1周 ---- 软件工程概述 -------- 第2周 ---- 需求分析 -------- 第3周 ---- 软件设计 -------- 第4周 ---- 软件编码与测试 -------- 第5周 ---- 软件项目管理 -------- ---- ----5.课程评估方式5.1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5.2 课程项目:占总评成绩的40%,完成一个小型软件项目5.3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6.参考资料6.1 《软件工程导论》6.2 《软件工程原理与实践》6.3 《软件工程教程》附件:1.课程项目要求2.课程作业说明法律名词及注释:1.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是指应用科学和数学原理,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开发和维护软件的一门工程学科。
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模型
4 演化模型-螺旋模型
Evolutionary Model
螺旋模型的基本思想
每一个螺旋周期(Spiral model sectors)包 含四个部分: (1)确定目标,选择方案,设定约束条件, 选定完成本周期所定目标的策略。 (2)分析该策略可能存在的风险。 (3)在排除风险后,实现本螺旋周期的目标。 (4)评价前一步的结果,并且计划下一轮的 工作。
第二章 软件过程模型
软件生存周期 软件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 进化式模型 演化模型 形式化开发
第一节 软件生存周期
软件生存周期的概念: 一个软件从计划起,到废弃不用止。
软件生存周期包括:计划、开发、运行。
第二节 软件开发模型概念
软件开发模型的概念:
为整个软件生存期建立的模型。
交付客户
构件n
规格说明
设计
实现和集成
交付客户
增量模型的基本思想
每个增量提供系统功能的一个子集,一个增 量完成并交付,部分系统功能可以提前交付 使用。 对增量中服务的分配取决于服务优先次序。 最高优先权的服务首先被交付。 第一个增量往往是核心的产品。 开发者能通过对系统的经验帮助理解后面的 增量需求和目前增量后续版本的需求变更。
思考题
为以下各系统提出合适的软件过程模型,阐 述理由: (1) 汽车防锁死刹车控制系统 (2)一个支持软件维护的虚拟现实系统 (3)大学记账系统,准备替换一个已存在的 系统 (4)一个位于火车站的交互式火车车次查询 系统
建立原型系统的方法
原型系统仅包括未来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 系统重要的接口。 开发原型系统尽可能使用能缩短开发周期的 语言和工具。
3 演化模型-增量模型
Evolutionary Model
软件过程的定义与模型
5
第二节
软件生命周期
• 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 • 传统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模型适用的范围极为广泛,但是对开发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29
敏捷过程与极限编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软件需求常 常发生变化,强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更快速的开发软件,同时软件 也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新。传统的方法在开发时效上时常面临挑 战,因此,强调快捷、小文档、轻量级的敏捷开发方法开始流行。 敏捷方法是一种轻量级的软件工程方法,相对于传统的软件工程 方法,它更强调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变化的必然性,通过团队成 员之间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以及合理的机制来有效地响应变化。
11
几种模型之间的关系
5.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步骤。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发现软件产品中存在的 软件缺陷,进而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在软件开发的实践中,软件缺陷的产生是必然 的。软件缺陷发现得越晚,弥补缺陷所需的成本就越高,损失也就越大。为了尽早发 现软件缺陷,有效地进行软件测试是必须的。按照测试点的不同,测试可以分为单元 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
17
快速原型模型
快速原型的基本思想是快速建 立一个能反映用户主要需求的原型系 统,让用户在计算机上试用它,通过 实践来了解目标系统的概貌。通常, 用户试用原型系统之后会提出许多修 改意见,开发人员按照用户的意见快 速地修改原型系统,然后再次请用户 试用……反反复复地改进,直到原型 系统满足用户的要求。
软件工程各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个三分 五个十五分第一章 绪论1. 软件2. 文档3. 软件工程4. 软件工程过程5. 软件生存周期6. 软件生存周期模型第二章 软件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开发计划1. 投资回收2. 纯收人第三章 软件需求分析1. 需求分析2. 数据流3. 数据字典4. 加工5. 数据流图第四章 软件概要设计1. 模块2. 模块化3. 抽象4. 信息隐蔽5. 模块独立性6. 耦合性7. 无直接耦合8. 数据耦合9. 标记耦合10. 控制耦合11. 公共耦合12. 内容耦合13. 内聚性14. 偶然内聚15. 逻辑内聚16. 时间内聚17. 通信内聚18. 顺序内聚19. 功能内聚第五章 软件详细设计1. PAD2. 过程设计语言(PDL)第六章 软件编码1. 程序设计风格2. 程序可移植性第七章 软件测试1. 语句覆盖2. 判定覆盖3. 条件覆盖4. 判定/条件覆盖5. 条件组合覆盖6. 路径覆盖7. 环路复杂性8. 黑盒测试9. 白盒测试10. 驱动模块11. 桩模块12. 单元测试13. 集成测试14. 确认测试15. 调试第八章 软件维护1. 维护2. 校正性维护3. 适应性维护4. 完善性维护5. 预防性维护6. 软件可维护性第九章 软件开发的增量模型1. 原型第十章 面向对象的方法1. 对象2. 类3. 消息4. 方法5. 继承性6. 单重继承7. 多重继承8. 多态性9. 抽象10. 信息隐藏11. 链12. 关联第十一章 软件质量与质量保证1. 软件可靠性2. 效率3. 可维护性4. 可移植性5. 可互操作性6. 适应性7. 可重用性8. 软件设计质量9. 软件程序质量10. 冗余第十二章 软件工程管理1. 软件配置管理2. 软件配置项3. 基线4. 文档第十三章 软件开发环境1. 软件开发环境2. 软件工具3. CASE4. CASE生存期5. CASE工作台软件工程自考名词解释答案第一章 绪论1. 计算机程序及其说明程序的各种文档.2. 文档是有关计算机程序功能,设计,编制,使用的方案或图形资料.3. 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来定义,开发,维护软件的一门学科.4. 软件工程过程规定了获取,供应,开发,操作和维护软件时,要实施的过程,活动和任务.5. 软件生存周期是指一个软件从得出开发要求开始直到该软件报废为止的整个时期.6. 软件生存周期模型是描述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活动如何执行的模型.第二章 软件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开发计划1. 投资回收期就是使累计的经济效益等于最初的投资费用所需的时间.2. 在整个生存周期之内的累计经济效益(折合成现在值)与投资之差.第三章 软件需求分析1. 需求分析是指开发人员要准确理解用户的要求,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将用户非不甘落后将用户非不甘落后 需求陈述转化为完整的需求定义,再由需求定义转换到相应的形式功能规约(需求规格说明)的过程.2. 数据流是数据在系统内传播的路径,因此由一组成分固定的数据项组成.3. 数据字典(Data Dic onary, 简称DD)就是用来定义数据流图中的各个成分的具体含义的,它以一种准确的,无二义性的说明方式为系统的分析,设计及维护提供了有关元素的一致的定义和详细的描述.4. 加工又称为数据处理,是对数据流进行某些操作或变换.5. 数据流图,简称DFD,是SA方法中用于表示系统逻辑模型的一种工具,它以图形的方式描绘数据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的过程.第四章 软件概要设计1. 模块在程序中是数据说明,可执行语句等程序对象的集合,或者是单独命名和编址的元素,在软件的体系结构中,模块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2. 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自顶向下逐层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完成整个要求的功能.3. 抽象是认识复杂现象过程中使用的思维工具,即抽出事物本质的共同的特性而暂不考虑它的细节,不考虑其他因素.4. 信息隐蔽指在设计和确定模块时,使得一个模块内包含信息(过程或数据),对于不需要这些信息的其他模块来说,是不能访问的.5. 模块独立性指每个模块只完成系统要求的独立的子功能,并且与其他模块的联系最少且接口简单.6. 耦合性也称块间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序的一种度量.7. 无直接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分别从属于不同模块的控制与调用,它们之间不传递任何信息.8. 数据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有调用关系,传递的是简单的数据值,相当于高级语言的值传递.9. 标记耦合指两个模块之间传递的是数据结构,如高级语言的数组名,记录名,文件名等这些名字即为标记,其实传递的是这个数据结构的地址.10. 控制耦合指一个模块调用另一个模块时,传递的是控制变量(如开关,标志等),被调模块通过该控制变量的值有选择地执行块内某一功能.11. 公共耦合指通过一个公共数据环境相互作用的那些模块间的耦合.公共数据环境可是是全程变量或数据结构,共享的通信,内存的公共覆盖区及任何存储介质上的文件,物理设备等(也有将共享外部设备分类为外部耦合).12. 当一个模块直接使用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或通过非正常口转入另一个模块内部,这种模块之间的耦合为内容耦合.13. 内聚块又称块内联系指模块的功能强度的度量,即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14. 偶然内聚指一个模块内的各处理元素之间没有任何联系.15. 逻辑内聚指模块内执行个逻辑上相似的功能,通过参数确定该模块完成哪一个功能.16. 把需要同时执行的动作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模块为时间内聚模块.17. 通信内聚指模块内所有处理元素都在同一个数据结构上操作(有时称之为信息内聚),或者指各处理使用相同的输入数据或者产生相同的输出数据.18. 顺序内聚指一个模块中各个处理元素都密切相关于同一功能且必须顺序执行,前一功能元素的输出就是下一功能元素的输入.19. 功能内聚指模块内所有元素共同完成一个功能,缺一不可.因此模块不能再分割.第五章 软件详细设计1. PAD图指问题分析图(Problem Analysis Diagram),是一咱算法描述工具,它是一种由左往右展开的二维树型结构.PAD图的控制流程为自上而下,从左到右地执行.2. 过程设计语言(Process Design Language,简称PDL),也称程序描述语言(Program Descrip on Language),又称为伪码.它是一种用于描述模块自法设计和处理细节的语言.第六章 软件编码1. 程序设计风格指一个人编制程序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习惯逻辑思路等.2. 指程序从一个计算机环境移值到另一个计算机环境的容易程序.第七章 软件测试1. 语句覆盖是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被测程序中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2. 判定覆盖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被测程序中每个判定表达式至少获得一次”真”和”假”值,从而使程序的每一个分支至少都通过一次.3. 条件覆盖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判定表达工中每个条件的各种可能的值出现一次.4. 判定/条件覆盖标准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判定表达式中的每个条件的所有可能取值至少出现一次,并使每个判定表达式所有可能的结果也至少出现一次.5. 条件组合覆盖是比较强的覆盖标准,它是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每个判定表达式中条件的各种可能的值的组合都至少出现一次.6. 路径覆盖是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覆盖被测程序中所有可能的路径.7. McCabe定义程序图的环路为程序图中区域的个数.区域个数为边和结点圈定的封闭区域数加上图形外的区域数1.8. 黑盒测试是功能测试又称为功能测试或数据驱动测试.9. 白盒测试是对程序中尽可能多和逻辑路径进行测试,检验内部控制结构和数据结构是否有错,实际的运行状态与预期的状态是否一致.10. 驱动模块是用来模拟被测模块的上级调用模块的模块,功能要比真正的上级模块简单得多,它只完成接受测试数据,以上级模块调用被测模块的格式驱动被模块,接收被测模块的测试结果并输出.11. 桩模块用来代替被测试模块所调用的模块它的作用是返回被测模块所需的信息.12. 单元测试指对源程序中每一个程序单元进行测试,检查各个模块是否正确实现规定的功能,从而发现模块在编码中或算法中的错误.13. 集成测试是指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按照设计要求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测试,故也称组装测试或联合测试.14. 确认测试又称有效性测试.是为了检查软件的功能与性能是否与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确定的指标相符合所进行的测试.15. 调试是为了确定错误的原因和位置,并改正错误所进行的工作,因此调试也称为纠错.第八章 软件维护1. 在软件运行/维护阶段对软件产品所进行的修改就是维护.2. 为了识别和纠正错误,修改软件性能上的缺陷,应进行确定和修改错误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为校正性维护.3.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数据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使应用软件适应这种变化而修改软件的过程称为适应性维护.4. 在犯罪分子件运行时期中,用户往往会对软件提出新的功能要求与性能要求.这种增加软件功能,增强软件性能,提高软件运行效率而进行的维护活动称为完善性维护.5. 为了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而对软件进行的修改称为预防性维护.6. 软件可维护性是指软件能够被理解,校正,适应及增强功能的容易程度.第九章 软件开发的增量模型1. 软件开发中的原型是软件的一个早期可运行的版本,它反映了最终系统的重要特性.第十章 面向对象的方法1. 对象是人们要进行研究的任何事物,从最简单的整数到复杂的飞机等均可看作对象,它不仅能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示抽象的规则,计划或事件.2. 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对象的抽象就是类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对象的抽象就是类3. 对象之间进行通信的构造叫做消息.4. 类中操作的实现过程叫做方法,一个方法有方法名,参数,方法体.5. 继承性是子类自动共享父类数据结构和方法的机制这是类之间的一种关系.6. 在类层次中,子类只继承一个父类的数据结构和方法,称为单重继承.7. 在类层次中,子类继承了多个父亲的数据结构和方法,称为多重继承.8. 多态性是指相同的操作或函数,过程可作用于多用户种类型的对象上并获得不同结果.不同的对象收到同一消息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称为多态性.9. 抽象是指强调实体的本质,内在的属性,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属性.10. 信息隐蔽是指所有软件部件内部都有明确的范围以及清楚的外部边界每个软件部件都有友好的界面接口,软件部件的内部实现与外部可访问性分离.11. 链表示对象间的物理与概念联结.12. 关联表示类之间的一种关系,就是一些可能的链的集合.第十一章 软件质量与质量保证1. 软件按照设计要求,在规定时间和条件下不出故障,持续运行的程度.2. 为了完成预定功能,软件系统所需的计算机资源和程序代码数量的程度.3. 找到并改正程序中的一个错误所需代价的程度.4. 将一个软件系统从一个计算机系统或环境移植到另一个计算机系统或环境中运行时所需的工作量.5. 将一个系统耦合到另一个系统所需的工作量.6. 修改或改进一个已投入运行的软件所需工作量的程度.7. 一个软件能再次用于其他相关应用的程度.8. 设计的规格说明书要符合用户的要求.9. 程序要按照设计规格说明所规定的情况正确执行.10. 冗余是指实现系统规定功能是多余的那部分资源,包括硬件,软件,信息和时间.第十二章 软件工程管理1. 软件配置管理,简称SCM,是一组管理整个软件生存期各阶段中变更的活动是一组管理整个软件生存期各阶段中变更的活动2. 软件配置项是软件工程中产生的信息项,它是配置管理的基本单位.3. 基线是软件生存期中各开发阶段的一个特定点,它的作用是把开发各阶段工作的划分更加明确化,使本来连续的工作在这些点上断开,以便于检查与肯定阶段成果.4. 文档是指某种数据媒体和其中所记录的数据.在软件工程中,文档用来表示对需求,工程或结果进行描述,定义,规定,报告或认证的任何书面或图示的信息.它们描述和规定了软件设计和实现的细节,说明使用软件的操作命令.第十三章 软件开发环境1. 软件开发环境是相关的一组软件工具集合,它支持一定的软件开发方法或按照一定的软件开发模型组织而成.2. 软件工具是指为支持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维护,模拟,移植或管理而研制的程序系统.3. CASE是一组工具和方法的集合,可以辅助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软件开发.4. 一个组织中的CASE系统从被始需求到完全废弃这一生存期.5. 一个CASE工作台是一组工具集,支持像设计,实现或测试等特定的软件开发阶段.。
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模型
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模型软件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步骤。
通常使用生命周期模型简洁地描述软件过程。
生命周期模型规定了把生命周期划分成哪些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执行顺序,因此,也称为过程模型。
常见的过程模型有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等。
1.瀑布模型这个特点有两重含义:1.必须等前一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开始后一阶段的工作;2.前一阶段的输出文档就是后一阶段的输入文档,因此,只有前一阶段的输出文档正确,后一阶段的工作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瀑布模型每个阶段都应坚持两个重要做法:1.每个阶段都必须完成规定的文档,没有交出合格的文档就是没有完成该阶段的任务。
完整、准确的合格文档是软件开发时期各类人员之间相互通信的媒介,也是运行时期对软件进行维护的重要依据。
2.每个阶段结束前都要对所完成的文档进行评审,以便迟早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事实上越是早期阶段犯下的错误,暴露出来的时间就越晚,排除故障改正错误所需付出的代价也越高。
因此,及时审查,是保证软件质量,降低软件成本的重要措施。
可以说瀑布模型是由文档驱动的。
这个事实也是它的一个缺点,在可运行的软件产品交付给用户之前,用户只能通过文档来了解产品是什么样的。
瀑布模型历史悠久、广为人知的,它的优势在于它是规范的、文档驱动的方法;这种模型的问题是,最终开发出的产品可能并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
(1)传统的瀑布模型:(2)实际的瀑布模型:2.快速原型模型所谓快速原型是快速建立起来的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它所能完成的功能往往是最终产品能完成的功能的一个子集。
快速原型的本质是“快速”,开发人员应该尽可能快地建造出原型系统,以加速软件开发过程,节约软件开发成本。
原型的用作是获知用户的真正需求,一旦需求确定了,原型系统将被抛弃。
快速原型模型正是为了克服瀑布模型的缺点而提出来的。
它通过快速构建一个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原型系统,让用户试用原型系统并收集用户反馈意见的办法,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
软件工程第二章软件过程
第二章:软件过程目标:软件工程和软件过程模型的概念;了解3个一般的软件过程模型及何时使用它们;了解软件需求工程,软件开发,测试和进化中所涉及的基本过程活动;理解为什么软件过程要有效地组织以应对软件需求和设计上的变更;了解Rational统一过程是如何集成好的软件过程实践来产生一个可适应的软件过程。
所有的软件过程都必须具有4种对软件工程来说是基本的活动。
它们是:1.软件描述:必须定义软件的功能以及软件操作上的约束。
2.软件设计和实现:必须生产符合描述的软件。
3.软件有效性验证:软件必须得到有效性验证,即确保软件是客户所想要的。
4.软件进化:软件必须进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要。
2.1软件过程模型一软件过程模型一般有1.瀑布模型:该模型将基本的过程活动,描述,开发,有效性验证和进化,看成是一些界限分明的独立的过程阶段,例如,需求描述阶段,软件设计阶段,实现阶段,测试阶段,等等。
2.增量式开发:该方法使得描述活动,开发活动和有效性验证活动交织在一起。
系统的开发是建立一系列的版本(增量),每个版本添加部分功能到先前的版本中。
3.面向复用的软件工程:该方法使得描述活动,开发活动和有效性验证活动交织在一起。
系统开发过程着重于集成这些组件到新系统中,而非从头开发。
2.1.1瀑布模型一瀑布模型中的主要阶段直接映射基本的开发活动:1.需求分析和定义2.系统和软件设计3.实现和单元测试4.集成和系统测试5.运行和维护二适合采用瀑布模型的时候瀑布模型是与其他工程过程模型相一致的,在它的每个阶段都要生成文档。
这使得过程是可见的,项目经理能够根据项目计划监控项目的过程。
它的主要问题在于它将项目生硬地分解成这些清晰的阶段。
关于需求的责任和义务一定要在过程的早期阶段清晰界定,而这又意味它对用户需求变更的响应较困难。
所以只有在对需求了解的好,而且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不太可能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适合采用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的一个重要变形是形式化系统开发。
软件工程过程及常见模型
软件工程过程及常见模型
软件工程过程是指将软件开发过程分解为多个阶段,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和任务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常见的软件工程过程模型包括:
1.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各个开发阶段按照线性顺序依次进行,前一阶段的输出作为后一阶段的输入。
适用于需求稳定、风险较低的项目。
2. 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通过创建原型来逐步完善需求,在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更加灵活和迭代式。
适用于用户需求不明确或变化频繁的项目。
3.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将软件开发分为多个小的模块,每个模块的开发和测试都是独立的,逐步完成整个系统的开发。
适用于需求变化较频繁的项目。
4. 螺旋模型(Spiral Model):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迭代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每个迭代阶段都包括计划、风险评估、工程开发和客户评估。
适用于复杂、大型项目。
5. 敏捷模型(Agile Model):强调快速反馈和持续交付,在灵活性和适应性方面更为突出。
采用迭代和增量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如Scrum、XP等。
适用于需求频繁变化的项目。
不同的模型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项目和开发需求,选择合适的软件工程过程模型对于项目的成功实施非常重要。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
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软件工程的各种模型的比较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软件开发中最传统的模型之一。
它按照线性顺序的方式进行,各个阶段相互依赖。
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优点是开发过程清晰简单,易于控制和管理。
缺点是无法适应需求变化频繁的项目,不利于迭代开发。
2.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通过构建原型,以获得对系统需求的更好理解,并与用户进行交互和反馈。
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发出最终系统。
优点是能够快速满足用户需求,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缺点是在需求未完全明确时开发的原型可能会被抛弃。
3.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是将开发过程分解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都包含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阶段。
每个迭代周期都能产出可用的软件产品。
优点是可以快速响应变化,减少风险。
缺点是需要更多的管理和协调工作,有可能出现迭代周期过长的情况。
4.螺旋模型螺旋模型结合了瀑布模型和原型模型的特点,以风险管理为核心。
它通过识别和解决风险来推动开发过程。
每个迭代周期都会重复四个阶段:________计划、风险分析、工程开发和评估。
优点是可以更好地控制风险,适用于大型复杂项目。
缺点是开发周期较长,成本较高。
5.敏捷模型敏捷模型是一种迭代增量开发方法,强调合作、自组织和快速适应变化。
它鼓励团队通过短期冲刺和持续交付来不断提高软件质量。
敏捷模型包括Scrum、XP、Kanban等等。
优点是能够及时响应变化,高度适应需求的变化。
缺点是需要团队成员具备高度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对项目管理要求较高。
附件:________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如下:________1.瀑布模型详细图解2.原型模型示例原型图3.迭代模型迭代周期规划表4.螺旋模型风险分析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软件工程:________指将系统化、规范化和量化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
2.瀑布模型:________软件生命周期的经典模型,按顺序进行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
软件工程过程模型和测试
软件工程过程模型和测试摘要:随着信息化的逐步发展和计算机软件的广泛应用,选择的软件将为信息化的成功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科学、实用、客观的选型方法将直接影响所选软件的契合程度。
在软件工程实践中,有许多专家致力于过程模型的研究。
像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快速应用开发模型、螺旋模型、敏捷过程模型、开发模型等。
下面谈谈几种主要过程模型。
关键词:瀑布模型螺旋模型原型模型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213-01瀑布模型/改进的瀑布模型在软件开发模型中,瀑布模型可以说是最早的了,因此瀑布模型在软件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利用这种模型可以做出软件工程的框架。
例如:将接活动的工作人员作为输入,利用这个输入完成活动的内容,得出活动的结果,并将此结果作为输出传给下一项活动,同时要对活动的过程给与评审,若确认,就进行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前面的活动。
对于经常变化的项目而言,瀑布模型毫无价值。
采用瀑布模型可以保证系统在整体上的充分把握,使系统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如果对于前期需求不明确,且很难短时间了解清楚的项目则很难充分地利用瀑布模型。
此外对于中小型的项目,要求设计和开发人员往往在项目开始后就会全身心的投到项目中,而不是分阶段投人,因此采用爆布模型会出现项目人力资源过多的闲置的情况,这也是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架构设计在软件开发中是非常重要的。
架构设计的目的是将系统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和功能模块。
在每个功能模块间的接口定义清楚的前提下,当一个模块的设计完成后一般就不用等到其他模块设计完成后才开始编码,因此在架构设计完成后就可以将系统分为若干个模块同时开发,当然每个模块必需遵循编码测试和先设计的瀑布模型。
这是瀑布模型的一种最重要的改进思路。
当一个新系统的开发存在多个完全不相关且独立需求的功能开发的时候,就可以将整个开发过程按独立的需求分为多个小瀑布进行操作。
此种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没有一个完全的总体设计,架构设计人员不能在了解了所有需求后从系统的可扩展性,等方面做出总体规划。
软件工程之过程模型
软件⼯程之过程模型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个发⽣、发展、成熟,直⾄衰亡的全过程⼀样,软件系统或软件产品也有⼀个定义、开发、运⾏维护,直⾄被淘汰这样的全过程,我们把软件将要经历的这个全过程称为软件的⽣命周期。
为了使软件⽣命周期中的各项任务能够有序地按照规程进⾏,需要⼀定的⼯作模型对各项任务给以规程约束,这样的⼯作模型被称为软件过程模型,或软件⽣命周期模型。
它是⼀个有关项⽬任务的结构框架,规定了软件⽣命周期内各项任务的执⾏步骤与⽬标。
本章将介绍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和组件模型等过程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模型并不是有关软件开发进程的固定格式,⽽只是⼀种参考标准。
实际上,不同的软件项⽬需要不同的过程模型提供⽀持,并且还需要根据项⽬的具体情况,软件开发机构⼯作⽅式、管理模式等,对⼀些标准模型进⾏适当的调整与补充,以适应项⽬应⽤的需要。
⼀、软件⽣命周期根据我国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 8566—8),软件⽣命周期包含:软件定义、软件开发、软件运⾏维护三个时期,并可以细分为可⾏性研究、项⽬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实现与单元测试、系统集成测试、系统确认验证、系统运⾏与维护等⼏个阶段。
应该说,这是软件⽣命周期的基本构架,在实际软件项⽬中,根据所开发软件的规模、种类,软件开发机构的习惯做法,以及软件开发中所采⽤的技术⽅法等,可以对各阶段进⾏必要的合并、分解或补充。
1.软件定义期软件定义是软件项⽬的早期阶段,主要由软件系统分析⼈员和⽤户合作,针对有待开发的软件系统进⾏分析、规划和规格描述,确定软件是什么,为今后的软件开发做准备。
这个时期往往需要分阶段地进⾏以下⼏项⼯作。
(1)软件任务⽴项软件项⽬往往开始于任务⽴项,并需要以“软件任务⽴项报告”的形式针对项⽬的名称、性质、⽬标、意义和规模等作出回答,以此获得对准备着⼿开发的软件系统的最⾼层描述。
(2)项⽬可⾏性分析在软件任务⽴项报告被批准以后,接着需要进⾏项⽬可⾏性分析。
全套电子课件:软件工程-理论与实践(第3版)
程”,是软件开发和维护中的管理和
1.第一代软件工程 支—持传能力统,的逐软步件形工成程软件过程工程。
2.第二代软件工程 — 对象工程
3.第三代软件工程 — 过程工程
4.第四代软件工程 — 构件工程
90起年代,基于构件(Component)
螺旋模型将开发过程 分为几个螺旋周期,每 个螺旋周期可分为4个工 作步骤: 第一,确定目标、方案 和限制条件; 第二,评估方案、标识 风险和解决风险; 第三,开发确认产品; 第四,计划下一周期工 作。
6.智能模型(intelligent model)
也称为基于知识的软件开发模型,是知识工程 与软件工程相结合的软件开发模型。
软件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的学科多, 研究的范围广,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软件开发方法、技术 软件开发工具及环境 软件管理技术 软件规范(国际规范)
} 软件开发技术 } 软件管理技术
1.2 软件工程过程
为了克服软件危机,人们从其他产业的工业 化生产得到启示,于是在68年北大西洋公约的软 件可靠性会议(NATO)上,首次提出了“软件工 程”的概念。提出了在软件生产中采用工程化的 方法,采用一系列科学的、现代化的方法技术来 开发软件。这种工程化的思想贯穿到软件开发和 维护的全过程。
2. 增量模型(incremental model)
增量模型是一种非整体开发的模型。是一种进 化式的开发过程。
根据增量的方式和形式的不同,分为: 基于瀑布模型的渐增模型 基于原型的快速原型模型 该模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适合于软件需求不 明确、设计方案有一定风险的软件项目。
增量模型和瀑布模型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软件工程三种模型的关系
软件工程三种模型的关系
软件工程的三种常见模型分别是瀑布模型、迭代模型和增量模型。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软件开发中最早也是最经典的模型之一,它是一种线性的开发模型,按照顺序依次完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在瀑布模型中,每个阶段都排斥返回上一阶段进行修改的可能性。
与其他模型相比,瀑布模型更强调阶段之间的严格顺序。
2. 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是一种渐进式的开发模型,它将开发过程分解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包含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发布等阶段。
与瀑布模型不同,迭代模型的每个迭代周期可以包含多次循环,允许在迭代周期之间进行反馈和修改。
迭代模型强调持续的需求变更和迭代周期中不断优化软件系统。
3. 增量模型:增量模型是将软件系统分解为多个可独立实现的增量部分,每个增量部分都是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的软件系统。
在增量模型中,每个增量部分依次开发、测试和发布,直到最终合并为一个完整的软件系统。
增量模型强调软件系统的快速交付和持续集成。
这三种模型在软件开发中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适用性。
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稳定和明确的项目,迭代模型适用于需求存在较大变动或较长开发周期的项目,增量模型适用于需要快速交付
和持续演化的项目。
在实际项目中,也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模型的组合或混合使用。
软件工程讲义_第二章
演化过程模型评述[NOG00]
首先,原型开发(和其他更加复杂的演化过程) 由于构建产品需要的周期数目不确定,给项目策 划带来了困难。 其次,演化软件过程没有确定演进的最快速度。 如果演进的速度太快,完全没有间歇时间,项目 肯定会陷入混乱;反之,如果演进速度太慢,则 会影响生产率…… 再次,软件过程应该侧重于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而不是高质量。为了追求高质量而延长开发时间 势必造成产品推迟交付,从而失去进入市场的良 机。
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机制来描述各 种软件过程。模式使得软件工程组织能够 从高层抽象开始,开发层次化的过程描述。 高层抽象描述又进一步细化为一系列步骤 模式以描述框架活动,然后每一个步骤模 式又进一步逐层细化为更详细的任务模式。 过程模式一旦建立起来,就可以在过程变 体的定义中复用——即软件开发队伍可以 将模式作为过程模式的构建模块,定制特 定的过程模型。
演化过程模型评述
演化模型的初衷是采用迭代或者增量的方式开 发高质量软件。可是,用演化模型也可以做到强 调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开发速度。软件开发团队 及其经理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在这些严格的项目和 产品参数与客户(软件质量的最终仲裁者)满意 度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专用过程模型
专用过程模型具有传统过程模型的一些特 点,但是,专用过程模型往往应用面较窄, 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软件工程方法。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专用过程也许更确切 地应该称为技术的集合或方法论,是为了 实现某一特定的软件开发目标而制定的。 但它们确实也提出了一种过程。
模式名称:应能清楚地表述该模式在软件过程中的功能。 驱动力:模式使用环境及主要问题, 以明确主要难点 并可能影响解决方案。 类型:定义模式类型。 启动条件:描述模式应用的前提条件。 问题:描述模式将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办法:描述模式的实现。 结束条件:描述模式成功执行之后的结果。 相关模式:以层次或其他图的方式列举与该模式相关的 其他模式。 已知应用实例:介绍该模式的具体实例。
软件工程-需求分析
抽象
简单映射
解决问题1
简单演进
解决问题2
解决问题3
支持迭代 核心逐步稳定并扩大 次要问题可以逐步明确 不断发布新版本,客户不断确认
不断确认变更,影响范围有限
3
结构化思维,OO编程语言 类识别错误 类继承错误 仍不支持迭代 无法形成稳定的核心 变更将导致全局影响 3
中国电信广东公司人力资源部
一、软件工程(4):解决方法
12
12
中国电信广东公司人力资源部
六、详细设计
UI设计 DB设计 各层类的伪代码及包 外部接口设计
13
13
中国电信广东公司人力资源部
七、测试&部署&维护
测试: 代码审查:技术主管、PM或程序员交叉检查 单元测试:程序员自身 集成测试:程序员自身 功能测试:QC,界面、功能正确性、需求满足度 每日构建 QA: 过程管控:规范、文档广东公司人力资源部
四、架构设计
描述了框架和一般性规范 技术路线 物理、逻辑分布 逻辑架构及包设计 会话安全 权限设计 事务处理 日志处理 异常处理 UI框架 边界/接口 扩展性
表示层WEB 业务逻辑层IBLL 数据访问层IDAL 数据存储层DB
需求分析及设计 MSS 25%
编码及测试 70%
工程施工 5%
BSS
OSS
50%
20%
40%
40%
10%
40%
21
21
中国电信广东公司人力资源部
八、常见困难(8):客户关系、客户确认
项目经理不做客户关系:失败 各阶段不做客户确认:失败 不和客户定期沟通:失败 不和客户定期确认研发成果:失败 不重视部署能力、上线、验收、培训计划:失败
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模型
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模型1. 软件过程模型简介软件过程模型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进行软件开发的模型。
它是指导软件开发活动的一种基本方法论,定义了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任务和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依赖。
软件过程模型包括了常用的几种模型,如瀑布模型、迭代模型、螺旋模型等。
每种模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开发团队可以根据项目的需求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模型来进行开发。
2.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型,它将开发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如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
这些阶段按照顺序依次进行,每个阶段的输出都是下一个阶段的输入。
瀑布模型的优点是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和实施。
它适用于项目需求变动较少且开发团队具有丰富经验的场景。
瀑布模型的缺点是无法适应需求变动频繁的项目,一旦需求发生变化,就需要重新进行整个开发过程。
3. 迭代模型迭代模型是一种逐步迭代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它将开发过程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周期都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活动。
每个迭代周期都会输出一个可用的软件版本,可以在用户的反馈下不断优化和迭代。
迭代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及时获取用户的反馈和需求变更,以便及时进行修改和优化。
它适用于需求未完全明确和变动频繁的项目。
迭代模型的缺点是需要更多时间和资源来完成,对团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要求较高。
4.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它将开发过程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周期都包括风险分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活动。
通过不断迭代和风险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螺旋模型的优点是充分考虑了风险管理,能够预防和解决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它适用于大型、复杂和风险较高的项目。
螺旋模型的缺点是需要更多时间和资源来完成,对团队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能力要求较高。
5. 敏捷模型敏捷模型是一种灵活、迭代和增量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它强调团队的协作、快速响应变化和高质量的软件交付。
软件过程模型的分类与选用
软件过程模型的分类与选⽤所谓模型就是⼀种开发策略,这种策略针对软件⼯程的各个阶段提供了⼀套范形,使⼯程的进展达到预期的⽬的。
对⼀个软件的开发⽆论其⼤⼩,我们都需要选择⼀个合适的软件过程模型,这种选择基于项⽬和应⽤的性质、采⽤的⽅法、需要的控制,以及要交付的产品的特点。
⼀个错误模型的选择,将迷失我们的开发⽅向。
对于下⾯的模型,希望能够给开发者们⼀个参考和⼀点启⽰。
⼀、线性顺序过程模型:它有时也称为传统⽣存周期模型或瀑布模型。
它提出了软件开发的系统化的、顺序的⽅法。
其流程从系统开始,随后是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持。
这种模型是最早也是应⽤最⼴泛的软件过程模型(虽然这种模型会引起“堵赛状态”)。
缺点:1、实际的项⽬⼤部分情况难以按照该模型给出的顺序进⾏,⽽且这种模型的迭代是间接的,这很容易由微⼩的变化⽽造成⼤的混乱。
2、经常情况下客户难以表达真正的需求,⽽这种模型却要求如此,这种模型是不欢迎具有⼆义性问题存在的。
3、客户要等到开发周期的晚期才能看到程序运⾏的测试版本,⽽在这时发现⼤的错误时,可能引起客户的惊慌,⽽后果也可能是灾难性的。
4、采⽤这种线性模型,会经常在过程的开始和结束时碰到等待其他成员完成其所依赖的任务才能进⾏下去,有可能花在等待的时间⽐开发的时间要长。
我们称之为“堵赛状态”。
优点:1、它提供了⼀个摸板,这个摸板使得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持的⽅法可以在该摸板下有⼀个共同的指导。
2、虽然有不少缺陷但⽐在软件开发中随意的状态要好得多。
⼆、原型实现过程模型:从需求收集开始,开发者和客户在⼀起定义软件的总体⽬标,标识已知的需求并且规划出需要进⼀步定义的区域。
然后是“快速设计”,它集中于软件中那些对客户可见的部分的表⽰,这将导致原型的创建,并由客户评估并进⼀步精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
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客户的需求,这个过程是迭代的。
其流程从听取客户意见开始、随后是建造/修改原型、客户测试运⾏原型、然后回头往复循环直到客户对原型满意为⽌。
软件工程各种模型详解
列出软件生存期的几个主要模型?(7个主要模型)1)瀑布模型2)快速原型模型3)螺旋模型4)增量模型5)构件组装模型6)rational统一过程模型 (适用于面向对象)7)第四代技术8)喷泉模型(适用于面向对象)9)V模型9)其他不用看螺旋模型是一种将瀑布模型和增量模型相结合起来的模型瀑布模型是将各个活动规定为依(软件生存期)连接的若干阶段的模型。
它规定了各阶段的活动由前至后,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喷泉模型是一种以(用户要求)为动力,以(对象)为驱动的模型。
它使开发过程具有迭代性和无间隙性,适用于(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增量模型有什么特点?1.任务或功能模块驱动,可以分阶段提交产品;2.有多个任务单,这些多个任务单的集合,构成项目的一个总任务书(总用户需求报告)。
1、瀑布模型的优点(强迫开发人员使用规范的方法,严格规定了每个阶段必须提交的文档,要求每个阶段)可以强迫开发人员采用规范的方法;严格规定了每个阶段必须提交的文档;要求每个阶段交出的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质量保证小组的仔细验证。
2、瀑布模型的缺点在软件开发的初期阶段就要求做出正确、全面、完整的需求分析对许多应用软件来说是极其困难的。
在需求分析阶段,当需求确定后,无法及时验证需求是否正确、完整。
作为整体开发的瀑布模型,由于不支持产品的演化,缺乏灵活性,对开发过程中很难发现的错误,只有在最终产品运行时才能暴露出来,从而使软件产品难以维护。
3、快速原型模型适用的场合原型模型比瀑布模型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和规律,是一种较实用的开发框架。
它适合于那些不能预先确切定义需求的软件系统的开发,更适合于那些项目组成员(包括分析员、设计员、程序员和用户)不能很好交流或通信有困难的情况。
4、增量模型的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向用户提交可完成部分工作的产品。
逐步增加产品功能可以使用户有较充裕的时间学习和适应新产品,从而减少一个全新的软件可能给客户组织带来的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1 增量模型
增量模型应用举例
– 如果在项目既定的商业要求期限之前不可能找到 足够的开发人员,这种情况下增量模型显得特别 有用。早期的增量可以由较少的人员实现。如果 核心产品的口碑不错,可以为下一个增量投入更 多的人力(如果需要的话) 。 – 此外,增量能够有计划地管理技术风险,例如, 一个系统需要用到某个正在开发的新硬件,而这 个新硬件的交付日期不确定。因此可以在早期的 增量中避免使用这个硬件,这样,就可以保证部 分功能按时交付给最终用户,不至于造成过分的 延期。
瀑布模型造成软件错误的积累和放大效应
原始要求 分析 正确的规格说明 错误的规格说明 设计 编码 正确设计 错误设计 对错误说明的设计 正确编码 错误编码 错误设计的编码 错误说明编码
测试
正确功能 可纠正错误
不可纠正和潜伏的错误
交付的软件产品
3.2 瀑布模型
思考: 1、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活动是符 合瀑布模型的? 2、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小型开发团队连 瀑布模型都不能坚持做到?客观因素 是什么? 3、瀑布模型的实用之地在哪里?
《软件工程》
第一部分 软件过程 第3章 惯例过程模型
Chapter 3 Prescriptive Process Models
Prescriptive :giving directives or rules
prescriptive a.规定的,指示的;约定俗成的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1968 年正式提出“软件工程”这一术语之后, 软件工程围绕计算机科学、工程和管理三个 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建立了早期关于软件 工程管理的一些基本准则,从中,我们可以 看出早期软件工程的一些思路与出发点。 其中最著名的是著名软件工程专家B.W.Boehm 在1983 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软件工程7 条基本原理,反映了作为软件工程应该关注 和考虑的若干本质问题:
3.2 瀑布模型
沟通
项目启动 需求获取
策划
项目估算 进度计划 项目跟踪
建模
分析 设计
构建
编码 测试
部署
交互 支持 反馈
基于通用过程框架的瀑布模型
The Waterfall Model
Com m unic a t ion
proje c t init ia t ion re quire me nt gat hering
(4) 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
– 实践表明:采用先进的技术既可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又可 提高软件维护的效率。 – 80年代及之前:结构化分析、设计技术 – 90年代: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技术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5) 结果应能清楚地审查
– 软件产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逻辑产品,开发过程难以评价 和管理。 – 根据软件开发项目的总目标及完成期限,规定开发组织的责 任和产品标准,使所得的结果能够清楚地审查
3.3.1 增量模型
软 件 功 能 和 特 征
第n个增量 沟通 策划 建模
分析设计
交付第n个增量 构建
编码测试
部署
交付反馈
第2个增量 沟通 策划 建模
分析设计
交付第2个增量 构建
编码测试
部署
交付反馈
第1个增量
沟通 策划 建模
分析设计
交付第1个增量
构建
编码测试
部署
交付反馈
项目时间
增量模型
3.3.1 增量模型
com ponent reuse aut om at ic code generat ion t est ing
Planning
Co nst r uct io n
De ploym e nt
int egrat ion deliv ery feedback
Team # 1 Mode ling
business modeling dat a modeling process modeling
Planning
estima ting scheduling tracking
Mode ling
analysis design
Const r uc t ion
code t est
De ploy m e nt
de liv ery support f ee dba c k
3.2 瀑布模型
问题定义
定义阶段 软件需求 软件设计 开发阶段 软件实现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
(1)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
– 经统计表明,不成功的软件项目中有一半左右是由于计划不 周造成的。 – Boehm认为,在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应制定并严格执行六 类计划:项目概要计划、里程碑计划、项目控制计划、产品 控制计划、验证计划、运行维护计划。
(2)坚持进行阶段评审
– 大部分错误是在编码之前造成的 – 错误发现与改正得越晚,所需付出的代价越高。 因此,在每个阶段都进行严格的评审,以便尽早发现在软件开 发过程的错误
3.2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的优点:
1.强调开发的阶段性; 2.强调早期计划及需求调查; 3.强调产品测试。
3.2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的缺点: 1. 从认识论角度看,人的认识是一个多次反复循环 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但瀑布模型中划分的 几个阶段,没有反映出这种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特别是瀑布模型过于依赖早期进行的唯一一次需 求调查,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 2. 软件开发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开发活动,需要相 互合作完成,但瀑布模型没有体现这一点。特别 是由于瀑布模型是单一流程,开发中的经验教训 不能反馈应用于本产品的过程。
3.3 增量过程模型
• 模型应用背景:在许多情况下,初始的软件 需求有明确的定义,但整个开发过程却不宜 单纯运用线性模型。同时,可能迫切需要为 用户迅速提供一套功能有限的软件产品,然 后在后续版本中再细化和扩展功能。 • 两种增量过程模型:增量模型、RAD模型
3.3.1 增量模型
• 增量模型以迭代的方式运用瀑布模型。随着时间的 推移,增量模型在每个阶段运用线性序列。每个线 性序列生产出一个软件的可交付增量。增量模型又 称产品改进模型(Incremental Model) • 当使用增量模型时,第一个增量往往是核心的产品, 即实现了基本的需求,但很多补充的特性(其中一些 是已知的,另外一些是未知的)还没有发布。核心产 品交用户使用(或进行更详细的复审),使用和/或评 估的结果是下一个增量的开发计划。该计划包括对 核心产品的修改,使其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并发布一些新增的特点和功能。这个过程在每一个 增量发布后不断重复,直到产生最终的完善产品。
3.4 演化过程模型
• 模型应用背景:①在开发过程中,业务和产 品需求经常发生变化,直接导致最终产品难 以实现;②严格的交付时间使得开发团
队不可能圆满地完成软件产品,但是必 须交付功能有限的版本以应对竞争或商 业压力;③很好地理解了核心产品和系 统需求,但是产品或系统扩展的细节问 题却没有定义。
6 0 - 9 0 days
3.3.2 RAD模型
RAD模型 与瀑布模型相比,RAD模型不采用传统的第3代程序 设计语言来创建软件,而是采用基于构件的开发 方法复用已有的程序结构(如果可能)或使用可 复用构件和或创建可复用的构件(如果需要)。 在所有情况下,均使用自动化工具辅助软件创造。 很显然,加在一个RAD模型项目上的时间约束需 要―一个可伸缩的范围‖。如果一个业务能够被模 块化使得其中每一个主要功能均可以在不到3个月 的时间内完成,则其是RAD的一个候选者。每一 个主要功能可由一个单独的RAD组来实现,最后 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3.3.2 RAD模型
RAD模型 RAD(快速应用开发)模型是一个增量型的软件开发 过程模型,强调极短的开发周期。该模型是瀑布 模型的一个―高速‖变种,通过大量使用可复用构 件,采用基于构件的建造方法赢得了快速开发。 如果正确地理解了需求,而且约束了项目的范围, 利用这种模型可以很快创建出功能完善的信息系 统。其流程从业务建模开始,随后是数据建模、 过程建模、应用生成、测试及反复。
o d e lin g
business m odeling dat a m odeling process m odeling
C o n s t r u c t io n
Com m unicat ion
Team # 2
Mo d eling
b u si n e ss m o d e l i n g dat a m odeling p ro ce ss m o d e l i n g
co m p o n e n t re u se a u t o m a t i c co d e g e n e ra t i o n t e st i n g
Const r uct ion
component reuse aut omat ic code generat ion t est ing
瀑布模型的另一个图示
– 传统的生命周期模型 – 70年由Royce提出 – 典型瀑布模型具有顺序性 和依赖性
软件测试
维护阶段 运行维护
3.2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的特征
1. 从上一项活动中接受该项活动的工作成果 (工作产品),作为输入。 2. 利用这一输入实施该项活动应完成的内容 3. 给出该项活动的工作成果,作为输出传给下 一项活动 4. 对该项活动实施的工作进行评审。若其工作 得到确认,则继续下一项活动。
(6) 开发小组的人员应该少而精
– 开发小组人员的素质和数量是影响软件产品质量和开发效率 的重要因素。 – 开发小组人员数目的增加,使相互交流复杂、费用增加。
(7)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
– 遵循前6条基本原理,就能够按照当代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实 现软件的工程化生产,但不能保证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 积极主动采纳新的软件技术,且不断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