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电荷(课件)1
九年级物理电荷ppt课件
三、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1、电流的形成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 带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观察现象.
现象: A的金属箔片张角减小,B的金属箔张开.
原因: 上述现象说明:有电荷通过金属棒从验 电器A流动到B,使验电器B也带了电.即 金属杆上有了电荷的定向移动.
金属中有些电子可以移动,人们把这些
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转.) (4). 什么叫元电荷?电荷量是多少? (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1e=1.6×10-19 C) (5). 带电体的带电荷量有什么特点 ?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都是e的整数倍.)
(6).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呈中性 ?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 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对外不显带电性质.)
正电荷:被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两种电荷
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练习: 1、甲、乙、丙三个带电物体。甲物体排斥 乙物体,乙物体吸引丙物体,如果丙物体
带正电。则甲物体带_ 负__电。
2、如图,将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 用细线悬挂着的通草小球。若小球被吸引, 那么小球带 正电或 不;带若电小球被排斥,那么 小球带 电。负
4.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
实验中用__验__电_器___来检
验电器一 验电器二
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
是__同__种_电__荷__相_互__排__斥__。
(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有一部分 电荷经金属球、金属杆、转移到两片金属箔 片上,使两片金属箔片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而张开。箔片上带的电荷越多,张开的角度 越大。)
物理: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基础知识讲解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1)
如图1- - 所示 所示, 如图 -1-3所示,将带有负 电的绝缘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 球 , 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 对地绝缘, 对地绝缘 , 下列方法中能使两球都 带电的是 ( ) 图1-1-3 - -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先把两球分开, 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先移走棒, C.使棒与甲球瞬时接触,再移走棒 .使棒与甲球瞬时接触, D.先使乙球瞬时接地,再移走棒 .先使乙球瞬时接地,
三、电荷量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其国际单位是 库仑 ,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其国际单位是 简称库,用C表示 简称库, 表示. 表示 2.元电荷:最小的电荷量,即 电子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量, 所带的电荷量, 所带的电荷量, 表示, 用e表示,e= 表示 = 密立根 测得. 测得 3.电子的比荷:电子的 电荷量 与电子的 质量 之 .电子的比荷: 比. 1.6×10-19 × C,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 ,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原 因
不同物质的原 导体中的自由 子核对核外电 电子受带正(负 电子受带正 负) 电荷之间的相 子的束缚力不 电物体吸引(排 电物体吸引 排 互排斥 同而发生电子 而靠近(远离 斥)而靠近 远离 而靠近 远离) 得失 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
实 质
1.感应起电成功的关键在于先分开两物体 或先断 感应起电成功的关键在于先分开两物体(或先断 感应起电成功的关键在于先分开两物体 开接地线)然后再移去带电体 开接地线 然后再移去带电体. 然后再移去带电体 2.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球,接触后再分开时 .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球, 各自的带电量可用公式 计算. 计算
感应起电的方式能使绝缘体带电吗? 感应起电的方式能使绝缘体带电吗?
思考·提示 提示】 【 思考 提示 】 荷.
11电荷库仑定律
4.比荷:带电体的电荷量和质量 的比值,叫做比荷(Q/m).
电子的比荷为
电子的比荷也是一个常用的物理量
三:库仑定律
把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放在A处,然后再挂一个 带正电的小球B,增大或减小它所带的电荷量,比 较小球所受电力大小的变化。小球所受电力的大 小可以通过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显示出来, 偏角越大,表示小球受到的电力越大。
解得: x 2L, qC 4Q, 且电性为“ ”
总结: 三点共线,两同夹异,两大夹小,近小远大
作业:练习一
小结: 摩擦起电和感应电荷的本质都是 电荷的转移,电荷的总量不变. 真空中两点电荷间的静电力遵循 库仑定律.
例1、试比较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已知电子 的质量m1=9.1×10-31kg,质子的质量m2=1.67×10-27kg。电子 和质子的电荷量都是1.60×10-19C。 解:电子和质子的静电引力F1和万有引力F2分别是
B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K
起电本质:
通过大量实验可以得出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
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 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这就是 电荷守恒定律。
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二:元电荷
1.电子和质子的电荷量均为e,所有带电体的电 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e的整数倍。 19 2.元电荷:电荷量 e 1.6010 C 称为元电荷。 3.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由美国科学家 密立根用实验测得。
2.3 1039
可以看出,电子和质子的静电引力F1竟为它们的万 有引力F2的2.3×1039倍。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倍数!正因 为如此,在研究微观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时,经常可以 忽略万有引力。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课件精品)
a
A
B
A.导体B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
a`
现正电荷,并且电荷量大小相等;
B.若A不动,将B沿图中aa`分开,则两边的电荷量
大小可能不等,与如何分有关;
C.若A向B逐渐靠近,在B左端和右端的电荷量大
小始终相等并且连续变化;
D.若A、B接触一下,A、B金属体所带总电荷量
保持不变.
AD
分析:本题以静电感应为背景,主要考查电荷守恒定 律的应用.
1Q 1Q
2
2
3.三种带电方式
(1)摩擦起电: 正负电荷的分开和转移
(2)接触起电: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 物体
(3)感应起电: 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问题:
1。电荷的相互增强、减弱和中和 现象,是否是电荷消失?
2。物体显中性,是否是物体中没 有电荷?
3。各种起电过程是否是创造了电荷?
二。电荷守恒定律:
1。起电的本质 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
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发 生转移,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 不是创造电荷.
2.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一: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在转移的过程中,系统的电荷总数保 持不变.
受外界影响,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 接触后再分开,二者将原来所带电量的总 和平均分配.
注意:处理感应问题时,利用电中性 物体中正负电荷代数和为零。
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 C
最小电荷量: 电子所带的电荷量
元电荷:最小电荷量,用e表示 e=1.6022x10-19C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 是e的整数倍。故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课件(人教版选修3-1)
工具
人教版物理选修3-1 第一章 静电场
栏目导引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 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先把 C 移走,再把 A、 B分开, A、 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 开
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
栏目导引
如果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带有绝缘支柱的导体球, 那么怎样才能使A、B带上等量的同种电荷或异种电荷? 思路图解: 接触带电能使A、B带上等量的同种电荷.
工具
人教版物理选修3-1 第一章 静电场
栏目导引
感应起电能使A、B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
解析:
要使 A、B 带等量的同种电荷,首先让 A、B
QA+QB 6.4×10 9-3.2×10 Q′A=Q′B= = 2 2
-
-9
C
=1.6×10-9 C
工具
人教版物理选修3-1 第一章 静电场
栏目导引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 B 球转移到 A 球,将自身电荷中和 后,继续转移,使 B 球带 Q′B 的正电,这样,共转移的电荷量为 ΔQ=|QB|+Q′B=3.2×10-9 C+1.6×10-9 C=4.8×10-9 C
栏目导引
二、电荷守恒定律 1.第一种表述 电荷既不能 创生 ,也不能 消灭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 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
过程中,电荷的 总量 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电荷守恒定律.
工具
人教版物理选修3-1 第一章 静电场
栏目导引
2.第二种表述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 持不变. 三、元电荷 代数和 保
1.电荷量:它表示电荷的多少,其国际制单位是 库仑 ,简
八年级物理上册 《电荷》 人教新课标版
2、小组讨论完成:课本P99“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1题。
五、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1、演示课本p100图示实验5.1-5,学生认真观察。
2、自学课本P100“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部分,解释上述现象。(2分钟)
⑴实验现象说明:金属杆上有了电荷的,金属是的,因为在金属内部有。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演示课本P98图示实验5.1-2,学生观察记录。(时间3分钟)
棒 1
棒 2
现 象
实验1
玻璃棒(丝绸)
玻璃棒(丝绸)
实验2
橡胶棒(毛皮)
橡胶棒(毛皮)
实验3
玻璃棒(丝绸)
橡胶棒(毛皮)
2、学生自学课本P98“电荷”部分第三、四自然段。(时间1分钟)
大自然中只有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电荷。
⑵导 体:,如
绝缘体:,如
⑶演练:完成《目标检测》p137 第6、7、8题。
3、小组交流 橡胶棒摩擦后能带电,为什么不能导电?
(参看《目标》p136释疑解难6“导电”和“带电”的区别。)
六、拓展延伸:
完成《目标检测》p137 第1-5;9、10题
批注
批注
知识网络
小结反思
⑴拿出塑料尺、塑料笔杆直接接触碎纸屑,观察到的现象是。
⑵用塑料尺、塑料笔杆跟衣服或头发摩擦几下后,再去接触碎纸屑,观察到。
增加摩擦的次数,再去接触碎纸屑,观察到。
2、自学课本P98“电荷”部分第一、二自然段。(时间1分钟)
在以上活动中,摩擦过的塑料尺、塑料笔杆都带上了,所以具有了轻小物体的性质,这就是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电荷》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pptx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知4-练
例 4 在①小孔成像、②放大镜成像、③照相机成像、④ 投影仪成像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反射成像的是② B. 折射成像的是①③④ C. 成实像的是①③④ D. 成虚像的是②③④
解题秘方:根据各种仪器的成像特点进行判断。
知4-练
解析:小孔、照相机、投影仪成的是实像,放大镜 成的是虚像;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小孔成像 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知1-练
1.如图所示,小刚自制了一架模型照相机。将凸透镜对 准窗外景物,在外壳内前后移动内纸筒,在半透明膜 上可以得到景物_倒__立___(填“ 倒立”或“ 正立”)的 _缩__小___ (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知识点 2 投影仪
1. 投影仪的简单结构:如图2 所示。 (1)投影片:投影片上有文字或图案,
知1-练
(1)小宇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_大__于__(填“大于”“小于”或 “等于”)底片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 解析:照相机底片离镜头的距离较小,而拍照时被照的 对象离照相机较远,远远超过照相机底片到镜头的距离。
知1-练
(2)小宇离照相机镜头越远,小宇在底片上所成的像越 __小___。 解析:由生活经验可知,人离照相机越远,成的像越小。
答案:C
教你一招:常见光现象图解:
知4-练
实 图示
像
小孔成像 照相机成像 投影仪成像
原理 光的直线传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
图示
虚
像
平面镜成像 看到的鱼变浅 放大镜成像
原理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
4-1.下列现象中,只能成虚像的是( B ) A.照相机成像 B.平面镜成像 C.凸透镜成像 D.小孔成像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八年级物理上册:一、电荷课件 人教新课标
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观察: 观察: 1、用丝绸和玻璃棒相摩 再靠近轻小的物体。 擦,再靠近轻小的物体。 现象: 现象: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可以吸引轻小的物体。 可以吸引轻小的物体。
2、用毛皮与橡胶棒相摩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也可以吸引轻小的物体。 也可以吸引轻小的物体。 擦,再靠近轻小的物体。 1、电荷 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这个物体就带了 或者说是带了“电荷” “电”,或者说是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现象 像这种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 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练习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金属球 金属杆 金属箔
验电器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带电多少。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带电多少。 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其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练习 1、有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A吸引C,C又排斥D, 有四个带电体, 排斥B 吸引C 又排斥D 如果D带负电, 如果D带负电,则A带 正 电,B带 正 电,C带 负 电。 2、三个通草球分别用丝线挂着,其中任意两个靠近时 三个通草球分别用丝线挂着, 都相互吸引,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都相互吸引,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D ) A、三球都带电 B、只有一球带电 C、有两球带同种电,另一球不带电 有两球带同种电, D、有两球带异种电,另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单位是库仑 简称库 符号是C 库仑, 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举例: 举例:
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是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是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大约只有10 一片云带的电荷大约有几 大约只有10-7C。一片云带的电荷大约有几 库仑。 十库仑。
《电荷》参考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一节《电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四、教学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碎纸屑若干。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多姿多彩电的世界,同时结合生活中现象引入新课。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二)、出示学习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定向移动。
新人教版物理课件: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3、在原子物理中,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元电荷 的电量为______ ;一个电子的电量为_____ ,一个质 子的电量为______ ;任何带电粒子,所带电量或者等 于电子或质子的电量,或者是它们电量的______.最早 测出元电荷的数值的是美国物理学家 ,这位科学 家还测出了电子电量和质量的比值,叫做电子的 4、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 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 列论述正确的是: A、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 B、1.60×10-19C的电量叫元电荷. C、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量 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D、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其电量 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5、电子和质子的电荷量
19
C 称为元电荷
.
均为 e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
或者等于 e ,或者是 e 的整数倍 .
1、使一个物体带电的方式有三种,它们是 、 和 ,在这三种方式中, 电荷既没有被创造,也没有被消灭,只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 者从物体的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而且电荷的总量不变,这个结论也被称之 为 定律。 2、将不带电的导体A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B接触后,在导体A中的质子数 (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先增加后减少
1 2
Q
1 2
Q
接触后
+Q -3Q -Q -Q
再分开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
1.三种起电方法 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
2.起电的本质
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将正、负电 荷分开,使电荷发生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
二、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一: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只能从一 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 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系统的电 荷总数保持不带电 负电
人教教材物理《电荷》课件详解1
3. 让A和B接触,金属箔就不再张开了,表 明他们不再带电了。
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 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感应起电。
A、B所 带的电荷是等 量的,互相接 触时,等量的 正、负电荷发 生了中和。
5、电荷量
生活中,有时在触碰到电时会仅仅感觉到麻, 然而,碰到外面的高压时,会有电死人的情况。
——这是因为带电量的多少不同
小将变为( )
C
A.F/3 B.F C.3F D.9F
人 教 版 选 修 1 -1 高 二 物理 1 .1电 荷 库 仑 定律 教 学课 件(共 56张PP T)
人 教 版 选 修 1 -1 高 二 物理 1 .1电 荷 库 仑 定律 教 学课 件(共 56张PP T)
课堂练习
1. 有两个点电荷,所带电量的绝对值均为Q,从 其中一个电荷上取下△Q电量,并加在另一个电荷上,
玻璃棒和丝绸为什么会带电? 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什么?
想一想
——摩擦起电
物体带电: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的过程。 (不带电物体,正负电荷等量)
带正电: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带正电。 带负电:物体得到一些电子带负电。
中和:等量异种电荷相互抵消的现象。
摩擦 起电
议一议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都带电,它们有什么不同?
解:A、B球原先是引力,大小为:
F
k
q1q2 r2
7Q Q k r2
7Q 2 k r2
A、B球后来是斥力,大小为:
F k q1q2 k 2Q 2Q k 4Q2
r2
r2
r2
即F 4 F
7
所以A、B间的相互作用力减为原来的
4
。
7
课堂小结
【课件】电荷+说课课件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教程作用 从知识发展的线索来看,本节知识是电磁学的首节内容为本章的后续学习
打下基础的预备知识。
二、知识结构
静电感应 元电荷
A B
C D
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
三、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
关注存在元电荷的事实,知道元电荷的概念,知道 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构建元电荷的物理模型。
【科学思维】
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了解使物体带电 的方法,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科学探究】
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 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观察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等现象,激发对自然界 的好奇心。 (2)通过不同起电方式的分析、体会守恒观念对认识物理 规律的重要性。
认识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三种起电方式
目标4 元电荷与荷质比
任务1:认识电荷
情境1:游戏引入,激发兴趣(2分钟)
带电现象: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称这样的物体带有电或者电荷。 问题环环相扣,思维步步推进
任务2:探究规律
学生活动一:阅读课本P2-P3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5分钟)
水到渠成——电荷概念及其相互作用原因的建立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
重点知识解析 电荷守恒定律的初识和应用。
难点
难点知识解析
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 相关问题。
03 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探究法
分析归纳法
演示法
交流讨论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橡胶、玻璃、塑料
小结:
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 相吸引。 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电荷的单位:库仑,符号是C。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电荷可以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的 是电子,叫做自由电子。
。
4、最小电荷叫元电荷(e)
e=1.6x10-19 C 5、都是e的整数倍 6、正负电荷总数,相等 对外不显带电性质。
问题:电荷在导体中总是静止的吗?
探究
现象表明:
电荷通过金属杆从验电器A流动到B,使验电器B也带了电。 也就是说金属杆上有了电荷的定向移动。
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举例:
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是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大约只有10-7C。一片云带的电荷大约有几 十库仑。
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 小微粒? 3、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4、什么叫元电荷? 其电荷量是多少? 5、带电体的带电荷量有什么 特点? 6、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 是中性?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相互吸引。
它们带电是不一样的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练习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金属球 金属杆
验电器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带电多少。 其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金属箔
练习 1、有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A吸引C,C又排斥D,如 正 负 果D带负电,则A带 正 电,B带 电,C带 电。 2、三个通草球分别用丝线挂着,其中任意两个靠近时 都相互吸引,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D ) A、三球都带电 B、只有一球带电 C、有两球带同种电,另一球不带电 D、有两球带异种电,另一球不带电
观察: 1、用丝绸和玻璃棒相摩 擦,再靠近轻小的物体。
现象: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 可以吸引轻小的物体。
2、用毛皮与橡胶棒相摩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也可以吸引轻小的物体。 擦,再靠近轻小的物体。 1、电荷 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这个物体就带了 “电”,或者说是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现象 像这种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 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问题: 猜想: 设计: 探究: 现象: 结论: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 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一样吗? 一样? 不一样?
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靠近、丝绸摩擦 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 , 看它们之间的作用现象有什么区别。 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靠近时相互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