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语文七下第三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七下语文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下语文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下语文三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和意境,了解诗人骆宾王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倡导尊重优秀文化遗产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古诗十九首》中的经典诗句及其意境。

2. 诗人骆宾王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诗句的理解和欣赏。

2. 难点:理解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与古代诗词相关的图画,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

2. 学习诗句(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古诗十九首》的诗句手册,指导学生快速浏览诗句,理解其表面意思。

随后,请学生按组为一个诗句选择一个意境,向全班展示并进行解释。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背后意蕴和情感。

3. 学习诗人骆宾王(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骆宾王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向学生介绍骆宾王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对骆宾王及其作品的进一步兴趣。

4. 欣赏诗词(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诵和解读。

鼓励学生在背诵时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尝试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诗词的意境。

教师通过点评和鼓励,提高学生的朗诵和解读水平。

5.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所学的诗句和诗人骆宾王的信息。

鼓励学生表达对古诗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

2. 诗句解读和朗诵评价:评估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小组展示评价:评估学生合作和表演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和了解诗人骆宾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有了提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单元分析1. 内容概述第三单元以记叙文和散文为主,涵盖了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

本单元旨在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记叙方法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 教学目标-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 学会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 学会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了解不同的记叙方法和表达方式。

- 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的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

- 教学难点:写作和口语表达的技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通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课堂讲解- 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课堂练习- 学生通过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写作与口语表达-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 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练习,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记忆。

- 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

初中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

(3)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的怀念》。

这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通过对不同季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的掌握。

(3)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内容、生字词、文学常识等。

2. 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课文内容,提高理解能力。

3. 实践法:用于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的含义,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

4. 课文解析: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精髓。

5. 文学常识讲解: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6. 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一起看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欢迎查阅!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叩木?衿分剩?嘌?沤岷献鳌⒂掠谖??木?瘢?妨⒄?访娑允О艿娜松??取?[重点难点]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

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动机的不同,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是独特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这种阅读主体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11、邓稼先杨振宁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21一、课文导入。

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需要伟大的人物。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为我们的民族做出过伟大的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的突出事迹,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二、学习课文的重要生字词。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明确:(.“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3阅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3阅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nit3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故事,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情节等内容;(2)通过阅读故事,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的阅读技巧,如预测、推断、归纳等。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讲解、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练习、作业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掌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故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2)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2)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谈论一些与故事有关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你喜欢听故事吗?为什么?”、“你最喜欢的故事是什么?为什么?”等。

2. 阅读故事。

(1)教师朗读故事,学生跟读;(2)教师讲解故事中的生词、短语等;(3)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情节等内容;(4)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3. 操作练习。

(1)学生个人完成故事相关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判断题等;(2)学生交流答案,订正错误。

4. 拓展延伸。

(1)教师提出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想法;(3)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写下对故事的感想。

5. 作业布置。

布置阅读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故事的读后感,或者选择一段故事进行朗读等。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故事的阅读,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教案

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课题11.邓稼先课时 2教学目标1.教师应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传记文学的渊源和特点。

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树立为国增光的远大理想。

教材分析重点充分了解传记文学的渊源和特点。

了解在人物塑造中对比、烘托等手法的应用,理解其表达效果。

难点强调对比手法,对比的要点,对比的用意,对比的结论等,学习以对比突出人物特点的手法。

学会归纳总结,找关键句工具教学过程一·背景说明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1、注音邓稼( )先元勋( ) 至死不懈( ) 鞠( )躬尽教学过程瘁( ) 选聘( ) 无垠( ) 殷红( ) 2、释词可歌可泣:元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层出不穷:三、总体内容把握(一)本文共有六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探究典型文言文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探究典型文言文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探究典型文言文。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律和常用词汇、语法、句式等;b.了解古代社会背景、文学思想、艺术表现等基本知识;c.理解典型古代文言文作品,并学会运用文言文解读中文文本。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b.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学会运用文言文写作;c.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意识;b.引导学生热爱阅读、喜欢写作。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1.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律和常用词汇、语法、句式等;2.古代社会背景、文学思想、艺术表现等基本知识;3.典型古代文言文作品的解读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历史文化、传统文学、艺术欣赏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3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情景演示等方式,讲解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言规律和常用词汇、语法、句式等,同时介绍古代社会背景、文学思想、艺术表现等基本知识。

3.活动(60分钟)活动包括分组阅读、讨论、解读和创作。

a.分组阅读: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篇古代文言文作品进行阅读。

b.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所读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写作特点。

c.解读:通过教师讲解或学生自主学习,对作品中的典型词汇、句式、表现手法等进行解读和分析,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d.创作:鼓励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基础上,用文言文创作作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4.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同时激励学生继续学习、探究古代文化。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设备;2.课件、视频等教学材料;3.文言文辞典等工具书;4.课堂小组讨论、多元化表现活动等教学手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参考文本)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参考文本)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参考文本)《地毯下的尘土》一、教学目标(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二)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引1.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二)诵读活动1.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在诵读时请进一步加深你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1.学生活动要求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文标题的深意。

(四)交流活动1.关于标题的深意明确:《地毯下的尘土》这个题目就很有深意;耐人寻味。

从题目上一点也看不出作者想要说明什么。

通读全文便可知,“地毯下的尘土”是课文所叙故事的关节点,它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单元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部编版)

第三单元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案(部编版)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他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文集》、《而已集》等。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蹬(dēng)绷(bēng)捎(shāo)惶恐(huáng)
肿胀(zhàng)塌败(tā) 取缔(dì)伛(yǔ)
骷髅(lóu)翳(yì)滞笨(zhì) 愧怍(zuò)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塌败:塌陷破败。
滞笨:呆滞笨拙。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愧怍:惭愧。
凑合:将就。
伛:弯(腰)曲(背)。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3.作者链接
杨绛,生于1911年,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夫人。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
教 学 设 计
二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
我们关注明星是因为他们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伟人是因为他们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家人是因为血浓于水……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或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做出非凡的成就;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但却有金子般的心,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探究一下老王的“苦”和“善”。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概括本单元教学设计针对七年级下册语文全一册的第三单元,旨在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教学内容方面,本单元将围绕经典文学作品展开,包括古诗文和现代文。

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目标方面,本单元旨在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实现以下目标:一是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和能力点;二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四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方面,本单元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阅读、写作等。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1. 介绍本学期语文教学背景和目标随着新学期的到来,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承载着深化知识理解、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

本学期语文教学背景是在巩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经过上半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本学期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同时拓展新的领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知识目标: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让学生熟练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包括但不限于字词识别、句子构造、篇章理解等。

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和思辨性文本的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巧妙组织教学过程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巧妙组织教学过程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巧妙组织教学过程: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2.增强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内容,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寓言故事接龙”的形式让学生先回忆一下之前学习的寓言故事,再引入本次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2.讲授故事教师应该讲解故事的背景和主人公,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分段讲解故事内容,让学生逐步理解整个故事情节,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认知。

3.问题促思在学生听完故事后,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故事情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这不仅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4.课后作业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例如要求学生总结一下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或者写一篇关于故事内容的读后感。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下一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在教授故事情节时,可以采用讲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2.提问法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法在课后作业中,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和记忆故事内容。

四、教学评价1.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应及时进行解释。

2.测试法可以在教学之后进行一定的测试,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将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中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和思考能力,为学生的日后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单元说明:这个单元是名人单元。

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初中生是小说、人物传记,高中生是人物传记、小说。

可见人物传记在中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而人物传记,大都是名人传记。

这些名人,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他们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他们的奋斗业绩,他们的精神品格,往往为人们所景仰。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法名人。

中学生喜欢阅读名人传记,是毫不奇怪的。

课本设置名人单元,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这个单元共五篇课文,其中四篇是现代文,写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和福楼拜。

邓稼先是科学家,闻一多是学者、诗人和民主战士,贝多芬是音乐家,福楼拜等四位作家名气和地位都及不上前三位,但这篇文章写的是群像,因此也选作课文。

学习四篇现代文,按照单元教学目标,“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邓稼先》共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子,或者叫前言,作者从中国近一百多年来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主要贡献,点明邓稼先是“两弹”元勋。

第三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进一步突现邓稼先的精神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

第四部分从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完全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感情上受到极大震荡的角度,进一步突出邓稼先贡献之巨大、之可贵。

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

第五部分把第二部分写到的邓稼先的能力、精神和品格具体化,文中引用唐代《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歌》更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

第六部分是前五个部分内容的升华,也是全文的总结。

文章相对其他课文来说,长了一些,但思路严密而清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议论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开头两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些都是议论;作为两个部分之间过渡的第七、八两段也是议论。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1、邓稼先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领悟文章主旨。

2.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富有深刻内涵的语句,体会作者在交中所表现的强烈爱国感情;学习邓稼先默默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学生品读文章中富有深刻内涵的语句,体会邓稼先默默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难点: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一般特点,理解这篇传记在结构和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视频原子弹爆炸同学们,科技发展到今天,世界的航天事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载入宇宙飞船已发射成功,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能够掌握航天技术的三大国家之一。

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当年原子弹、氢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研制成功的?它使中华民族感到自豪和骄傲,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然而,在这伟大和自豪的后面,却又有多少艰苦的奋斗和默默的奉献。

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先生就是这无数默默奉献者中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学习杨振宁先生所写《邓稼先》,让我们走入他的心灵,去感受平凡中的崇高与伟大,去体会默默奉献中的卓越。

(二)、回顾文章内容1、作者开篇为什么要写历史?请你们考虑作者写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突出的重点是什么?请你们抓住该段最关键的语句。

教师: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这句话回答了作者为什么要先讲历史的原因。

实际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

作者写这段历史,是要说明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

作者所举的例子,只是1898年发生的事情,而在近百年中,中国所受的屈辱和欺凌还远不止此。

你们在课外阅读中,在历史课本中,还知道一些近百年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事实。

请你们任举一例,向全班讲一讲。

2、请同学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先写近百年的历史?这与邓稼先有没有关系?教师明确:有关系。

正因为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激发了邓稼先的爱国热情,他才有那样的爱国行动,邓稼先是一个爱国者,正是这段历史,激发了邓稼先让中国站起来的强烈愿望他不仅有这种愿望,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研制出了原子弹,而使中国进入核大国的行列,使中国具有对抗某些大国核威胁的力量,使中国具有保护自己的军事力量。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

这篇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教案的⽂章,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导学⽬标1、体会课⽂语⾔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能够灵活运⽤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式阅读课⽂。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情怀。

导学过程⼀、基础知识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

河⽔萦带()⾄死不懈()鞠()躬尽瘁( )鲜()为⼈知妇孺()皆知风悲⽇曛()彷()徨()死⽽后已()2、词语解释可歌可泣:鞠躬尽瘁:截然不同:锋芒毕露:妇孺皆知:马⾰裹⼫:⼆、理解探究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百多年来的历史?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着写?3全⽂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三、合作释疑4.有⼈说,这是⼀篇⾄情之⽂,何以见得?5.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平事迹和巨⼤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6.这篇⽂章的语⾔很有特⾊,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句式的运⽤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个例⼦来加以说明吗?四、课内精读新课标第⼀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弹设计的领导⼈,各是两国的功⾂,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却截然不同——甚⾄可以说他们⾛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②奥本海默是⼀个拔尖⼈物,锋芒毕露。

他⼆⼗⼏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

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奥本海默常常在别⼈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物了,打断别⼈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

不过⽐起以前要少⼀些。

佩服他,仰慕他的⼈很多,不喜欢他的⼈也不少。

③邓稼先则是⼀个最不要引⼈注⽬的⼈物。

和他谈话⼏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

他真诚坦⽩,从不骄⼈。

他没有⼩⼼眼⼉,⼀⽣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当中,包括中国⼈和外国⼈,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质的⼈。

④我想邓稼先的⽓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们知道他没有私⼼,⼈们绝对相信他。

七下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下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2. 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学生阅读时,首先能感受到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本文又不失深沉庄重。“切 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日于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 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 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 加真实感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这种感情变化及原因,从而更好地解读文本。
活动意图说明:激趣导入
环节二:
教师活动 2

学生活动 2
活动二:学生自主性学习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重点检查“读一
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他学生点评。
读,写一写”中字词。其他同学补充生词。
活动意图说明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培养自学能力。
环节三:
教的活动 3
学的活动 3
活动三:合作探究 (一)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后 小组自由讨论。 1.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 情? 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阿长 性格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形象。 3.依照文中时间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 对阿长感情态度词句,对比前后感情有什 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 么写作方法? 4.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思想感情? (二)将上面归纳内容整理成表格形式。
2.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单元目标一:语文能力 1、识记、理解并积累每篇课文中的生字词。2、了解和把握每篇课文的有关文 化常识。3、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理解重点词语 的含义,能联系实际,对作品发表个人见解。 单元目标二:语文审美 1.加强朗读训练,品味优美语言以及创造出的优美的意境,欣赏、领悟课文所 表现的艺术美。2.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从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得到滋养和陶冶。 单元目标三:语文能力 1.搜集整理本单元涉及的文学常识,丰富自己的积累。2.重点体会本单元文章 所描绘的人性美,可模仿本单元的文章写一篇表现人性美的文章。3.搜集阅读表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 写下自己的感受,学会感恩。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这是个介绍名人的单元,共五篇课文,其中四篇是现代文,写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和福楼拜等四位大家。

第五篇是文言文《孙权劝学》。

(一)教学目标学习四篇现代文,按照单元教学目标,“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我认为除了达到“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个单元教学目标以外,当然还要让学生把各篇课文的精华学到手。

课文精华也许与教学目标一致,也许与教学目标不一致。

对后者,在教学中要格外注意。

(二)教学重点课文的选择就像数学上的例题,每个例题承载的知识点都各有侧重,目标落实到实际的课文操作中要突破的重点就是:1.《邓稼先》:通过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体会他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格的写法。

掌握本文的词语。

本文有六个部分,篇幅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

有些部分可以只作一般了解,有些部分可以指导学生重点掌握。

例如第五部分,在语言和内容上,都值得重点探究。

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转移、地点转移都非常清晰,适合合作速读训练,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

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

学习本文围绕人物一点展开深化、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本文语言句式。

这是一篇写的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针对本文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可采用教师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裁剪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的语言能力。

3.《音乐巨人贝多芬》:把握文章内容。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3.尝试学习创作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内涵的童话故事。

4.掌握续写的写作要领,学会续写作文。

重点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1.学习运用丰富的想像、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2.理解童话是幻想和现实巧妙结合的儿童文学样式。

3.童话中形象的塑造。

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1.携()手嫉()妒对峙()踽踽()独行温馨()淙淙()潺潺()花团锦簇()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1.请同学分角*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讨论交流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明确:有大象。

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

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

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

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本单元主要教授古文课文《孟子-梁惠王上》。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 了解《孟子》这部中国古代文化名著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孟子-梁惠王上》的故事情节,分析其中的道理和思想; 3. 掌握一些古代汉字的读音和解释;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梁惠王上》的故事情节;2.分析《孟子-梁惠王上》中的道理和思想;3.掌握古代汉字的读音和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利用图片或文字简单介绍《孟子》这部古代文化名著,引发学生对《孟子-梁惠王上》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孟子》有哪些了解,以及对孟子这位古代史学家和思想家的印象。

2. 阅读课文《孟子-梁惠王上》(20分钟)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其中的道理和思想。

•分段阅读课文,理解每个段落的故事情节。

•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道理和思想。

•小组发言,总结讨论结果。

3. 学习古代汉字(30分钟)目的:掌握古代汉字的读音和解释。

•选择一些课文中出现的古代汉字,给学生讲解其读音和解释。

•分组活动,学生利用课堂提供的资料,互相测试古代汉字的读音和解释。

4. 阅读理解练习(20分钟)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分发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独自完成。

•学生互相批改答案,讲解答案思路。

5. 总结归纳(10分钟)目的:复习本课内容,进行知识总结。

•学生回答导入问题,总结《孟子》的背景和作者。

•学生展示汉字学习成果,分享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四、作业布置1.阅读孟子其他篇章,了解更多古代文化知识。

2.整理本节课学习到的古代汉字,写成笔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孟子-梁惠王上》为主要教材,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道理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阅读理解练习中表现积极,对于古代汉字的学习也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注重拓宽教材的选择,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提示,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笔墨写鲁迅肖像。在写肖像之前,首先写书店里“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说得很快”、“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气氛和谐而又活跃。文章由朗朗的笑声写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为是“阴天,暗得很”,又是在“店后面长台子旁”,印象当然不甚清晰,却也勾出了人物的大致轮廓反映了人物的外貌特征。
(六)要求学生在16——23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人物肖像描写(通过人物外貌的描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肖像描写)、语言描写(通过人物语言,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用人物行动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用人物的所想所感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心理描写)的有关文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①肖像描写集中在第16自然段。②语言描写:“你要买这本书?”“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这种诚恳的劝告,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挚爱。③行动描写:“他看了我一眼”、“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这样的诚恳、热情,这与平素见到的“西装同胞的嘴脸”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心理描写,集中在第17、第21两个自然段。本文较好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七)讲读第24——31自然段。
教师范读。简析:通过对话描写,说出了鲁迅的赠书。鲁迅的赠书使作者大为感动、振奋,平添了力量,恢复了勇气。在这基础上,三写鲁迅肖像。我们看,三写鲁迅肖像与前两次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边归纳边板书)第三次肖像描写,既写外貌,又写精神,是前两次肖像描写的综合。这是它的主要特点。同时,对烟嘴和长衫写得更细了: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牙黄羽纱的长衫”作者所以一再写这些特点,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对鲁迅的崇敬心情和使读者对之不断加深印象。(要求学生将第三次肖像描写与前两次相同的和不同的,分别用双线和单线把它们划出来)当作者想起这正是哪本杂上的一段访问记所写的时,他的心情无比激动。请同学们回答,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激动的心情。学生回答,明确:“您就是——”,“——”这里表示由于十分高兴激动而说不出话来:“结结巴巴”、“喜欢得快要跳起来”;“一定是他!”“一定是他!”的重复;两个“蹦”字。鲁迅的表情是“微笑”、“点头”,显得那样的安祥、慈爱,充满了对穷苦工人的信赖和关切,对青年一代的鼓励和希望。
四、以课文为借鉴,结合作文,写一个初次相识的人的外貌特征。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及意义;初步掌握从“‘一面’的印象”到“‘一面’的力量”的结构特点,正确划分段落层次;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认识鲁迅给“我”的最初印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一面”的力量——“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2、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将第5自然段删节过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毁灭》?”加上这一句,更显出“我”的惊喜之情,作者又是在翻检过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作过比较之后,此时,尽管“秋风”“细雨”(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扭”字,很形象,把风雨人格化了),“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我”却就象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地窖里遇到了阳光一样,惊喜之情,无可言状,“《毁灭》?”句正表达了我的这样一种心情,表达了“我”渴望读到鲁迅的书的一种急切之情。“赫然”表达了对鲁迅的无比敬仰,“……便……立刻……”,又表达了惊喜之情。
指名朗读第30自然段。启示体会用词: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
集体朗读,要求将第27自然段和第30自然段中“这一来不会错了……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连起来读,进一步体会通过肖像描写突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的作用。“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用时间的停顿突出“瘦”,与上文的顽强呼应,显示了鲁迅的精神状态。
提问:作者是抓住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勾勒出鲁迅的大致轮廓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摘要板书:“瘦瘦的”、“五十上下”(以上总写大概的印象)、“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嘴”(再从衣着、嗜好写印象)。
(二)学习4——14自然段。
1、这一层,写了作者翻检书籍和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写了“我”渴望买书却又力不从心的矛盾心理。先看,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作者觉得怎样?翻到《毁灭》一书时,“我”的心情又怎样?为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觉得没有什么合意的”,翻到《毁灭》时,马上记起杂志上介绍过“是一本好书”,又见到“鲁迅译”三字,“便象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可见鲁迅著作的感召力,鲁迅是为劳苦大众说话,和劳苦大众心心相通的。
2009届语文七下第三单元教案
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卢慧章
《一面》教案(一)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想。
三、掌握字、词:
正音:嵌qiàn、行háng(这里不念xíng)列、嗤chī、捻niǎn、恣zì;踌躇chóuchú摩挲suō、陡dǒu(不念tuó)然(以上并释义)
5、指名朗读第6——14自然段,体会内山老板对“我”热情接待的感情。内山老板是鲁迅先生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这样同情中国、同情穷苦工人,内山老板确是值得我们敬爱和感激的“先生”。
6、引导学生找出反映“我”渴望看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买书这种矛盾心理的词语、句子。词语:“窘”、“踌躇”、“摩挲”,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注释;句子:“……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四)集体慢速朗读第16自然段,体会作者通过最鲜明的外貌特征,描绘出鲁迅精神状态的肖像写作特点。
(五)第17自然段写作者仔细观察后的深刻感觉,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印象。请同学上黑板作这方面的选词填空练习(出示小黑板):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安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按摩)(严厉、严肃)和——(慈祥、慈爱)交织着的——(抚摩、抚摸)似的。
辨形:辨辩辫;地窖(窑)(括号内是错别字,下同)、鞠(nd躹)躬、清晰()。
释义:赫然窘、颓唐、恣情、不能自己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教时。
二、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通过“‘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三写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呢?下一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一)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不看课文,作后自对):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象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二)划去下面括号中不恰当的字: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辩、辫)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常)衫,嘴里咬着一(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滕、藤、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继续讲读课文第一部分,掌握本文抓住鲜明的外貌特征,勾勒出鲁迅肖像的写作特点:通过三次肖像描写的分析,加深对人物性格、精神的认识,学习本文在描写的基础上直抒己见,把抒情、议论、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
学生上黑板,摘要出第一次写鲁迅肖像的主要词句。
二、继续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3、请大家说说这里的“忽然”一词的作用。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者对社会科学杂志不合意,“秋风”“细雨”又令人冷得扫兴,通过“忽然”一转,又是另一种感情,这样不仅使前后文贯连了起来,而且突出了作者想得到《毁灭》的渴望和对鲁迅的崇敬的心情。
4、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对鲁迅崇敬的心情。
他殷勤地点头,接过书翻了翻底页:
“一块四。”(课本第17页)
……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课本第20页)
2、学生标自然段。全文计35个自然级。
(二)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1自然段,“一面”的印象。第二部分:32——35自然段,“一面”的力量。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三个层次:①1——3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事体和人物;②4——14自然段,写“我”渴望得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购买的矛盾心里;③15——31自然段,写鲁迅低价卖书和赠书。
(一)“我”正踌躇,老人出来了。文章又一次集中笔墨描绘了鲁迅的肖像,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二写肖像的第16自然段,并与一写肖像作比较。学生齐读节16自然段。
(二)指定学生上黑板摘要写出二写鲁迅肖像的主要词句,教师整理、修正(板书要求参考板书设计总表有关部分)。
(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分析:这段肖像描写,文字虽然不多,却是十分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却很好的形象特征。作者与鲁迅面对面观察更为仔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孔,次写头发,再写胡须,就象电影中逐渐放大的脸部特写镜头一样,把人物最鲜明的外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逐一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写肖像只是突现了“瘦瘦的”“穿一件牙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的外表特征;二写肖像,从瘦入手着重写他的精神特征。“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反映了“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接着通过“但是”一转,由“一根根精神抖擞”的头发、“很打眼”的浓黑的胡子,写他“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完全是个战士的精神状态。(要求学生在有关词语下划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