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说课稿

合集下载

【实用】《离骚》教案四篇

【实用】《离骚》教案四篇

《离骚》教案【实用】《离骚》教案四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步骤】一、导引: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

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

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

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

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三、《离骚》简介: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

《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

《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东汉班固的《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

”东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

”教科书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民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

《离骚》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离骚》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离骚》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说课稿1一、教材知识篇:“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穿越千年的爱国主义悲歌《离骚》原有372句,2464字,本文节选46句。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抒情长诗,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

《离骚》又是楚辞的巅峰之作,屈原的悲情绝唱。

厅伟诡谲的想像,浪漫绮丽的传说,天马行空的表达,炽热滚烫的情感,香草美人的手法,共同缔造成了一朵光耀千古的诗歌奇葩。

“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

因此,《离骚》是每一个中国学子必须深入学习的辉煌篇章。

但《离骚》由于是用楚地方言写成,加之年代久远,艰涩难懂,佶屈聱牙,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应采取“先读懂,后鉴赏”的原则。

教学目标定位如下三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常识;2、重点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确定为1、体会诗中丰富绚烂的文采背后蕴含的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2、掌握相关文言词汇和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二、方法程序篇:“循序渐进,登堂入室”——走进浪漫主义的神奇之作本课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读懂课文。

第二课时鉴赏课文。

第三课时在多媒体教师观看专题片《百家讲坛——屈原》。

在第一课时中,主要采用讲解讨论法。

导入用一副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解题突出历来的两种不同理解;1、司马迁、班固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者,犹离忧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离骚赞序》)2、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

” (《楚辞章句离骚经序》)整体感知诵读和自行疏通为主,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二《离骚》篇1【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具有一定的涵义。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离骚》中的“骚”。

所谓“风骚”,指的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必修二5《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二5《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离骚》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离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对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3、了解《离骚》语言特点,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2、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了解屈原“香草”“美人”传统。

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教师背写出《离骚》开头的部分内容,引出屈原。

帝高言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予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此内容既涉及屈原的出身,也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二、介绍屈原及他的《离骚》:1、关于作者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以实现“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2、《楚辞》与《离骚》《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离骚》说课稿

《离骚》说课稿

《离骚》说课稿引言概述:《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离骚》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内涵和艺术特点,匡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经典。

一、《离骚》的背景和作者1.1 《离骚》的创作背景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在楚国官场上屡受排击,最终遭到贬谪。

在这种痛苦的情况下,他创作了《离骚》这部作品。

1.2 《离骚》的作者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抒发,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

1.3 《离骚》的文学价值《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作,它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在内容上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二、《离骚》的主题和意境2.1 《离骚》的主题《离骚》主要表现了屈原对楚国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抱怨和感慨。

2.2 《离骚》的意境《离骚》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2.3 《离骚》的艺术表现《离骚》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现了屈原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离骚》的结构和体裁3.1 《离骚》的结构《离骚》共有九章,每章内容丰富,情感跌宕起伏,结构严谨有序,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3.2 《离骚》的体裁《离骚》是一部长诗,采用了楚辞的形式,具有独特的音乐感和节奏感,表现了屈原对诗歌的追求和创新。

3.3 《离骚》的文学特点《离骚》融合了楚辞的表现形式和屈原个人的情感体验,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和独特的文学魅力。

四、《离骚》的影响和价值4.1 《离骚》的影响《离骚》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 《离骚》的价值《离骚》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学价值,更是一部反映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杰作,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

4.3 《离骚》的现代意义《离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对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离骚》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离骚》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离骚》教学设计(精选14篇)《离骚》教学设计篇1离骚屈原[教学目标]1、学习把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学问;2、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教学难点]学习理解本诗以比方、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抱负的关系;[课时支配]三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缘由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乐观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见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消失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抱负,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抱负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抱负、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布满了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抱负的热闹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奇妙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方品德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方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离骚》课文说课稿

《离骚》课文说课稿

《离骚》课文说课稿《》中大量地运用芳草香花,臭禽恶物作为比兴的材料,自成一个系统。

下面是《离骚》说课稿,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离骚》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趣。

【学情分析】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

【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相关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学会吟诵古,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难点】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法释义】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根据以上课标要求以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启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讲授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离骚》教案模板5篇

《离骚》教案模板5篇

《离骚》教案模板5篇《离骚》教案模板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离骚》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4.理解并背诵课文二、能力培养目标1.借助注释,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重点、难点】《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

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

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

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

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

实用的《离骚》教案4篇

实用的《离骚》教案4篇

《离骚》教案实用的《离骚》教案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步骤:预习1、正音苗裔孟陬揆扈芷汩搴骐骥申椒昌被惮踵荃謇羌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离骚》教案(精选14篇)

《离骚》教案(精选14篇)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

学习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学习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离骚》教案(精选12篇)

《离骚》教案(精选12篇)

《离骚》教案(精选12篇)《离骚》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骚》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骚》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语文说课稿5篇

语文说课稿5篇

语文说课稿5篇【精华】语文说课稿5篇语文说课稿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如今开场说课。

我说课的课题是《离骚》,作者屈原。

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剖析本课。

《离骚》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的五彩梦。

而本文正是一首撼人心魄的政治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高尚情操。

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陶冶。

本课方案用时2课时,我如今说的是第1课时。

高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古文鉴赏才能,但要理解时代长远、语言独特的楚辞作品,仍存在困难。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本课的三维学习目的为:1.知识与技能——积累有关屈原和《离骚》的文学常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文章基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为:疏通字词,理解情感。

教学难点为:比喻、对偶的表达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圈点、批注等方式完成学习目的。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拟定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余光中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昔日你问天,今日我问河。

而河不答,只悲风吹来水面,悠悠西去仍然是汨罗。

你仿佛在前面引路,带我们去追古远的芬芳。

”大家知道这写的是哪一位诗人吗?明确:屈原。

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三步展开。

1.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结合导学案,疏通文意,将生字词落到实处。

2.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读视频,提醒学生朗读时要把握节奏,体会作者感情。

3.整体感知。

考虑课文主要讲了几部分内容?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前三段为第一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但不愿同流合污;后三段为第二层,表现了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

《离骚》教案6篇

《离骚》教案6篇

《离骚》教案6篇《离骚》教案篇1一、课文悟读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

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

其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

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

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

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替”的可悲结局。

令人痛惜!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调。

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离骚》的主体,也是它的精华。

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涌、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仿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真实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铮铮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节操的有力呐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坚守志向、忠贞不移的坚定信念……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我们对这位千古诗圣赞叹不已,敬仰有加。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但诗人却能在那样的悲哀中坚守着“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信念。

令人叹服!愿我们都能从诗人的经历与文字中学会正直,学会坚韧,学会宁死不屈,学会无怨无悔。

《离骚》说课稿

《离骚》说课稿

《离骚》说课稿引言概述:《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离骚》的内容和意义。

一、《离骚》的背景与作者1.1 背景介绍:《离骚》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的春秋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1.2 作者屈原简介: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作品《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1.3 《离骚》的创作背景:屈原在楚国政治上受到排击,遭受了许多苦难,他通过《离骚》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和对时局的思量。

二、《离骚》的主题与结构2.1 主题介绍:《离骚》以屈原的个人遭遇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2.2 结构分析:《离骚》分为三个部份,分别是离骚篇、九歌篇和天问篇。

每一个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和表达方式,但都贯通着屈原的情感和思想。

2.3 表达手法:《离骚》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三、《离骚》的艺术特点3.1 语言风格:《离骚》的语言优美、雄浑,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音乐般的韵律感。

3.2 情感表达:《离骚》通过对个人遭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展现了深邃的情感。

3.3 艺术形象:《离骚》中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和景物,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四、《离骚》的文化价值4.1 反映时代:《离骚》是对春秋时期社会现象的真实记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4.2 传承文化:《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3 人文关心:《离骚》关注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量和对人文关心的呼叫。

五、《离骚》的现实意义5.1 人生哲理:《离骚》通过对作者个人遭遇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思量和对理想的追求,启示人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5.2 社会关心:《离骚》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的苦难,呼叫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离骚》说课稿5篇

《离骚》说课稿5篇

《离骚》说课稿《离骚》说课稿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离骚》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离骚》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离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教材分析】《离骚》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趣。

【学情分析】v 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

v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相关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难点】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离骚》说课稿

《离骚》说课稿

《离骚》说课稿离骚》说课稿引言概述:《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所作的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长诗。

它描绘了屈原离别故土、流放异乡的心情,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人生的沉思。

本文将从《离骚》的背景、主题、结构、艺术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1.1 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和政治家,屈原出生于楚国长沙(今湖南长沙),是楚国宰相屈瑕的后裔,他曾任楚怀王的左徒,后因被诬陷而被贬谪至汨罗江流放。

1.2 《离骚》的创作背景《离骚》是屈原在流放期间创作的长诗,写于公元前278年左右。

在流放期间,屈原遭受了严重的政治打压和人生挫折,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写下了这篇充满离愁别绪的诗篇。

1.3 《离骚》的流传《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离别诗的代表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主题2.1 离愁别绪《离骚》主题明确,抒发了屈原在流放异乡时的离愁别绪,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人生的沉思。

诗中充满了离别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2.2 抒发情感《离骚》通过对离别之痛的深刻表达,展现了屈原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2.3 反映社会现实《离骚》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篇,更是对当时政治乱象和社会现实的批判。

屈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政治腐败的谴责。

三、结构3.1 体裁特点《离骚》采用楚辞的体裁形式,结构严谨,语言优美。

整篇诗篇分为九章,每章之间情节连贯,起伏跌宕,节奏感强烈。

3.2 语言特点《离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诗篇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3.3 表现手法《离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屈原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使诗篇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四、艺术特点4.1 情感真挚《离骚》情感真挚,表达了屈原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让读者感受到了离愁别绪的真实感受。

【精华】《离骚》教案四篇

【精华】《离骚》教案四篇

《离骚》教案【精华】《离骚》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骚》教案篇1▲ 知能目标1.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 情感目标1.感受诗人在述怀反省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

▲ 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炽热的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3.文言词句的理解。

●刷新知识库存1.关于《诗经》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

有深远的影响。

2.关于《离骚》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00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

此间创作了《离骚》。

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3.关于楚辞与《楚辞》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

《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4.关于离骚的含义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

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离骚的说课稿

离骚的说课稿

《离骚》的说课稿(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离骚》的说课稿《离骚》的说课稿【教材分析】《离骚》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趣。

【学情分析】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相关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难点】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法释义】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高二语文】离骚说课稿(共5页)

【高二语文】离骚说课稿(共5页)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说课稿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锁定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说课稿
人教版离骚说课稿
【教材分析】
《离骚》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趣。

【学情分析】
v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

v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相关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
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难点】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法释义】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根据以上课标要求以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启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讲授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一个好的老师应教会学生发现真正的理论。

”教会学生学会学
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新课改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针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方法拟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并综合应用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等学习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