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

合集下载

猩红热科普讲座PPT课件

猩红热科普讲座PPT课件
链球菌在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增加传播风险 。
什么是猩红热?
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咽喉痛、皮疹等。
皮疹通常在发病后24小时内出现,伴有明显的红 色和瘙痒感。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直接 传染给他人。
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传播风险更高。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猩红热的护理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情感支持,缓解其焦虑情绪。
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其理解病情。
谢谢观看
确保儿童玩具和餐具的卫生。
猩红热的预防
疫苗接种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猩红热的疫苗。
关注相关疾病的疫苗接种,增强免疫力。
猩红热的诊断与治疗
猩红热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及咽拭子培养等实验室检查确 诊。
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
猩红热的诊断与治疗 治疗方法
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或阿莫西林 。
通过接触被感染者的物品(如玩具、餐具) 传播。
良好的卫生习惯可有效减少传播。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 潜伏期
潜伏期通常为2-4天,但可以长达一周。
在潜伏期内,感染者可能已具传染性。
猩红热的预防
猩红热的预防
个人卫生
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感染者后。
使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洗手液。
猩红热的预防
环境卫生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定期消毒常接触的 表面。
遵循医生的处方,不自行停药。
猩红热的诊断与治疗 并发症
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风湿热、肾炎等严 重并发症。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猩红热的护理
猩红热的护理
居家护理

猩红热课件PPT

猩红热课件PPT

猩红热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猩红热概述 •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 • 猩红热的治疗 • 猩红热的预防与控制 • 猩红热案例分析
01
CHAPTER
猩红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 通过飞沫传播。
特点
多发于儿童,尤以5-15岁居多,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春秋两季 更容易传播。
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猩红热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监测与疫情报告
监测系统建设
建立和完善猩红热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病例并采取措施。
疫情报告制度
建立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及时上报和共享。
疫苗接种与免疫策略
要点一
疫苗接种计划
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疫苗接种计划,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对易感人群进 行疫苗接种。
控制策略
一旦发现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性服药;对疫情 发生场所进行消毒处理。
03
CHAPTER
猩红热的治疗
一般治疗
01
02
03
休息
猩红热患者应充分休息, 减少活动,以减轻身体负 担。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猩红热属于温病范畴 ,可以使用清热解毒、养阴透疹的中 药进行治疗。
局部治疗
对于皮肤瘙痒和疼痛,可以外用炉甘 石洗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局部 治疗。
04
CHAPTER
猩红热的预防与控制

猩红热的预防知识

猩红热的预防知识

猩红热的预防知识引言概述:猩红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了解猩红热的预防知识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猩红热的病因、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预防猩红热。

一、病因1.1 病原体:猩红热是由A群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1.2 潜伏期:猩红热的潜伏期通常为2-4天。

1.3 传染性:猩红热在患者感染后的第一周内最具传染性,但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下,传染性会明显降低。

二、传播途径2.1 空气飞沫传播:猩红热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释放的飞沫传播给其他人。

2.2 直接接触传播:与患者共用餐具、杯子或亲密接触等直接接触也可能导致疾病传播。

2.3 环境传播:猩红热病原体可以在被患者污染的物体表面存活一段时间,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也可能感染。

三、预防措施3.1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正确咳嗽和打喷嚏的礼仪,避免与病人过于亲密接触。

3.2 环境清洁:定期清洁和消毒公共场所,特别是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3 接种疫苗:猩红热疫苗是预防猩红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建议儿童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接种相应疫苗。

3.4 隔离患者:对于已经感染猩红热的患者,应尽早隔离,避免与他人接触以减少传播风险。

四、猩红热的治疗4.1 抗生素治疗:猩红热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来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

4.2 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对症治疗的方法,如退烧药、止痛药等来缓解症状。

4.3 康复护理:猩红热患者在康复期需要充分休息,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剧烈运动,加强营养补充。

结论:通过了解猩红热的病因、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猩红热的传播。

个人和社会的努力都是预防猩红热的关键,只有大家共同合作,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猩红热练习题

猩红热练习题

猩红热练习题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它最常见于5至15岁的儿童,但也可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

本文将对猩红热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症状猩红热通常以喉咙疼痛、高热、头痛和发热起始。

该疾病还会导致口腔黏膜发炎,咽喉和扁桃体红肿,并出现灰白色的颗粒状斑块。

皮肤上也会出现特有的草莓状疹子,通常从躯干扩散到四肢。

另外,患者可能出现全身不适、呕吐、腹泻和肌肉疼痛。

传播途径猩红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尤其是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更为严重。

此外,直接接触带有感染的眼、鼻或口腔分泌物的物体也可能导致传播。

潜伏期通常为1至4天,这意味着患者在感染猩红热后数天内可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但仍然具有传染性。

预防措施猩红热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接种疫苗:接种猩红热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儿童通常在一岁时开始接种疫苗,接种后往往能够提供长期保护。

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于预防猩红热极其重要。

经常洗手、避免与患者共用餐具和毛巾、避免接触感染物质都是必要的预防措施。

3. 隔离患者:如果某个家庭成员患有猩红热,应将其隔离,避免与他人接触,特别是与未接种疫苗的儿童。

患者在发病初期尤其具有传染性,因此隔离是至关重要的。

4. 快速诊断和治疗:及早发现和治疗猩红热有助于控制疾病的传播。

如果怀疑患有猩红热,应立即就医进行草莓舌检查和咽拭子培养。

总结猩红热是一种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它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尤其常见于5至15岁的儿童。

早期发现猩红热的症状是防止其传播的关键,因此了解其常见症状是很重要的。

此外,接种疫苗、个人卫生、隔离患者以及及早的确诊和治疗是预防和控制猩红热传播的有效措施。

然而,需要注意,本文仅提供基本信息和建议,并不替代医学专业意见。

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卫生保健机构。

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预防和控制猩红热的传播,确保我们的社区健康与安全。

(完整版)猩红热

(完整版)猩红热

【概述】猩红热(searlet fever)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炎及皮疹为特征。

【诊断】典型病例诊断较简单,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确诊需咽拭培养A组β溶血性链球菌阳性。

无足够抗体。

由于毒素不止一种,其诊断意义有限。

【治疗措施】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一般注射青霉素G,疗程7~10天,停药后做咽培养。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口服,或头孢菌素类药物,疗程不得少于7天。

重者可静脉给药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较大儿童用温淡盐水含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皮肤保持清洁,可予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

【病因学】为不同型的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由于病菌M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分为80型(type),各型可产生相应特异性抗体,没有交叉免疫。

致热毒素有A、B、C三种,感染其中一种后,再遇到其它任一种,仍可发生第二次或第三次猩红热,但这种机会很少。

【病理改变】病原菌及其毒素等产物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毒素引起发热和红疹。

主要病理变化是皮肤真皮层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表皮有炎性渗出,毛囊周围皮肤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丘疹样鸡皮疹,恢复期表皮角化、坏死,大片脱落。

少数可见中毒性心肌炎,肝、脾、淋巴结充血等变化。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

起病急骤,寒战、发热,体温一般为38~39℃,重者可达40℃以上。

婴幼儿有发生惊厥或谵妄者。

患儿全身不适,咽痛明显,影响进食。

咽及扁桃体显著充血,亦可见脓性渗出物。

舌质红,乳头红肿如扬莓,称杨莓舌。

颈部及颌下淋巴腺增大,有触痛。

皮疹于发病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腹股沟及颈部,24小时内遍及全身。

皮疹为弥漫猩红色约针头大的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如寒冷时的鸡皮样疹,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

面颊部潮红、无丘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为口周苍白圈。

6第六节 猩红热

6第六节  猩红热

第六节猩红热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主要是急性起病,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

烽数病人在出疹后出现心、肾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病原学】病原体是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呈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按其菌体细胞壁上所含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分为18个组,A组是猩红热的主要病原体。

A组溶血性链球菌又可依其表面M蛋白分为多个血清型,且M蛋白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

该组细菌在繁殖过程中还可产生多种与致病有关的毒素和酶,主要有①红疹毒素:可引起皮疹。

②溶血素:能破坏血细胞并引起组织坏死。

③透明质酸酶与链激酶:可保使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此菌对热及干燥的抵抗力较弱,加热56℃30min及一般消毒剂均可将其灭活。

在痰液和渗出物中可生存数周。

【流行病学】㈠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有带菌者。

自发病前24h 至疾病高峰时传染性最强。

㈡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

亦可经皮肤伤口或产道等处传播,称“外科型猩红热”或“产科型猩红热”。

㈢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猩红热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

抗菌免疫有型的特异性,人的一生中可受到不同型链球菌感染,因此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咽峡炎等。

红疹毒素有不同血清型,且抗毒免疫交叉免疫性,故患猩红热后仍可再患。

㈣流行特征冬春季节多发,2-10岁年龄组发病率高。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主要产生3种病变:㈠化脓性病变病原体从咽部和扁桃体侵入后,通过M 抗原粘附于咽部粘膜,并依靠其抵抗机体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使局部产生化脓性炎症,引起咽峡炎和扁桃体炎。

在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及溶血素作用下使炎症扩散和组织坏死。

㈡中毒性病变病原菌产生的红疹毒素及其产物经咽部丰富的血管侵入血流,引起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红疹毒素使皮肤和粘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和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皮疹。

恢复期表皮细胞死亡,形成脱屑。

猩红热ppt课件

猩红热ppt课件

抗病毒药物
可选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 药物进行治疗。
免疫调节剂
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免疫 调节剂,如干扰素等,提 高机体免疫力。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心肌炎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 心悸、胸闷等症状,应及时进行 心电图检查,并给予相应治疗。
肾炎
猩红热患者易出现肾脏损害,应 定期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 ,及时发现并处理肾脏并发症。
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不随地吐 痰。
注重呼吸道防护
在猩红热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如需前往,建议佩戴口罩。
3
增强自身免疫力
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当锻炼,提高自身 免疫力。
学校和托幼机构防控措施
加强晨检和午检
01
发现可疑症状的学生或儿童,及时通知家长带其就医。
做好因病缺勤登记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易感人群
5~15岁儿童为易感人群 ,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传播方式
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 传播方式,也可通过接触 传播。
流行季节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 季为发病高峰。
临床表现及分型
潜伏期
通常为2~5天。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普通型、轻型、中毒 型、脓毒型和外科型等。
恢复期
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体温下降,症 状减轻。
适当运动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如散步 、太极拳等,增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传染
猩红热具有传染性,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以免传 染给他人。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05
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意义

猩红热健康宣教

猩红热健康宣教

预防复发的方法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 息、健康饮食等
2.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洗澡、 刷牙等
3. 避免与猩红热患者接触,减少感 染风险
4.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 治疗疾病
5. 增强免疫力,适当运动、保持良 好的心理状态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的重要 性:及时发现疾
病,预防复发 1
体检注意事项: 4
0 5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种疫苗等
猩红热的症状
发热:体温升高, 通常在38℃以 上
01
咽痛:咽部疼痛, 吞咽困难
02
皮疹:全身出现 红色斑丘疹,通 常在颈部、腋下、 腹股沟等部位
03
04
淋巴结肿大:颈 部、腋下、腹股 沟等部位的淋巴 结肿大
05
关节痛:关节疼 痛,尤其是膝关 节和肘关节
01
02
03
04
保持室内空气 流通,避免空
气污染
2020
适当进行运动, 增强身体抵抗

2022
饮食调理
01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 刺激性食物
02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 入,有助于身体恢复
03
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维 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

04
增加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 C,增强免疫力
05
避免烟酒:戒烟限酒,减少 对呼吸道的刺激
者密切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02
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
降低感染风险
03
勤洗手: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
减少感染风险
04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猩红热名词解释

猩红热名词解释

猩红热名词解释猩红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以伤寒状发作为主,可分为急性伤寒、慢性伤寒、复发性伤寒和轻型伤寒,其中急性伤寒是猩红热的主要变种。

传染病学上,猩红热被认为是由猩红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病,属于向日葵科猩红病毒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被科学家发现并研究。

此病毒容易传播,在国内外的发病率严重增加,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猩红热是一种猩红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以前分类鉴定的共有三种:原发性猩红热、复发性猩红热和慢性猩红热。

由于该病毒的传播能力很强,以及其引起病情带来的严重危害,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全球重症传染病。

原发性猩红热是由猩红病毒引起的,由携带者病毒传播给正常人而发生的急性传染病,出现在病毒首次感染人群中,症状表现为高热,头痛,全身症状,呼吸不舒服,头部感觉不适等,最后可能出现猩红性皮疹,通常表现在皮肤的头部及上身部位,对人体健康十分危险,一旦感染应及时就诊。

复发性猩红热发病以有病史的患者为主,病毒持续存在于患者的体内,每隔一段时间便会重新爆发,多出现在患者的上肢,头部,和胸部,表现为高热,肌肉痛,疲劳,咳嗽,呼吸困难,头痛。

病情还会出现顽固性抗药性,对此建议患者重视早期预防,在感染早期进行及时的抗病毒治疗。

慢性猩红热多发生在猩红病毒感染患者,医学上又被称为未完全表现猩红热,伴有低热,头痛,全身乏力,腹部不适,恶心,厌食,腹泻,少数可出现出疹,轻型伤寒,发病率低,易于被忽视,一旦出现一般也不会伴有明显症状,只有在加重期才会见到症状,因此建议患者多多关注体征,并及时就诊。

总而言之,猩红热是一种性病,可以分为原发性猩红热、复发性猩红热和慢性猩红热等几种,由于此病毒的传播能力极强,而且引起的病情有潜在的致命危害,所以患者在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及时有效的治疗,注意防护感染,减少病情的发生。

此外,猩红热的传播是由人传人通过空气传播而发生的,因此社会各界应重视,加强疾病预防及早期治疗,以降低猩红热发病率,为人类保卫健康。

中医儿科学猩红热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猩红热PPT课件

中药治疗
风热证
银翘解毒汤加减,以清热解毒、 疏风解表。
毒热证
黄连解毒汤加减,以清热解毒、凉 血泻火。
血热证
犀角地黄汤加减,以清热解毒、凉 血散瘀。
针灸疗法
取穴
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
操作方法
用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PART 03
猩红热的西医治疗
REPORTING
抗生素治疗
中医儿科学猩红热 ppt课件
REPORTING
• 猩红热的概述 • 中医对猩红热的认识 • 猩红热的西医治疗 • 猩红热的预防与护理 • 猩红热病例分享与讨论
目录
PART 01
猩红热的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发 热、咽峡炎和皮疹。
04
对于高热患儿,可采用 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 方法。
并发症处理
01
02
03
04
如果出现心脏疾病,如风湿热 等,需要进行相应治疗。
对于肾脏疾病,需要进行保护 肾功能、控制血压等治疗。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膜炎 等,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对于其他并发症,如电解质紊 乱等,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和治疗。
PART 04
经验教训
强调预防为主,早期诊断 和治疗的重要性,提高对 猩红热的认识和警惕性。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PART 02
中医对猩红热的认识
REPORTING
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疫毒之邪,内蕴湿热,病邪 由口鼻而入,侵犯肺胃,蕴于肌 肤。
病机

猩红热症状治疗预防及图片

猩红热症状治疗预防及图片

猩红热症状,猩红热图片,猩红热预防和治疗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

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猩红热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经呼吸道感染而引起。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引起很多疾病,在这些病人的鼻咽部存在大量的这种细菌,所以有很强的传染性,这类病人和带菌者都是猩红热的传染源。

尤其是那些没有皮疹的感染者或病人,在猩红热的传播上比猩红热病人更危险,因为他们不易被发现.猩红热皮疹猩红热的线状疹症状与类型猩红热“草莓舌”猩红热“口周苍白圈”猩红热“杨梅舌”猩红热皮疹(手)全身弥漫性发红,可见点状红色皮疹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

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

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

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

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

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

重者有脱发。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1)化脓性并发症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热39℃ 以上持续 5~11天 或更久 发热1~4 天后出现
出疹与发 热的关系
特殊体征
球结膜充 血、口唇 潮红、草 莓舌、颈 淋巴结肿 大、手足 硬性水肿 脱皮
病名
麻疹
幼儿急疹
风疹
猩红热
川崎病
皮疹特 点
玫瑰色斑丘 疹自耳后发 际→额面颈 部→躯干→ 四肢,3天左 右出齐。疹 退后遗留棕 色色素斑、 糠麸样脱屑
玫瑰色斑 疹或斑丘 疹,较麻 疹细小, 发疹无一 定顺序, 疹出后1~ 天消退。 疹退后无 色素沉着, 无脱屑
白细胞总 数下降, 淋巴细胞 升高
玫瑰色细 小斑丘疹 自头面→ 躯干→四 肢,24小 时布满全 身,疹退 后无色素 沉着,有 少数脱屑
细小红色 丘疹,皮 肤猩红, 自颈、腋 下、腹股 沟处开始, 2~3天遍布 全身。疹 退后无色 素沉着, 有大片脱 皮
白细胞总 数升高, 中性粒细 胞升高
全身斑丘 疹、麻疹 样皮疹、 多形性红 斑样皮疹、 少数可呈 痱疹样、 荨麻疹样 或汗疱疹 样,可见 肛周脱皮。
白细胞总 数及中性 粒细胞升 高,PLT 增多
周围血 象
白细胞总数 下降,淋巴 细胞升高
白细胞总 数下降, 淋巴细胞 升高
预防

• • •
隔离传染源 对患儿及时隔离、治疗至咽 拭子培养2次阴性。儿童机构内流行本病时, 对急性咽峡炎或扁挑腺炎者,按猩红热患 者隔离治疗。密切接触的易感儿需检疫一 周。对带菌者予青霉素治疗,直至培养阴 性。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者 预防并发症 早期、足疗程治疗化脓性链球 菌感染。
诊断
• 2 .前驱期(不超过 24 小时): • ①发热 • ②咽炎(咽喉肿痛、乳蛾红肿、白腐)、 ③白杨梅舌(舌乳头突出于白苔之上, 起初为白杨梅舌) • ④皮肤潮红,皮疹隐隐; • ⑤粘膜内疹
诊断
• 3 .出疹期: • 与发热的关系:起病 12 ~ 24 小时出疹 • 皮疹特点:皮疹最先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 等, 24 小时布满全身。颜色鲜红,成均匀细 小的点状皮疹,鸡皮样,一般压之可消退,但 去压后又出现。 • 环口苍白圈:面部潮红,但口鼻周围皮肤发白。 • 皮肤皱褶处呈线性疹: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 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并伴有出血点,故形 成线性疹。也称帕氏线。 • 恢复期:可有脱皮(与皮疹呈正相关,皮疹严 重者,可成片状脱皮),但无色素斑痕。
诊断
• 4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咽拟子培养、 ASO 检查。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 要点:属温病,以卫气营血辩证
• 辩轻重,若痧色红润,发热有汗,为轻 证;若痧色紫暗,壮热无汗,多为重症。
• • • •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初期辛凉透表, 中期清气凉营, 后期多养阴清热。
分型论治
• ( 1 )邪侵肺卫 • 症候:肺卫症状+咽部症状(咽部红肿 疼痛,影响吞咽,或乳蛾红肿)+皮肤 潮红,丹痧隐隐+舌质红,苔薄白,脉 浮数。 •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利咽 • 方药:解肌透痧汤
幼儿急疹
7~17天
风疹
12~19天
猩红热
1~7天
川崎病
发热,咳 突然高热, 发热,咳 发热,咽 嗽,流涕, 一般情况 嗽,流涕, 喉红肿, 泪水汪汪 好 化脓疼痛 枕部淋巴 结肿大 发热3~4 天出疹, 出疹时发 热更高 麻疹粘膜 斑 发热3~4 天出疹, 热退疹出 无 发热 1/2~1天 出疹 无 发热数小 时~1天出 疹,出疹 时热高 环口苍白 圈,草莓 舌,帕氏 线
• 猩红热是由化脓链球菌(A组乙 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 吸道传染病。临床上具有发热、 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 及疹退后明显脱屑等特征,少数 患者病后可由于变态反应导致风 湿热及急性肾小球肾炎。
病原学
• 化脓性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在含血 的培养基上易生长,并产生完全溶血。 菌壁上有多种蛋白抗原成分,其中以M 抗原最重要,根据其抗原不同可分为 100余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导致感染 的表现不同,某些血清型与感染后并发 变态反应有关。

变态反应性病变 感染后2~4周,个 别患儿出现心、肾、滑膜组织等处非 化脓性病变,如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 肾炎。
临床表现
• 典型(普通型)猩红热
• 潜伏期1~7天,一般2~4天。
• 前驱期:又叫疹前期,从发热到出疹前, 一般不超过24小时。起病急骤,恶寒、 发热轻重不一,多伴头痛、恶心呕吐、 食欲减退等。咽峡炎症状明显,咽痛, 吞咽时加剧,明显充血、水肿,扁桃腺 充血肿胀,有黄白色脓性渗出物,易拭 去。软腭可见点状或出血性黏膜疹。颌 下及颈淋巴结肿大、压痛。
• 特点: • 1. 年龄:年龄较大, 2 ~ 8 岁为多,实 际上 3 岁以下小儿少见。 • 2. 可并发水肿(急性肾炎)、痹证(风 湿热)、心悸(风湿热的心脏损害),而 肾炎、风湿热一般有变态反应所致,故 在发病后 2 ~ 3 周左右等。
病因病机
诊断
• 1 .接触史,潜伏期 1~7 天,平均为 3 天。
猩红热
南阳市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 曹红
• 是感受猩红热之邪( A 组乙型溶血链球 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 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 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
• 中医学病名:本病因其皮肤色红如丹称 之为“丹痧”,因其咽喉肿痛糜烂有称 为“烂喉痧”、“烂喉丹痧”;因具有 传染性故称“疫痧”、“疫疹”。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血 清型特异性抗菌免疫,且较持久。但不 同型别链球菌及不同型别致热毒素,无 交叉免疫作用,婴儿可通过胎盘获得被 动免疫。 流行状况和特征 全年均可发病,以温 带地区、冬春季节多发。多见于学龄前 及学龄儿童。
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 炎症性病变 该病菌有较强的侵袭力, 由呼吸道侵入后借助M蛋白和脂壁酸黏 附于黏膜上皮细胞,进一步侵入组织引 起炎症。M蛋白保护细菌不被吞噬,在 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及溶血素的作用下, 炎症通过淋巴管或组织间蔓延扩散并导 致组织坏死,引起扁桃腺炎、中耳炎、 淋巴结炎等。少数患者,细菌进入血液 引起血行感染。
治疗
• •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化脓性链球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 早期应用可迅速消灭病原菌,缩短疗程, 预防并发症,尤其对预防风湿热、急性肾 小球肾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口服或静脉 给药,疗程10天。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 霉素、头孢菌素等。目前已不使用磺胺药 物治疗,因其不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症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足够剂量和疗程的青霉素 可有效地预防急性风湿病和肾炎的发生。
• •

谢 谢

化脓链球菌生存力较强,可寄 居在人口咽部,在痰液及脓液中 可生存数周,但对热和干燥的抵 抗力较弱,56℃加热30分钟及 一般化学消毒剂均可将其杀灭。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及健康带菌者是主 要传染源。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 峰期传染性最强,患者的口咽部、鼻 腔和唾液中含有大量细菌,至恢复期 1~3周内仍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鼻咽分泌物飞沫传 播或直接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污 染玩具、生活用品和食物等经口传播, 还可通过皮肤创伤或产道入侵,称为 “外科型”或“产科型”猩红热。
• M蛋白是主要毒力因子,它可使 细菌具有黏附、寄居在呼吸道粘 膜上皮的能力,又有抗吞噬作用 对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有免疫 毒性作用。链球菌产生的脂膜酸 (LTA)也是毒力因子,可促使 细菌定居。
• 链球菌产生释放出下列毒素和酶:①链球 菌致热外毒素(SPE)即红疹毒素,可导 致患者出现发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及 猩红热样皮疹,并抑制吞噬系统和T淋巴 细胞功能,触发内毒素出血性坏死反应; ②链激酶 可使血浆蛋白酶原变为血浆蛋 白酶,进而阻止血浆凝固幷具溶栓作用; ③透明质酸酶 可溶解细胞间透明质酸, 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均有助于细菌在组织 中扩散;④溶血素 可溶解红细胞并损伤 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心肌组织。此外, 尚有消化纤维蛋白、酪蛋白等蛋白酶可破 坏组织,引起坏死。

中毒性病变 细菌产生致热外毒素由 局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发热、 头痛、呕吐等中毒症状,同时引起皮 肤、黏膜血管弥漫性充血、水肿、炎 性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增生等,形成 点状充血性皮疹,严重者可形成出血 性皮疹。受毒素影响,肝、脾、淋巴 结可见不同程度充血和脂肪变性,心 肌细胞浊肿、变性或坏死,肾脏发生 间质性肾炎改变。
• 出疹期:发病后1~2天出疹。最早见于耳后、 颈部及上胸部,一天内迅速由上而下蔓及全身。 贫血性皮肤划痕 帕氏线 环口苍白圈 白草 莓舌 红草莓舌。 • 恢复期:皮疹于3~5天后颜色转暗,按出疹 先后顺序消退、脱屑、脱皮。全身中毒症状及 局部炎症渐消退。
其他临床类型
• 轻型:病程短,短暂发热或不热,咽峡炎和皮疹等 表现均轻微不典型,近年多见,但仍有发生变态反 应并发症可能。 • 中毒型;又称重型,40℃以上高热等中毒症状明显, 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惊厥,皮疹可为出血性,时间 较久,咽峡炎不明显。易出现中毒性心肌炎、中毒 性肝炎及中毒性休克等,病死率高,近年少见。 • 脓毒型:咽部严重的化脓性炎症、坏死及溃疡,常 可造成邻近组织化脓性炎症,如中耳炎、鼻窦炎及 颈淋巴结炎等,也可引起败血症及迁徙性化脓性病 灶。 • 外科型或产科型:病菌自皮肤创伤处或产道侵入, 皮疹从创口首先出现且明显,波及全身,可有局部 化脓,症状轻,预后好。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细菌学检查:扁桃体、伤口分泌物培养 可分离到该菌。酶免疫法、光学免疫测 定法、化学发光DNA探针检测抗原, 有助于早期诊断。 •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如 抗O(ASO1:400以上)、抗透明质 酸酶及抗链激酶实验等,可提示近期感 染。
并发症
• 化脓性并发症:中耳炎、乳突炎、淋巴 结炎、等,脑膜炎、心包炎、骨髓炎等, 休克,病死率达20~30%。 • 非化脓性并发症:即变态反应性疾病,风 湿热(风湿性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 炎、关节炎)于患病后2~3周发生,多 见于年长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于3周左 右发生,多见于较大儿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