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课堂】20年以来对中国教育影响最深远的新闻事件之:第十名现象
教育中的第十名现象
『第十名现象』引起全国关注的前前后后张谷风我采写的《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获全国省级晚报好新闻一等奖、浙江省好新闻二等奖。
回想这篇报道采写的过程,我深切地感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对时势、大局了然于胸,同时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有了这两条,常常可以从平凡的生活中抓出鲜活新闻。
这组新闻报道的线索,最初是不经意间聊天聊出来的。
那是去年10月下旬,在教育界的一次聚会上,杭州上城区教育局一负责人,谈到该区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在几次参加毕业学生的同学会后,发现不少当年在校毫不起眼的学生出乎意料地已较有成就,而老师、家长曾引以为自豪的一些学习佼佼者却在生活工作中流于平庸甚至力不从心。
进一步跟踪发现,成年后相对比较出色的大都是小学班级里成绩排名第十、第二十名前后的孩子。
这番话说出来,现场很多人表示有同感。
这么多人有同感,感兴趣,那应该是有新闻价值的。
事后,我专程找到了周武老师采访。
深入采访后发现,要写成报道有一定难度。
一是周武老师的发现是在两年前提出来的,首先要解决一个新闻时效性问题。
二是对150名学生在10余年后表现的调查,到底能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局部现象,有没有普遍意义?是不是科学?我和编辑部的同志都想到,应当和当前的形势结合起来思考:推进素质教育的鼓槌越敲越密,但应试教育积弊甚深,家长和老师仍难以从其藩篱中解放出来,以致出现“素质教育热热闹闹,应试教育照抓不误”的现象。
作为从事教育报道的编辑、记者,我们正苦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闻报道力度不够,缺乏生动的新闻事实以理服人。
能不能深究一下,这个相对于第一、第二、第三名尖子生的第十名群体,姑且称为“第十名现象”吧,到底有什么共性,和素质教育有无关联?这样来考虑,如同久旱遇甘霖,老现象、老问题、老题材被赋予了新意。
接下来是怎么报道的问题。
我反复考虑,采用了思辨性报道方式,在展现事实的基础上融入理性的分析、思考,既为读者提供事实,又让读者得到一种启示。
文章采用的事实不一定全是新近发生的,但它所触及的问题必须是时下的“热点”,所阐明的看法必须具有新意。
由“中国教育第一人”孟照彬教授想到的 ——“第十名现象”
由“中国教育第一人”孟照彬教授想到的——“第十名现象”盘县普古中学韩魏当今被誉为“中国教育第一人”的云南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孟照彬教师,而今可以称得上是声名日盛,其孟氏“MS——EEPO”有效教育在全国已是遍地开花,正在影响着中国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教育界正在兴起一股学习有效教育方式的热潮。
而回溯孟照彬教师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孟照彬教授读书时候成绩并非名列前茅,高考成绩仅为第十二名,而孟教授的身上永远闪烁着一个不安于现状、敏捷多思的光芒,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教师成长为全国最一流的教育专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从他耀眼的光环中去追寻他昨日奋斗背后的故事,我们就会明白,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将深远影响当代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
抚今追昔,当年我们眼里那些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或许当时我们教师都认为他(她)是最好的学生,最有前途的学生,可是我们现在去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或许这些当年在学业中的顶尖级人物,而今在工作岗位上却是业绩平平,与我们的理想大相庭径。
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通现象。
在很多国家,数不胜数的学校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据有关调查研究数据表明,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并不一定是工作最出色的人,而学习成绩排名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往往在工作中颇有建树,或者在某个领域起到影响深远的作用,这一个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第十名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奇怪的“第十名现象”呢?这就和我们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式密不可分了,我们的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记忆能力。
而很重要的一些能力无法在考试中得到体现了,如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恰恰这些综合能力在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中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我们通过考试得出的“第一名“,综合能力不一定是最好的。
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将学业智力称为”惰性化智力“,它只能对学生在学业和分数上作出部分预测,而与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较少发生联系。
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等
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等【摘要】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包括了新冠疫情对教育的影响、在线教育的发展和挑战、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以及高校招生改革与评价体系的优化。
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教育将不得不适应线上教学模式,同时也会面临着线上教育发展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未来的趋势,而教育科技的创新也将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
高校招生改革与优化评价体系也将是2020年的关键议题。
结论指出,2020年将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之年,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十大教育热点将引领教育的新风向。
2020年,教育领域的发展将迎来新的突破与挑战。
【关键词】新冠疫情、在线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科技、高校招生改革、评价体系、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教育热点、2020年度、前瞻。
1. 引言1.1 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等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等,涵盖了教育行业的众多关键议题,将引领教育的新风向。
在这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教育领域正在经历重大转变,各种新的趋势和技术正不断涌现,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020年,新冠疫情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一个重要的热点。
疫情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学校停课,迫使教育机构转向在线教育模式。
在线教育的发展和挑战也将成为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如何确保在线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将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如智能教学系统、智能评估工具等,将为教育教学带来全新的体验。
教育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以及高校招生改革与评价体系的优化,也将在2020年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2020年将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之年,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十大教育热点前瞻等将引领教育的新风向,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第十名现象给教育的启示
第十名现象给教育的启示
第十名现象是指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经过10000个小时的刻意练习,就能够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这个现象给教育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
1.重视刻意练习:学生在某个领域要想成为专家,必须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小开始形成良好的练习习惯,注重细节和技巧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更快地进步。
2.注重耐力和毅力:要成为领域的专家,必须具备耐心和毅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个性,采用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步。
4.鼓励学生多思考:成为领域的专家,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技能,更需要有创意和思考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注重实践: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好地掌握技能。
教师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总之,第十名现象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成为领域的专家。
教育教学应该注重细节和技巧的培
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和能力。
9.《第十名现象》给我们的启示
《第十名现象》给我们的启示在学校里,作为老师的我们往往用各科成绩给学生排名,以便知道每个学生在班里所在的位次。
有的家长则更变本加厉的督促,强迫学生挤进"前三名"或"前五名",搞的他们压力很大。
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特长,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学生,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
另外,作为老师的我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在学习上的独立性。
'第十名现象"不仅对教师有所启发,对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也应该有所启发。
"第十名现象"说到底是成绩中等的学生比前几名尖子生更易取得成功。
排名十至二十名成绩中等的学生,虽然分数低一些,但与尖子生比起来,学习压力相对较轻,归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使他们有时间用于思考探索,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特长与创新能力,自然这些成绩中等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学生成绩中等,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无论学校声誉多好,教师水平多高,学生多么聪明,多么努力,一个班里总有一大部分人成绩处于中等水平。
为了学生成绩中等而焦虑,是我们正常的心态。
我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学生进入前十名,前五名,甚至第一名。
否则我们睡觉也睡不踏实。
就老师来说,这样做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整个社会看重文凭学历。
而升学竞争说到底也就是名次的竞争,作为老师的我们,因此觉得只有督促学生勤奋学习,力争第一才能使学生在将来的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这是合乎常理的。
不过,我们也可以先看一下:学生成绩中等,究竟是学习方法不当,还是不够用功所致?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帮助学生进步,在这里,搬用他人的标准是没有意义的。
"人家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呢?"这样的询问除了让学生无话可说,还会让学生心生反感,很难有实际效果。
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十件大事
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十件大事二十世纪心理学在我国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特别是近20余年来,心理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心理学科研、教育和临床应用工作以及组织机构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就,心理学从业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我国心理学家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以及在国际心理学界的影响不断增加。
为了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值此人类刚刚跨入新世纪之际,中国心理学会组织全国理事和国内各高校的心理系主任投票,选出了二十世纪对中国心理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十件大事。
兹将这十件大事及其来龙去脉介绍如下。
1 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大学建立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了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908-1911年蔡元培先生(中国教育家,1868-194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了冯特讲授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民族心理学课程,成为冯特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他回国任大学校长时,于1917年支持该校哲学门(系)的心理学、哲学教授陈大齐(1886-1983)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当时仅是一间简单实验室,位于大学图书馆前面的一个房间,门上有块标有心理仪器标本室牌子。
第二年陈大齐开始讲心理学实验课,并另辟一个房间专供学生实验之用。
同时,陈大齐在1918年出版《心理学大纲》,这是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本,反映冯特时代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科学水平。
这标志中国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 中国第一个心理系在XX高等师X学校成立1920年专门攻读心理学的赴美留学生陈鹤琴(1892-1982)、廖世承(1892-1970)、陆志韦(1894-1970)回国,并到XX高等师X学校任教。
此时该校在教育科中设立了一个心理系,不久高等师X改为东南大学。
1921年秋东南大学成立心理系,仍属教育科。
当时心理系的学生在学程上有两组趋向:一组重教育之学科;一组重理科之学科。
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等
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等2020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教育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里我们将展望2020年度教育热点,了解新的趋势和关键议题,以及新冠疫情对教育领域带来的影响。
1. 疫情对教育的影响新冠疫情给全球教育带来了全面的影响,学校被迫采取在线授课和远程教育,而远程教育成为疫情期间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疫情后,人们预计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仍将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2.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正在逐渐融入教育领域,包括智能教育系统、自适应学习软件以及用于评估和提高学生表现的智能工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教育中,人工智能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3. 在线评估和在线测试随着在线评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学校将更多地采用在线评估和在线测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知识和技能。
在线评估还可以提供学生的实时反馈、个性化的推荐和自适应的教学模式。
4. 科技改变教学方式未来教育将更多地依赖科技工具来增强教学效果。
预计教育将通过使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游戏化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更好地吸引学生和提高教学质量。
5. 员工培训的线上化新冠疫情促进了线上员工培训的应用,并直接影响了培训方式的变化。
逐渐线上化的员工培训模式以及改进的培训方式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
6. 多元文化教育和包容性语言教学全球化的趋势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包容性,对这一现象进行教育将更加重要。
在多元文化教育和包容性语言教学方面,教育机构和学校需要加强培训、拓宽视野、提高教学技能。
7. 数字学习和教学数字学习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方向,数字化教育和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校和教师的效率,让学生更好的跟上时代发展潮流,花费更短的时间提升他们的学习水平。
8. 社区教育和民间教育社区教育和民间教育正在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势。
这些教育机构将能够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比如非正统教育、成人教育,以及拥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的教育需求。
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等
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等2020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新冠疫情过去后,教育领域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的一年。
在这一年中,我国教育热点将涵盖各个层面和领域,以下是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1. 深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终身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未来需加强对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支持,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2.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已成为社会热点,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公平。
3. 提升教师教育培训质量: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今年将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4. 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学校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今年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开展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5. 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对IT教育的支持,推广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6. 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们将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和组织的合作,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7.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今年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
8.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健康成长。
9. 促进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教育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领域,今年将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改善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乡村教师的教育水平。
10.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和评估,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
令你印象深刻的教育事件
令你印象深刻的教育事件
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教育事件,以下列举了一些:
1. 芬兰教育模式的成功:芬兰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系统之一。
他们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个性化,取消了考试和作业等评估方式,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幸福感。
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很多启示。
2. 西方和东方教育比较:许多研究比较了西方和东方教育的差异。
东方教育系统注重纪律、竞争和记忆,西方教育系统注重创造力、思考和个人发展。
这些比较揭示了不同教育系统的优缺点,并引发了教育改革的讨论。
3. 法国学生抗议:2018年,法国学生发起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反对政府的教育改革。
他们认为改革将导致高中毕业考试的质量下降,剥夺了学生的机会和权益。
这次抗议引发了公众对教育政策的广泛关注。
4. 校园霸凌事件:校园霸凌是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给受害者带来了长期的心理和身体创伤。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反霸凌政策,并加强了学校的安全措施。
这些事件引起了对教育系统如何教育学生应对和防止霸凌的思考。
5. 网络教育的兴起: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教育逐渐流行起来。
在线课程和远程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灵活性,同时也带来了教育资源的平等问题和在线安全的风险。
网络教育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引发了对如何充
分利用技术改进教育的讨论。
这些教育事件都对教育系统和学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引发了对教育改革和政策的思考和讨论。
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等
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等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也是教育领域掀起新一轮变革和升级的重要一年。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实践的不断创新,2020年度的十大教育热点在众多领域开始涌现,下面就给大家介绍2020年度最受关注的十大教育热点:一、电子教育全民受教育的背景下,电子教育日益受到关注,电子化教学有助于拓宽传统课堂的“空间”,进一步实现教育的普及化。
现在的电子教育从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教学媒介等诸多方面进行整合,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并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例如,学校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号生成课堂管理,视频播放等,实现数字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校园智慧化建设学校在办学管理上“智慧化”是一个流行话题,校园智慧化建设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关键工作,也是2020年教育热点之一。
校园智慧化的真正目的不仅是降低管理成本,更多的是在教育科研方面,它可以大大提高教育行政和管理管理的水平,更有效地为学校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三、移动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教育也成为2020年最热点之一。
利用移动互联网,学校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远程教学更加便捷,学生可以随时在任何地方进行学习。
此外,移动互联网教育还可以通过智能平台进行作业发布,查看成绩,定期反馈作业质量,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学科知识。
四、实验室教育实验室是一个极具现代化特色的教学空间,它可以支持师生共同学习,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添加实践元素。
实验室中的各种课程设计、实验工具、仪器器材及软硬件系统等设备,无不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五、云教育云教育以资源共享、虚拟化、远程服务为主要特征,还有围绕云的各种管理机制,通过云教育,学校可以在保障资源和硬件可靠性的前提下,更大程度上消除资源不足、设备老旧等现状,实现资源、服务、信息的共享,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教育管理的水平。
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等
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等随着2020年的到来,教育领域也将迎来一系列新的热点问题和挑战。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教育热点的变化也将直接影响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有必要提前对2020年度可能出现的教育热点进行前瞻,以便更好地应对和解决相关问题。
以下将针对2020年度可能出现的十大教育热点进行前瞻分析。
一、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2020年将会是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更加深入发展和应用的一年。
在未来的教育中,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将进一步融入教育领域,改变教学方式、教育内容和学生评价体系,为教育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二、素质教育与综合素质评价2020年将会是素质教育以及综合素质评价更加深入推进的一年。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仅仅追求分数。
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未来教育评价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才艺、品德、体质、思维能力等将被更全面地考量。
三、STEM教育STEM教育是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综合教育。
由于STEM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未来教育中将被更加重视。
未来,STEM教育将成为学校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点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探究学习空间。
四、留学与国际教育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留学与国际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020年度将会是留学与国际教育更加多元化和广泛化的一年。
不仅是传统的留学目的地,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将成为留学生的热门选择。
学生国际化教育将受到更多的重视,学校将提供更多与国际教育相关的项目和资源。
五、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2020年度将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推进的一年。
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等
2020年度十大教育热点前瞻等2020年已经悄然而至,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也随之而来。
在这一年里,教育行业将会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不断探索创新和改革。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020年度教育热点前瞻。
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2020年,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普及。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教学中,学生将会受益于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更加智能化的学习助手以及更加智能化的教学内容。
二、STEM教育的发展STEM教育即代表着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的综合教育。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STEM教育将会更加受到重视,在教育领域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2020年,STEM教育的发展将会成为教育热点之一。
三、远程教育趋势远程教育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教育形式,尤其是在中国的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2020年,远程教育将会继续保持其发展势头,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四、教师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师的角色也将会发生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将更多地扮演辅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2020年,教师的角色将会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焦点之一。
五、大数据分析在教育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2020年,大数据分析技术将会更加深入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以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六、教育公平和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2020年也不例外。
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问题将会持续被研究和关注,并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在2020年继续受到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素质教育的导入不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十大效应
心理学十大效应一、罗森塔尔效应1968 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 7 项实验。
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 3 个班,对这 18 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开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开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话〞,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 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 18 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但凡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话〞发挥了作用。
这个谎话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 ,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二、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概述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
(2020年整理)教育热点现象分析
(2020年整理)教育热点现象分析学海无涯教育热点现象分析:1、德育教育历来为学校教育所重视:小学一二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三到六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初中和高中也有相应的课程开设。
但是从孩子们日常的言行举止透露出,目前的道德教育收益不大。
请结合你的教育实际,谈谈在德育教育问题上,我们主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
答:一、存在的问题1、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对滞后性与社会发展性之间的矛盾。
首先表现为德育观念的淡化,“德育让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其次,德育目标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再次,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背离。
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
只注重人的知识研究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与思维的训练。
2、学校德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家庭负面影响的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其中,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要阵地。
但当前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目标还缺乏一体化。
社会、家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的完善。
3、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的矛盾。
德育工作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而这种理性选择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身实践。
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自我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停留在口头认识和表面形式上,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与锻炼。
二、改进的方法1、提高对小学德育工作的熟悉要建立系统的德育观念。
德育工作是一系统工作,它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与家庭等方面协同。
必须用系统教育观念作指导来运作德育工作,即构成一个网络小系统,学校与社会教育网。
学校还要使用社会的各种德育基地,构成一个德育系统,各种途径相交叉,推进德育安康有序运行。
2、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梳理
东方将明——红星照耀中国新闻,有一个一般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所以新闻有两个要求,一个是真实,另外一个是新鲜。
当我们生活在新闻事业不发达的时代,我们对除了周围村庄的事情,基本一无所知,交通工具主要靠车马的时代,信息的传递和更迭都是十分缓慢的。
而如今依靠着科技,我们可以了解世界各个角落的大小事宜。
但是,新闻界还存在着一个观点就是,报纸的头条能够决定我们的关注点。
例如:出现电梯吃人事件之后,各地报纸纷纷报道,会增加恐慌,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而非是个别现象,我们称之为“议程设置”。
新闻报道的事件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所以反转新闻才如此层出不穷,对于新闻我们需要谨慎的甄别,不要做一个盲目的键盘侠。
【作者简介】斯诺于1905年出生于美国的小资产阶级家庭,23岁时从美国密苏里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
斯诺初到上海时曾给自己起了一个汉文名字:施乐,并一直使用。
后来,胡愈之先生等翻译《西行漫记》一书时,因不知他还有过这样一个汉文名字,而译作“斯诺”二字,并一直沿用下来。
国内起伏不断的革命浪潮吸引了他,进步人士鲁迅、宋庆龄影响了他,“中国何去何从”的问题困扰着他,这些促使他留在中国。
在宋庆龄的安排下,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写出了《西行漫记》这本影响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看法的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19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斯诺因《西行漫记》而被帝国主义分子攻击,不准发表文章,住所受到窃听。
在失业和迫害的双重压力下,斯诺在1959年不得不离开故土,避居瑞士。
1971年底,斯诺因胰腺癌手术后病情恶化,周恩来等曾经邀请他来中国治疗,可是斯诺拒绝了,斯诺每一次来到中国都是自筹旅费,因为他觉得,如果由中国政府来接待的话,外国人会怀疑他对于中国那段历史叙述的真实性。
2023年度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盘点:十大热点事件
2022年度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盘点:十大热点事件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需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需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肯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2年,在这一年里,教育部首提“多校划片”、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出台、推城乡义务教育改革、深化课程改革启用新教材、高校整治学术不端行为、全日制非全日制讨论生改革……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涉及观念的转变、体制的变更,牵一发而动全身,基教、高教领域都在践行着“改革”一词。
值此岁末之际,京华时报教育周刊盘点2022全年中国教育领域十大热点新闻大事,以供回首。
一、教育部首次正式发文“多校划片”2月下旬,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表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剧烈的地方,要依据实际状况,乐观稳妥实行多校划片,将热点学校、学校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
实行多校划片的,应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安排热点学校招生名额。
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同学,仍应就近支配至其他学校入学。
对于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学校,要加快推动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校长老师沟通轮岗,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掩盖面。
据悉,这是教育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出实施多校划片。
而对于备受瞩目的特别招生问题,教育部在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要严控特别招生比例。
详细而言,教育部要求,2022年,各区(县)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要降到区(县)学校总招生人数的5%以内。
各地要梳理针对特定人群的优待招生政策,取消不必要的特别政策。
确有必要的,应在同学所在片区内统筹予以保障,原则上不得跨片区择校。
二、北京中高考改革落定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4月初正式落定,依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北京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改革将于明年起逐步启动,涉及高中教学、高考科目、高招录用的全链条改革。
2020年十大教育舆情热点及其分析
2020年十大教育舆情热点及其分析作者:田凤姜宇佳来源:《中国德育》2021年第04期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全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胜利;这一年,教育“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决战决胜教育扶贫,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
本文利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国内20万个网站采集点、5,000万个微博、200万个微信公众号、800个资讯APP等社交媒体进行了实时监测,分析总结出2020年十大教育舆情热点,并对教育改革发展形势进行前瞻性分析。
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明方向、划重点、定规则,把课程思政从工作要求转化为政策实施表和行进路线图,使思政课堂从“一堂课”走向“每堂课”,思政教育从“专人”走向“人人”,为筑牢理想信念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2020年相关讨论量达5万余条。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未来发展的必然,也是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大视角。
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贯通,是高等教育领域亟待攻关的重大课题。
要找准“主战场”,即专业课程的建设。
专业教材和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性,课程思政并非简单的“课程”加“思政”,应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避免生硬揳入德育课程。
要建强“主力军”,教师是成败的关键。
专业课程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
要筑牢“主渠道”,课堂教学是重点。
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大力改革创新思政课,整体推进课程思政,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现代教育大事记
现代教育大事记
现代教育大事记是一段充满变革与发展的历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领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在教育理念上有所突破,还在教育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1986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制度正式确立。
自此,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课程和教学改革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不仅促进了教育的普及,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
2001年,中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一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对于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教育领域又迎来了一系列重大事件。
其中,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该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中国还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教育设施和提高教师素质,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现代教育大事记是一段充满变革与发展的历史。
在中国教育的不断进步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看到了中国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
常见教育心理学十大现象
你必须知道的十大心理规律我们的心理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科学家们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至今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解答方案。
现在我们要说的就是存在于我们人群当中的一些心理怪象,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人群当中。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 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年以来对中国教育影响最深远的新闻事件之:第十名现象(按: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及全国知名教育机构——北京树人天地教育研究所拟组织一项民间“新闻奖”评选及重新评价活动,即:20年以来对中国教育影响最深远的十大新闻事件回顾与深度分析。
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教育的规律,并进而确定未来中国教育改革的新坐标系。
您认为还有哪些新闻事件对中国教育是具有重大影响意义的,欢迎大家投稿并参与分析。
1999年10月28日,钱江晚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题为《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的报道,展开了一场分数与成才关系的大讨论,形成一组思辨性的连续报道。
见报后的冲击力是在预料中的。
当晚,编辑部的两部热线电话一直铃声不断,4个小时几百人来电各抒己见。
紧接着,四川、福建、江苏、陕西、上海等省市媒体纷纷对这一报道给予极大的关注,或转载,或重新采写,或就此展开讨论、商榷……人民日报发表推进素质教育、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的评论员文章后,又有不少媒体相继跟进,进一步做“第十名现象”的报道。
以下为该新闻报道:“教育界现在正热衷探讨‘第十名现象’,说的是,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成绩排在第十位上下的那几个,有望成为日后最出人头地的一个。
为什么许多小时候的尖子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淡出”优胜行列,相反为什么一些当初不起眼的学生竟能日后成才?十年的跟踪记录,十年的资料积累,十年的风雨奔波……杭州市一名小学教师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正当人们开始跨进新世纪门槛的时候,一个新的观点如一阵旋风在浙江教育界平地而起。
从校园到有关管理部门,从学生、家长到专家名流,都对此给予共鸣和关注———它就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周武老师所发现的“第十名现象”。
53岁的周武是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
1989年,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
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一次学生聚会中发现,那些业绩突出者大都是当年不起眼的学生。
1989年国庆节期间,在杭州市郊区的灵山山庄度假村,一个小学时代同学的聚会在这里进行。
大家谈笑风生,情如手足。
看到今天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奋斗,回想起当年小学同窗难忘的生活,不禁万千感慨。
这其中不乏在小学毕业后从未谋面的昔日同窗好友,因此这个聚会就更显得非同寻常。
同学们都是杭州市天长小学七二届一班的毕业生。
这次聚会,大家还特意将他们当年的班主任周武老师邀请到场。
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同学们已是意气风发,在各自的岗位上大展宏图。
他们统计,在来此聚会的32名同学当中,已有三名工程师,两名副教授,两名“局级”,三名“副局级”,四名公司经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不论大家有多大的成长和进步都无须大惊小怪。
但是,周武在这次聚会中还是惊异地发现,这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
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一个美国教育学教授也在3000人中做过一个终身实验,用60年的时间调查研究学校成绩和将来成就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并无必然联系。
这个同学聚会的东道主正是灵山山庄的老板陈大为,他也是同学中的一员。
周武悄悄地向这个当初名次在十名之外的学生询问这个问题的奥秘。
陈大为一时被老师问住了,他真的回答不了这个有些捉弄人的问题。
也正是从这一天起,周武决定揭开这个谜底。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状况都进入了他的调查表。
周武一直是杭州市天长小学的业务骨干,多年任该校毕业班的班主任,这给他的跟踪调查创造了方便。
中小学生的生活该是天真烂漫、轻松自如的。
但是功课的压力、学科分数的压力,家长管教的压力、考学的压力却使他们多了一份又一份的沉重。
因此,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学生们的生活已显得单调、沉闷。
而周武就是要在这种背景下,找出孩子们的成长规律,以便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一点可参考的资料。
这正是他立志搞好长期跟踪调查的根本。
正在中学为高分数、好名次的竞争而一路拼杀的从天长小学走出的孩子们,为了将来的升学日夜忙碌。
大家似乎没有闲余的时间去看一眼自己的母校。
他们不知道,母校的一位老师却默默无闻地关注着他们的成长……时间过得真快。
87、88届的毕业生开始陆续升入高中。
这151名初中生每一学期的成绩及其它方面的综合状况,都无声无息地写进了周武老师的调查表。
当他们进入高中,开始了那里更紧张的学习生活,周武老师又来到他们各自的学校做新的跟踪调查。
当天长小学89、90、91届的毕业生陆续升入初中的时候,周武又将他们列入自己的跟踪调查对象。
151、380、685……周武的跟踪调查人数在逐年上升。
■“第十名现象”: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
1993年,周武所调查的87届毕业生参加高考。
之后,周武将这些学生的升学情况列入自己的跟踪调查表之中。
他想在几年之后,再对他们的去向作调查登记。
1994年,下一届被调查的学生高考揭榜……这时,周武的跟踪调查已露端倪。
通过对这两届151名学生的跟踪调查,他发现不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以至考大学的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在这种变化中,周武注意到:在小学期间的一些尖子生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出现了学科成绩名次后移的现象,在小学时主科成绩在班级前五名而进入中学后位次后移的占43%;相反,小学时排在7—15名的学生在进入初中、高中后却有相当一部分位次前移,这个比例竟占81.2%。
在后几届的学生中,周武在跟踪调查中竟也同样地发现了这一现象。
在总结的过程中,周武曾将调查对象分成多个组别。
如各个阶段中前3名为一组,4—10名为一组,11—20名为一组,21名以后为一组;再如将前5名为一组,6—15名为一组…… 但是不论怎么分组,位于尖子生组的名次稳定性都是较差的,而名次位于第十名左右的却在后来的学习中显示了当初意想不到的潜力,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后来一跃成了尖子生。
在以后几年的调查中,这一现象竟如出一辙!周武没有想到,对从87届到97届的700多名天长小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这一现象竟谜一样地贯穿始终。
看来,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周武将这一现象命名为“第十名现象”。
■不少尖子生进入中学后“淡出”优秀行列,相反却有一些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后来居上。
十年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资料积累,十年的风雨奔波,成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第十名现象”。
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有一些小学时期的尖子生比较稳定地保持住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的尖子生在进入中学后没能保持住原有的名次,而“淡出”优秀之列,有的甚至还一滑再滑。
这是家长和老师们所不愿看到的事实。
87届毕业生丁**当年在周武的眼中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尖子生,考试名次总在三五名之前,文体一般,但学习认真刻苦,是个用功听话的孩子。
小学毕业时,她的分数还是第三名。
但是到了初中之后,丁**却退出尖子生之列。
第一学期在班级里勉强在十名之内,后来便被抛出十名之外。
到了高中之后却已是一个中下学生。
结果高考落榜在所难免。
像丁**这样的尖子生的“倒退”现象的确有一批。
他们最终的高考成绩与当年的小学成绩大相径庭,判若两人。
和丁**相反的是,她的同一届毕业生董**却在中学时期后来居上。
董**平时不大注意听讲,喜欢绘画,爱动手做一些小工艺。
小学毕业时他的名次在班里是第十三名。
进入初中后第一年成绩较为平稳,第二三年却进步很快,排名位次前移。
到高中后已跻身前五名之列。
后来他考入浙江大学。
据周武考证,像董**这样在小学时期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很多都在中学后开始进入上等生或尖子生的行列。
■“第十名现象”之谜:用10分力气得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8分收获的差别。
让孩子的成绩在班级里争占前三名(或五名),是许多小学生家长的热切希望。
他们总以为只有这样将来孩子才能考上大学,才能有出息。
事实上,好多尖子生到了中学后却很难保住这个名次。
为什么呢?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拉榜排名,以便知道每一个学生在班里所占的名次。
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三名”或“前五名”,搞得他们压力很大。
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
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
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
这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淡出”优秀行列的主要原因。
与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优秀的,但是他们大都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
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
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
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留给社会的疑问: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周武老师经过十年的调查研究所得出的“第十名现象”很快得到了浙江省教育界及社会的共鸣。
许多人认为“第十名现象”不仅触及到了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在认识上的误区,也触及到了我们教育上的弊端。
它拷问: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我们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才是不是大多数应该出现在今天“好孩子”的群体里?分析提示:一、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二、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成绩的名次成为整个教育系统成为恐怖但又无法回避的教育评价指标,我们究竟如何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评价?三、现代教育是让大多数人失败,还是让大多数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