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40219)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
)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
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
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
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
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
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
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 1~6 年级设置科学课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位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40219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稿(2014年2月19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项目工作组 1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正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转变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同时,对每一位当代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责任。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
)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
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
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分目标(一)科学探究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小学生科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制定本科学课程标准,以确保小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课程目标本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形成合理的科学观念,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具备科学实践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理解和探索能力。
二、课程内容1. 科学基本概念与科学方法: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科学思维方式等;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2. 物质与能量:学习物质的性质、变化和分类,了解能量的来源和转化;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理解物质与能量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应用和作用。
3.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的认识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能力。
4. 理解科学与科技的发展:学习科学与科技的基本概念,了解科学与科技的发展历程和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课程实施1. 教学原则:通过启发式教学、实践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注重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2. 教材选择:根据课程标准,选择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趣味性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使学生掌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课程评价:评价方式主要包括日常观察、实验报告、小组合作项目等多种形式,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大纲修订和课程研究为了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课程标准需定期修订和更新。
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监测和评估,促进科学课程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
)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
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
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
)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
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
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1-6年级)解读89页
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 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 力,以适应科学课程改
革的需要。
03
课程目标解读
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提高 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意义
该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创新 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它也是我国 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科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全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的定义与作用
定义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 件。它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关系, 如可持续发展等。
05
课程实施建议解读
教学建议
创设情境
利用生活实例、实验、科学 故事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 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探究实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调查等活动,探究科学现象 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力和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 能力,促进学生的交流与互 动。
引导学生探讨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如人工智能的道德考量等。
六年级内容
科学知识
六年级学生应全面掌握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 为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 励他们不断探索和发现。
科学探究
六年级学生应能独立完成较为复杂的实验设 计,并撰写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
)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
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
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
)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
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
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
(二)校外资源
科学课程的校外资源包括社会其他部门的资源、自然环境资 源以及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人才资源。
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教育的重要作用,聘请科学 技术领域的有关专家作科学技术报告,参及教师培训和课堂 教学指导。发挥社区、各地科学技术协会和科普场馆的作用, 因地制宜设立定点、定时、定人的科学教育基地,便于学生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参观和学习。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如星空、田野、森林、河流、各种动植物, 以及家庭、社区、高校、科研机构和工矿企业等,补充校内 资源的不足。此外,还可以利用社会媒体,如报刊、广播、 电视、互联网等,共同推进科学教育的实施。
❖ 例一:养蚕
❖ 养蚕是普遍在幼儿园和小学中采用的案例,很有中国特色。 有的教学中,让学生详细地观察和记录蚕脱了几次皮?每次 相隔多少时间?每次脱皮时,蚕有多长?蚕在结茧时是怎么 进行的?甚至观察蚕结茧时用了什么样的架子?这些架子是 什么材料?是什么形状?等等。当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 力是好的,可是这些具体的过程和知识学生可能记不住,也 难运用到理解生物的共同特点上。如果我们从了解生物的基 本特征:生命周期和生存条件着眼,让学生重点在观察如何 从卵开始,蚕经过一个生命周期,重新产卵,延续后代。有 条件和时间还可以观察蚕维持生存所需的条件。这样,学生 可以通过这个实例,体验到生物都有一个生命的周期,需要 一定的生存条件,需要繁殖后代。这些科学概念的形成有利 于学生理解其他的生物。
❖ 生:摇一摇
❖ 生:晃一晃
❖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几秒钟后,老师展示一个木板斜面) 老师这里有一斜坡,下面有一条终点线,把四种液体从上面 一起往下倒,谁最快到达终点的就是冠军。老师喊123 就一 起往下倒。(老师发出口令,每组四个学生分别拿着一只装 有液体的烧杯往斜面上倒,有的学生动作慢一些,没有同时 倒液体;有的学生倒的液体多一些,液体的量不同。)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一部分前言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
)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
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
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4版课程标准及编制说明.
3.对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简要描述 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如何?本课程以什么课程为铺垫,同时又为什 么课程奠定基础? 案例:《烧结矿生产操作与控制》——课程定位 冶金技术专业通过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了七项典型工作任务,对应其中的 “烧结矿生产操作与控制”这项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烧结矿生产 操作与控制》这一专业课,其课程定位表述如下: 《烧结矿生产操作与控制》服务于职业工作中“烧结矿生产操作与控制”这 一典型工作任务。 烧结矿生产是整个钢铁生产流程的第一个环节,其产量、质量和生产成本 最终要满足高炉冶炼的要求,为此,生产中工作人员要对整个烧结过程进行监 控和参数调整以及设备的维护及操作,从而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成品烧结矿。通 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事配料工、看火工等烧结矿生产操作与控制相关 岗位群的工作,经过1-2年的努力可以胜任作业长岗位工作。 《烧结矿生产操作与控制》的前修课程为《冶金基础》、《冶金机械设备基
课程名称: 参考学时: 适用专业:
《****》课程标准 第一节 文本格式
一、课程定位 二、学习目标 三、学习内容(工作过程要素)
工作对象/题材
工具
工作方法
劳动组织
工作要求
四、学习情境设计 序号 学习情境 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学时
五、课程考核 六、教材及学习资源 七、其他 1.本课程标准由**教研室与**公司(**协会)等合作开发。 2.执笔:** 3.审核:** 4.时间:**年**月**日
题材
之间的协调
·
·配料计算
·工艺参数制定
·工艺参数监控
·设备故障判断及处理
·成品矿质量检测
·成品矿质量改进
……
·作业率、成本、产量指标的完成
2014科目说明
二力平衡画图、计算
9.弹力弹簧测力计
常识性了解弹性和塑性,常识性了解弹性材料和塑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弹力。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通过常见实例或实验,了解弹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会测量力的大小。
例: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1.计算分子的数目
2.解释现象。
3.归纳固液气三态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
9.内能
了解内能。知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了解内能和热量。
判断内能的增大减小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过程
10.比热容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014科目说明
“课程标准”要求
人教教材、习题
声学部分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认识声音的产生。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大小顺序。
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例1.转换(放大)法
例2.推理(理想实验)
1.回声及计算
2.解释现象
3.从声速表中获取信息
(生物学习内容,物理课标不做要求)
探究并知道水沸腾时现象及条件。知道不同液体沸点不同。知道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能根据沸点与压强的关系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探究并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知道蒸发致冷及其应用。
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能说明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自然界中的蒸发、液化现象。
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6.升华和凝华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014小学科学新课标
2014小学科学新课标
2014年,中国教育部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以适应新时代
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旨
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培养他们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课程理念:强调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鼓励学生通过观察、
实验、调查等多种方式主动探究科学问题。
2. 课程目标:明确了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涵盖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域,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而均衡的科学知识体系。
4. 教学建议: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包括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
5. 评价建议:强调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采用多元化的评价
方式,如观察记录、实验报告、口头报告等。
6. 课程资源:鼓励教师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7. 课程实施: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教
学设施的配备、课程资源的开发等。
新课标还特别强调了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
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通过这些改革,小学科学教育旨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资料整理义务教学教育小学科学课程规范标准
最新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
)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
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
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稿(2014年2月19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项目工作组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正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转变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同时,对每一位当代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责任。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
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科学,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
活动性表现在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强调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究中的具体方法和技能,提高科学能力,发展科学态度。
实践性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尝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从学生的生活与周边自然现象出发,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多个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和科学各领域共同的教育功能、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相互渗透,科学学习能丰富其他学科的内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影响科学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不仅对小学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而且也为初中理科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小学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每位学生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
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性别、个性等个体条件的不同,小学科学课程都应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合的、公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2.倡导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
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小学科学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强调做中学,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突出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小学科学教学要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等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使学生逐渐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三、课程设计思路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反映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顾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
小学科学学科周期比较长,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本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学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把重心放在培养小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的养成上。
本标准在物质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全部学习内容,并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内容融入其中。
这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在课程内容部分将其按三个学段进行安排。
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
因此,课程内容部分还针对每个主要概念设计了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参考。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基本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人合作、关爱生命与自然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一)总目标1.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概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二)学段目标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描述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一)总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科学家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识的过程。
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与想法。
能应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3.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了解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共识的科学知识在一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新证据的增加,会不断完善、深入和发展。
5.理解探究不是模式化的线性过程,而是循环往复、相互交叉的过程。
能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应用于力所能及的探究活动。
(二)学段目标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迁移应用、反思评价这9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一)总目标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2.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
3.在科学学习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大胆质疑,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创新。
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5.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段目标从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个维度描述科学态度的学段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一)总目标1.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识别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了解社会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了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了解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的取向;认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责任。
(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反映了人类活动的主要领域。
从这四个领域中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概念,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共包括四个领域18个主要概念,其中,物质科学领域有6个,生命科学领域的有6个,地球与宇宙领域有3个,技术与工程领域有3个。
一、物质科学领域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感受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所发生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