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的由来
春秋“方城”城邑、缯关地望考
春秋“方城”城邑、缯关地望考春秋?方城?城邑、缯关地望考贺金峰春秋时期,楚文王二年北渡汉水,扩展疆土,申缯故国遂被纳入楚国势力范围,为实现?争霸中国,控霸南土?政治抱负,巩固既有成果,曾在北部的古缯国境内缯关基础上依山构险,建制城邑,修筑长城,《吕氏春秋》称其为?方城?,与?黾阨、井陉、崤?等并为天下?九塞?。
依据战国时期遗物《鄂君启金节》,?方城?同时又是城邑,似无异议。
于?方城?城邑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占据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关于春秋时期故?方城?城邑地望研究,已经引起各方高度关注。
且已形成一些研究成果,但至今仍众说纷纭。
笔者试依据古代文献以及北魏时期成书、国内外史家一直认可的历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地理学著作《水经注》,对这一问题作以考证,不足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叶县霸王城说?与《水经注》所载之水流向不合此说以《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古迹》?又一古城,俗称霸王城,在县东南六十里,干江保。
世传项羽所筑,据《水经》‘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在潕水之西,今观此城盖故之方城也? 记载为依据,所主?方城?城邑位于今叶县保安镇东北前古城,此遗址正扼?夏路?古道,有位于《水经注》所载?苦菜??于东? 两山之间,北有河水通过,确为楚国春秋时期申缯古国北部东西走向楚长城防御线上一重要隘城。
但细考此地河流方位,却与《水经注》所1 在地望不合。
1、从地志学家张嘉谋的考证看,叶县霸王城非?方城?。
民国三十年代,已故河南历史地理学者张嘉谋在注《明嘉靖南阳府志〃古迹》时就对此载提出质疑云:?《水经〃潕水注》潕水东北迳于东山西。
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东北径方城。
郭仲产曰:‘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
寻此城致号之,当因山以表名也。
苦菜即黄城也,及于东,通为方城矣。
’案此谓方城山附近之小城,非方城县。
?张嘉谋先生在经过引经据典慎重考证后认为,此城可能是?西舞南舞之一?。
2、从《水经注》记载看,北经霸王城之水流向不合。
河南方城——开辟外宣新“丝路”
5 6
/ 1/ 22 0
每画 蔓 ■l
中 国 网 、 中 国 新 闻 网 、方城 网 等 祖 根 地 ” 已 得 到 有 关 部 门 认 定 , 元建 设 方城 新 能 源 集 聚 区基 础 设 官 方 新 闻 网站 发 表 新 闻 作 品 5 0 并 得 到 以世 界 曾 氏 宗 亲联 合 总会 施 项 目 ,正 在 加 紧 施 工 ;中 青 旅 00 余条 ( ) 幅 ,其 中省 以上 网 络媒 体 会 长 曾 宪梓 博 士 为代 表 的全 世 界 等 企 业 决 定 投 资 3亿 元 开 发 丝 绸 、发展 ,向世人提供 了 “
。1 了 曾氏祖根地 在方城 的渊 源 、证据 会 ” 0月 4至 5日 ,组 织 中 央 媒
走进 方 城 、大美 方城 、 城 网 ” ,链 接 中 央 人 民 网 、省 大 河 和遗 存 。《 吉祥 方 城 》 神 秘 的 巨 体 开 展 了 “ 、《 。 市 以方 城 网 为 主 阵 地 , 石佛像 》 曾地方城 》 耀古烁今 图片方 城 大型 集 中采 风活 动 ” 中 网 、 南 阳 网 , 、《 、《 《 、人 民网等 突 出 抓 好 中 央 、省 、 市 、县 四 级 黄 石 砚 》等 一 批 优 质 专 题 片 在 中 国新闻社 、 经济 日报 》 0多 家 中央 新 闻 媒 体 记 者 ,著 名 新 闻 网 站 的 对 外 新 闻 宣 传 , 突 出 央 电视 台综合 、中文 国际等频道 播 2 放 。3 来 ,方 城 累计制 作 、发 放 长 城 专 家 、中央 新 闻摄 影 协 会 名 方 城 文 化 品牌 优 势 的 网上 对 外 传 年 图 书 、光 盘 、画 册 、折 页 、网 络 视 誉 理 事成 大林 ,著 名风 光摄 影 家 、
方城县情简介
生态·活力·和谐———方城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东北隅。
全县辖16个乡镇,557个行政村(街),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万亩,总人口103万。
方城迄今已有7000年的文明史,因境内有中国最早的长城——楚方城而得名,古有“汉水以为池,方城以为城”的著名战争策论,是丝绸之路源头、古缯国遗址、中华曾氏祖根地、使圣张骞封侯地、陈胜故里、法圣张释之故里和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故里,也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粮食生产先进县、体育工作先进县和河南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综开发重点县。
方城素有“五界一口”之称,境内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
人文自然资源丰厚,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5处,其中佛沟摩崖造像、古缯国遗址为国保单位;有博望坡古战场、望花湖、炼真宫、七十二潭、南水北调垭口等人文自然风景名胜80多处。
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29种120余处,探明储量的有世界级特大金红石矿等10余种。
特色产业巩固发展,“方城金叶”牌烟叶为上海中华等名牌香烟重点原料之一,“方娇”牌小辣椒为国家优质品种,“裕丹神”牌裕丹参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认证。
新兴工业茁壮成长,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多晶硅、人造金刚石、太阳能电池、风力发展等重点项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中等宜居城市已具雏型。
交通便利,距南阳机场50公里,距新郑机场180公里,焦柳铁路、兰南高速、S103线纵贯全境。
能源充沛,北临平顶山煤海,西有鸭河口火电厂,全国首个1000千伏特高压开关站座落境内。
方城县县情简介中共方城县委方城县人民政府(2010年9月16日)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在这丰收的金秋时节,各位闽南商风尘仆仆莅临方城考察洽谈项目,这是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在此,我谨代表方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全县百万人民,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把方城县情向各位嘉宾作以简要介绍。
沈阳方城简介和历史
沈阳方城简介和历史沈阳方城,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存在承载着东北乃至中国的历史脉络。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汉代古候城。
这座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的兴衰,但始终以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屹立不倒。
沈阳方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自汉代以来,多以军事防御为主。
由于东北地区在古代多由少数民族控制,沈阳古城也因此历经了多次的兴废。
然而,即使在历史的波折中,沈阳方城依然以其坚韧的生命力,在东北的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辽代,在古候城遗址上修建了沈州城,奠定了沈阳方城的基础。
元代,将沈州城改为沈阳路,标志着这座城市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崛起。
到了明代,沈阳中卫的设置和大规模的城垣扩建,使沈阳方城的规模初具雏形。
扩建后的城墙基础向四周扩展,形成了明清沈阳方城的规模,并将旧土城改建为了砖筑城。
城内东西、南北两条主要街路与四座城门相通,形成了“十字街”格局。
后金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在北门即镇边门内兴建汗王宫,在沈阳中卫城十字大街中段偏东位置修建大衙门,即大政殿和十王亭等建筑。
汗王宫至大政殿之间的街道,后被称为“通天街”。
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进一步提升了沈阳方城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期间,对城市进行了规划和改造,扩建城垣的四门为八门:“东向者,左曰内治(小东门),右曰抚近(大东门);南向者,左曰德盛(大南门),右曰天佑(小南门);西向者,左曰怀远(大西门),右曰外攘(小西门);北向者,右曰福胜(大北门),左曰地载(小北门)。
”八座城门之内即为沈阳方城,使沈阳古城由原来的辽东卫城,晋级为古代都城。
这一时期的改造和扩建,使沈阳方城的城市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
在清代沈阳古城之内,有八条主要街路将八个城门交错连接,形成沈阳方城内独特的“井”字型街道。
这种街道布局不仅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和生活,也使得城市的交通更加有序和高效。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沈阳方城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寻找楚长城:路出方城
楚长城史称万城,又因整体轮廓略呈“∩”形,故称方城,而现如今的方城县就因此得名。
方城县,历史悠久,山河壮丽,楚长城遗址就位于方城县拐河镇附近,多为土筑,东北至西南走向。
正是这些饱经风雨的古城墙见证了春秋时期的甲车辚辚的岁月,见证了楚国北伐的壮举。
(《寻找楚长城》第二集路出方城)
南阳
又出问题了。
这张南阳的位置和第一集中的一致。
但是下面这个就……
看看南阳和山脉的相对位置,向东跑了多少!难道愚公移山了?明显山脉图层叠加在古地图上时位置发生了偏差。
宋国和齐国的位置也不对吧?。
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
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一、方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方城,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境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自古以来,方城就是文人墨客们钟爱的地方,不少文人都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佳作。
其中,七叔祖旧题更是方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七叔祖旧题的由来七叔祖旧题是指七世叔祖范仲淹在方城留下的一道题目。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曾经担任过很多重要职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他任职河南时,他曾在方城留下了一道题目,希望后人能够通过解答这道题目来体会他的思想和境界。
三、七叔祖旧题的内容和意义七叔祖旧题的内容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道题目看似简单,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其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意味着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其规律和秩序,而“心悦君兮君不知”则表达了一个人内心的喜悦和情感是无法被外界察觉的。
这道题目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范仲淹希望人们能够像自然界一样遵循规律,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喜悦,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这种境界不仅可以使个人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七叔祖旧题的传承与发展七叔祖旧题自范仲淹留下以来,一直被方城的文人墨客们传承和发扬。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不少文人都以此题为灵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词和文章。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对范仲淹思想的理解和赞美,也为方城的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如今,七叔祖旧题已经成为方城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寻访和感受。
方城的相关景点和文化活动也都以此题为主题,进一步推动了方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如何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如果你想亲自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以下是一些建议:1.了解方城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阅读相关的诗词和文章,了解七叔祖旧题的内涵和意义;3.观赏方城的景点,感受范仲淹留下的文化氛围;4.参加方城的文化活动,与当地的文人墨客交流和学习;5.尝试解答七叔祖旧题,思考自己对范仲淹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发生在方城的神话故事
方城的神话故事有以下几个:
1. 方城望花台传说:在望花台村的东北边有一个望花台,望花台村由此得名。
相传,在很早以前,这里
住着一家姓王的财主,他有一个女儿叫王小姐。
王小姐长到十八岁时,长得非常漂亮,如花似玉,引来了很多年轻后生的爱慕。
可王小姐是一个非常势利的人,她引来了很多年轻后生的爱慕,却一个也看不上。
2. 潘河岸的传说:在方城县城东南十里处有一条小河,它发源于小史店镇的马鞍山脚下,向北流入博望
河。
相传,在很早以前,这里住着一家姓潘的人家。
这家有一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如花似玉,人称潘美女。
3. 博望坡的传说:相传东汉末年,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次北伐中原时,曾在方城博望坡伏击曹军,因兵
力悬殊过大败而归。
三国时博望坡之战发生在方城境内博望坡和今天社旗到泌阳一带的广大地域内。
方城
中国最早的旅行家、探险家和外交家张骞
张 骞 广 场 张 骞 蜡 像
道教圣地炼真宫
炼真宫位于县城西北角北环路北侧。据《河南通志》 及明成化十二年《重修炼真宫记》碑文等资料记载, “乃东汉湖阳公主修真处”。湖阳公主刘黄为东汉 光武帝刘秀长姊,新寡后思嫁司空大夫宋弘,光武 帝亲自为媒,宋弘曰“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 不下堂”(《 后汉书· 宋弘列传》),刘黄惭愧, 建道观守真全节。晋时,葛玄曾修道于此。明永乐 年间,道教祖师张三丰在此修炼,因不修边幅,号 称邋遢张。
楚长城遗址
长征故事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近3000人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 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 从鄂豫皖苏区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一路突破国民党军的 围追堵截,于26日进抵方城境内,在独树镇七里岗遭到国民党四十军庞 炳勋部和地主民团的堵击,英勇的红二十五军指战员舍生忘死,顽强战 斗,经过一昼夜激战,终于突出重围转危为安,迅速挺进伏牛山区,完 成了向陕北的战略转移,为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奠定了基础。红二十五军 独树镇七里岗战斗有20名红军将士英勇牺牲,包括刘华清在内的数十名 指战员负伤。1997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 胜利60周年大会上,把“血战独树镇”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 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等并列为红军长征中的最关键之战。 1996年月11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方城县委、县 政府在七里岗红军战斗遗址处建立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碑,1997 年11月落成。纪念碑形如刺刀,蕴含“血战”之意,碑身25.34米,蕴 含红二十五军的番号和1934年的时代背景。刘华涛、程子华等党和国家 领导人亲题碑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城
2014-4-9
2014-4-9
•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 文(后年封侯于方城博望)。 • 杜凤瑞:(1933~1958年),方城县杨楼人,空军 战斗英雄。(在城东新区的甘江河畔,许南公路 北侧有杜风瑞烈士纪念馆[5])。 • 陈胜:(?-前208),字涉。(方城是陈胜故 里)。
2014-4-9
方城,春秋楚地,秦于此置阳城县,汉改称堵阳县。北魏始县 方城县,后废置无常,至宋复置。金于此置裕州,领方城、舞 阳、叶三县。明废方城人州。明清均属南阳府。五百余年后, 民国2年(1913)裕州废,复置方城县。明清无方城,自无方城 志,故此地以州志始。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州牛孟耕 首创州志,此书流传至今;尚完整无缺。再修于万历十七年 (1589)知州浦土衡
2014-4-9
方城楚长城
楚长城史称万城,又称方城。楚长城的全线分布情况,此前论者将 其分为北线、东线、西线三部分,整体轮廓略呈“∩”形,故称方 城。长期以来,楚长城只存在于文献中。结合文献和前期掌握情况, 楚长城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4个地级市的 25个县(区)。2010年3月8日,河南已用考古学的方法,找到了楚 长城,第一次确定了楚长城的地理位置和走向,使楚长城分布线路 及区域再次清晰地展现出来。
方城烩面
• 方城烩面有30余年的历史,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陕西烩面的基础 上发展而来的地方驰名小吃。该烩面贵在熬汤工艺讲究,以汤味 爽口取胜。汤由羊肉、羊骨头加大茴香、五香叶等15种调料熬制 而成。面扯成后投入沸汤之中,熟后盛出,加入小磨香油、辣椒 油、熟羊肉、香菜等,味道鲜美无比。
• 方城羊肉烩面是享誉世界的名吃。不仅在 河南名气影响大,还在国内甚至国外有一 席之地。方城人民把烩面当做主食,县城 内就有数百家烩面馆。它独特的风味儿成 为方城人民的最爱。在各国的唐人街都有 中国人开的烩面餐厅。
中国县市概况--------方城县
中国县市概况--------方城县
方城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东邻平顶山市舞钢市、驻马店市泌阳县;南接南阳市社旗县、宛城区;西与南阳市南召县接壤;北连平顶山市的鲁山县、叶县,总面积2543.18平方千米。
截止至2022年末,方城县常住人口86.14万人。
方城县地处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五条分界线上,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区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春暖多变大风多,夏热雨大多旱涝,无霜期长,是河南省三大风区之一。
东周时期,楚国始建方城,先秦时称为阳城县,金国以方城为倚郭县置裕州,明朝洪武元年,省方城县入裕州,方城县的名称在阳城县、堵阳县、赭阳县等之间反复变更,其隶属也几经变更,1913年废裕州改置方城县,1927年由河南省直隶,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阳地区,设立地级南阳市,方城县属之,直至今日。
到2021年底,方城县辖2个街道,14个镇,1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凤瑞路266号。
方城县经济产业以粮食、现代化农业、轴承、超硬材料、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新型建筑建材、旅游等为主导产业。
方城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调出大县,河南省养牛、养羊大县培育县。
方城丹参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两品一标”产品17个,并已开发益母膏、丹参茶等特色文旅商品20余类、260余种。
2022年,全年
方城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6.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9.4:31.7:48.9。
方城县自古为北通中原,南控荆湘,东出齐鲁,西连“三秦”的战略要地,交通便利,有2条高速和1条铁路贯穿境内。
说说方城县的来历
说说方城县的来历
方城县因楚时修筑的长城叫方城而得名。
方城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现有可供观赏的风景名胜80多处。
是距今七千多年的独树大张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遗址,西汉廷尉张释之祠,东汉——汉光武帝——刘秀饮马的扳倒井遗址和湖阳公主修行的炼真宫遗址,北魏雕凿的佛沟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刹之一的普严寺,宋襄汉漕渠遗址,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纪念等景观;有号称北武当的黄石山以及七峰山、大乘山、三贤山、望花亭水库等自然景观。
其中,大张庄、平高台古文化遗址、楚长城、文庙、博望故城、佛沟摩崖造像和红二十五军独树镇纪念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方城县重点名胜荟萃
河南省方城县重点名胜荟萃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重点景区荟萃方城,古称堵阳、赭阳、阳城、裕州等,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现有可供观赏的风景名胜80多处,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因楚时修筑的长城叫方城而得名。
一、省级森林公园——大乘山大乘山省级森林公园,是国家AA级景区,距方城县城15公里。
总面积433.1公顷,森林覆盖率95%,林木苍翠欲滴、葱郁繁茂、种类繁多,有“天然氧吧”之称。
公园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流云飞瀑落差40多米,十分壮观,千年古刹普严寺为河南四大名寺之一,享誉中外,朝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二、丝绸之路源头地标——摩崖造像位于方城县小史店镇东南8公里的香山山腰,是河南省西南部发现的唯一一处石雕造像。
造像分别镌刻在南北两块自然巨石上。
北石高约3.10米,宽约3.30米,南石高约2.60米,宽约2.70米。
总计雕像32龛138躯,最高1.4米,最低0.2米。
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阿难、迦叶、比丘等。
形象逼真,姿态各异,有的宁静端庄、和蔼可亲,有的金刚怒目、气魄雄强。
雕记得细腻,技法娴熟。
其风格与龙门石窟迥异,中有骑羊佛像,只在我国新疆地区出现过,佛像多为深眼高鼻的西域人形象,今经我国著名西域问题专家考证,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为丝绸之路的起止点。
原山中建有香山寺。
198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5月29日,央视10套《百科探密》栏目播出了《神秘的巨石佛像》节目。
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西域史研究专家杨镰在《文史知识》发表《丝绸之路二题》。
6月24日——26日南阳丝绸之路文化论坛在宛举办,数位国家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论证,认定方城是丝绸之路的源头,央视1、4、9、10套相继推出深度报道。
这里已忧为倍受世人关注的热点文化旅游景区。
三、中州胜地——七峰山风景区七峰山省级森林公园,距方城县城30公里,总面积5100公顷,森林覆盖率76%。
方城的由来
方城的由来xx“方城”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所记载“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但是,“方城”究竟是城邑、长城名,还是山峰、关塞名,至今仍然争论不休。
作为一个方城人,如果连自己的县名来历都不知晓,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
那么,“方城”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其来历究竟如何呢,我仅结合自己多年的探讨,谈一下个人的见解,仅供参考。
一、目前的三种说法虽与史有据,却均有偏颇目前通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第一,“方城”的命名依据方城老城是一座方形城池。
因为四周全长共九里十三步,城墙根基全是用石磙砌成的,有古时流传的谚语“九里十三步,一步三条磙”以及以前残留下来的石磙河堤为证。
主持人:第二种说法呢?第二,“方城”是因山而名,由于方城县境内的东北部五十里多处,有一座山叫黄石山,现在也叫小顶山,古代叫方城山、长城山,是方城境内远近闻名的山峰,古人依据山水为县城命名,所以就叫方城县。
这种说法在现存的许多历史文献资料中可以查到明文记载。
但仍有说不通的地方。
第三,方城作为县级行政区域单位名称,最早出现在北魏,依据是《魏书〃地形志》载:“xx郡,领县九:方城(有赭阳城、七石山)。
”这里说的“七石山”,就是现在的七峰山,这也是历史文献对七峰山的最早记载。
“赭阳城”,依据汉代、三国、晋因堵水名堵阳,南齐时改为赭阳,堵水即现在的城西三里河,可以判断,“赭阳城”就是现在的方城,这说明北魏时期的“方城”县级治所就设在现在的老城区。
“方城”之名正是根据方城境内的“方城山”(也叫七石山)来命名的,依据是:《明嘉靖南阳府志〃裕州〃形胜》就这样描绘方城的形胜:“二水绕于前,方城镇其后,大乘峙其左,罗汉拱其右,唐邓宛叶之通途,汴洛襄荆之门户。
”笔者认为,这三种说法虽各有依据,但均有偏颇之处,不能定位为准确的结论。
可以说第一种说法是顾名思义的猜想。
尽管方城在历史确实发生过官府贱价购买农民石磙修城的史实,但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因为,这件事发生在明代,距今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可是“方城”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出现的时代要早得多,因此,这种说法不能准确解释方城的来源。
方城的故事
方城的故事
方城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那个时候,方城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许多商人来自远方来到这里进行贸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文化名城。
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聚集在这里,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
方城成为了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中心。
然而,在另一方面,方城也经历了战争和灾难。
在一次大战中,方城几乎被摧毁,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和亲人。
但是,方城的人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努力重建城市,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方城已经变得更加现代化,但是它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文化和历史。
每年,许多游客来到这里,探索这座城市的故事和传承。
方城的故事是一个充满勇气和坚韧的故事,它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和智慧。
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将继续流传下去,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 1 -。
方城的概念
方城的概念
方城是一个古代军事建筑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方城是指一种以方形为基本形态的城池结构,其特点是四面城墙均为直线形,形状近似矩形。
方城通常由高大的城墙、堡垒、城门、壕沟等构成,以保护城内居民和财产的安全。
方城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城池建设。
在古代,方城被广泛用于边疆防御和重要城市的防护。
方城的直线城墙可以有效地阻止入侵者攀登和攻击城墙,城墙上的堡垒提供了观察和射击的位置,城门则是进出城池的门户。
方城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地形、军事防御需求和工程可行性。
许多方城采用了砖石建造,高墙厚土,使得攻城难度更大。
方城还通常布有壕沟和护城河,以增加防御的难度。
方城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边疆防御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安全和稳定的象征。
许多方城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成为了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方城旅游景点
方城旅游景点
方城旅游景点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距离郑州西北约80公里。
始建于元朝,行宫为明洪武年间(1389—1402年)修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半圆形行宫式城堡,是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奇迹,也是中国“三大古城堡”之一,被誉为“大唐地安备之城”。
方城旅游景点以它的半圆形城堡闻名,半圆城墙内有七个城门,城外有八座城楼,楼宇结构分散,层次分明,造型古朴雅致,犹如一个大规模的宫殿村落,由此可见当年方城之盛大壮丽,现存城堡中心区域有回春殿、侍从殿、钟表楼、斗拱殿、武将殿等建筑,以及城墙、城楼、军事阵地等,可以说是中国古建筑的典范之作。
方城旅游景点有许多景点可供游客参观,其中包括当年北宋著名诗人苏轼所作的《方城赋》,以及北宋时期的“王宫”,这里还有一座大型的古代祭坛,以及一条两公里长的古墙,据说古墙上有几十座古城楼,可以看到当年方城的宏伟壮丽。
南阳楚长城
南阳楚长城南阳楚长城文章1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中国长城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河南省南阳,并在战国时传播到中原和北方。
南阳春秋楚长城是中国长城的发祥地。
一、南阳楚方城就是楚长城长城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战的产物,是大规模的、系列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
长城一开始出现并不叫长城,而叫“方城”。
《汲冢周书·作雒解》曰:成周“城方千七百三十丈,郛方七百里”。
齐《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国就是方形的都城。
不仅都城为方形,其他城也为方形。
按照周礼天圆地方的思想,周诸侯国的城都是按周天子规定,依爵位等级建造的方形城,这在《考工记图》王城图以及周代各诸侯国城遗址上都得到证实。
春秋时齐桓公称霸,楚文王为与齐桓公抗衡,北上拔申(都在南阳市城区)灭邓(都在邓州市城区)后,即在南阳北方地势险要之处建筑许多方形城,或作关城,或作为≥望台和烽火台如在方城县独树镇大关口处,就有七个15米见方的方城遗址,在此不远还有鄫关城,再依山相筑了城墙,把城与≥望台连结一体,构成强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号曰“方城”。
其他诸侯国也依照楚国人的说法,称当初的长城为“方城”。
在《左传》和《史记》记载中,始终称楚国的长城为“方城”,方城之名由此流传下来。
楚方城和其他诸侯国以及秦汉以后的长城所不同的是,楚方城南北墙体最宽相距380米,并有大大小小许多方形城和烽火台,而其他诸侯国和秦汉以后的长城,南北墙体比较规范和平行,方形城也较少。
无论从历史记载还是从方城遗迹来看,楚方城决不是孤立的城堡和一般的城垣,而是大规模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即战国以后所说的“长城”。
《汉书·地理志》载:“南阳郡……有长城,号曰‘方城’。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曰:“叶东有故城……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
”唐《括地志》中记载:“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冀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说,楚方城就是楚的长城。
河南省一个县,总人口超100万,拥有“天下第一古长城”!
河南省一个县,总人口超100万,拥有“天下第一古长城”!在中国历史上,河南省和山东省、陕西省一样,都是历史文化大省。
截止2015年9月,河南共有17个地级市,分别是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
其中,就地级南阳市下辖的方城县,现存中华曾氏祖根地:古缯国遗址、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
并且,方城县总人口超100万,建县历史超2200年!一首先,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隅,伏牛山东麓,唐白河上游。
东邻舞钢、泌阳县,南接社旗县、宛城区,西连南召县,北依鲁山县、叶县,是南阳市的北大门。
县域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61公里,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
方城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760.3米,最低海拔108米,浅山区、岗丘区、平原区各占三分之一。
就方城县的历史来说,约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就出现了村落和房屋,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
二夏朝这一历史阶段,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古九州,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属于古豫州的范围内。
商朝、周朝时,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有申、邓、谢等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北进中原,将今方城县一带纳入到楚国的疆域中。
2013年7月,河南省颁布了第六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方城县、南召县等县的部分楚长城位列其中。
相对于战国时期秦国、赵国、燕国等诸侯国修建的长城乃至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的长城,楚长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也即历史更为悠久。
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剪灭齐楚燕魏赵韩六国,建立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彼时,秦始皇在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置阳城县。
由此,该地区的建县历史已经超过2200年了。
刘邦建立西汉后,该地区改称堵阳县。
三国时期: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为魏国所有,隶属荆州。
北魏始县方城县,后废置无常,至宋复置。
金于此置裕州,领方城、舞阳、叶三县。
方城古迹作文
方城古迹方城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一个县城,它坐落于河南省西南部。
方城在古代被叫做裕州,拥有遥远的历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现存中华曾氏祖根地:古缯国遗址、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三国时期古战场:博望故城;东汉湖阳公主修真之所:炼真宫、佛沟摩崖石刻等文化遗址。
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法圣汉廷尉张释之、西汉著名外交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博望侯张骞等历史文化名人故里。
张释之祠内现有明代“汉张廷尉祠记”碑一通,始建无考,明宣德四年(1429年)复建,成化十年(1474年)续修;弘治六年(1493年)又修,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再修。
现存建筑物飨殿三间,祠堂三间,后寝三间。
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有长20米的画廊一处。
民国年间为县门公所占用,1947年解放后为农业技术推广站所有。
1958年后成为县人民医院家属院,现已退出。
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县(今河南省方城县)人,又称张廷尉。
《史记》、《汉书》均有高度评价,有“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之赞语。
期初用钱财买了个郎中令手下的骑郎,十年内得不到升迁,默默无名。
他认为这样混下去算是白白地浪费时光,想要辞职回家。
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
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在皇帝身边引见宾客的小官)。
方城七十二潭是伏牛山大旅游区的入口,有山、水、林、花、石、潭、瀑布等资源形态,七十二潭康体休闲、天池商务度假、军事拓展体验、原生态森林探险等项目深受旅客喜爱,是集自然康体、观光娱乐、商务度假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区。
方城七十二潭形成于距今1.5亿年前,自上而下梯级延展长达4公里,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富含有益矿物质,是天然的康体足道体验场所。
七十二潭内四季泉流不息,近百个石穴潭池形态各异,跌水漫瀑,优雅清秀。
春有花,连翘、元胡等满山遍野,富贵典雅;夏有绿,枫杨、刺秋等原生丛林,清新蓬勃;秋有果,山核桃、板栗、山楂等垂涎欲滴,大气豪爽;冬有冰川,冰瀑相连,亮丽纯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城的由来
贺金峰
“方城”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所记载“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但是,“方城”究竟是城邑、长城名,还是山峰、关塞名,至今仍然争论不休。
作为一个方城人,如果连自己的县名来历都不知晓,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
那么,“方城”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其来历究竟如何呢,我仅结合自己多年的探讨,谈一下个人的见解,仅供参考。
一、目前的三种说法虽与史有据,却均有偏颇
目前通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方城”的命名依据方城老城是一座方形城池。
因为四周全长共九里十三步,城墙根基全是用石磙砌成的,有古时流传的谚语“九里十三步,一步三条磙”以及以前残留下来的石磙河堤为证。
主持人:第二种说法呢?
第二,“方城”是因山而名,由于方城县境内的东北部五十里多处,有一座山叫黄石山,现在也叫小顶山,古代叫方城山、长城山,是方城境内远近闻名的山峰,古人依据山水为县城命名,所以就叫方城县。
这种说法在现存的许多历史文献资料中可以查到明文记载。
但仍有说不通的地方。
第三,方城作为县级行政区域单位名称,最早出现在北魏,依据是《魏书·地形志》载:“襄城郡,领县九:方城(有赭阳城、七石山)。
”这里说的“七石山”,就是现在的七峰山,这也是历史文献对七峰山的最早记载。
“赭阳城”,依据汉代、三国、晋因堵水名堵阳,南齐时改为赭阳,堵水即现在的城西三里河,
可以判断,“赭阳城”就是现在的方城,这说明北魏时期的“方城”县级治所就设在现在的老城区。
“方城”之名正是根据方城境内的“方城山”(也叫七石山)来命名的,依据是:《明嘉靖南阳府志·裕州·形胜》就这样描绘方城的形胜:“二水绕于前,方城镇其后,大乘峙其左,罗汉拱其右,唐邓宛叶之通途,汴洛襄荆之门户。
”
笔者认为,这三种说法虽各有依据,但均有偏颇之处,不能定位为准确的结论。
可以说第一种说法是顾名思义的猜想。
尽管方城在历史确实发生过官府贱价购买农民石磙修城的史实,但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因为,这件事发生在明代,距今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可是“方城”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出现的时代要早得多,因此,这种说法不能准确解释方城的来源。
第二种说法虽然与志书有据,但是,古代人用山名或水名做参照物来为城或村庄命名时,往往是用距离城池较近的山水来命名的,而“方城山”距离县城有五十华里,七峰山距离县城更近。
汉代用堵水来命名县城,为什么不用“七峰”来为县城来命名而舍近求远呢?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第三种说法可以从1985年出版的《方城县志》和明、清、民国时期的地方志书等历史文献资料中找到可信的依据,有较强的说服力,但仍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第一,“方城”是因方城境内有“方城山”来命名的,如再深究一步,那“方城山”又是根据什么来命名的?第二,“方城”一词既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他与“方城”县的名称之间究竟存在那些联系?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二、方城最早既是城邑,又是长城,更是关塞,但作为山名则出现较晚
笔者近十年来一直从事古文化研究,在依据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调查发现,认为,“方城”最初是城邑名称,然后才逐渐成为长城名、山名,最后才成为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
(一)方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战略地位重要
方城早在7000年前,就已经有先民在这里生产、生活,繁衍生息,这从县内独树镇张庄、古庄店金汤寨、赵河镇平高台、杨楼乡邵岗等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大量文物可以得到证明。
由于方城地处“五界一口”,在夏朝时,夏禹就已经修通了中原通往西南的最重要的陆路交通要道——夏路,而夏路正是从东北向西南贯穿方城全境,方城成为催生华夏文明健康成长的摇篮;
夏朝中期,少康分封自己的次子曲列与此,这里便成为缯侯国的的封地,曲列的后裔便在这里发明创造了丝织技术,并在东北边境处依山就势设置关塞“缯关”。
关塞因国号来命名,只能说明此关塞为繒国所始修。
(二)楚国长城“方城”始建于楚文王二年
春秋时期,楚国逐渐强盛,楚文王二年,楚国在征服了汉水以东诸侯国之后,率军向北发展,实现自己“我有蔽甲,欲以观中国之政”的政治抱负,遂“伐申”、“过邓”,将缯国纳入自己的实力范围。
未达到“控霸南土,争强中国”之目的,楚文王便在缯国“缯关”基础上修筑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
所以,“方形小城”最初可能由缯国修建,最晚也在楚文王修筑楚长城时期。
其作用最初只能是“方城”关塞屯军戍守。
可见,“方城”是缯国或楚国修建,因形方而名“方城”的。
近年来,笔者到独树镇杨武岗自然村一带考察,发现杨武岗村南现今仍存一方形城垣遗迹,北临“夏路”,东西有城壕,遗迹现为麦田,田内仍随处可见周代至汉代砖瓦残片,还有少量的龙山文化遗迹。
城址北侧有水井一口,用汉代子母砖圈砌。
此城正当“夏路”涉水越岗处,形势险要,说明在汉代时这里已经是一处比较繁华的驿站。
结合《国语》和《水经注》记载,此城正是《水经潕水注》中记载的“方城邑西有黄城山”的故“方城”遗址。
由于楚文王构筑“缯关”关塞时,不可能只修筑一城一处,而是沿缯国北部、东部山水统筹设置。
所以,“方城”城邑最晚应与南召北部境内、方城境内的独树大关口、杨武岗、楚城邓长城,潕水以东方城与叶县交界处的杨楼关山、武钢境内和泌阳境内的楚长城一同修筑。
只是由于“方城”城邑位处楚国与中原诸侯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咽喉,各国交往使节均需自此经过。
所以,“方城”城邑之名自然会早于其他地方的长城或城邑闻名天下,于是,《左传·僖公四年》所载齐桓公所称“方城”时,人们便已经普遍将“方城”这个城邑名称作为楚长城的代称了。
(三)“方城”作为山名始于晋代,且所指范围不断扩大
依据《汉书·地理志》“方城”为长城之号,《后汉书·郡国志》也没有“方城”是山名的记载,只是有“长山,号为方城”;到了晋代,依据《晋书·地理志》“有长城山,号曰方城。
”可知晋代才出现了“方城山”。
晋代杜预为《左传·僖公四年》作注时,也把“方城”作为山名,因此,才有了后世认为“方城”只是山脉而非长城的观点。
到了南北朝时,郦道元又在《水经注·潕水》中名言“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也。
水出黄城山东北,经方城。
……苦莱即黄城也。
及于东通为方城矣,世谓之
方城山。
”此时“方城”作为山名,其所指范围已经扩大到潕水以东今杨楼乡东北部的诸山了。
到了明代以后,依据《明史·地理志》“东北有方城山,渚水出焉,下流如泚水”和《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二水抱于前、方城镇其后、大乘峙其左、罗汉拱其右”等记载,可知,此时“方城山”所指还包括七峰山、泉白山。
这充分说明“方城”作为山名,随着时代延续,其所指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三、“方城”作为县名,始自南齐萧道成,北魏所设“北方城”,位在今独树镇境内杨武岗村一带
“方城”作为县名,最早出现在《魏书·地形志》中,而《方城县志》认为的“方城外之县尹”,依据《左传》实指“方城之外”县尹——陈公穿封戌,战国时期楚王所封的位于方城一带的县公,依据《吕氏春秋》当为“阳城君”,故战国时期的县名为“阳城”。
依据《魏书·地形志》载:“襄城郡,领县九:方城(有赭阳城、七石山)。
郏城(有崩石山)。
伏城(有广阳山)。
舞阴(有唐山)。
清水。
翼阳(有招泉)。
郑。
北平(有因城)。
赭城(有陵中山)。
”从襄城郡所辖9县范围看,郏城在今小史店镇寺门一带,伏城在今广阳镇一带,舞阴在今杨楼乡梁城一带,翼阳在今独树镇搬到井一带,北平在今二郎庙乡李岗一带,可见,南朝齐萧道成(479—482年)在此置北襄城郡时,因当时方城地处齐秦交界处,齐在此地多置侨县,范围较小,一县所辖范围仅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故“方城”所辖地面仅为南至堵阳城南不远,北至七峰山一带,但包括堵阳城。
而根据“建城郡(太和十八年(492)置,景明末(503)罢。
郡置戍,永熙二年复)。
领县二(赭阳北方城)”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八年曾在此地设置县级区划行政单位,
说明北魏所置北方城与萧道程所置方城不在一地,北方城治所当在今方城东北,即今独树镇杨武岗一带。
综合上述诸载,可以明显看出,“方城”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萧道成时期,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了;而在北魏太和十八年,魏孝文帝曾在方城境内的独树镇杨武岗村的方城故址设置北方城县,也是一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名称。
这充分说明了“方城”作为县级区划单位名称是由“方城”城邑名称逐渐演化而形成的。
后人将“方城”这个早已闻名天下的响当当的名字作为自己县的品牌,是具有远大的眼光和宽阔的胸襟的。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方城”这个历史文化意蕴丰厚的名称将会注入新的蕴含,产生更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