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帽子”漏洞挖掘法律风险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乌云漏洞报告

乌云漏洞报告

乌云漏洞报告1. 引言1.1 漏洞报告背景及意义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网络攻击手段不断升级,漏洞挖掘与防范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课题。

漏洞报告是对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安全缺陷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文档,对于发现和修复漏洞、提高网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乌云平台简介乌云网(Wooyun)是我国著名的白帽子安全研究平台,致力于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安全漏洞的收集、整理、发布和修复服务。

乌云平台为广大白帽子提供了漏洞挖掘、提交和学习的空间,同时也为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了及时了解和修复安全漏洞的渠道。

1.3 报告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乌云平台上漏洞的分析,揭示当前网络安全漏洞的现状、危害及防范策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有益的参考。

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引言、乌云漏洞概述、乌云漏洞案例分析、乌云漏洞防范策略与建议以及结论。

接下来,我们将从漏洞的基本信息、技术分析、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2. 乌云漏洞概述2.1 漏洞基本信息2.1.1 漏洞编号与分类乌云漏洞报告中所涉及的漏洞均被赋予唯一的编号,以方便追踪和管理。

这些漏洞按照其技术特点和行为模式,被归类到不同的类型中,如SQL注入、跨站脚本(XSS)、文件上传漏洞等。

2.1.2 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每个漏洞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不同。

一些漏洞可能仅影响特定应用或系统的一部分,而另一些则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服务中断或数据泄露。

在乌云平台上,漏洞的危害程度按照CVSS(通用漏洞评分系统)标准进行评估,为用户提供了清晰的风险评估。

2.2 漏洞技术分析2.2.1 漏洞原理与复现步骤对于每个漏洞,技术分析是理解其工作原理的关键。

分析人员会详细描述漏洞的技术细节,并给出复现步骤,帮助安全研究人员和开发者理解如何触发和利用这些漏洞。

2.2.2 漏洞利用与防御措施技术分析中同样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漏洞以及采取何种措施进行防御。

乌云平台提供的报告中,会包括对已知漏洞利用技术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御策略,如输入验证、访问控制、编码实践等,以帮助用户减少安全风险。

漏洞盒子-中国白帽子调查报告2019-2019.10-16页

漏洞盒子-中国白帽子调查报告2019-2019.10-16页
技能提升
挖洞对白帽子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出了要求,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白帽子都是自学成才。 70%的白帽子是非科班出身(计算机相关但非网络安全方向专业,甚至非计算机专业),他们将网络 资源、技术论坛/网站等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只有极少数的白帽子经过正规培训,这个比例不到 3.8%。
在自学的道路上,约三分之一的白帽子愿意为了自己的技术能力提升投入数千元的成本,报名培训 班、购买网络课程和书籍等。虽然有些白帽子处于求学或求职状态中,还没有固定的收入,但他们依 旧愿意为学习投入高额支出。
11.3%
年入5-15万
33%
年入15-30万
30-50万
10.3%
24.7%
年入50-100万
1.3%
无固定收入
19.4%
作息时间
国人对极客型宅男的印象可能有一大半都来自《生活大爆炸》:兴趣独特、女生苦手、夜猫子、技术大神��虽然这代表了大多数人 的刻板印象,但与白帽子的生活轨迹确实有些许重合之处。调查显示,22点之前就上床睡觉的白帽子仅有5.6%。绝大多数人选择 在22-24点之间休息,占比达到54.7%。受访者中第二大的群体是在0-2点间睡觉的熬夜党,32.1%。2点以后才睡与通宵党则分别占 据4.7%与2.9%。或许只有在深夜时候, 白帽子们才能发挥出100%的潜能吧。他们不是英雄,是悄无声息的卫士,是时刻警惕的守 护者。
显而易见的是,整个社会正在加速拥抱白帽子们的积极力量。企业之 外,上到欧盟委员会、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新加坡国防部、美国国防 部都在积极推动漏洞赏金计划。白帽子驱动安全这一理念在金融服务、 银行、保险、医疗等重安全行业中呈明显上升趋势。
近年来,我国国家层面也在积极立法推动行业规范与发展。《网络安全 法》正式实施两年来,越来越多的配套法律法规陆续出台。6月18日晚 间,工信部一纸《网络安全漏洞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迅速引爆安全 圈,引发了白帽子们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相信随着监管机制愈发成熟透 明,我国网络安全市场必将迎来进一步的机遇和发展,为白帽子们提供 更加广阔的舞台。

法律漩涡中的“白帽子”

法律漩涡中的“白帽子”

法律漩涡中的“白帽子”作者:汪文涛来源:《方圆》2016年第21期袁炜的行为并不难解释,漏洞提交平台会给白帽子提交的漏洞打分,证据越详细、危害越大的漏洞得分越高,这也使得白帽子们习惯于多获取一些数据“袁炜检测出世纪佳缘的漏洞让对方修复,世纪佳缘却报警抓了袁炜。

从3月8日被抓进去至今已有半年,我们家人到今天还弄不清楚,袁炜到底犯了什么罪?‘白帽子’检测漏洞是犯罪吗?”9月17日,双鬓斑白的袁冠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连叹息。

今年64岁的袁冠阳年事已高,原本对互联网一窍不通,但为了给儿子袁炜“鸣冤”,他多方请教专家,四处奔走呼号。

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网络安全大会上,袁冠阳不期而至,到现场发出了多封公开信,让袁炜的遭遇在互联网圈瞬间引起轩然大波,并引发了网络安全行业人士的热议与讨论。

袁冠阳在公开信中称,袁炜是互联网漏洞报告平台——“乌云网”上的一名“白帽子”,2015年12月,袁炜检测发现了婚恋交友网站——“世纪佳缘”的系统漏洞,并在乌云网上提交了系统漏洞。

世纪佳缘先是确认、修复了漏洞,并向乌云网和袁炜致谢。

但事情转折发生在世纪佳缘以“网站数据被非法窃取”报警之后,警方经调查拘留了袁炜。

业内人士介绍,所谓“白帽子”,是指识别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系统中安全漏洞的网络安全技术人员,与网络黑客不同的是,他们只是检测漏洞,并不恶意去利用漏洞,“白帽子”通过向相关平台或者厂家反馈、发布漏洞,以敦促厂家在漏洞被“黑客”攻击利用之前将其修复完善,维护计算机和互联网安全。

“白帽子”袁炜检测并提交了世纪佳缘的漏洞;而世纪佳缘出于保护用户隐私安全考虑,报警抓人。

其中的孰是孰非,目前司法尚无定论,但多位网络安全业内人士和法律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认为,袁炜事件或将成为互联网安全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分水岭”。

刚成为实习白帽子“袁炜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他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一脸的书生气,看上去可能有些内向,但他为人憨厚、真诚,没有什么花花架子。

“白帽”黑客漏洞检测行为的法治化建议

“白帽”黑客漏洞检测行为的法治化建议

第29卷第1期2019年03月湖南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Vol.29.No.1March 2019“白帽”黑客漏洞检测行为的法治化建议*楼 叶a,高文英b(中国人民公安大学a.研究生院;b.法学院,北京100038)摘 要: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大安全问题,其中网络安全漏洞治理问题贯穿国家、社会与个人全体的法律利益,是实现国家层面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

“白帽”黑客作为自发对网络安全漏洞进行发掘检测的网络安全新兴力量,在网络安全漏洞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漏洞检测行为却往往因相关法律规定与行业规范不明晰而身处“灰色地带”。

通过剖析“白帽”黑客主体的法律地位与漏洞发掘行为的法律属性,从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安全漏洞测试平台规范化、分级授权安全漏洞挖掘行为等方面,提出针对网络空间漏洞制度构造中“白帽”黑客自发性漏洞检测行为的法治化建议。

关键词:“白帽”黑客;网络安全;漏洞检测;漏洞平台;法治化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81(2019)01-0074-07 近年来,网络安全问题逐渐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安全战略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明的网络空间。

[1]2017年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管理迈入法治新阶段,网络空间法治体系建设加速开展。

维护网络安全,一是要维护信息系统的访问及操作权限,二是要维护信息系统内数据,其关键在于有效控制网络安全漏洞的发现、利用与获取。

在网络安全战略大背景下,网络安全漏洞的治理贯穿了整个国家、社会和个人多层次的法律利益,也是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的挑战。

[2]然而,现实是任何计算机信息系统自身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漏洞,面临各种安全威胁。

信息系统的安全漏洞也被称为脆弱性(Vulnerability),简称漏洞或缺陷,典型的缺陷包括:系统、硬件、软件的设计缺陷,软件和协议的实现漏洞,以及在使用中的配置错误等。

“白帽子”的网络进化史

“白帽子”的网络进化史

“白帽子”的网络进化史作者:范英华来源:《方圆》2016年第21期有时候,白帽子发现漏洞告诉企业之后,他们的态度不仅不积极,甚至抱有敌意在对阿里进行常规渗透测试时,“90后”白帽子何诣莘发现阿里云盾的搜索引擎存在未授权访问漏洞。

不过,这个漏洞危害不大,当他尝试进一步测试有没有其他漏洞时,发现阿里的安全人员已经发现了漏洞并修补了。

这样的漏洞查找对白帽子而言是家常便饭,徒劳无功也是常见的结果。

然而,今年4月12日,“白帽子”袁炜因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被批捕的事件,让白帽子们措手不及,挖掘漏洞的法律争议使得“白帽子”这个群体也越来越引发各界关注。

成为白帽子很普通在网络世界中,白帽子是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存在。

何诣莘说:“我挖掘企业的网站安全漏洞时,基本不会留下行迹。

换言之,如果我不说,他们根本不知道我来过。

”另一名白帽子张坤向记者证实了这一点,“确实是这样,企业通常不会发现我们对他们的网站进行了渗透测试。

”张坤是何诣莘的朋友,在金融第三方从事安全工作的他也是一名兼职白帽子。

除去白帽子这个身份,何诣莘的职业是成都一家大型数据公司的专职网络安全工程师,收入不菲,生活优渥。

谈及为何对网络安全感兴趣,并成为一名白帽子,何诣莘告诉《方圆》记者:“少年男孩,总有一颗想成为黑客的心,却苦于不知如何入门,所以最初我并未关注网络安全问题,若不是一次意外,我现在最可能是一名‘码农’。

”何诣莘口中的意外是某天在贴吧里看到某位大牛记录自己的黑客生涯,“他的经历看得我热血沸腾,” 何诣莘崇拜地说,“当你看到一个牛人展示他的才华的时候,你就会想变得跟他一样。

”然而,他并未经过专业的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我完全是野路子出身,我是从泡中国红客联盟开始学习安全知识的。

” 何诣莘说。

然而,如今何诣莘在民间著名漏洞收集平台漏洞盒子上却是小有名气,在排名榜上,他稳定在在二三十名之间,而漏洞盒子有近两万名的注册白帽子。

他曾经挖出某航空公司内网、江苏十几家银行的安全漏洞,得到了这些厂商的致谢和不菲的奖励。

黄道丽-“白帽子”漏洞挖掘法律风险分析报告

黄道丽-“白帽子”漏洞挖掘法律风险分析报告

“白帽子”漏洞挖掘的积极效应和法律建议
构建国家层面网络安全命运共同体的对策建议
报告图表
表 1国内外漏洞概念梳理 表 2我国“白帽子”漏洞挖掘法律遵从框架 表 3企业/众测平台的漏洞奖励金额 表 4国外漏洞挖掘的法律框架 表 5“白帽子”漏洞挖掘的法规遵从对比表 图 1漏洞的三个主要特征 图 2缩减版的安全业态 图 3“白帽子”漏洞挖掘的法律风险来源 附件1国内外众测平台梳理表 附件2国内外国家漏洞平台梳理表 附件3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侵入行为
攻击行为
国外安全漏洞挖掘的最佳实践
漏洞研究最佳实践:漏洞奖励/悬赏计划、企业金钱 奖励计划、政府金钱奖励计划。 企业和“白帽子”之间所持的不同利益,以及漏洞自 身具有的攻击和资源兼备性日益复杂,都呼唤中立的
第三方协调漏洞挖掘和报告行为,以确保能力差异和 利益冲突不会妨害提升网络安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 第三方众测平台盛行,以商业经营模式扮演着协调漏 洞发现和披露的角色,美国HACKERONE众测公司。
政府加强有效监管 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 众测平台规范管理流程 “白帽子”提高法律意识
小 结
一方面,法律应该真正将“白帽子”和众测平台 通过适当的衡量标准纳入到安全产业当中,确实 给予他们合法地位。帽子的颜色并非由“白帽 子”自定义,而是部分取决于企业对“白帽子” 和漏洞挖掘行为的态度,及众测平台的法律定位 和安全保障力度。 另一方面“白帽子”漏洞挖掘行为应遵从现行法 律框架。在法律规定不完善的情况下,立法可进 一步明确“白帽子”漏洞挖掘行为的活动范围及 超出该范围构成犯罪的法律要件。
“白帽子”安全漏洞挖掘 法律风险分析报告
黄道丽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网络安全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副研究员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 博士

漏洞战争:“白帽子”法律之争

漏洞战争:“白帽子”法律之争

COVER STORY封面故事漏洞战争:“白帽子”法律之争实践中,白帽子作为技术人员,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当前较为迫切的问题是立法规范引导白帽子,为其创造合适的法律环境文|方圆记者 徐小康 汪文涛点击漏洞提交平台乌云网的主页,出现的是一份“升级公告”,还有一句意味深长的“与其听信谣言,不如相信乌云”。

这是个曝光过国内知名技术社区CSDN 的600余万用户资料泄露漏洞的网站,最近一条新闻则是注册白帽子ID为ledoo的袁炜因自己发现的漏洞被立案的消息。

袁炜是互联网漏洞报告平台乌云网上的一名白帽子,2015年12月,袁炜检测发现了婚恋交友网站“世纪佳缘”的系统漏洞,并在乌云网上提交了系统漏洞。

世纪佳缘也联系了他,并对他表示了感谢。

事件的转折点发生在世纪佳缘以“网站数据被非法窃取”报警之后。

警方经调查发现袁炜使用入侵软件获取世纪佳缘网站数据信息,并以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将其刑事拘留。

世纪佳缘网站CEO吴琳光称,事先并不知晓本次网站攻击事件来自袁炜,案件发生后,因进入司法程序,世纪佳缘也只能等待司法机关调查。

“白帽子”袁炜被抓事件发生后,引发公众尤其是程序员们的热烈关注。

如何定义白帽子,在进行网络安全测试时要遵循哪些规范,漏洞平台是否有权公布企业安全漏洞等问题也引发法学专家们的讨论。

“目前白帽子的定义很少出现在各国的法律和标准中,一则因为白帽子是最近十几年盛行起来的,二则因为白帽子还属于尚未拥有法律地位的民间技术团体。

实践中普遍将白帽子与灰帽子、黑帽子联系在一起,认为白帽子是黑客的一种。

与之相近的概念称为道德黑客,即模拟黑客攻击,帮助客户了解自己网络的弱点,并为客户提出改进建议的网络安全专家。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信息网络安全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二级警督黄道丽副研究员告诉《方圆》记者。

“一般所理解的白帽子不以挖掘漏洞为生,其对各个网站进行安全测试的动机主要是维护网络安全。

但是如何在法律上界定白帽子,如何认定挖掘行为的法律性质,如何判断发布漏洞细节的危险性,目前在法律上还处于模糊地带。

黑帽技术与白帽防御:网络安全实战

黑帽技术与白帽防御:网络安全实战

黑帽技术与白帽防御:网络安全实战在数字时代,网络安全成为保护企业和个人数据不受侵害的关键。

黑客们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试图渗透网络系统,而安全专家则运用白帽防御策略来抵御这些攻击。

本文将探讨黑帽技术与白帽防御的实战应用,揭示双方在网络战场上的较量。

黑客攻击手段层出不穷,其中社会工程学、钓鱼攻击和恶意软件是常见的黑帽技术。

社会工程学通过操纵人的心理,诱使受害者泄露敏感信息。

例如,黑客可能伪装成IT支持人员,要求用户提供其登录凭证。

钓鱼攻击通常通过发送看似合法的电子邮件,诱导用户点击含有恶意代码的链接或附件。

一旦激活,恶意软件如木马、蠕虫或勒索软件便可以控制受害者的设备,窃取数据或锁定文件索要赎金。

针对这些攻击,白帽防御采取多层次的安全措施。

首先是认知提升和教育培训,帮助员工识别并防范社会工程学和钓鱼邮件。

其次,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反病毒软件等技术手段,形成一道防线阻止未授权访问和恶意软件传播。

此外,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确保敏感信息安全,即使设备被入侵也难以解读数据内容。

随着黑客技术的不断升级,白帽防御也必须持续进化。

定期进行渗透测试和漏洞评估可发现系统潜在弱点,及时修补防止被黑客利用。

同时,建立应急响应计划,一旦遭受攻击能快速反应,减少损失。

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也是关键,确保在数据丢失或系统受损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营。

在网络安全的实战中,黑帽与白帽之间的较量如同一场无休止的猫鼠游戏。

黑客们总在寻找新的漏洞和攻击手段,而安全专家则需不断创新防御机制以应对挑战。

然而,无论攻防双方如何演化,一些基本原则始终不变:保持警觉,持续学习,及时更新安全策略。

总之,网络安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领域,需要专业人士不断适应新的威胁和挑战。

通过理解黑帽技术与白帽防御的工作原理,组织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资产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

最终,网络安全的有效实施依赖于人们的意识和行动,只有人人参与,才能构建起铜墙铁壁般的防线,守护我们的数字世界。

以“疏”代“堵”,青少年“白帽子”需正确引导

以“疏”代“堵”,青少年“白帽子”需正确引导

2019.10 /79以“疏”代“堵”,青少年“白帽子”需正确引导文│ 本刊记者 向继志网络空间已成为未成年人活动的新空间,作为思维敏捷、最具活力的一个群体,青少年不仅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更是未来探索网络世界、维护网络安全的中坚力量。

面对越来越多对网络技术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什么是黑客?什么是白帽黑客?前方是洪水猛兽还是知识的海洋?我们要怎样看待青少年白帽黑客?又该如何引导?本期我们专访了碁震(上海)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王琦先生,请他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白帽黑客是一个守护网络安全的群体记者:您带领的KEEN 安全研究团队曾在世界顶级黑客大赛Pwn2Own 上,连续三年获得五项冠军,成为Pwn2Own 历史上获胜次数最多的亚洲团队。

作为中国第一代黑客,您是如何定义“黑客”和“白帽黑客”的?王琦:“黑客”源于Hacker 一词,也翻译成“骇客”。

长期以来,人们对“黑客”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一听到“黑”就会联想到不好的方面。

我认为,黑客从本质上是指在计算机领域拥有专长、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是在计算机的技术方面具有很强能力的人。

比如,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国外被称为黑客,“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也是一名黑客。

当然,也不是说每一个黑客都具有像比尔·盖茨和阿兰·图灵这么高的技术能力,但它代表的是一种专业水准。

发现安全漏洞以后不做坏事,而是利用黑客技术帮助企业修复漏洞,守护网络安全的群体,这类人我们称之为白帽黑客;另一种则是利用个人技能做坏事,我们称之为黑帽黑客。

安全的本质是对抗,也就是所谓的“攻”与“防”。

人们往往认为进行安全防御更意义,就像给房门加了许多道门锁,但在加锁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窗户其实大开着。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攻”,就不知道该“防”何处。

而白帽黑客通过发现漏洞帮助厂商修复问题,可以大大提升产品的安全性。

因此做好安全工作,不光要了解“防”,同时更要知晓“攻”,这也正是白帽黑客的价值所在。

工作心得:与黑客相对的“白帽子”的刑事责任

工作心得:与黑客相对的“白帽子”的刑事责任

工作心得:与黑客相对的“白帽子”的刑事责任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迅速推广普及,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前所未见的法律适用与社会治理问题,而“白帽子”刑事责任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在互联网安全领域,“白帽子”为维护网络安全作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这一领域中法律规定的相对不确定性,“白帽子”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越来越成为各方争议的热点与焦点。

在事实层面,一般认为所谓“白帽子”是不法黑客也即“黑帽子”的对称。

作为相较后者的根本区别,“白帽子”的各种专业技术操作旨在识别计算机系统或网络系统中隐藏的安全漏洞,但并不会去恶意利用,而是通过公开其漏洞信息,以帮助所涉系统在被其他人尤其是“黑帽子”违法利用之前予以修补。

“白帽子”的两条“行为红线”客观而言,典型情境下“白帽子”的查漏型技术行为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置网络安全威胁,及时改进和提高网络安全水平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

正是在此意义上,目前业内外普遍认为“白帽子”的行为在道德上具有一定的正当性。

而现阶段在实在法层面,还不存在有关“白帽子”刑事责任的直接规定,相关联的间接罪刑条文由于前位非刑事规范的缺失或者模糊,往往在适用过程中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给司法实务带来不小的困惑。

鉴于典型“白帽子”行为的相对有益性以及罪刑法定主义的现代刑法精神的要求,目前对于“白帽子”行为的刑事化规制需要付诸更高水平的审慎考量,在司法裁量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深入分析特定具体案件的事实——技术特质的基础上,尽力确保非直接刑事规范的精确运用。

对于常常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白帽子”自身的行为准则和风险防范而言,一是需要在主观上始终秉持善意利用的技术精神,坚决摒弃恶意侵害的不良意图;二是应当主动掌握和遵循现行法律规范所划定的行为红线,积极避免先定的法律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场合中,“白帽子”活动客观上表现为一种复合的行为存在,概括而言,是“查漏(漏洞)”行为和“获取(数据)”行为的结合。

法律风险漏洞案例分析(3篇)

法律风险漏洞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交易活动日益频繁,合同纠纷案件也越来越多。

合同作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法律形式,其风险漏洞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以某公司合同纠纷为例,分析法律风险漏洞,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案例背景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乙公司(以下简称乙方)签订了一份购销合同,约定甲方购买乙方生产的某产品,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签订后,甲方按照约定支付了部分货款,但乙方未按时交付货物。

甲方多次催促乙方履行合同,但乙方以各种理由推脱。

无奈之下,甲方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案例分析1. 法律风险漏洞(1)合同条款不明确本案中,合同中关于货物交付时间的约定不明确,导致双方产生争议。

乙方未按时交付货物,甲方无法及时使用货物,给甲方造成了损失。

这说明合同条款不明确是导致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

(2)违约责任条款缺失合同中未明确约定违约责任,使得在乙方违约时,甲方无法依据合同追究乙方的责任。

乙方以各种理由推脱,甲方维权困难。

(3)合同履行过程中沟通不畅本案中,甲方与乙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沟通不畅,导致纠纷加剧。

甲方多次催促乙方履行合同,但乙方未给予足够重视,导致纠纷持续发酵。

2. 案例启示(1)明确合同条款在签订合同时,应确保合同条款明确、具体,避免产生歧义。

特别是对于货物交付时间、违约责任等重要条款,应详细约定。

(2)完善违约责任条款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违约责任,包括违约金的计算方式、违约金的支付时间等,以便在发生违约时,能够依法追究对方责任。

(3)加强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沟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应保持良好沟通,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纠纷扩大。

四、防范措施1. 完善合同审查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合同审查制度,确保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合规性。

审查内容包括合同主体资格、合同内容、合同形式等。

2. 加强合同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具备识别法律风险漏洞的能力。

同时,加强对合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责任心。

风险漏洞隐患排查报告(3篇)

风险漏洞隐患排查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攻击手段日益多样化,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障我单位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业务连续性,我单位开展了风险漏洞隐患排查工作。

本报告将对本次排查工作的背景、目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阐述。

二、排查背景近年来,我国网络安全形势严峻,网络攻击事件频发。

针对我单位信息系统,为确保业务安全,防范潜在风险,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决定开展风险漏洞隐患排查工作。

三、排查目的1.全面了解我单位信息系统安全现状,发现潜在风险和漏洞;2.评估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制定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3.提高单位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确保业务连续性;4.提升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四、排查方法1.文档审查:查阅相关技术文档、操作手册、安全策略等,了解信息系统架构、安全措施等;2.网络扫描:使用专业安全工具对网络设备、服务器、数据库等进行扫描,发现潜在漏洞;3.代码审计:对关键业务系统代码进行审查,查找安全漏洞;4.安全测试:模拟攻击手段,测试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5.访谈调查:与相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信息系统安全状况。

五、排查过程1.成立排查小组:由网络安全专家、系统管理员、业务部门人员组成,负责组织实施排查工作;2.制定排查计划:明确排查范围、时间节点、人员分工等;3.开展文档审查:查阅相关技术文档、操作手册、安全策略等,了解信息系统架构、安全措施等;4.进行网络扫描:使用专业安全工具对网络设备、服务器、数据库等进行扫描,发现潜在漏洞;5.开展代码审计:对关键业务系统代码进行审查,查找安全漏洞;6.进行安全测试:模拟攻击手段,测试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7.访谈调查:与相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信息系统安全状况;8.汇总分析:对排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形成风险漏洞隐患排查报告。

六、排查结果1.发现网络设备漏洞:共发现10个网络设备漏洞,涉及防火墙、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2.发现服务器漏洞:共发现15个服务器漏洞,涉及操作系统、数据库、Web服务器等;3.发现数据库漏洞:共发现5个数据库漏洞,涉及SQL Server、Oracle等数据库;4.发现Web应用漏洞:共发现8个Web应用漏洞,涉及Web框架、业务逻辑等;5.发现代码漏洞:共发现3个代码漏洞,涉及关键业务系统;6.发现安全策略漏洞:共发现2个安全策略漏洞,涉及网络安全配置、访问控制等。

系统漏洞挖掘的法律后果(3篇)

系统漏洞挖掘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系统漏洞挖掘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

然而,在系统漏洞挖掘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法律问题。

本文将从系统漏洞挖掘的法律后果入手,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一、系统漏洞挖掘的法律性质系统漏洞挖掘是指通过合法手段,发现计算机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并向系统开发者、用户或相关部门报告的过程。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系统漏洞挖掘的法律性质如下:1. 非侵权行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发现并报告系统漏洞的行为,不属于侵权行为。

因为漏洞挖掘者并未利用漏洞进行非法侵入、窃取信息等违法行为。

2. 侵权行为:如果漏洞挖掘者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利用漏洞进行非法侵入、窃取信息等违法行为,则构成侵权。

3. 合同行为:在某些情况下,漏洞挖掘者与系统开发者之间可能存在合同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漏洞挖掘者发现漏洞并向开发者报告的行为,属于合同约定的义务。

二、系统漏洞挖掘的法律后果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规定,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因此,如果漏洞挖掘者利用漏洞进行非法侵入、窃取信息等违法行为,将承担刑事责任。

2. 民事责任:漏洞挖掘者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利用漏洞进行非法侵入、窃取信息等违法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包括但不限于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消除影响等。

3. 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网络运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一)未经授权或者超出授权范围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或者未按照规定公开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或者未取得个人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二)未按照规定保存、处理、传输、删除个人信息;(三)非法出售、提供个人信息;(四)未按照规定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或者未按照规定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网络安全事件;(五)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

网络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工作总结

网络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工作总结

网络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工作总结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安全已成为企业和组织运营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网络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作为保障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威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保护信息资产的安全。

以下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网络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工作的总结。

一、工作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和组织的业务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和信息系统。

然而,网络攻击手段也日益复杂多样,网络安全漏洞不断涌现,给企业和组织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风险。

为了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行,保护客户的隐私和企业的核心资产,我们开展了网络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工作。

二、工作目标本次网络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工作的主要目标是:1、全面检测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包括网络架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数据库等方面。

2、对检测到的漏洞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其潜在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3、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整改建议和措施,帮助企业降低安全风险。

4、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漏洞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和应急响应水平。

三、工作流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按照以下流程开展工作:1、信息收集首先,收集企业的网络拓扑结构、系统配置、应用程序清单、用户信息等相关资料,了解企业的信息系统架构和业务流程。

2、漏洞扫描使用专业的漏洞扫描工具,对企业的网络设备、服务器、客户端等进行全面扫描,检测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

3、人工验证对于扫描发现的漏洞,进行人工验证和分析,确定漏洞的真实性和可利用性。

4、风险评估根据漏洞的类型、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安全需求,对漏洞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

5、报告撰写将漏洞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结果整理成详细的报告,包括漏洞详情、风险评估结果、整改建议等内容,并向企业管理层和相关部门进行汇报。

6、整改跟踪协助企业制定整改计划,跟踪整改情况,确保漏洞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

四、工作成果在本次网络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漏洞检测共检测出各类安全漏洞_____个,其中高危漏洞_____个,中危漏洞_____个,低危漏洞_____个。

上传漏洞渗透与防范实验报告总结

上传漏洞渗透与防范实验报告总结

上传漏洞渗透与防范实验报告总结
漏洞渗透与防范实验报告总结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实验总结等内容。

首先,在实验目的方面,实验报告应明确实验目的,即通过渗透测试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潜在漏洞,并评估系统的安全性能。

同时,也要通过实验对漏洞进行有效的防范,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其次,在实验方法方面,实验报告应详细描述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和工具。

比如,可以使用开源的渗透测试工具,如Nmap、Metasploit等,来扫描系统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并进行渗透测试。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系统进行安全配置和补丁更新来加强系统的防御能力。

然后,在实验结果方面,实验报告应准确地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对于发现的漏洞,应详细描述其类型、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并给出相应的修复建议。

此外,还应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最后,在实验总结方面,实验报告应对实验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总结。

通过此次实验,可以加深对漏洞和渗透测试的理解,并提升防范能力。

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总之,漏洞渗透与防范实验报告总结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
法、实验结果和实验总结等内容,以系统地记录和分析实验过程,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总结。

网络安全工作总结漏洞扫描与风险评估

网络安全工作总结漏洞扫描与风险评估

网络安全工作总结漏洞扫描与风险评估网络安全工作总结漏洞扫描与风险评估网络安全是当下互联网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为了保障组织的信息系统安全和保密性,漏洞扫描与风险评估成为网络安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将对漏洞扫描与风险评估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漏洞扫描工作总结1. 漏洞扫描方法漏洞扫描是通过使用专门的扫描工具对计算机系统、网络设备和应用程序进行检测,以发现可能被黑客利用的漏洞。

常见的漏洞扫描方法包括主动扫描和被动扫描。

主动扫描是指通过主动发送请求来检测系统中的漏洞,而被动扫描则是通过分析网络流量来判断系统是否存在漏洞。

2. 漏洞扫描工具漏洞扫描工具是进行漏洞扫描的重要利器,常见的扫描工具有Nessus、OpenVAS、Nmap等。

这些工具具备强大的功能和广泛的适用性,在网络安全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3. 漏洞扫描的阶段漏洞扫描一般包括预扫描、扫描和结果分析三个阶段。

预扫描阶段主要是确定扫描目标和准备扫描工具;扫描阶段是指实际进行扫描操作,通过调用扫描工具检测目标系统中的漏洞;结果分析阶段则是对扫描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漏洞修复方案。

4. 落地应用漏洞扫描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系统中的潜在风险并及时修复,从而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在真实环境中,漏洞扫描工作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扫描计划,确保扫描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风险评估工作总结1. 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是指对组织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以确定可能的威胁和损害。

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定性评估是通过主观判断来分析风险,定量评估则是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来量化风险。

2. 风险评估工具风险评估工具是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工具,常见的风险评估工具有风险矩阵、风险分析矩阵、蒙特卡洛模拟等。

这些工具能够帮助评估人员全面地分析和评估风险,为组织提供科学有效的风险决策依据。

3. 风险评估的重要性风险评估是组织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基础,它可以帮助组织识别和评估系统中的潜在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处理。

网络安全漏洞分析总结汇报

网络安全漏洞分析总结汇报

网络安全漏洞分析总结汇报网络安全漏洞分析总结汇报引言:网络安全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安全漏洞也日益增多,给个人、企业和国家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因此,对网络安全漏洞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对于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网络安全漏洞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常见网络安全漏洞类型1. SQL注入漏洞:攻击者利用未过滤或不正确过滤的用户输入,将恶意的SQL 代码注入到应用程序中,从而获取数据库中的敏感信息。

2. XSS漏洞:攻击者通过在网页中注入恶意脚本,使用户在浏览器中执行该脚本,从而窃取用户的敏感信息。

3. CSRF漏洞:攻击者通过伪造合法用户的请求,使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执行一些恶意操作,如修改密码、转账等。

4. 文件上传漏洞:攻击者通过上传恶意文件,执行任意代码,从而获取服务器权限。

5. 逻辑漏洞:程序中存在逻辑错误,使得攻击者可以绕过一些安全检查,获取非法权限。

二、网络安全漏洞的原因分析1. 不完善的代码编写:开发人员在编写代码时,未考虑到用户输入的恶意性,导致安全漏洞的产生。

2. 不及时的安全补丁更新:网络系统中使用的软件和框架存在漏洞,但未及时更新相关补丁,使得攻击者可以利用已知漏洞进行攻击。

3. 不完善的网络安全策略:企业或个人在网络安全方面缺乏全面的规划和策略,导致网络安全漏洞无法得到有效防范。

三、解决网络安全漏洞的方案1. 完善的代码编写:开发人员应遵循安全编程的原则,对用户输入进行有效的过滤和验证,避免恶意代码的注入。

2. 及时的安全补丁更新:企业和个人应定期检查网络系统中所使用的软件和框架,及时更新相关的安全补丁,以修复已知漏洞。

3. 强化网络安全意识:通过加强网络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和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减少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网络安全漏洞。

4. 定期的安全漏洞扫描:通过使用专业的安全漏洞扫描工具,对网络系统进行定期的漏洞扫描,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安全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概念解析
安全漏洞的概念混用
漏洞(Vulnerability)又称脆弱性,是硬件、软件、协议 或使用策略上无意产生的缺陷,具备能被利用而导致安 全损害的特性
漏洞和安全漏洞混同使用 概念解析:安全漏洞、白帽子、众测平台、国家漏洞平
台、漏洞挖掘、漏洞奖励、关键基础设施、瓦森纳协定
“白帽子”漏洞挖掘的法律遵从框架
“开展网络安全认证、检测、风险评估等活动,向社会发布 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网络安全信 息,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白帽子”漏洞挖掘的法律风险来源
法律遵从风险
内外部风险
侵入行为
攻击行为
国外安全漏洞挖掘的最佳实践
漏洞研究最佳实践:漏洞奖励/悬赏计划、企业金钱 奖励计划、政府金钱奖励计划。
构建国家层面网络安全命运共同体的 对策建议
政府加强有效监管 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 众测平台规范管理流程
“白帽子”提高法律意识
小结
一方面,法律应该真正将“白帽子”和众测平台 通过适当的衡量标准纳入到安全产业当中,确实 给予他们合法地位。帽子的颜色并非由“白帽 子”自定义,而是部分取决于企业对“白帽子” 和漏洞挖掘行为的态度,及众测平台的法律定位 和安全保障力度。
谢谢
“白帽子”安全漏洞挖掘 法律风险分析报告

安全事件回顾与基本概念解析

我国漏洞挖掘的法律遵从框架及风险分析 国外安全漏洞挖掘的最佳实践及立法 “白帽子”漏洞挖掘的积极效应和法律建议 构建国家层面网络安全命运共同体的对策建议
报告图表
表 1国内外漏洞概念梳理 表 2我国“白帽子”漏洞挖掘法律遵从框架 表 3企业/众测平台的漏洞奖励金额 表 4国外漏洞挖掘的法律框架 表 5“白帽子”漏洞挖掘的法规遵从对比表 图 1漏洞的三个主要特征 图 2缩减版的安全业态 图 3“白帽子”漏洞挖掘的法律风险来源 附件1国内外众测平台梳理表 附件2国内外国家漏洞平台梳理表 附件3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企业和“白帽子”之间所持的不同利益,以及漏洞自 身具有的攻击和资源兼备性日益复杂,都呼唤中立的 第三方协调漏洞挖掘和报告行为,以确保能力差异 和 利益冲突不会妨害提升网络安全这一总目标的实 现。
第三方众测平台盛行,以商业经营模式扮演着协调漏 洞发现和披露的角色,美国HACKERONE众测公司。
国外安全漏洞挖掘的最佳实践
1)众测平台属于网络信息安全测试、评估行业的服务(电商)平台 2)“白帽子”属于网络安全服务行业不特定服务的独立提供者 3)企业属于接受安全服务,并适度减轻缺陷责任的受测对象
我国“白帽子”漏洞挖掘的法律建议
建议三“白帽子”的权利和义务规范
1)以“白帽子”注册为一般、匿名为例外的备案制度是行为规 范的基本前提 2)以众测平台的运营模式为基础,规范“白帽 子”行为 3)通过行业规范强化“白帽子”的道德感和职业操守,明确 其行为的法律边界 4)“白帽子 ”定期法律知识培训
从现有《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条款剖析,“白 帽子”的漏洞挖掘行为很容易碰触法律边界,对企业发展和 安全防护产生负面效应。
“白帽子”漏洞挖掘的法律遵从框架
作为我国网络安全保障基本法的《网络安全法(草案二次审 议稿)》发布,涉及漏洞的规定变更为6条,考虑到“一些 地方、部门和企业提出,当前一些个人和机构随意发布系统 漏洞等网络安全信息,对维护网络安全影响较大,应予规 范。”
惠普诉SNOSOFT 公司研究者案件 “黑掉五角大楼”项目启动 苹果赞越狱社区对IOS安全 苹果不打算起诉FBI
国外安全漏洞挖掘的立法
1998《数字千年版权法》(第1201条) 2001年美国《爱国者法案》 2002年美国《关键基础设施信息保护法》 2012年美国《网络安全法案》 2015年美国关于修改《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的提案 2015年美国《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法案》 2015年美国《国家网络安全保护增强法》 2001欧盟《网络犯罪公约》 2011年欧盟《隐私及电子通讯指令》 《2013/40/EU号针对网络攻击的指令》
我国“白帽子”漏洞挖掘的法律建议
建议四 众测平台的协调监督义务
1)基于身份核验的资质审查义务,以避免“白帽子”损害企 业利益 2)基于合理审慎义务,以避免企业损害“白帽子”的合法权 益
“白帽子”漏洞挖掘的法律建议
建议五 漏洞挖掘的豁免条件
1)区分受测对象的豁免与否 2)区分挖掘类型的豁免与否
“白帽子”漏洞挖掘的法规遵从对比
安全漏洞的概念混用
有关我国“白帽子”漏洞挖掘的法律遵从条款,零散的 体现在《保守国家秘密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 《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草案二次审议稿)》等 法律中,尚未形成系统的法律体系。
“白帽子”漏洞挖掘的法律遵从框架
我国法律目前缺少对安全漏洞的挖掘、报告、披露、交易和 利用等方面的直接规定,针对非授权访问行为规定了惩戒性 条款,不涉及安全漏洞、“白帽子”、众测平台等概念,亦 缺少漏洞挖掘行为的正面规范指引。
另一方面“白帽子”漏洞挖掘行为应遵从现行法 律框架。在法律规定不完善的情况下,立法可进 一步明确“白帽子”漏洞挖掘行为的活动范围及 超出该范围构成犯罪的法律要件。
展望
在刑法的禁止性规定与《网络安全法(草案二次审议 稿)》规范性规定的双重约束与指引下,“疏导”与 “阻断”所体现的政策和立法思路能够最终实现“ 白 帽子”、众测平台和企业的“原力”平衡;安全 社区 能够持续保持开放、活跃与正面,网络安全行 业更能 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所要求的 信息产业 和核心技术的典范产业。
国外安全漏洞挖掘的立法特点和趋势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漏洞挖掘的绝对禁止 对漏洞挖掘的授权作扩大解释 特殊目的下漏洞挖掘的豁免 注重对“白帽子”身份的认可和招募
我国“白帽子”漏洞挖掘的法律建议 建议一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内涵和二 相关主体概念和法律地位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