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中考语文模拟分项汇编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一、(2016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五校协作12月月考)阅读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17分)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①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③,受物之汶汶④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屈原列传》(节选)注释:①糟:酒渣。
②醨(lí):薄酒。
③察察:洁白的样子。
④汶(mén)汶:浑浊的样子。
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被发行吟泽畔()(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3)屈原既死之后()(4)其后楚日以削()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渔父见而问之曰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B.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C.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不以物喜(《岳阳楼记》)D.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12、翻译下列句子。
(6分)(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捕蛇者说》)13、屈原被流放的原因是(用原句回答)。
(2分)屈原投江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答案】10、(1)同“披”,披散(2)全(3)已经(4)一天天地(每词1分,共4分)11、B (3分)12、(1)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13 三峡(解析版)

专题13三峡(2022·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
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仰视天如匹练然。
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
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
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
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
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油盎:油瓶。
②罅:裂缝。
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B.仰视天如匹练然.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C.有时朝.发白帝朝.服衣冠,窥镜(《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D.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半夜时分从亭子里自然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B.虽然乘着马在风中奔跑,也没有走水路快。
C.陆游一路行来,发现圣姥泉上面盖着一块有裂缝的石头。
D.乙文中作者从大溪口出发,进入瞿塘峡,经过圣姥泉,到达瞿塘关。
3.甲文中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写出了山连绵不断的特点,请找出乙文中描写山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
【答案】1.C2.D3.①句子是“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②特点是高耸、陡峭、崖壁平整。
【解析】1.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同“缺”,中断\名词,借指宫殿或京城;B.……的样子\连词,然而,但是;C.名词,早上\名词,早上;D.连词,就\连词,如果;故选C。
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安徽·中考真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
守者羸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
”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
幼子先遣归。
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
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
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
已而夷大③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
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
③:舰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布衣:(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3)终不为妻子计计:(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度: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18.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
(2024·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一、曹刿论战(一)(2014丹东市)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
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
②却:退。
③隐蔽:指屏障。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⑴肉食者鄙.⑵神弗福.也⑶而.齐不听⑷苏秦谓.齐王曰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4分)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21.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一)文言文(共10分)19.⑴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
⑷对……说,告诉。
(每词1分,共4分)20.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分)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
(2分)21. 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二、马说(2014孝感市)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9—12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
部编教材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七年级课内外对比)

部编教材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七年级课内外对比)(一)(12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自宋濂的《龙门子凝道记》)【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故人来,方.与之食()(2)恐.其自食其言也()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分)(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2分)4.读了甲、乙两文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4分)(二)(13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郝弃去之。
二十忝科名①,闻喜宴独不戴花。
同年②曰:“君赐不可违也。
”乃簪③一花。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④以矫俗干名⑤,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⑥为美。
初三九年级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有答案】

初三文言汇编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2)小惠未遍.(_____________)(3)小信未孚.(_____________)(4)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也显示出他的自信。
B.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护,显示出他的“鄙”。
C.曹刿是一个既普通又平凡的老百姓,但正是有了他,才会有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的奇迹。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4.根据下文(链接材料)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
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赵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最新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20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阡陌交通..交错交通:相通。
B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C子.之哭也子:儿女。
D苛.政猛于虎也: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4分)A. 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司马迁《陈涉世家》)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邹忌讽齐王纳谏》)C.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也。
D.夫子式而.听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A.桃花源人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2014年中考真题汇编之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一、曹刿论战一(2014丹东市)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
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
②却:退。
③隐蔽:指屏障。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⑴肉食者鄙.⑵神弗福.也⑶而.齐不听⑷苏秦谓.齐王曰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4分)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21.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一文言文(共10分)19.⑴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
⑷对……说,告诉。
(每词1分,共4分)20.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分)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
(2分)21. 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二、马说(2014孝感市)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9—12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2字)(3分)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4分)(二)【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含译文、答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课内外比较
阅读(含译文、答案)
文档概述:
本文档为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材料,包括原文、译文和答案。
以下是具体内容:
课内部分
文言文原文
请参考教材的九年级下册相关章节,具体文言文原文如下:
1. 文言文原文1
2. 文言文原文2
3. 文言文原文3
...
译文
请参考教材的九年级下册相关章节,具体译文如下:
1. 译文1
2. 译文2
3. 译文3
...
答案
请参考教材的九年级下册相关章节,具体答案如下:
1. 答案1
2. 答案2
3. 答案3
...
课外部分
文言文原文
除了教材中的文言文原文外,我们还提供了以下额外的文言文原文:
1. 文言文原文A
2. 文言文原文B
3. 文言文原文C
...
译文
除了教材中的译文外,我们还提供了以下额外的译文:
1. 译文A
2. 译文B
3. 译文C
...
答案
除了教材中的答案外,我们还提供了以下额外的答案:
1. 答案A
2. 答案B
3. 答案C
...
请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文言文原文、译文和答案进行比较阅读。
感谢您使用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文档。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2019-2020 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一、曹刿论战(一)( 2014 丹东市)阅读下边语段,回答19— 21 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村夫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军;不亲,则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 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
且赵之于齐,隐蔽③ 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说明】①亲:指关系友善,亲密。
②却:退。
③隐蔽:指屏障。
19.解说以下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 分)⑴肉食者鄙⑵神弗福也..⑶而齐不听⑷苏秦谓齐王曰..20. 下边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 4 分)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21. 阅读【甲】【乙】两文,归纳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2 分)(一)文言文(共 10 分)19. ⑴鄙陋。
这里指眼光短浅。
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但是。
⑷对⋯⋯说,告诉。
(每词 1 分,共 4 分)20.⑴衣食这种养生的东西,不敢单独享受,必定把它分给他人。
(2分)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发兵)救赵国。
( 2 分)21. 深思熟虑(或聪理智慧)(2 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 1 分)二、马说(2014 孝感市)阅读以下甲乙两个文段,而后达成9— 12 题。
﹝甲﹞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闻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完整版)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唐雎日:,绕。
⑩[参考答案一、《桃花源记》与《苛政猛于虎》:1.C2.A3.D4. 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3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2分)5.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参考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
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
”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孙叔敖遇狐丘丈人》:1.A(4分)2.D(4分)3.C(4分)4.(5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3分,“恒”“过”各1分,语句通顺1分)(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1分)5.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3分)参考译文:《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
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
这就是三利三害。
”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
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
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三、《爱莲说》与《夏日赏荷》:1.C(陪同、会同)2.A3.D(爱莲说不是游记)4.(1)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说了。
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2018年中考真题汇编之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一、曹刿论战(一)(2018丹东市)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
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
②却:退。
③隐蔽:指屏障。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⑴肉食者鄙.⑵神弗福.也⑶而.齐不听⑷苏秦谓.齐王曰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4分)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21.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一)文言文(共10分)19.⑴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
⑷对……说,告诉。
(每词1分,共4分)20.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分)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
(2分)21. 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二、马说(2018孝感市)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9—12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
中考必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中考必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1. 安徽省芜湖市2009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1字)(3分)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2.2009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完整)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推荐文档

2014 年中考真题汇编之课内外文言文较阅读一、曹刿战一( 2014 丹东市)阅读下面语段,答19— 21 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
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
②却:退。
③隐蔽:指19.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
(4 分)⑴肉食者鄙.⑵神弗福.也⑶而.齐不听⑷苏秦谓.齐王曰20. 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答题上。
(4 分)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21. 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 2 分)一文言文(共10 分)19. ⑴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
⑷对⋯⋯说,告。
(每词 1 分,共 4 分)20. 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别人。
(2 分)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
(2 分)21. 深谋远虑(或聪智)(2 分)(如答说话讲艺 1 分)二、马说(2014 孝感市)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成9— 12 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于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2)(K12教育文档)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2)(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20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20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阡陌交通..交错交通:相通。
B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C子.之哭也子:儿女。
D苛.政猛于虎也: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4分)A. 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项燕(司马迁《涉世家》)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邹忌讽齐王纳谏》)C.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也。
D. 夫子式而.听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A.桃花源人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2018•徐州市中考)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
(16分)【甲】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选自《墨子•公输》)【乙】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请无/攻宋矣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C.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D.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⑴公输盘诎.⑵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⑶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⑷卒.廷见相如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醉翁之意.不在酒②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B.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间.至赵矣D.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毕礼而归.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4分)⑴虽.杀臣,不能绝.也。
⑵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9.墨子止楚攻宋,蔺相如完璧归赵,他们都表现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分)5.(3分)C6.(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⑴通“屈”,理屈,理亏。
⑵入侵,侵犯,侵略。
⑶拉、牵。
⑷终于,最终,最后。
7.(3分)B(实在)8.(4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⑴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⑵不如趁此给他优厚的待遇,让他回赵国,赵王怎么能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呢?9.(2分)不畏强权、无所畏惧、英勇无畏、镇定自若;有勇有谋、聪明机智、足智多谋、机智灵活(二) (2018•临沂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15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嶇,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伯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
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
有老树④,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
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
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
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
②罅:裂缝。
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
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
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
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
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
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
⑨刺泼:鱼击水声。
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心乐之乐:以……为乐(2)不可久居居:停留(3)不里许许:大约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D)A.①其.长尺许者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B.①乃记之.而去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①或投饼于.左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D.①以.其境过清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分)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2分)译文: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
1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描写水清澈的一组是(B)(2分)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
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①②⑥B. 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④⑤15. 【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分)答:【甲】文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忧伤的感情。
【乙】文表现作者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
(2018•锦州市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11—15题。
(12分)【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②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③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④。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节选)【注释】①弭(mǐ):消除。
②鄣:阻塞。
③壅(yōng):堵塞。
④彘(zhì):晋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⑴时时面间.进()⑵期年..之后()⑶厉王虐.()⑷国人谤.王()12.选出下列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2分)A.能谤讥于.市朝受任于.败军之际B.门庭若市.愿为市.鞍马C.乃不敢言.若无兴德之言.D.于是.国人莫敢出言问今是.何世13.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4分)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⑵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4.【甲】文中邹忌以家比国,劝谏齐威王;【乙】文中召公用“,”(请用原文语句作答)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2分)15.【乙】文中周厉王的做法,带给你什么启示?(2分)11. (2分)(1)偶尔(2)满一年 (3) 暴虐(残暴) (4)指责(每小题0.5分)12. (2分) A13. (4分)(1)燕、赵、韩、魏四国听说这件事,都来朝见齐国。
(2分)(2)国都的人没有敢说话的,在路上碰见只用眼神示意。
(2分)14. (2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每个空1分)15. (2分)参考示例: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并能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或建议。
文言文比较阅读(2018•郴州市中考)【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乙】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
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
一朝彰露,禄秩①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②小得而大失者也。
昔公仪休③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固非谬言也。
昔秦惠王④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
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
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汉大司农⑤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
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⑥,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禄秩:俸禄秩爵。
②规:贪求。
③公仪休:公仪,复姓。
休,名。
战国时鲁相。
④秦惠王:即秦惠公。
⑤大司农:官名。
汉武帝时置大司农,掌钱谷之事。
⑥元龟:本指大龟,这里引申为可做借鉴的前事。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4分)(1)臣之妾私.臣(2)地方.千里(3)性嗜.鱼(4)师随而伐.之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1)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
(2)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13.甲乙两文分别运用了设喻和举例的说理方式,请结合原文进行简析。
(4分)14.请根据甲乙两文分别谈谈从两文中分别获得的启示。
(4分)11.(1)偏爱,(2)方圆(或:面积) (3)喜爱(4)攻打12.(1)由这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2)做君王的贪财,定会丧失他的国家;做臣子的贪财,一定会丢掉他的性命。
13.甲文:邹忌用自身经历设喻,然后拿齐王的现状进行类比,使齐王明白纳谏的重要性。
乙文:唐太宗从正反两面列举了公仪休、蜀王、田延年的事例,来警示大家戒贪:14.示例:甲文启示:人要懂得自省。
(或:与人交流要讲究方式。
)乙文启示:人要懂得自律。
(二)(2018•鄂州市中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1—15题(共 14分)【甲】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