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作者介绍: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
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
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
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
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
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著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及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登幽州台歌》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登幽州台歌》原文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登幽州台歌》鉴赏《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这篇《登幽州台歌·陈⼦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作品简介】 《登幽州台歌》由陈⼦昂创作,被选⼊《唐诗三百⾸》。
作者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河依旧,⼈物不同”来抒发⾃⼰“⽣不逢⾠”的哀叹。
语⾔奔放,富有感染⼒。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限;第四句写诗⼈孤单悲苦的⼼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
句式长短参错,⾳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的唐诗三百⾸栏⽬。
【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泪下。
【注解】:(1)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兴。
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建。
(2)前:向前看。
(3)古⼈、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的贤明君主。
指:燕昭王(4)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6)怆然:悲伤的样⼦。
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
涕下:流眼泪。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限渺远,我深感⼈⽣短暂,独⾃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讲解】: 这就是陈⼦昂登《幽洲台歌》的原⽂。
这⾸诗曾被誉为初唐诗歌之绝唱,是陈⼦昂的重要代表作之⼀。
它的这四句诗从语⾔、⽂字上没什么障碍。
⼤意是,往前看看不到古⼈,往后瞧瞧不见后来的⼈。
天地宇宙茫茫⽆垠,遼阔⽆边,⾃⼰孑然⼀⾝、⽆限孤独,禁不住伤感地流下了眼泪。
不过这只是字⾯上的意思。
但这⾸诗能成为初唐诗坛之绝唱,为历代所传诵,决不是这样简单的意思,⽽是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含义,更为复杂的⼼情和丰富的余蕴的。
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得结合陈⼦昂的经历、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加以探究。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登幽州台1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2而涕下!1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
相传燕国时期,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台上,招纳贤才,所以又叫做黄金台,郭隗(wěi)就是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的第一位贤才。
2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既看不到当年为了招纳贤人而修建此台的燕昭王,又看不到效仿燕昭王的后世明君。
在高远的天与广袤的地之间,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叹息之美】这首诗蓦地而来,戛然而止,它明白如话,像一声长长的浩叹、一声宣泄愤懑的长啸。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前不见”与“后不见”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登楼眺望,“天地之悠悠”,写出空间辽阔。
在悠长的历史时间和广阔无垠的背景下,诗人“独怆然”,他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分外凄美动人。
【赏析】虽然诗人没有写登台的时间和背景,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苍茫广阔的背景,而在这背景之上,兀立着一位因报国无门而感到伤悲的陈子昂,两相对比,诗人的感情跃然纸上。
对比烘托是写作常用的一种手法,陈子昂在这首诗中,就通过天地和时间的广大来烘托个人的渺小孤独。
我们在突出个人感情或者一个事物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对比烘托来体现。
假如你想表达自己某一刻的心境,想一想用什么来做背景最能起到烘托的效果呢?【启示】陈子昂是初唐诗人,通天元年(6一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当时陈子昂在武攸宜的幕府中担任参谋,于是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也没有什么谋略,打仗的第二年就兵败了。
危机之中,陈子昂献上一计,但武攸宜没有采纳。
陈子昂再向武攸宜进言的时候,竟被降了职。
他登上幽州台,怀着重重心事,写下了这一首表达孤独和无奈的诗。
孤独的陈子昂把心中的愁绪化成一行行诗文,也有人将孤独化成前进的动力。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唐诗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唐诗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唐诗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评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及注释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
显示全部
译文及注释
佚名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
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初中语文文言文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作者介绍: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
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
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
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
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著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登幽州台歌翻译全文翻译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鉴赏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登幽州台歌全文注释赏析

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鉴赏《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翻译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赏析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一定的广泛性。
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情绪,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
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2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显示全部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完整版)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幽州台歌(2910 人评分) 8.3 朝代:唐代作者:陈子昂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写翻译写赏析收藏参考翻译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怆(chu a 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参考资料:1、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 :110-111 参考赏析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年)。
陈子昂是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参考资料:1、王运熙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6-47 鉴赏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登幽州台歌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赏析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幽州台歌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全文翻译:
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登幽州台歌对照翻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文及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文及赏析登幽州台,马蹄声碎,远山如黛,飞鸟时从碧海惊起。
千里共婵娟。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青云直上,冲霄凭阑处,云径深不可攀越。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巴山楚水世界清,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只愿在,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以其雄奇的气势和美丽的意象,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作。
本诗以豪情英发的笔触,描绘了登临幽州城台的壮美景色,以及对友人在此缺席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友人之间情感的表达,诗人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创造了一幅壮丽而深情的山水画卷。
诗的开篇,“马蹄声碎,远山如黛,飞鸟时从碧海惊起”,以刻画隐约的景色和与之相呼应的声音,将读者带入了登山之旅的情境。
接着,“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与友人的思念之情,并通过寥寥数语,将表达情感与描绘景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千里共婵娟”,既是对友人离别的思念,也是对友人寻找成功的祝福,展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
下阕的描绘更是引人入胜。
诗人通过形容“青云直上,冲霄凭阑处”,构建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展示了幽州城台的高耸气势。
接着,“云径深不可攀越”,以深远之境、高无限之象,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与追求卓越的渴望。
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则揭示出诗人成功后仍有内心的迷茫与孤独,以及对青春逝去的无奈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最后两句“巴山楚水世界清,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只愿在,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则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总结了全篇的主题。
诗人将世界清新洁净的山川对比于女子清雅的仪态,展示了对纯洁美好的向往。
尤其是最后一句“只愿在,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则将情感的归宿和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企盼融为一体,使全诗呈现出一种深切而又动人的意境。
总而言之,《登幽州台歌》不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展示了壮丽而美丽的景色,更通过对友人之情的表达,体现了诗人较高的情感情调。
唐诗赏析-《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及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登幽州台歌》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登幽州台歌》全文带拼音

《登幽州台歌》全文带拼音dēng yōu zhōu tái gē白日依山尽,bái rì yī shān jìn,黄河入海流;huáng hé rù hǎi liú;欲穷千里目,yù qióng qiān lǐ mù,更上一层楼。
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作品解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一首辞章。
诗中描绘了登上幽州台楼顶,俯瞰山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壮丽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向上向远的豪情壮志。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通过对山河景色的描述,展示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无边无际的美景。
诗人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描绘日出和黄河注入大海的壮丽场景,形象地表达出大自然的力量与广阔。
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希望能够“更上一层楼”,不断向前进一步,追求更高更广的目标。
整首诗词以“白日”、“黄河”和“更上一层楼”等关键词为线索,展示了作者在大自然中思考人生和追求进步的态度。
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更加努力向前。
在表达方式上,诗人运用了夸张和意象等修辞手法,将壮丽的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增加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诗词结构简练紧凑,符合唐诗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而言之,《登幽州台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表达了对壮丽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追求目标的向往。
这首诗词富有艺术感染力,不仅让人感受到了美的享受,也唤起了人们内心中的追求和向上的力量。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键入文字]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诗】
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
赏析:
1。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赏析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诗比较好,本诗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两个 字进行了语气上的停顿,所以才使得作者这种悲 伤痛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本诗的停顿节奏不 同于以往的二三节奏,而是一二二,这种节奏的 变化形成了五言中独有的现象,从而有了一种特 殊的音韵美。
译读诗歌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
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
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
思的客观物象。
前、后(纵观时间的长河) 天、地(横跨空 间的广阔) 意象磅礴,一扫齐梁形式主义,反对“彩丽 竞繁,而兴寄都绝”(辞藻华丽繁杂但托物言情 却没有了),大力表举“汉魏风骨”,这样的诗
作是“初唐四杰”都没有能够达到的文学境界,
因此,本诗在唐诗中有无可匹敌的艺术价值。
背景资料:
据史料记载,《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
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已35岁,陈子昂自
入仕之日(武后至元年,公元684年)起,一直关心国
家政事,心系民生疾苦,屡次上书言政,但武后却将
主要精力花在权力之争和维护自己的帝位方面,将国
家的治理和建设摆在无足轻重的位置,对陈子昂宠而
不用。使陈子昂有卓越的政治才华,却无从施展。
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 首》和《登幽州台歌》等诗篇,抒发自己“生不逢辰” 的哀叹。 这首诗唱出了历代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知 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悲怆中激荡着豪情, 质朴中蕴含的深思,成为一首震慑人心的千古绝唱。
③意象独到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
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
学习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唐诗——《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读懂诗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 chuànɡ )然/而/涕( tì )下。 语调:痛苦、孤独; 语速:低沉、缓慢; 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变形比读
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悠悠,独怆然涕下。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登幽州台歌》并未写作者登台之
后所见之景,假如你就是诗人陈子昂,请描绘
一段景物来描绘自己此时的心情。
谢
谢
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 丹,陈子昂以右拾遗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 不晓军事,屡战屡败,而建功心切的陈子昂屡现奇 策未被采纳,他恳请分兵一万,自为前驱破敌也被 拒绝,最后竟因出谋划策被贬为军曹。
陈子昂的雄心壮志大受打击,政治理想几近幻灭,
在抑郁怨愤的心境下出征回师后,独自登临历史遗迹
登幽州台歌
学习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 思想情感。 3.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 —理解(译读)——品析。
引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代又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
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即是诗人心志胸怀的体现,
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一起来
怀悲伤热泪纷纷。
品读诗歌
1.本诗言简意赅,但情感饱满,作者
是怎样达到的呢?
①破题:关于幽州台
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
北京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烟台。因燕昭王置金
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诗句中的“古
人”“来者”也就是像燕昭王一样的明君。
②强烈情感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 又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