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宗教文化融合摭谈
论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资源
传 统文 化的基 础 。 其 次 , 教 文化 以“ 形 文 化 产 品形 态 ” 透 在 宗 宗 无 渗
教文化 发展 的 内在过 程 中 , 具有 完 整 的 内在 发展 过 程 , 即存在 着从 自然崇 拜 、 腾崇 拜 、 图 灵魂 崇 拜 、 先崇 拜 祖 直至英 雄崇拜 , 果 加 上外 来 的 “ 如 人为 宗 教 ” 那 么 , , 云 南 宗教 文化 就是 一个完 整 的文 化形 态 。宗 教文 化 的 这 完 整形 态 表 现 出人 类 原 始 时 期 精 神信 仰 的文 化 特 征 , 而 留下 了以“ 从 风俗 习惯 ” 主 的 , 为 具有 普遍 性 特 征 的 民族 原 始 文 化 的 “ 形 文 化 产 品形 态 ” 无 。在 云南 的 彝、 、 藏 摩梭 、 祜 、 僳 、 呢 、 族 、 米 等 民 族 中表 拉 傈 哈 佤 普 现 出来 就 是 , 山石崇 拜 、 崇拜 、 崇 拜 和 日月 星辰 崇 水 火 拜, 从而形 成 山水文化 , 火塘 文化 和 历法 生 产文 化 。随 着对 自然 物 的认 识 加深 和 民族 生 产 生 活 的 发 展 , 动 对 植 物的崇拜 就 形成 了 “ 图腾 崇 拜 ”它 在 云南 民族 中也 ,
一
苗族“ 踩花山” 以祈求生育衍化而来 )摩梭人的“ ( , 拜干 木女神”瑶族“ , 盘王节 ”布依族 源于祖先崇拜 的“ , 二月 二” 等等 。“ 这些节 日的深层 结 构 原来 是 那无 所不 在 的 原始宗教” 。二是生育上的生殖崇拜 , 如摩梭人的泸沽 湖 , 的 阿 央 白 等 。它贯 穿 孕 前 、 白族 孕期 、 产 和 诞 生 临 的整个过 程 。三是建 筑 上 , 不仅 是 房屋 的结构 , 而且 在 装 饰 和布局 上都 与宗教 密切 相关 。典型 的 是佤 族 和基 偌族。四是服饰上, 其色彩 、 装束和图案都与原始宗教 的 自然崇 拜 有关 。如 哈 尼族 太 阳月 亮 的 图 案 和“ 鸟 飞
云南宣威民间道教三教融合现状论述
云南宣威民间道教三教融合现状论述作者:申晓虎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明清以来,云南道教全真、正一两派与佛、儒及民间宗教相互融合,形成“三教融合”,道教为主,佛、儒为辅的格局。
文章以云南宣威民间道教的民间正一道祭祀死者仪式为例加以阐释,认为从传承的科仪与经文来看,均体现了三教融合的特点。
【关键词】宣威;民间道教;三教融合道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云南以来,唐宋时期由南诏、大理政权推动,得到长足发展。
元代云南道教因受佛教排挤与元政权遏制活动沉寂,至明代因高道张三丰、刘渊然等入滇活动,云南道教再次兴盛。
明清以降,云南道教总体上分为“全真”与“正一”两大体系,内部亦产生较多宗派。
正一派散居各地,父子传承,形成道士世家。
全真派分支有天仙派、龙门派、随山派、西竺心宗、长春派等。
[1]清季民国以来,全真、正一两派融合,差异日渐缩小,同时与佛、儒相融,又和圣谕坛、洞经会等民间宗教杂糅交织,形成诸教融合、边界模糊的特点。
宣威地处滇东北,属曲靖所辖,东邻贵、桂,西接昆明,历史上为入滇重要陆路通道。
与云南其他地方类似,历史上宣威的道派也分“正一”、“全真”两大派别,明清及以后与佛、儒三教融合,表现为活动场所不分,崇拜神像共列。
1949年以后,由于社会变革,民间道教活动消失,80年代以后开始恢复。
一、组织结构中的三教融合:道士世家、洞经会与寺庙道教传入宣威一带最早可追溯到魏晋时期,教派以正一道为主,传承至今的道士世家数量极为稀少,以宣威虹桥街道为例,仅有吕、胡两姓,且胡姓世家在上世纪50年代业已断代。
宣威吕姓道士世家源起元末。
据该家族人回忆,元末南京人氏吕倪携三子到宣威,定居虹桥乡。
该家族目前可查证到的道士是宣统庚戌年(1910)出生的吕宗魁。
此人早年外出当差,后回乡定居。
究竟在家还是在外获得道派传承,系正一道哪派传承已难以考证。
吕宗魁为火居道士,务农为生,乡邻不时请其为死者送葬念经、超度亡灵等。
谈谈云南名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对云南名族文化发展的利弊
谈谈云南名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对云南名族文化发展的利弊云南是个民族文化大省,同时也是旅游大省。
因为是旅游大省,云南民族文化将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加入和融合。
这对云南名族文化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啦!我个人观点认为是弊大于利的民族文化显著的特征是民族性、主体性以及纯粹性。
就是以民族内部同质的身份出现和存在的。
而外来文化恰恰是与其相矛盾的概念,是作为一个异质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生存方式、思维习惯的精神体现,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民族精神和全体认同基础上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根基不同,自身规律和发展方向也不同,何来促进发展。
其次,来看文化交流的现实环境:理论上和现实中,文化交流的目的是政治的,或是经济的,但从来不可能是纯粹文化的。
它背后必然隐藏着权力的斗争与利益的攫取。
不管是“两国文化年”还是“中外友谊歌会”,无一不是借助文化交流作为手段而企图达到政治或经济目的。
相信大家的都熟知文化话语权力斗争的问题,正是世界各国围绕着文化控制权而产生激烈的冲突与争夺,文化霸权的概念应运而生,就是国家制定文化安全战略的政策,云南名族文化也是一样的!最后,从吸收来看,一个自身民族文化积淀还不够深厚的人,就冲动地幻想着接受外来文化在语言文字、思维方式、心理模式等多方面的异域冲击,其结果只可能是被动地被同化而不是取长补短,主动吸收。
久而久之一种文化自我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遗失了,也许当事者还浑然不知,乐在其中。
云南文化传统面临威胁,文化贬值,意识形态正在受到不断渗透和改型!这对于一个省,各族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夷不乱华,前哲之训,存亡继绝,列圣通规。
现实告诉我们,后殖民时代,政治军事的"硬权力"作为全球西化的手段已经转移给了文化交流这一"软权力"。
因为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冲击,全球化和经济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使我们吸收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孙浩然(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031)摘要:在现代文明和基督教的双重冲击下,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呈现世俗化、民俗化、多元化和长期化趋势,面临信众流失、文化错位、功能退化、信仰边缘、生态失衡等危机。
应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宗教的管理和引导,提升其文明素质和信仰素质,发挥其促进环境保护、有益伦理道德、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现代功能,建立少数民族宗教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艺术研习基地,使其作为精神性和社会性资源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C95;B9 文献标识[来自]码:A :1004-1494(2013)03-0110-005多元性是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显著特征。
历史上,云南相对封闭但又地处连接中南半岛民族走廊的特殊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不仅带来了众多民族,也舶来了多元宗教文化,使云南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民族文化宝库”、“宗教博物馆”著称于世。
我们将云南26个世居民族传承延续至今的、经过长期发展演化而与人们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密切相关的各类原生型、次生型、后生型宗教信仰,统称为云南少数民族宗教。
其中,原生型宗教主要指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如纳西族的东巴教、藏族的苯教、彝族的毕摩教等;次生型宗教是指在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吸纳、改造或置换、融合本民族原始宗教并成为民族文化传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外来宗教,如傣族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藏族的藏传佛教、瑶族的瑶传道教等。
近代以来,基督教作为一种后生型信仰,对云南苗族、彝族、傈僳族、怒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在现代化、全球化、市场化的整体挑战下,云南少数民族宗教面临信众流失、文化错位、功能退化、信仰边缘等危机。
我们不可能为宗教文化复制传统社会的生活场景,也不能任其在现代社会中自生自灭,而应深入挖掘、阐释其现代价值,集政府、社会、市场与宗教四方力量,推动云南少数民族多元宗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发展。
历史上云南文化交流现象研究
历史上云南文化交流现象研究历史上云南文化交流现象研究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素有“民族之花园”之称。
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云南一直是中国和周边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自古以来,云南文化交流现象便广泛存在,在地域交流、民族交融、宗教传播、商贸互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云南位于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节点,自古以来就扮演着连接中原与东南亚地区的纽带。
早在公元前2世纪,云南的滇池地区就开始与印度、东南亚地区进行贸易往来。
云南的交通优势使得它成为了古代丝绸之路南线上的重要驿站,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得以便捷进行。
同时,云南作为多民族聚居地,也为各族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契机。
这种长期的文化交流互动,使得云南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文化交流中,云南不仅传播了自身的文化,还吸纳了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民族交融的景观。
像大理、丽江等地就是典型的代表,这些地方与西南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使得这些地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同时,云南还沿边境地区大量吸纳了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文化元素,形成了边境民族的特有文化。
而这种多民族交融的文化景观,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云南在宗教传播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云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东汉时期佛教就传入云南。
而且由于人口流动和地理因素,云南成为了佛教在中国传布的重要门户,许多佛教组织和寺庙在这里得以兴盛。
同时,印度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随着云南人口流动而传入。
在宗教交流中,各个宗教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使得云南形成了多元化的宗教文化氛围。
云南的地理交通优势也为商贸互通提供了便利。
历史上,云南一直是中国和东南亚的重要贸易通道。
丝绸之路南线带来的商贸交流不仅促进了云南的经济繁荣,也加速了云南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
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滇池地区的繁荣,云南的商贸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
此时,云南成为了东南亚商品进入中国内地的重要门户,带来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商业技术,促进了云南的文化繁荣。
多元宗教与社会和谐——云南丽江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互动的调查研究
Multi-religion and Social Harmony: A Study of the Religious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of the Minority Groups in Lijiang of Yunnan
作者: 赵沛曦
作者机构: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丽江674100
出版物刊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7-72页
主题词: 丽江;多元宗教;社会和谐
摘要:丽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22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除当地各民族不同形式
的原始宗教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都有广泛传播,宗教的种类较多,但它们却以互相尊重、并存包容为主要发展趋势。
丽江各种宗教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彼此
间相互渗透融合,而且与当地文化接触整合,这是丽江少数民族宗教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丽
江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的有利条件。
因此,既要继承丽江各民族、各宗教互相尊重、和
谐共处的历史传统,又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
方面的有益作用。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历史悠久,影响广泛,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
在云南南传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世俗化实践,这些实践在推动佛教流传和发展的同时,也将佛教与社会文化相融合,成为了云南文化的一部分。
一、开设民间庙宇和禅寺
在云南南传佛教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民间寺院和禅寺都是由当地信众发起和维护,这些寺院不同于传统的正式寺庙,它们往往建立在民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民间庙宇和禅寺除了提供供养和祭祀的场所外,也作为社区生活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成为了农村和山区人民心灵上的慰藉和支持。
二、推广佛教教育
云南南传佛教对佛经和教理的研究深入浅出,着重于将佛教知识传授给普通信徒,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佛教。
为此,他们不仅开设了佛教学校和课堂,还在民间和寺院广场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如佛经讲座、诵经会、经文朗诵比赛等,吸引了大批信众和游客参加。
三、传统习俗和佛教文化的融合
在云南南传佛教的宗教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习俗活动和文化传承,这些活动与佛教信仰和宗教活动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例如,元宵节时,信众们会在寺院墙上挂上灯笼,并点燃香烛、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过年期间,寺院会组织年货市场和民俗表演,吸引大批信众和游客前来感受佛教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融合。
四、佛教文化和社会服务相结合
在云南南传佛教中,传统的宗教实践不仅体现在宗教仪式和信仰仪轨中,还贯穿于社会服务和慈善活动中。
例如,南传佛教的僧侣会组织义诊和医疗服务,给予社区和山区人民疾病和医疗方面的帮助。
他们还会在灾难发生时向受灾的人民提供援助和支持,送去食品、饮用水和日用品。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云南南传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自古以来就在云南地区有着深厚的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佛教在云南地区的传播与实践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是指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理念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相结合,使佛教不仅存在于寺庙和僧侣之间,更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就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进行探讨,分析其在教育、文化、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表现。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在教育领域有着积极的表现。
在云南地区,一些寺庙和僧人积极参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开设夏令营、义工服务等活动,向社会传播佛教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文化,传承佛教的智慧。
一些佛教寺庙也开设了禅修班、经典讲座等,吸引了很多社会人士参与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的教化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在文化领域也有着显著的成就。
云南地区的南传佛教以崇尚自然、尊重生命为核心理念,这与云南地区的宗教文化、民间信仰相契合,相互融合,形成了云南独特的佛教文化。
在云南的一些古寺中,举办佛教文化展览、举办佛经诵读比赛、开展佛教经典讲座等活动,引导人们了解佛教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一些佛教寺庙还开设了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班,促进了佛教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的交流,使佛教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在社会活动领域也呈现出多样性。
一些佛教寺庙积极参与扶贫帮困、慈善捐赠等公益活动,关心社会民生,传递爱心和正能量。
一些佛教僧侣还积极投身到环保和生态保护工作中,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生活方式,为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
在灾难救援方面,云南南传佛教也积极参与各种救灾活动,为社会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在教育、文化、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表现,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云南南传佛教应继续发扬佛教的温文尔雅、和谐共融的特点,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人民,传播佛教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云南作为佛教传承中心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底蕴。
佛教在这里深植民心,影响深广,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云南南传佛教弘扬佛教精神,以“三皈五戒”作为法本,强调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特别强调不摄生、不吃五辛,给人们切身体验了“禅学因味言”,教化了所有信众在日常生活中尽情地去感受佛教的精神价值。
在这里,佛教界与社会界的融合是件司空见惯的事。
佛教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管是在宗教歌舞中,还是在信众的钟爱和保护下,许多古寺庙得到了完美的保存和传承。
著名的凤凰山六圣寺、大观寺、舍利塔等传统寺庙,成为大量信众和游客前来参拜和观光的地方。
同时,佛教在云南南传寺院也有了自己的特色,许多寺庙兼有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成为南传寺庙中的瑰宝。
比如,地处玉溪的舍利塔,是一个融合了佛教文化、水族文化、壮族文化、傣族文化等等多民族文化的庙宇,这里的舞狮、祭‘火怪’等傣族传统节日也是成为游客们必去之处。
这种寺庙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大大增加了人们的了解和参与度,更是一种将佛教文化和当地文化融合进来的创新。
云南南传佛教的实践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寺庙的宗教活动中。
一些社会组织和私人团体也常常组织佛教义工、义诊等公益活动。
比如,分布在昆明七彩云南园内的三宝寺、万藏寺等庙宇中,都有自己的义诊中心,为当地百姓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此外,云南南传佛教在“以慈为本”的基础上推广了慈善事业,更成为云南南传佛教世俗化实践的一部分。
佛教信众能够通过捐赠、帮助弱势群体等形式,将慈善行为变为行为准则,并使之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给我们娓娓道来了佛教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诠释。
这种寓教于乐、通达普及的方式给人们了解佛教,认识佛教提供了另一种形式。
这也许是佛教因世俗化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地区之一。
云南南传佛教在当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在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深深融入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云南南传佛教起源于印度南传佛教,在中国南传佛教主要流行于云南、广西、海南等地。
相较于北传佛教,南传佛教更加注重在人间生活的现实解脱和对于世俗生活的关怀。
在云南,南传佛教已经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深深融合,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南传佛教在云南的寺庙建筑中体现出了当地特色。
云南的寺庙建筑大多是以当地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工艺为基础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在这些寺庙中,不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艺术珍品,更是展示了云南特有的建筑风貌和文化传统。
这些寺庙成为了当地人民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了吸引外来游客和信徒的重要景点。
南传佛教在云南的僧侣文化中表现出了当地特色。
云南的僧侣文化深受南传佛教思想的影响,强调禅修、慈悲、舍己和慈善等核心价值观。
在寺庙中,僧侣们不仅仅是进行宗教仪式和念经诵佛,更是致力于传播佛法、开展慈善活动、做公益事业,成为了当地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以身作则,践行佛法,成为了社会各界学习的榜样。
南传佛教在云南的宗教活动中体现出了当地文化特色。
在云南,南传佛教宗教活动中充满了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以庙会为例,每逢传统节日或佛教节日,各地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参加。
在这些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当地特色的食物,欣赏到传统的表演,购买到手工艺品和纪念品,同时还可以参加各种宗教活动,感受到南传佛教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之美。
南传佛教在云南的信仰实践中表现出了当地人民的信仰特色。
在云南,南传佛教已经深深融入了当地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方式之中。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南传佛教都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在历史上一直是与当地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存在。
在云南南部地区,佛教传播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与当地社会的密切结合,体现在佛教信仰、
寺庙建筑和日常生活中。
佛教信仰方面,云南南传佛教在传承上更趋向于较为宽松的世俗化信仰。
这种信仰包
括居士崇拜、祭祀祖先、求保佑和健康等世俗需求。
在寺庙庙会、佛教节日和庆典上,民
众可以自由地参与,并通过捐款、奉献和布施等方式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赞助。
例如,在云
南省泸西县的小寨寺,寺庙里的历届寺主都是当地村民选举产生的,并且参与寺庙活动的
民众不仅供奉佛像、诵经礼佛,还对寺庙开展秧歌、草山等传统文化活动,展现出丰富的
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
在寺庙建筑方面,云南南传佛教与当地风土人情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寺庙建筑除了建有佛殿、斋堂、书房等常见房间外,还包括了游廊、假山、池塘、石洞等
众多元素。
这些元素与当地的山水风貌、文化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华美而富有特色的建筑群。
在日常生活方面,云南南传佛教更多展现出其世俗化的特点。
民众参与寺庙活动不仅
仅是表达信仰,也是一种社交方式。
在寺庙里可以结识朋友、开展交往活动,甚至是寻找
工作和处理婚嫁事宜的场所。
在庙会、佛教节日和庆典期间,民众可以在寺庙周边的摊位
上购买当地特色食品、手工艺品等商品,享受着佛教信仰和世俗文化的双重体验。
总之,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是一种与当地社会和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独具特色、兼具宗教和文化的多重意义,体现了佛教在云南南部地区的本土化与世
俗化发展趋势。
2010.3《云南宗教文化》PPT
(五)国际性 云南边疆地区与越南、老挝、缅甸3个国家接壤 的,长达4000多公里的国防边境一线,跨境而居的 具有同一信仰的同一民族达13个之多。由于民族 同源或者信仰相同,自古以来就有边民互市、通婚 的习俗,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的开放力度 的加大,一些国家也制定了相关的开放政策.
如越南政府,一改其在我对越自卫反击时歧视、排 斥跨境民族和解除其民族干部的做法,选用了大批 侬、岱、泰等民族干部,对与我接壤的北部边境地 区实行比我更为优惠的经贸政策;促使这些地区经 济发展比我方‚战区‛快,造成我方跨境民族心理 上的不平衡,若长此下去,难免会导致人心向背。 [1]
云南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和云南本土文化 相互吸收,兼容并蓄,形成了几大文化板块。
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最突出的特 点就是社会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的各个少数 民族或同一民族,有时会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时 期,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云南尚存在封建领 主制、奴隶制、原始公社末期等多种社会形态, 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着多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 奴隶制时期,社会发展的进程的不同,必然使各 民族在政治、文化、经济的选择上呈现明显差异 ,从而使宗教打上他们自己的烙印,同一民族同 一宗教又因地域的不同而发展不一致。[1] [1]张桥贵.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4.
佛教传入后,这几个民族普遍信仰南传佛教,但 是,原始宗教和自然崇拜的观念和活动依然存在 ,如对村寨‚树神‛和‚寨神‛ 敬畏和保护;驱 鬼,祭祀活动普遍。在信仰基督教的景颇族、拉 祜族等民族中,原始宗教和自然崇拜的观念和活 动依然存在,如景颇族‚目瑙纵歌‛中,保留了 原始宗教的信仰,对于领舞人有选择和要求,相 信领舞过程中假如出现错误,领舞人会受到神灵 惩罚而死。信仰基督教的拉祜族对于鬼神存在依 然深信不疑。然而在外来宗教和本民族原始宗教 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各民族又能很好的解决其中 的矛盾,使之融合于社会生活中 .
云南大理本主崇拜与佛教的融合的方式探讨
关键词:大理白族本主崇拜佛教多元宗教共存看过金庸小说的人想必知道宋朝时候有个大理国非常崇信佛教,以至于连皇帝都出家做了和尚。
现实中大理地区笃信佛教是真有其事的。
据考证,大理国“段氏自思平起到兴智共二十二王,其中七人(一说九人)让位为僧,一人被废为僧。
”但是大理地区并不只信仰佛教,还有土生土长的本主信仰。
几乎每个村社都有自己的“本主庙”。
本主崇拜和佛教相互融合且共存,共同构成了白族人民的主要信仰。
一、本主崇拜本主信仰根植于白族人民的生活中,是白族人民最普遍的信仰。
“本主”,白族语称之为“武增”、“武增尼”、“增尼”、“本任尼”等,意思是“我的主人”,是村社的保护神。
几乎每一个村社都有各自本主和本主庙,有本主神话及节日、禁忌。
只要有功于民,祖先、英雄、平名百姓、其他宗教神祗,甚至石头、大树疙瘩都可能被奉为本主。
二、佛教传入及其与本主崇拜融合佛教在大理白族地区是极兴盛的。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打通通往印度的通道,称为“蜀—身毒道”。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载:“天竺与中国之交通最早者有蜀、身毒道,即经过永昌地区。
所可考者,战国时已通,汉以来而盛,南朝时亦通行。
”云南处在蜀—身毒道的必经之路上,北接四川,南通缅甸。
佛教最初就是循着这条路直接从印度传入云南的,称为“阿吒力密教”。
阿吒力是梵文acarya的音译,意为“轨范师”或“导师”。
阿吒力密教是公元7世纪以后印度大众部佛教的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相结合的产物。
公元8世纪以后,阿吒力密教由摩揭陀国出发,经缅甸北部传入南诏国,广收教徒,设坛讲经,为老百姓禳灾祈福。
阿吒力密教以其咒术、秘法与当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相融合,相互吸收和借鉴,不断充实和改变自己的内容形式,成为当地民族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的一部分。
后来,随着与中原地区交往的日益密切,汉传佛教大量传入,特别是元代设立云南行省后以禅宗为主的汉传佛教大规模传入,使阿吒力密教逐渐衰落下去,一部分被汉传佛教融合取代,一部分失去自己的庙宇和信徒,被迫转入农村,娶妻生子,世代家传。
大理的宗教文化了解多少
大理的宗教文化了解多少大理,这座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城市,以其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独特的宗教文化而闻名于世。
当我们谈及大理的宗教文化,就仿佛打开了一本充满神秘与智慧的厚重书籍,每一页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和深刻的内涵。
大理地区的宗教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这里都有着各自的信徒和活动场所。
佛教在大理的传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从唐代开始,佛教逐渐传入大理地区,并与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大理佛教。
在大理,佛教寺庙众多,其中崇圣寺三塔更是成为了大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崇圣寺的建筑风格雄伟壮观,寺内的佛像庄严肃穆,香火旺盛。
每逢佛教节日,信徒们纷纷前来朝拜祈福,场面十分热闹。
除了崇圣寺,还有感通寺、鸡足山等著名的佛教圣地。
鸡足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的信徒和游客。
山上寺庙林立,禅意弥漫,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
道教在大理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道教的一些理念和信仰与大理当地的传统文化相契合,例如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阴阳平衡的追求等。
在一些古老的村落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元素的存在,如庙宇、祭祀活动等。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大理虽然信徒相对较少,但它们也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存。
这些宗教的传入,为大理的宗教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活力。
不同宗教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构成了大理多元宗教文化的和谐画卷。
大理宗教文化的多元融合,不仅体现在宗教种类的多样性上,还体现在宗教与当地民族文化的紧密结合上。
白族是大理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元素。
在白族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常常可以看到宗教的影子。
例如,白族的本主崇拜就是一种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宗教信仰。
本主是白族村落的保护神,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本主,本主的形象和故事丰富多彩,有的是历史人物,有的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灵。
人们通过祭祀本主,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云南是中国南部一个地理环境多样性显著的省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宗教风貌。
在这个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地方,佛教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南传佛教是云南省最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之一,其世俗化实践也在当地生活中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云南南传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南传佛教是指通过斯里兰卡传入中国的佛教,主要流派有上座部和南传大藏部。
在云南,南传佛教早在公元7世纪就传入,并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当时,云南地处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佛教便通过这一渠道传入云南。
地处边疆,云南与印度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这为南传佛教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过千百年的传播和发展,南传佛教已经深深扎根于云南的土地上,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宗教之一。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南传佛教还与当地的民族和地方宗教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在云南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仅是在宗教仪轨和教义的传承上有所表现,更在世俗化实践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特点。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佛教寺庙与民族信仰融合云南有着多样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宗教习俗。
南传佛教在云南的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的民族信仰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
在许多寺庙中,可以看到佛教与傣族、彝族、藏族等民族信仰相融合的现象,这种融合既体现了南传佛教的包容性,也反映了云南的多元文化特点。
2. 佛教文化与民间习俗融合在云南,佛教文化与民间习俗也有着深厚的联系。
许多佛教寺庙中的庙会、法会等活动,常常与当地的民间习俗结合在一起,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佛教文化,也丰富了当地的民间文化,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景观。
3. 佛教慈善事业与社会服务云南南传佛教在世俗化实践中还体现在慈善事业和社会服务方面。
许多寺庙都设立了慈善基金会,用于救助贫困学生、孤儿和残障人士,开办医疗诊所等。
许多寺庙还开办了养老院、孤儿院等社会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服务。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地区,佛教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播。
在云南的南部地区,佛教传入早,对当地民众的生活、信仰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地方,佛教的世俗化实践尤为突出,教导人们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佛法,如何改善社会的生活状况,成为了当地佛教信徒的重要精神追求。
弘扬慈悲精神佛教强调慈悲为怀,以慈悲心对待他人。
在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中,慈悲精神被广泛弘扬。
一些佛教寺庙会组织义工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比如为孤儿院、敬老院和残障人士提供物资和精神上的支持。
一些寺庙还会举办公益活动,如免费开设医疗义诊、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捐助书籍和生活用品等,以此来弘扬佛教的慈悲精神。
传承优秀文化在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中,佛教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一些寺庙会开设文化教育班,传授古乐、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技艺,让当地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传承和弘扬佛教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并通过这些方式来弘扬佛教文化。
提倡环保理念佛教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这一理念也渗透到了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中。
一些寺庙会主动开展环保活动,如组织植树造林、开展环境清理等活动,以此来引导信徒和当地居民关注和保护环境。
一些寺庙还会倡导无肉素食,提倡节约资源,保护动植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在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中,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也是一项重要的实践。
一些佛教寺庙会设立救助站,为交通事故受害者、流浪乞讨者等提供食宿和经济援助。
一些寺庙还会积极参与灾害救援工作,为受灾地区提供物资援助和精神慰藉,为当地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倡导和平与宽容佛教倡导和平与宽容,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在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中的体现。
一些佛教寺庙会组织和举办和平倡导活动,如举办和平演讲比赛、组织和平示威行动等,以此来呼吁全社会关注和平问题并倡导和平理念。
一些寺庙还会开设佛学讲座,倡导宽容与包容的理念,以此来教化信徒和当地居民。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云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传统地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在云南南传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世俗化实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云南南传佛教的发展概况、世俗化实践的内涵以及在云南的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云南南传佛教的发展可以追溯到7世纪初唐朝时期的南诏国。
南诏国是云南地区的著名古代国家,其统治阶级崇尚佛教,并推崇佛教文化。
在此期间,佛教在南诏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佛教广场、寺庙、塔楼等,形成了独特的南诏佛教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传入云南其他地区,并与当地的宗教信仰相融合。
在云南南传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世俗化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世俗化实践是指佛教以及佛教徒在尊重宗教教义的前提下,融入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的实践活动。
这种实践不仅丰富了佛教教义的内涵,也使佛教更加贴近世俗生活,为人们带来实际的福利。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
佛教尊重民俗习惯,将宗教仪式与民间习俗相结合,使得佛教的宗教仪式更加接地气,更加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和接受。
在一些佛教活动中,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的民俗表演,如舞狮、龙舟赛等,使得佛教与民间文化相结合,增加了乐趣和互动性。
佛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问题,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云南的一些南传佛教寺庙中,设立了慈善基金会,为贫困家庭、残疾人、孤儿等提供援助和救助。
一些佛教寺庙还开办了养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为弱势群体提供爱心关怀和帮助。
云南南传佛教还重视教育事业,积极推动佛教教育的发展。
一些寺庙在寺院内设立了学堂,传授佛教教义和传统文化知识。
佛教还积极参与教育机构的合作,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资助和奖学金,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在云南南传佛教的具体表现上,世俗化实践的影响可以在云南的许多佛教活动和寺庙建筑中看到。
云南举办许多盛大的佛教庙会活动,如大观佛会、云岭大庙会等,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与。
而在一些佛教寺庙的建筑中,还融入了当地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元素,使得佛教寺庙更具特色和魅力。
独克宗宗教文化传承研究
独克宗宗教文化传承研究摘要】独克宗古城位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曾是香格里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
独克宗古城有多种宗教存在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各种民族不同的宗教文化在这里汇聚。
古老的藏民族和先后迁入的其他民族共同构建了独克宗独特的宗教文化氛围。
民族、宗教间的相互认同和融合使得不同宗教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带有地域特征性的宗教文化。
通过对独克宗多元宗教文化传承的研究,可以分析出多元宗教在以藏传佛教为主流的前提下和谐共存的原因。
【关键词】独克宗:宗教文化:传承:共存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独克宗古城中,多种宗教存在并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各种民族不同的宗教文化在这里汇聚,产生交集并互相融合,互相影响。
在后代的继承和发展下,最终形成了独克宗以藏传佛教为主,其他宗教并存的和谐统一的宗教格局。
1历史悠久的独克宗古城独克宗古城位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
在这座古城里,四周都是时光遗留下来的痕迹。
古老的房屋里辛勤的人们在世世代代的劳作着;发亮的石板路上还留有当年马帮踏下的足迹;金碧辉煌的大佛寺里摇曳的酥油灯点亮了整个古城。
在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里,不同的宗教文化在这里相遇、碰撞并融合。
大约在公元640年,这里原始的藏族居民大都信奉苯教,受到苯教的影响,在群山的盆地中间建立了两座城堡,分别是“日光城”和“月光城”,来表达对光明的渴望和对家乡的热爱。
“月光城”就是现今存留下来的独克宗古城。
到了公元7世纪后,吐蕃势力南下到了迪庆一带,为了巩固在这里的统治,在大龟山顶设立了寨堡,因其把城堡修建在白色石头山顶的习俗,吐蕃的寨堡就被设立在了中甸坝子里的小山丘上,所以古城也就有了一个与其有关的名字——“独克宗”,藏语意思是建在石头山上的城堡。
之后古城的建筑都是围绕这个寨堡建立起来的。
独克宗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从而发展到了今天的历史名城。
独克宗在地域上处于汉藏文化边缘,又一直处于羌、氏、戎等民族流动的重要交汇点,在独克宗与汉文化之间还夹杂着少数民族族群,处于民族走廊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宗教文化融合摭谈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宗教矛盾与民族冲突、政治斗争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热点之一。
没有宗教的和谐,就没有民族的祥和;没有民族的祥和,就没有社会的和谐。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进入“十二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而作为我国宗教种类与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云南宗教的多元化与民族的多样性是我国宗教与民族现状的一个缩影。
纵观云南多种宗教的嬗变史,就是诸宗教与诸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模式不断融合的过程。
因此,探讨当下云南宗教宽容共存的宗教生态平衡情势,对于我们努力促进宗教和睦,加强民族团结,推进桥头堡建设、全面构建谐社会大有裨益。
一、云南宗教文化融合的本土民族化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突出表现体现为外来宗教在进入云南传播和发展后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都具有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民族化特征,无论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道教概莫能外。
佛教在云南的传播和发展,表现出了其浓郁的云南地方民族特色,其突出表现便是云南佛教“除与佛、道两教结合外,还与云南多民族的原始宗教相融合,具有浓厚的巫化特色”1’由于特殊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云南原始宗教在各个少数民族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原始巫术自然十分盛行。
云南佛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各民族的本土宗教互相排斥、互相融合的历史嬗变中,从形式到内容都呈现出显著的地方民族特点。
譬如,大理地区白族的阿吒力教曾“与当时的南昭、大理封建统治阶级紧密联系,融神权与封建地方政权为一体,并使儒家思想与佛教结合起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安邦定国的思想基础”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傣族、布朗族等民族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则与傣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民情充分融合;迪庆、丽江等地区的藏族、纳西族等民族的藏传佛教则是宗教与本教融合的产物。
显然,地方民族化已成为云南佛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主要特征之一。
基督教是外来宗教中唯一没有依靠和平方式进入中国的宗教。
它是在近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在云南传播和发展的。
由于基督教主要是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云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获得发展,因此,云南基督教地方民族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云南基督教主要分布在边远民族地区;第二,云南基督教在傈僳族、怒族、景颇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中广为传播,“以少数民族信徒为主的信仰特征十分突出”第三,为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及生存环境,基督教的仪式逐渐融入当地民族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呈现出仪式活动本地化特点。
如洗礼仪式多样化,“有4浸洗’和4注洗’两种方式,浸洗则多入江河洗礼,但多感不便而采用注洗即在受洗者前额上注少童水即可”。
纵观云南基督教发展史,在傈僳族等少数民族中,已初步完成了基督教与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相融合的历史转变,基督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全国具有“大分散、小集中”分布特点的回族信奉一神论的伊斯兰教,而在云南,伊斯兰教的信仰主体民族是回族,因此,“云南回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与伊斯兰教的变迁是一脉相承的,呈枝叶关系”m,故而“云南伊斯兰教的变迁具有云南回族化的基本特征”。
同时,由于云南回族散居于各地州,长期与当地各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因而云南伊斯兰教的宗教生活习俗也便耳熏目染地或多或少吸收了当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内容,进而呈现出多民族化和地方化的特点。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伊斯兰教已经成为云南回族维系民族感情的纽带,成为云南回族与其它各种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沟通桥梁。
譬如,在迪庆藏区、西双版纳傣族等地区的回族与当地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睦相处,而且相互尊重、相容并存,相互吸收,从而形成地方化和多民族化的特色”。
近代以来,全国道教已渐趋衰微,云南亦不例外。
然而,在云南漫长的传播发展过程中,道教与佛教、儒教,以及云南各民族的土著原始信仰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及巫道融合的地方民族特色”。
譬如,云南瑶族的度戒仪式或年风俗礼中融入了大童道教的仪规;大理白族的本土崇拜融入了道教的神祇及信仰;丽江纳西族的壁画富含风韵十足的道教艺术。
显然,云南道教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已具有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民族化特征。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云南多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之影响将长期存在。
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作为世界性宗教,天主教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之所以在较长时期内呈缓慢发展的态势,恰恰从反面为宗教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一客观规律提供了典型例证。
尽管云南天主教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它如果不能及时主动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其走向衰颓乃至灭亡的结果都有可能。
之所以这么断言,是因为“宗教的生命力也就在于对其传统的不断扬弃、不断革新”。
云南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征之一表现为地方民族化亦是这个道理。
二、云南宗教文化融合的民俗化云南宗教的地方民族化,意味着它最终被当地民众所接受,并成为当地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云南宗教亦因此呈现出民俗化特征。
由于“民俗指的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传的生活文化事象”[1’所以,从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到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民俗几乎无所不包。
而云南各宗教在自己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往往都不同程度地吸收、同化、包含了许多民俗方面的传统材料,并使之与自己的宗教信仰、教义、仪规等相结合,因而,云南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呈现出民俗化特征。
此特征在云南诸多宗教中以佛教、道教尤为突出。
云南佛教民俗化主要表现为佛教的许多节日、法会、礼仪等逐渐演变成民俗性的风俗节日。
云南佛教由此得以与广大民众的世俗生活相贴近,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祸福休咎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融入民众的思想观念之中并代代相传,使民众的世俗生活也充满了宗教的气氛”。
譬如,西双版纳德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浴佛节已演变为傣族的泼水节;藏传佛教的萨噶达娃节、神会等传统的宗教节日已演变成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的民俗节。
尤其值得提及一点的是,滇南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至今还沿袭着未婚傣族男子要出家一段时间的习俗,其实这种要求俗民僧侣化的传统习俗恰恰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民俗化的逆向佐证。
云南道教的民俗化主要表现为“与佛教相融合,并趋向民间发展”。
云南道教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调整力度不够而呈衰微之势;但是,作为历史悠久、颇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云南道教仍对云南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云南道教在民间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在许多民族的民风民俗中,都能觅到道教的“身影”。
譬如,作为中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已演化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从贴春联、贴门神,到放鞭炮,道教“身影”依稀可辨。
在云南省的保山、临沧、大理、昆明等地区,每逢道教的重大节日和传统的庙会(山会),敬神烧香、捐助功德的各族信教群众甚多。
另外,每年立冬以后、清明之前,缅甸、泰国的华侨和少数民族民众亦有些许前来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云峰山道观竭拜朝山,足见道教民俗影响范围颇广。
三、云南宗教文化融合的世俗化我们如果把对云南宗教民俗化的审读视域扩大到全球宗教领域,就会看到另一番景象。
时代日新月异,为了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各种宗教纷纷调整其传统观念,开始更多地关注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宗教世俗化就这样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
“然而,无论如何,它并不是一种至当代社会才出现的宗教现象和社会现象,而是一种我们可以上溯到古代社会的文化现象,甚至是一种我们可以在宗教的社会性和神圣性中发现其理论源头的文化现象”。
对于宗教世俗化的内涵,至今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诠释,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宗教世俗化的趋势在继续。
本文不拟就各种关于宗教世俗化的理论展开讨论,而是把目光放在云南宗教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世俗化现象上。
由于云南宗教种类繁多,此处仅举其要者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世俗化情况浅析之,借以说明全球化范围内的宗教世俗化的实质,其实是宗教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过程中采取的一种高度自觉调整行为。
云南佛教自近代以来就渐露世俗化端倪。
为了适应云南地处中国边陲和多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地域性需要,云南佛教在教义、仪规、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
这些世俗化的改革使得云南佛教“在初步完成了社会化进程,被当地民众所接受之后,逐渐渗透到人们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当地传统文化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云南佛教的世俗化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价值取向上更关注现世的问题。
云南佛教界响应中国佛教协会的号召,践行“人间佛教”,在入世中求出世,凸现了其价值取向世俗化特点。
其二,在教义、仪规上的改革。
佛教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然而在其系统的佛学思想和理论中,却有诸如“四圣谛”、“八正道”等许多思想理论深奥而又玄妙,这令广大信徒,甚或一般僧侣都难解其意,神圣的体验更是无需言及。
因此,云南佛教对教义教理的诠释已经十分淡化,有高深佛学造诣的高僧名僧已经屈指可数。
僧侣的佛学水平整体下降精研佛学理论风气日渐淡漠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滇南傣族聚居区“有寺无僧”、“緬僧入境”等现象的出现正是对这一事实的真实写照。
其三,戒律、制度等方面呈现出松弛状态。
如今,云南僧侣能持守的只是佛教戒律的“五戒”、“八戒”,至于比丘戒、或俱足戒已经很少有僧侣持守。
在全国重点佛寺昆明圆通禅寺的僧侣生活日趋现代化,正是全国佛教界日趋世俗化的缩影。
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云南各少数民族社会的政治统治呈多元化状态。
因此,作为一种历史相对较短的外来宗教,基督教在云南传播和发展“大都没有处于当地占主导地位的统治力童的中心地区,而是处于其控制较为松弛的边缘地区,以及两种或多种统治力童相互交织斗争的‘夹缝地区’”。
在这些地区,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所受到的阻力相对较小,因而容易立足。
不过,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的、较为先进的文化因素一旦立足,其对当地人民的传统生活的冲击就极为巨大。
这种冲击正是云南基督教不断世俗化的有力体现。
云南基督教世俗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世俗化的教会生活准则改变了少数民族的一些社会生活习俗、信仰习惯、婚姻传统。
“任何一种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制约和干预,除了思想和文化上的潜在影响之外,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繁简不一的教规及禁忌体现出来的”。
基督教亦不例外。
它通过戒律及仪式规定,信徒要戒烟酒、禁血缘婚姻、禁杀牲祭鬼、见面行握手礼等;同时,鼓励信徒讲究个人卫生、生病吃药等。
显然,云南基督教教会的禁戒虽然很多,但它们都突出地表现出干预信徒世俗生活的特点。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禁戒包含着许多较为合理的内容,“这种教会生活的准则或模式一旦为信徒所持守,便会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