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构建,一边瓦解(外一篇)

合集下载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

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均势瓦解1. 引言1.1 定义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是指19世纪初期通过维也纳会议所建立的一种国际秩序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原则是维护欧洲列强之间的平衡,以确保没有任何一国能够垄断整个欧洲大陆。

这种均势体系的建立旨在避免过去的专制帝国主义和战争,保持和平与稳定。

在维也纳会议后,各个欧洲列强开始遵循一系列规则和条约,以维护这种均势。

这包括通过外交手段协商解决争端,不得通过单边行动改变欧洲地图,以及互相支持同盟以平衡其他列强的势力。

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对于当时的欧洲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为整个大陆带来了长达数十年的相对和平与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均势体系逐渐出现破裂迹象,最终导致了欧洲均势的瓦解。

1.2 背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均势逐渐瓦解,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变革。

维也纳体系是指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建立的一套国际秩序体系,旨在维持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限制任何一个国家的扩张野心来保持欧洲的均势,以避免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均势在不断受到挑战和动摇。

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帝国主义扩张和军备竞赛加剧了紧张局势。

俄法双方的合作意愿增强,霍尔斯坦问题等地缘政治矛盾愈演愈烈。

加之俄国内部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使得欧洲均势面临空前的挑战。

这些背景因素为欧洲均势的瓦解埋下了伏笔。

随着维也纳体系的权威逐渐削弱,欧洲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改变,新的力量开始崛起。

欧洲的未来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迫使各大国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和政策。

【内容结束】2. 正文2.1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维也纳体系是指1814年至1815年间在维也纳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建立的一套国际秩序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各大欧洲国家为了维护和平与稳定而达成的一系列协议和安排。

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坚持维护君主专制制度、遏制革命思潮、恢复失地、实现欧洲各国的平衡势力等。

建构重建与解构从概念史视角看苏联解体

建构重建与解构从概念史视角看苏联解体

建构、重建与解构:从概念史视角看苏联解体K·彼得罗夫2013-1-12 13:48:44 来源:《俄罗斯研究》2011年第6期【内容提要】以科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的概念史为指导,通过概念性的术语来分析苏联解体,可以得出很多与众不同的结论。

改革、公开性、改良、革命、社会主义多元化以及加速等一系列概念,在苏联解体过程中都曾扮演了工具性的角色。

将语义学和语用学置于知识分子和政治背景之下,研究者就能够以概念为视角来解释事件的进展,那种认为改革政策只是某种陈词滥调的一般性观念毫无意义。

【关键词】概念史改革公开性社会主义多元化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K512.56【文章标识】A【文章编号】1009-721X(2011)06-0046-(25)绪论苏联解体已经被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民族、社会和文化因素等诸多不同的方法进行过解释。

我并不打算发展或是修正这些方法,也无意呈现总括的综合分析。

我的目的是希望完成苏联解体这幅宏图,并证明概念史观点的普遍适用性。

[1]我认为,本文原发表于Studies in East European Thought 杂志2008年第3期。

经作者本人及该刊授权由《俄罗斯研究》予以独家中文发表。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周保巍副教授的推荐。

遵循我刊编辑标准,译者及责任编辑特将转写为对应英文字母的俄文书刊名称恢复原状。

特别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博士候选人娜丝佳的帮助。

这些尝试——其中一部分只是试验性的研究——意在确定关键性的政治概念是如何适应特定环境的,以及其如何能释放出新的可能性(及局限性)。

我的方法更进一步,我希望突出这些已经消亡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埋葬自身所处坏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概念史角度复原苏联解体,能够阐明事件的进程,是展现社会矛盾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基本要素。

本文将通过关注通常被视为空泛模糊的概念,证明那些认为改革政策修辞是陈词滥调或是委婉说法的普通观念是错误的。

第二十八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二十八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第二十八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一、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1、背景(1)20世纪80年代,苏联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困境。

(2)戈尔巴乔夫改革加速了苏联解体。

①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②内容:苏联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③影响:国内政局逐渐失控,民族纷争迭起,各派政治力量激烈争斗,一些加盟共和国先后脱离苏联独立,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与此同时,东欧发生剧变。

(3)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2、过程(1)1991年发生的“8·19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2)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苏联停止存在。

★如何全面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①历史原因:由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3、影响(1)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原因:①根本原因: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②重要原因:欧共体、日本及第三世界的兴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③自身原因: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导致双方相互削弱。

④直接原因:苏联解体。

影响:①对世界形势: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

②对世界格局: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2)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

二、冷战后的世界形势1、特点①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②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原因(1)缓和的原因:两极格局瓦解,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

(2)动荡的原因:①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②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活动不断威胁着世界和平,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从建构主义看冷战终结

从建构主义看冷战终结

从建构主义看冷战终结解释冷战终结,就不得不先介绍一下冷战爆发的原因。

因为当促使一个事件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消失时,这一事件也就随之消亡了。

清楚了冷战爆发原因,对于冷战终结也就不会完全的迷茫。

冷战是指美苏之间“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的对抗状态,它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大约半个世纪,虽避免了世界大战,但在其间发生了多场美苏间“代理人战争”,这些局部热战使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

美苏两个大国间的互信不足是冷战爆发的根源。

冷战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是美攻苏守阶段,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最终的妥协就是明证;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是美守苏攻阶段,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是其处于最强势的时候,而美国当时还深陷在越南战争的泥沼之中;8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又回到了美攻苏守阶段,里根推出了“星球大战”,要与苏联升级军备竞赛,而戈尔巴乔夫却提出“新思维”,期冀与美大搞缓和之势。

最终,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下,苏联减少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东欧剧变了,苏联从内部分崩离析了,当然冷战也就画上了句点。

而在世界而言,无论是政界、学界还是普通民众之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叹号与问号。

虽理论界各派不能准确预测这一事件的发生,但至少在它发生之后,也有所解释与阐述。

在冷战终结这个事件发生之前,一直是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大行其道,正是冷战终结,这一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件的发生,为建构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价值(包括深层道德信仰观念等)、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规范、信仰(主要是意识形态的选择)、认同(即塑造自我认识)是核心的几个因素,正是苏联内部这些因素的改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进而冷战终结。

从价值观讲,自反斯大林运动开始之后,华约阵营里已经开始了价值观的分化,共产主义信仰的吸引力不断下降,民主、自由等观念渐渐进入人们的脑海;同时,彼此间信任的建构与发展,需要交流与对话,双方误会的消除,避免过激的反应也有一个过程,故而苏联的瓦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世界历史中的瓦解与重构

世界历史中的瓦解与重构

世界历史中的瓦解与重构历史是一个永远不会停止的循环,它充满了瓦解和重构。

每一次的瓦解都带来新一轮的重构,而每一次的重构又反过来影响着世界的演变。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次的瓦解和重构,它们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独特面貌。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的演化就曾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瓦解与重构。

在那个没有书写的年代,人类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积累下来,逐渐适应了自然规律和社会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形态。

然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瓦解是难以避免的。

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次瓦解是公元476年的西罗马帝国覆灭,这也标志着古代文明的终结。

西罗马帝国之所以瓦解,是由于它的社会秩序已经失去了平衡。

贵族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自然而然地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政治的不稳定,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瓦解。

然而,西罗马帝国的覆灭并没有使欧洲文明进入无序状态,反而引发了一个新的文明重构。

随着突厥人的出现和伊斯兰教的兴起,欧洲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欧洲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蜕变和重构,并最终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

在人类历史中,经济变革也是引发重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大航海时代的兴起,开启了欧洲新的扩张时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和资本主义的盛行,欧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势力,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然而,在殖民主义的同时,欧洲也面临着贫富分化和社会问题的加剧,这也为一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重构埋下了伏笔。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也是瓦解与重构交替的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冷战的持续,让世界进入了一段不断震荡的时期。

战后的欧洲、亚洲和非洲都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一轮对抗和转型。

而这种历史的瓦解和重构依然在不断地发生着。

归纳之前的历史瓦解与重构,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自然灾害、环境变化等客观因素,而人为因素则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布雷顿森林体系设定时已埋下瓦解的种子

布雷顿森林体系设定时已埋下瓦解的种子

布雷顿森林体系设定时已埋下瓦解的种子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主张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怀特计划”最终击败了提议设立超国家主权货币的“凯恩斯计划”,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美元霸权持续至今。

70年后,在遭受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影响的全球经济始终未能复苏的背景下,对这场决定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会议的讨论逐渐升温。

美元是如何统治世界的?大背景是美国在政治与经济上的崛起,以及大不列颠的快速衰落——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作为当时世界最大债权国的美国,试图借作为世界上最大债务国的英国濒临破产之机,按照美国的利益重塑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

不过最近,有学者以更别致的方式讲述这一过程——美国外交关系学会国际经济部主任、高级研究员本•斯泰尔(Benn Steil)以当时英美两国谈判代表,美国财政部的哈里•德克斯特•怀特(Harry Dexter Wh ite)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 nard Keynes)这两位个性极端对立、出身与经历都迥异的人物为主角,描绘了为何凯恩斯富有远见的国际货币体系设想最终还是未能敌过主张美元全球至尊地位的“怀特计划”。

我们在他的著作《布雷顿森林货币战》(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中,甚至还能瞥见政治浪漫主义的重大影响——斯泰尔披露,一手缔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怀特,竟然是苏联情报人员,这个不为人知的细节影响了会议的走向,也影响到战后两项重要制度安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时至今日的人事决定。

虽然美元与黄金在1971年脱钩,但让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担当国际储备货币,始终会对贸易世界形成巨大压力,而这个问题始终存在于现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架构里。

对此,斯泰尔给出一个现实的例子——现在全球经济都十分敏感于美联储的退市政策,受到最大冲击的国家是乌克兰,而表现最好的是韩国和中国。

能够很好应对这些政策的国家都有三个特点,一是外来的金融资本占比较少,二是拥有庞大的经常账户项下盈余,三是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

5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

5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

识的反思主义传统。 2、历史演进: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从 实践性到反思性(从实践理性到对理性的反 思);从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
二、基本学术理念
1、关注人的解放。解放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现实制度性压迫与反抗; 批判理论:现实社会性(生产关系、社会结 构、文化)压迫与解放; 后现代主义:观念和话语压迫与解构; 女性主义:社会关系与观念和话语的压迫与 解放;

(二)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新葛兰西主义与 法兰克福学派
1、新葛兰西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解放意 识以及实践哲学的继承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基 础和社会霸权(文化与意识形态上的霸权)。 2、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哲学。 对异化理论的继承。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即不能 忽视社会生产同时也是社会符号(如规则、规范、 制度、观念)的生产,因此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就必须首先对社会符号生产进行批判和反思。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至少从1980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在整个
社会科学界就一直有着重要影响。从80年 代中期开始,后现代主义进入了国际关系 领域。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存在诸多异议。 这种异议不但存在于后现代主义的倡导者 与批评者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它的倡导者 之间。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特征
二、考克斯(Robert Cox)的国际关 系理论
1、考克斯:《社会力量、国家与世
界秩序:超越国际关系理论》 (“Social Forces, States and World Order: Beyo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2、考克斯对解决问题理论(problem-solving theory)与批判理论的区分。 解决问题理论认为世界连同组织在其中的社会和 权力关系以及制度,都是被该理论所发现的东西, 这种客观的东西就是人们在其中进行活动的既定 框架。解决问题的总目标就是通过有效地处理麻 烦根源而使这些权力关系和制度顺利地运作。 而批判理论认为,理论总是有利于某人或某种 目的。 批判理论关注:理论在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与政治秩序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这种地位对理论 化有怎样的影响?能不能以某种方式向占主导地 位的世界秩序中的不正义、不平等提出挑战?

女人喝酒(外一篇)

女人喝酒(外一篇)

077NVRENHEJIU女人喝酒(外一篇)阿 琴曾经有过三个女人在家里喝了三瓶酒的经历。

当晚,还借着酒劲儿写了一篇据说很洒脱的日记(后来被《海燕》杂志一字未改地刊登了)。

从此,我便知道我的血液里根本不拒绝酒精。

还知道原来女人也可以像男人那样喝酒,像男人那样感觉酒后的惬意和蒙眬。

只是,女人喝酒,绝对不像男人喝得那么随便,那么轻松和那么不需要理由。

女人喝酒的理由,就是女人的那份心情。

一位写作的女友大作获奖,雀跃地打电话约两个朋友去她家里喝酒。

当我们进了门,只见从不做饭的她,已经摆好了酒菜,在静静地等候。

她说放下电话她就开始准备,看她那个高兴劲,就跟个小女孩似的。

我们豪爽得跟爷们儿似的,一人一瓶,谁也无须劝谁。

一直喝到黄昏,脸都喝红了,为了她那份快乐心情。

当然也有由快乐派生出的眼泪,以及跟着眼泪一同流出的委屈与辛酸。

我们走的时候,外面下起了大雪,三个女人像企鹅一样,在雪地里留下了歪歪扭扭的身影......还有一位女友,老大不小了,千辛万苦地嫁了人又千辛万苦地离了婚。

几个女友都知道她的不易。

离婚那天,她说我们几个去喝点酒吧。

本来以为她终于离婚成功,该庆贺的,谁想,一杯酒没喝完,她竟泣不成声,说是仍然忘不了那个王八蛋。

她要我们猜她跟他分手时最后的一句话是什么?大家静静地看着她,她使劲地喝一口酒,用手背一抹嘴角,然后拖着哭腔笑着告诉我们,她呆呆地站在街角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突然她用了力气向他呼喊:杀人犯!她说那个王八蛋是个杀人犯,他杀了她一生的爱,杀了她一生的快乐和笑容。

看着她撕心裂肺的样子,几个女人的眼圈都红了。

大家不让她继续喝了,她却说,谢谢你们让我的心情好受一些,让我喝吧。

在酒面前,她原本的坚强和有些膨胀的自尊,都被酒精“瓦解”了。

此刻的女人,那么自我、那么真实,真实得那么让人心疼。

还有她的心情。

需要喝酒的心情。

独身女友,商海打拼多年,终成正果。

她总是热情洋溢地把快乐带给朋友们,有人干脆叫她灿烂姐姐。

新时代大视野大学军事教程答案

新时代大视野大学军事教程答案

新时代大视野大学军事教程答案课后作业:1、国防有哪几种类型?4种。

(1)扩张型国防(美国);(2)联盟型国防(一元化:日,韩,美;多元化:北约);(3)中立型国防(全民皆兵,瑞士);(4)自卫型国防(中国)。

2、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为国防的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1)必须认真研究和掌握好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懂得我们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

(3)当代大学生只有牢记我国防使命发愤苦读,刻苦研究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本专业中的人才,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应用于提高国家防卫能力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不辜负国家的培养,才能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当代大学生是掌握着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拥有较高素质的优秀群体,要用满腔的热情与能力响应征兵号召,应征报名参军入伍,献身于国家国防建设事业。

随着息时代的到来,以息为基础的高科技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要形式,我们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高学历,学为军用,提升我国军队整体素质与战斗力,增强我国国防实力。

3、什么是国防法规,其主要特性有哪些?(1)国防法规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用于调整国防体制、武装力量建设、国防科技建设、战争动员体制、国防生产、全民防御和国防教育等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主要特性:①调整对象的军事性;②公共程度的有限性;③司法适用的优先性;④处罚措施的严厉性。

4、我国的国防法规体系主要由那些层次构成?从纵向划分为5个层次。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法律。

(2)、国务院、制定颁布的行政法规。

(3)、国务院各部委和各总部制定颁布的法规。

(4)、各军种和大制定的法规细则。

(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和政府制定颁布的地方性法律规章。

5、新中国国防建设成就(1)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

党的和国家并存,同时向中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

苏军临阵倒戈成为瓦解苏联的致命一击

苏军临阵倒戈成为瓦解苏联的致命一击

苏军临阵倒戈成为瓦解苏联的致命一击作者:郭方达,顾智明发布时间:2015-04-02 来源:国防参考危急关头苏军袖手旁观甚至倒戈,直接推动了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原题:苏军瓦解对国家军事安全的致命影响与警示苏军瓦解,是真正的自我瓦解。

在美国国家安全前局长、著名苏联军事问题专家威廉·奥多姆中将看来,“苏联军队不是被入侵的敌军消灭的,它也没有企图从已处于土崩瓦解状态的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手中夺权,它甚至没有为维护自身生存而孤注一掷。

它也未曾向别国发动战争,以便团结国内民众来支持摇摇欲坠的政权。

它手中握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核武器,却从没有威胁过要使用它。

相反,苏联武装力量只是在埋怨不休,没有采取任何积极的行动,最终——用托洛茨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话说——‘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

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又是什么原因引发的?它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尽管有种种迹象表明苏维埃政权正走向深渊,但是连西方资深的观察家也没有估计到会出现这种结果”。

现在,让我们从国家军事安全的角度,来审视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关键时刻“苏军倒戈”成为毁尽苏联军事安全的“致命一击”苏军是苏联共产党人亲手缔造的人民军队,粉碎过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打败过希特勒数百万大军的全面入侵,曾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军队之一。

然而,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极力推行“改革与新思维”,苏军的性质逐渐发生变化,在对待苏共的态度上不仅摇摆不定,甚至在关键时刻临阵倒戈,成为推动苏共垮台的重要力量。

随着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曾经辉煌强大的苏军也崩溃瓦解,演出了一幕“共产党同它的将军们手挽手、肩并肩地走向灭亡”的“世纪悲剧”。

创建苏军的历史功绩属于列宁和列宁缔造的党。

列宁提出了一系列建军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强调布尔什维克党对军队的领导作用。

苏联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编写的《苏联武装力量(建设史)》一书指出:“党对整个国防事业的绝对领导,是军事建设的不可动摇的最高原则,是苏联陆海军强大威力的主要源泉。

从敌人内部瓦解敌人名句

从敌人内部瓦解敌人名句

从敌人内部瓦解敌人名句
出自列宁,指即便再坚固的事或物,都抵挡不住来自内部的瓦解。

事例:
1、前苏联,一个曾经鼎立世界,唯一能与世界超级霸权抗衡的实力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从深层次上来说,是苏联共产党背叛了《共产党宣言》,丧失了人民的信任,不得不沦为这样一种可悲境地:无论由谁来支撑这个党和国家,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都漠不关心其命运,人民对它彻底失望、绝望所致。

2、一统中国疆域的秦王朝灭亡。

从本质上说,是君王不能罪己而罪人,错误地判断自己的能力,放纵自己的欲望,让秦法变成了暴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残暴统治,法律严酷之极,听不进任何有益的进谏,反而处处封杀言论自由,广泛实行“焚书坑儒”“严刑苛法”,民众动辄触犯刑律,罪人多至数十万上百万。

法律严酷之极,听不进任何有益的进谏,反而处处封杀言论自由,广泛实行“焚书坑儒”“严刑苛法”,民众动辄触犯刑律,罪人多至数十万上百万。

所以导致农民暴动,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扩展资料:
列宁的主要贡献:
1、带领俄国四月革命革命推翻罗曼洛夫。

2、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府——布尔什维主义政府。

4、带领红军打退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及瓦解(课堂PPT)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及瓦解(课堂PPT)
找:①找出材料中有助于解题的信息。(显性和隐性)②找出材料与
教材的关联。
答:①坚持”论从史出”。②力求全面准确,简明扼要。
11
12、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 格局,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及其所签订的 一系列条约,形成了臭名昭著的“凡尔赛----华盛顿体 系”,试图确立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
“凡尔赛体系”
凡 尔
确立欧洲、西亚、非洲新秩序 赛

《九国公约》 《五国条约》 《四国条约》
华 盛 顿 “华盛顿体系” 体 系
确立了东亚、太平洋地区 新秩序
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冲击
时间 1929—1933年 经济大 范围 在美国爆发,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危机 特点 时间比较长、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
③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源
④经济危机引发了美国、苏联的政治危机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10
解题指导
材料解析题三个环节:读、找、答
读:结合问题仔细阅读全部材料,不仅要读正文(或表格数据、图片
主体),还要读提示语、注释、材料来源、图片的背景等,不要放 过材料中的任何细节。
知识梳理建立19191922年冲击30年代瓦解30年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稳定繁荣19241929年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经济危机法西斯政权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巴黎和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确立欧洲西亚非洲新秩序确立了东亚太平洋地区新秩序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对奥匈保土的和约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实质
——摘自川教版《世界历史》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最主要的 条约是哪两个?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 (2)两个条约都涉及到中国问题,请你任答其中一个条 约所涉及到中国问题的内容,并说说它给中国造成了怎 样的影响?这难道是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报酬吗?这 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不是,弱国无外交。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完)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完)
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和东 欧剧变的推动
“8.19事件”
一、两极格局的瓦解
——“别了,雅尔塔”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 (1)标志着二战以来两极格局的解体 (2)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鼎足之势话西方 2、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3、风云际会看东方
1、鼎足之势话西方★ 山姆大叔忙“坏” (1)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了
这大千世界充满阳光和空气 ,让土地肥沃不 再经历洗礼 ,让多少年来我们最真的寻觅, 和平 友爱 信赖 出现在这里

中国
国强必霸,不适 合中国。称霸,既有 悖于我们的文化传统, 也违背中国人民意志。 中国的发展不损害任 何人,也不威胁任何 人。中国要做和平的 大国、学习的大国、 合作的大国,致力于 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
温总理在剑桥大学的演讲
三、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1、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3、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4、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5、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6、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 秩序
美国
欧盟
俄罗斯 苏联 中国
日本
发 展 中 国 家
一、两极格局的瓦解
——“别了,雅尔塔”
1、东欧剧变(概况、原因、实质) (1)概况:
第一个
1989年柏林墙倒塌
一、两极格局的瓦解
——“别了,雅尔塔”
1、东欧剧变 (1)概况: (2)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长期受制于苏 历史原因 联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现实原因 政治上忽视民主、法制 苏联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外部 因素 原因 西方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 因素 战略

互锁局面的形成与瓦解

互锁局面的形成与瓦解

互锁局面的形成与瓦解互锁局面是指在某个军事、政治或经济领域中,两个阵营互相制约,相互牵制,导致无法打破僵局的状态。

互锁局面的形成常常源于双方意见分歧、争端或者对利益的争夺,而其瓦解则往往需要第三方的介入或阵营内部的变化。

本文将从形成原因、瓦解手段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互锁局面的形成与瓦解。

形成原因互锁局面的形成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政治方面,互锁局面的形成源于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如美苏之间的冷战。

冷战期间,苏联追求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平等和自主,而美国则主张民主与市场经济,两者之间存在着庞大的意识形态鸿沟。

双方在各自的意识形态下分别推行对精英与财富等资源的争夺,形成了长期的牵制与制约。

经济方面,互锁局面的形成源于市场资源、利益分配和贸易政策的分歧,如中美之间的贸易战。

贸易战的核心爆发是中美之间的农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贸易关税问题,而背后则存在着市场竞争、贸易逆差等因素。

双方在贸易谈判中各持己见,场外也常有行动干扰,形成了长期的贸易制裁与牵制。

军事方面,互锁局面的形成源于军备竞赛、领土争端和同盟关系等原因,如印巴之间的军事对峙。

中印之间的边界争端长期存在,各方在争取本国利益的同时,也防备对方的侵略。

赖以维持的是在边境地区部署极大的兵力和对抗态势,形成了不可破解的互锁局面。

瓦解手段互锁局面的瓦解需要依靠政治外交、经济互利和军事平衡等手段。

政治外交方面,通过谈判、协商等实现政治和解,是最常见的解决互锁局面的手段,如美苏两国通过双边谈判结束了冷战期间的互锁局面。

政治和解的核心在于双方妥协,缩小分歧,寻求一种合适的互动模式来达成一致。

经济互利方面,将双方经济利益融合起来,共同发展经济,也是瓦解互锁局面的有效途径,如中美两国通过谈判逐步解决了贸易争端。

中美之间建立起互利互惠的贸易关系,打破了双方一直以来的牵制,减少了贸易逆差,实现了互惠共赢。

军事平衡方面,通过高强度的军事力量的牵制来达到对抗平衡的目的,如印巴之间的对峙。

第28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

第28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

第28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一战的背景(1)世界形势动荡①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②它们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

(2)列强矛盾激化①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表现英德矛盾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逐渐激化法德矛盾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德俄矛盾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奥俄矛盾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表现20世纪初,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影响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2)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史论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都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

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

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预期(这对英国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在巴尔干半岛正如火如荼地种种冲突。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美国内战课件(20张)

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美国内战课件(20张)
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自由州
南北矛盾激化
蓄奴州
根本原因:黑人奴隶制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
二、内战的经过
“废除奴隶制是 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1、直接原因(导火线):
林肯当选总统
亚伯拉罕•林肯(1809 ~ 1865 年)美国第 16 任总统, 主张:逐步废除黑奴制
林肯出身贫寒、自学成才、品德高尚、生活阅历广泛、 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
“一半自由”指北方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林肯政府扭转战局的措施
奥巴马就职典礼的主题是“自由的新生”,这一表述来自林肯1863年的葛底斯堡演讲。
第3课 美国内战
自 由 女 神
一、内战爆发的原因
殖民时代开始,北方与南方不同经济、政治特点
北部:
资本主义工商业 波士 工商业生产和经营顿活动
纽 费约 巴尔的 城 摩
Homestead Act 失败的南方奴隶主对林肯恨之入骨。
,或者全部变成另一种东西。
南部只是奴隶,没有任何地位。而
我 “不废期除望 奴联 隶邦 制解 是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却期望它停止分裂。现在黑人能够登上美国政治顶峰。
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林肯政府扭转战局的措施
意 义:维护了国家统一, 北方节节败退(战争初期)
1、直接原因(导火线):
废除了奴隶制, 葛底斯堡战役北方转入全面反攻(1863年)
亚伯拉罕•林肯(1809 ~1865 年)美国第 16 任总统,主张:逐步废除黑奴制
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 转折: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
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林肯纪念堂,位于华盛 南北战争经过(1861年—1865年)

第3课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第3课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 (1917.4)
原因: ①大战接近尾声,争夺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时机已到
②战争爆发前,美国同德国关系十分紧张 ③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④直接原因:德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 ⑤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 ⑥俄二月革命后可能退出战争,削弱协约国力量,美忧其偿债能力
俄国退出一战的标志: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定
3、俄国退出一战 (1918.3)
原因 俄对德战争失败激化国内矛盾 为了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标志: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

二、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德国西线进攻受阻 1918.3月—7月 2、协约国的攻势不断加强 P14
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福煦)
后期第一次大规模反攻(第二次马恩河战役)
C ② 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
④ 德皇威廉二世退位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2、一战后期促使同盟国集团迅速崩溃的主要因素是
① 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
② 美国的参战
③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德军放松警惕
④ 协约国军队的总反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
C、②④
D、 ①③
• 3、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
作战,反映的实质是 • A、意大利背信弃义
C
• B、协约国一方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 C、列强之间的关系以自身利益为转移
• D、同盟国内部不稳定
一战与中国关系有关史实:
1、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引发山 东问题
2、日本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3、美日争夺中国:府院之争 4、中国参战 5、暂时放松侵略,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 6、对西方资本主义怀疑,学习转向。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主题整合(一)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由教材理清史实 1.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的根源 ①美苏两国的_国__家__利__益__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②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③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_恢__复__经__济__,发展社会主义。 (2)冷战的开端:1947年,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
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 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
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_和__平__演__变___”攻势;国内改革背 原因
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影响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_世__界__多__极__化__趋__势__不可逆转
[关联拓展]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 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 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B.延缓了英国对苏联冷战进程
C.体现了英国期望保持大国地位
D.反映了苏联与西方关系缓和
解析:弗兰克·罗伯茨向英国外交部提出外交建议并被英国政府接受,这有利 于推动英国对苏联政策的转变,故选A项。
答案:A
2.1949年12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决策文件,明确提出要“防止亚洲出 现足以威胁美国安全或亚洲国家稳定和安全的力量对比”。据此可知,美国 () A.认为亚洲的力量对比已经失衡 B.不将苏联视为唯一的敌人 C.致力于维护亚洲的稳定与安全 D.将冷战政策重心转向亚洲 解析:根据材料“防止亚洲出现足以威胁美国安全或亚洲国家稳定和安全的 力量对比”以及材料中的时间可得出,其强调的是新中国的成立已经对美国 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这体现了美国并不将苏联视为唯一的敌人,故选B项。 答案: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边构建,一边瓦解(外一篇)
作者:陈苑辉
来源:《椰城》2014年第12期
当我猛然惊觉,城市发展的气息早已沾染到乡村之上,故乡正悄然切换着模样。

毫无避讳地说,我不清楚跟我一样漂泊在外的村民究竟做些什么生意、什么行当,发达似乎是一夜之间一蹴而就的事,与原地踏步的我一下子拉开了差距。

差距无处不在,它往往能考验一个人内心的承受能力和强大程度,可惜,我的自尊心经不起考验,被村民的对比声一寸寸瓦解。

与其伤口被他们撒盐,不如蛰伏家中,让清静和安逸给自己做个屏保。

双亲见我整日落落寡欢不愿出去散心,就有些担忧。

敏感的他们似乎看透了我的内心,知道我在顾虑什么和畏惧什么,可又不忍心捅破那层纸。

知子莫若父,一天午饭时,父亲呷了口白酒自言自语地说,这几年村里变化大,你一个大人成天待家里,会憋出病来的,出去走走吧。

母亲正喂着钦儿吃饭,深陷的眼窝里欲言又止的样子写满了无数的期待、爱意。

扒了几口饭,我暗暗对自己说,勇敢点,走出去,走出去就意味着战胜了自己。

在我个人的字典里,青山绿水是属于乡村的,无喧嚣,熙来攘往的街道也不存在,宿于山腰,开门即可见山。

无所事事的清晨,搬张凳子,目光随阳光的脚步缓缓移动是一种享受;傍晚,独坐草坪望断空中袅袅升腾的炊烟,至暮色四合、家禽归栖才把思绪收拢了,简单而美好。

如此舒适的日子曾随我踏进青春的入口,写下一段岁月静好的影像。

而今,小心翼翼地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村道上,故乡的印象正一寸寸还原,还原。

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整个村庄空荡荡的,给人一种扑空的感觉。

偶见一两个年老的熟人,目无表情地点下头,或招呼几声后又各顾其事。

我按往自己的丧气,不让它们流露出来。

来到村庄的集聚地,我的呼吸变得格外急促、强烈。

一幢幢盛气凌人的楼房耸立于山脚、路边、水田上,被金色闪亮的阳光一照射,更显耀眼、挺拔。

朱红色的琉璃瓦,锃亮锃亮的铝合金装备,雪白得刺眼的瓷块,饱满、霸气的楼牌名……这些突然冒出来的新鲜玩意,看上去并不比城里的高楼大厦逊色多少。

高大、豪华、气派的楼房,好像一张张巨型的魔掌直插苍穹,富有力量和气魄,站在它们的身下,更衬托出我身体的渺小,微不足道。

我想,假如它们当中的任何一栋扑倒下来,都足以令我粉身碎骨,匿于尘土之中。

走在盛气凌人的楼下,仿佛被一块又大又黑的帆布盖住了鼻孔,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光亮越来越少,整个脑袋昏昏沉沉的……
理想是块掩体,虚荣常扮演先锋的角色。

命运却是一张美丽而牢固的网,困在里面的我,卯足了劲左冲右突却无济于事,网,牢不可破。

自欺欺人的话说了太多之后,残酷的现实让我学会了沉默、凝眸和独自疗伤。

在高楼大厦的映衬下,我仿佛看见了远在城里的栖身之所。

那是一间逼仄、阴暗、潮湿的出租房,每一寸肌肤都被时光吸去了光泽与韶华,剩余的光阴已经屈指可数。

陷在民办学校沼泽里的我,像一条束手就擒的鱼,始终无法跳跃而出,往纵深处游,游向自由和宽阔。

在城市,我没有一寸土地,更没有一平方米的房舍,它发展的速度令我
望尘莫及;在故乡,我又被它蜕变的速度所超越,甚至把我远远甩到了身后。

一位大婶见我茫然的样子,告诉我,这些生意场上干得风生水起的人,都是上学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业半途而废的家伙哩,狗仔,傻勇,灿古,等等。

一边仰望着他们的楼房,一边在心底默念着那些熟悉的绰号,一丝丝苦涩就蔓延到了心里,瞬间扩散出去,直到浸透全身。

越来越多的高楼把农田侵占了,可以用来耕种的土地日益减少。

故乡,渐渐陌生的故乡,你是否一去不复返了呢?
小汽车,往往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它流动、张扬、惹眼,跟房产证的隐秘和房子的固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回家路上,几辆高档的轿车从我身后呼啸而来又绝尘而去,嘀、嘀、嘀——,叫声划破长空,喇叭按出了神气,也按出了不耐烦。

我快速地闪在路边,我知道得罪不起,唯恐避之不及。

汽车的档次不低,外壳鲜亮高雅,按理说在农村是极为少见的。

车轮卷起的细尘朝空中弥漫开去,一下子迷蒙了我前行的路向。

停下脚步的我,用手臂挡在鼻孔前,本能地拒绝尘土入侵鼻孔或者呼吸管道。

阳光下,这些飞舞的小沙尘升到了一个高度,又像瀑布般四散飘落下去,有的落在路面,有的飘向路旁的菜园里,没有一丝挣扎的声响,它们跌下去重回大地怀抱的样子,多像我平凡而卑怯的命运。

细尘飞扬之时,还滚出一股股乌黑的浓烟,它们迅速成长和扩散开来,被风一吹,逐渐消逝于半空中,像某个作恶多端狞笑着逃走的妖怪。

面对这些霸道的灰尘和尾气,我只能小心谨慎地让着,待尘埃落定之后,才重新上路。

复制着城市模板的故乡,在构建的同时,也在瓦解着自身的模样。

耳畔响起一种声音,这声音决绝、支离破碎,有一个呼声却在我心头响起——那么强烈,那么悲怆。

时间是张停尸床
触摸过往,仿佛触摸在自己最敏感的腹肌上,那种感觉无法言说,却从指尖传向心房。

望着墙上多年前写的几个大字,旧时光的气息又飘到了鼻尖。

宣纸已蜡黄,乌黑的斑迹一点点粘染在上面,边角处微卷,像一片抽干水分的叶子。

斑驳的桌下,一摞摞书籍落满了灰尘,手指往上一抹,一条灰白的痕迹形如父亲犁过的田地,裸现出细长的沟壑。

突然,路上传来了一阵喧闹,细听,锣鼓声声,哀鸣沉沉,吵醒了下午四点时分的冷静。

出门坪,只见劈里啪啦炸开花的纸炮声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送葬队伍。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束束挽联,细竹挂着黑布,黑布上写有“千古”“悲恸”之类的宋体粉笔字,由一群十几岁的孩子们擎着,一步步向前。

队伍中间,是头扎白巾的死者家属,他们紧跟棺木缓缓前行,隐约传来无法抑制的细碎的啜泣声。

走在最后的自然是观看者,他们多半已经上了年纪,弓着虾米般的身子,佝偻着腰,走路时两条手臂弯曲着,一晃一晃的。

他们一定是死者生前的玩伴、朋友,现在送其最后一程。

我想起了去世几年的大伯,也想起了病殁十几年的堂嫂。

天国那边的生活还好吗?还有烦恼、贫穷和病痛无休止般的折磨吗?死和往事都无法修改,像已经上交的错误答卷。

思念打开了一扇窗,翻开时光的页面,我望见一张张熟悉、苍老的脸庞。

“你阿聋叔公走了……”踏上异乡路第一年,我回家后与村民交谈时突然发现,那一年走了好几个老人,根本
不止“阿聋叔公”一个,我却一点儿不知情。

人走了,名字还在,常被人不经意地提起,换来一阵感慨。

于是,当我再想起这个人,不论这个人是年老,还是年轻,就像突然掉进了某个大坑,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黑暗,伸手不见手指。

第三年开始,我叫母亲及时告之我去世的村民名字,包括他们死的方式、年龄。

母亲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好几秒,才轻轻地“嗯”了一声,仿佛有些顾虑。

那一年的三四月份,母亲拖着绵长的伤感告诉我沙古表舅英年早逝,接着是……细数这十多年来,母亲用低沉的语气陆续告诉我——“你的叔祖母病死了”;“立汉叔公也走了”;“你权华大舅的老婆被河水淹死了”……最近的一次,是我大舅患食道癌去世,母亲的凄腔让我再一次想起他的容颜和我外婆。

九十有三的外婆,每次返乡,我必去看望她。

风烛残年中挣扎的外婆,用一根棍子支撑起走路的摇摆和岁月的残忍。

她张口说话,裸露出里面空荡荡的牙床,双唇朝里陷进去,似乎吞噬了数不清的风霜和雨露。

她耳背,常常听不清我们的话语,可她特别记得我老婆的名字,令芳激动不已。

我蹲下去抱紧儿子,不停地教他喊“阿太”(客家话,意为太外婆)。

外婆笑起来的样子跟孩子似的,真诚,可爱,像一块石子推开的涟漪。

外公的遗照挂于一房中,黑框,白底,看上去有些肃穆。

喜欢一个人静静待着的外婆,看了几十年的景物依然没有看厌,一张八仙桌,几条长凳,腐蚀斑斑的家具,苔藓爬满的屋檐,以及青苔显露的天井,每一处都氤氲出远去而熟悉的时光。

有时候,外婆的目光转移到外公的遗像上,似乎所有的记忆都凝聚在上面又一一铺展开去,如宣纸上滴下一滴墨水,迅速晕开。

外公驾鹤西去的那一年我读初三,正如火如荼地迎备中考,入土那天我居然没回去,结果愧疚和遗憾,就跟随了我近二十年。

时间是一张冰冷而无情的停尸床,任何事物都要死在它怀里,最终被腐蚀得尸骨无存。

从长长的送葬队伍中,从十几年来母亲告知我去世村民的消息以及步履蹒跚的外婆身上,我似乎看到了双亲的将来——他们的生命迹象日日退化着,终有一天也会被病魔击倒,最后,就把住处永远留在了青山,这该是令我多么撕心裂肺的事啊!不知多少个夜晚惊起,“子欲养而亲不待”反复盘旋脑海,久久不肯消去。

哎,老人的留守问题,一直像阴霾,密布于我的心房。

孝道这一块,我已留下太多遗憾,那么就算再苦再难,我都会把孩子留在身边,不让它们沦为留守儿童,他们应该有更美好、更广阔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