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

一切景语皆成情语。

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

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

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10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100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100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同答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10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100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100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

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

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

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汉①上晚步(宋)赵长卿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

一著画难成,雪霁②乱山无数。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注】①汉:汉江。

②霁:雪后转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 忆江南B. 如梦令C. 浣溪沙D. 沁园春(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B(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

“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

“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解析】【分析】(1)如梦令,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通体以六言句为主。

故选B。

(2)考查学生对诗词情感解读能力。

冬日汉江上本极静谧,忽然船桨击水,寒鹭惊飞,与积雪的远山相映,平添不少江山生趣,这景色实难描画,遂使诗人赵长卿留连忘返。

末句“数遍溪南烟树”,状不忍遽去之情宛然。

故答案为:(1)B;(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

“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

“数遍溪南烟树”正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体裁的理解辨析能力。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忆江南》音节流丽谐婉;《如梦令》一般用以抒情,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

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

;《浣溪沙》上半阕急,下半阕缓和;《沁园春》壮阔豪迈。

(2)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数遍烟树,是一种平凡而又夸张的说法,烟树虽然很平常,但是在作者眼里,却代表了汉江的一草一木,作者构思巧妙,用“数”字表达了自己对汉江的留恋和相看永不厌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

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

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

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

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

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 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B,C(2)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

杨花落尽,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

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指故乡。

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2)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但诗人的心境却不完全一样,请作具体赏析。

【答案】(1)重阳节(2)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柳绵飘白;东风老(子规叫)(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解析】【分析】(1)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故答案为:(1)① 柳绵飘白;② 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这些景物体现诗歌描写暮春的景物特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诗歌阅读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同答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后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2)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1)“涨”,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

结合这句话分析,诗人所写季节是秋天,所写的天气是下雨,巴山地区连绵不断的秋雨使池塘里的水面越长越高。

结合诗歌首句内容分析,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因此这个“涨”字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2)前两句表达诗人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既然没有办法回家,诗人就想象他日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因此这两句想象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故答案为:⑴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⑵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 ________”、“ ________”、“ 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解析】【分析】(1)根据夏季景物的特点答题。

“新苔”满地说明是夏天,“绿树”也说明是夏天。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夏季的中午,诗人午睡醒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南风把房门吹开,正不停地掀起桌上的书页。

因此这里的“偷”是“偷偷的,在人不知不觉时”的意思,它把南风拟人化,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青苔;绿树⑵“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

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

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2.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运用比喻修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 ________”、“ ________”、“ 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解析】【分析】(1)根据夏季景物的特点答题。

“新苔”满地说明是夏天,“绿树”也说明是夏天。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夏季的中午,诗人午睡醒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南风把房门吹开,正不停地掀起桌上的书页。

因此这里的“偷”是“偷偷的,在人不知不觉时”的意思,它把南风拟人化,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青苔;绿树⑵“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

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

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汉①上晚步(宋)赵长卿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

一著画难成,雪霁②乱山无数。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注】①汉:汉江。

②霁:雪后转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 忆江南B. 如梦令C. 浣溪沙D. 沁园春(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B(2)表达了词人无限的留恋之情。

“一声鸣橹”后的满川寒鹭、雪霁乱山,都给人无数惊喜,平添不少江山生趣,使得词人流连忘返。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植物_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① 满溢(满);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

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选文,回答以下问题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惟有南风旧认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 ________”、“ 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谈谈幸亏哪里。

【答案】( 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认识的调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安逸的心情【分析】【剖析】( 1)依据夏季光景的特色答题。

“新苔”满地说明是夏季,“绿树”也说明是夏季。

(2)联合诗歌内容剖析,夏季的正午,诗人午休醒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南风把房门吹开,正不断地掀起桌上的册页。

所以这里的“偷”是“悄悄的,在人不知不觉时”的意思,它把南风拟人化,写出了南风这个旧认识的调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安逸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 青苔;绿树⑵ “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认识的调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安逸的心情【评论】⑴ 本题考察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

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需联合诗中有关信息剖析即可。

⑵ 该题考察对诗歌语言的剖析,考察的是炼字的艺术。

剖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而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光景描绘或感情的表达方面富裕如何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2.阅读下边的唐诗,达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惟有南风旧认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谈谈幸亏哪里。

【答案】( 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认识的调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安逸的心情。

【分析】【剖析】( 1)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挑选详细的意象填写作答。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以下问题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唯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夕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 ________、 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同意哪个词语?请联合诗歌内容说明原由。

【答案】( 1)柳绵飘白;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一“道”重视于描绘夕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表现夕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拥有动向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响应,在朦模糊胧的树木、夕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回去”。

【解析】【解析】( 1 )经过写落花、柳绵、夕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 2)此题观察赏析诗歌的遣辞炼句。

张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状况,联合诗歌简要解析。

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其余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余表达技巧。

故答案为:( 1)①柳绵飘白;② 东风老(子规叫)。

( 2)选“树”好。

一“道”重视于描绘夕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表现夕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拥有动向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响应,在朦模糊胧的树木、夕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回去”。

【讨论】( 1)此题观察理解内容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这些光景表现诗歌描绘暮春的光景特点。

(2)此题观察赏析诗歌的遣辞炼句。

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解析,不可以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联合全诗的境地感情来解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余方法下手,此后依据运用的方法来解析该词表达的见效,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以下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哪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 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B,C(2)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

杨花落尽,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 “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 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B,C(2)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

杨花落尽,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重阳节;“九日”;“登高”(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分析】(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故园菊”也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2)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遥怜”直抒胸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重阳节;“九日”;“登高”⑵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意对节气的了解和我掌握,注意从诗句中去领悟,辨析,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标题信息、诗句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______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A. 一牛吃过柳阴西B. 不脱蓑衣卧月明C. 收篙停棹坐船中【答案】(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2)A【解析】【分析】(1)“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

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

故选A。

故答案为:⑴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⑵A【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意思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要理解,并进行合理的推测,要结合语句的前后关系进行分析理解。

3.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4.诗歌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答案】(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

《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

《鹿柴》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鹿柴》“但闻”二字写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

《山居秋暝》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

《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点评】(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

答题时应注意,比较阅读是将两篇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鹿柴》和《山居秋暝》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题时应注意,《鹿柴》写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6.阅读诗歌《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 “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 “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 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阔”是本诗的传神之笔,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A(2)C(3)同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