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210105Z10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中国思想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教材:1、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教学参考书:1、于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08-01出版;2、张岂之叶国华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语录》,西安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3、乙力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3 月出版;4、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是如下几点:一是大学思想品德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把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从传统文化中开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以传统文化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可以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现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知识体系与生活体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即是把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活动与关系以文化的载体带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的土壤中更接地气。
三是对于教育对象而言,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一种化成的活动,二者形成合力——即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素与功能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要素与功能整合起来,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四是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与极高的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作为一种现实的制度性安排能更有效地激活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与功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包括儒家思想、道教思想、佛教思想等。
这些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积淀和人文精神,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下是我对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正义和公平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五行,并重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些价值观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应该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关心社会公平正义,并理解个人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塑造来改造自己并影响他人。
对大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应该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和自我实现,不仅仅关注功利主义和自身利益,而是追求内在的美德和道德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创新和智慧的追求。
传统文化对于人的智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理解古代智者的思维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不仅仅是机械地接受和延续传统,而是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现实问题中发挥智慧。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与包容的社会关系。
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鼓励人们相互尊重、包容和互助。
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应该学会平等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差异和多样性,并且在面对冲突和争议时寻求和解和妥协的方式。
这种和谐的态度有助于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这些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中国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它不仅有助于弘扬正义和公平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公民意识,还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鼓励创新和智慧的追求,强调和谐与包容的社会关系,以及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性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性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上的宝贵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思政教育成为了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成为了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以有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当今社会风气日趋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思政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性,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将为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性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其研究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传承和发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血脉。
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
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性,有助于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和道德规范,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基础。
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性研究可以促进新时代教育观念和体系的建设。
传统文化强调德行修养、道德锤炼,与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
通过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和实践案例,可以为构建立德树人的现代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性还有助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具有国家情怀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塑造青少年健康向上的人格和价值观念至关重要。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思政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思政一、引言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作为一门涉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学科,民俗文化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塑造良好品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俗文化课程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
二、民俗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关系1.强化价值观引领:中国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家庭观、孝道观、友情观等。
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
2.培养审美情操:中国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符号,能够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3.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和传承民俗文化,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民俗文化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1.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在课程设置上,将民俗文化纳入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
编写相关的教材,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注重价值引领和情感教育。
2.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专业水平。
鼓励教师参与学科研究和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3.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讲座、互动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4.校本资源开发:充分利用校本资源,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通过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亲身体验和认同感。
5.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全面评价。
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试外,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报告、项目展示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思政水平的提升。
四、推进民俗文化课程思政的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加大对民俗文化课程思政的政策支持力度,明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1.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通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自尊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理念,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
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使他们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3. 增强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创造力源泉。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修养水平,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身魅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4.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社会智慧,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导向。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世界的提升,增强对文明和和谐的向往和追求,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取向,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久发展。
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认识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
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通过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国庆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庆祝国庆节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端午节鼓励民众团结互助,有利于弘扬民族团结精神;中秋节强调家庭和睦,有助于倡导家庭和睦之风;重阳节提倡敬老孝亲,有利于弘扬敬老孝亲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家国情怀和传统美德。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国庆节,爱国主义,春节,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端午节,民族团结,中秋节,家庭和睦,重阳节,敬老孝亲,重要意义。
1. 引言1.1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弘扬了爱国主义、家庭观念、敬老孝亲等传统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礼俗和习惯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使其具备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
通过参与传统节日活动和仪式,大学生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从而促进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传统节日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更加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一、概述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日益凸显,二者在深层次上的融合与互补,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与视角。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成长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推动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更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教育资源。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进而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这种融合也为我们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提供了可能。
我们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如注重因材施教、强调知行合一等,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从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索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与应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
它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的支撑。
1.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内容上的相互渗透,更体现在价值理念上的高度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哲学思想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挖掘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精髓,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为大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推动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培养爱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孝道、仁爱、忠诚、礼义、廉耻等为核心价值观,倡导“天下为公”的观念,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传承历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进而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和动力。
二、弘扬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伦理和家国情怀,鼓励个人为家庭、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孝道、礼仪、家庭和谐等观念,提升家国情怀,增强对家庭和社会责任感。
在家国情怀的熏陶下,大学生会更加关心家人和社会民生,更加珍惜祖国的繁荣稳定,更加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为民族发展献力献策。
三、塑造社会责任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圣人求仁,工匠求艺”,崇尚人生修养和精神追求,倡导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大学生将受到尊师重道、知行合一、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把自己的发展融入到社会责任之中,自觉承担起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责任和义务。
四、增强文化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从而建立起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心意味着对本国文化的坚定信仰和对多元文化交流的开放包容,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融入世界文明,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有力的声音。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和价值(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从“狭义”的文化角度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佛道文化为补充,经过几千年文明发展一直传承下来的、流传至今的,关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精神理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有着深厚的底蕴和重要的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1.中华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内容的内在动力和思想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根本,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它不仅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而且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和理想信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国家文化发展的助推力,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中汲取力量,深入挖掘出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重要途径。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明确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这是我党在文化发展领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加之传统文化无论是在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还是道德教化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内容和资源优势,能够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汲取个人发展所欠缺的精神、道德、理念,使当代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各色文化中把握正确的思想文化内容,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中西方当代与历史文化的交融、补充,丰富与完善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内容与结构,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人格。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抓住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和责任,既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生日常管理范畴,更要担负起发展、传播、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任。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
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在经过哲学的反思以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稳定的民族文化。
说它是稳定的,是因为它有相对的不变性,能够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延续不断。
比如过春节、祭祖。
我们说它是传统文化,就意味这一文化具有稳定性和相对的不变性,否则它就不是传统的。
历史上存在而今天不存在的文化现象就称不上是传统文化。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古延续至今的文化,而不只是过去的文化。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不同的民族会形成不同的思想、习俗、道德、政治、宗教和哲学等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些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汇合成一个民族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以汉族为主体而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
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
从地域上说,有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等等;从流派上说,在先秦有儒、道、墨、名、阴阳、法六家的不同,汉魏以后,又出现儒、道、佛三教的鼎立。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而佛道文化为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
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部分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亦有其精华和糟粕。
不能只看到精华而看不到糟粕,或者只看到糟粕而看不到精华。
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精华和糟粕各居其半,没有轻重,而是精华是主,糟粕是次,精华是根本,糟粕是枝叶。
我们的民族在几千年中形成的文化,如果糟粕多于精华,或消极同于积极,那么,我们的民族还算是伟大的民族吗?在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一个民族文化很糟而民族却很伟大的怪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次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硏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次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硏究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的深化和完善。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次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一定的探讨和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内涵丰富多彩。
其中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中医药文化、文学艺术文化等众多方面。
这些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和文化基因,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道德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孔子的仁爱之道、老子的无为而治、释迦牟尼的菩萨慈悲、中医的阴阳调和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较混乱,缺乏正确的思想理念。
一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和认同感。
一些大学生缺乏对国家、民族、家庭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认同感不够强烈。
由此可见,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改革和完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精神财富,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文化,弘扬“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倡导孝道、忠诚、诚信等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对于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具有重要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研究课件-PPT
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以及人们所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观念或精神境界,如“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
;“仁者爱人”的博爱大众精神;“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
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丰厚的资源在人文领域,中国传统文化最主 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注重人生伦理价值与艺 术品位,注重人生的自我修养与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在 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道,追 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 人文、重人伦的特色”。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 化,对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审美情趣、 增强民族文化尊严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应 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优秀传 统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使其内化为相对稳定的气质、修养和人格。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同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 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以及人们 所达到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传统文化的 发展推向新的水平;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又为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离开了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一定的载体即特定的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如道家老子提出 的“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的思想,范 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的思 想,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的 “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的思想,顾炎武的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等都闪烁着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以来,有“五四”精 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及延安精神等传统革命精神。 因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革命精神教育,有利于激发 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 想,激发其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浅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
浅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应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质的时代新人。
本文将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路径展开论述。
一、意义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诗词文化、书画文化等。
传统文化对民族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领悟中华文化的深邃内涵,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2.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包括仁爱、孝道、忠诚、诚信等传统美德。
这些传统美德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塑造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融入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多元化视野和包容心态,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竞争力。
这对学生将来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二、路径1. 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播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播。
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举办文化节、策划文化活动等形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向学生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2. 引入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积极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
通过选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文化名人的故事、古代智慧等,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深入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随着中国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面展开探讨。
1.1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强调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尊重。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1.2 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仁爱、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使大学生明白什么才是人生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应有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行为准则,为他们的人生道路指明方向。
1.3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
通过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明白个人的成长和幸福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统一,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栋梁之才。
1.4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传统理念中蕴含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
通过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自信心。
2.1 课程设置学校可以通过设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反思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2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举办传统文化节、展览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面对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重大借鉴和契机,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原则、方法、文化认同等方面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所谓“传统”,从文化学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逐代延续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流变与整合过程中。
因此,并不是所有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称之为传统文化。
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能积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生命活力而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文化称为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形成了世界上极具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在民族的生存与延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时对于外来文化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力。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1、是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和道德水平的需要。
多年来由于人文主义的不被重视,加之西方一些外来思想的不断涌人,良芳不齐、泥沙俱下,使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一些学生缺乏应有的修养和情操,思想空虚、颓废,对社会缺乏社会责任感,功利色彩浓厚。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因素,如爱国、礼貌、孝敬、刻苦、自强、天下为公等精髓,唤醒他们心中的热情及其积极的部分。
2、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这个机会对我们的思想进行西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
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一定要掌握住思想阵地,利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引导全学生、教化学生,激起他们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分辨良荞的能力。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对中华文明的创造、发展、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日益重要的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多元体系的,具有很多方面的内涵,如“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理念,古典文化和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诸多艺术形式。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和认同中国的文化和传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个人世界观。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重视人的尊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依存,提倡实用主义与慈悲,是对现代社会“功利主义”与“竞争至上”思想的一种正面回应。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国的传统和文化。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进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差异性。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青少年对道德的思考和判断,促进他们道德行为的规范化。
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首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促进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弘扬。
其次,学校应从课程和教材上着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融入到教学中。
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特色教育、校内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等形式来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另外,家庭和社区也应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还需要培养具备传承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还要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
这需要教育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教育培训和创新,培养更多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者。
传统文化,思政
教师素质:教师是否具备深 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教学能 力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否合 理,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 的需求
评价机制:是否有完善的评 价机制,能够客观地评估教 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发展趋势
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将更加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将更加 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教育概述 02 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内容 03 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方法 04 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案例 05 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评价与展望
01
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概述
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概念
传统文化:指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包括儒家、 道家、佛家等思想文化。
思政教育: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指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引导学生了解 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重要性: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 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02
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内容
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
儒家思想:仁、义、礼、 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道家思想:无为而治、道 法自然等哲学思想
墨家思想:兼爱、非攻等 伦理观念
法家思想:法治、权术等 政治理念
佛教思想:因果报应、轮 回等宗教信仰
诗词歌赋:抒发情感、表 达志向、反映社会风貌等 文学形式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仁爱: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强 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礼仪:注重礼仪,尊崇传统,强 调个人与家庭之间的道德教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稳定的民族文化。
说它是稳定的,是因为它有相对的不变性,能够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延续持续。
比如过春节、祭祖。
我们说它是传统文化,就意味这个文化具有稳定性和相对的不变性,否则它就不是传统的。
历史上存有而今天不存有的文化现象就称不上是传统文化。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古延续至今的文化,而不但仅过去的文化。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不同的民族会形成不同的思想、习俗、道德、政治、宗教和哲学等观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些思想观点和生活方式,汇合成一个民族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即是以汉族为主体而由多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
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
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
从地域上说,有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等等;从流派上说,在先秦有儒、道、墨、名、阴阳、法六家的不同,汉魏以后,又出现儒、道、佛三教的鼎立。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而佛道文化为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
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部分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亦有其精华和糟粕。
不能只看到精华而看不到糟粕,或者只看到糟粕而看不到精华。
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精华和糟粕各居其半,没有轻重,而是精华是主,糟粕是次,精华是根本,糟粕是枝叶。
我们的民族在几千年中形成的文化,如果糟粕多于精华,或消极同于积极,那么,我们的民族还算是伟大的民族吗?在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一个民族文化很糟而民族却很伟大的怪事。
正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主流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它才孕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向上的国民品格。
故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屈,受尽曲折而后强。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虽然是为人类所创造的,但它反过来却有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作者:————————————————————————————————日期:2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其内容博大精深,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有着其重要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应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充分汲取传统的养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
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
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转变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积淀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除却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亦有其精华和糟粕。
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精华和糟粕各居其半,没有轻重,而应该是精华为主,糟粕为次。
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和思维观念,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引导和帮助,以区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认真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智统一,以德统智,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型文化。
实践证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借鉴,通过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传统资源,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通过儒家孔学的几个基本理论思想来浅显地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仁,亲也。
”(《说文》)“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
这对于大学生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有着重要意义。
“孝,善事父母者。
”“悌,善兄弟也。
”(《说文》)“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
“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该着重对父母的尊重。
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
即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还认为,父母若有过错,子女应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而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便所谓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
“悌”则是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
孔子非常重视“悌”。
其弟子有若根据其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术”。
“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说文》)“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达到了“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地步。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
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
《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自从民国以来,中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
“礼”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
现如今的我们依然需要受到“礼”的约束,不可把儒家文化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
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其中占据相当分量的优秀的东西,还是依旧要继承并发扬。
“忠,敬也。
”“恕,仁也。
”(《说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忠”是一种对事对人的应有品德和行为准则。
其对象较为广泛,对自己的份内之事,对亲、师、友、君所交待的事都要“忠(尽心)”。
间接地,也便成了待亲、待师、待友、待君都应“忠”。
在《论语》中,未见孔子对“忠”字有过直接释义。
而有“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可见,所谓的“忠”,绝非是后世所理解的毫无原则的愚忠,而该是有原则的忠。
“忠”既不拘于时空,也不拘于地域,推之古今而公行,放之四海而皆然。
在孔子的理论中,“忠”与“恕”是并列的。
因“恕”而得到“忠”,为“忠”以行“恕”。
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
忠从属于积极的层面,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恕从属于消极的层面,即“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信,诚也。
”(《说文》)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视为贤者必备的品德,即凡在言论和行为上都做到真实无妄。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是联结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能增强人的凝聚力。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又“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其最终目的在于“辅仁”。
目前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发展和切身的利益,而少有注意到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是市场观念和价值理性后出现的价值真空,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则能有效地填补这片真空。
然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冲突的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排斥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理由。
平心而论,“五四”运动以来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虽然其主观动机也是想使中国迅速进入现代化国家,也未尝不是爱国,但是在理论上,他们至少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是产生和形成于封建社会,带有不少对今天来说是糟粕的东西,比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
但是产生和形成于封建时代的文化并不等于是封建文化。
二是把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化”。
固然,西方国家走在现代化的前列,但是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的模式并不相同,因为它们现代化所依据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
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却是抹杀了各个国家现代化所凭借的不同社会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贯穿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史,曾引导中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我们理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用传统文化中的明辩义利思想,端正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加强青年一代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互促进,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突破,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不容稍懈。
参考资料:1.百度百科-儒2.崔利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3.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4.朱久兵、刘光顺《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