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中的心理学运用尝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中的心理学运用尝试
中江县青市乡中心学校龚辉伦
“学困生”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不好且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
“学困生”在所有的学科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在初中数学学科中的“数学学困生”则又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学困生”比例,这部分学生大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学习意志薄弱,原有认知水平较低。
基于此,本人以心理学有关理论为基点,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学困生的转化作了一些如下的浅显尝试,收到了一定效果。
一、引导数学学困生自我接纳,正视自己的学习现状。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第一步。
众多教师认为,对学困生要“保护”自尊心,不能贴上“学困生”的标签,而事实上,这种保护是一种“伪保护”,他们早已在小学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导致的后果是,他们在课堂上不敢大胆回答问题,参与讨论;一做作业就抄——怕受到同学的嘲笑,成为“自欺欺人一族”。
不能接纳自己,当然就不会产生改变。
我分析了学生的入学成绩后,将其中的“数学学困生”组成了一个“奋进”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同类同学中找到依靠,由小组的接纳同化为自我接纳。
低起点,低要求,为他们的点滴成功抛开了“绊脚石”。
此后,这个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时,即使出现了错误,其他同学也会给予理解,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其他同学就也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二、重视教师期望对激发数学学困生学习需要及内驱力的影响。
心理学里有一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即“皮革马翁实验”,实验反应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产生明显的正向效应。
所以在对待“数学学困生”上,作为教师首先要对他们的学习充满信心,相信他们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在数学科学习上有进步,能达到自己满意的成绩。
其次,教师的期望值应当恰如其分,并要采用多种途径促使期望的实现,让期望产生良好的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因此,在课堂上,我根据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尽可能的让“数学学困生”们有展示自己的机
会,提问后便给予他们比其他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时间,更多的引导,更耐心的倾听,更多的微笑和赞许,更及时的正面评价,满足学生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
为减少他们数学学习的失败体验,我在上《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课前就告诉“奋进组”小组长,先让本小组成员去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计算一下本节例题题目,并明确告之哪些计算题目要由学生进行板演,让这组同学对上课情况有一个充分的准备,消除课堂紧张心理状态,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或者进行板演。
在进行单元测验时,我让这一个小组的同学自己出40分左右的试题,保证本小组每一个同学能有一个满意的期望考试分值。
三、引导数学学困生们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
根据心理学家韦纳的归因理论研究结论,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
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数学学困生的归因是对行为因果关系的简单化的判断,是可控的、可变的,教师就有必要对归因类型向着可控的方向迁移。
当一名数学学困生长期成绩没有长进行时,教师应怀着爱心,不批评、不指责,我常常与这一小组的同学单独沟通、谈心,指出成绩不好并非由于脑子笨、能力差,而是由于学习方法或努力程度还不很够,妨碍了成绩的进步。
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这些外部原因,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及逆反心理,使他认识到自己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是“不可救药”。
我经常在班级公开场合,对课堂提问回答较准确或者学习进步的学困生进行大肆鼓励:大家看一看,只要你们努力学习,同样可以将数学学好嘛。
当他们与其他同学付出同样的努力时,数学学困生们将从我这里得到更多的奖励,从而强化“习得性勤奋训练”,在班级中将“强化分值”变为“强化努力”。
四、运用策略,促进“数学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真正有所进步。
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而内部动机的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教师要运用一定的策略,通过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让“数学学困生”们对数学产生热爱,从而真正地在数学学习中有所进步。
首先,教师要进行策略教学。
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过
程,重视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刘儒德教授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中提到的“沉锚”效应对此又进行了肯定。
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造现实的情竟来体现数学的价值,无疑会提高“数学学困生”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日历问题》时,恰逢参加德阳市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因此,我先让学生观察各小组分发的日历卡片,说出日历中的日期关系,再提问“老师不久又要去参加学习,我看了一下,我学习的三天时间和为27,你们知道我是这个月的哪三天去学习吗?若为了不影响老师给你们正常上课,我们的学习将安排在这个月的三个连续的星期天,我算了一下,它们的和是39,你知道这三个星期天是本月的哪几号吗?”由于和真实事件相连,学生合作探索积极性很高,课堂活跃,所有学困生均参与了问题的思考。
在后来的测试中,我发现,我班的“奋进”小组成员仅2人还不会做此类题目,其他同学掌握均很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其次,要加强后进生的学习策略辅导。
奥苏伯尔的认知心理理论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根基上产生的,新知总是通过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后获得意义的。
”“数学学困生”们学习困难,大多原因是因为在曾经的学习过程中出了状况,对知识掌握不过关,从而导致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难以达到“同化”和“顺应”效果,所以提高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保证新的知识不挪下是一个关键。
因此,在初一的数学教学中,我强调知识的课前准备,每节课用3-5分钟时间进行旧知识的准备训练,同时教给他们正确制定学习计划的方法、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掌握数学听课及归纳知识的方法、科学用脑的方法等相关知识(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
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真正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
总之,“数学学困生”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转化工作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数学心理学的研究理论为我们的“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相信在此指导下“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更富成效。
参考文献: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蒋奖编著 2008年10月
《用心理学理论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研究》吴尚彬(论文)
《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的研究》刘英琦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