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肝门区转移长期存活1例报告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702 -Chiu J Gastnexteni , 2922, Vol. 25, No. 2•病例分析与个案报道•原发性胃肠道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谢转红1马文莉1李戟毗1 丁霏霏5王 祥6**D0I : 2. 52aa/j. imu. 1008-2025. 2222.12.215* 本文通信作者,Email : wanyxiang@ lze. edu. co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1 (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关键词胃肠道肿瘤;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治疗Primara MaUanane Melanoma of Gastraintestinal Tract : A Case RepolC and Review of Literathrr XIE Zhuannoog 4, MA Wenlc , LE Jipin , DIEG FeifeC , WANG Xiaag . 4 Thr Secong Clinical Meduao Collegd of Lanzhoo Unuersite , Lanzhon ( 730030) ; 2Dedartmedi of Gastroenterolowy ; O ic Secong HospUal of Lanzhon University , LanzhonCoirespoiidence to : WANG Xiang, Email : wanyxiang@ lze. edu. coKey worde Gastnintestinal Neoplasms ; Melanoma ;HisWhathology ; ImmunohisAchemistn ; Diagnosis ;Theeaps病例:患者女,49岁,因“食欲不振半年余,间断腹胀2余天”于2020年-月8日收治入院。
患者半年余前无明显因下 欲不振、腹胀,无其 道症状。
脉络膜黑色素瘤误诊1例
脉络膜黑色素瘤误诊1例戈瑶;杨红【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47)004【总页数】3页(P493-495)【关键词】脉络膜黑色素瘤;转移;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除术【作者】戈瑶;杨红【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武汉 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3.4葡萄膜黑色素瘤根据原发部位分为脉络膜黑色素瘤(choroid melanoma,CM)、睫状体黑色素瘤和虹膜黑色素瘤,其中以CM最常见,约占葡萄膜黑色素瘤的86.3%[1]。
CM易发生全身转移,最常亦最早累及肝脏(89%),有研究显示即使眼部原发病灶得到了早期控制,其5年和10年转移率仍高达25%和34%[2]。
一旦CM发生转移,由于尚未有针对转移性CM的有效治疗手段,约80%的患者会在1年内死亡[2-3]。
有统计显示CM的初诊漏诊率高达23%,而漏诊及误诊将导致治疗的延误,约10.9%的患者治疗延迟大于6个月[4]。
因此CM的早期诊断与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1 病例资料患者,男,40岁,因“右眼视物不清1月”在外院住院治疗,诊断“右眼视网膜脱离,右眼脉络膜脱离,右眼占位性病变”,于局麻下行“右眼玻璃体切除+气液交换+硅油填充术”,术中于上方灰白色隆起处(角巩缘后6 mm)行巩膜穿刺见血性液体。
术后第1天患者自觉右眼视物不清较术前加重,行眼眶+头颅MR平扫提示右侧玻璃体内2个短T1长T2异常信号,考虑为出血,予以抗炎、止血等对症治疗。
术后第7天,患者至我院门诊就诊,专科检查:右眼视力指数/10 cm,眼压18 mmHg,角膜透明,前房深度可,PACD>1CT,闪辉(±),瞳孔圆,直径4 mm,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轻度混浊,硅油下眼底颞上方网膜下/脉络膜下明显实性隆起,诊断“右眼球内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玻切+硅油填充术后”,建议患者行PET检查排除眼内肿瘤性病变,患者未采纳,遂予以抗炎、活血化瘀等对症治疗,半月后复诊时见实性隆起似较前稍低平,故继续同前治疗,后复诊2次,实性隆起未见明显变化,再次建议完善PET检查,患者仍未采纳。
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CT表现1例
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CT表现1例1. 引言1.1 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CT表现1例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恶性黑色素瘤的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增加。
肝是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在CT影像学中,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表现多样,主要包括肝实质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病灶呈现明显强化。
肝脏的边缘可以呈现分叶状改变,周围组织可能出现压迹征象等特征。
通过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医生可以确立诊断依据,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一般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方式。
对于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早期干预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通过了解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医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识别和治疗水平,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临床资料患者为53岁女性,主诉右上腹疼痛数月。
既往无肝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
体格检查未见异常,肝肿大及压痛,未及包块,脾未及大。
血常规、肝功能、血糖及肿瘤标志物检查未见异常。
腹部CT示:肝脏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灶,部分边缘可见卫星灶。
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考虑恶性转移性肿瘤可能。
为确诊,行肝穿刺活检术,病理学提示黑色素瘤。
综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诊断为肝多发黑色素瘤转移。
病例一致确认为肝多发黑色素瘤转移。
黑色素瘤可发生于皮肤和黏膜,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肝转移性黑色素瘤相对较少见。
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易被忽视。
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对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正规的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可能是治疗的有效手段。
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
预后评估需要长期随访观察,注意复查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黑色素瘤的预后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2.2 影像学表现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在CT影像学上的表现是多变且具有一定特征性。
超声诊断肝脏炎性假瘤1例
混 杂 低 密 占位 ,强化 效 应 弱 而不 均 匀 。初 步诊 断 :肝 母 细 胞 瘤 。住 外科 手 术 治 疗 。术 中所见 ,右后 叶见 一 大 小 约 ¨ .c 0 m×8 0 m×4 5m 茄形 新 生物 , 膜 完 .c .c 包 整 , 肿 块剥 除 术 。 行 病理 检 查 : 物 为血 凝块 组 织 , 肿 其 肝包 膜 表 面纤 膜 增厚 ,玻 璃样 变 。剥离 面 近 凝 血块 处 有纤 维 包膜 形 成 ,其外 少 许 肝组 织 挤 压 、变性 。结 论 : 肝血 肿 伴 边缘 部 包裹 机 化 。最后 诊 断 :右肝 血 肿 。 肝 母 细 胞 瘤 是 由肝 脏 胚 胎 组 织 发 生 的 恶性 肿 瘤 ,
(02)1 收稿, 2。_1 8 ( 。 诊 肝 母 细 胞 瘤 l例
张春玲 张 明 英
患 者 , 性 ,9岁 。以 右上 腹 疼 痛 5天 , 热 3天 男 发 人 院 。查 体 :体 温 3 . 88 C,轻 度 贫 血 貌 ,右上腹 压 痛 阳性 , 肋下 2 m, 下 2m,质硬 缘钝 。 常 规 : 肝 c 剑 c 血 血 色素 7 g 1 红 细胞 3 0 ×1 / ,白细胞 1 . ×1 5 /, .9 0 i 1 9 0/ L,中性 粒 7 . 。肝 功 : 丙 转 氨酶 1 4 , 草转 96 谷 2 ml 谷 氨 酶 5 ml 9 ,碱性 磷 酸 酶 1 3 ,2次 甲胎 蛋 白测定 阴 9 ml 性。 B超 : 肝上 界 第 6肋 , 叶厚 7 0 m, 右 . c 肋下 2 0 m; .c 左 叶厚 4 6 m, 下 2 0 m, .c 剑 . c 回声 不均 匀 , 肝右 后 叶可 见 1.c 0 5m×7 1m 实 质 性肿 块 ,其 内 回声 强弱 不 等 , .c 边 界较 清 ,有 包膜 ,门静脉 、下 腔静 脉 及第 一 、二肝 门均 显示 清 楚 ( 1 。 T 扫描 : 右后 叶 后段 见 巨 大 图 )C 肝
黑色素瘤晚期吃不了东西还能活多久
黑色素瘤是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而且恶性的程度还比较高。
当黑色素瘤到了晚期时,病情发展速度较快,患者由于癌肿的侵害会出现各种症状,饮食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吃不了东西,引起家属和患者的恐慌,对于生存期的问题也尤为关注,那黑色素瘤晚期吃不了东西还能活多久呢?关于黑色素瘤晚期吃不了东西还能活多久这个问题,很难给出明确答案,与患者的病情、体质、选择的治疗方法等有关。
当黑色素瘤到了晚期时,病情较重,容易并发各种症状,如肠梗阻、腹水等都会导致患者吃不了东西,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改善患者的症状;患者胃肠功能紊乱时也会影响到进食情况,此时家属应鼓励患者多吃,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在烹调时一定要煮到熟烂的程度,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食物,以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
当无法进食时,可以通过鼻饲或者静脉补充营养,给予脂肪乳、氨基酸等。
黑色素瘤晚期病情发展速度较快,患者只有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症治疗,才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黑色素瘤晚期手术切除的意义不大,放化疗虽然能控制病情,但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而比较常见的就有胃肠道反应,影响患者的进食状况,需要慎重考虑。
与放化疗相比,中医药性温和,副作用小,基本上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饮食,像年龄大、身体弱、广泛转移的患者也能使用。
中医在治疗时从整体出发,注重对患者进行整体的治疗和调理,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抑制扩散转移,还有助于调理患者机体,补充元气,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中医治疗能够将治疗与调理同时进行,注重补充患者的元气,应及时配合治疗,袁希福出身于中医世家,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宗金鉴》等中医名著。
祖父在八十岁生日时,取出所保存家传几代全部秘本医籍,亲手交给了他,他如获至宝,废寝忘食,认真研读。
此后,其还曾先后至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为从事中医治疗肿瘤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黑色素瘤扩散病危期的症状有哪些
提起黑色素瘤,大家应该比较熟悉,黑色素瘤是常见的肿瘤,早期症状往往难以引起患者的重视。
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黑色素瘤也容易发生扩散转移。
特别是晚期,可出现各种症状,那么黑色素瘤扩散病危期的症状有哪些呢?1、疼痛:腰部、骶部、臀部、髋部疼痛,骨盆、坐骨神经痛是常见的,剧烈难忍。
可能由于癌灶转移至骨骼或侵犯神经或肾积水、肾感染所致。
约31%的病人发生疼痛。
2、排尿障碍:80%的病人由癌灶引起进行性排尿困难、尿流变细或尿流偏歪,或尿流分叉、尿程延长、尿频、尿急、尿痛、尿意不尽感等,严重时尿滴沥及发生尿潴留。
血尿病人只占3%。
3、梗阻症状:黑色素瘤的膀胱颈部阻塞症状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几乎无差别,表现为尿流缓、尿急、尿流中断、排尿不尽、尿频、严重时可以引起排尿滴沥及尿潴留。
4、转移症状:在黑色素瘤病人中,转移很常见。
约有1/3甚至2/3的病人在初次就医时就已有淋巴结转移,多发生在骼内、骼外、腰部、腹股沟等部位。
可引起相应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及下肢肿胀。
血行转移多见于骨骼(如骨盆、骶骨、腰椎、股骨上段等〉和内脏(如肺、肝、脑、肾上腺、睾丸等)。
黑色素瘤发展到了晚期,这时候是难以彻底治愈的,所以此时治疗的目的就应该是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命质量。
有人说,对晚期癌症病人实行姑息治疗,似乎有违积极治疗的原则或不太人道,殊不知,有时候防守就是最积极的进攻。
如果对病人“积极过头”,过度地给予治疗,让一个即将离世的病人无必要地开上一刀,或者反复实行治疗作用不大而损害更大的化疗,使病人短暂的最后时光更加痛苦,这种疗法做得越多,对病人的损害越大。
过度的治疗不但不能延长病人的生命,反而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
在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上,中医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能联合放化疗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也能单独作用与患者,中医治疗采用天然的中草药,能调理能纠正机体的某些失调,中药对健康细胞的伤害比较小,一般不会因治疗本身的原因对体力产生新的破坏,在癌症好转的同时,体力也会渐渐得到恢复,逐步增强免疫力。
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一例报告
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一例报告患者,男,89岁,因阴茎头肿物渐大伴破溃一年,于2009年7月14日入院。
查体:阴茎头可见4枚棕褐色肿块,最大约2.0cm×1.0cm,最小约1.0cm×1.0cm,表面溃烂,坏死,无明显渗血,尿道外口有黄白色分泌物填塞,双侧腹股沟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肝脾未触及肿大,腹部未触及包块。
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胸片、B超未见明显异常。
活检病理报告:(阴茎头)恶性肿瘤,考虑黑色素瘤,见图1。
硬膜外麻醉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患者拒绝阴茎全切,距肿瘤2cm切除部分阴茎,术中见阴茎头多处棕褐色肿块,术后病理报告:肿瘤大小2.5cm×2cm×2cm,断端未见瘤组织,免疫组化:HMB-45(+),S-100(+),Vim(+),CK(-),EMA(-),CK7(-).病理诊断:阴茎黑色素瘤,见图2。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排尿通畅,建议辅助放化疗,但患者未采纳。
术后随访1年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2讨论阴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仅占阴茎恶性肿瘤的1%[1]。
.图1活检病理:(阴茎头)恶性肿瘤,考虑为黑色素瘤。
图2病理诊断:(阴茎)恶性黑色素瘤(肿瘤大小2.5cm×2cm×2cm),断端未见瘤组织,免疫组化:HMB-45(+),S-100(+),Vim(+),CK(-),EMA(-),CK7(-).多发人群为40岁以上男性,最多见、最常见发病部位为阴茎头,少见于包皮和阴茎体。
目前阴茎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因尚未十分明确,多考虑主要与遗传、外界刺激、感染等因素有关。
本病初始可为黑色、褐色点斑或结节,病变界限清,一般不痛,除非有感染或外伤因素激惹,会出现溃烂,出血,疼痛等症状。
后期可迅速浸润性生长,具有恶性肿瘤发展快的特点。
病程发展和转移较快,主要以淋巴和血行转移为主,可转移到肺、脑、肝、骨等组织,多数患者在数月至3年内死亡[2]。
恶性黑色素瘤病例分享
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往往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给予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建立积极 心态。
康复指导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生活作息等方面的指导,促进患者身体康复 。同时,鼓励患者参加康复团体活动,互相交流经验,提高康复信心。
Part
07
总结与反思
全身扫描
全身CT扫描可发现远处转移灶,如肺、肝、骨和脑等部位的 转移。
MRI检查
局部MRI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肿瘤的范围、浸润深度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手 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功能MRI
功能MRI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MRI(DCE-MRI)等,可进一步评估肿瘤 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本次病例诊治经验总结
早期诊断是关键
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因此,对于可疑的 色素性皮损,应及早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综合治疗策略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 多种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重视患者心理支持
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 求,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手术并发症风险预测和防范
STEP 02
STEP 03
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如感染、出血、疼痛等。
STEP 01
术中部位感染风险;精细操作 ,减少术中出血及损伤。
术前评估
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包括 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等 ,以预测手术并发症风险。
二线化疗方案
对于一线化疗失败的患者,可考 虑采用二线化疗方案,如伊立替
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一、流行病学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
该病起病隐袭、高度恶性、预后很差,临床上也比较少见,约占皮肤恶性肿瘤的1%左右。
恶性黑色素瘤可见于任何年龄,较多见于中年和老年,女性稍多于男性。
该病多发生于白色人种,尤其是有日晒史的人群,美国的年发病率约为10-15/10万,澳大利亚的昆士兰邦的年发病率高达16/10万,而我国的发病率较低,约为0.4-0.5/10万。
但是近年来,不论国内或国外,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均在不断上升。
同样,死亡率也在不断增加,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恶性黑色素瘤死亡率最高(5-6/10万),中国和日本较低(约0.2/10万)。
二、临床表现(一)发生部位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女性的四肢和男性的躯干,多发生于皮肤和邻近皮肤的粘膜,故而也常称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亦可见于眼球的色素膜、脑膜的脉络膜丛、以及消化道粘膜等皮肤以外的部位。
皮肤黑色素瘤起源于与黑色素细胞有关的皮损,起初通常为棕色或蓝黑色小点,呈浸润性生长,生长迅速,质韧无毛,大小不等,迅速破溃,沿淋巴管可见细线状色素沉着,围绕原发灶可出现多发的隆起型卫星结节。
(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分型:1.表浅播散型黑色素瘤(SSM):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70%,早期为扁平状,至垂直生长期时皮损进一步增大,周边呈锯齿状。
2.结节型黑色素瘤(NM):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15-30%,侵袭性较强,颜色较深,多为蓝黑色,类似血泡或血管瘤,也有红色、灰色、紫色,甚至无色。
3.雀斑型黑色素瘤(LMM):较少见,约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4-10%,几乎均局限于头颈部,多为棕黄色皮损,周边纤细迂曲,呈锯齿状,较少出现转移。
4.肢端雀斑型黑色素瘤(ALM):仅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2-8%,病变特征性出现于手掌、足底或甲床下,呈棕黄色或褐色,可突然出现颜色改变。
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Melan-A 蛋白被称为Tcell-1 识别的MM抗原,本文阳性率为 70.83%。此外角蛋白 、波形蛋白(Vimentin)等也可用于鉴别诊 断。
按照AJCC分期标准,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 助于判断MM有无远处转移。
MM的发病时间长,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常 易与“色素痣”、“寻常疣”及创伤后色素沉着等相混淆 。临床可使用“ABCDE法则”诊断早期的MM,即:
皮损数量:病灶单发69例,多发9例(8例患者 初诊时同时可见2处皮损,1例患者初诊时有3个皮 损),7例病灶周围可见卫星现象。
症状:破溃的皮损均有轻度到中度的疼痛或瘙痒症状; 未破溃皮损除少数患者偶觉轻微瘙痒外,其余无自觉症 状。
系统检查:7例初诊患者区域浅表淋巴结肿大(其 中腋窝3例,腹股沟2例,肘部1例,腘窝2例),均行 淋巴结活检术,除1例为炎症性改变,其它6例均经病 理证实为肿瘤淋巴结转移。
早期MM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卫星灶、破溃及区域 淋巴结转移,移行转移和远隔转移。常见的远隔转移 部位包括皮肤、淋巴结、肺、脑、肝脏、骨等部位。 发生于非内脏部位远隔转移的患者生存时间要高于内 脏转移者,脑和骨部位的转移者生存期亦短,预后差。
淋巴结转移及转移数目是判断临床分期的重要标准和独 立预后因素。 Andtbacka等认为,肿瘤厚度0.75~ 1mm的ⅠA 或ⅠB患者以及>1mm的患者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但国内 一般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者及时行淋巴结清扫。对于 无条件开展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单位,可结合影像学检查, 包括区域淋巴结超声和CT检查,来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MM病 Nhomakorabea分级(期)
治疗:除3例患者因年老体弱、皮损面积过大且出现转移而 仅做活检,未予手术切除,余75例均行原发灶手术切除。32例 甲下及肢端MM行病变指(趾)超关节截肢术,5例行截肢术 (截除平面在跗跖关节或腕掌关节),6例足底负重区皮损行皮 瓣转位修复,7例非负重区皮损行游离皮瓣移植术。术后29例接 受了生物治疗(干扰素α-2b、IL-2等)。9例患者转入肿瘤科进 行联合化疗,2例患者行生物靶向治疗(贝伐珠单抗)。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肺转移1例的护理
中国乡村医药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肺转移1例的护理应朝晖 胡泽盈恶性黑色素瘤(MM)来源于神经嵴黑色素细胞,在亚洲人中原发于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占50%~70%,最常见原发部位为肢端,即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部位[1]。
其恶性程度高、侵袭力强、预后差,可转移至全身各部位,尤以肺转移多见。
在晚期患者中,多种化疗及化疗联合方案均未带来明显生存获益,晚期5年总体生存率仅10%~19%[2-3]。
随着生物免疫学迅速发展,近来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正进入一个新时期,2018年7月默沙东公司生产的PD-1单抗药物——帕博利珠单抗在国内获批用于经一线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该药是一种PD-1免疫抑制剂,在增强细胞抗肿瘤效应的同时,也可能增强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导致免疫耐受,出现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包括皮肤毒性、腹泻与结肠炎、肝脏毒性、免疫治疗相关性肺炎、内分泌毒性等[4]。
我科从2018年11月开始对晚期恶性黑色素瘤予PD-1治疗,现将1例患者治疗中的护理要点报道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男,71岁,于2016年11月因“发现右拇趾肿物3年”于当地医院行右拇趾截趾术,病理提示:恶性黑色素瘤。
术后定期复查,2018年9月发现右小腿肿物,至我院行活检,结果示恶性黑色素瘤。
行PET-CT:示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肺转移、胸膜转移。
遂于2018年11月14日收治入院。
入院诊断:皮肤恶性黑色素瘤Ⅳ期;淋巴结继发恶性肿瘤;肺继发恶性肿瘤。
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过敏史,已戒烟戒酒。
查体:一般可,生命体征平稳,身高167cm,体重62kg,体温36.9℃,呼吸18次/min,脉搏83次/min,血压134/82mmHg,BMI 为22.2kg/m2。
患者右拇趾缺失,活动不受限,生活自理,主诉无咳嗽胸闷等不适。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查右侧作者单位:310000 杭州,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骨软神经外科(应朝晖)、头颈外科(胡泽盈),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通信作者:胡泽盈,Email:********************胸腔少量积液,在CT引导下行右肺部肿块穿刺活检术,病理示:梭形细胞肿瘤,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首先考虑。
黑色素瘤一般手术后几年比较容易复发
黑色素瘤是皮肤癌中较为恶性的一种,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危害性较高的。
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中,手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直接切除病灶主体,短期内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术后易复发转移也是患者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一旦复发治疗会更加棘手,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黑色素瘤一般手术后几年比较容易复发也备受患者和家属的关注。
临床上有“五年生存率”的概念,指出综合治疗后的前五年对黑色素瘤患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据统计,凡是出现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90%是在综合治疗后前五年出现,余下10%是在治疗五年以后出现。
不过患者具体何时会复发,并不明确,与患者的体质、病情、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后续治疗有关,如果患者病情发现较早,手术切除效果较好,后续治疗比较及时,术后复发转移几率则相对较低,如果恶性程度较高,病情较重,手术切除有限,则复发时间可能更短。
对于黑色素瘤患者来说,不管病情如何,都不应放松警惕,在术后五年内一定要坚持巩固治疗,做好预防复发转移的工作。
目前黑色素瘤术后巩固治疗常用的方法有放化疗和中医治疗,其中放化疗是通过抑杀残存的癌细胞,尽可能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短期效果明显,但治疗并不彻底,且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损伤机体,需慎重选择。
而中医预防肿瘤复发转移,与西医不同,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黑色素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患者产生肿瘤,机体内也会形成适宜肿瘤生存、生长的癌环境。
中医在治疗时正是从患者整体出发,把补充患者元气放在首位,调节机体内紊乱的环境,恢复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去除恶性肿瘤生存的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稳定病情,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的几率,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另外中医联合放化疗还能发挥增效减毒的功效,因此患者应及时将其纳入治疗方案中。
中医治疗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注重调节患者全身机制的平衡,提倡标本兼治,作为希福抗癌团队首席专家、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袁希福在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中医名著。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误诊1例经验分享
1020
双氯酚酸钠缓释胶囊止痛,流质饮食,葡萄糖氯化钠 500 mL+维生 素 B6 0.2+ 维生素 C 2.0+ 氯化钾 1.0 ivgtt qd、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500 mL ivgtt qd 营养支持。术后病理:未见肿瘤细胞。现转肿瘤 科进一步治疗,随访中。
2 讨论 ARMM 占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的 0.4%~0.6%,而恶性黑色 素瘤的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 1%~2%[1],足以证明其临床发病的 罕 见 ,但 其 恶 性 程 度 却 名 列 前 茅 ,Ⅰ 期 、Ⅱ 期 、Ⅲ 期 和 Ⅳ 期 的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94%、44%、38%和 4.6%[2];又因其缺乏特异 性临床表现,导致其在临床中极易误诊而错失最佳治疗时间。 诊 断 其 金 标 准 为 病 理 学 检 查 ,S-100、HMB-45 和 波 形 蛋 白 (Vimentin)是诊断黑色素瘤的较特异指标。另外 HMB-45 在诊 断恶性黑色素肿瘤方面比 S-100 更具特异性。有条件者,可检 测相关的分子标志物。CT 有助于发现病灶的远处转移;MRI 有 助于本病与其他肛管直肠肿瘤的鉴别[3]。 2.1 病因 黑色素瘤目前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病因唯有紫 外线。其他可能的病因有种族、反复摩擦、放射刺激、冷冻、激光 等。而 ARMM 暂无明确的病因,但 65%~84%有良性黑痣史[4]。 此外,另有证据表明此病的发生可能与 HIV 感染相关。 2.2 分型与分期 ARMM 常见有息肉型、结节型和溃疡 型三种。息肉型有蒂,且蒂宽短。结节型可见管壁隆起的小结节 或菜花状向肠腔黏膜下浸润,无蒂[5]。溃疡型是在结节型表面出 现坏死脱落。绝大多数黑色素瘤肉眼可见明显黑色素颗粒,但 仍有约 1/3 的 ARMM 很少或无色素。也正是因为 ARMM 常常 因缺少黑色素,而常被临床医师误诊为肛乳头瘤、痔等肛管良 性疾病[6]。 而临床分期我们最常用的是根据是否有远处转移而定[7], Ⅰ期无区域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Ⅱ期已有局部淋巴结转 移;Ⅲ期已发生远处转移。另外还有根据淋巴转移和浸润深度 而定的分期[8],ⅠA 期:浸润深度 <0.75 mm,无淋巴结转移;ⅠB 期: 浸润深度为 0.76 mm~1.5 mm,无淋巴结转移;ⅡA 期:浸润深度 为 1.5 mm~4.0 mm,无淋巴结转移;ⅡB 期:浸润深度 >4.0 mm,无 淋巴结转移;Ⅲ期:有区域淋巴结转移;Ⅳ期:肿瘤已发生远处 转移。ARMM 转移方式有:种植转移:肿瘤细胞直接沿蒂部侵犯 近端直肠黏膜;淋巴转移:最常转移至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股沟 淋巴结,髂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也时常可见;血行转移: 肝、肺、骨为主要远处转移器官,最终转移至脑[9]。 2.3 治疗 对 ARMM 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主要术式有腹会阴联合切除和局部扩大切除术。有研究证实, 手术方式的选择对其预后影响不大[10]。故局部扩大切除术赢得 了广大临床医者的青睐。其不仅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并且患
恶性黑色素瘤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在50%以上的家族恶性黑色素瘤患者 中检测到了抑癌基因P16突变。99%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与 环境因素、基因突变及遗传因素作用的积累有关。
临床表现
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现是在正常皮肤上出现黑色损害, 或原有的黑痣于近期内扩大,色素加深。随着增大,损害 隆起呈斑块或结节状,也可呈蕈状或菜花状,表面易破溃 、出血。周围可有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如向皮 下组织生长时,则呈皮下结节或肿块。如向周围扩散时, 尚可出现卫星状损害。
恶性雀 斑样痣 性黑素
瘤
辅助检查及诊断
病理学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电镜观察在黑色素瘤的诊断中具有重
要的意义。
辅助检查及诊断
Asymmetry:不对称性
Border:弥散状边缘
辅助检查及诊断
Color:颜色不均
Diameter:直径>6mm
辅助检查及诊断
Enlargement:增大或进展趋势
治疗要点
1.手术治疗 对原位肿瘤,彻底切除是惟一最佳方案。 2.选择性淋巴结切除(ELND) 3.化疗 适于已有转移的晚期患者,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但远期效果不令人满意。 α-2b干扰素皮下小剂量长期注射可降低皮损深度>
1.5cm恶黑的转移并延长生存期。 5.放射疗法 对Ⅳ期患者减轻内脏转移引起的压迫症状有
分类
根据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方式、起源、病程与预后的不同 ,可分为两大类,二者又可分为3型。
分类
1.原位 恶性黑 色素瘤
2.侵袭 性恶性 黑色素
瘤
恶性雀 斑痣(
4-10% )
浅表扩 散性原 位黑色 素瘤( 70%)
肢端雀 斑样原 位黑色 素瘤( 2-8%)
副高卫生职称整形外科学题库模拟试卷一
副高卫生职称《整形外科学》(题库)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不属于游离皮肤移植术的禁忌证为A.细(江南博哥)菌总数V1()5∕g的感染创面B.无骨膜C.裸露的神经干表面D.放疗后的组织E.裸露异物的表面参考答案:A[单选题]2.头颈部为好发部位的肿瘤A.皮肤鳞状细胞癌B.基底细胞癌C.恶性黑色素瘤D.以上全是E.以上全不是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在头颈部均为好发部位。
[单选题]3.可以在手指掌侧或两侧形成皮瓣用于指端缺损的修复A.邻指皮瓣B.指掌侧推进皮瓣C.V-Y推进皮瓣D.带神经血管蒂的岛状皮瓣E.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C[单选题]4.手指带神经血管蒂的岛状皮瓣A.皮瓣可以提供良好的感觉,常用于拇指和食指横侧B.最好用于拇指指端缺损的修复,如用于其他手指则可能造成指蹊的畸形C.可用于不同大小的指端缺损的修复,均需两期手术完成D.两侧可以同时切取修复多处缺损E.皮瓣切取只能顺血流方向否则影响血运参考答案:A[单选题]5.下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治疗原则中,正确的是A.小儿急性肠套叠一经确诊应立即手术B.已有腹膜炎症状的患儿也可使用空气或钢剂灌肠C.术后复发性肠套叠以小肠套叠为主,应尽快手术D.伴发高热、休克患者应采取保守治疗E.空气灌肠时最高压力可到300mmHg参考答案:C[单选题]6∙下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特点中,正确的是A.诊断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首选的检查方法是IVPB.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3个典型症状为腹痛、黄疸、呕吐C.胆总管囊肿的最主要病因是胆道发育不良和病毒感染D.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应在2岁以下儿童施行E.治疗首选囊肿切除加胆道引流重建术参考答案:E参看解析:胆总管囊肿的最主要病因是胰胆管合流异常,3个典型症状为腹痛、黄疸、腹块,首选的检查方法是B超。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应在2岁以上儿童施行。
[单选题]7.目前公认的引起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原因中,不包括A.肝内胆管闭锁B.胆总管远端神经节细胞发育异常C.胆胰管连接部异常D.胆道上皮增生不平衡E.病毒感染参考答案:A[单选题]8.下列不符合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影像学检查特征的是A.腹平片示右中上腹有一囊性占位性病变B.B超显示肝大,胆囊肿大淤胆C.B超显示右上腹囊性肿物,未见正常胆总管D.领餐见十二指肠前移,前后径受压变窄E.IVP示右中上腹囊性肿物,右肾显影不清参考答案:E[单选题]9.女性,3岁。
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CT表现1例
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CT表现1例肝多发转移性黑素瘤是指原发于皮肤或黏膜的黑色素瘤细胞侵入到肝脏并形成转移灶。
它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转移瘤,其CT表现具有特异性。
一般来说,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与其他肝脏肿瘤有一定区别。
以下是一例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的详细描述。
该患者是一名48岁的女性,之前曾经诊断为原发性黑色素瘤,经过放化疗后,最近出现了肝脏转移灶。
首先进行平扫CT观察,可以看到肝脏的形态和大小基本正常,但在肝脏的不同叶段,可见到多个孤立的低密度结节影,直径大小在0.5-3.0厘米之间。
这些结节影在平扫时呈现为稍低于正常肝实质密度的区域。
然后进行增强扫描,给予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可以看到这些结节影在动脉期显著增强,呈现明显的“独立环”征象。
即结节周围的静脉环和结节内的动脉供血之间有清晰的界线,形成环状高密度区域。
动脉期大部分结节影可以显示出动态持续性强化的特点。
而在门脉相和延迟相,结节影的密度会逐渐减弱,呈现出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近的密度。
在肝门周围和胆囊底部的肝转移灶通常比其他部位的转移灶更多见。
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可能会与肝脏其他原发或转移性疾病相似,如原发性肝癌、胆管细胞癌和其他转移性瘤等。
对于具有原发性黑色素瘤史的患者,结合病史、临床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肝多发转移性黑色素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包括多个孤立的低密度结节影,增强扫描显示结节周围的独立环征象以及动态持续性强化的特点。
鉴于其与其他肝脏疾病的表现相似,需要综合病史、临床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皮肤黑色素瘤病历书写范文
皮肤黑色素瘤病历书写范文英文回答:Patient Name: [Patient's Name]Gender: [Patient's Gender]Age: [Patient's Age]Date of Admission: [Date of Admission]Chief Complaint:Th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a pigmented lesion on the skin, which has been gradually increasing in size over the past few months. The lesion is painless and does not cause any discomfort.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The patient noticed the pigmented lesion on the skin about 6 months ago. Initially, it was small and did not bother the patient. However, over time, the lesion has grown in size and has become more prominent. The patient denies any associated symptoms such as itching, bleeding, or changes in color.Past Medical History:The patient has no significant past medical history. No history of chronic illnesses, surgeries, or allergies.Family History:There is no significant family history of skin conditions or melanoma.Social History:The patient is a non-smoker and does not consume alcohol. The patient works indoors and has limited sun exposure. No history of tanning bed use.Physical Examination:On examination, there is a well-defined, irregularly shaped, pigmented lesion on the patient's skin. The lesion measures approximately 1.5 cm in diameter. It has variegated colors with shades of brown and black. The lesion is asymmetric and has an irregular border. There is no associated lymphadenopathy.Differential Diagnosis:1. Melanoma.2. Benign melanocytic nevus.3. Seborrheic keratosis.4. Lentigo maligna.Investigations:1. Dermoscopy: Dermoscopic examination of the lesion reveals irregular pigment network, asymmetric structure, and multiple colors, which are suggestive of melanoma.2. Biopsy: A punch biopsy of the lesion was performed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Diagnosis:Based on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dermoscopic findings, the diagnosis of melanoma is suspected. The biopsy results will confirm the diagnosis.Treatment Plan:The patient will undergo surgical excision of the lesion. The excised tissue will be sent for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to determine the depth of invasion and presence of any metastasis. Further treatment will be planned based on the histopathology report.Prognosis:The prognosis of melanoma depends on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the stage of the disease, depth of invasion, and presence of metastasis.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rognosis.中文回答:患者姓名,[患者姓名]性别,[患者性别]年龄,[患者年龄]入院日期,[入院日期]主诉:患者主诉皮肤上有一个黑色素沉着的病变,过去几个月逐渐增大。
黑色素瘤晚期病人为什么会乏力贪睡
虽然在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产生率较低,但因一些医师及病患对其严重性认知不足,一般在就诊时往往已为时太晚,治疗效果极不满意。
晚期病情较重,很容易出现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患者深受肿瘤的侵害,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也会随之下降,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有不少患者会伴随乏力、贪睡的情况,那黑色素瘤晚期病人为什么会乏力贪睡呢?黑色素瘤一旦到了晚期,癌细胞分布范围较广,生长增殖速度也较快,会消耗人体大量的能量,而患者普遍存在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每天摄入的饮食减少,使得机体内所需的营养无法及时补充,不仅会导致患者身体越来越瘦、乏力,还会出现贪睡的情况;肿瘤到了晚期容易出现扩散转移,如果出现脑部的转移,也会导致患者贪睡、头痛、昏迷等。
黑色素瘤晚期患者乏力贪睡,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对因治疗,如果是疾病消耗引起的,一定要加强营养,平衡膳食结构,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并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如果患者食欲不振,可以鼓励患者多吃,以患者的口味、喜好为主,注意色香味,以刺激食欲,增加进食量,改善患者体质。
如果黑色素瘤晚期出现了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只有积极进行抗肿瘤的治疗,控制病情,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黑色素瘤晚期出现转移手术的意义不大,而放化疗产生的副作用往往也很难令患者承受,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把目光转向了安全、副作用小的中医上来。
中医治疗黑色素瘤讲究以人为本,从患者整体出发,以扶正补虚、固本培元、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为原则,把补充患者元气放在首位,调节患者机体,恢复气血的平衡,并控制病情发展,抑制肿瘤细胞,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改善患者的饮食、睡眠、精神状况,增强患者体能,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是我国传承发展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与阴阳、五行相结合,在治疗时注重患者全身的机制平衡,应及时将其纳入治疗方案中。
袁希福祖辈中,出过很多有名的中医,如曾多次奉召进京,为皇亲国戚医病,因其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同治、光绪皇帝先后颁发圣旨,诰封为“奉直大夫”的袁积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出现肺部、骨等全身转移,并由此得出结论早期对于胆囊转 [2] KOZOVSKA Z, GABRISOVA V, KUCEROVA L. Malignant mel
移性恶性黑色素瘤采用手术切除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1 年
anoma: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cancer stem cells[ J] . Neo
有研究表明, [6]
miRNA - 367
通过调节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系
呈浸润性生长,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效果较差,行手术治疗为
物的表达来增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扩散和侵入;另有研究[7] 主要治疗方式。Song 等[26]认为转移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
表明,不同的整合蛋白是导致人类恶性黑素瘤的血管生成和器 治疗方式仍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包括为局部广泛切除和经腹
糖20 mmol/ L 以上,平素皮下注射甘舒霖早晚各26 单位,血糖
控制不佳。无高血压、冠心病史,无肝炎等传染病史,无特殊药
物服用史,无家族遗传病,吸烟史50 年,20 支/ d。查体:腹部平
坦,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余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
室检查:葡萄糖8. 29 mmol/ (L 4. 1 ~ 5. 9 mmol/ L);细胞角蛋白
肠、胃及直肠,术前确诊率极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术后超过3 式[18]。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至胰腺国内外共报道3 例[18- ,均 ] 20
年发现肝门区转移的病例国内外尚无报道。阳性淋巴结和出 行手术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Cheng 等[21]认为肝转移性恶
现晚期临床表现是反应预后较差的指标[3],根据美国统计的数 性黑色素瘤,若病变局限于肝脏无其他脏器转移,建议行肝部
: ; ; ; Key words Melanoma Neoplasm Metastasis Therapeutics Diagnosis
1 病例资料
最常见的皮肤外,恶性黑色素瘤还可发生于眼睛(脉络丛)、口
患者男性,73 岁,因“发现胰腺占位2 d”于2018 年4 月11 腔、黏膜表面、食管、肺、肝脏等多个器官[1-2],并且有可能转移
布,或者一个大的(>6 mm)直径,痣的进化与发展。病理诊断 为诊断的金标准,对黑色素瘤的病理诊断通常依赖于细胞内黑
时切除后规律化疗2 年,无明显不适,术后18 年出现腹腔转移, 病变局限于肝门区,国内尚无报道,本例患者积极手术治疗,病
色素的识别,这可以在50% ~ 70% 的病例中得到证实[10]。非 典型病变具有挑战性,鉴别诊断应包括淋巴瘤、肉瘤、分化较差
160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 卷第期 年月 , , 37 1 2021 1 J Clin Hepatol Vol.37 No.1 Jan.2021
!+RST!
恶性黑色素瘤肝门区转移长期存活 1 例报告
李书轩,寇 凯,吕国悦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长春130021
关键词:黑色素瘤; 肿瘤转移; 治疗学; 诊断
日入住本院。近期体质量无明显变化,睡眠及饮食正常,大小
便正常,无发热。既往史:18 年前因右足拇指恶性黑色素瘤于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切除右足拇指及瘤体,6 年前行化疗半年,控
制良好;15 年前因甲状腺囊肿行甲状腺全切,平素口服优甲乐
100 μg/ d;糖尿病史4 ~ 5 年,空腹血糖14 ~ 15 mmol/ L,餐后血
生存率。根据Marone 等[17]报道,术后辅助化疗对于提高已经
plasma, 2016, 63(4) : 510 -517.
[3] MANOLIDIS S, DONALD PJ. Malignant mucosal melanoma of
远处转移患者的年生存率无明显影响,进一步肯定了手术对 5
the head and neck: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14
变完整切除,术后10 个月患者身体状况良好,随访至今患者无 复发,实属罕见,肯定了手术对于治疗病变局限腹腔转移恶性
的癌、小细胞癌、神经鞘瘤、血浆瘤、嗅神经母细胞瘤以及皮肤 黑色素瘤的转移性病变[11]。当病变不能诊断为黑色素瘤,沃 尔夫冈韦耶斯建议推迟活检,除非伴随有恶性肿瘤的特征,目 的是减少诊断和生物的不确定性,从而将黑色素瘤过度诊断的 可能性与相关的成本和发病率降到最低[12]。免疫组化在对恶 性黑色素瘤的形态学上不确定的病例做出明确诊断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Vimentin 是鉴别诊断中最一致但最没价值的标记; S -100阳性是非特异的,但在大多数需要鉴别的其他肿瘤中是 阴性的,其敏感度更高;HMB 45 是比S - 100 蛋白质更具体的 标记;Melan - A 在约80% 的黑色素瘤中是阳性的;MiTF 在超 过90% 的黑色素瘤中是阳性的。NSE、CD117、CD99、单克隆体、
, , ( , , LI Shuxuan KOU Kai LYU Guoyue. Department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The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 ) 130021 China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R739. 5 R73 - 37
B
1001 - 5256 2021 01 - 0160 - 03
: Long - term survival of malignant melanoma with porta hepatis metastasis A case report
作者贡献声明:李书轩负责课题设计,资料分析,撰写论文;寇 凯参与收集数据,修改论文;吕国悦负责拟定写作思路,指导撰 写文章并最后定稿。
症多、预后差。对于早期可切除的黑色素瘤完全切除手术是典 型的治疗方法[15]。本文总结了2003 年—2019 年国内报道的
: 789:
恶性黑色素瘤伴有腹腔转移的 例罕见病例,其中例患者 14
腹腔转移术后10 个月复查腹部CT 无复发,实属罕见。
段为主,患者5 年生存率可达5% ~ 15% [23 -24],若病变局限于
黑素瘤的发病机制是由遗传因素控制的。在形成和发展过 肾上腺或有少数孤立病灶,手术可完整切除,为肾上腺转移黑
程中,信号通路如PI3K,CDK4/6 - p16,但主要是MAPK(RAS - 色素瘤最佳手术适应证,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术后平均生存
RAF - MEK - ERK)在黑色素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 期可达20. 7 ~25. 7 个月;若存在出血风险,则考虑行姑息手术,
作用。黑素瘤的定义突变包括BRAF、KIT 和NRAS 致癌基因的 患者预后较差。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至消化道,若病变局限仍以
表达,以及PTEN、p53 和p16INK4a 等肿瘤抑制基因的丢失[5]。 手术方式为主。Xiang 等[25]认为胃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罕见,
19 片段5. 17 ng/ ml (< 5. 00 ng/ 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39. 24 ng/ (ml < 25 ng/ ml)。肝肾功能及甲状腺功能均正常。
肝胆脾胰多排CT 三期增强检查示(图1):肝门区占位性病变,
边界尚清,大小约6. 6 cm ×4. 1 cm,与肝尾叶分界不清,考虑恶 性可能;诊断为肝门区占位性病变,遂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 见肿瘤大小约10 cm ×9 cm ×6 cm,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 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超声刀沿肿瘤包膜边缘剥离 后,顺利取出肿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病理示(图2):
注均密:匀度a,强影平;化扫b程;,期动度c,可脉平稍见期衡减期肝低肿可。门物见区明强异显化常不 图1 CT 三期增强检查结果
肝门区恶性黑色素瘤,伴坏死,体积9 cm × 5 cm × 4 cm,大部分
包膜,切面灰白色、实性、质略韧,结节样。周围淋巴结未见肿
瘤转移,免疫组化:HMB45(+ ),S - 100(+ ),CK - ( pan - ),
黑色素瘤具有的重要临床意义。除手术外,BRAF 作为一种重 要的肿瘤癌基因在黑色素瘤中促进了靶向治疗的发展[27],在 老年患者中BRAF 基因、C - KIT 基因突变是老年人黑色素瘤常 见的突变方式,现阶段对于无法切除或晚期BRAF 突变型恶性 黑色素瘤多采用BRAF 和MEK 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方式,针对 C - KIT基因突变应用伊马替尼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免疫治疗主要包括易普利姆玛、派姆单抗等单克隆抗体[28- 。] 29
据[4],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一旦出现第一个远处转移,该肿瘤便 分切除,中位生存期明显优于行化疗患者。Huang 等[22]报道肾
会成为最具侵袭性和最具化学性的肿瘤之一:90% 的患 ~ 95% 上腺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3 例,认为肾上腺黑色素瘤转移患者
者存活不超过3 年,本病例患者恶性黑色素瘤术后存活18 年, 治疗应以氮烯唑胺化疗、放疗、辅助免疫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手
综上,对于恶性黑色素瘤远处转移的患者,若仍存在手术 机会,应优先考虑手术切除治疗。对于无法行手术切除的恶性 黑色素瘤远处转移的患者,可选择化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以 及靶向治疗。
多克隆CEA 和CK 的免疫活性也偶有报道[13]。 黑色素瘤好发于老年人群,约50% 原发病灶为足底,大多
与创伤与慢性刺激相关[14],同时老年黑色素瘤分类特殊,治疗 耐受性较差、肿瘤分期晚,因老年人基础身体素质差、肿瘤并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官特异性转移的原因。
会阴部手术,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5 例患者黑色素瘤腹
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断可遵循ABCDE 原 则[8 - 9],即不对称,不规则的边界,不止一个或不均匀的颜色分
腔广泛转移,行化疗治疗,效果差,患者生存期均小于6 个月。 本例患者右足拇指受伤后原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给与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