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_燃料和工业化学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化率: 转化率:2 ×147/(3×180)×100%=54.4% ( × )
第一节 谷氨酸
二、TCA、DCA和CO2固定作用 、 和
3. CO2固定
在谷氨酸产生菌中已检出两种CO2固定酶: 固定酶: 在谷氨酸产生菌中已检出两种 磷酸烯醇丙酮酸( 磷酸烯醇丙酮酸(PEP)羧化酶和苹果酸酶 ) PEP+CO2+GDP
第一节 谷氨酸
四、菌种选育
细菌细胞的谷氨酸排出控制机制
后来研究发现细 胞膜的谷氨酸通 透性受细胞膜的 磷脂含量控制 含量控制, 磷脂含量控制, 关于不饱和脂肪 酸对谷氨酸分泌 的影响, 的影响,也是由 于不饱和脂肪酸 减少而导致磷脂 减少而导致磷脂 含量减少。 含量减少。
第一节 谷氨酸
四、菌种选育 谷氨酸分泌 细胞膜控制 细胞膜的磷脂含量 控制磷脂的合成或使细胞膜受损
磷 脂 结 构
控制油酸的合成、 控制油酸的合成、甘油的合成或磷脂的合成
第一节 谷氨酸
四、菌种选育
1、生物素缺陷型 、
生物素:脂肪酸生物合成中乙酰 羧化酶的辅酶, 生物素:脂肪酸生物合成中乙酰-CoA羧化酶的辅酶,催化乙 羧化酶的辅酶 合成丙二酰酰CoA合成丙二酰 CoA 合成丙二酰
第一节 谷氨酸
四、菌种选育
1、生物素缺陷型 、 生物素缺陷型: 生物素缺陷型: 阻断了生物素的合成, 阻断了生物素的合成,限制外源生物素供应量 抑 磷脂含量减少, 制了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磷脂含量减少,从而含量不 足 细胞膜结构不完整 提高了细胞膜的谷氨酸通透 型 当原料中生物素丰富,则可以在发酵过程中添加: 当原料中生物素丰富,则可以在发酵过程中添加: 饱和脂肪酸的表面活性剂: 饱和脂肪酸的表面活性剂:促使脂肪酸和它的表面活性 剂对生物素有拮抗作用, 剂对生物素有拮抗作用,阻断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从而使细胞膜失去细胞壁 的保护而发生继发性变化所致
作为TCA循环有缺陷时 4二羧酸的补充,特别是以醋酸 循环有缺陷时C 二羧酸的补充, 作为 循环有缺陷时 和乙醇为原料的谷氨酸发酵,它是C 和乙醇为原料的谷氨酸发酵,它是 4二羧酸的唯一补充来 源 作为能量供给来源的末端氧化系 3C6H12O6 6丙酮酸 6醋酸 丙酮酸 醋酸 6醋酸 +2NH3+3O2 2C5H9O4N+2CO2+6H2O 醋酸
第一节 谷氨酸
四、菌种选育
中 存 在 的 氨 基 酸 组 成 及 洗 涤 影 响 的 黄 色 短 杆 菌 体 内 游 离 的 和 培 养 基 在 生 物 素 贫 乏 和 丰 富 培 养 基 中 生 长
第一节 谷氨酸
四、菌种选育
1. 在生物素贫乏培养基中积累大量谷氨酸,而在生物素丰富 在生物素贫乏培养基中积累大量谷氨酸, 的培养基中几乎不积累谷氨酸 2. 生物素贫乏的细胞内,谷氨酸含量少,而且容易被洗出, 生物素贫乏的细胞内,谷氨酸含量少,而且容易被洗出, 在生物素丰富的细胞内含有大量谷氨酸, 在生物素丰富的细胞内含有大量谷氨酸,而且不易被洗出 ,只有用表面活性剂处理才能洗出 体 硫 外 殖 谷 短 内, 悁 惊 内, 氨 杆 酸 ,不 酸 少 酸 菌 1 ,有 , 的 生 体 成 内 谷氨酸的 量 油 不 酸惣 酸 , 酸 酸 细胞 的谷氨酸 性不 量 和 ,有 谷氨酸 出
NADP NADPH+H+
NH4+

第一节 谷氨酸
三、氨的导入
黄色短杆菌中,谷氨酸脱氢酶对α-酮戊二酸和谷氨酸表现 黄色短杆菌中,谷氨酸脱氢酶对α 酮戊二酸和谷氨酸表现 出同促相互作用,低浓度的α 出同促相互作用,低浓度的α-酮戊二酸和谷氨酸对此酶有显 著的激活作用。 著的激活作用。 谷氨酸的生成被反应产物谷氨酸所抑制。 谷氨酸的生成被反应产物谷氨酸所抑制。 逆反应又被NH 酮戊二酸所抑制。 逆反应又被NH4+和α-酮戊二酸所抑制。 对糖代谢的影响: 生物素和NH4+对糖代谢的影响: 生物素和 NH4+存在:葡萄糖消耗速度快,谷氨酸生成 存在:葡萄糖消耗速度快, 生物素缺乏菌 收率高 NH4+不存在:糖消耗速度慢,生成物是 酮 不存在:糖消耗速度慢,生成物是α-酮 戊二酸、丙酮酸、醋酸和琥珀酸 戊二酸、丙酮酸、 生物素充足菌: 生物素充足菌:NH4+几乎不影响糖代谢
第一节 谷氨酸
三、氨的导入
20世纪 年代初,在 世纪70年代初 世纪 年代初, 细菌中发现了谷氨酸 合成酶途径
谷氨酸合成酶对NH4+的亲和力比谷氨酸脱氢酶强的多。 的亲和力比谷氨酸脱氢酶强的多。 谷氨酸合成酶对 谷氨酸发酵,细胞内的谷氨酸浓度高, 谷氨酸发酵,细胞内的谷氨酸浓度高,反馈抑制谷氨 酸脱氢酶活性, 酸脱氢酶活性,但不抑制谷氨酸合成酶
丙酮酸
生成不同产物
第一节 谷氨酸
一、EMP和HMP 和
生物素充足菌: 途径所占比例为38% 生物素充足菌:HMP途径所占比例为 途径所占比例为 生物素亚适量菌: 途径所占比例为26% 生物素亚适量菌:HMP途径所占比例为 途径所占比例为
第一节 谷氨酸
二、TCA、DCA和CO2固定作用 、 和 1. TCA循环 循环 α-酮戊二酸脱氢酶: 酮戊二酸脱氢酶: 酮戊二酸脱氢酶
PEP羧化酶 羧化酶
草酰乙酸+GTP 草酰乙酸
丙酮酸
苹果酸酶 ±CO2 苹果酸
苹果酸脱氢酶 草酰乙酸 NAD+ NADH+H+
PEP羧化酶对 羧化酶对PEP的表现亲和力约是丙酮酸激酶的 的表现亲和力约是丙酮酸激酶的1/10 羧化酶对 的表现亲和力约是丙酮酸激酶的
第一节 谷氨酸
TCA循环中间 循环中间 产物浓度增加
转向CO2固定 转向
抑制 酶

三、氨的导入
导 入 方 式
1. 糖代谢中间体 酮戊二酸还原氨基化生成谷氨酸 糖代谢中间体α-酮戊二酸还原氨基化生成谷氨酸 2. 天冬氨酸或丙氨酸通过氨基转移作用将氨基转给 天冬氨酸或丙氨酸通过氨基转移作用将氨基转给α酮戊二酸而生成 3. 谷氨酸合成酶途径 异柠檬酸脱氢酶:需NADP为 异柠檬酸脱氢酶: 为 辅酶,催化α-酮戊二酸的生成 辅酶,催化 酮戊二酸的生成 谷氨酸的前体), ),并为谷氨 (谷氨酸的前体),并为谷氨 酸脱氢酶提供辅酶 谷氨酸脱氢酶: 谷氨酸脱氢酶:需NADPH+H+ 为辅酶 活细胞中, 活细胞中,异柠檬酸脱氢酶活 性小于谷氨酸脱氢酶活性
CO2
活力很弱, 活力很弱,使糖代谢流 进入TCA循环后受阻在 进入 循环后受阻在 α-酮戊二酸处,在有 酮戊二酸处, 酮戊二酸处 NH4+存在下,由谷氨酸 存在下, 脱氢酶催化还原氨基化 生成谷氨酸
第一节 谷氨酸
二、TCA、DCA和CO2固定作用 、 和 2. DCA循环(乙醛酸循环) 循环( 循环 乙醛酸循环)
第一节 谷氨酸
四、菌种选育
2、选育油酸缺陷型 、 油酸缺陷型:阻断不饱和脂肪酸合成, 油酸缺陷型:阻断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并限制外源供给量 从而限制了磷脂的合成。 ,从而限制了磷脂的合成。 3、选育甘油缺陷型 、 甘油缺陷型:阻断甘油的合成,并限制外源供给量, 甘油缺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型:阻断甘油的合成,并限制外源供给量,从而 限制了磷脂的合成。 限制了磷脂的合成。 4、温度敏感突变株 、 磷脂本身的合成发生障碍,磷脂含量就低。 磷脂本身的合成发生障碍,磷脂含量就低。 5、其他突变株 、 一些营养缺陷型、药物抗性突变株和敏感型突变株等。 一些营养缺陷型、药物抗性突变株和敏感型突变株等。
抑制 PEP羧 羧 化酶
PEP浓度低 浓度低
所以在谷氨酸发酵 中,糖的分解代谢 途径与CO2固定的 途径与 适当比例是提高谷 氨酸对糖收率的关 键问题。 键问题。
PEP易进入 易进入 分解途径
乙酰乙酰-CoA 浓度增加 与 羧 激 果
化 酶 活 糖 共 同 二 磷 酸 PEP
草酰乙酸
乙酰 CoA氧化 氧化 ATP水平提高 水平提高
抗 药 性 突 变 株 的 谷 氨 酸 生 产
第一节 谷氨酸
四、菌种选育
其它突变株的谷氨酸生产
微生物工程与设备
湖师院生科院
第十八章 燃料和工业化学品
第一节 谷氨酸
生物合成途径:糖经过酵解途径( 生物合成途径:糖经过酵解途径(EMP)和单磷酸己糖途径 和单磷酸己糖途径 (HMP)生成丙酮酸。一方面,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 )生成丙酮酸。一方面,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另一方面,经CO2固定作用生成草酰乙酸,两者合成 固定作用生成草酰乙酸, ,另一方面, 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循环), 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TCA循环),由三羧酸循环的中间 循环),由三羧酸循环的中间 产物α-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催化下,还原氨基化合成谷 产物 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催化下, 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催化下 氨酸。 氨酸。 合成途径包括EMP、HMP、TCA循环,乙醛酸循环 循环, 合成途径包括 、 、 循环 的固定作用。 (DCA)和CO2的固定作用。 ) 总反应式 C6H12O6+NH3+3/2O2 C5H9O4N+CO2+3H2O 理论转化率:( :(147/180)×100%=81.7% 理论转化率:( )
第一节 谷氨酸
谷 氨 酸 的 生 物
CO2
合 成 途 径
第一节 谷氨酸
一、EMP和HMP 和 1. EMP途径 途径 葡萄糖 2. HMP途径 途径
6-磷酸葡萄糖在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作用下氧化生成 磷酸葡萄糖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作用下氧化生成 磷酸葡萄糖在 6-磷酸葡萄糖酸,后者生成5-磷酸戊糖,通过戊糖代谢分 磷酸葡萄糖酸,后者生成 磷酸戊糖 磷酸戊糖, 磷酸葡萄糖酸 解成3C化合物和 化合物,3C化合物与 解成 化合物和2C化合物, 化合物与EMP途径联系, 途径联系, 化合物和 化合物 化合物与 途径联系 2C化合物进入 化合物进入TCA. 化合物进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