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十九课时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上册目录使用说明教科书整体结构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主要材料清单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溶解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第2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第4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第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四、评价建议五、教学案例六、参考资料声音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听听声音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3课声音的变化第4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第5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6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第7课保护我们的听力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天气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第2课天气日历第3课温度与气温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5课降水量的测量第6课云的观测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四、评价建议五、参考资料我们的身体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第1课身体的结构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第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第4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二)第5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第6课口腔里的变化第7课呵护我们的身体四、教学案例五、参考资料使用说明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

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同时方便教师备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目和提供了相应的资源。

下面是与使用有关的几点说明。

一、教师用书的体例和作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列写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希望达成的目标。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六、课后作业
1.观察周围的生活,看一看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2.观察生活中压缩空气运用的例子。
板 书
设 计
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1、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可以被压缩
运用广泛
课 题
2、空气有质量吗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用悬吊小木棍做气球平衡实验,判断空气是有质量的。
2.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回形针等物体和皮球里空气的质量,来证明空气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
2.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升是多少吗?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一升的概念:小瓶矿泉水,一瓶为500毫升,两瓶就是一升;我们平常喝的盒装牛奶,一盒为220毫升,4盒多一点,就是一升。
大家又知道1.29克是什么概念吗?
一般来讲,一枚一元硬币大约为6克,三枚回形针大约就是1.29克。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放了,因为粉笔盒已经被放满了,没有地方再放粉笔了。
2.教师再出示一杯满满的水,问学生:还能往水杯里倒水吗?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因为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再倒就漫出来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粉笔盒满了,就不能再放粉笔了,水杯里的水满了,就不能再加水了。粉笔盒和水杯都是有一定的空间的,而粉笔盒和水都是占据空间的,当这个空间被占满了,就不能再往里面放东西了。
3.水和粉笔,都是占据空间的,那么,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周围的空气占据空间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
板书:1、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师引导:我们想要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就先动手做几个小实验。
1.实验一:水会漏下去吗?
出示实验操作图和实验步骤,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校本教材-化学

校本教材-化学

目录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3)第三课时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4)第四课时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及氧气的性质 (5)第五课时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6)第六课时水的净化 ---过滤操作 (7)第七课时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8)第八课时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9)第九课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 (10)第十课时制作简易灭火器 (11)第十一课时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12)第十二课时铁生锈条件的探究 (13)第十三课时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14)第十四课时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5)第十五课时探究酸的化学性质 (16)第十六课时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17)第十七课时中和反应 (18)第十八课时用PH试纸测定一些溶液的PH (19)第十九课时粗盐的提纯 (20)第二十课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的探究 (21)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实验步骤: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

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实验步骤: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备课本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指导思想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

注重突出科学、植物、比较、测量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

包括二个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

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

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

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

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

潜能生主要表现在: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3、缺乏合作意识;4、实践能力不足。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1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0.5-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1.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2.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3.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用词语描述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并描绘听到的声音。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与评价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要点一、导入2 分钟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3分钟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聚焦声音的描述第1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面鼓,一把钢尺,一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一个阴差几个豆子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物体产生声音时的状态。

【教学流程】第1单元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总结(两版知识点任你选)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总结(两版知识点任你选)

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知识点超全整理全册根据经验总结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2024秋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01单元第4课《给植物画张“像”》(学生版)

2024秋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01单元第4课《给植物画张“像”》(学生版)

(2024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给植物画张“像”》一、单选题1.(2024三下·新郑期末)按照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下面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⑤④③C.②①⑤③④2.(2024三下·法库期中)多肉植物叶片肥厚多汁,主要是为了()。

A.贮存水分B.美观C.防寒抗冻3.(2024三下·离石期中)植物的繁殖器官有()A.花果实种子B.根茎C.花果实叶4.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时,应该从芽出土开始,每隔()测量一次幼苗的高度,记录它的生长变化。

A.几小时。

B.几天。

C.几个月5.(2023一上·高碑店期中)如图植物的名称是()。

A.柳树B.丝瓜C.绿萝二、判断题6.(2024一下·巴州期中)所有的植物都是绿色的。

()7.(2024一下·巴州期中)在土里的根不是植物的一部分。

()三、填空题8.(2024四下·沧州期末)一般来讲,植物的组成部分包括根、茎、叶、、和,它们都是植物的器官。

9.科学家对进行研究时,会从多方面进行观察,如植物、,,、等。

10.(2023一上·高碑店期中)我们可以通过颜色、形状、等辨认植物。

11.(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们知道的植物》)植物是由、、等构成。

四、连线题12.(2023一上·湛江月考)13.(2023三下·新荣期末)把下列植物与其适宜生长的环境连起来。

14.(2020一上·红塔期末)连一连。

15.(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第二课《观察一棵植物》)手牵手,找朋友。

五、简答题16.(2023一上·沧州期中)向日葵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像什么?17.(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A卷)32)植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至少写5点)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解析】【分析】种子萌芽时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

2021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全部教案(含8课时)

2021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全部教案(含8课时)

2021新教科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全部教案第1课时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教学目标】1.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

2.观察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不同。

3.探讨种子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

【教学重难点】1.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2.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师:向日葵小苗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植物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呢?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种子有什么特征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师: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2.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3.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做一幅种子贴画。

【板书设计】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叶、种、种皮内部:胚根、胚芽、子 色外部:形状、大小、颜植物的种子 【教学反思】四年级下册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凤仙花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

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9课《食物与营养(第1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9课《食物与营养(第1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9课《食物与营养(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9课《食物与营养(第1课时)》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知道不同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饮食的观念。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活中的食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食物与营养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认识不足,容易忽视饮食的均衡与健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知道它们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食物与营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均衡摄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食物与营养的关系。

2.利用多媒体展示食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4.运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食物与营养的转化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与营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展示各种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所含的营养成分。

3.学习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介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作用。

4.食物营养成分的均衡摄入:讨论如何做到饮食均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5.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食物与营养的转化。

6.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提出自己在饮食方面的改进措施。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备课一、教材特点;1、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以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辅线进行构建,使整套教科书形成综合化、立体化和序列化的结构体系。

2、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结构模块化,过程活动化,更具整体性、结构性和探究性。

3、目标弹性化,内容综合化,评价多元化。

4、以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为手段,落实“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教科书成为“学材”。

5、突出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6、背景和空间广阔,教科书更具开放性和发展性。

7、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教科书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太阳、地球和月亮”、“生物与环境”、“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主题安排了4~6课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和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生物与环境及其适应性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

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内容结构框图↓↓↓↓↓↓↓↓↓↑↓↑↓↑↘↓三、各单元课时安排第一课病毒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防备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预备: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7.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8.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020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附目录)

2020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附目录)

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本影。
五、板书设计
太阳与影子
影子产生的条件:光+不透明物体
影子的变化:太阳 东 南
西
影子 西 早晚长
北东 中午短
第二十课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 能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3. 能说出地球仪的结构。 4. 能说出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个国家的方法。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阅读、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形状的科学事实。 2. 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记录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表述结果。 3.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探究兴趣。 2.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 能说出科技进步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影响。 教学重点:说出地球仪的结构。 教学难点:用比较科学的词汇、记录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表述结果。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 关于地球形状的阅读资料、地球仪、课件等。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自制模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在素描纸上画两条垂直相交的线并标出地图方位2将标杆用胶水固定在焦点的位置上3将做好的模型放在太阳光下并按方位摆好4分别在10点11点12点13点14点15点时描绘出标杆影子的位置和长度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在同一时间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
冀人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
第 5 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19 太阳与影子 20 地球的形状 21 海陆分布 22 美丽的月球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_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_全册

全册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要求(一)、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二)、分目标A、科学探究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C、科学知识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二、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由“人体内部的秘密”、“我们怎么看到物体”、“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机械”五个单元以及“研究与实践”组成。

2024年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 必修4 第19课 课时2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1切从实际出发

2024年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  必修4 第19课 课时2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1切从实际出发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十九课2024年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课时2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核心考点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课时精练核心考点二内容索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考点精讲夯实必备知识表现认识世界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自觉选择性: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能动创造性: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现在和未来)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归纳提升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内涵不同性质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想”“做”“精神状态”联系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影响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客观规律性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

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认识规律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板块分析
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能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4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5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6能饲养小动物一段时间。7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8能按自己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日期

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全部课件(共7课时)

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全部课件(共7课时)

扩展了力的作用范围
省力 工具
增大了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了力的作用方向
随堂训练
2021~2022新教科版小学科学 六年级 上册课件
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
4.改变运输的车轮
一、聚焦
在车轮发明之前,人们大多通过双脚 行走去探索自然,也依靠人力或畜力运输 物品。虽然无法准确考证车轮的发明年代, 但随着车轮的运用,人们不仅发明了马车、 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还发展了交通图、 桥梁、铁轨等技术,人类的交通运输变得 快捷和高效。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你见过什么样的车轮?它们有什么作用?
裁衣 剪刀
解剖剪
三、研讨
1. 通过测评,你如何评价剪刀这种工具?有哪些指标可以评 价这种工具的优劣?
指标:完成任务的时间、难度、是否省力、是否灵 活、是否安全……
2. 在模拟医生解剖的任务中,你认为剪刀有什么作用?它的 什么结构特点使它具备这样的作用?
刀尖细,易于分离。
四、拓展
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锋利 的刀刃和锥形的刀尖是斜面,刀刃和把手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 可以看作杠杆。组合多项技术是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剪 刀是一种可以灵活、精细加工的工具。人们通过把手控制刀刃 移动的方向和开合的角度,刀刃的方向和角度的变化可以灵活 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剪切。人们根据需要,还巧妙地设计了剪 刀的各个部分,使得剪刀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的多个领域,比 如服装加工、医疗手术等。
印刷革命
可以快速地获取信息 比较抽象
直观生动 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书籍、广播、电视、电脑、手机 印刷术和印刷工具
记录文字的纸张
随堂训练
不用工具
费劲、费时
用不合适的工具
省力,但核桃不完整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9课《雾和云》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9课《雾和云》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9课《雾和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雾和云的形成原理以及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掌握雾和云的分类方法和区别;3.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雾的形成原理;4.提高孩子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实验能力;5.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雾和云的形成原理;2.雾和云的分类方法和区别。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2.实验器材:玻璃板、草叶和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展示多种天气图片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天气现象的原因。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什么是雾和云?讲解雾和云的定义以及雾和云对环境的影响。

2.雾和云的形成原理讲解雾和云是由于水蒸气凝结形成的,让学生理解水蒸气的定义,让孩子们能够从现象上看出水蒸气的存在。

3.雾和云的分类讲解雾和云的区别和分类,让学生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所属于不同的雾和云的分类。

3. 实验环节(20分钟)通过展示实验器材和操作步骤,让学生亲自操作。

1.实验目的观察雾的形成原理,并验证雾的形成是由于水蒸气凝结形成。

2.实验步骤(1)在玻璃板上放上草叶。

(2)倒入同温度的水,水面不能淹没草叶。

(3)用吸管吹入空气,聚焦空气的成分。

(4)观察玻璃板上是否有雾气产生。

4. 拓展应用环节(15分钟)让学生尝试从自身生活角度出发,思考现有的生活中,哪些方面的变化与天气有关,在白板上作出列举,引导学生认识到天气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5. 总结反思环节(5分钟)1.通过这节课,你最深刻的收获是什么?2.今天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雾的形成原理,你观察到了什么规律?3.你认为今天课堂的哪些部分最有趣,哪些部分最无聊?五、教学反馈1.学生的表现良好,对教师的问题能够积极发言,学习兴趣高;2.通过实验的操作,学生能够理解雾的形成原理,观察出水蒸气的产生;3.学生的造诣与判断力持续增强,表现出了科学思维的特点;4.但是部分学生容易分辨雾和云时混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辅助。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8篇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8篇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方案8篇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方案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p :这一学期我担任六年级的科学课。

从上几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这一届学生比拟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

学生对科学活动非常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研究气氛浓重。

但由于一局部学生对科学课的研究方式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绘、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络实际。

通过三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强了,对于“科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

不是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吗?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时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的老师。

有待改良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标准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

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要进展重点培养。

二、教材情况分析^p :这一届学生比拟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

六年级下学期,将是小学生小学科学课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

通过前面三年来的学习,他们已经经历了许多典型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接下来的这个学期里,我们期望学生们向什么方向开展呢?进一步翻开他们观察、研究、认识事物的窗口,引导他们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就是六年级下册教材的根本设计思路。

在这一册《科学》教材里,学生将学习风格各异的建筑、奇妙的人体、有序的生态系统、宇宙与航天技术、像科学家一样工作五个单元。

三、教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根底。

四、各单元主要目的、要求1、风格各异的建筑,认识常见的建筑及其构造,建筑物的审美。

2、奇妙的人体,认识人体的组成,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认识生理发育的过程,向学生进展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设计
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教学反思
学习内容
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条理清晰地有依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科学知识
1. 知道一些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2. 了解人类对探索地外生命的一些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进一步增强了解宇宙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关外星生命的话题,谁来说说外星生命指的什么?
投影:外星人——指地球以外的具有高级智慧的生物。
二、提出问题
1、提问:你认为有外星人吗?
2、现场调查,公布调查结果。
投影:认为有外星人的同学占------%,认为没有外星人的同学占------%。三、科学辩论
教师引导学生对是否有外星人的问题进行讨论。
同学们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有外星人,另一种认为没有外星人。请你们说出你们的观点以及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外星人的资料。
A、来自太空的报告。
B、月球上的外星生物。
C、我的故事:我和外星人握手。
2、向学生介绍太阳系的有关资料。
观点2:认为没有外星人。
另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没有外星人,他们认为所谓外星人其实是人们由于心理或生理因素造成的错觉或幻觉,可能是飞机、气球,也可能是云块、球状闪电等物体。
七、共同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探讨有关外星生命的话题,对于是否有外星生命这个问题,大家持什么样的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根据自己的观点去收集整理资料,并能用收集到的资料去论证自己的观点;重要的是能够对所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理性的怀疑;重要的是能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做出科学合理的假设,并形成自己的推论……
2. 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究未知事物,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小组合作,共同收集、整理分享资料。
2. 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究未知事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究未知事物。
教具运用
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各种颜色的粉笔灰、网格纸、白纸、彩笔等,多媒体资料。
学生准备:有关各种地形的资源。
学生计算、小组讨论、交流。
(再以1/1000的可能性假设;以1/1亿的可能性假设、以1/100亿的可能性假设、以1/1000亿的可能性假设。)
六、介绍科学家的观点
观点1:认为有外星人。
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有外星人,他们已经行动起来向其它星球发送了地球的名片,寻找外星人。
课件播放:人类向太空发射探测器的情况
课件播放:太阳系的有关资料
3、向学生介绍银河系的有关资料。
课件播放:银河系的有关资料
4、向学生介绍河外星系的有关资料。
课件播放:河外星系的有关资料
五、提出假设、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在银河系中假设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每100个恒星中可能存在一个有外星人的恒星系,那么在银河系1000亿个恒星中,存在外星人的恒星系有多少个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