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1第2章第2节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子反应》教学反思
作者:赵瑛华(广东华侨中学)审稿:区妍(广州市第一○九中学)
从1995年执教至今,离子反应一直是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前在教学大纲中就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在理解了离子反应,以及掌握了离子反应方程式以后,就可进一步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并由离子反应的本质进一步探讨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因此,在2004年(现行高中课程标准实施)之前,我在进行离子反应的教学,包括会考复习、高考备考复习的时候,总是唯恐知识不够全面,把离子反应的各种类型均进行讲解,也对不同类型的离子方程式进行分类练习,往往在新授课就要用4-5个课时讲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即使复习也至少用2个课时。
2004年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关于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曾经在多个场合与很多兄弟学校的老师进行过研讨,我在2005年也曾执教过一次,当时在第一课时中重点讲解了电解质的概念,没有涉及离子反应,结果后面要用2个课时才能完成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和书写训练。
回想那一届的学生到了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高三的高考备考复习,他们已经把高一所学的关于电解质的部分内容忘记了。
事实上,在课程标准中对于离子反应的要求也只有一句话:“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而在近几年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中,除了个别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外,考查的内容大多属于复分解型的离子反应。
因此,对于新授课中讲离子反应,我认为只需要让学生认识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离子方程式的基本书写方法即可,其他的可在后续学习(尤其是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逐步加深认识。
2008年9月,我再次任教高一,这个学年的第一学期比较短,学校也只安排每周2课时,整个学期的课时量算起来还不足36个课时(课程标准要求每个模块要有36学时),而学期末进行的区统测考查范围仍是整个必修1模块的全部内容,并不允许我们把部分内容放到第二学期。
针对这个实际情况,我们备课组只能充分用好课堂的40分钟,把所有必修1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组,甚至连一节完整的单元测验课也没有安排。
对于离子反应一节,我们经讨论后只安排了两个课时。
吸取了三年前的经验,今年我在第一课时就安排了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初步接触离子方程式,但这样一来,对电解质的讲解时间就会相应减少了很多。
在教研活动的研讨中,中心组的老师多次强调了本章的中心是分类的方法,而且要注意与初中知识衔接,这给了我一个启
示——为什么不能直接利用初中所学的酸、碱、盐的概念引入本节的教学呢?这样就不需要在讲解了电解质的概念后再回头从电离的角度定义酸、碱、盐,大大节省了课堂的授课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事实上,这样的一个小变化使学生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了酸、碱、盐,同时又从酸、碱、盐的概念引入电解质的学习,感受到电解质其实就是从能否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角度对再次化合物进行分类,这个概念也不会那么难以理解了。
从教材P34第11题的作业情况看,学生也能很好地掌握了“电解质是一种化合物”的知识点。
另一方面,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阅读了2008版的《高中化学基础训练》[化学1(必修)],发现本节的实验报告设计很好,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对于离子方程式意义、离子互换反应发生的条件等都会有较好的认识,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这个实验报告,课堂上给了学生20分钟,让他们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实验并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结果这段时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很多离子方程式相同的化学反应,即使反应物不完全相同,但现象是完全相同的。
这样的感受,对于学生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有了很大的帮助。
同时,因为实验报告中的3组实验分别代表了离子互换反应发生的3个条件,对此,学生也很容易在实验中重温初中所学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从而理解离子互换反应发生的条件。
总体而言,在两个课时的教学后,我感觉到已经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的概念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而在后来的课堂小测和中段考试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