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笔记第三至四章 (1)
管理学笔记——精选推荐
管理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管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四重含义:1、管理是服务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工作活动构成的。
3、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评判。
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遇和机会,也构成了挑战或威胁。
效益=高效率+高效果效率(efficiency):单位时间的成果量。
涉及活动方式。
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投入一定,产出增加;投入减少,产出维持不变)效果(effectiveness):通过努力获得的有用成果。
涉及活动结果。
(低效率高效果、高效率低效果、高效率高效果、低效率低效果)效益(performance):社会认可和接受的成果。
效率+效果管理的目标:设计和维持一种体系,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
管理学特点:一般性、综合性、模糊性、实践性。
管理的性质:1)管理工作不同与作业工作2)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管理具有二重性。
管理的意义:1、管理——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管理。
2、管理和科技是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两翼。
3、中国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管理。
2.管理者的角色变化:1、不同管理层次的角色变动(不同管理职能的时间分布)2、组织规模对角色重要性的影响有效管理的五个领域:领域Ⅰ——管理自我领域Ⅱ——管理工作领域Ⅲ——管理人员领域Ⅳ——管理人际关系领域Ⅴ——管理具体情景——罗伯特?K?伯恩斯博士芝加哥大学企业关系中心的创建者和领导者管理环境环境研究的意义:1、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2、外部环境影响企业的管理关系3、外部环境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特色。
组织的一般环境:1、政治环境2、法律环境3、经济环境4、科技环境5、社会文化环境6、自然环境具体组织的特殊环境:1、供应商2、顾客 3、竞争对手4、政府机构及特殊利益团体组织环境特征的分析:1、环境的不确定性(1)低不确定性:简单和稳定的环境(2)较低不确定性:复杂和稳定的环境(3)较高不确定性:简单和动态的环境(4)高不确定性:复杂和动态的环境管理四职能:计划:为组织确定任务、宗旨、目标;实现目标的战略、措施、程序;以及实现目标的时间表和预算。
管理学原理各章重点知识笔记总结
《管理学》教案第Ⅰ篇绪论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管理者是组织中这样的成员,他告诉别人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
当前,组织以及工作正在变化的性质模糊了管理者与非管理雇员之间的界限,许多传统的职位现在都在包括了管理性的活动。
管理者: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
简单的说就是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管理者的分类:基层管理者: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他们管理着非管理雇员所从事的工作,这些工作是生产和提供组织的产品的工作。
主管,工长。
中层管理者:这些管理者管理着基层管理者,部门经理,工厂厂长。
高层管理者:承担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和目标的责任。
执行总裁、首席运营官、董事会主席等。
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二、什么是管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对定义的理解:过程代表了一系列进行中的有管理者参与的职能或活动。
这些职能一般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定义的第二部分:协调其他人的工作——区分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仅仅有效率是不够的,还应该关注于效果,也即是完成活动以便达成组织的目标。
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通常既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虽然有效果但却是低效率的。
三、管理者做什么描述管理者在做什么的方式包括两种:职能方式和角色方式。
1、管理职能和过程20世纪早期,法国工业家亨利.法约尔把管理职能划分为五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职能。
20世纪50年代,划分为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目前管理职能被压缩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管理学重点笔记
《管理学》重点笔记第一节治理所要解决的差不多矛盾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这是治理的差不多矛盾。
第二节治理的含义治理是通过打算、组织、操纵、鼓舞和领导等环节来和谐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和谐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为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这也是治理获得全然目的。
第三节治理的作用在没有治理活动和谐时,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行动方向并不一定相同,以至于可能互相抵触。
即使目标一致,由于没有整体的配合,也达不到总体的目标。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经济的进展,治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美国经济进展速度比英国快,其要紧缘故确实是依靠较高的治理水平。
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讲过,美国经济的领先地位三分靠技术,七分靠治理。
没有现代财务、成本、质量治理和科学决策制度,没有扎扎实实的治理基础工作,就不能搞现代市场经济。
第四节治理学的特性一、治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治理学的要紧母的是要指导治理实践活动。
二、治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治理学具有科学的特点:1客观性2实践性3理论系统性4真理性5进展性总之,治理学完全具备科学的特点,确实是一种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综合的知识体系。
治理学又是一门艺术:因为艺术的含义是指能够熟练的运用知识,同时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成效。
而有效的治理活动正需要如此。
三、治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在给定条件下能够得到确定结果的科学称之为精确的科学。
治理学则不同,在已知的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形下,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
治理要紧是同人发生关系,对人进行治理,那么人的心理因素就必定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因素。
而在这种复杂的情形下,我们还没找出更有效的定量方法,使治理本身精确化,而只能借助于定性的方法,或者利用统计学的原理来研究治理。
四、治理学的系统观念系统确实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集合。
作为系统观念有以下几点:1 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性。
2 重视系统的行为过程。
3 按照研究目的来考察系统。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前言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组织行为的学科,主要研究企业和组织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策略,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周三多教授是国内著名的管理学专家,本文将针对他的管理学课程进行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组织理论组织的定义与特点组织是由一定数量的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机构,其主要特点包括职权、责任、利益、关系、规则等。
组织的类型组织按照目标和任务的不同分为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企业等等。
根据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私营企业、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等等。
组织的管理组织管理是指对组织进行规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过程的管理活动。
组织管理的核心在于领导力、组织设计、合理的人员分配等。
第二部分: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泰勒科学管理理论、费约尔行政管理理论、韦伯管理理论等,其观点主要集中在管理程序的规定、行政权力的分配和决策流程的规划上。
行为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主要强调个体行为和组织内人际关系的作用。
行为管理理论的核心在于激励和激励理论、员工参与度和领导风格等。
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包括系统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其特点主要是倡导系统思考、创新、协作和持续改进等。
第三部分:领导力理论领导与管理领导、管理是组织中两个不同的角色,管理主要是操纵和控制流程,领导则是激发和鼓舞团队,启迪他们的想法和创造力。
领导风格领导风格包括命令型领导、咨询型领导、民主型领导等,每一种风格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要根据组织的需要和成员的特点来选择。
领导行为领导行为包括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任务行为重在任务的安排和运行,关系行为则注重员工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二者都非常重要。
第四部分:组织变革组织变革的定义组织变革是对组织结构、流程、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改变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组织变革可以是计划性的、制度性的或者突发性的,但其本质目标都是提高组织的效能和绩效。
组织变革的难点组织变革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比如组织的惯性、反对变化的力量、组织文化的阻碍等等,同时组织变革需要有领导者的支持和追求高绩效的鼓励。
《管理学》第三章重难点
《管理学》第三章重难点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全球化内涵1.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2.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
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包括: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等。
3.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
全球化产业的市场往往由若干个全球化公司所主导。
4.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在公司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布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
二、全球化与管理者1.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1)全球化的一般环境①政治与法律环境世界上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并且这些制度还在不断地变化。
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充分理解不同政治与法律制度的内涵与运作方式。
a.国家政治体制。
指东道国国家的国体和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有关制度,如国家的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政府部门结构以及选举制度、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等。
b.政治的稳定性。
指东道国政局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的安定状况。
如国家领导人的更换、政府的更迭可能导致国家政体的变化以及政治主张的改变。
c.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
这通常反映在政府对外资的政策上,主要是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和限制程度,对国外经营者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对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程度,以及对外国企业的经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
d.法律环境。
指本国和东道国颁布的各种法规,以及各国之间缔结的贸易条约、协定和国际贸易法规等。
②经济和技术环境在全球范围内,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三大类型:自由市场经济、命令经济和混合型经济。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目录隐藏第Ⅰ篇管理导论第1章工作场所的管理者1.1知识结构导图1.2考点难点归纳1.3课后习题详解1.4考研真题详解附加模块一管理史知识结构导图考点难点归纳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决策2.1知识结构导图2.2考点难点归纳2.3课后习题详解2.4考研真题详解第Ⅰ篇管理实践第Ⅱ篇现代工作场所的管理基础知识第3章管理外部环境和组织文化3.1知识结构导图3.2考点难点归纳3.3课后习题详解3.4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全球环境下的管理4.1知识结构导图4.2考点难点归纳4.3课后习题详解4.4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管理多样性5.1知识结构导图5.2考点难点归纳5.3课后习题详解5.4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管理社会责任和道德6.1知识结构导图6.2考点难点归纳6.3课后习题详解6.4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管理变革和创新7.1知识结构导图7.2考点难点归纳7.3课后习题详解7.4考研真题详解第Ⅱ篇管理实践第Ⅲ篇计划第8章计划工作活动8.1知识结构导图8.2考点难点归纳8.3课后习题详解8.4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战略管理9.1知识结构导图9.2考点难点归纳9.3课后习题详解9.4考研真题详解附加模块二创办和领导创业型企业知识结构导图考点难点归纳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第Ⅲ篇管理实践第Ⅳ篇组织第10章基本的组织结构设计10.1知识结构导图10.2考点难点归纳10.3课后习题详解10.4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适应性组织结构设计11.1知识结构导图11.2考点难点归纳11.3课后习题详解11.4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人力资源管理12.1知识结构导图12.2重点难点归纳12.3课后习题详解12.4考研真题详解附加模块三管理你的职业知识结构导图考点难点归纳第13章塑造和管理团队13.1知识结构导图13.2考点难点归纳13.3课后习题详解13.4考研真题详解第Ⅳ篇管理实践第Ⅴ篇领导第14章沟通管理14.1知识结构导图14.2考点难点归纳14.3课后习题详解14.4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理解和管理个体行为15.1知识结构导图15.2考点难点归纳15.3课后习题详解15.4考研真题详解第16章激励员工16.1知识结构导图16.2考点难点归纳16.3课后习题详解16.4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成为有效领导者17.1知识结构导图17.2考点难点归纳17.3课后习题详解17.4考研真题详解第Ⅴ篇管理实践第Ⅵ篇控制第18章监管和控制18.1知识结构导图18.2考点难点归纳18.3课后习题详解18.4考研真题详解附加模块四计划与控制技术知识结构导图考点难点归纳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附加模块五运营管理知识结构导图考点难点归纳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第Ⅵ篇管理实践内容简介隐藏本书是罗宾斯《管理学》(第13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大部分:(1)整理考试重难点,浓缩内容精华。
管理学原理笔记
《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管理概述1、管理的含义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四层含义:(1)管理是服务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工作活动构成的。
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3)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评判。
即管理工作的成效好坏、有效性如何,就集中体现在它是否使组织花费最少的资源投入而取得最大的且最合乎需要的成果产出。
“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遇和机会,也构成了挑战或威胁。
2、管理的三大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是与生产力相联系,通过“指挥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自然属性;二是与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相联系的,通过“监督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权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成熟的经验,来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
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告诉我们,决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2)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
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于一个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管理人员的工作,从本质上说,是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道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并不亲自从事具体工作,而是委托他人,自己则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计划安排、组织落实、指导激励和检查控制其他人的工作。
(3)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了有关管理工作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系统化的管理知识,它已为实践所证明,并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的实践。
管理学第三章笔记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维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里各种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
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
人类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是悠久的。
以大的时间段为界,以管理理论发展为线索,管理思想大致分为八个阶段:早期的管理思想,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理论体系,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管理学理论,公共行政管理思想,管理学理论的新转折。
管理理论的各个主要流派及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管理大师的思想不断涌出。
早期管理思想实际上是管理理论的萌芽,管理理论比较系统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管理理论就其发展的历史和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在西方,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更加复杂,市场迅速扩展,竞争日益剧烈。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以促进发展的问题,就迫切要求用“科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从而促成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泰罗、法约尔、韦伯(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泰罗所创立的管理理论有以下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最高工作效率是共同富裕的基础,没有雇员的富裕,雇主的富裕是不长久的。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
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劳资双方变革思想,变对抗为合作、帮助。
从盈利的分配转变为增加盈利数上来。
根据以上思想观点,泰罗提出了以下管理制度(泰罗制)(1)制定科学的劳动定额。
(2)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标准化)(3)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
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
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
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
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
其他: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2、管理的职能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
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管理学笔记(周三多 第三版)
管理学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即:管理的载体是组织;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相关资源,管理要以人为中心;职能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目的是实现既定的目标,该目标是单凭个人是无法实现的,此也是组织建立的原因;2.管理学研究的对象:管理的内容、原理、方法等;(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3.管理学的特性: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不精确的、应用性的学科;4.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即有与组织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科学性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它具有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真理性和发展性;艺术性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无所谓管理艺术,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管理效果;科学性决定了管理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艺术性决定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5.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与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组织、领导、控制旨在保证决策顺利实施,创新贯穿在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6.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可分为三类;①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包括代表人、领导人、联络者角色;②信息角色: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包括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角色;③决策角色: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包括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7.管理者的技能:根据罗伯特·卡茨研究,管理者在行使四种职能和扮演三类角色时必须具备三种技能;①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其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中层较重要,高层较不重要;②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和沟通的能力,包括对下属的领导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对所有层次的管理层的重要性大体相同;③概念技能: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对高层管理最重要,中层管理较重要,基层管理较不重要;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古典管理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管理理论,强调运用经济刺激的手段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代表性的理论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等;①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代表人物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等;⑴泰罗的贡献: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主要理论包括五个方面,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⑵其他人的贡献:吉尔布雷斯夫妇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甘特创造出甘特图(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和计件奖励工资制;②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又称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是第一位概述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先驱者,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称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⑴经营活动的类型: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项基本活动,管理只是其一,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活动(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⑵管理的职能:五大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职能(控制的目的是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加以纠正并避免重犯,对物、对人、对计划以进行控制);⑶管理的14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③韦伯的贡献: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理论,认为等级、权威、行政制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认为权威有三种,即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理性-合法的权威(韦伯认为理性-合法权威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或理想组织形式的特点:这种组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形式;⑴存在明确分工;⑵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⑶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⑷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⑸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⑹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管理人员;⑺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⑻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影响;④巴纳德的贡献:其把组织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不论级别高低、规模大小,其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三条件,即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良好的沟通;在正式组织中还存在一种因为工作上的联系而形成的有一定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组织,即非正式组织;其这一理论为后来的“社会系统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2.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发展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①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梅奥领导了1924~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一系列试验(霍桑试验)中后期的重要工作;⑴该试验分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1924~1927);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1928.4);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1928~1931);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932);梅奥对霍桑实验进行了总结,写出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在书中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⑵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②行为科学: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定名为“行为科学”,包含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3.现代管理理论①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二战期间,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其内容包括运筹学(数量管理理论的基础,最经济、最有效地使用人、财和物等资源)、系统分析、决策科学化;②系统管理学: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理论派别,认为系统是形成、表述和理解管理思想的最有效手段,主张将一切系统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并用有关模式来描述各种管理系统;主要内容如下:组织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其环境交换信息、能量和材料;③权变理论学派: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关系的类型和结构类型,强调管理要根据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相应的管理模式;④全面质量管理:其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戴明和朱兰是质量管理之父,其主要包括以下五点:关注顾客、注重持续改善、关注流程、精确测量、授权于员工;⑤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是新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显著特征,产生了一些体现新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包括学习型组织、精益思想、业务流程再造、核心能力理论等;⑴学习型组织: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内容包括:对待变革的态度,应坚持不断改革;对待新观点的态度,认为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创新是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主要担心的是不学习、不适应;认为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技能,即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⑵精益思想: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拉动产品生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精益生产:即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消除muda是精益生产方式的精髓;⑶业务流程再造: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1993年出版的《再造公司》中,把再造定义为对经营流程彻底进行思考和再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上取得重大突破;⑷核心能力理论:由20世纪80年代资源基础理论发展而来;核心资源: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核心能力的五个条件:不是单一的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的总和;不是物理性资产;必须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超越特定产品或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第三章管理道德和社会责任1.管理与伦理道德①道德:通常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式原则,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②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企业组织;人文力与企业精神;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2.几种相关的道德观①功利主义道德观:指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的利益行为才是善的;(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善恶的道德观)②权利至上道德观:指能尊重和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基本权利即人权,只要是人就应平等地享有人的基本权利,如生存、言论自由、工作等)③公平公正道德观:管理者不能因种族、肤色、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公平公正主要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只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④社会契约道德观: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⑤推己及人道德观:中国儒家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其核心是“仁”,“人者,仁也”,后来的思想家把其归纳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规范;3.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①道德管理的特征: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角度看问题;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不仅把人看做手段,更把人看做目的,组织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人;超越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具有自律的特征;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②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⑴道德发展阶段:道德发展要经历3层次,每个层次2阶段;前惯例层次:只受个人利益的影响;决策的依据是本人的利益,这种利益是由不同行为方式的赏罚决定的;阶段:1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2只在符合你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惯例层次: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要人物期望的反应,以及对他人期望的一般感觉;阶段:3做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4通过履行你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原则层次: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伦理准则的影响;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一致,也可以不一致;阶段:5尊重他人的权利,置多数人的意见于不顾,支持不相干的价值观和权利;6遵守自己选择的的伦理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背了法律;研究表明:人们是依次的通过六个阶段,不可跨越;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停留在某一阶段上、倒退和堕落;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四阶段;⑵个人特性: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对组织管理道德有直接影响,这里所讲的个人特性主要指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自信心和自控力;⑶结构变量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⑷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会影响道德行为;⑸问题强度: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其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决策;4.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①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②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③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④设定工作目标;⑤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⑥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⑦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⑧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5.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①企业与现代社会⑴传统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为股东实现组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否则就不称其为企业,增进和保护社会福利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责任;⑵社会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对社会负责,因此企业的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应包括增进和保护社会福利;②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是评价人或组织行为善恶的标准和原则;企业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全体成员对本企业“应当是什么”和“应当做什么”的高度认同;从历史的观点,企业价值观经历4阶段:⑴工业化初期: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⑵工业化中期:企业利润最大化,公平地兼顾到员工的利益;⑶工业化后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⑷后工业化时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同时要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利益相关者:首先股东,其次员工,然后消费者,同时也要保证供应商能够共赢;衡量企业价值观发展阶段的最好标志,就是企业对待社会责任的态度;③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⑴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⑵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⑶社区福利投资;⑷社会慈善事业;⑸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第四章全球化管理1.全球化内涵:全球化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①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②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国家或地区的层面上,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③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④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企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配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2.全球化与管理者:作为一名全球化管理者,首先需要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一般环境(主要是国家和文化)和任务环境(主要是供应商、竞争对手、销售商、顾客和劳动力市场与工会),以及理解这些环境因素对管理的影响。
周三多《管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管理实践悠久历史原因二.管理的必要性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资金、能源、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的企业建立的基础。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的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定义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的协调的过程。
(一)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不再单纯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应当是有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好的效果。
(三)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之间的协调;二是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四)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一)决策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
(二)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的合作。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三)领导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四)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五)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出现时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孔茨《管理学》完整详细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管理的涵义人类的共同劳动资源(人、财、物、信息、时间)共同目标定义: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孔茨)或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实质是一种手段、工具,不是目的。
•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追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效率是以较少的代价完成活动,涉及活动的方式。
即正确地做事效果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
即做正确的事好的管理在于把对的事情做得更好。
低水平的管理表现在:1)无效率(某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2)无效果(某些企业的库存积压产品)3)牺牲效率的效果[例] 90年代中期,国家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国有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各行纷纷打算拓展自己的业务。
某银行也制定了一个长远规划:通过不断增设营业部,在五年之内,把每年的储蓄额提高到20亿元。
规划中的另一个目标是,一旦每年的储蓄额达到20亿,那么年利润要达到2亿元。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行在各地开设了20个营业部,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也达到了储蓄额为20亿元的目标,只有一件事出了差错:它不是赚了2亿元,而是亏了近5000万元,使自身陷入困境,连掉头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答:有效果,无效率二、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管理活动)管理产生的二个条件:二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共同的目标管理是社会化劳动的产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
什么是组织?3、操作者:管理者: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
上层包括中层共同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努力工作以基层实现既定目标。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5、管理的职能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孔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6、管理工作的普遍性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无论他在何处,所履行的职责有内在共同性。
•组织的类型(如企业、政府部门、学校)•组织的规模(如小公司与大公司)•组织中的层次•跨区域的可转移性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基层管理者15% 24% 51% 10%中层管理者18% 33% 36% 13%高层管理者28% 36% 22% 14%7、管理与经营管理经营条件:社会化劳动的产物商品经济的产物背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末期目的:提高效率提高效益角度:内向性(资源的组织利用)外向性(环境)适用:一切组织企业三、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
罗宾斯《管理学》第三章笔记: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
罗宾斯《管理学》第三章笔记:组织⽂化与环境—约束⼒量第三章组织⽂化与环境:约束⼒量学习⽬的:1.区分管理的万能论与象征论2.定义组织⽂化3.识别构成组织⽂化的10个特征4.解释⽂化是如何约束管理者⾏为的5.区别⼀般环境与具体环境6.对⽐确定的与⾮确定的环境7.说明环境是如何约束管理者⾏为的第⼀节管理者:万能的还是象征的⼀.管理万能论1.管理万能论【omnipotent view of management】:⼀种认为管理者对组织的成功与失败负直接责任的观点2.管理学理论中⼀个占主导地位的假设:⼀个组织的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这⼀组织本⾝的素质。
也就是说,组织的效果和效率的差别,在于组织中管理者的决策和⾏动。
好的管理者应预测变化,发掘机会,改善不良绩效,并领导他的组织实现⽬标(如有必要,甚⾄改变⽬标)。
3.现象:1)在⼯商业组织中,当利润增加时,管理当局就会获得荣誉和红利,以及股票、期权等形式的报酬;当利润下降时,董事会就会撤换最⾼管理层,他们确信,只有新的最⾼管理班⼦才能带来绩效的改善。
2)⼤学体育教练管理他们的队伍,他们有权决定队员的更换,队员的加⼊,挑选教练助理,教授队员技术⽅法,以及选择⽐赛的战术打法。
在⽐赛中,负多余胜的教练被认为是没有成效的,他们会被解雇并由新的教练来取代他的位置。
⼆.管理象征论1.管理象征论【symbolic view of management】:⼀种认为管理对组织的⼤量成果只有有限的影响的观点,因为存在⼤量的管理⽆法控制的因素2.观点:1)⼀个组织的成果受到⼤量管理当局⽆法控制的因素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经济,政府政策,竞争对⼿的⾏,特定产业的状况,对专有技术的控制,以及组织前任管理者的决策。
2)管理当局对实际的组织的成果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
管理当局真正能够影响的⼤部分是象征性的成果。
管理当局的作⽤被看做是对随机性、混淆性及模糊性中的内在含义作出判断,管理当局很容易给股东、顾客、雇员以及公众造成他们控制着事态的错觉。
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笔记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Ⅰ篇绪论第1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第1节谁是管理者(1)管理者: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团队:是由来自不同部门的人甚至包括来自组织外部的人组成。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职责不同第2节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定义:(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或基本活动中。
(2)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地产出(方法)*理解—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通常指“正确的做事”,即不浪费资源效果:指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结果)*理解—通常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目标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图解:效率(方式)效果(结果)低浪费高达成第3节管理者做什么(一)、管理的职能和过程:1、亨利·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计划、组织、领导、控制(1)计划:定义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过程:是一组进行中的决策和工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连续地过程地管理)(二)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①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②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③决策制定:企业家、混乱驾御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管理学大一第三章知识点
管理学大一第三章知识点引言: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管理和管理行为的学科,它与人类社会活动息息相关。
本文将介绍管理学大一第三章的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组织决策、领导与权威、组织结构等内容。
一、组织决策组织决策是指组织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决策过程。
在组织决策中,管理者需要面对各种决策类型,如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操作决策。
这些不同类型的决策对于组织的长期发展和日常运营都至关重要。
战略决策涉及到组织的整体方向和发展路径,而战术决策和操作决策则更侧重于实施与日常细节。
组织决策过程中,管理者可以采用不同的决策模型,如理性决策模型、满足决策模型和政治决策模型等。
理性决策模型假设管理者具有完全的信息和理性思考能力,而满足决策模型则强调管理者满足最低要求即可。
政治决策模型则认为组织决策是一个政治过程,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权力关系。
二、领导与权威领导是指管理者用来影响他人并引导组织达成目标的过程。
在组织中,领导可以通过权威和魅力等方式发挥作用。
权威领导是指管理者基于其职位和权威地位来指导他人,而魅力领导则是凭借个人魅力和影响力来引导他人。
领导与权威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
一方面,权威是领导的一种基础,领导者需要通过其职位和权威来指导他人。
另一方面,领导者可以通过良好的领导行为来建立权威,而丧失领导者特质则可能导致权威的流失。
三、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一个组织中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形式。
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可以帮助组织实现高效的运作和良好的协作。
在实际应用中,管理者可以根据组织的特点和目标来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如功能型结构、矩阵型结构和虚拟型结构等。
功能型结构是一种将工作根据功能特点划分的组织结构,每个部门负责特定的职能。
矩阵型结构则更加注重项目和团队的跨部门合作,以实现更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虚拟型结构则利用网络和外部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结论:管理学大一第三章的知识点包括组织决策、领导与权威、组织结构等内容。
专升本《管理学》第四章考点总结
专升本《管理学》第四章考点总结《管理学》第四章主要内容为组织与管理,是管理学的核心章节之一、本章重点讲述了组织的概念、组织的设计与变革以及组织的行为与文化等内容。
下面是针对该章节的考点总结。
一、组织的概念与特征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由一群人通过一种特定的关系连接在一起来实现共同目标的社会系统。
2.组织的特征:目标性、社会性、经济性、合理性。
二、组织的设计与变革1.组织结构的概念: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各部门、岗位以及各种关系的总体安排方式。
2.组织结构的类型:功能型、分工型、矩阵型、团队型等。
3.组织设计的原则:适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清晰性原则、简单性原则。
4.组织变革的原因:外部环境变化、内部问题、组织发展需求。
5.组织变革的过程:诊断与评估、设计与实施、评估与调整。
三、组织的行为与文化1.组织行为的概念:组织行为是指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包括个体的态度、情感和行动。
2.组织文化的定义: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持有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组织文化的特征:共享性、稳定性、动态性、非物质性。
四、组织变革与文化管理1.组织变革的影响因素:领导力、组织结构、制度与制度文化、技术与创新。
2.组织文化与绩效:积极文化与绩效的关系、消极文化与绩效的关系、文化调节的作用。
3.组织文化管理的方法:引导型、参与型、塑造型。
五、组织学习与知识管理1.组织学习的概念:组织学习是指组织成员通过获取、共享与应用知识来提高组织绩效的过程。
2.组织学习的层次:个体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
3.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管理是指组织运用各种手段来获取、整合、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
4.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法: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
六、组织伦理和社会责任1.组织伦理的概念:组织伦理是指组织成员在工作中遵守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2.组织伦理与社会责任:组织伦理与盈利、组织伦理与员工权益、组织伦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以上是《管理学》第四章组织与管理的考点总结,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应该掌握相关理论模型、案例分析等具体应用。
管理学第四章自学笔记及学习心得
管理学原理第四章自学笔记与读书心得一、课本知识归纳(一)、控制基础1、控制的含义:控制是检查已经完成的工作是否按照计划制定的目标和方案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过程。
2、控制与计划的关系:(1)、计划工作为控制提供了标准。
(2)、控制是计划工作顺利实现的保证。
(3)、控制与计划的效果相互依赖。
3、控制的目的:(1)、适应环境变化(2)、限制错误的积累(3)、应对组织复杂性(4)、最小化成本4、控制的类型:(1)、前馈控制:将可能出现的偏差消除在产生之前(2)、同期控制:持续监控员工的行为,使其与绩效标准相一致(3)、反馈控制:将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的结果上,并以此为下次行动的依据5、控制的方法:(1)、预算控制:①经营预算。
②投资预算③财务预算(2)、非预算控制:①监督检查②报告③比率分析④盈亏平衡分析法(3)、全面质量管理:①质量管理小组②标杆管理③六西格玛质量原则④缩短周期⑤缩短周期⑥PDCA循环(4)、有效控制的艺术:①适时控制策略②适度控制策略③员工但与策略④弹性控制策略6、控制的过程:(1)、确定控制标准:①实物量标准②价值标准③时间标准④质量标准(2)、评估实际绩效:①口头汇报②书面汇报③直接观察(3)、讲实际工作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偏差(4)、餐区管理行动纠正偏差:①改进工作绩效②修订标准(二)、人员控制1、正式控制2非正式控制:(1)、自我控制(2)、职业控制(3)、文化控制(三)、财务控制1、财务控制的含义:(1)、整个管理体系内各组织结构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2)、目标是将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2、财务控制的特征:(1)、以价值控制为手段(2)、以综合经济业务为控制对象(3)、以现金流量控制为日常控制内容3、财务控制的方法:(1)、比率分析法:①偿债能力评价②营运能力评价③赢利能力评价(2)、预算控制法(3)、运用财务控制工具:①财务报表②财务审计(四)、风险控制1、风险的特征:(1)、关于未来的(2)、具有不确定性(3)、有损益发生2、风险的含义:时间或经济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发生危险、损失、损伤或者其他不利结果的概率和程度3、风险控制的方法:(1)、避免风险:终止现有的高风险产品和服务等,有很大的局限性(2)、排除风险:①调查措施②损失防范措施③较少损失的措施二、自学心得体会通过对第四章的揣摩,我想浅谈一下企业管理中的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全球化内涵☐全球化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事实: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及各国人员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互依赖,而且这种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过程:既是技术发展又是人类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全球化背后的两股最根本的推动力☐可以从不同层面来定义和理解全球化➢如世界、国家或地区、产业、公司,甚至是公司内的某一部门或某一业务◆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具体表现:➢跨国服务贸易增长迅速➢国外直接投资(FDI)发展迅猛➢同国旅游人数快速增加➢跨国并购进程加快◆产业层面全球化内涵☐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全球化产业的市场往往由若干个全球化公司所主导☐衡量产业全球化的关键指标通常包括:➢该产业跨国贸易额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该产业跨国投资额在该产业实现的投资总额中所占的百分比等◆企业层面全球化内涵☐在公司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布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全球化与管理者☐作为一名全球化管理者,既需要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又需要理解与掌握一些全球化管理所必须的关键能力➢环境因素: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关键能力: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全球化的一般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的稳定性、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法律环境。
➢经济和技术环境: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基础设施➢文化环境:文化因素,是指企业所在的国家或地区中人们的处事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行为准则、教育程度、风俗习惯等构成的环境因素;文化因素与政治因素不同,政治因素一般带有强制性,而文化因素则带有习惯性;文化环境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宗教、语言、教育体制等等。
➢自然环境:一般是指非人为因素所形成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因素。
各国在自然资源上的差异,既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
也是引发国际直接投资的驱动因素。
☐全球化的任务环境➢供应商——全球化采购和全球化外包➢销售商——全球化给企业带来更为丰富的销售商选择机会➢顾客——标准化/差异化的产品➢竞争对手——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劳动力市场及工会●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创造性领导力中心研究认为,为了成为有效的全球化管理者,其必须具备四种关键能力:国际商☐培养全球化管理能力的方法➢从经历中学习➢从工作任务中学习➢从关系中学习●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企业应该在外部环境评估和内部条件分析基础上,首先考虑如何进行国际经营☐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主要有:进口、非股权安排和国际直接投资☐企业可以根据所进入国或地区的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进入方式!!!!!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在选择目标市场和东道国市场的进入方式后,管理者就需要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管理和组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代理机构☐这就需要企业在全球一体化压力和当地化反应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恰当的组织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当地化反应的压力全球化进入模式“全球一体化压力”和“本地化反应压力”维度下全球化经营组织模式全球组织模式(global organization model)☐ 从以上模型中可以看出有四种可供选择的全球化组织模式: ➢ 国际组织模式:利用现有能力向国际市场拓展➢ 多国组织模式:设在多个国家的子公司作为独立的业务单位来运营 ➢ 全球组织模式:将全球视为单一的市场,公司总部统一经营➢ 跨国组织模式:专业化工厂符合本地反应的要求,通过复杂的协调机制进行全球一体化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的国际企业的组织特征呈现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资产和能力配置、海外业务的角色、内部知识的开发和扩散、对子公司的控制方式等多方面。
● 全球化经营的管理控制☐ 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必须从母公司和分公司两角度来考察 ☐ 管理控制系统的制定逻辑➢ 全球化企业必须通过分公司的战略实施而服务于协调总部确定的价值创造过程➢ 管理控制系统必须帮助分公司适应其当地环境,有利于分公司挖掘当地所有的机会与潜力。
☐ 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 分公司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必须同时用于解决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文化差异当地反应化的压力全球一体化的压力 低高低高➢分公司的管理控制系统还必须反映分公司的战略一、国际化经营:它涉及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营活动,或者说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2 领会一国际化经营的方式1 国际贸易:商品在国际间的交换。
2 特许:包括商标、专利权、专有技术及具有财产价值的知识产权的使用。
3 劳务输出:包括市场广告,法律服务,财务信息咨询,保险、货物运输、会计以及管理技术咨询等服务的输出;4 国际间接投资:包括证券及不动产投资等;5国际直接投资。
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出口-非股权安排-直接投资。
详:1出口阶段。
出口贸易通常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初方式,也是企业尝试国际化的初始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出口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地选择能对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机会的海外市场,并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
2非股权安排。
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有关经营方式的选择来达到海外市场渗透和扩展的目的,以及如何调整和变革管理体制(如人力资源策略、营销体系与策略),各种内部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等以应对企业国际化程度加深所带来的挑战。
3直接投资阶段。
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不再仅仅以一般商业利益为目标,它还希望通过生产的国际化,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组合,并最终实现生产利益和商业利益等综合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其市场扩张的路径通常表现为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市场——全球市场;其经营方式的演变则表现为出口贸易——非股权安排——直接投资。
三国际化经营的特征?与国内经营相比,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有着以下的显著的特征:1 跨国界经营2多元化经营3 资源共享4 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四国际化经营的动机1利用优势能力2为了占领日益增长的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3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 4 抵御和分散风险5对竞争对手进行反击五国际化经营的环境要素1 政治与法律环境2 经济与技术环境3文化环境 4 自然地理环境六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国际模式-多国模式-全球模式-跨国模式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信息概述数据: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文字、数字、图表、图形、曲线)信息: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如:报表,账册,图纸等。
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两者之间无绝对界限●对信息的评估对信息的评估是对收集和处理数据需要支付的成本与信息所带来的收益进行权衡◆成本➢有形成本:可被精确量化的成本(数据收集的硬件、软件系统包括系统维护、升级、运行、监督、折旧)➢无形成本:很难或不能被量化的成本企业业绩下降而使信誉受损、员工士气不振、工作变动而造成工作瘫痪◆收益➢有形收益:包括销售额的上升、存货成本的下降、运行成本下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无形收益:可能包括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士气大振以及更好的顾客服务等●有用信息的特征对管理者有用的信息具备一些特征:➢首先,必须是质量较高的➢其次,必须是及时的一、信息的采集◆定义:信息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搜寻并占有各类信息的过程◆衡量信息采集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是所采集的信息是否对组织及其管理者有用◆信息采集的要点:1、明确采集的目的2、界定采集的范围:○1需要什么样的信息○2用多长时间来采集这些信息○3从哪里采集这些信息3、选择信息源二、信息的加工◆定义:对采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步骤:◆三、信息的存储定义:指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记录、存放、保管以便使用的过程➢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将加工后的信息记录在相应的载体上➢对这些载体进行归类,形成方便人们检索的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使信息及时得到更新◆注意的问题:准确性、安全性、费用性、方便性◆四、信息的传播定义: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递➢与大众传播不同的特点:目的更加具体、控制更加严密、时效更加显著➢导致信息畸变的原因:传播主体的干扰、传播渠道的干扰、传播的客观障碍的存在◆五、信息的利用定义:有意识地运用存储的信息去解决管理中具体问题的过程。
它是信息采集、加工、存储和传播的最终目的步骤:➢管理管理者在认清问题性质的前提下,判断什么样的信息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对组织目前拥有的信息资源作一梳理,在此基础上,判断所需的信息是否存在➢如果织中存在所需的信息,则可直接利用◆更好利用信息的方法:○1善于开发信息○2为信息价值的充分发挥提供组织上的保证○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的价值◆为更好利用信息应避免:信息孤岛(不能被共享)。
信息过载(过多,鼓励下属提供精炼的信息,同时在组织设计时适当地人权与授权)。
◆六、信息的反馈定义:对信息利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信息的利用符合预期的过程◆要求:反馈信息真实、准确、信息传递迅速、及时、控制措施适当、有效。
第三节,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要素信息系统包括五个基本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控制◆企业内部物料:➢独立需求-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由企业外部的需求来决定➢相关需求-根据物料之间的结构组成关系由独立需求的物料所产生的需求◆MRP的基本任务:➢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独立需求)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相关需求)➢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基本MRP的依据➢主生产计划(MPS)➢物料清单(BOM)➢库存信息◆MRP的逻辑流程关系:(如下图)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开环的MRP没有考虑到生产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和采购能力的有关约束条件◆闭环MRP系统除了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RP II)◆闭环MRP所涉及的仅仅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没有涉及◆MRP II将销售、采购、生产、财务、工程技术、信息等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MRPⅡ最大的成就在于把企业经营的主要信息进行集成➢在物料需求计划的基础上向物料管理延伸,实施对物料的采购管理➢由于系统已经记录了大量的制造信息,在此基础上扩展到产品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主要生产计划和生产计划大纲的依据是客户订单,因此向前又可以扩展到销售管理业务企业资源计划(ERP )◆ 思想: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 ◆ 界定:通过其功能进行界定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管理系统三个层次◆ ERP 的内容:➢ 财务管理模块(会计核算、财务管理) ➢ 生产控制管理模块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控制、制度标准 ➢ 物流管理(分销管理、库存控制)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营销计划生产计划大纲 生产计划 粗生产能力可行否?物料需求计划 能力需求计划可行否 生产活动控制采购财务与成本管理是是否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