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5届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11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学案 -高三全册地理教学案
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基本内涵(1)图中A 表示经济系统,B 表示社会系统,C 表示生态系统。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严峻挑战⎩⎪⎨⎪⎧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范围扩大(2)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4.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特别提醒] 清洁生产指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天人合一体现了人地协调发展观。
(×)2.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 4.发展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实践。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读人地关系的演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C1.写出A、B、C分别对应的人类历史阶段:A采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C后工业文明时期。
2.若人类过度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会产生的环境问题有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3.若人类过度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会产生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时也会导致生态破坏。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章人类和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温馨提示] (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 “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 侧重的是“发展”。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时,重点理解公平 性原则,不要把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 者强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一个 整体。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严峻挑战有哪些? 答案: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 重。 2.行动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 白皮书”。
—————————[获取和解读信息]———————————
由图文材料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1)乙省的地形特征、人口增长状况、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2)乙省农业发展方向。
———————————————————————————————
[解析] 据图可知,乙省为广东省,以山地、丘陵为主, 耕地面积有限;广东省人口增长迅速,人口总量大;广东省城 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规模大。结合以上依据得出乙省农业 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是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
(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 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 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 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 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例2] (2011·天津高考节选)结合图文材料,回 答问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 居全国首位。
甲省
乙省
人口自然 2003年 2009年 2003年 2009年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版)课件第十一章第26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59张PPT)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 环境问 水、土地、 _________ 水土流失 、 污染、土壤污 题及主 矿产资源 土地荒漠化、 染、噪音污染、 生物多样性 要表现 和_____ 能源 等 __________ 放射性污染、 短缺 减少 海洋污染 地域 差异 发达国家 更突出
乡村 地区, 城市 地区,发 ______ _____ 发展中国家 达国家
(1)循环经济 环境无害化技术 。 ①手段:_________________
②核心:提高生态效益。 ③资源利用方式:环境友好方式。 ④目的: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⑤意义: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 新的实践模式,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 径。 清洁生产 , 即 从 (2) 工 业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 __________ 消费使用 — 废弃物 原料开采 — 生产制造 —___________ __________ 处理的全过程评价。 生态农业 ,即用生态 (3)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__________ 生态平衡 纳入协 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 __________ 调一致的轨道。
历史 阶段
人类活动
人地关系
产生根源
灌溉 耕作 和____ _____ 农业 技术发展, 对抗性 _______明 文明 大规模开发 显增强 土地 、 时期 利用______ 水等资源
生产力水平有 很大提高 , 了__________ 但不能正确认 识人地关系的 不协调 ________
历史 阶段
泰晤士河的 悲剧
街道垃圾的 任意堆放
环境 问题
原因
噪声污染
典型事例 交通、 建筑工地 工厂等 放射性物质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 泄漏 核电站泄漏 渤海湾大赤潮、日 各类污染物 本水俣湾事件、海 排入海洋 上石油泄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 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新人教版
我国 ________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
•
第十页,共44页。
返回 (fǎnhuí)目
第23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xiétiáo)发展
• 基 础•
2.实施可持续(chíxù)发展的途径
自• (1)目前国际推进的,也是我国循环展经济的重要模式是实无施害化
理 ________。生即态效以益环境 ______环_境_友技好术为手段,
我国沿海的赤潮,日 本九州岛水俣汞污染, 墨西哥湾油井泄漏
第十三页,共44页。
返回 (fǎnhuí)
第23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xiétiáo)发展
•
环境 问题
具体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生态 破坏
森林的环境调 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土 地荒漠化加剧
53
图图 滥伐--、滥垦、 滥牧,自然植被
• 基 础• 自•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dàolù)的必然性
主 梳• (1)我国以占世界约7% ________的耕地养 理 活着约22%占世界 ________的人口。
• (2)我国淡水______耕、地 ____森_林_、 ___矿__产_
和 ______等的人均占有量均不到自世然环界境的1/3,
• 材料二 1987—2006年上海市F围垦 (wéikěn)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
•考 点 互 动 探 究
•
图23-2
第二十二页,共44页。
返回 (fǎnhuí)
第23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dì lǐ huán jìnɡ)的协调发展
• 上海市在F围垦(wéikěn)区内规划建 设工业开发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在引进工业企业与开发区建设中应防止出 现哪些问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整合 新人教版必修2
人文地理(必修②)
整理课件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整理课件
章末整合
整理课件
知识网络
整理课件
技能追踪 一、环境问题解答的方法技巧
整理课件理漫画图的判读 漫画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 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等独特的表现方式,寓抽象于形象之中,构 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警示的效果。地理环境漫画多 以资源、能源、粮食、人口、环境等重大问题为主题,用来反映人 口问题以及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展示人地关系 及其协调途径。诸如酸雨的危害、臭氧层空洞、森林资源的破坏等。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正确判读地理环境漫画时,首先要抓住主题,根据漫画内容提 取出有效的信息,得出漫画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再分析该问题总是 产生的原因,产生的后果或危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途径或措 施。近年来“地理环境漫画”题在各种地理考试中频频亮相,快速、 准确地判读地理漫画是考生必备的基本技能。
整理课件
【创新设计】2015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文档:第11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知识整合])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2.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①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人类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疑难辨析】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深度思考])1.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表现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现2.主要环境问题续表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题 组 递 进])1.(2012·四川文综,4)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解密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4. 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 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居住地的
地区 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
地区 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 大
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
发展 中国
第十二页,共57页。
考向·出彩探究
第十三页,共57页。
考向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
1. (2015·重庆卷)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 屿。2014 年 12 月 4 日,马累海水淡化 厂设备摧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 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 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 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 答下题。
第六页,共57页。
3. 环境问题的分布
全球性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土地荒漠化等危及人类 的生存
局域性
环境污染等,有些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 危害人体健康
城市环境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 生态(shēngtài)破坏
发达国家 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 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以及发达国家污染严重工
第九页,共57页。
考点三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2. 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 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 条件(,tiá社oj会iàn) 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3)基本原则: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原则。
历史时期 人地关系思想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
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纲展示考点扫描切脉高考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如下: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如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7~9题,2012年江苏卷第18题,2011年天津卷第4题,2009年江苏卷第9~11题等。
2.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如2013年福建卷第1~2题,2013年江苏卷第19~20题,2013年安徽卷第35题,2012年浙江卷第1题,2012年江苏卷第17题等。
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 1.常结合人均GDP 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统计图,考查对图的判读能力以及对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原因的分析能力。
2.常结合清洁生产流程示意图,考查对清洁生产流程中区域布局、集聚原因的分析能力。
3.常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图,考查对生态农业系统中不同环节的判读能力及生态农业特点的分析能力。
4.常结合区域图和题干信息,考查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引发的生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历史时期 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采集渔猎 崇拜自然 人类与环境保持原始平衡 农业文明 改造自然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国家差异 发达国家: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同时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3.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点睛】 (1)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纲考点考题考情命题规律2019·全国Ⅰ卷,442019·全国Ⅱ卷,10~112019·某某卷,28 2018·某某卷,11~12 以图文资料为背景,结合重大的环境问题,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与治理措施。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016·全国Ⅱ卷,37(3)以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2019·全国Ⅲ卷,1~22019·某某卷,1~22018·某某卷,72018·某某选考卷,19~20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数据材料为背景,结合典型案例,考查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的相关知识。
一、人地关系思想历史回顾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1)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三、可持续发展实践(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1)我国基本国情:面积广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发展中的大国,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重任。
(2)面临严峻挑战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相对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考点一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2019·全国Ⅰ卷,44)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一章 第一节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精讲课件
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现。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城市地 区
环境问题
Hale Waihona Puke 形成原因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 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 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 等 染物的集中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 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 大 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 竭、物种减少等
乡村地 区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 中 国 家
①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 人口的双重压力 较发达国家严 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 重,以生态 保意识不强 破坏为主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 发展中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 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 轻,以环境 的防治,使其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污染为主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原则 含义 公平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 性 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 原则 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具体做法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 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 和环境
持续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 性 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 原则 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答案:(1)地域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
比重南方多于北方。
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 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 垃圾多。 (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
害人体健康。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原生态图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目前以经济发展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纲点击全国卷5年8考命题方向2016・全国卷11・T36(保护生物多样性)2016・全国卷U・T37(保护生物多样性)2015・全国卷II・T37(环境污染)2014・全国卷I・T7〜9(污染对生物影响)2013・全国卷I • T37(生物资源的保护)2013・全国卷U・T37(生物的环境)1.命题特点:(1〉常结合清洁生产流程示意图,考査对清洁生产流程中区域布局、集聚原因的分析能力(2)常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图•考查对生态农业特点的分析能力(3)常结合区域图和题干信息•考查不合1・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凋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3•走nJ持续发展之路考纲点击全国卷5年8考命题方向理的农业活动引发的生态问题及解决措施2.考查方式:以非选择题考查为+:考点一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基础知识•过关测】1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历史时期釆集渔猎时代人地关系人类依赖与崇拜自然,两者之间呈现原始的平衡关系农业文明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週,但已有了科学的萌芽,两者间的对抗性增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两者间全面呈现丕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2.直面环境问题: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
%甲豆丙旨农田土壤侵蚀卜去讨受污染海域(1)环境问题的表现。
①资源短缺: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②生态破坏:如土地荒漠化(图例甲)、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图例乙)。
③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图例丙为酸雨危害。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①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②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
【高频考点•互动研】【典题升华】(2015 •全国卷II)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1)A 代表采集渔猎时代,B 时代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和科技进步,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地矛盾加剧。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产生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1.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2.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①图中A 表示社会系统,B 表示经济系统,C 表示生态系统。
②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考点(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以“案例”为依据——探规寻律·走向实践][理在书中](一)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2015·重庆高考·节选)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
如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①水土流失②雾霾严重③珊瑚退化④海平面上升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审题指导]1.审设问“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2.审材料“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有独特的旅游资源;“马尔代夫”“岛国”→受海洋影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方案】2015届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双基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4·北京朝阳区测试)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
读下图,回答1~3题。
1.水的社会循环( )A.包含了水的自然循环B.加速了水的自然循环C.对陆地水体有更新作用D.会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负面影响2.图中来源于用户的潜在回用水源包括( )A.降水、地下水、地表水B.供水厂提供的自来水C.可循环使用的清洁冷却水D.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3.污水再生回用( )A.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B.只适用于城市C.虽无经济效益,但有环境效益D.属于节流措施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的社会循环会使一些废水流入地下、海洋,从而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负面影响。
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潜在回用水源主要来自用户和污水处理厂,其中来自用户的为可循环使用的清洁冷却水,来自污水处理厂的为处理后的中水。
第3题,污水再生回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答案:1.D 2.C 3.A(2014·广东汕头二模)“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
下表为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读表完成4~5题。
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资源类型主要分布省区GDP平均增速比全国平均少(%)平均资源丰度比全国平均多(%) 耕地资源黑龙江、吉林、宁夏、云南、西藏、甘肃、青海0.56 66.24矿产辽宁、四川、湖北、山0.02 4A.黑龙江省B.云南省C.四川省D.西藏自治区5.上表中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是( )A.耕地资源B.矿产资源C.能源资源D.森林资源解析:第4题,表中所列的四大资源主要分布省区都属于资源丰度高于全国平均值,但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则若某省区在表中四大资源主要分布省区中都出现,说明该省区符合题意,云南省符合条件。
第5题,表中能源资源丰富的省区,大多是我国经济落后的省区,说明能源资源的丰富并没有大力促进其经济发展,而是成为阻碍其经济发展的因素,即“资源诅咒”最明显。
其他几种资源丰富的省区中,都有些省区经济水平相对较高,说明其他资源诅咒不是很明显。
答案:4.B 5.C(2014·郑州二模)下图为某地区夏季生态农业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该地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东北地区D.四川盆地7.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大豆和豆制品加工B.棉花和纺织工业C.水稻和米皮加工D.油菜和油料加工解析:第6题,图中P对耕地具有固氮作用,说明是大豆;同时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与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相符,故选C。
黄土高原大豆种植较少,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夏季主要作物是水稻。
第7题,依上题分析,P为大豆,而Q以大豆为原料进行加工,为豆制品加工,故选A。
答案:6.C 7.A(2014·北京朝阳区测试)下图示意某年我国部分省(区、市)的单位面积煤炭消耗量。
读图完成8~9题。
8.据图判断,N省(区、市)最可能是( )A.上海B.新疆C.辽宁D.四川9.控制上述省(区、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合理措施有( )①将耗煤量大的企业外迁②提高燃煤脱硫技术③改变较单一的能源消费结构④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总量控制与达标排放⑤扩大城区水域面积,形成环城水系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 D.①④⑤解析:第8题,N省(区、市)的单位面积煤炭消耗量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天津、江苏等经济发达的省市,因此它最可能是面积较小、人口密集、经济水平高的上海市。
第9题,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因此需提高燃煤脱硫技术,改变较单一的能源消费结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总量控制与达标排放,从而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答案:8.A 9.B下图为秸秆原位全量还田循环利用模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生产模式可能分布在( )A.三江平原B.黄淮海平原C.塔里木盆地D.太湖平原11.该生产模式的优点包括( )①农作物的产量明显增大②秸秆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③肥料施用量减小④农业生产投入减少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第10题,由图可知,该生产模式下种植的农作物是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可两熟:三江平原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受水资源、热量条件的制约,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作物熟制也为一年一熟;太湖平原的主要农作物不是冬小麦和夏玉米。
第11题,在该生产模式下,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肥力,减小肥料的施用量,也可使秸秆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
答案:10.B 11.D二、综合题(共56分)12.(30分)(2014·河南适应性测试)根据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经政府大力扶植,重庆梁滩河流域(图甲)养殖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成为该市重要的畜禽生产基地,90年代中后期以来,流域水质恶化,很快变成了一条散发着恶臭的“黑河”。
其中养殖污染严重是导致梁滩河污染的主要原因。
从2009年开始启动了全面的治理工程。
其中,针对养殖污染严重问题,有学者提出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图乙)。
图甲梁滩河流域示意图图乙(1)说出梁滩河流域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6分)(2)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述梁滩河流域成为畜禽生产基地的优势。
(10分)(3)说出该地区发展沼气的优势,并分析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
(14分)解析:(1)由图中山峰高度在500米以上,以及河流较多等信息,可判断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注意图中河流注入北部的嘉陵江,则地势南高北低。
(2)畜禽生产离不开市场,故要有广阔的市场和交通条件,成为基地一般有政府、政策的支持。
(3)沼气发展要有原料,气温条件是沼气高效发展的必要条件;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可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角度分析。
答案:(1)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北低南高。
(2)政府扶持;有嘉陵江流经,交通便利;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临近重庆,市场广阔。
(3)优势:地处亚热带,冬季气温较高,沼气池利用效率高;生物量大,有机废弃物多,原料丰富。
优点:物质循环利用,低投入,高产出,经济效益好,有助于解决资源问题;废物充分利用,环境效益好,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增加就业机会,社会效益好,有助于解决人口问题;增加有机肥,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利用沼气作能源,减少了大气污染。
13.(26分)(2014·哈尔滨三中二模)结合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碳足迹,指人类日常活动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碳排放,还包括生产或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中间产品中隐含的间接碳排放,它标志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
2007年中国各省区之间碳足迹和人均碳足迹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图甲2007年中国各省区碳足迹总量图乙2007年中国各省区人均碳足迹(1)据图甲简述中国各省区碳足迹总量的空间分布特点。
(10分)(2)内蒙古自治区碳足迹总量大、人均多,广东省碳足迹总量大、但人均少,试从人口、资源和经济(规模、结构)三方面分析其原因。
(16分)解析:(1)分布特点可依据先总后分的原则,据图说明即可。
(2)首先要理解碳足迹的含义,然后注意题中提示的三个方面,结合两地区资源、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结构,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北多南少,北方地区(或东北、华北地区)最大,青藏地区最小。
(2)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产业层次低,能源利用率低,人口较少,所以碳足迹总量和人均量均较大;广东省经济规模大,能源消耗导致碳排放量大,但是煤炭等化石能源短缺,产业以轻工业为主,科技水平较高,能源利用率较高,人口总量大,人均碳足迹少。
[能力提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3·高考大纲全国卷)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据此完成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明确赤潮的主要形成原因,即海水富营养化和气温高。
第1题,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
大量含有氮、磷等营养物的废水排入海水中,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可见B项正确。
重金属盐、固体废弃物和泄漏的石油虽然可造成海洋污染,但不能被赤潮生物吸收利用,因而不会引发赤潮,故排除A、C、D三项。
第2题,水温高,赤潮生物繁殖生长快;风力小,易于赤潮生物聚集。
因此水温高、风力小的海域易暴发赤潮,故选C项。
第3题,赤道附近水温高、风力小,但含氮、磷的污水排入少,故A项错误。
大洋中部远离海岸,陆地上排放的含氮、磷的污水难以到达,故B项错误。
中、低纬近海水温较高、陆地污水排入较多,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故C项正确。
高纬近海水温低,不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故D项错误。
答案:1.B 2.C 3.C(2013·高考福建卷)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4~5题。
4.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5.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②加快城镇发展③提供清洁能源④促进民居集中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解析:正确理解关联图中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
第4题,根据农产品的分布进行空间定位。
从图上看,该地区种植甘蔗、水稻,还能养鱼,应位于较低纬度的水乡。
选项中的河套平原、黄淮平原、辽东丘陵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热量不能满足甘蔗种植的需求,只有D项闽浙丘陵符合题目要求。
第5题,解答本题时要看每一个选项是否符合图示的意思,图中各要素间的循环实现了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图中有沼气提供能源,而沼气属于清洁能源。
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
②和④的意思没有蕴含在图中,不符合题意,应该排除。
答案:4.D 5.B(2013·高考江苏卷)《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
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