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_秀才_之才为_大医_之医_小记名医田玉美攻书临证之道_陈国权

合集下载

医学人文名言名句

医学人文名言名句

医学人文名言名句医学人文名言名句 1 、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

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2 、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3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4 、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5 、医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认证。

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6 、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

张从正《儒门事亲》7 、治病不明岁气盛衰,人气虚实,而释邪攻正,实实虚虚,医之罪也。

喻昌《医门法律申明内经法律》8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9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

喻昌《医门法律先哲格言》1 0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 1 、凡书理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有悟,即援笔而识之。

历今三十载,殊觉此道精微。

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程国彭《医学心悟自序》1 2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1 3 、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

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1 4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王叔和《脉经序》1 5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1 6、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1 7 、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1 8、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张机《金匮要略》1 9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2 0、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

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2 1、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篇》2 2 、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卷上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卷上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卷上医学入门怀阴王宗显辑吴郡钱允治校书林儒兴堂梓本草引序夫医者意也,药不执方,合宜而用,投机应病,则酌杯可以起沉屙,造妙通玄,虽刀圭足可以延寿考。

非惟愈疾亦可頣生斯术之傅,其来尚矣。

自神农尝百草以济苍生,逮黄帝辨四方而兴素问,历代之圣君哲辅靡不留心,自古之孝子仁人咸知注意。

玉函金匮无非济世之良方,红杏青囊莫若活人之记典。

盖以人生两间,身缘四大,感风寒暑湿之浸蒸,或喜怒忧思之郁结,苦乐荣翠悴悉损精神,饥饱逸劳俱伤气血,真元感纔触景以中雐邪气即乘虚而外感有生难免,具体皆然。

仲尼豈不能避疾保身,康子尤未免问安馈药。

且药性有寒温良毒,人禀人虚实盛衰。

未达其由,豈可遽尝,必有恒心,斯能永济。

望闻问切须详审于临诊之时,补泻泄宣通,尤谨严于技剂之际,先后缓急有其序,涩滑燥湿得其宜,则到口触疴应手辄效。

假如心胸饱满服萝卜而宽舒;肚腹胀膨饮牵牛而快利。

麻黄发散,入肠胃则汗流;瓜蒂宣通,入咽喉而涎涌。

药无不效,用当极灵。

试嚼乌梅遽齿酸而津溢;才吹皂角立鼻嚏以气通。

啖荆芥则泪垂;啮花椒而气闭。

龟尿解噤;鼠骨生牙。

磁石引铁;琥珀拾芥。

鸑胶续剑,獭胆分杯。

血投耦而不凝;漆得蟹而自散。

葱汁可以熬桂作水;蟾膏乃能软玉如泥。

物性各有不同,在智者随随宜取用。

备举数端。

证验以明一切殊功。

诚能识性知机,用若通神入圣,是以扁鹊华佗各展惊人之技,稚山思邈咸乘救世之慈。

每用单行或兼使以为一物专攻,则气纯而急速,数般相制则乃味集而效迟。

唯相须佐使者配合,则并力以收功;若相反畏忌者,交参必争雠而播毒当瘳,转剧贻患,匪眇与其不能研精灼见,熟若但从简,要易知抑且省其冗繁,况复便于仓卒,然药之真伪,休戚所关,方之否臧安危是系,必合精详有据,岂宜灭裂无宗,须衰众善之长,庶合万全之效。

取其易捷,不特便于旅途,拨其精华,,实有利于人已,援诸例以分门比诸类而列款。

举册可以对症求方疗疾,更宜随时用药,虽同一症,详基新久重轻,必按诸方慎择刚柔紧慢,如緾肤腠但用轻清,荅固膏肓必施瞑眩,况风土有炎凉之异,气禀有厚薄之殊。

中医医德古训名言

中医医德古训名言

中医医德古训名言1.赞美医生医德高尚的名言名句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机《伤寒论原序》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医者,意也。

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王叔和《脉经序》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贯众》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

——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

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吴瑭《温病条辨自序》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

——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篇》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

——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

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

——赵宜真《秘传外科方总论》2.关于医德的名人名言有哪些1. 医者仁心,医德为先。

——董林森2. 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徐春甫3.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孙思邈4. 医生,应该献身于维护人民健康的事业。

——白求恩5. 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

——张杲6. 医院之本,救死扶伤;医生之本,德术并举。

——夏克良7. 不谋当谋之事,为医之耻;贪求身外之财,从医之危。

——巩元8. 做人一身正气,为医一尘不染。

——于建华9. 面对面问诊,心连心开方。

——夏克良10. 走医者仁心之路,倡清正廉洁之风。

——丁靖11.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

医的文言文及翻译

医的文言文及翻译

夫医者,乃国之栋梁,民之福音。

医者之责,非止于治病救人,更在于悬壶济世,扶危济困。

是以,医者之德,当以仁为本;医者之术,当以术为先。

自古至今,医者仁心,传颂千古。

孔子曰:“医者仁术也。

”医者以仁心为本,视患者如己,故能竭尽全力,救死扶伤。

孟子云:“医者,仁术也,所以济世也。

”医者之仁,在于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无私奉献。

是以,医者之德,当如松柏,岁寒而不凋;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古之医者,如扁鹊、华佗、孙思邈等,皆以仁术济世,名垂青史。

扁鹊乃春秋时期名医,医术高超,治病救人无数。

华佗,东汉末年神医,擅长外科手术,以麻沸散闻名于世。

孙思邈,唐代医学家,著有《千金要方》,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此三者,皆以仁心仁术,悬壶济世,乃医者之楷模。

医者之术,亦非易事。

医术之道,广博而深奥。

医者需博学多才,精通医理,方能应对各种疾病。

医者之术,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针灸、草药、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法。

医者需熟练掌握这些技艺,方能对症下药,妙手回春。

望诊,医者观患者面色、舌象、脉象,以辨病之所在。

闻诊,医者闻患者气息、声音,以察病之变化。

问诊,医者询问患者病史、症状,以探病之根源。

切诊,医者按患者脉搏,以辨病之性质。

四诊合参,方能确诊。

针灸,乃中医特色疗法之一,以针刺人体穴位,调和气血,驱除病邪。

草药,医者根据患者病情,选取适宜的草药,煎汤服用,以达到治疗目的。

手术,医者运用手术器械,对病变部位进行切除、修复等操作,以治疗疾病。

然而,医者之术,非一日之功。

医者需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方能成为一代名医。

医者需具备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医风,才能在医学道路上越走越远。

今日之医者,肩负着治病救人的重任。

医者当以仁为本,以术为先,以德为基,以技为翼,方能悬壶济世,造福苍生。

译文:医生,是国家的栋梁,人民的福音。

医生的责任,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在于悬壶济世,扶危济困。

因此,医生的品德,应当以仁爱为本;医生的技艺,应当以技艺为重。

医古文大医精诚

医古文大医精诚

大段:十分。
要急:紧要。
隐忍:狠心。
斯(斯为大哲) :才。
哲:名词,哲人,即才能识见超越寻常的人。
形容词,明智。
及:追赶上,达到,够得着→做得到。
痍:溃疡。
秽:污秽。
瞻视:照看,照顾(病人)。(唐人熟语) 人所恶见者:人们所厌恶看到的病人。 但发:只能萌发。 慙愧:从内心感到难过。慙:“惭”的异体字。 悽怜:悲伤、同情。 恤:同情,怜悯,慰问。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普同一等:普遍一视同仁。
皆如至亲之想:都象最亲密的人一样看待。 瞻前顾后:顾虑重重;犹豫不决。 自虑吉凶:忧虑个人得失。 謢惜身命:爱惜自己的品节和名誉。
身:篆文作 ,以短线指示人突出的腹部,表示怀孕。“身”为“娠”的古字。
深心:内心。 悽怆:伤感,悲痛。 嶮巇(xī):艰险崎岖。嶮:“险”的异体字。 巇〈形〉 险恶,险峻。 历艰难险巇。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名〉缝隙(巇隙); 比喻可乘之机 不能奔走乘机抵巇以要权利。 ——韩愈《释言》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 ” (简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
书凡30卷,232门,载方5300首。 主要论述各种病症的治疗方药。范围包括预防、诊断、治疗以及针灸等。集唐以前医药之大
成,保存了我国古代医学文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对国外也有影响。 日本《医心方》和朝鲜《医方类聚》以该书为参考书,体裁也仿效它。
其虻虫水蛭/其有患疮痍 蝱:“虻”的异体字。 属:类。
(虎撑、串铃)
市(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 市场/购买 。
以:因为。 混沌:亦作“浑沌” 。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分时浑然一体的状态。 《天壳》:“ 浑天之说:天地如鸡卵,卵中之黄白未分,是混沌也。卵中之黄白既分,是开辟也。”

纳“秀才”之才为“大医”之医小记名医田玉美攻书临证之道

纳“秀才”之才为“大医”之医小记名医田玉美攻书临证之道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3 0卷 第 5期
湖 北 中 医杂 志
・3 ・
纳 “ 才 " 之才 秀
为 “ 医 " 之 医 大
小 记 名 医 田玉 美攻 书 临证 之 道
陈 国权
( 北 中 医学 院 ,湖 北 武汉 湖 4 06 ) 3 0 1
1 攻 书
胃 中 壅 闭 之 大便 ,以 止 上 逆 之 呕 吐 也 。 句 中 的 “ ” 字 , ” 熏 是 指 温 暖 的 阳 光 还 是 指 温 暖 的 风 呢 ? <吕 氏 春 秋 ・有 始 》 有 “ 南 日熏 风 ” 之 论 ; 白居 易 《 夏 南 池 独 酌 》 云 : 东 首 “ 春尽 杂 英 歇 ,夏 初 芳 草 深 。 熏 风 自南 至 ,吹 我 池 上 林 。 ”
15 9 8年 .进 入 湖 北 省 中 医 进 修 学 校 ( 北 中 医 学 院 前 湖 身 ) 学 习 。毕 业 后 留校 工 作 。 18 9 4年 起 ,任 湖 北 中 医后 , 田 师 作 为 全 国 5 0位 名 师 之 一 , 0 先后培养 出 1 3名研 究 生 。共 培养 了 4名 高 级 徒 弟 。
工 、商 ” 之 前 ,还 引 用 唐 ・ 宽 的诗 句 来 勉 励 : 林
“ 日不 空 过 , 青 春 不 再 来 。 白 ”
南 面 温 暖 的 风 ( 百 姓 俗 称 “ 南 风 ” 吹 进 教 室 ,必 须 老 火 )
首 先 要 打 开 教 室 北 面 的 窗 户 一 样 。 换 言 之 ,要 想 使 胃 气 和 降 ,呕 吐 停 止 ,必 须 首 先 使 胃肠 的 实 热 通 降 。 这 样 把 传 统 文 化 贯 穿 于 中 医 经 典 来 讲 授 ,加 深 了对 经 典 条 文 的 理 解 , 激 发 了 学 生 学 习 经 典 的兴 趣 和 热 情 ,活 跃 了课 堂 教 学 气 氛 。

伤寒论名言佳句

伤寒论名言佳句

伤寒论名言佳句1.激励医学生的名言警句有哪些1.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2. 医之事岂易言哉?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

——清张文燮《医效秘传张序》3.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4.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

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5.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6.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

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

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7. 凡看病须要格分寸。

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8.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

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9.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

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10. 正气。

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

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1.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

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2.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3.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4.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王清任《医林改错》5. 救死扶伤、济世保健,应是学医的目的。

行测复习古代医药学成就

行测复习古代医药学成就

行测复习古代医药学成绩行测常识这类题考察的范畴是很大的,那考生如何保证正确率呢?不清楚的小伙伴赶忙看过来,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行测复习古代医药学成绩,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行测复习古代医药学成绩1、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取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

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绩。

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2、两汉时期: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

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全的药物学著作。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善于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3、隋唐时期: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要点。

4、明清时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李时保重视实地考察和实验视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应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

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应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干变异以及遗传特点等方面的新认识。

拓展:公务员行测考试田园诗常识田园诗,它自成流派、一直影响后世诗人创作的发展,陶渊明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来源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酷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浑厚而又绝不缺少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淳美的感觉、诗情画意的感受。

医古文42医师章原文及译文翻译

医古文42医师章原文及译文翻译

医古文42医师章原文及译文翻译【原文】医师(1)掌医之政令,聚毒药(2)以共医事。

凡邦之有疾病(3)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

岁终,则稽(4)其医事,以制其食(5)。

十全为上(6),十失一次之,十失(7)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译文】医师掌管有关医药方面的政令,收集药物以供医疗所用。

凡王国中有患疾病的,有头上长疮或身上有创伤的,都到医师的官府来看病,医师派医者对他们分别进行治疗。

(夏历)年终,考核医者医疗的成绩,以确定给予他们食粮(的等级):凡病都能准确诊断的为上等,有十分之一不能诊断准确的为次等,有十分之二不能诊断准确的又次一等,有十分之三不能诊断准确的又次一等,有十分之四不能诊断准确的为下等。

注释:(1)(医师)众医之长,主管卫生行政。

(掌)主管。

(政令)行政措施与法令。

(2)(毒药)泛指有毒和无毒的药物。

(共)同“供”。

供给。

(3)(疾病)疾轻而病重。

这裡指内科疾病。

(疕(bǐ匕)疡)外科和伤骨科疾病。

疕,头疮。

又指秃疮。

疡,痈疮。

又指身体受伤。

(造焉)造于此。

造,到······去。

(4)(稽)考核。

(5)(制其食)制定他们的俸禄。

食,官吏的薪俸。

(6)(十全为上)十个病人就诊都能治癒,算做上等。

全,指病癒。

(7)(失)失误。

指误治。

【原文】食医(1)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凡食齐□春时(2),羹齐□夏时,酱齐□秋时,饮齐□冬时。

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3)。

凡会(4)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梁,雁宜麦,鱼宜蓏。

凡君子(5)之食恒放焉。

【译文】食医掌管调和王的六种饭食、六种饮料、六种牲肉、各种美味、各种酱类、八种珍肴。

凡调和饭食应比照春天(以温为宜),羹汤应比照夏天(以热为宜),酱类应比照秋天(以凉为宜),饮料应比照冬天(以寒为宜)。

凡调和食物的滋味,春天应多一些酸味,夏天应多一些苦味,秋天应多一些辛味,冬天应多一些成味,(四季的食物中都要)调和一些能使之变得柔滑和甘甜的食品。

中国历代名医

中国历代名医

中国历代名医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汉族,魏晋间医学家。

东汉末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人。

西晋著名的医学家。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二是著述《脉经》。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另说有宁夏彭阳县古城镇等,至今仍有争议)人,活了六十八岁。

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

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他一生以著述为业。

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

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记载。

《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收有其著作十余种。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

“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他认为修道者如不兼习医术,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长生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

使医文言文翻译

使医文言文翻译

昔者黄帝,继天立极,广纳贤才,以济苍生。

医道之兴,自此而始。

夫医者,仁术也,乃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其德其术,皆须精妙。

医者之德,首重仁心。

仁者,爱人也。

医者以仁心为根本,视病患如亲人,以慈悲为怀,不以利益为念。

是以《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此言医者当以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方能彰显仁术之真谛。

医者之术,讲究精湛。

术者,技艺也。

医者须精通医理,洞悉病机,方能对症下药,手到病除。

是以《黄帝内经》又云:“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此言医者当以精神为主,形神合一,方能达到治病之最高境界。

夫医道传世,非一日之功。

古之医家,或隐居山林,或游历江湖,悉心研究,传道授业。

今之医者,亦当秉承古人之遗风,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医术。

昔有华佗,医术高超,救死扶伤,传为佳话。

华佗之医术,不仅体现在其精湛的医技上,更体现在其仁心仁术之上。

华佗曾云:“医者,医病也,非医人。

”此言医者之职责,在于医病,而非医人,体现了医者之高尚情操。

又有扁鹊,名闻天下,治病救人,屡建奇功。

扁鹊之医术,以望、闻、问、切四诊合璧,诊断准确,治疗得当。

扁鹊之医德,以仁爱为本,治病救人,不问贫富,传为后世楷模。

医者之德与术,相辅相成。

德者,术之基;术者,德之用。

医者须德术兼备,方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医者。

夫医道,乃仁术也。

仁者,医之道;术者,医之器。

医者须以仁为本,以术为器,方能济世救人,名垂青史。

今之医者,肩负着治病救人的重任,更应继承和发扬古人之医道,不断提高自身医术,弘扬仁术精神。

如此,方能使医道传世,仁术继绝,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医者之德与术,乃医道之本。

医者须德术兼备,方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医者。

愿吾辈医者,以仁心为怀,以精湛之术,济世救人,使医道传世,仁术继绝,永垂不朽。

《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第一)

《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第一)

《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第一)《医学三字经》为清代医学家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福建长乐人) 所著,以《内经》、仲景之书为宗旨,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

以下为摘录,以便于诵读,并对标点符号参照原文修正:医学源流第一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

越汉季,有南阳,六经辨,圣道彰。

伤寒着,金匮藏,垂方法,立津梁。

李唐后,有千金,外台继,重医林。

后作者,渐浸淫,红紫色,郑卫音。

迨东垣,重脾胃,温燥行,升清气,虽未醇,亦足贵。

若河间,专主火,遵之经,断自我,一二方,奇而妥。

丹溪出,罕与俦,阴宜补,阳勿浮,杂病法,四字求。

若子和,主攻破,中病良,勿太过。

四大家,声名噪,必读书,错名号。

明以后,须酌量;详而备,王肯堂;薛氏按,说骑墙;士材说,守其常;景岳出,着新方;石顽续,温补乡。

献可论,合二张;诊脉法,濒湖昂。

数子着,各一长,揆诸古,亦荒唐。

长沙室,尚彷徨,惟韵伯,能宪章,徐尤着,本喻昌,大作者,推钱唐,取法上,得慈航。

以下为原作者对《医学三字经》的解释:医之始本岐黄黄,黄帝也;岐,岐伯也。

君臣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

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灵枢作素问详《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是也。

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难经出更洋洋洋洋,盛大也。

《难经》八十一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即间有与《内经》不合者,其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

秦越人,号扁鹊,战国人,着《难经》。

越汉季有南阳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沙,东汉人也。

着《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经》。

六经辨圣道彰《内经》详于针灸,至伊芳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

仲师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而集其大成。

伤寒着金匮藏王肯堂谓《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

田玉美老中医临证经验

田玉美老中医临证经验

田玉美老中医临证经验
祁守鑫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1996(011)005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祁守鑫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名老中医田玉美治疗狐惑病经验总结 [J], 吕烈洋;李云海;蔡蓉
2.田玉美名老中医用药经验拾零 [J], 熊家平;刘青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孙光荣教授中和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华佗《中藏经》证治特点暨孙光荣临证经验研修会剪影 [J],
4.纳“秀才”之才为“大医”之医——小记名医田玉美攻书临证之道 [J], 陈国权
5.田玉美临证经验撷菁 [J], 祁守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由之 济人于盲瞽的红色国医

唐由之 济人于盲瞽的红色国医
唐由 之在科 研 和 带 教 过 程中以 身 作 则、尊重科学、实事求是。这一切都是为了 让 别人 少 走 弯 路,吸 取 教 训,避 免 失误。 他 提 倡 学思 结 合,用 心 感 悟,要虚心 学习 前人已 有成 果,但 尽 信 书 不如 无书,不 可 因 循 守旧,而 要 以 发 展 的 眼 光 看问 题,通 过 独 立 思 考 提 出自己的见 解。他认 为 做 学 问与做 人一样,要做到内方外圆,所 谓内 方,即指严守原则,坐端行正,所谓外圆即 指 遇 事又 要讲 策 略,不 钻 牛角 尖;在 做 好 缜 密周详 准备的基 础 上敢作 敢为,积极 进 取。
19 5 2 年,国 家 选 拔 在 职年 轻 中医,进 一步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唐由之抓住这个 进 入高等 学府 提高的良机,一举 考入 北 京 医学 院 医 疗系,终于实 现了自己 希望 攀 登 医学高峰的宿愿。“考大学时,我怕考不上 不太好,就改名‘由之’,意思是‘考不考得 上 无 所 谓’,没 想 到真 的 还考上了。”就 这 样,“由之”这个名字他一直延用。
16岁那 年,唐由之经 家兄 唐 云的友 人石 瓢僧人引 见,拜见上海中医眼科名医陆南山。这次拜见,唐由之亲 眼看到眼病患者之多、病人之凄苦难以名状。陆南山医德 高尚,疗效确切,使很多身患眼疾的人重见天日,大有拨 云见日之功,盛誉传遍江浙城乡村邑,给唐由之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为此,唐由之毅然下定决心,立志做一名眼科 医生,把光明与爱洒向人间。跟师陆南山的唐由之,从此 步入中医之门,刻苦攻读岐黄书,钻研眼科医学。
许 多人 知 晓 唐由之,是因为他曾有一 个 特 殊 的身 份 — — 毛泽东 主 席 的 眼科 医 生。其 实,无 论是 地位 显 赫 的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唐由之都尽心尽力地 为每一位患者带去康复的希望。学识渊博、儒雅谦和的 唐由之及其夫人陆丽珠在北京万寿路寓所接受了专访, 与记者分享了一代医家的丰富人生。

孙思邈大医精诚原文、译文(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孙思邈大医精诚原文、译文(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孙思邈大医精诚原文、译文(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原文: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

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

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

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醹醁(líng lù亦作“醽渌”。

李时珍,字东壁,父言闻,以医为业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时珍,字东壁,父言闻,以医为业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时珍,字东壁,父言闻,以医为业的原文及译文赏析李时珍,字东壁,父言闻,以医为业。

年十四,补诸生,三试于乡不售。

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规。

善医,即以医自居。

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

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一岁告归,著《本草纲目》。

年七十六,为“遗表”授其子建元。

其略曰:臣幼苦羸疾,长成钝椎,惟耽嗜典籍,奋切编摩,纂数诸家,心殚厘定。

优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谬误实多,窃加订正,历岁三十,功始成就。

自炎皇辨百谷,尝众草,分气味之良毒;轩辕,师歧伯,遵伯高,剖经络之本标,爰有《神农本草》三卷。

梁陶宏景,益以注释,为*三百六十五。

唐高宗,命李勋重修,长史苏恭,表请增*一百一十四。

宋太祖命刘翰详较,仁宗再诏补注,增*一百。

唐慎微合为《*类》。

修补诸本,自是指为全书。

夷考其间,瑕疵不少。

有当析而混者,葳蕤、女萎二物,并入一条;有当并而析者,南星、虎掌一物,分为二种。

生姜、薯芋,菜也,而列为草品;槟榔、龙眼,果也,而列木部。

似兹之类,不可枚举。

臣不揣愚陋,僭肆删述,复者芟,缺者补。

旧*一千五百一*,今增三百七十四;分一十六部,五十二卷。

正名为纲,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气味、主治。

上自坟典,下至稗记,凡有攸关,靡不收掇。

虽命医书,实赅物理。

万历中,敕中外献书,建元以遗表进,命礼部誊写,发两京、各省布政刊行。

晚年,自号濒湖山人,又著《过所馆诗》《医祟》《脉诀》《五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诗话》。

诗文他集失传,惟《本草纲目》行世。

搜罗百氏,探访四方,始於嘉靖壬子,终於万历戊寅(公元1593年)。

凡二*年而成书。

旧本附方三千九百三十五,增千一百六十一。

赞曰:“李公份份,乐道遗荣;下学上达,以师古人。

既智且仁,道熟以成;遐以媲之,景纯通明。

”①份份:同“彬”,文质兼备。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试于乡不售售:考试得中。

b.惟耽嗜典籍耽:爱,喜欢。

针灸医籍选读背诵原文

针灸医籍选读背诵原文

《灵枢》一、九针十二原第一1,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顺逆出入之会。

2,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

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与之,针道毕矣。

3,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郁)陈而除之,邪盛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4, 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不)中而去,则致气。

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5, 五脏有六腑,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

二、小针解第三(略)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1,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

故曰,邪之中人,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2,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之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3,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

就是故刺急者,深纳而久留之。

刺缓者,浅纳而疾发针,以去其热。

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

刺滑者,疾发针而浅纳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

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委),无令其血出,以与其脉。

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4,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

)四、根结第五形气不足,病气有余,就是邪胜也,急泻之。

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

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

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7:乔某 , 女 , 24 岁 。 闭 经 年余 , 身体 肥胖 , 他医 认为是实证 , 屡用破血 消瘀 之剂 , 不 见任何 疗效 。 田师诊 见 :患者形 体 肥胖 , 但 面 无华 色 , 食 欲 不振 , 精神 萎 靡 , 少气懒言 , 无腹满疼痛等症 , 脉细舌淡 。 属气血两虚 之候 , 拟用归脾汤加味 , 重用参芪 、 阿 胶等益 气养血 之品 , 10余 剂后 , 月经来潮 。
明清两代把秀才称为 “入县学之生员 ”, 《辞源 》 对秀 才的解释 是 “意谓 才能 优秀 。” 仲 景在 《伤 寒杂 病论 》 原 序中所言 “余每览越人 入虢之 诊 , 望齐 侯之色 , 未 尝不慨 然叹其才秀也 ” 也是称赞 “越人 ” 才 能之优秀 。 田 师正是 如此 。 其 “秀才 ” 之才 不仅溢于 言表 , 而且 时时展 现在其 教学 、 医疗的全过程中 。 2 临证
例 2:张某 , 男 , 57岁 。 半身不遂 , 口 眼喎斜 , 舌强 、 语言不清 , 痰声如锯 , 口干舌燥已极 , 同时 有目合 、 口开 、 手撒 、 鼻鼾等四绝 症出现 , 仅 仅没 有遗 尿绝症 。 一线生 机 尚存 , 只有救液为当务之急 , 方拟加减 复脉汤 , 重用龟板 、 阿胶 、 西洋参 , 兼用安宫牛黄丸 , 服后约 24小时 , 舌 上津 回 57岁 。 某 医院 诊断 为 胰头 癌 。 胁 下 两个包块坚硬 如石 , 目 黄 , 身 黄 , 小便 黄 , 腹 满 , 胁痛 剧 烈 , 舌苔 白灰 相 间 , 且 厚腻 , 不 欲 食 。 采 用 藿朴 夏 苓汤 、
失笑散 、 金铃子散等 , 兼用小金丸 , 疼痛渐减 , 腹满 渐消 , 黄色减退 , 包块缩小 , 经不间断治疗 , 存活 9年 。
的 “缨 ” 和 “瘿 ” 通用 。 所谓 “缨 ” 就是小孩帽子两根系 带上的缨络 , 系帽后缨络 (俗称 帽须 ) 正好垂于 颌下 , 以 展示美观 。 后 世把 生 于 颈部 的 瘰 疬称 为 “瘿 ” 或 者 “瘿 瘤 ”。 听罢介绍 , 笔者的疑问顿时涣然冰释 。
受田师的 影响 , 笔 者 亦通 读或 选读 了 《诗经 》、 《左 传 》、 《山海经 》、 《论 语 》、 《千字 文 》、 《大 学 》、 《孟子 》 等书 , 为日后从事 《金匮要略 》 教 学工作打 下了良 好的基 础 。 如在讲述 《金 匮 要 略 · 呕 吐 哕 下 利病 》 篇 第 十 七条 “食已即吐者 , 大黄 甘草 汤 主之 ” 时 , 笔 者曾 引 用现 代医 家陆渊雷的 一 段 话 。 陆 氏在 《金 匮 今释 》 中 引 《方 函口 诀 》 道 : “此方即 所谓 `欲求 南熏 , 先 开北牖 ' 之意 , 导 胃中壅闭之大便 , 以止上逆 之呕吐也 。” 句中的 “熏 ” 字 , 是指温暖的阳光还 是指 温暖 的 风呢 ? 《吕 氏春 秋 · 有 始 》 有 “东南曰 熏 风 ” 之 论 ;白 居 易 《首 夏 南 池 独 酌 》 云 : “春尽杂 英歇 , 夏初 芳草 深 。 熏风 自南 至 , 吹 我池 上 林 。” 二者所论如出一辙 , 即 “熏 ” 字 指温暖 的风 。 正如 要想让 南面温暖 的风 (老 百姓 俗称 “火 南风 ” )吹进教 室 , 必须 首先要打开教室北面 的窗户 一样 。 换 言之 , 要 想使 胃气和 降 , 呕吐停止 , 必须首先 使胃肠 的实 热通降 。 这样 把传统 文化贯穿于中 医经 典来 讲授 , 加深 了 对经 典条 文 的理 解 , 激发了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 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
常言道 :“秀才学 医 , 好像笼 中抓鸡 。” 田师从 五岁半 开始学习传统文化 , 后 随祖 父行医 , 依然不 断学 习 , 故其 后研读中医书籍时则迎刃而解 。 诸 如 《药性赋 》、 《幼幼集 成 》、 《医学心 悟 》、 《医宗说 约 》、 《本 草从新 》 、 《温热经 纬 》、 《温 病条辨 》 、 《内经 》、 《女科要旨 》 、 《外科金鉴 》、
田玉美 , 1928年生 , 湖北 沔阳 (今仙桃市 )人 。 田师 幼年跟父熟读儒书 , 10岁 跟随祖父学 医 , 主要学习 《药性 赋 》 、 《幼幼集成 》 、 《医 学心悟 》 、 《医宗说 约 》、 《本 草从 新 》 、 《温热经纬 》 、 《温病条 辨 》, 以 及张隐 庵 、 马元 台合 注的 《内经 》;后又自学 《女科要旨 》、 《外科金 鉴 》、 《唐 容川医书五种 》 、 《幼科三种 》 以及其父 非常推崇的 《医宗 金鉴 》 、 《伤寒杂病论 》 等 。 1944年 , 祖 父病逝 , 田师 又拜 当地名医王 国瑭 (长于中 医内 外科 )、 童万 金 (以 中医 内 科为主 )为 师 。 跟师 期 间 , 精 读 《全 国 名医 验 案 类 编 》、 《何廉臣通俗伤寒论 》、 《医宗金 鉴 》、 《医方集解 》 以 及陆 渊雷的 《金匮今释 》 等书 , 并开始独立行医 。
例 5:李某 , 男 , 13岁 。 患乙肝 (大三阳 ), 肝功能不 正常 。 诸医采用疏肝 解毒 苦寒 之剂 , 罔效 。 询 问病 史 , 12 岁半时常有腹泻症状 , 偶食鱼 腥则日泻 10余次 , 田师 认为 患儿乃纯阳之体 , 重用苦 寒 , 有损 脾阳 。 泄 泻一 症是辨 证 的关键 , 应以扶脾 为主 , 用参 苓白 术散 加鸡内 金 、 诃子 肉 收涩之剂 10余 剂 , 不仅 泄泻痊 癒 , 而且 肝功 能恢 复正常 , 令人满意 。
2008年第 30卷第 5期 湖 北中医杂志
荆 楚 名医
· 3·
纳 “秀才 ” 之才 为 “大医 ” 之医
———小记名医田玉美攻书临证之道
陈国权
(湖北中医学院 , 湖北 武汉 430061)
关键词 :荆楚地域 ;著名医家 ;田玉美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0704 (2008) 05 -0003 -03
“白日不空过 , 青春不再来 。” 窗前勤苦读 , 马上锦衣回 。 前两句出自林宽 的 《少年 行 》 , 后 两句 恐系 其 祖父 所 加 。 “马上锦 衣回 ” 一句 , 看起来强 调的是 衣锦还 乡 , 但 不乏积极 、 进取之意 。 这对儿童 时期 田师的 成长 和进步 不 无助益 。 具备了比较厚实 的传统 文化功 底 , 再加 上学 习了大 量 的中医药书籍 , 为田 师日后 的行 医打下 了很 好的基 础 。 30 年前 , 笔者请教田 师一个 问题 , 即 《金 匮要略 · 血痹虚 劳 病 》 篇第十条 “人年五六十 , 其 病脉 大者 , 痹 侠背 行 , 若 肠鸣 、 马刀侠瘿 者 , 皆为 劳 得之 ” 一句 中 “瘿 ” 的 含义 。 田师即刻颂读 《孟子 · 离 娄章句上 》 之 : “沧浪 之水清兮 , 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 , 可以濯我 足 ”。 并解释 , 文中
例 1:李某 , 男 , 34 岁 。 半 身不 遂 , 口 眼喎 斜 , 舌 强 言謇 , 面白 不泽 , 食 欲不 振 , 腹微 满 , 便溏 。 脉 弦 , 舌 质 淡 , 苔白 , 此 属中 风 痰湿 阻滞 。 先用 化 痰活 络之 剂 治之 , 患者反不欲食而 出现苔 厚腻 、 腹 满 、 大 便秘结 等症 。 询 问 其因 , 得知患 者 曾多 次进 食 粉蒸 肉 。 后 改用 消 积导 滞法 , 用小承气 、 保和丸化裁, 服 7剂, 腹满减 , 便通 , 半身活动 逐渐恢复好转 。 原以为络脉空虚是中风的内在因素 , 消积导 滞之品不宜多服 , 而用化痰活络之法, 故病情不减反增 。 后 续服消积导滞的上方 , 病情日益好转, 10余剂后出院 。
· 4·
湖北中医杂志 2008年第 30卷第 5期
《外科大全 》、 《外科正宗 》 、 《唐容 川医书五种 》、 《幼 科三 种 》 (推 拿广 义 、 幼 科铁 镜 、 痘疹 金鉴 )、 《医宗 金 鉴 》、 《伤寒杂病论 》 等 , 田师 不仅 能 较快 理解 , 而且 大 多能 倒 背如流 。 田师先辈强 调当医 生是天 下最 好的职 业 , 因为 她 能济世活人 。 田师 祖父过 世后 , 王 国瑭 、 童 万金 两位老 师 要求学医时一定要多 听 、 多记 , 且以自 学为主 , 不懂就问 。 田师的父亲 特别喜 欢 《临 证指 南医 案 》, 其祖 父十 分注 重 《外科大全 》, 其师童万金特别推崇 《医宗金鉴 》、 《唐 容川 医书五种 》 、 《金匮今释 》 , 以及 《医方集 解 》 (田 师认为 , 高等中医药 院校的 《方剂 学 》 教 材虽 然先 后编 写了 七版 , 但迄今为止 尚未 发现有 超越 《医方集 解 》 水 平的 )。 在 先 辈和老 师的 教 诲下 , 田师 医技 日 臻娴 熟 , 对 内科 、 外科 、 骨科 、 妇科 、 儿科 、 皮肤科等 科 疾病 , 尤 其是 疑难 杂症 乃 至许多急性病 , 皆可从容驾驭 , 兹举例 如下 :
例 8:某骨 折患 者 , 患 病时 值三 年自 然灾 害之 际 , 闭 经两年 , 但形体 肥 胖 , 医 者认 为饥 馑 之年 必然 气 血两 虚 , 采用益气养血之品长期治疗 , 无效 。 根据骨折的治疗 要求 , 用活血消瘀药 2剂 , 查房 时病人 表情 为啼笑 皆非 , 哭的是 股骨骨折 , 将来能否恢 复 ;笑的 是闭 经几年 月经 来潮 , 可 喜之至 。 由此可见 , 饥馑 之年并 非人 人皆虚 , 诊治 疾病应 当因证制宜 。
例 4:李某 , 男 , 32岁 。 左耳局部不红 肿 , 疼痛剧烈 , 不得卧 , 医者曾用 大量消 炎之剂 无济 于事 。 诊 其脉 细 , 舌 淡 。 属肝肾 亏 损之 候 , 用 大剂 六 味地 黄 汤 、 芍药 甘 草汤 , 加制乳没 、 党参 、 黄芪 、 菖蒲 、 连翘等 3剂 , 痛止病愈 。
1958年 , 进入湖北省中医进修 学校 (湖北 中医学 院前 身 )学习 。 毕业后留校工作 。 1984年 起 , 任湖 北中医 学院 金匮教 研室 主任 。 此后 , 田 师 作为 全 国 500 位名 师 之一 , 先后培养出 13名研究生 , 共培养了 4名高级徒弟 。 1 攻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