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6单元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和分析数据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以及如何通过统计图和统计表来分析数据。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来分析数据。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也已经接触过简单的统计图。
但是,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制作还不够深入,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例子来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来分析数据。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以及通过统计图分析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难点: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来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和“实践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具体的情境和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同时,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条形统计图模板、数据表格、彩笔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合作所需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条形统计图和数据表格,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给定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其他学生和老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第6单元 乘 法-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第6单元乘法北师大版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案第6单元乘法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乘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认识乘法,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口诀,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口诀,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品数量,从而引出乘法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乘法的意义,让学生理解乘法是一种快速的加法计算方法。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乘法口诀,让学生掌握乘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出示例题,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例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从而让学生掌握乘法计算的方法。
4.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反馈。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乘法意义:快速的加法计算方法口诀: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九九八十一计算方法:先乘后加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第6单元的练习题。
(1)25 + 25 =(2)30 + 30 =(3)40 + 40 =(4)50 + 50 =答案:(1)25 + 25 = 50(2)30 + 30 = 60(3)40 + 40 = 80(4)50 + 50 = 10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图片引入,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然后讲解乘法口诀,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进行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尝试用乘法进行计算,从而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教案:My Family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家庭成员的英文表达: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grandpa, grandma。
(2)掌握句型“He/She is my...”,并能够正确运用。
2. 能力目标能够用英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提高学生的英文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庭的情感,懂得关爱和尊重家人。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家庭成员的英文表达,能够用英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2. 教学难点句型“He/She is my...”的运用,以及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英文介绍家庭成员。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单词卡片。
2. 教具:图片、家庭成员人物头像图片、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1. Warm-up(1)通过图片和动作引导学生说出家庭成员的名称: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grandpa, grandma。
(2)和学生一起复习上一单元学过的单词和句型。
2. Presentation(1)教师出示家庭成员的图片,介绍每个成员,并让学生跟读,注意发音。
(2)教师示范句型:“He/She is my...”,并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并模仿。
3. Practice(1)学生分组进行对话练习,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2)教师指导学生用英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纠正。
4. Production(1)学生利用图片和句型进行创作,用英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2)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
5. Summary(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2)回顾句型和单词,并做相关拓展练习。
6. Homework(1)布置家庭作业:用英文描述自己家庭成员并写成小作文。
(2)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准备进行听写和口语练习。
五、教学后记这节课主要通过图片、互动对话的形式教授了家庭成员的英文表达,并加深了学生对家庭的情感认知。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优秀5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优秀5篇精心整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希望这份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篇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4、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5、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写字指导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三)细读课文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
(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些本课的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少年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渎、抓住重点句子品读,在读中感悟,畅谈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战胜困难和自我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1、读懂课文,明确课文的主旨。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少年的坚定信念,受到启迪和教育。
教学准备:搜集摘抄励志的格言警句或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你有爬山的经历吗?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2、我们要学的将会给我们启迪。
3、揭示课题:只要翻过那座山。
二、范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理解词语。
思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理清的脉络吗?2、小组讨论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词义,用词语说一说。
(3)关于的内容。
生动记叙了少年在翻山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和自我的艰难历程。
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少年牢记祖母的话,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但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少年再次聚集力量,继续攀登,还是不见大海,他很气馁,甚至决定放弃。
第三部分(第14~18自然段):写海鸥送给少年的羽毛,给了少年希望和动力。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少年在一次沿着山道缓缓爬去,而畔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4、指名度课文。
四、质疑问难1、学生自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提问。
3、班内整理提问提纲。
五、课堂小结通过自主学习,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总结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口述课文主要内容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提纲。
二、合作探究1、学生安提问提纲自读课文,在书中圈点批注。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重难点内容。
2.掌握词语的拼音、读音和词义。
3.理解故事情节,进行简单的情感抒发。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朗诵、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课文的学习。
2.课堂练习中注重学生的活动性和参与性。
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理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词语的读音和词义。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细节,领会课文的主题。
2.进行情感抒发,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师生互动,导入课文内容。
2.分组朗读课文,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3.背诵生字词语,理解句子结构。
4.整体学习课文,进行相关问题讨论。
第二课时1.复述课文,学生掌握细节。
2.分组进行课文表演,感悟故事情感。
3.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课文知识。
第三课时1.学生进行课文串讲,讨论故事主题。
2.分组进行扩展阅读,拓展思维。
3.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分享和解答。
五、课后作业1.默写生字词语,并标出读音。
2.思考课文背后的寓意,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悟课文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展。
以上是本单元教案的设计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可能性》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可能性》|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可能”的概念,体验“可能”和“不可能”的情境;2.能够用“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的概念来描述事物的可能性;3.能够在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可能性分析;二、教学重点•掌握“可能”的概念;•理解“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的概念并能够准确运用;三、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可能性分析;四、教学内容1. 导入环节1.用图片或物品让学生感知存在“可能”的情况;2.让学生描述图片或物品中的有可能存在的情况;2. 新课学习1.带领学生讨论“可能”的概念;2.通过多种具体的情境或实验让学生体验“可能”和“不可能”;3.学生理解并能准确使用“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这三个概念;4.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况的可能性;3. 拓展练习1.制作卡片,让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判断卡片上所描述的情况是“一定不”,“不一定”还是“一定”发生;2.通过贴纸、抽签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分析实际情况的可能性;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展示图片或物品,引导学生描述其中可能存在的情况;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发生哪些可能的事情?”2. 新课学习1.老师提问:“什么是可能?”;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知“可能”这一概念。
2.展示场景或实验,增加学生对“可能”和“不可能”的体验;3.引导学生使用“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进行描述;4.针对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可能性。
3. 拓展练习1.制作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明一个场景或情况,让学生根据情境判断是否“一定不”,“不一定”还是“一定”发生;2.贴纸游戏,让学生在场景中贴上“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三种贴纸。
六、教学反思此次课程主要教授了“可能”的概念和使用“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来描述事物的可能性。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多种情景和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精选5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精选5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10个生字,1个多音字。
学写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孔子在学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与他的刻苦、虚心好学分不开的,教育学生要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查阅资料,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难点孔子是怎样勤奋、刻苦学习的。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前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名言揭题。
1.出示孔子的名言,读一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交流自己搜集的孔子的资料。
简介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者,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交流:读了课文,你对孔子增加了哪些了解?三、理解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画记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讨论交流:(1)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有哪些?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2)相机理解以下词语。
字: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
举目无亲:抬头看不到一个亲人。
形容人地生疏。
举目:抬起眼睛,指抬头。
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
伶仃:孤独。
羞惭:羞愧。
(3)这个自然段与后面的内容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小结。
4.齐读。
四、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生字词。
2.检查交流识记方法。
3.指导书写。
“惭”为左中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各部件写紧凑。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可能性》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可能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可能性》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体验不确定现象,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可能性大小的估计、随机事件的定义、概率的基本性质等。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不确定现象,学会用概率的观点看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对不确定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具体运用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概率的概念和性质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验不确定现象,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不确定现象,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学会用概率的观点看待问题。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不确定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抛硬币、抽签等,引导学生感受不确定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呈现一组随机事件,如抛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抽签出现不同号码的概率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随机事件的概率大小,并尝试用简单的概率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教案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教案5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过渡: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
归纳起来看: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 第二课时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定稿)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全部教案(定稿)一、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朗读教材中的课文。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归纳故事情节。
3.能够认识生字词,掌握其拼音和意思。
4.能够初步理解课文的意义,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熟练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难点:初步理解课文的意义,适当表达个人看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2.工具:黑板、彩色粉笔、课件四、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时1.师生互动:学生自我介绍,教师引入本单元主题。
2.朗读课文:教师示范,学生跟读。
3.故事情节:分组讨论,归纳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1.生字学习:教师讲解生字,学生默写拼音。
2.课文理解: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3.课文讨论:小组讨论故事主题及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1.课文导读:教师回顾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2.语文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
3.课文回顾:学生讲述课文内容,点评表现。
五、教学反馈1.学生自评:学生记录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2.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和建议。
3.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
六、教学延伸1.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故事书籍,拓展学生阅读能力。
2.亲子互动:鼓励学生与家长分享故事内容,增进亲子沟通。
通过以上教案安排,学生将能够在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全体学生在这节课上有所收获,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6单元 百分数(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6单元百分数(一)-教材分析一. 教材分析百分数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值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百分数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百分数的定义,百分数的计算方法,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转换,以及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分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对数值表达方式有一定的理解。
但百分数作为一种新的数值表达方式,对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但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和运用。
2.动手操作法: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实例和练习题:准备相关的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本单元所学的词语和句型。
(2)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书写。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 activities,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1)课文《麻雀》(2)课文《月光曲》(3)课文《灰雀》(4)课文《父亲、树林和鸟》2.2 语文园地(1)词语盘点(2)语法点讲解(3)阅读理解练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3)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理解和语法点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词和长句的理解。
(2)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理解和语法点的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1)PPT课件(2)黑板和粉笔(3)教学录音机和磁带4.2 学具(1)课本(2)练习本(3)铅笔和橡皮五、教学过程5.1 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课文学习(1)学习课文《麻雀》,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型。
(2)学习课文《月光曲》,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型。
(3)学习课文《灰雀》,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型。
(4)学习课文《父亲、树林和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型。
5.3 语文园地(1)词语盘点,巩固本节课所学的词语。
(2)语法点讲解,讲解本节课所学的句型和语法点。
(3)阅读理解练习,应用本节课所学的阅读理解技巧。
六、板书设计6.1 课文内容板书《麻雀》词语:麻雀、小鸟、树林、父亲、鸟儿、音乐、月光、灰雀、鸟巢句型:1. 什么是什么?2. 什么在哪里?《月光曲》词语:月光、音乐、钢琴、歌手、舞台、观众、掌声、梦想句型:1. 什么是什么?2. 什么在哪里?6.2 语文园地板书词语盘点:1. 什么是什么?2. 什么在哪里?语法点讲解:1. 什么是什么?2. 什么在哪里?阅读理解练习:1. 什么是什么?2. 什么在哪里?七、作业设计(1)课文内容的抄写和理解。
三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教案4篇
三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教案4篇三班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教案篇1My school bag教学目标:1. 能听懂、会说单词a tape, a pencil sharpener, a knife,a crayon2. 能听懂、会说、会读日常交际用语What’s this/that in/on the…? 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 It’s … Come here. 并获得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要求读音正确,语调自然。
重点难点:能正确理解运用介词in 和on。
教学过程用时:20分钟第一步:重难点突破用时:5分钟T: (PPT 1 显示课题) Hello, boys and girls. Nice to meet you. T: 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你们的新朋友,My name is May. 我的名字是May。
今天由我来和你们一起学习三班级第一单元Unit 1 My school bag,现在我们就开始吧!T: 首先我们来玩一个嬉戏复习已经学过的单词和句子。
请你看老师出示的图片,猜一猜它们都是些什么呢?(PPT 2)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What’s this?和What’s that? 你可以怎么回答呢?对了,你可以回答It’s a/an…记住了吗?好,我们开始吧!(PPT 显示图片剪影×4,老师带领学生问答)T: OK! Good! 你们回答的真好!现在老师要把几样东西分别放到不同的地方,请你认真看好回答老师的问题 (PPT 3显示图片,若干物品分别放在桌子上椅子上盒子里面和上面。
)T: Look! What’s that on/in the …? (PPT 3点击显现物品) Yes. It’s a/an … (教授单词tape)T:同学们,刚才老师是怎么样用英语来问在某处的某样东西是什么的呢?你还记得吗?对了,老师是在原来我们学过的句子后面加上了物品所在的位置。
牛津译林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6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本单元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一般过去时态的用法,熟练运用动词的过去式,并能够用英语描述过去的假期经历。
难点:对于一般过去时态的深入理解和正确运用,尤其是在口语交流中的自然转换和表达。
2.教学目的: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顾和运用过去时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一般过去时,包括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一般过去时的用法以及相关词汇。
2.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律。
-教师讲解一般过去时的用法,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示范,让学生理解并模仿。
2.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对文章细节和主旨大意的把握。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如预测、扫描、精读等,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
3.重点:通过听力练习,增强学生的听力技巧,特别是在理解日常对话中的关键信息。
难点:帮助学生克服在听力过程中遇到的生词和复杂句子结构造成的障碍。
4.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是在叙述过去事件时的语言组织。
-录制一段2-3分钟的口语视频,讲述一个有趣的假期故事,注意语法的正确性和表达的流畅性。
3.阅读作业:
-阅读课本中与本单元相关的阅读材料,总结文章大意,并回答课后问题。
-选择一篇关于假期的英文文章进行阅读,尝试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扫描和精读。
4.研究性作业:
- �搜索并了解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活动,用英语整理出相关信息,包括过去时的描述。
苏教版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第6单元详解
2024年一年级数学教案第6单元详解苏教版教材在2024年的一年级数学教案第6单元中,将主要围绕“减法”这一主题展开。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会在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特点的基础上,模拟实际场景,掌握各种减法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算术问题。
就为大家详细讲解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一、概念和运算特点在学习任何数学概念和运算之前,要了解概念的本身。
而就“减法”这一概念而言,它的含义几乎人人都已经清楚了:即是用一个数去减去另一个数,就可以得到它们两个的差值了。
但是,仅凭一个语言概念还不足以体现出减法运算的特点。
在这一教案的第一部分,我们特别注重向学生传授减法运算的特点。
具体而言,减法运算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 减法的结果可以为正数、负数或零。
2. 减法运算与加法运算互为逆运算,即a-b=b+(0-a),a和b可以为整数、分数、小数等。
3. 减法运算有交换律,但不满足结合律,即a-b≠b-a,a-(b-c)≠(a-b)-c。
4. 减数可以是实数,被减数也可以是实数,结果也可以是实数,而且结果的符号与被减数和减数之间的位置有关系。
二、各种减法运算方法减法运算方法有很多种,而在这一单元中,我们需要传授给学生的主要有三种:整体综合法、退位减法、补数法。
1. 整体综合法整体综合法也叫“合成法”,是最基本的减法运算方法之一。
它的步骤如下:(1)把两个数放在竖式中相应的位上,要注意对其。
(2)从右往左一位一位地进行操作,先算个位,再算十位,以此类推。
(3)按位相减,得到减法的结果。
例如,我们要计算12-5,按照整体综合法,就可以这样操作:此时,我们就得到了12-5的差值7。
2. 退位减法退位减法是一种常用的减法运算方法,当被减数的某一位小于减数的相应位时,就需要使用该方法。
它的步骤如下:(1)在被减数上找到最小的不小于减数相应位的数,称为“借位数”。
(2)借位后在减数的相应位上加上10,再进行相减运算。
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
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5篇英语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知识目标:(1)能听说,认读对话,重点掌握句型: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Sundays?及其回答I often …并能结合实际情景进行运用。
(2)能运用句型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及其回答I often …完成pair work。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说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既要抓紧校内时间的学习,又要合理地利用周末,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学习策略:通过pair work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合作式学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句型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Sundays?及其回答I often …教学难点: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上述句型进行交际。
课前准备:①教师准备录音机,动词词组卡片,挂图,表格。
②课前让学生按要求制作表格教学过程:一、 warm-up策略一,歌曲,游戏教学法①Sing a song: My Days of the week②Game: Golden eyes教师出示几张已学过的动词词组卡片。
do home work, read books, playcomputer games, play football, watch TV …让学生快速地看了一遍,要求学生说出所看到的动词词组,谁说得又多又快就为胜者。
(策略分析;利用歌曲,游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学生情趣大开。
)策略二;语言交际法③GreetingT: What day is it today?S: It’s Monday.T: 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S: I have …T: What do you do on Saturdays/Sundays?S: I often …(分析;师生自由交流,增深师生情感,又为以下的教学内容作好知识的辅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单元计划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古代诗文,所选课文,除最后一课是五首古代诗歌组元外,其余四课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作者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郑重叙说事情本末,准确描述洞庭湖的大观胜概,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千载传诵,读之令人慨然。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
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
作者袁宏道是一位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他轻视世俗名利,耽爱游山玩水。
这篇游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
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料又合情理。
《诗五首》是一束古代诗歌的集锦。
陶渊明在《饮酒》中坦言不做官的惬意,李白在《行路难》中抒发出仕无路的悲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了身处漏雨茅屋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唱出了边塞送行的豪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道出了解佩出朝、去国还乡的复杂情感。
其人不同,其事各异,却都是真心真语,字字关情。
在组织教学中,可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诵读教学,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风格;2.注重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增强对各篇课文的理解;3.注重课堂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互相启发,纠正偏颇,弥补缺漏;4.注重读写结合,在阅读中有了感悟随时记下,为深入研讨打下础;5.注重语文活动,结合课内学习,做一点拓展性的语文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关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建议,可参看后面的教学参考。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课题名称:小石潭记二、教材分析:本文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他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柳宗元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三、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背诵课文2.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及文学常识3.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4.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感情四、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和常用的文言虚词 2.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五、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理解含蓄的感情六、教学方式:1.注重诵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讲促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2.进行讨论适时点拨,便于启发学生认知,纠正偏颇、弥补缺漏3.引导质疑,人人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切身感受,激发质疑、辨疑的意识八、媒体使用:电脑辅助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句初步了解文章大意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实词和常用的文言虚词⒊理解课文第一节大意及其写作特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教学时间预设:2分钟二、自学成果展示(一)简介作者及“记”1.柳宗元——唐文学家,字子厚,祖籍山西河东郡人,人称“柳河东”他生长在长安,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己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而遭迫害,被贬为永州司马,孤独寂寞,悲苦不堪元和十年(815),43岁的柳宗元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史,官职是提高了一些,但地方却更僻远了刺史是地方长官,有实权他在柳州引导当地人民发展生产,释放奴隶,兴办学校,政绩显著但因长期心情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逝在柳州,年仅47岁2.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二)师指名读下面的字词,师生共同点评后生齐读字词两遍篁竹(huáng) 清洌(liâ) 为坻(chí) 为屿(yǔ) 为堪(kān) 佁然(yǐ) 俶尔(chù)差互(cī) 寂寥(1iáo) 悄(qiǎo)怆(chuàng) 幽邃(suì) 翕忽(xī)教学时间预设:8分钟教师活动预设:1.引导自学或检查课前预习情况2适时点拨精讲学生活动预设:1.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卡2.学习成果展示3.学生点评同学展示情况三、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教学时间预设:10分钟教师活动预设:⒈教师范读课文⒉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语气语调、节奏⒊请几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指导读出语气、感情的方法:课文的1、2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卷石带来的冲击,游鱼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3、4、5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凄冷的氛围,应读得低沉些、伤感些4.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5.利用书下注释并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掌握第一节的文言词意思及翻译学生活动预设:(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利用书下注释并通过小组讨论,掌握第一节的文言词意思及翻译四、精读研讨探究质疑教学时间预设:10分钟教师活动预设:(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段意【点拨】写发现小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⑵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文中语句回答【点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⑶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点拨】(全石以为底……参差披拂)潭由整块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⑷作者为什么给这潭取名为“小石潭”?本段围绕小潭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点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然后又就树的长势从旁描绘“石”,树的种种姿态正说明它是长在石头上的五、精读研讨品味欣赏教学时间预设:10分钟教师活动预设:⒈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点拨】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⒉选择第一段中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从语言运用或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点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一句运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表达了作者欣赏景色时愉悦的心情,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学生活动预设:引导学生从修辞、感情、词语的色彩等角度品味指导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并把你最深切的感受批注在旁白处六、当堂巩固⒈试背诵第一节课文及文言词解释⒉口头翻译第一节七、布置作业⒈整理笔记⒉背诵第一节知识点⒊背诵课文2~5段八、板书设计小石潭记柳宗元景物: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发现小潭移步换景行动:隔——闻——伐——取——见小潭概貌:全石为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2.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⒈重要文言词的解释(师指名背)⒉重点语句的翻译(师指名背)⒊重点问题的理解(师指名答)二、积累展示教学时间预设:15分钟教师活动预设:利用书下注释并通过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掌握第25节的文言词意思及翻译(结合自主学习卡积累展示)学生活动预设:1.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卡2.学习成果展示3.师生共同点评同学展示情况三、精读研讨、品味欣赏教学时间预设:15分钟教师活动预设:⒈生齐读课文第2段,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点拨】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请结合课文简析【点拨】清澈作者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写的整段无“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游,“空游”突出水清澈的程度;接着写鱼的影,借日光来显示,太阳照下来连鱼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水的清澈(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点拨】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⒉指名朗读第3段,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点拨】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点拨】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⒊教师范读第4段,并提出问题: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点拨】凄清寂静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在寂寞的处境中的忧伤感情学生活动预设:【展示】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要求表达观点有理有据,语言简洁流畅四、精读研讨、探究质疑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教师活动预设: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点拨】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学生活动预设:【展示】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要求语言简洁流畅,有理有据五、拓展延伸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教师活动预设:从文中选取其中最让自己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动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内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示例】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这小石潭中,看,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石头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他们忽然,鱼儿们全都游开了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泡,还不忘向你热情地摇尾问好呢!学生活动预设:【展示】四人一组活动,或说或写,教师随堂指导,最后派一名代表展示组内佳作,要求语言简洁流畅二、总结全文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自然风物,寄寓了自己被贬谪的遭遇,倾注了孤寂抑郁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动静结合,有化静为动;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七、布置作业⒈背诵全文⒉背诵相关知识点八、板书设计小石潭记柳宗元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潭水:清澈侧面描写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忧伤情感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游鱼:动静结合↓溪身:曲折蜿蜒小潭源流形象比喻岸势:参差不齐↓潭中气氛:凄清寂静寓情于景教学反思: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⒈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⒉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⒊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学习的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物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岳阳楼记范仲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