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人民版必修一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人民版必修一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1、了解“始皇帝”来历和郡县制确立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及其影响。

2、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通过学习中央集权制的内容,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及其特点。

4、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它更加有利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2、体会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对今天中国的政治改革仍然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在改革开放中如何处理改革与稳定统一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二)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一)问题导入法:通过相关问题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解读历史故事法: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重新解读,既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法:对本课难点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四、板书设计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背景: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五、课时设计与教具1课时,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历史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秦朝是我国古代一个短命的王朝,仅统治中国15年的王朝却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解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二)讲授新课(直观教法、解读历史故事法、合作探究法)1、讲授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时,(教师介绍)最近几年的考古中挖掘出大量的古代文物,这些文物蕴涵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我们的历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多媒体展示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有关的文物图片资料,要求学生思考几组历史文物中蕴涵的历史信息。

1.2【教学设计】《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

1.2【教学设计】《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本课时制作:南宫中学陈林棉◆教材分析本专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而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产生深远影响。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地位极为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2、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3、通过模拟秦朝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可以通过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积极思考,探寻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历史事件发生后对当时社会乃至整个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参与历史上重大争论的现场模拟,并及时作出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并具创建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但是,秦王朝采取的“焚书坑儒”“挟书律”等手段,实地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它的灭亡;2、通过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全面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制度史比较抽象,需要介绍大量的背景知识,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宏观概念。

2、学生预习课文,基本了解教材内容。

一、 导入新课:《古风》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们先来看几张图(展示几张有关秦始皇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兴趣)看了这几张图,大家都知道我们要讲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了吧?生:秦始皇。

师:对,秦始皇这个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类影视剧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在中国历史上,对秦始皇的争议很大,有的人称誉之为“千古一帝”,也有的人则认为他是一个暴君。

但是不管人们怎么争论,从一统天下到建章立制,秦始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一统”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板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讲授新课】一、秦朝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板书)1、由分裂走向统一用PPT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以及它灭六国的顺序。

(注意战争方式远交近攻)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秦始皇灭六国,结束割据以后,他是不是就一劳永逸安于现状了呢?生:不是。

师: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下秦始皇是怎样扩大秦帝国的范围的!!2.秦的疆域(板书)师:请同学们看教材,我请同学说说看秦始皇是怎么扩大秦朝的版图和加强边防的。

生:(略)师:一是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展示长城和直道的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秦朝开始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延续,构成了一道长达万里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专题一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考试说明】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读书指导】【A级】:基础知识回顾(根据读书指导,课前自主完成)【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皇帝制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并说:“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上述三段材料都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①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国家的一切权利归于皇帝一人②根据材料所涵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皇权至上,君权神授③根据材料一,皇位是怎样继承的?父死子继,皇位世袭④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学法指导】本知识点归纳为“一、二、三、四”【巩固训练】(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答案】A2.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编制老师:刘娟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二、教学过程【导入】师:李白《古风》写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诗中的“秦王”指谁?生:秦王嬴政,即秦始皇。

师: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因为他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有人说,秦始皇是个十足暴君,因为他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

明朝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李贽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秦始皇是怎样“掀翻一个世界”的?【新课探讨】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的条件(畋讲)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③法家理论基础④秦王赢政个人作用⑤人民渴望统一。

2、统一的过程(1)“六王毕”: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2)“四海一”A 、东方:灭六国B、北方: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C、南方:南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吴国江淮--邗沟(连接长江、淮水)楚国淮河—芍陂秦国蜀郡—都江堰秦国关中—郑国渠秦国岭南—灵渠(连接漓江、湘江)D、西南:将西南夷纳入版图(3)影响: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史记》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史记》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是什么?(实行分封制。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什么?(分封诸侯国将重蹈覆辙,诸侯割据。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拓展对秦汉政治制度历史价值的认识。
2.布置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探究:
(1)采访身边的亲友或长辈,了解他们对秦汉政治制度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采访心得。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进对秦汉政治制度的了解。
(2)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秦汉政治制度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人物,编写一部历史短剧,进行课堂展示。
(3)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方法层面:运用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秦汉政治制度。具体包括:
(1)通过比较秦汉政治制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2)运用分析法,剖析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运用归纳法,总结秦汉政治制握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为后续学习秦汉政治制度打下基础。
2.讲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察举制、尚书省等,分析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汉朝政治制度的发展,认识秦汉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变革。
3.分析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定、地方行政体制的完善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历史文物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力,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3.布置预习作业,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1)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改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收集两汉时期的历史文物图片,分析其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难点:
(1)理解秦汉政治制度中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高一历史优秀教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高一历史优秀教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高一历史优秀教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除了能造福于人类的工作之外,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事业能真正而永久的名声了。

下面小编为您推荐高一历史优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学习视点:1、了解秦的统一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新课标第一网2、郡县制的设立及与分封制有何异同?3、如何理解三公九卿制?课前预习:一、“六王毕,四海一”1、秦统一的措施:⑴灭六国状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完成统一。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上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的秦王朝。

2、拓展版图:⑴北方:北击匈奴,夺回_____,修筑_____与“_____”。

⑵南方:①平定___地区,凿_____,置郡管理。

使_____地区正式归属中央集权。

②在____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使该地区归入中央政权。

3、秦统一的意义:秦朝在来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_____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_____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概况: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______等官职。

②“县”隶属于郡,下设“____”“_____”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③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____”,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公文传递的“____”。

4、特点:①是中央_______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律_________,不得____。

5、是______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取代_______的重要标志,为______王朝继续推行,使_____政体更为巩固。

三、百官公卿1、至高无上的皇权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_____的地位。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始皇帝”的来历、皇帝制的内容和特征,理解中央官制的内容和运行机制,了解郡县制全面推广的史实,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多角度探究从诸侯割据到秦朝统一的历史原因;从目的、内容、机制、实质和影响等角度,探究皇帝制、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具体内容;抓住主要问题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统一中国和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角度,认识秦始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贡献;通过理解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体会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和古代国情。

教学重点、难点:皇帝制和“始皇帝”的来历;中央官制;郡县制的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史料分析、课题讨论过程教学过程:⑴课件展示两篇唐代的文学作品: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杜牧《阿房宫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李白《古风·其三》提问:作品中划线部分称赞的是谁?秦始皇他是如何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 又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何种措施?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什么?(导入新课)⑵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第一目并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归纳秦统一的条件。

⑶讲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

⑷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9——11,归纳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⑸展示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专题一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案

专题一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案

房山高级中学生态循环课堂教案 高一历史 第1周02 总编号:2 主备人:潘国良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教学目标1.知道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建立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三、教学方法建议、图示法、讨论法、教师讲授法 材料分析法四、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设计【自学质疑】1.秦朝在政治制度上有哪些创新?(A )专制主义:决策方式1.含义 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的一种关系 战国萌芽 皇帝制度 秦朝确立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汉代发展2.构成要素 监察制度 隋唐完善 选官制度 宋元巩固 地方机构 郡县制 明清顶峰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3.两组矛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五、问题解决情况检测(A类问题检测)1.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A、攻打匈奴B、修筑长城C、推行郡县制D、建立三公九卿制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称赞某一制度时写道:“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所以为得也。

”他所称赞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4.“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称赞某一制度时写道:“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所以为得也。

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和说课稿 - 副本

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和说课稿 - 副本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图片、原始材料等来说明历史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度建立的史实;2、了解秦王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认识和理解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郡县制等重要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之处。

2、通过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秦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创建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重点难点:1、重点:秦王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本质特征。

2、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五、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创设、角色模拟、游戏互动,配合引导启发、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迁移学习等方法,由浅入深,逐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资料,设问导入:第一幅图是秦始皇画像,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描述秦始皇:“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鹰,豺声……”(高鼻梁,细长的眼睛,鸷鸟一样的胸膛,豺狼一样的声音)。

历史必修ⅰ人民版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历史必修ⅰ人民版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指的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节内容,其核心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秦朝的统一大背景,认识这一制度形成的必要性,了解这一制度的三大要素以及给当时和后世带来的影响。

学生已经学过先秦和秦汉历史,本节课的内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它还与此后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知识补充与升华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条件、内容以及影响,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尽量使用探究式问题引导教学并要结合第三节第一目的内容,精选史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掌握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二、目标及其解析1.教学目标(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4)会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5)会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2.目标解析(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就是指要通过对秦朝统一意义的认识,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就是指要知道秦始皇开创的皇帝称号来源于“三皇五帝”,为巩固统一他要在全国全面推广郡县制,取代传统的分封制;(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就是指要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条件,主要表现形式,基本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从而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就是指要全面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内容及特征;(4)会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就是指要会从多角度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5)会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指的是学生要懂得运用正确史观,进行史料分析,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标分析●课标分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建议老师必须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时的主要内容,同时注意与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加以对比,把握其特征及影响。

●教材分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围绕着秦朝中央集权制确立为中心展开的。

教材内容共三目,一、“六王毕,四海一”,即秦的统一;二、海内为郡县,即秦的地方官制;三、百官公卿,即秦的中央官制。

第一目明确了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背景,第二、三目让学生理解秦朝是从这两个方面确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

●学情分析开放式的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搜集材料,做必要的课前准备;课中要求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但由于传统教育的惯性,目前学生的配合尚显不足,需要花费大量的日间和精力磨合。

●教学建议1.教法:自学启导教学法。

这种方法综合了自主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及讲授法的优点,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具体的就是通过设置一些列问题,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去感受、思考、体验,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丰富情感的目的。

2.学法:运用自主学习探究法。

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求知的欲望,由让学生血变为学生想学,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2.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3.通过模拟秦朝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事实;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

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概况。

2.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阶段、分层次地解决问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优质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优质教案
第四,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皇帝任命、官职如宗正、奉常等专为皇室设置,国与家同治)
(3)作用:大臣集思广益,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通过上述学习内容,我们了解了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内容,结合“秦行政机构示意图”,如何理解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2)县:县—乡—里;道:少数民族聚居地,与县同级
(3)亭: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
为什么说,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能够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郡县制具有什么特点?
2、特点:(1)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2)郡县官吏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3、影响:(1)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重要环节
(2)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皇帝任命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和影响
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直属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结论: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过渡:秦王嬴政为维护庞大的帝国,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解决了诸侯割据问题;那么,在中央,他又设立了哪些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呢?
三、百官公卿(板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利用《秦时明月》动漫视频导入,然后提问,通过视频,秦王嬴政的目标是什么?他是如何去实现的呢?
一、六王毕,四海一(板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
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内容归纳
1、过程:
(1)BC230~BC221年,灭六国,结束割据
2.廷尉李斯主张实行什么制度?
材料三:秦王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1)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1)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材要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

六王毕,四海一1、秦灭六国。

2、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3、南征百越,修灵渠,统一岭南地区。

4、修“五尺道”收复西南夷地。

5、秦统一的意义: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海内为郡县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1、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

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由此可见,郡县制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社会调控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1、皇帝制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在这种制度下,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皇帝所说的话就是法,是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与行为规则,是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

皇帝实行独裁统治,总揽一切大权,所谓“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①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Ⅰ)《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教学设计【设计思路】1、教学内容上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核心内容而展开,教材结构可以分为三大块,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的前提、形成和影响。

2、教学方法上,主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活动,比如创设情景,角色扮演和问题辩论等。

活动中教师要正确的“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通过对一些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应客观的评价,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3、问题设计模式为了解——理解——见解。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二课内容。

专题一实际上是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史,它的一条主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如果把第一课夏、商、周时期看成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初具雏形时期,那么第二课秦汉时期可以看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时期。

第二课不仅仅开启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的先河,同时也为后面历朝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演进和强化奠定了基础,所以它在整个这一章内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1、从认知基础来看:在初中学习阶段或者生活中通过实地参观、各种媒体,学生对秦汉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知识是零碎的,肤浅的,感性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衔接好初高中知识,并进一步拓展、深化知识。

2、从学习能力来看:不同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不同,对初中学生的要求主要掌握“是什么”,侧重识记层面,而对高中学生的要求主要掌握“为什么”,“怎么办”,侧重理解、运用层面,但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欠缺。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3、从心理特征来看:初中学生活泼可爱,好奇心强,很爱表现,而高中生思维活跃,理性思维增强,沉着冷静,求知欲旺盛,独立性强,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

历史i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历史i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历史i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这是新课的第二节,学生明显适应多了。

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知识储备。

秦汉王朝十分强盛,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以及秦汉政治统治措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内容,主要通过他们阅读了大量语文课文,又有许多古迹文物的接触,还有历史剧目的观看等途径。

秦始皇个人既是学术界研究得比较深入的一个历史人物,也是当前影视剧选材较多的一个人物。

学生对本课内容比较熟悉,但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分不清艺术创作与真实历史的界限,把影视文学创作中的秦始皇形象与真实历史中的秦始皇画等号,不能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整个中国君主专制政治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材定位】秦朝,也有很多人习惯称之为秦帝国。

能被冠以帝国称号,可见其不同凡响。

秦帝国以其恢宏磅礴的气势和震撼古今的举措闻名于世界,影响着中国历史,并从此使西方人以“秦”的名字称呼着中国与中国人。

关注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生、发展及其膨胀的过程,探讨其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从秦到清,尽管王朝持续更迭,但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的政治机构却一直延续下来。

了解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是我们解开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钥匙。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要概念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等。

2.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3.绘制秦朝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示意图。

4.通过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

2.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围绕主题补充或重新整合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比如用《西周分封示意图》与《秦朝疆域及主要建设示意图》帮助掌握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背景。

历史i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历史i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历史i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与初中课程比较,更突出对重大史实的理解分析和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挖掘。

本课主要表达“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等内容,涉及范围上承夏、商、周三代,下启汉、唐、宋、元、明、清,为学生学习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近代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教学时,应以历史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挖掘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1〕、了解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理解中内集权制、郡县制等概念。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

〔3〕、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提高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4〕、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分组探究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能力。

2、能力培养通过观察历史图片感知历史表象,利用自学、上网等途径搜集资料,分组协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并结合思考、讨论、角色扮演等途径融入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进程的印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民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三】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阶段、分层次地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图示法、问题法、情境教学法、诱导法等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四】重点难点:1、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2、难点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的含义【五】新课探究导言部分: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

无论怎样评价,秦始皇毕竟统一六国,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集权制度。

必1-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07

必1-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07

必修一专题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它上承夏商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下启从汉至清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课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重要的一页,也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本课主要由秦朝疆域的统一、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内容制三部分内容,揭示了秦朝集权政治的基本特征。

本课主要介绍新制度的内容特点,理论性、抽象性教强,新的概念短期内不易被绝大多数学生完全理解。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秦朝建立的相关内容,也从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相关史实,但知识储备有限,其认知水平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需要教师的从旁指导、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目标制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说出秦统一六国的基本过程;列举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说出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的基本史实;分析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图文材料的分析,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史实,培养论从史出的基本态度;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分析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学会历史事件对比分析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在以上目标中,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认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学法教法本课为一课时,课型为新授课。

相应的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等。

在本课的教学中正确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整治措施、历史影响是高一学生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即学到知识又掌握方法,从而形成能力,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以“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为主,配合讨论法、图表讲解法及其他教学方式,使同学在问题情景中进行思索,尤其是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学到知识,更使情景交融,达到理解深化的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整体分析:本专题讲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上起先秦,下讫明清,包括以往所讲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在不同阶段的重要内容及演变过程,认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1)主题与意义: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的大致过程以及主要特点,从而让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宏观上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理解中国古代人民在政治文明领域的建树和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的政治智慧。

(2)线索与重点:本专题在讲课中,明显要突出一条主线和抓住两个重点。

这一条主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如白钢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一书中明确指出:“(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是君主专制主义。

两千年间,无论是统一王朝的皇帝,还是割据一方、南面称孤的国君,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实行君主专制政体”。

“传统的政治制度特征之二,是中央集权”。

两者合起来,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秦朝以后,两千多年我国政治制度基本沿袭下来。

因此,教师在讲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一定要把握这根主线,讲清这根主线,就达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这一专题设置方面的要求了,也为讲授本专题后面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为进行课标中所特别提到的“谈谈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的高中第一堂课堂讨论做了充分的准备。

明确了本专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条主线,在讲本专题内容时所应明确的重点也就十分清楚了。

本专题的两个重要知识点:一是“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的建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演变,也才能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关键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影响到了清朝后期乃至我国近代史发展的趋势。

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和受列强欺凌的内在原因就是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负面影响。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严重影响中国向近代发展,终于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上层建筑束缚着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与解放。

把这两个重点讲清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也就完成了它的教学任务,课表上要求的“特点”、“影响”都可以解决。

课程标准上所表述的专题第一个知识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应当看成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序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由中国历史国情决定的!秦汉以后这种政治制度的形成、加强与发展,不过是夏商周春秋战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延续。

(3)特征与难点:本专题涉及很多抽象概念,时间跨度很大,知识点集中,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社会现实的联系较少;这决定了本专题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将本专题的内容讲生动、与现实生活结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内容标准(课标要求)、学习要求与教学建议: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了解宗法制和分封1. 知道夏朝与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教师向学生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为政治史的学习打下基础。

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2.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3. 教学中可以讲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并且说明它们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4、“‘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商朝的政治文化”、“西周的礼乐文化”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2、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1.联系本专题后续政治史的有关内容,做适当的延伸性学习:如中国古代中央宰相制度的变化、两汉三公的变化、郡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等。

2.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来加深对郡县制建立背景的理解和认识,适当地与分封制作一简要比较。

3.引导学生用图示法去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

4.组织学生运用讨论法去认识秦始皇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5、“挟书律”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3、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了解科举制的实行。

4、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1.适度补充材料说明秦朝和汉初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设置“中朝”机构的目的。

2.帮助学生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两个方面做纵向的概括,以把握历史的演变特点,可以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

3.学生制作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初步懂得网络化地掌握所学知识。

对元朝的行省制度,一方面联系明朝的承宣布政使司,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查一查自己所在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一个行省区划”的方式,以“亲近”历史。

4.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如宰相制度始于秦,废于明。

5、可以补充选官制度,以相对完整地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6、“法令出一”一目和“中央监察机构”等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了解清朝军机处设置及评价。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1.可以引用唐太宗和明太祖对宰相作用持不同看法的史料,分析明太祖废宰相的目的及影响。

2.进行专题总结,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归纳其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清朝的边疆政策”、“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5)初高中相对应内容比较说明:必修Ⅰ专题一教材内容框题相对应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中的知识内容第1 课“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夏商国家的形成、王权神圣、社会分化、青铜文化”等夏商政治文化西周分封制“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秩序”,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和分析西周宗法制和礼乐秩序第2 课“六王毕,四海一”提到了秦完成统一的时间、原因,简单介绍了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附有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用图片和小字介绍了秦陵兵马俑、灵渠、长城,介绍了焚书坑儒及评价海内为郡县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挟书律制第3课法令出一提到“皇帝”一词的来历和专制主义制度皇权至上的特点君权和相权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中出现了丞相这个官职,唐三省六部示意图及小字介绍。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中出现了御史大夫这个官职;提了一句“汉武帝还加强监察制度”,没有论述到具体措施。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阐述了隋唐的科举制和八股取士,并引导学生结合科举制度的演变,分析其积极和消极作用;世官制和察举制基本没有涉及。

行省的设置提到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元朝疆域图上标出了各行省,但没有具体阐述。

第4 课内阁制度的形成提到废丞相、权分六部,但没有提到内阁制概念。

军机处提到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没展开。

清朝的边疆政策提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管理政策,有一张清朝〈1820年〉疆域图。

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有一幅“总理衙门旧址”的图片和小字介绍。

(6)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教科书专题I与高中历史老教科书有关内容比较新增:西周宗法制、礼乐秩序;近代化浪潮与清末政治特点:新教材以古代政治制度史专题的体例编写,主题更突出,线索更清晰,对部分内容介绍更详细。

(7)三维目标:①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政治文明进程的基本规律。

②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理解政治制度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此进行科学的评价与阐释。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

(8)知识框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汉明清(公元前221年——1912年)2、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时教材分析如前分析,本专题实际上是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史,它的一条主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应当看成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序幕,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于秦朝,因此作为第二课的本课实际上要讲述的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

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演变,也才能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为此,《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则结合我省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具体地提出学习的要求是:第一,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第二,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并进一步说明: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条主线,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为了减轻教学负担,“挟书律”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人民版教材对本知识点的处理,虽然题目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但并未详细涉及汉代,是从秦统一的过程讲到郡县制和官僚机构,并在《课标》规定之外增加了“挟书律”这一知识点,以使学生对于君主专制有更完整的认识。

所以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包含下面几个问题:第一,秦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前提与基础);第二,秦朝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建立的有关史实;第三,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过程与内容)第四,什么是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意义与影响)【学情分析】初中教材提到了秦完成统一的时间、原因,简单介绍了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附有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用图片和小字介绍了秦陵兵马俑、灵渠、长城,介绍了焚书坑儒及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