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创造宣言(教案)

合集下载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创造宣言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到创造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创造宣言的起源和发展。

阐述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创造的重要性。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创造的认识。

1.4 教学步骤开场提问:什么是创造?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创造?介绍创造宣言的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创造的重要性。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创造的认识和经验。

第二章:创造力的培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创造力的特点和培养方法。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创造力的特点和培养方法。

分析创造力的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创造力培养的方法。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创造力的培养经验。

2.4 教学步骤提问:创造力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介绍创造力的特点和培养方法。

分析创造力的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创造力培养的方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创造力的培养经验。

第三章:创造思维的训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创造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创造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探讨创造思维的培养方法和技巧。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创造思维的培养方法。

采用思维导图法,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训练创造思维。

3.4 教学步骤提问:什么是创造思维?它有哪些特点?介绍创造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探讨创造思维的培养方法和技巧。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创造思维的培养方法。

思维导图训练: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训练创造思维。

第四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策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分析创造性策略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创造的内涵和意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力。

2.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创造宣言》的阅读与理解。

2. 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3. 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创造宣言》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掌握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3. 学会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将创新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创新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创新心得和经验。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将创新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锻炼。

教案内容待补充。

1. 教材:《创造宣言》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关于创新思维、创造力的研究文献。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创新案例,引发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和思考。

2. 课文讲解:分析《创造宣言》的主要观点,讲解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的创新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新心得和经验。

5.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将创新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锻炼。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创新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创新成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创新企业和研究机构,了解创新的前沿动态。

2. 开展创新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3. 邀请成功的创新者来校讲座,分享他们的创新经验和心得。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0、《创造宣言》教案

20、《创造宣言》教案

20、《创造宣言》教案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

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语句。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5、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方法:自自主探究为主,合作探究为辅,教师释疑。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

长大以后,爱迪生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

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

爱迪生的强烈研究创造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了解作者: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歙县人,祖籍绍兴。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五·四”运动后,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陶行知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三、检查预习:字音字形中伤 zhònɡ遁词 dùn 鲁钝 dùn 懦夫 nuò豢养 huàn 灌溉 gài 玄奘 zànɡ樵夫 qiáo陡然 dǒu 烟囱 cōnɡ崇拜 chónɡ繁殖 zhí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20创造宣言(优秀教学设计)

20创造宣言(优秀教学设计)

20创造宣言教学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通过事例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4.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5.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驳论文“先破后立”的写法,把握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法、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都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那么,如何重树自己的自信,如何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辉煌的人生?这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陶行知,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创造”的文章。

这篇文章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二、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三、文本链接:1.解题。

这是一篇驳论文。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从而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文章虽然写于1943年,但在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文章用了大量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证据充分,论证深刻,透过作者充满激情的语言,我们要坚信自己的创造意识会大大增强。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教案 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教案 3篇

20创造宣言陶行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通过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树立创造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

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人生挫折或陷入低谷时,就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会为我们提供很好的范例。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主张平民教育,推动平民教育运动,创办了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和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理论。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中.伤(zhòng) 懒惰.(duò) 遁.词(dùn)懦.夫(nuò) 豢.养(huàn) 灌溉..(guàngài)(2)结合文中的语境理解词意。

20 创造宣言教案

20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执教老师席香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通过事例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1.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难点理解驳论文“先破后立”的写法,把握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法、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有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都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那么,如何重树自己的自信,如何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辉煌的人生?这是许多人,也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陶行知,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创造”的文章。

这篇文章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二.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三.整体感知课前预习:快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利用工具书,文下注释,联系语境,扫除阅读障碍。

2. 明确文体。

3. 结合文后“阅读提示”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课堂反馈1. 给加点字注音(课件展示)2. 文体——驳论文(议论文)议论文的种类。

(1)立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2024年《创造宣言》教案9篇

2024年《创造宣言》教案9篇

2024年《创造宣言》教案9篇《创造宣言》教案1(约2990字)一、导入新课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

(见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缺乏自信心,这样,在遭遇挫折或陷入人生低谷时,难免灰心丧气。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1.词语解释。

(见多媒体课件)2.检测有关议论文的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指什么?(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3)主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4)议论文有哪几类?(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

(以学生活动为主。

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总结。

)2.学生朗读课文。

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1)__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是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的?明确: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这五种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②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③年纪太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明确: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批驳。

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

)(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的有关事例就行。

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人物的简介。

目的是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创造。

)(4)__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明确:有。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20课《创造宣言》教案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20课《创造宣言》教案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20课《创造宣言》教案及答案一. 教材分析《创造宣言》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20课的一篇文章,主要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观察,论述了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只要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文章语言生动,事例鲜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章的基本论证方法,以及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运用这些论证方法,如何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以及如何将这些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文章的基本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学会如何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运用这些观点进行思考和论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只要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章的基本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以及如何将这些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2.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20课《创造宣言》。

2.参考资料:相关文章、论文、案例等。

3.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创造宣言》优质课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创造宣言》优质课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创造宣言》优质课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创造宣言》优质课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创造宣言》优质课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创造宣言”的产生背景、意义与内容;2. 通过辩论、合作等方式,拓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3. 提升写作能力,熟悉创作流程。

二、教学过程:1. 激起兴趣,引入主题引入环节需要有一些思想激情的活动,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的输入,也是智力的启迪。

可选择以下方式:方法一:放映视频放映一段相关英文的“创造宣言”视频,激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方法二:开展辩论这是一种富有互动性的方式,同时也考验学生思辨的能力。

针对“创造宣言”这一话题,老师可以指定两个辩题:1. 是否赞成“创造宣言”中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写一封信?2. 对于身为中国学生的自己,是否需要遵守“创造宣言”?2. 讲解“创造宣言”相关知识了解提要和背景。

为了加深学生对“创造宣言”的理解,可以对其背景和提要进行详细讲解。

其次,学生需要了解它是如何产生的,并讲述“创造宣言”是发表于哪个时代,是由哪些名人发起的。

3. 阐释“创造宣言”的重要意义一个理论、理念或活动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创造宣言”在于激励个人去关注社会,令每一个人了解及重视自己力量的重要性,从而发扬创造精神,创造出更优秀的世界。

4. 策划小组活动小组合作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思想激励和学生社交交流的机会,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策划一个写作小组类似于这样的基本步骤:第一步,组队学生自由地组队来协作创作讨论。

第二步,参照模板老师可以搜寻优质的中英文写作模板,作为学生进行的实践操作的参照。

第三步,探讨主题原则将“创造宣言”作为主题,深入分析讨论主旨。

第四步,提出想法提出个人的思路、想法,并进行深度讨论。

第五步,撰写文章按照模板要求,精心撰写文章,修改细节并反复推敲。

第六步,结合评价结合学生小组的评估和评价,展示该工作的效果和成果。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创造宣言》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创造宣言》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创造宣言》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创造宣言》,使学生了解到创新和创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创造宣言》的内容和意义。

2. 分析《创造宣言》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创造宣言》。

2. 多媒体设备。

3. 教学反馈卡。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创新和创造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于创新和创造的思考和讨论。

Step 2:阅读课文(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文预习,每个小组分别负责一段,预习之后小组内进行讨论并准备展示。

2. 学生展示预习内容,共同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Step 3:理解课文(10分钟)1. 通过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主要观点。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和关键段落,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Step 4:分析课文(10分钟)1. 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解读。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并解释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课文的表达和意义的影响。

Step 5:课堂练习(10分钟)1. 阅读理解: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2. 写作训练: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创新和创造的作文,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来写。

Step 6: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Step 7:课后作业1. 课后预习下一篇课文。

2. 完成课堂练习中的写作训练。

教学反馈:使用教学反馈卡,学生可以在卡片上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和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做出调整和改进。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

《创造宣言》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理解创造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学习如何应用创造宣言的原则到生活和工作中1.2 课程内容创造宣言的定义和背景创造的重要性创造的过程和方法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造宣言的概念和理论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体验和体验创造的过程第二章:创造的意义和价值2.1 课程目标了解创造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对创造的热爱和兴趣2.2 课程内容创造的意义:解释创造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创造的价值:探讨创造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价值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造的定义和价值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创造的理解和经验第三章: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3.1 课程目标学习如何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创造宣言的原则到实际生活中3.2 课程内容创造力的培养:介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和技巧创新精神的培养:探讨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和态度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方法和技巧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应用创造宣言的原则到实际生活中第四章:创造的过程和方法4.1 课程目标理解创造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创造4.2 课程内容创造的过程:介绍创造的基本流程和步骤创造的方法:介绍常用的创造方法和技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造的过程和方法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体验和体验创造的过程第五章:创造的应用和实践5.1 课程目标学习如何应用创造宣言的原则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5.2 课程内容创造的应用:探讨如何将创造宣言的原则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创造的实践:介绍如何进行创造实践和实施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造的应用和实践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应用创造宣言的原则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第六章:创造与问题解决6.1 课程目标学习如何运用创造力解决问题掌握创造宣言中的问题解决策略6.2 课程内容创造与问题解决的关联:探讨创造力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问题解决策略:介绍创造宣言中的问题解决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造与问题解决的关系及问题解决策略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创造力解决实际问题第七章:创造力的激发与培养7.1 课程目标掌握激发与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学会如何提升个人创造力7.2 课程内容创造力的激发:探讨如何激发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介绍培养创造力的活动和练习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激发与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体验和提升创造力第八章:创造在个人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8.1 课程目标理解创造在个人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学会如何运用创造宣言的原则实现个人成长8.2 课程内容创造与个人成长:探讨创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创造与自我发展:介绍如何通过创造实现自我发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造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及创造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成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运用创造宣言的原则实现个人成长第九章:创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9.1 课程目标了解创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学习如何运用创造宣言的原则推动社会发展9.2 课程内容创造与社会发展:探讨创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创造与创新:介绍如何通过创造推动社会创新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及创造在创新中的作用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创造宣言的原则推动社会发展10.1 课程目标展望未来创造力的应用与发展10.2 课程内容课程回顾: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未来展望:探讨创造力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10.3 教学方法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未来创造力的应用与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简介中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部分;二、创造的意义和价值中的“创造的意义”和“创造的价值”部分;三、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中的“创造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部分;四、创造的过程和方法中的“创造的过程”和“创造的方法”部分;五、创造的应用和实践中的“创造的应用”和“创造的实践”部分;六、创造与问题解决中的“创造与问题解决的关联”和“问题解决策略”部分;七、创造力的激发与培养中的“创造力的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部分;八、创造在个人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中的“创造与个人成长”和“创造与自我发展”部分;九、创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中的“创造与社会发展”和“创造与创新”部分;对于每个重点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下:一、课程简介中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部分:课程内容涵盖了创造宣言的定义和背景、创造的重要性、创造的过程和方法。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20创造宣言 教案

部编版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20创造宣言 教案

20 创造宣言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的语句。

3.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

一、导入新课创造能为我们带什么?带丰收的成果,带奋斗的喜悦,带生存的信念。

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

”谁忽视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从此敢于创造,勇于创造。

【教学提示】也可请学生说说自己具有“创造性”的代表事例,并以此谈谈对“创造”一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对文本主题的关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陶行知,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2.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

明确: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3.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从而理清文本的议论思路。

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人教九上教案第五单元20 创造宣言

人教九上教案第五单元20 创造宣言

名师优秀教案执教者:xx时间:20xx年20创造宣言关注“初中教师园地”公众号2019秋季各科最新备课资料陆续推送中快快告诉你身边的小伙伴们吧~教学目标课题创造宣言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自信心,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课前准备课前预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shè)县人,教育家。

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

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习写作背景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目睹了旧中国的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

陶行知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

本文就是阐释这一思想的重要文章之一。

读准字音樵.夫(qiáo)豢.养(huàn)陡.然(dǒu)烟囱.(cōnɡ)繁殖.(zhí)灌.溉(ɡuàn)崇.拜(chónɡ)伤痕.(hén)中.伤(zhònɡ)走投.无路(tóu)玄奘.(zànɡ)懦.夫(nuò)塑.像(sù)遁.词(dùn)鲁钝.(dùn)自暴自弃.(qì)哑.口无言(yǎ)屋檐.(yán)辨清字形理解词语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豢养:喂养。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20创造宣言。教案(含反思)

20创造宣言。教案(含反思)

20创造宣言。

教案(含反思)2)驳论:驳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反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本文属于驳论文。

3.文章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驳斥“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激励每个人时时、处处去创造,强调“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同时,文章也强调了自信心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培养自信心,开创辉煌的人生。

4.文章特点。

本文运用大量排比句,形成了铿锵有力的语言风格,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同时,文章运用了具体的事例和理论论据进行论证,论证深刻,逻辑严密。

文章还结合了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5.教学方法。

本文可采用引导法、启发式教学和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可以利用课文朗读音频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写作。

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讨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发出的宣言是: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作者希望人们能够增强创造意识,认识到处处都需要创造,每时每刻都有创造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造者。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反驳的五种错误观点和作者的宣言,这节课我们来探究文章的论证思路和精彩语言。

文章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

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和议论结合的表达方式。

叙述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初中语文《创造宣言》教案

初中语文《创造宣言》教案
作者简介:陶行知,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第20课创造宣言
主备人:授课人:
班级
初班
课型
自读课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只要你坚定信念,有勇气,有智慧,人人都可以创造。
学情分析
对于议论文,学生已经接触过,基本的议论文知识知道,对本文涉及的话题在诗词中提到过,加之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准备放手让学生自学。老师重点确定好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从浅入深的学习。
一、导入新课
谁忽视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从此敢于创造,勇于创造。
【教学提示】
也可请学生说说自己具有“创造性”的代表事例,并以此谈谈对“创造”一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对文本主题的关注。
二、教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作业布置
1.整理并积累本文的生字词
2.为“人人都能创造”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学生谈谈对创造意义的体验.
学生诵读
学生明确本文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学生自主整理本文的思路,小组交流思路
学生自我整理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学生自我理解,并把想法写在书上,组内交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创造宣言
课题创造宣言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
论方法。

(重点)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难点)
3.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
养学生的自信心。

(重点)




作者
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安徽歙县人。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
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

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
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
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著作丰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
代教育史上的“巨人”。

写作
背景
本文创作于 1943年10月13日,选自《陶行知全集》第四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陶行知在文中的基本观点是:处处
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先生写此文,
着重启发青年人,去掉在科学创造方面的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五
大思想障碍: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龄幼小,能力薄弱,困难当
道。

读准
字音
樵.夫(qiáo)豢.养(huàn)陡.然(dǒu)烟囱.(cōnɡ)
繁殖.(zhí)灌.溉(ɡuàn)崇.拜(chónɡ)伤痕.(hén)
中.伤(zhònɡ)走投.无路(tóu)玄奘.(zànɡ)懦.夫(nuò)
塑.像(sù)遁.词(dùn)鲁钝.(dùn)自暴自弃.(qì)
哑.口无言(yǎ)屋檐.(yán)
辨清
字形
理解
词语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豢养:喂养。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
使内容生动有力。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哑口:
像哑巴一样。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暴,糟蹋、损害;
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

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

形容完全孤立。

叛,背叛;离,
离开。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有的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5.“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

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
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这是什么意思?
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变”,这里的“变”指的就是“创造”,而创造则需要智慧、勇敢和坚定的信念。

【把握文章主旨】
1.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
的感情?
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2. 概括本文的主旨思想。

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有破有立,既摆出错误观点,又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主张。

文章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因而不能创造”的两个借口,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选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选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明确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2.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3.运用大量的排比、比喻。

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以“感悟自信”为题,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可以运用课堂上使用过的事例,也可以另外找类似的题材。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教读此文,首先让学生了解了驳论文的相关文体常识,然后结合文本帮学生梳理出驳论文的思路。

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创新。

指导他们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对某一问题重新审视、重新解答。

整堂课,有对文本的理解,有结合实际例子的创造思维的训练,学生既理解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又尝到了创造性思维的甜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