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 1草原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草原》人教部编版
在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方面,教师可挑选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进行分析,如“羊群在草原上像一朵朵白云”,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用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针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每个段落的主题,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在文化背景的理解方面,教师可介绍草原地区的风土人情,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至于语言表达的提升,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水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草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辽阔的草原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草原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文章结构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结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段落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展现的民族风情缺乏了解,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语言表达的提升: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教师指导并组织实践活动。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草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它描绘了老舍先生眼中的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佳作,也是我们了解和欣赏自然美的窗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描述。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语句,理解作者如何生动地描绘出草原的美丽。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大家在探讨草原文化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说明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适当增加对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能拓宽文化视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第1篇】《草原》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此类文章只有多读,才能明白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从而感受其语言的精妙。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结合欣赏歌曲、电脑激发学生读书、发言的兴趣,提高其语文能力。
下面我就本节课具体情况做几点反思:1、以到过草原的同学的切身体验,欣赏歌唱草原歌曲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草原的距离,起到了激情导入的作用。
2、通过静静地默读,边读边想,给学生充分时间独立钻研文本,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如茫茫、勾勒、渲染、翠流等词语,激发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读出语言文字背后“草天一色”的意境美。
4、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当他们的情感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及时表达,学生这时会一吐为快,下笔有神,达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本节课,我做了很好的设想,但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后面设计的看进行语言个性表达没有进行,另外,学生的朗读还太欠缺,组织语言、想象能力也需在教学中逐步培养。
总之,今后在语文教学中,我要努力探寻好方法、好思路,争取把语文课上得如各位主任所讲的真实、朴实、扎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第2篇】《草原》这篇课文,是老舍优秀的名篇。
文章语言优美,描会了引人入胜的草原风光。
在文章中,老舍用舒缓的笔调描写了第一次访问草原时的所见所闻,用洗练的文字将写出了草原美丽动人的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全文散发出“景美,人更美”的思想,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一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激起兴趣,描述草原概貌对文字的品味是以朗读为基础的。
因此,在教学伊始,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很重要的环节。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册完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册完整)第一单元1、《草原》《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
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为上好这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和音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文章,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风光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赛读等朗读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学生们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
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绿辽阔的特点。
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
2、《丁香结》《丁香结》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宗璞。
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
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学生们读课文的环节是必备的,也是必须的。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感,感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我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从来都是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
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
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的不细致。
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教学反思
1、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䓍话斜阳”这句话入手,先带领学生初步读懂字面上的意思,思考“从哪里体会到”蒙汉情深“,并且进行默读、圈画。
2、聚集喜迎远客及主客联欢这两部分的重点语句,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如:主人们敬酒时说了什么?他们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然后,再次回到诗句,从”情深“、”何忍别“等关键性词语中,想象出作者一行与蒙古族人民分别的情境,来感受人物不忍离别的感情。
3、在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之后,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情形。
如:是否有过与新人、好友等分别的经历,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分别时的心情如何呢?有什么感受?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们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习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草原】草原》是XXX先生的作品,通过他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的美景和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采用了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同时,我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草原的美。
教学反思:丁香结】在教学《丁香结》时,我采用了自由对话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以避免空洞的讲解。
但我也意识到,古人的词没有过多渗透讲解,因此我在教学中加入了诗词这个角度,让学生感悟丁香的美丽。
同时,我也认识到缺乏引导学生了解花对人的影响。
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在教学古诗词三首时,我通过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感受和领悟诗句中蕴含的深沉感情和深刻哲理。
我也指导学生抓住词语,感悟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并联系课始时学生所知道的关于诗人的情况,突出强调该诗是诗人被贬后所作,且当时诗人正值壮年。
通过这些方法,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培养他们朗读古诗句的语感。
教学反思:丁香结】在教学《丁香结》时,我注重让学生通过读,走进诗词,走近作者,走进那独特的历史时空,同时也让他们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形,读出神,全身心地沉浸在意境中,准确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自己的竹节人形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也让他们在创造中获得了成就感和乐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和情感描写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采用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 草原 优质版教案
增强学生的语感,有效落实学段、单元及本课目标。
)六、联系之前所学课文,从所读内容想开去(出示课件22)教师出示问题: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的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23)预设:在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中,在作者的笔下“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融入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更突出了。
七、指导朗读与背诵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出示课件24)(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第一句音调稍高,表达出作者要与人分享所见的急切心情;第二句作者心情较激动,整体速度稍快;第三至第六句语速平缓,再现观察者慢慢欣赏的过程和草原的安静;第七句作者被美景深深打动,感受强烈,直抒胸臆,语速加快;第八句写骏马和大牛在静立中“回味草原的乐趣”,速度减慢。
(2)教师播放第1自然段朗读音频,学生听完音频后自由朗读。
2.尝试背诵(出示课件25)教师出示要求:尝试依据下面的顺序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根据提示背诵第1自然段。
八、课堂演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6)2.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7)今天,我们跟随老舍的脚步初入呼伦贝尔大草原,感受到了草原奇丽的风光。
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与淳朴。
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28)(1)积累本课学习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作简单批注。
2.研读“喜迎远客图”部分(出示课件33)预设:从第2自然段“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个比喻句,以及三个“飞”字,可以看出蒙古族人民喜迎远客的热情。
(出示课件34)预设:通过第3自然段中的语句“许多”“很多”“从几十里外”“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体会到主客之间的心情激动和情谊深厚,也感受到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团结互助。
3.研读“主客联欢图”部分(出示课件35)预设:从第4自然段中主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这些民族美食招待客人,第5自然段中给客人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中可以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和真挚。
草原教学反思(4篇)【六上部编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 《草原》教学反思《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本课重点一是让学生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草原美景及人民热爱的情感;二是在阅读课文中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课后“思考练习”题,也是围绕“学语言、用语言”这一特点编排的。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采访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受地域所限,大部分学生对大草原的了解不多,单纯的指名读从网上了解到的草原风情,又略显枯燥乏味。
因此,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有去过草原的吗?正巧,我班的刘正升同学去过草原,但是只有他一名同学去过,其他同学顿时对他投来羡慕的目光,为调动气氛,我随机走到他身边,现场对他进行了采访,我是这样说的:“好,老师现在就采访一下刘正升同学,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一望无际,空气清新)你在那里玩儿得愉快吗?骑马了吗?(没有,怕从马上摔下来。
)吃了些什么?(借机介绍奶茶、手抓羊肉)说得真好!老师也有幸在去年暑假去过一次草原,和刘正升同学的感受是一样的。
可惜大家没有去过草原,但是没有关系,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那里的民族风情。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成功的,当我走到刘正升同学面前采访的时候,所有同学的目光都随之投来,我发现每一个同学都在认真倾听,采访中刘正升同学的表现也很轻松,消除了紧张感,此时的气氛十分融洽,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反思5篇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不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的难度,再加上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挑战。
在讲课之前,我就在思考,如何能指导学生把这篇文章学好呢?课后,我觉得蛮成功的。
现在把成功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某种启迪。
在第一课时,我就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投影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课文。
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兵分两路,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我首先让孩子们学习有关景物的描写,然后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
这样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
三.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
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在读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写的,这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的感人之作。
我设计本课时的主要学习目标是: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鉴于学生没有到过草原的经历,即便是从电视上领略过草原风光的学生也很少,为达成这个学习目标,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初读,理清线索;再读,借助幻灯图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最后,在品味课文重点词句来充分领略草原的自然美。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案及反思《草原》课文原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两篇)
《草原》教学反思(两篇)(一)《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深入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一、教学效果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
3、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通过让学生们划分段落,总结段意,让学生们整体地把握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的巧妙。
4、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地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5、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产生共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草原》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33张PPT)
5.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 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 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 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6.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 ,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 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 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 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 临其地步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五、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公道地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 功倍,教与学到达和谐、完善的结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 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课教学我将重视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情势, 如:默读、自由读、范读等,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 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 示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 到达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2.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 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的?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画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5.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第【1】篇〗《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
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
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
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
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
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
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教案含反思
第一课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草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感受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2. 掌握描绘草原的文学技巧,包括描写景色、抒发感情和表达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其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和感受草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掌握描绘草原的文学技巧。
2. 教学难点:理解草原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特殊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草原的景象,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 阅读课文:《草原放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3. 详细讲解:从五个方面详细讲解草原的景观和文学技巧。
(1) 草原的景色:讲解草原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季节变化,引导学生理解草原的美学价值。
(2) 草原的文化:介绍草原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历史传说,引导学生理解草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涵。
(3) 草原的音乐:介绍草原音乐的特色和乐器,让学生感受草原音乐的韵律之美。
(4) 草原的生活:介绍草原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草原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5) 草原的情感:讲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对草原的特殊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草原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强调对草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文学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采用讲解、讨论和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知识点。
4. 利用PPT和板书等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与草原有关的练习题,例如描绘一个场景、讲述一个故事等。
2.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阅读更多的关于草原的文学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给予优秀表现的学生一定的奖励。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反思前言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的第一篇教材是《草原》。
这是一篇有关草原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传说故事的散文,适合用于六年级学生的启蒙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感受到草原的美好和生命力。
在本文中,我将对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草原教学进行反思和整理,希望能够对大家的语文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1.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草原的基本知识,并鼓励他们了解草原文化,进而培养他们的国家情感。
2.让学生通过品读和体验,感受草原的壮美,体验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在引入本课内容时,我选择了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先看图后猜词,再听我念出相应的单词,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然后通过带领学生欣赏草原图片和听歌的方式,把学生的视线从课本上移到教室里,通过视听感受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讲解课文为了更好地理解本课教材,我将语文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幻灯片,配以详细的注释,让学生在英文的辅导下更好地理解赛珂巴故事的情节,同时引导学生欣赏此文中所描绘的草原景色,并进行相关的词语学习。
课堂讨论随着课文的讲解,我在讲解时引导学生勾勒出草原宽广的气势,找到草原家园的原住民小众的生活情景,带领学生观察图片,去寻找和生产动物和人们在草原上的日常生活以及互动,在师生的讨论中,让学生发现和了解我们铭刻在骨子里的民族文化。
通过带着学生互动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从“我看到的”逐渐转变为“我们这个民族所拥有的”,感受其中的文化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同时也让学生从对草原的好奇到对学科的兴趣。
组织互动活动在课堂活动环节,我为学生准备了多个活动,如制作粘土草原地图、画草原风景画和朗诵草原诗等。
在这些活动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优质完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册完整)第一单元1、《草原》一、教学效果《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
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为了上好这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和音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文章,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风光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赛读等朗读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学生们读得绘声绘色。
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绿辽阔的特点。
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
二、成功之处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
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充分发挥想象,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抓住“明朗”一词,让学生再去找出具体表现出明朗的一些句子来品读,然后让学生读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就了解了那是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
三、不足之处在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得不够,使学生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地锻炼;老师的评价语过于单一,应具有针对性;不能够兼顾全班学生,对于学困生还需多关注。
四、努力方向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人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
然后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第【1】篇〗本单元以放牧为主题,我结合了歌曲《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听赏《草原放牧》,通过讲,唱,听,感受,表演,由表向里地学习《草原放牧》这首音乐作品。
讲:通过故事导入课程学习。
要想真正体会音乐,就要先了解音乐背景,特别是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音乐作品,孩子们不是很能体会,并且可能也不会很感兴趣,那么就需要用适当的手段去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耳朵,注意力。
所以一开始,我就找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大概地讲给孩子们听,成功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听:欣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任何音乐都在听中去感受音乐内在涵义,由于这首作品比较长,我重点是让学生听出主题一中的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
明白好的音乐都有一个很经典的主旋律反复出现。
唱:《草原放牧》的主题音乐很明显,在书本上也有写出,所以,应该让孩子们听熟并唱会。
我只让孩子们学会听主题出现的次数,但在唱的方面做得不够。
应该让孩子听熟,唱熟。
才能准确地记住听过的曲目。
感受:重在体会音乐情感,这首作品要体现的是以集体利益为重,热爱祖国的精神。
让学生通过音乐主题一,二,音乐速度的变化,情绪的变化来感受。
但是,在主题二部分,孩子们把这部分理解成暴风雪来了,所以在这一主题开始时,要做好铺垫,讲清楚这一部分还是在暴风雪来临前。
表演:艺术是相通的,通过这一部作品,我们可以衍生出舞蹈,画画,朗诵等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它。
但是这个过程,可以给学生做一些课前准备,再来表演,效果可能更好,但放在一节课上就不是很好。
备一节课容易,上好一节课难,更细致,更具体,更踏实地备课,上课,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知识,做到有备无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第【2】篇〗《草原》是人教课标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课。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
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完整 教学反思 部编版(人教统编)
部编版(人教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完整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草原教学反思:《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深入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一、教学效果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
3、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通过让学生们划分段落,总结段意,让学生们整体地把握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的巧妙。
4、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地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5、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产生共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1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
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
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
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因此,我教学本文,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草原》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对场面描写富有激情,细腻传神,并且将民族真情融入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 再配上一首乐曲一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
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
2.丁香结【教学反思】1.为了能准确地表达思想,我在教学中防止空洞的讲解,以自由对话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2.缺乏之处是古人的词没有过多渗透讲解,因为通过诗词这个角度也能让学生感悟丁香的美丽。
再有就是花对人的影响引导少了。
3.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反思】通过学生的阅读、体验,诗句中蕴含的深沉感情和深刻哲理,就容易感受和领悟了。
只有感悟诗意,品味诗情,才能使学生在此根底上熟读成诵,进一步培养他们朗读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指导学生抓住“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等词语, 感悟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但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了解诗人苏轼的创作背景。
于是就联系课始时学生所知道的关于苏轼的情况,突出强调该诗是诗人被贬杭州后所作,且当时苏轼正值壮年,可谓壮心不已。
因此,诗人描写夏日西湖上那场急来急去的暴雨,恐怕不是简单地要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吧。
他想借此希冀自己也能像眼前的那场疾雨,尽快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重返仕途,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案+反思
1 草原[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3.理清课文行文思路,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语文要素】4.感受内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朗读课文,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重点)3.能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4.背诵第1自然段.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谁能谈一谈你心中的草原?(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弄懂词义.(教师重点指导“勾勒、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的意思.)2.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1)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明确: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人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又展示了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板书: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2)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1.老舍先生初到草原时的感受是独特的,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思考:(1)哪些句子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课件出示:在天底下……流入云际.)(2)朗读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并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2.汇报交流.预设:(1)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①说一说“一碧千里”和“茫茫”的意思.②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呢?(广阔)引导学生想象草原的辽阔与清朗.(2)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①先说“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②有哪位同学能说说“渲染”和“勾勒”分别是什么意思吗?(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象“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3)第1自然段除了写草原风光还写了什么?(作者的感受)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课件出示: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①是什么“使人惊叹”?又是什么“叫人舒服”?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②“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4)课件出示:在这境界里……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②你认为草原还有哪些乐趣?③学生讨论: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四、视频演示,再现草原之美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了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有关草原的视频资料,学生自由交流感受)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3.试着背诵第1自然段.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能说出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和同学交流与人惜别的经历.(难点)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作者围绕草原写了什么内容吗?(草原的景色美,作者对草原美景的感受)(欣赏草原风光图)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去感受那里的人情美.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作者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2.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热情好客)3.指名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4.交流讨论.(1)课件出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看见了几座蒙古包.①(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一词.师:瞧,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身着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②学生圈画“飞过来”“飞驰着”“飞过小丘”,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反复写“飞”,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喜迎远客的热情.(2)第3自然段中两个“许多”和一个“很多”,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把双方见面的激动与友好表现得非常充分.(3)第4自然段中,蒙古族人民“端肉、敬酒”“举杯”“唱民歌”等一系列待客的举措,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待客的特点.(4)课件出示:太阳已经偏西……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①师: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②体会句意: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③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文中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5.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想开去,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吗?和同学们交流.三、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景色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本文在写作中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法,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与景融为一体. [教学板书]1草原草原景色美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一碧千里人情美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情景交融蒙汉情深[教学反思]开课伊始,我播放了关于草原的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讲解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和视频资料边读边想象,并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析充分领略草原景色之美和人情之美.不足之处在于没能花太多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足,导致思维不够发散,这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深入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
3、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通过让学生们划分段落,总结段意,让学生们整体地把握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的巧妙。
4、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地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5、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产生共鸣。
在这课中,我投影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吸引了同学们,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兼顾两方面,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我首先让孩子们学习有关的景物的描写,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
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我还有不足的地方。
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优美,语气语调的把握上有欠缺,在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上的激励评价针对性不够。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增加课件中对草原景色图片的展示,注重自己的语调、语气,以自己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及时、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回答,给予回答精彩的同学以肯定,给予回答不到位的同学以鼓励和点拨,使得这节课互动效果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