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转移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灾难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灾难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灾难救援⼈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流⾏病学研究进展2019-07-02摘要: “5·12”地震发⽣后,地震救援⼈员这⼀特殊群体的⼼理健康状况受到⼼理学学者的⼴泛关注。

创伤后应激障碍作为灾难事件所导致的较为严重的⼼理障碍,是灾后⼼理⼲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章总结了近年来灾难救援⼈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率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地震救援⼈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及⼲预提供借鉴。

关键词:灾难事件救援⼈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综述1.引⾔2008年5⽉12⽇,我国建国以来破坏性及波及范围最⼤的地震使四川遭受了重创。

突发灾难性事件所带来的⼼理伤害再次成为政府及⼼理学⼯作者关注的焦点。

已有研究表明,不仅是地震灾难幸存者和⽬击者,那些⾯对残缺的⼫体、巨⼤的损毁和⽣命受到威胁的救援⼈员也可能成为隐藏的灾难受害者。

美国精神医学会(APA,1994)DSM-IV将创伤后应激障碍定义为:对亲⾝经历的或⽬击的导致或可能导致⾃⼰或他⼈死亡或严重伤害的事件的⼀种强烈反应。

其中最常见的创伤事件分别为⽬击他⼈严重受损、亲⾝经历威胁⽣命安全的事件。

据世界卫⽣组织统计,从美国“9·11”事件、印尼海啸、伊拉克战争等重⼤事件来看,灾难过后,长时间暴露在灾难现场的⼈员中,有8%―12%的⼈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灾难场景会“侵⼊性”引起他们的回忆,使得患者在创伤事件后仍反复体验到该事件,并有避免引起相关刺激的回避⾏为和⾼度的警觉状态,病情持续以⾄引起主观上的痛苦和社会功能障碍。

本⽂旨在对近年来灾难事件救援⼈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作⼀较为全⾯的综述,以期为我国灾难救援⼈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趋势和⼼理危机⼲预提供借鉴。

2.灾难救援⼈员PTSD的发⽣率研究显⽰,与普通⼈群4%的患病率相⽐,灾难救援⼈员发⽣PTSD的危险性更⾼。

已有研究表明,因从事救援⼯作的不同,PTSD的患病率从11%到32%不等。

Richard等在对空难事件医疗救援⼈员PTSD的测查中发现,第6、12、18个⽉时PTSD的患病率分别为7.5%、12.1%和7.3%。

汶川地震幸存者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症状结构

汶川地震幸存者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症状结构
【基金项目】 本研究获得中科院抗震救灾应急研究项目中的 “灾后 应激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疾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 子课题 (O8CX112011) ;中 科 院 心 理 所 发 展 基 金 项 目 “震 后 心 理 应 激 反 应 的 民 族 差 异 及 其 社 会 心 理 模 式 ”(O9CX154015)和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青 年 项 目 (30900402 )资 助 通讯作者:吴坎坎
对回避症状具有不同的作用,而对麻木却没有差异, 针对麻木症状的治疗相对更困难, 并且发现回避症
bach’s α 系数为 0.822,与 SCL-90 的效度指标也很 高[21]。
状 和 麻 木 症 状 背 后 各 自 有 不 同 的 生 理 机 制 [15]。
1.3 统计分析
Simms 等 人 对 3695 名 海 湾 战 争 士 兵 的 PTSD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年 第 19 卷 第 3期
附图 PTSD 的四因素麻木模型各项目 的载 对 723 名 5·12 汶 川 地 震 灾 区 的 群 众 的 PCL 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 四因素麻木模 型的各项拟合指数都达到了可接受的拟合指标且为 最优拟合指数,表明 5·12 汶川地震后幸存者表现为 闯入、回避、麻木和高警觉四个症状,与 DSM-IV-TR 中的三因素模型并不相符,但与 King 等人对退伍老 兵 的研究 以 及 后 续 众 多 的 研 究 结 果 一 致 , [4,7-12] 同 时 也与国内王孟成等人在汶川地震后对中小学生 PTSD 的研究结果一致[20],表明我国灾区幸存者中未 成年人或成人除了表现出闯入、 回避和高警觉 3 个 症状以外,都还在汶川地震后表现出了第四个症状: 麻木症状。另外,此四因素麻木模型中各个症状的相 关度很高, 更证明了 PTSD 是一种集多个症状于一 体的综合征, 并且也再次表明需要对 PTSD 的不同 亚 型 进 行 深 入 的 研 究 [7]。

汶川地震灾民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汶川地震灾民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出应激反 应的影响 因素 。结果 从 PS2 T S0总分 来看 , 女性 比男性 高; 、 青 中年组 比 儿童或 青 少年 组 高; 听 觉刺激 视
极 重组 比中度组及无刺 激组高 ; 有亲人 死亡组 比无 亲人 死亡组高 ; 查 时间3 调 0d以上组 比 1 以下组或 1 3 5d及 6— 0d
J , H NG J n i Z A G Zsn e a.Cii lPyh l y D p r et te Fr f l t o i lo u a u Z E i m n HU N i ,t 1 l c scoo eat n,h itA i e H s t f Ff n a g, e na g m s i ad pa i
w shge a a ,MP S fyu go ide—ae bet w shg e a hlrn o dlse t,M I so a i r hn m l h t e T so on rm d l gd ojcs a ihrt n c i e rao cns F' f h d e S oj t ep r n e eeeado— i a sm ls a i e a oeep r ne o ea u i —i a sm ls r be s xe e cdsvr u i — s l t uu s g r h nt s x e e cdm d rt ado— s l t uu c i v u i w h h t h i e v u i o t s i otado—vsa smu s h ewt u u i o h i l t l .MP S fojcswt brae e ti te er q a ew shg e hn toe u i u T so bet i eevm n n h a h u k a ihrta h s h t wto t eevmet i u b rae n.MP S f bet w ow sivsgt b v iyd y f rer q a ew shge a oe h T so jcs h a net a d aoet r asat a h u k a i rt nt s o i e ht e t h h h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为警察 3 0人 ( . %) 工人 8 3人 ( .% ) 农民 16 (5 7 ) 公务员 66人 ( . %) 教师 24人 ( . % ) 5 37 , 2 88 , 49人 1 .% , 1 66 , 4 26 ,
其它 54 人 (46 ) 80 5 .% 。人组个 体中有 1 3 (.% ) 7人 15 被掩 埋 ,1 52人( .% ) 55 受伤 , 人 ( .% ) 2 2 0 2 被截肢 。地震 中
PS T D的高危 因素。个人认 知模式和社会支 持与 P S T D的患病具 有相关性 。
【 关键词 】 地震
创伤后应激 障碍
P L 7 个人认 知模式 C 一1
社会支持
【 中图分类号 】 R 4. 795
【 文献(01 0-13 5 0 - 5 21 ) 409- 03 0
An l i o e tdfcosfrP S S N G i iLUXag W N i ceg e a. na H at Cne o e hn o・ ay s f l e tr o T D. U u h ,I in , A GYn hn , 1Metl el et s ra a z g t h rfW s C iaH s t
估, 评估结果 P L一1 I5 C 7 0为可能 P S > T D患者 。采用创 伤后认知量表 ( otam t ontnivno ,T 1评定个 p sr a c gio et y P C ) tu ic i n r 体 的认知模式 , 社会支持量表 (oi up rrt gsa ,S S 评定 个体 的全面社 会支持状 况。结果 sca spot ai cl S R ) l n e 共 有 94 32 名个体 的调查 资料 填写完整 , 最终 纳入统 计分析 。年龄 1 9~7 5岁 , 平均 为 ( 3 6 4 .8±1.4 岁 ; 女 比例 为 4 1 35 ) 男 26

震后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震后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s i g n i f i c a n t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m o n g a n x i e t y s y mp t o m s , r e m o r s e a n d a n g u i s h r e v e a l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 P <0 . O 1 ) , T r a i t A n x i e t y a n d r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a l s o h a v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a s s o e i a t e d ( P< O. 0 5 ) ‘ S t e p wi s e mul t i p l e r e g r e s s i o n a n a l y s i s f o u n d t h a t d i s t r e s s d i s c l o s u r e i n d e x a n d r e mo r s e
CU 1 0

Ch i n 8 Eou o et 1 on I n n ov at i O R Her al d
教 育 心理研 究
震 后 慢 性 创 伤 后应 激 障 碍 青 少 年焦 虑 状 况 及其 影响 因素研 究 ①
于少萍 ( 1 . 四 川师范大 学教 师教育 学院 ; 2 . 四 川省 教 师教育研 究 中心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8 ) 摘 要: 目的 研 究5 . 1 2 地震所致 慢性创 伤后应激障碍( P T S D ) 青少年 的焦虑状况及其影响 因素。 方法 使 用状态一特质焦虑 问卷( s T A I ) 对8 3 例慢性 创伤后应激 障碍青少年的焦 虑状 况进行 测查, 并使 用应付方式 问卷及苦恼表 露指数量表对 二者 与焦虑 的关 系及影 响力进 行研 究; 结果 慢性创伤后应激 障碍 青少年 的焦 虑症状 与应付方式量表 的 自贵及苦恼表露指数存在显著相关( P <0. 0 1 ) , 特 质焦虑和应付方 式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综述)李永德内蒙古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呼和浩特010059摘要:灾难不仅损害人的躯体健康,而且使人承受强烈的心理痛苦。

灾难过后,有相当比例的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其中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们影响也最大的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PTSD影响患者的人际交往、工作与生活,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PTSD在受灾群体中并不罕见,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

影响PTSD发生的因素有很多,各种因素在PTSD的发生中,不是单独起作用的,如果我们能找到影响PTSD发生的各种因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所以,深入了解PTSD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干预措施进行的越早,PTSD 的预防就会越有效。

本文通过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对影响PTSD的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等几个方面内容进行综合性的论述。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学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是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和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以及过度唤醒为特征性临床表现。

与PTSD发生相关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可能相互影响,协同作用于PTSD的发生。

只有掌握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才能发现高危人群,及时地进行早期心理干预,降低PTSD的发病率。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生物学因素(一)遗传因素双生子研究表明,PTSD易患性的差异有部分是来自于遗传。

Ture等[1]对越战期间在美国军队服役的2224对单卵和1818对双卵男性双生子进行了研究,在均衡了战争暴露程度后,遗传差异可解释33.3%的自述PTSD易患性上的变异。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社区居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作者:赵高锋, 杨彦春, 张强, 张树森, 邓红, 朱燕, 任正伽, 兰科, 刘传新, 陶庆兰, 王梅, 刘善明, 张倬秋, 陈颖, 李海民, 耿婷, 刘宇, 张伟, 孙学礼, ZHAOGao-Feng, YANG Yan-Chun, ZHANG Qiang, ZHANG Shu-Sen, DENG Hong, ZHU Yan,REN Zheng-Jia, LAN Ke, LIU Chuan-Xin, TAO Qing-Lan, WANG Mei, LIU Shan-Ming, ZHANG Zhuo-qiu, CHEN Ying, LI Hai-min, GENG Ting, LIU Yu, ZHANG Wei,SUN Xue-Li作者单位:赵高锋,杨彦春,张树森,邓红,任正伽,陶庆兰,刘善明,张倬秋,陈颖,李海民,耿婷,刘宇,张伟,孙学礼,ZHAO Gao-Feng,YANG Yan-Chun,ZHANG Shu-Sen,DENG Hong,REN Zheng-Jia,TAOQing-Lan,LIU Shan-Ming,ZHANG Zhuo-qiu,CHEN Ying,LI Hai-min,GENG Ting,LIUYu,ZHANG Wei,SUN Xue-Li(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成都,610041), 张强,ZHANGQiang(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成都,610041), 朱燕,ZHU Yan(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成都,610036), 兰科,LAN Ke(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成都,610041), 刘传新,LIUChuan-Xin(济宁医学院,济宁,272013), 王梅,WANG Mei(成都市铁路局,成都,610081)刊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年,卷(期):2009,23(7)被引用次数:2次1.Kessler RC.Sonanega A.Bromet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tudy 19952.Jordan NN.Hoge CW.Tobler SK Mental Health impact of 9/11 Pentagon attack:Validation of a rapid assessment tool 2004(04)3.Ehlers A.Clark DM.Hackmann 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cognitive therapy,a self-help booklet,and repeated assessments as early interventions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2003(10)4.陈树林.高雪屏.李凌江PTSD症状自评量表的信效度初步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06)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is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19946.姜乾金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1999(z)7.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is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 19948.Tural U.Coskun B.Onder 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1999 earthquake in Turkey 2004(06)9.Armen G A mental health relief programme in Armenia after the 1988 earthquake:implementation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s 199310.John PB.Russell S.Russell PS The preval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ffected by tsunami disaster in Tamil Nadu 2007(01)11.North CS.Kawasaki A.Spitznagel EL The course of PTSD,major depression,substance abuse,and somatization after a natural disaster 200412.Goto T.Wilson J A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traumatic stress studies in Japan:From traumatic neurosis to PTSD 200313.Kokai M.Fuji S.Shinfuku N Natural disaster and mental health in Asia 200414.Tang Catherine.So-kum TC Trajectory of 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n the Aftermath of Extreme Natural Disaster 2007(01)15.Chou FH.Chou P.Su Tr Survey of quality of life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a Taiwauese village population 21 months after an earthquake 200416.Chou FH.Chou P.Lin 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iatric impairment for a Taiwanese community post earthquake 200417.Wang XD.Gao L.Shinfuku N Longitudinal Study of Earthquake-Related PTSD in a Randomly Selected Com-munity Sample in North China 2000(08)18.Galea S.Vlabov D.Resnie H Trends of probabl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New York City after the September 11terrorist attacks 200319.Foa FB.Street GP Women and traumatic events 2001(z 17)20.赵承智.李俊福.王明山地震后17个月受灾青少年PTSD及其相关因素[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03)21.Kuo HW.Wu SJ.Ma TC Posttraumatic symptoms were worst among quake victims with injuries following the Chi-Chi quake in Taiwan 2007(04)22.汪向东.张华彪.新富尚隆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1999(01)1.期刊论文刘潇霞.熊国钰.马道川.董毅强.叶运莉.张驯.曹奕.袁萍.LIU Xiao-xia.XIONG Guo-yu.MA Dao-chuan.DONG Yi-qiang.YE Yun-li.ZHANG Xun.CAO Yi.YUAN Ping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10)目的 探讨汶川大地震灾区中学生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汶川地震灾区3所中学1966名中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1966名中学生的PTSD筛查总阳性率为78.3%,重度PTSD占24.38%.不同领悟社会支持程度的学生PTSD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TSD严重程度与领悟社会支持高低程度呈负性相关(γ=-0.226,P<0.05);不同家庭内、外领悟社会支持程度的学生PTSD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5)且PTSD严重程度与家庭内、外领悟社会支持高低程度呈负性相关(γ=-0.176,P<0.05,γ=-0.214,P<0.05).结论 地震灾区中学生PTS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其领悟社会支持的高低程度存在一定关系,领悟社会支持越高者,PTSD发生率越低,程度越轻.对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干预应有针对性.2.期刊论文吴景芬.肖军.陈祥慧.冯琼华.常有军.董凌琳住院地震伤残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相关因素分析-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1)目的 了解地震后100天住院地震伤残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调查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100天仍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0例地震伤残人员,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地震后100天住院地震伤残人员PTSD的患病率为26%;PTSD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目前伤残程度、前期是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家庭成员伤亡情况密切相关(P<0.01),与性别、文化程度等无关(P>0.05).结论 目前仍住院治疗的地震伤、残人员有较高的PTSD发生率,躯体残疾程度、亲人遇难和是否得到及时的心理干预是导致PTSD主要因素.在进行物理康复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心理康复治疗.3.期刊论文张本.张凤阁.王丽萍.于振剑.王长奇.王思臣.郭印川.徐广明.岳玲梅.苗丽玲.马文有.姜涛.张朝新.王馨.牛俊红30年后唐山地震所致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现患率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目的:调查30年后唐山大地震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现患率并探讨PTSD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FISD诊断标准对260例地震所致孤儿进行诊断;按照有无PTSD分为PTSD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社会人口学资料、地震后急性应激反应、地震后生活状况和目前心理健康状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YSD的危险因素.结果:260例孤儿中有32例为现患PTSD(12%).患PTSD的孤儿组SAS(47.8±14.5/40.3±10.3)、SDS(53.0±12.0/45.2±11.7)、SCL-90总分(156.6±65.5/127.9±41.0)高于非PTSD孤儿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6个PTSD的预测因素,分别为经历地震时的年龄、神经质、内外向、地震发生后强烈的精神痛苦、反复出现噩梦和消极应对方式(OR值分别为4.5、0.2、5.5、3.5、5.4、3.9).结论:灾难后孤儿幸存者30年后仍有较高PTSD现患率,青少年阶段、地震创伤的严重程度、人格倾向性及应对方式与现患PTSD相关.4.学位论文王利汶川医务人员震后一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调查研究2009目的:1、调查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中心当地医务人员一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检出率。

汶川大地震受灾者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危险因素

汶川大地震受灾者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危险因素

汶川大地震受灾者创伤后应激症状及危险因素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创伤。

大地震造成了数万人的死亡和伤病,留下庞大的心理残疾患者群体,后者被描述为广泛情绪反应的显着且持久的模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创伤后应激反应(PTSD)是一种由于遭受创伤事件而引发的,严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心理障碍。

PTSD患者表现出用于避免与创伤事项有关的想法和感受,以及重复的反应和情景,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和恐惧,和日常生活的不适应。

这种创伤后应激症状在汶川大地震的受灾者中非常普遍,成为了这次灾难的一大伤害。

PTSD会导致许多症状,如间歇性噩梦,不安、恐惧或愤怒的情绪反应,回避或避免刺激物,无法专注或保持集中,过度的戒备或警惕,失去受灾事件之前拥有的习惯或兴趣等等。

患者往往感到孤独、无助和恐慌,会出现过敏、疲劳、不胜重负、肌肉紧张和慢性疼痛等身体症状。

这些症状将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生存。

许多受灾者的工作能力、学校成绩和家庭生活都因为心理创伤受到严重影响。

那么,什么因素会导致汶川大地震受灾者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呢?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和研究,下面是几种可能影响创伤后反应的因素:1. 震后后来居民发生生活变化的情况,如失去工作、学业和财产;2. 接触到严重伤病和死亡的场景和情景,尤其是与幼儿和老人的死亡有关的场景;3. 社会支持缺乏、偏见和不友善的态度,如对于灾民的歧视和冷漠;4. 对灾后收获的期望被打破,包括政府、家庭、社会工作者和媒体的错误预测或承诺;5. 感觉控制能力丧失或缺失,包括对灾难的缺乏独立决策能力和控制意识以及对应急反应、救援和安置的过度仰赖。

总之,PTSD是一种使人在长期时间里无法摆脱创伤的痛苦和情绪反应的精神障碍。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灾难和创痛,接受积极的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关注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生活中关注积极的心理特质,如对生活积极性、灵活性和自主性等都是建议的应对方式。

地震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及其治疗

地震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及其治疗
国外在儿童ptsd干预方面进展较快我国在儿童ptsd的干预研究方面仍处于初步阶段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干预模式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现有模式少有根据国内实际情况结合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而制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干预模式应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
第 2 9卷
20 0 8年
第 6期
1 月 1
中山大学学报 ( 医学科学版 )
治疗进行概述 。
关键 词 : 地震 : 儿童 ; 伤后应激 障碍 创
中图分类号 : 7 R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2 3 5 (0 8 0 — 6 9 0 17 — 5 4 20 )6 04 — 5
S m pt m s a e t e f Chid e s - r u a i t e s Dio de y o nd Tr a m nto l r n Po tt a m tc S r s s r r a t r Ea t ua fe r hq ke
te t n g t la o l n —em e a ie ef cs r ame tmih e d t o g t r n g t f t , a d s me e e r w u o a u t o d w t e is o i -o g v e n o v n g o p t d l o i a s re fl e l n h h f me tl d s r e s n a io d r .As a r s l ,i i e p cal mp ra tf r c i r n wi o tt u t t s io d rt ig o e e u t t s s e i y i o t n hl e t p s- a ma i s e s d s r e o d a n s l o d h r c r

地震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原因及社会工作干预策略探讨

地震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原因及社会工作干预策略探讨

地震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原因及社会工作干预策略探讨王祖煜1,郭 超1,崔 文2【摘要】 心理健康问题在国际上广泛受到关注。

作为地震多发国家的中国,震后心理创伤的干预系统尚未完善。

本文聚焦地震后创伤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借鉴国际经验,对震后PTSD的产生原因与较好的社会工作干预措施进行梳理,以对我国的心理健康政策制定及今后的灾后社会工作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地震;幸存者;PTSD;心理健康;国际经验【中国图书分类号】 R395strategiesWANG Zuyu 1, GUO Chao 1 and CUI Wen 2CAMS&PUMC, Beijing 100871, ChinaCorrespondingauthor:GUOChao,E-mail:***************.cn【Abstract】 offer inspiration for China's policymakers.【Keywords】 后健康和对他们的社会工作干预与心理重建,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本文综合借鉴国际灾后社会工作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针对性的提出系统化理论与地震后社会工作干预实践建议,对我国应急和长期灾后心理健康重建提供建议与参考。

1 地震后PTSD 的成因重大灾难是应激障碍的一个主要病因,地震后PTSD则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

在中国,地震导致的PTSD成因有很多种,有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也有中国独有的,为了使之后应对策略部分的讨论更符合我国国情,本文在此重点讨论几大原因。

1.1 财产损失与经济压力 地震导致很多家庭与个体私有财产损失严重。

对于幸存者来说,在应急救援的物资援助停止供给后,很多家庭需要面临短期或持续一段时间的较大的经济压力与住房问题。

住房的损失坍塌是在灾后7个月后的成年人PTSD的显著原因之一[5]。

1.2 健康损害与生存压力 地震给个人带来的健康风险,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普遍引起关注,地震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威胁也不容忽视。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可能在个体经历或目睹了严重创伤事件后出现。

这些事件可能包括战争、自然灾害、恐怖袭击、严重车祸或虐待等。

PTSD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了解其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对于减少其发生和发展的风险至关重要。

一、危险因素1.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PTSD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这些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家庭背景、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遭受过其他创伤事件的经历。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PTSD,年轻人和儿童也是易受影响的群体。

此外,个体的家庭背景和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其对创伤事件的应对能力。

2. 创伤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创伤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是PTSD发展的关键因素。

事件的暴力程度、持续时间以及个体在其中的角色都会影响其对事件的反应。

例如,直接经历创伤的个体可能比目睹他人受伤的个体更容易患上PTSD。

3. 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也是PTSD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

个体在创伤后得到的支持和关怀程度会影响其对创伤事件的应对和恢复能力。

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个体更容易感到孤立和无助,从而增加了患上PTSD的风险。

二、预防措施1. 提供心理教育:提供相关的心理教育可以帮助个体了解PTSD的症状和影响,以及如何应对创伤事件。

心理教育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例如公共广告、学校课程和社区讲座等方式进行。

2. 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预防PTSD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家庭、朋友、社区组织和专业心理健康机构等渠道提供。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和维护,为个体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 提供心理援助和治疗: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和治疗对于预防PTSD的发展至关重要。

心理援助和治疗可以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个体应该被鼓励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以获得必要的支持和治疗。

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生命质量及风险因素研究

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生命质量及风险因素研究

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生命质量及风险因素研究赵彬;毕银花;闫同军;欧阳晖;王焕林;高志勤;过伟;Hua Jin;Dewleen G. Baker;余海鹰;施建安;孙剑【期刊名称】《精神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25)4【摘要】目的评估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生命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健康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对63例PTSD患者(PTSD组)和997例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调查.用两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生命质量评分,以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PTSD患者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结果 (1)PTSD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生理健康总评、心理健康总评、健康调查问卷SF-36总分得分低于对照组(t=-2.213 ~ -8.669,P<0.05),而总体健康得分高于对照组(t =4.947,P<0.05);(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PTSD患者健康调查问卷SF-36总评分及生理综合评分的危险因素有创伤再体验因子及服役满意度,心理综合评分的危险因素为地震经历.结论 PTSD患者生命质量低,通过控制其影响因素如创伤再体验、服役满意度等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military rescuer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 PTSD)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hence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63 patients with PTSD and 997 healthy control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F-36 Chinese version. Two-samplet test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compare scores of the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o scree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with PTSD. Results ( 1 )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TSD group had lower factor scores in physical function, physical functional authority, body pain, vitality, social function, role-emotional, mental health,.physical health,psychological health, as well as the total score of SF-36 (t = -2. 213 ~ -8. 669, P < 0.05). However, score of general health perceptions in PTS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 = 4. 947, P < 0.05 ). (2)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otal score of SF 36 and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of physiology consisted of re-experiencing of traumas and satisfaction of military service. Risk factor associated with comprehensive score of psychology was the experience of earthquake.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PTSD have poor quality of life, which can be improved by controlling the risk factors such as re-experiencing of traumas and satisfaction of military service.【总页数】4页(P249-252)【作者】赵彬;毕银花;闫同军;欧阳晖;王焕林;高志勤;过伟;Hua Jin;Dewleen G. Baker;余海鹰;施建安;孙剑【作者单位】213003 江苏常州,解放军第102医院;213003 江苏常州,解放军第102医院;213003 江苏常州,解放军第102医院;213003 江苏常州,解放军第102医院;213003 江苏常州,解放军第102医院;213003 江苏常州,解放军第102医院;213003 江苏常州,解放军第102医院;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精神医学教研室;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精神医学教研室;213003 江苏常州,解放军第102医院;213003 江苏常州,解放军第102医院;213003 江苏常州,解放军第102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5【相关文献】1.对某部军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J], 田拥军;苗京亚;刘家传;王曲;王金标;偶继君2.汶川地震救援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生存质量 [J], 赵彬;毕银花;闫同军;欧阳晖;王焕林;高志勤;过伟;JIN Hua;DEWLEEN G.Baker;余海鹰;施建安;孙剑3.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J], 章华;王亚丽;黄永兰;王晓萍;王高华4.军人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适应障碍患者及健康军人的关联性负变比较 [J], 甘景梨;高存友;杨代德;胡兴焕;李晓琼;张伟红5.基于糖尿病生命质量量表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J], 陈黄慧;巢健茜;徐辉;余清;杨靓;吴振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发病机制、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及应对措施

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发病机制、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及应对措施

创伤后应激障碍疾病发病机制、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及应对措施创伤后应激障碍当亲眼目睹或经历巨大的灾难事件后,有一种心理疾病会潜伏在身上,它叫“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叫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一种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而出现的延迟性、持续性的心身疾病,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衡状态。

主要包括一些自然灾害、身体伤害、目睹他人死亡,以及本身被折磨或者是由于目睹其他恐怖、暴力行为导致的受害。

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创伤性再体验症状。

也称病理性重现,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

患者常常以非常清晰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

患者在面临、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它线索时,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

回避症状。

在创伤性事件后,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不愿提及有关事件,避免相关交谈,甚至出现相关的"选择性失忆"。

患者给人以木然、淡漠的感觉,自己也感觉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兴趣,难以接受或者表达细腻的情感,对未来缺乏思考和规划,严重者则采取自杀行为。

警觉性增高症状。

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易激惹、入睡困难、易醒、注意力难集中、过分担惊害怕、产生惊跳反应。

其他症状。

包括睡眠障碍是激惹或易发怒、容易受惊吓,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症状。

有些患者可能伴随抑郁症状,有些患者还可表现出滥用成瘾物质、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对了解创伤性应激障碍的知识,孤立无援的、脆弱的,或者失常的人;你的反应是人类对于灾难的正常应激机能。

和亲人、朋友、医生讲述你的感受和症状。

与其他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友建立联系,彼此支持。

能够意识到自己出现紧张(Stress)的症状了。

使用洗澡、听音乐、深呼吸、沉思、瑜伽或锻炼的方式来放松。

可以更投入地工作,或参与社区活动,转移注意力。

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危险因素

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危险因素

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危险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由于经历了严重创伤事件后出现的持久性精神障碍。

这种障碍不仅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还可能对其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以及工作能力造成严重的破坏。

了解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1. 事件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创伤事件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是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因素。

例如,遭受战争、恐怖袭击、自然灾害等极度暴力或威胁生命的事件,以及长期遭受虐待或虐待的情况,都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这些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冲击程度较大,可能引发持久的心理创伤。

2. 个体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和创伤时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

一些人天生具备较高的心理韧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创伤事件,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然而,一些人可能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缺乏心理韧性,更容易受到创伤事件的影响,从而增加了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

3.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

已经存在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的个体更容易在经历创伤事件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此外,个体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以及对应对压力的能力也会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4. 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是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缺乏社会支持或无法获得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个体更容易陷入心理困境,无法有效应对创伤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反,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质性支持,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创伤事件,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5. 个体的应激反应和处理方式个体在面对创伤事件时的应激反应和处理方式也会影响是否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些人可能通过积极的应对策略,如主动寻求支持、积极面对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等来应对创伤事件,从而减轻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

而另一些人可能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回避、自我指责、滥用药物等,这些应对方式可能加剧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因素与预防措施导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由于经历或目睹创伤事件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它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

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因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创伤事件的性质:创伤事件的严重性、持续时间和频率都可能增加患上PTSD的风险。

例如,战争、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重大事件可能导致更高的患病率。

b) 个体因素: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也可能影响PTSD的风险。

例如,个体的年龄、性别、基因遗传等因素都可能与患病风险相关。

c) 社会支持:缺乏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的质量差可能增加患上PTSD的风险。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实质性的帮助,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创伤事件。

d) 其他心理障碍:已经存在其他心理障碍的个体,如抑郁症或焦虑症,可能更容易患上PTSD。

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措施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措施可以从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进行考虑:a) 个体层面的预防:个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 增强心理韧性:个体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和干预来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提高应对创伤的能力。

- 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实质性的帮助。

- 保持身心健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良好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个体的抵抗力。

b) 社会层面的预防:社会层面的预防措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施:- 提供教育和意识宣传:向公众提供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知识,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干预。

- 建立支持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以及组织社区活动和支持小组,为受创伤事件影响的个体提供支持和帮助。

- 加强创伤事件的预防和管理:通过加强安全措施、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建立灾后心理援助机制等措施,减少创伤事件的发生和对个体的影响。

地震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地震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地震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柯雄【摘要】创伤后应急障碍是地震震后暴露者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而青少年是易罹患该障碍的高危人群。

以文献复习方法归纳地震灾害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情况和影响因素,并展望该问题下一步的研究趋势将有助于为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更多的信息。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s one of epidemic psychological barriers in people after the earthquake,and adoles-cents have higher risk in the disorder.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the research summarized the morbidity,symptom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and analyzed the trend for future research,those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for adolescent.【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413-417)【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症状;影响因素【作者】柯雄【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院管理学教研室,上海 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2地震是能够在瞬间造成严重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地震所造成的冲击波能够导致大量的建筑物破损和暴露者身心健康水平的严重下降。

地震给暴露者造成的健康影响包括各种生理机能损伤和失能以及各种心理障碍。

青少年是地震灾害暴露中的一类脆弱人群,研究现况显示青少年的主要健康问题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生理损伤主要来自于地震的直接破坏,而正处于健康心理养成阶段的该类人群在震后也易遭受多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如创伤后应激障碍[1-3]、抑郁[3-4]、焦虑[4]等,也可能表现为多种异常行为,如睡眠障碍[5]、自杀倾向[6]、学习能力下降[7]、吸烟饮酒[8]等,从而影响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灾难后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护理干预

灾难后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护理干预

灾难后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护理干预随着当今社会灾难事件数量增加和程度升级,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的救治效果以及患者远期的生存质量。

因此,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原因和表现形式,为创伤患者提供合理的心理支持,对于早期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促进患者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经历灾难后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形式及相应的护理干预进行总结以及探讨,以期在灾难发生后注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和护理,提高灾难救治的综合水平,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1],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心理应激障碍同生理一样,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随着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交通意外、高空坠下、枪伤、刺伤、爆炸伤、烧伤、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灾难性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2]。

灾难创伤的患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心理应激障碍,如处理不当,会由急性应激障碍转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使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痛苦,严重时可导致病情恶化以致死亡[3]。

因此,参与一线救治人数最广、与患者接触机会最多的护理人员有必要深入了解PTSD理论知识,掌握心理干预技巧,积极发挥在危机中干预的作用。

本文对经历灾难后患者PTSD及护理心理干预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PTSD概述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一种由于受到非同寻常的威胁性或者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无助感、恐惧感或厌恶感等严重异常的精神反应,属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身疾病。

其特征为创伤或灾难性事件后长期存在的焦虑反应,主要表现为闯入性症状群、反应性麻木及回避症状群、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群三大核心症状群[4]。

1.1反复出现的闯入性症状:表现为反复闯入性地、痛苦地记忆起灾难事件,就像从天而降,不需其他刺激或相关引发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 09年
第2 3卷
第 4期

应激与 心理健康 ・
地震 灾后转 移伤员 的创 伤后应 激 障碍 的发 生及其 影 响因素
高新 学 况利 艾 明 李 大奇 陈建梅 黎 雪梅 刘婉婷 楼 丹丹 赵正 中
( 重庆 医科 大 学 附 属 第一 医 院 ,t 3 生 O , b t 1 0b。重 庆 40 1 @通 信 作 者 E a : unl 38 13cr) 00 6 m i kag0 0 @ 6 .o l i n
@ Cor s n nga t o 。Emal u gi 08 1 3. o re po di u h r i :k a l n 03 @ 6 c m
【 l re】Obet e oivsgt teocr n eo p s t u acses i re n srle c r i A  ̄t t a jc v :T et a cur c f otr m t t s s dradi a df t s n i n i eh e a i r d o te t a o
【 关键词 】 创伤性应激 障碍 ;地震 ;转移伤员 ; 险因素 ; 危 横断面调查
di 0 36 /.s .00—62 .0 90 .0 o:1.9 9jin 10 s 7 920 .4 0 8
中图 分 类 号 :R 4.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6 2 (09 O 0 5 0 7 95 0 0— 7 9 20 )O 4— 2 9— 5
t ssrassm n sa P S hk s Cvi e i C — adS utrdCi clne iwf S I.R o e - es etcl T D C a lt iia V r o P LC) n t c e l i t e r M— T m fs e( i— l n s n r u naI r v oD V A i I i re ・a et(CD LP sd got os 36w ud dpr n o 1hsi s h e as r d x Dsd r Pt n S I -/ )a i nsct l。 8 on e e osrm 1 opt ow r t nf r s o s i a io s f l a w er e e
Oo" r ele o o tTr u t n’ sDio d r a d i l td F c o si a se f L r l fP s a mai S e s r e n t Rea e a t r n Tr n f r o u c c s s
W o de Pe s s un d r on rEarhqu ke t a
8 ,检出率为 2 .% ,其 中男性 2 2例 32 7例 (7 5 ,女性 5 1. %) 5例 (7 5 。女性 的检 出率 明显高 于男性 , 2 . %)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多因素 l ii o sc回归分析 显示 其主要影 响 因素是女 性 ( R:2 34 5 I . 5 gt O .6 ,9 %C :119~ 4 83 ,地震中被掩埋 ( R= .7 ,9 %C :10 8- . 3 ) .2 ) O 2 1 1 5 I .8 43 3 ,目睹有人在地震中受伤 ( R= .3 ,9 % O 0 38 5 C :0 10~ .6 ) I . 5 0 7 1 。结论 :经历地震灾后被转 移到重庆 的伤员 中有 近 14的灾 民存在 P S / T D症状 。其 中女 性 、被掩埋等暴露因素是 FS ID发生的危险因素。
G O XnX e K A G L 。A n 。 I aQ , H N J nMe,L u— i I nTn 。 A i—u , U N i I g L — i C E a・ i I eMe。LU Wa-ig Mi D i X
L U Da — n,Z O n Da HAO Z e g Z o g h n —h n T e C ne fMe t l at h i t f l h,t e F r ii e s i l, C o g i g Me ia n v r i ,C o g i g4 0 1 s Af a a h n q n dc lU i e t s y h n qn 0 0 6
t e t n f ro o n e e o so e n h a a tq a e h r se fw u d d p r n f rWe c u n e r u k .M e h d : W i e p s t u t t s i r e y - a s h tos t t e t r mai s s ds d rs mp hh a c r e o
【 摘
要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灾后转移伤 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 采用 P S TD
症状 自评 ( T D C eks Cvi es n C . )和 D M一 T P S hcl t i lnV ro ,P LC i. ia i S 1 R轴 I V— 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 ( t c r l — S ut e Ci r ud n i l n r e r S I .RA i I i res ae t CD 1P c t v wf M. T xs s d r P t n ,S I . )进行诊断,在地震灾后 4 a Ie i o D V D o . i / 0天对按照多级整群 抽样方法抽 取转移到重庆市 n 所医院的 3 6名伤员进行调查 ,回收有效 问卷 3 4份 ,分析影响创伤后应激 8 5 障碍 ( ot r acSrs Dsre ,P S Ps Ta m t t s i dr T D)发生 的相关 因素。结果 :34名转 移伤员 中共 检出 P S u i e o 5 T D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