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建构还是市场建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
义乌小商品市场兴起的原因和发展机遇
义乌小商品市场兴起的原因和发展机遇从小就知道义乌小商品市场里面的东西花样繁多,价格便宜,而看了老师放的短片后才真正的了解义乌小商品市场,也看到了它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辛苦和不易。
改革开放以来,义乌从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经济较落后的无名之地,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与领导下,一代一代扩建壮大,从湖清门市场到篁园市场,到宾王市场,再到今天的国际商贸城,宛如启动的列车,逐渐走上了迅猛发展的道路,今日的义乌国际商贸城,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其商品出口到世界2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短片中介绍到假如一个人每天逛8小时,每个商位驻足3分钟,则需要花上一年多时间。
公交车从国际商贸城一区开到四区,总计要走6站。
这个市场已经被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评为全球最大的专业市场,名副其实的“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
为什么义乌可以发展壮大的如此迅猛?我认为有以下几条原因:一,面临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1.我国加入WTO进一步拓宽义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空间。
我国加入WTO以来,随着商品、资金、人员跨国流动壁垒降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这推动了义乌小商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融合。
2. 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市场开发为小商品市场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与国外市场对应,作为专业大国,蕴藏者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进农村现代化、加快农村市场成长将是本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实现小康的必然选择。
义乌小商品市场成长脱胎于农村集贸市场,于农村市场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再加上原有成型并较为成熟的农村市场网路,农村市场的启动将会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产生重大而直接的推动力,为市场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中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一直以来,小商品市场的定位是经济落后地区,其市场产品在中西部地区的市场份额较大,也是市场商品直接或间接流向中西部地区的主要渠道。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投资环境和人员素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跨地区办市场和各种商贸壁垒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中西部经济的启动,必然会带动当地居民的收入提高,形成潜在的需求增加,从而为义乌小商品市场拓宽发展空间。
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背后的政府行为分析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义乌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范式。
本文通过剖析义乌小商品市场产生、发展壮大的历程,运用市场、交易成本和政府规制的有关理论,具体分析了义乌市政府在培育市场方面的种种富有创新性的做法。
认为义乌地方政府在保护和促进市场主体成长,引导、调控、规范市场的健康发展,推进市场功能创新,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增强商贸业的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论文提出:承认、保护民有产权,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创造性是搞好市场建设的根本;根据市场发展规律,以推进市场发展为目标,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开拓市场发展空间是搞好市场建设的关键;把握好政府职能的定位,走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之路是搞好市场建设的途径。
论文还指出: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政府“有所为”及“有所不为”的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
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程度来确定政府的职能。
政府的有些职能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减少,甚至完全退出;而有些职能则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关键词:经济体制义乌模式市场培育交易成本政府规制ABSTRACTSince more than 2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Yiwu Model”has been a good exampl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applying modern theories of property rights, transaction costs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alyses the cour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innovative measures taken by Yiwu local government to cultivate the market. The paper also figures out that Yiwu government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market players, and in guide, adjustment, normalization of market development, in upgrade of commerce and trade competitiveness ability etc.The paper proposes that recognition,protection of civilian property right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mitativeness of the market players are the founda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arket,while in accordance with market development principle, aimed at promoting market development,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and exploiting market development rooms are the key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and to grasp the orient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keeping a limited and effective role of government are the routes to improve market construction.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in the course of market development, the limits of government's activeness and inactiveness are not fixed but changeable, so that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should be depended on the specific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some functions might be declined or even totally retreat and some might be reinforced.KEYWORDS:Economic system Yiwu model market cultivation transaction costs government regulation正文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文献综述 (3)第一节商品市场有关理论简述 (3)第二节政府规制有关理论简述 (4)一、政府规制概念的表述 (4)二、政府规制的理由 (5)第三章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8)第一节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产生 (8)第二节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 (9)第四章市场形成和扩张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12)第一节市场诞生时期的政策“擦边球”效应 (12)第二节“放水养鱼”的“双赢”税费措施 (13)第三节先“市”后“场”,滚动协调发展 (16)第四节实行“划行归市”,创造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境 (16)第五节“以商促工、工商联动”,强化市场的产业支撑 (17)第六节培育、完善市场主体 (18)一、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市场主体素质 (18)二、培育要素市场,完善市场体系 (18)三、加强信用建设,规范市场秩序 (20)第七节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结合 (21)第八节从“管办合一”到“管办分离”,明确政府自身能 (22)第五章义乌政府培育市场的几点启示 (26)第一节承认、保护民有产权,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创造性 (26)第二节以市场发展为目标,不断降低交易成本 (27)第三节把握好政府职能的定位,走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的之路 (27)参考文献 (29)致谢 (30)第一章绪论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开始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要进一步扩大商品服务贸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义乌小商品城
义乌小商品城经济的变化过程研究义乌经济可以说是在中国体制下经济自然发展的特例。
位于浙江北部近临沪三角的丘陵山区小盆地由于其地理的特性无太多土地资源和矿业资源,加之人口的密度大,其次是当地人文不满足现状,又不愿意与当地人发生竞争,就为其走出去,发展商业奠定基础。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经济未完全受期影响,还是以其自由市场经济发展为主。
而到了改革开放后,由于政府加之鼓励,其经济得以更加飞速发展,其大体经济发展历程为以下:1948-1978年政府的宽容及原始积累社会主义初期的地下小百货1978-1984从马路市场到兴商建县思想酝酿1984-1992 提出实施完善兴商兴市战略1992-至今实施工商联动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义乌小商品城经济成因分析1. 地理与人文双重作用影响地少人多,又不愿意同族竞争,迫使义乌人发展商业。
2.物流与信息的发展,由于义乌人较早从事物流行,加之对需求信息的利用,思想对利益的追求,使其有了便利的条件发展商业。
3.义乌人对经济规律和经济管理理论的先天运用在物流与信息的影响下,促使义乌当地能够寻求效率最大化。
4.发挥先入时间优势大多数人在搞社会主义时,义乌人就开始区域范围能发展其经济,政府没有明确市场经济模式时,义乌就形成了著名的义乌纽扣市场,所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义乌小商品经济更加迅速发展。
5.强大的自我激励心理不满足现状,积极向前,追逐利润最大化,在小商品经济近似完全竞争时期完成了原始积累,在市场经济确立的过程中,义乌小商品城经济就有了长足发展。
确保资金来源有保证,有利于小钱庄和企业的双赢6.简捷,方便,创新融资渠道在原始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利用信用,利用无太多条件的信贷,来补充企业资金不足,使其能第一时间拿住商机,开发发展资源。
7.简捷组织结构让组织结构简单,信息传递迅速,有节约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市场拓展,提高效率。
8.风险意识强小商品商场交易以现金为主,在资金运用方面利用多元化分散经营风险。
义乌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义乌是我国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众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案例出发,探讨义乌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验。
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崛起义乌小商品市场是义乌乃至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集聚了大量的小商品生产商和批发商。
市场规模庞大,商品种类齐全,价格实惠,交易量巨大。
这一市场的崛起,离不开义乌民营企业家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
他们追随市场需求,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提升竞争力,最终成就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辉煌。
二、义乌特色产业的培育义乌以小商品市场闻名,但同时也培育了一些特色产业,比如文具、五金等。
这些特色产业在国内外市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义乌民营企业家在培育特色产业的过程中,注重创新和品质,不断加强研发和设计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他们也注重团队建设,引进人才,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
三、义乌企业家的国际视野义乌的民营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注重国际市场的拓展。
他们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国际市场上,他们注重品牌建设和质量控制,努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他们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使得自己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四、义乌企业家的公益事业作为民营企业家,义乌企业家也注重回馈社会。
他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投身教育、扶贫、环保等领域。
他们捐资助学,修建图书馆,推进农村教育事业;他们捐款帮扶贫困家庭,开展扶贫济困的活动;他们号召员工参与环保行动,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他们的公益事业展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也为义乌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总结通过上述几个典型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义乌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是偶然的。
它离不开义乌民营企业家的不懈努力和智慧结晶。
他们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塑造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他们也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经验对其他地区的民营经济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成功案例分析分析
商业城市调查——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一、义乌小商品市场义乌位于浙江省的中部地区,主要是以丘陵、山地为主,土地比较贫瘠,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工业发展落后。
但就是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勤劳的义乌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这里筑起了一座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在去义乌之前,早就被告知那里的小商品市场很大,种类很多,只要是你想买的,那里基本都能买到。
但在去了之后,最大的感慨就是,没有想到小商品市场的规模会如此之大,东西会如此之多。
进入的一区,光是一楼的玩具区就走了好久好久,店铺里的玩具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而且客户也很多,来来往往都是人,不仅有本地人,也有从外地过来进货的,还有很多外国人。
由于找不到零售的店铺,我们就决定去小商品市场的外面看看,可是,我们发现这里的建筑物都是差不多的样式,有的甚至都是连在一起的,我们走了很久,过了很多马路,可是怎么走,都还在小商品市场的范围内,可见规模之大。
对于义乌能够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的原因,在去义乌实地考察了以后,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因素:1、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的支持我觉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方面。
如此大规模的小商品市场,如此多的商品种类以及如此多的人流聚集,如何提高市场的整体竞争实力,政府的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
义乌市政府大力规范小商品的市场秩序,完善市场功能,在监督惩处、税收征管等方面就做得很到位。
(2)决策方面。
义乌市政府在本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本地的经济实情相结合,“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一起抓,不断适应义乌经济的发展。
(3)资金方面。
随着小商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各商铺对资金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政府给予资金上的帮助。
(4)制度体系方面。
为了小商品市场能够更好的发展,义乌市政府建立了完善的市场配套服务体系,这套服务体系包括运输物流、网络信息、餐饮、住宿、银行、外贸等行业,确保了小商品市场健康的发展。
2、专业化的集聚现象。
从义乌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义乌看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课堂上,我观看了老师播放的关于义乌如何从一个贫乏的小县城成长为如今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视频。
在视频中,介绍了义乌在计划经济制度改革下率先做出抉择,发展市场经济,把商品拿到市场上卖,在刚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大,所以义乌就在其中迅速地发展起来了。
随后就成了全国的商品集散地,并响着“买全国卖全国”的口号。
但随着别的商品批发市场等的兴起,义乌人又率先向商品生产基地转变,使得义乌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台阶,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贸易中心。
在义乌这一重大的经济发展之下,政府的地位可谓是举足重轻。
义乌的发展,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的缩影,折射出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下也可以焕发勃勃生机。
什么是市场经济呢?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将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按比例地分配在各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
资源配置一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资源配置而形成的社会供给的比例与社会需求的比例相适应,避免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也就是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二是要讲求经济效率,节约资源,作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力,也就是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说明资源配置是优化的。
其次,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同商品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经济范畴。
市场经济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是在产品、劳动力和物质生产要素逐步商品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依据这一理论,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从计划经济到社经济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长期以来,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学者,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
义乌小商品市场研究论文
1、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1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历史20余年,大体分五个阶段:1.1.1“马路市场”阶段(70年代未-1984年)。
义乌的集市贸易,最早有文字记载是明代万历年间,共有16处集市。
而现代的中国小商品市场的前身是稠城的湖清门小商品市场和廿三里小商品市场。
改革开放初期,义乌外出经商的人员从外地带回了多种小商品,在义乌县城湖清门街头摆卖,形成了群众自发性的小商品市场。
1982年9月,义乌县政府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当时投资9000元,为铺设水泥板的露天市场,摊位700个。
当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为392万元。
1983年湖清门市场摊位数增加1050个,成交额1444万元。
1.1.2 “草帽市场”阶段(1984-1986)。
1984年,湖清门的摊位已满足不了进场经营的需求,县政府于是投入57万元,建成占地35万平方米、固定摊位1800个的第二代小商品市场,由于新一代市场架设了钢架玻璃瓦棚顶,故被称为“草帽市场”。
同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的方针,放宽企业审批政策,简化登记手续。
义乌全县掀起经商办厂热潮,年底个体户突破1万户,达14259户,小商品市场成交额2321万元。
1.1.3高速发展阶段(1986-1992)。
中国小商品城第三代市场于1985年11月动工兴建,总投资440万元,1986年竣工开业,设有固定摊位4096个,占地44000平方米,市场内建有综合商业服务及工商、税务、邮电、金融等管理服务大楼。
其后经过多次扩建至1990年底,中国小商品城第三代建设已形成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设有固定摊位8503个,临时摊位1500多个的全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
1991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达10.33亿元,首次突破10亿大关。
1.1.4规模化发展阶段(1992-2002)。
第四代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于1991年动工兴建,1992年投入使用,共有摊位7100个。
3月在国家工商局首次公布的全国十大市场名单中,义乌小商品市场名列榜首。
义乌市场发展的历程
义乌市场发展的历程义乌市场是我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经济实力较弱,市场经济也刚刚起步。
然而,义乌市场却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崭露头角。
最初,义乌市场并不像现在这么大规模,只是一个小型的农村市场。
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义乌成为了周边地区的农产品集散地,吸引了大量的货物和商户。
随着时间的推移,义乌市场逐步得到扩展和改造,成为了现代化的市场。
上世纪90年代,义乌市场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当时的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市场经济逐渐成熟,中国制造业的出口也开始迅速增长。
义乌市场凭借着良好的供应链和批发价格的优势,成为了国内外买家的首选。
从这时起,义乌市场开始迅速崛起,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21世纪初,义乌市场进一步壮大。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环境变得更加开放,义乌市场 seize the opportunity 开始大规模拓展国际市场。
海外买家纷纷来到义乌采购商品,义乌市场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小商品批发的重要枢纽。
如今,义乌市场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每年,数以万计的买家和卖家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进行交易。
义乌市场的产品种类齐全,质量也有保障,价格又具有竞争力,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买家。
然而,义乌市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商发展迅速,传统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义乌市场开始加大对电商的布局,建设了自己的电商平台,提供了网上贸易的服务。
此外,义乌市场还加强了与全球其他市场的合作,开展跨境贸易,争取更多的机会。
总的来说,义乌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来概括。
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供应链和竞争力价格,义乌市场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然而,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义乌市场需要继续进行创新和改革,以保持其竞争优势,为买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跨越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跨越作者:林喆张奥平来源:《商场现代化》2013年第28期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以经济发展独具特色、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分析“有为而治” 的义乌政府如何根据市场形势不断调整政策和制度创新,从“鸡毛换糖”的经济模式形成具有成本优势和竞争力的新义乌。
试图为当前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制度创新发展循序渐进30多年前,义乌还是浙江中部一个贫困的农业小县,人多地少,资源贫乏。
这使得很多义乌人开始离开土地,以“鸡毛换糖”的方式谋生。
农闲时,人们便挑着装满梨膏糖的箩筐,行走在大街小巷换取鸡毛和牙膏皮等废品,回家后再把换来的鸡毛当作农田的肥料,或制成掸子卖给供销社,牙膏皮等则卖给废品回收站。
在那个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
这种鸡毛换糖的形式,不但成了当地人的生活保障,也成为为后来义乌市场的形成基础。
一、前身:马路上的市场受不允许农民从事商品百货批发销售政策的限制,一部分货郎歇担经营,逢一、四、七集市随地设摊。
规模逐渐扩大。
时任片区工商所所长的虞瑞茂如今已进古稀之年。
“当时我们经常去查这些随意设摊的,发现一个追一个。
”货郎们也聪明,摆在马路上,看见不对就抄起日用百货走。
可是市场需要这些货郎,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政策的逐渐放宽,政府划出了固定的一块区域,允许设摊,方便管理。
形成了群众自发性的小商品市场。
这就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前身——马路上的市场。
二、萌芽: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出现探索还在不断进行着,越来越多的呼声也渐渐响起。
1982年,为了整顿市场,县政府召开了著名的“第二次县长办公会议”。
这也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发前夕的号角声。
这次会议,他们作出了当时被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
这成为了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雏形。
党的十二大,肯定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
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因素探讨及推广价值研究报告
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因素探讨及推广价值研究报告首先,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的因素之一是市场规模和和多样化。
义乌小商品市场集中了大量的小商品生产和贸易企业,形成了庞大的市场规模。
这种规模使得市场供求关系相对稳定,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增加了市场的竞争力。
义乌小商品市场还非常注重多样化,不仅有丰富的产品种类,还有不同价格和质量等级的产品可供选择。
这种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市场受欢迎度。
其次,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的因素之二是供应链管理的优化。
义乌小商品市场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包括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协作。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使得小商品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流通,从而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价格。
此外,供应链管理还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量,从而提高市场规模和销售额。
第三,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的因素之三是市场营销的创新。
义乌小商品市场注重市场营销,通过不断创新来提升市场竞争力。
市场营销创新包括改善产品包装、提供个性化服务、推出促销活动等。
这些创新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批发商,增加市场销售额。
最后,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的因素之四是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部门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帮助市场发展,例如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提供市场信息和培训等。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使得义乌小商品市场能够良性发展,推动了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地区和行业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首先,其他地区可以借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市场规模和多样化经验。
其次,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经验可以为其他行业提供参考,提高其供应链效率和降低成本。
再次,市场营销创新经验可以帮助其他地区和行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最后,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范本,促进其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
综上所述,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的因素包括市场规模和多样化、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市场营销的创新以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经验浅析
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经验浅析闻名遐迩,誉满神州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如今,当你步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眼前展示的是一幅交易商品种类繁多、质优价廉,管理规范、服务配套,网络庞大、辐射强劲,万商云集、商机无限的宏伟市场场景。
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此高度聚集,产生了无限商机,令世人睹目。
众多国内外企业纷纷看好并抢滩小商品城,或直接设立市场营销窗口,或寻求商业代理、特约经销。
无怪乎,"占领了义乌市场,就掌握了通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金钥匙",已成为众多商家的共识。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辉煌呢?(一)义乌人独特的经营理念是其成功的首要因素1、敢为人先--穷则思变,义乌人拥有经商的传统浙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而这个问题在义乌表现得更为突出:义乌仅占浙江国土面积的1%,但却拥有占全省1.5%的人口,其人均土地面积仅三分(0.3亩),并且土地的酸性很强,不适合种植业的发展。
同时,当地又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的资源。
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义乌人一直在与贫困为伍。
穷则思变,为了摆脱这种贫穷落后的局面,义乌人从很早就开始进行简单的小商品经营活动了。
远在清乾隆年间,义乌就出现了所谓的"鸡毛换糖"的收破烂行当。
到1978年,义乌已经有将近5万的"鸡毛换糖"的"产业大军"。
这个以小商品来换取破烂的行当的繁荣,形成了对小商品最原始的需求,为后来小商品市场在义乌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更为可贵的是,义乌人勇于创新,敢为人先。
1982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未吹拂到国内许多地区的时候,义乌就已经建立起了第一代马路市场。
从那以后,20年以来,义乌一直是全国小商品批发的中心。
要把握信稍纵即逝的商机,需要开放的思想和敏锐的意识。
而在这一方面,义乌人无疑为全国人民做出了表率。
他们将自己的经营传统很好地保持并加以发扬,最终获得了在小商品批发领域的"先发优势"。
旅游市场知识:义乌小商品城之旅——探究中国小商品的力量
旅游市场知识:义乌小商品城之旅——探究中国小商品的力量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更为多样化的消费体验,其中旅游消费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而在中国国内,义乌小商品城正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旅游目的地。
本文将以“义乌小商品城之旅——探究中国小商品的力量”为题,分别从义乌小商品城的历史背景、小商品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以及义乌小商品城的旅游魅力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小商品的独特魅力及其在旅游市场中的重要性。
义乌小商品城的历史背景义乌小商品城位于浙江省义乌市城西,是中国小商品贸易行业的重要集散地之一。
小商品城自设立以来,逐渐发展成以小商品批发贸易为主的现代化国际性商贸市场。
起初,义乌小商品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贸市场。
1982年,浙江省政府决定将义乌小商品城改建为商品批发市场。
之后,义乌小商品城逐渐扩大,从一个小规模的小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为一个拥有上万家企业、拥有丰富商品种类的大型批发市场。
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如今,义乌小商品城长期稳居国内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之一,并已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商贸城市,是中国外贸批发市场的代表之一。
目前,该市场主要销往全球各地的小型零售商以及商业代理人,包括购买日用品、饰品、家居装饰、玩具、文具、工艺品等各种小商品,不止国内,也远销东南亚、非洲等许多国家市场。
小商品城的发展使得拥有朝气蓬勃的义乌全市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小商品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小商品产业链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义乌小商品城作为中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之一,其批发和零售业务涉及到众多领域,包括文具、饰品、家居装饰、钟表、电子产品、运动休闲、办公用品、玩具、礼品、工艺品等等,将小商品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小商品产业不仅在贸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还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义乌小商品城不仅为数亿人提供商业销售渠道,也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孕育出强大的附属产业,以及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积极变化。
浅谈义乌小商品市场产业集群的建设
浅谈义乌小商品市场产业集群的建设浅谈义乌小商品市场产业集群的建设【摘要】:义乌作为一个靠小商品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中国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小商品集散地和流通中心,义乌市场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该如何逐步稳定的发展义乌市场经济,已逐渐深入每个义乌人的心中。
近年来,义乌政府开始认识到产业集群的各种优势,建立一个庞大完善的产业基地已成该城市的第一指标。
关键词:小商品市场;产业集群;批发市场;工业经济;商品优势;制造企业;市场功能;专业市场;鸡毛换糖一一、义乌小商品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一)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历程提起义乌,你会想到一个什么词呢?没错,那就是小商品。
可30年前,义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穷县。
义乌市场的从零到有,到全球第一,演绎的正是改革开放所铺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在30年前,它还是个贫困落后的地方,资源贫乏,交通不便,百姓穷苦。
而如今,走在义乌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忙碌的货车和开着宝马、奔驰的生意人。
截至2007年年底,义乌市场成交额460 8亿元,连续17年位居全国日用品批发市场之首。
义乌已成为被世人所熟知的世界小商品采购基地,它不但带动了自身和周边经济的全面发展,还造就了无数的富豪。
但要问起义乌人的致富经,却是从鸡毛换糖开始的。
鸡毛换糖,相当于北方的货郎担行业,特指义鸟农民利用每年的农闲季节,肩挑糖担,手摇拔浪鼓,用本地盛产的红糖熬制成糖粒或生姜糖粒,去外地走村串巷,换取禽毛兽骨(主要用作种田肥料),博取微利,聊以养家糊口的一种行业。
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义乌的鸡毛换糖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商品贸易在一些地方逐步解禁,手工制品、农产品等摆上了集市。
然而长途贩卖、摆地摊做小生意则仍被当做投机倒把行为加以打击。
而此时,一些义乌人开始不满足仅靠鸡毛换糖的方式解决生计问题,提心吊胆地做起了日用小商品的买卖。
义乌县委、县政府经过讨论后,毅然作出一个大胆的决策: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基于宣传推广视角义乌模式对中国小城市经济的启示
基于宣传推广视角义乌模式对中国小城市经济的启示义乌模式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市场经济色彩,对推动我国小城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通过对义乌模式形成过程及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义乌模式在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对小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职能,大力培育和扶持中小企业,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小城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义乌模式形成过程义乌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地域型城市,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浙江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的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浙江各地涌现。
然而,与一般城市的私营企业相比,义乌的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更多。
比如,义乌私营企业大部分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规模小且分散,无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多数企业主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管理水平不高,难以实现科学管理等。
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义乌市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工作。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义乌市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鼓励引导私营企业发展。
其中最为重要的政策有:设立义乌工商行政管理局,设立小商品市场管理处、外商服务中心、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和外商服务中心等四个职能机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外商服务工作的通知》;出台《关于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关于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政策。
这些措施使得义乌市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市场管理和政府扶持双管齐下促进了义乌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义乌模式的发展现状义乌模式是义乌市场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以小商品市场为基础,以“义乌模式”为代表,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市场主导。
义乌的发展小故事
义乌的发展小故事
义乌的发展小故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
1. 鸡毛换糖的起源。
义乌人由于土地贫瘠,发明了以鸡毛换糖的独特商业模式,开始了他们的创业历程。
2. 创新发展:义乌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创新,历经从小商品市场到全球电商的华丽蜕变。
3. 营商环境的优化。
义乌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小微企业成长计划等,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
4. 市场发展历程。
义乌小商品市场从“地下”转入“公开”,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5. 改革开放40年成就:义乌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书写了一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奇故事。
6. 义乌精神:探究历史,从廿三里到湖清门再到新马路市场,再到现在的国际商贸城,义乌能发展至今,便是根植在骨头里的“鸡毛换糖”精神。
综上所述,义乌的发展小故事涵盖了鸡毛换糖的起源、创新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市场发展历程、改革开放40年成就和义乌精神等方面,展示了义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发展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传奇历程。
义乌小商品发展进程
义乌小商品发展进程
✧1978年底,义乌稠城、廿三里两镇的农民自发地在镇区马路两侧摆起地摊,并逐步形
成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马路市场”。
✧1982年9月,义乌县委、县政府尊重群众发展小商品贸易的强烈要求,毅然作出开放
小商品市场的决策,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并出资搭建了简陋的市场设施。
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自此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1984年10月,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战略,把市场摆在义乌经济社会发
展的龙头地位,把商贸业作为主导产业。
同年12月,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建成。
✧1986年,第三代小商品市场建成。
从义乌小商品经济看中国市场的经济体制中政府所发挥的职能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所发挥的职能——以义乌小商品经济为例组长:方腾55组员:谢天文88 郝瑞军12摘要:义乌是浙江省中部的一个县级市,地理位置算不上优越,然而,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短短的二十多年间,义乌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成为国内外商家投资兴业的黄金码头。
小商品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义乌市政府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市场模式。
义乌经济的每一步发展,政府在发展规划和发展环境的建设方面,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文章以义乌为例,来探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所发挥的职能。
关键词:义乌市场经济小商品经济政府作用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1.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变自建国开始,我国一直施行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一直以来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有着绝对的支配权。
国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源,并且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计划。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在于所有的人都有工作、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的,是一种环保经济、贫富差距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这样的制度在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初步发展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全国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重点建设经济,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经济开始显示出它的弊端:对微观经济活动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相互脱节;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现象;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地巨大浪费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目标。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义乌小商品批发
义乌小商品批发一、引言义乌是中国浙江省金华市下辖的一座小城市,也是全球著名的小商品批发中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义乌开始兴起了以小商品批发为主的经济模式,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之一。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义乌小商品批发的背景、特点以及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二、背景义乌小商品批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末期。
当时,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乡村经济开始崛起。
义乌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城市,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但是当地政府意识到乡村经济的潜力后,开始积极开发小商品制造业和批发市场。
这也为义乌小商品批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三、特点1. 商品丰富多样: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以其丰富多样、琳琅满目的商品而闻名。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商品,从日常生活用品到买卖玩具、饰品、文具、家居用品等等,种类繁多。
2. 价格实惠:由于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商品多来自制造商和供应商直接销售,所以价格通常较为实惠。
购买者可以通过批量购买和直接与供货商洽谈价格等方式,获得较低的价格。
3. 成交快速: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经营模式高度灵活,交易快速。
供应商和买家之间的交易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达成,这为各方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4. 集聚效应:由于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的集聚效应,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买家,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前来采购。
这为义乌市本身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发展机会,使其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
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义乌小商品批发的兴起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制造业的发展。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义乌的制造商们受到了鼓舞,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设计,为市场提供更多种类、更高质量的商品。
这种正反馈循环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经济实力。
其次,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带动了物流业的繁荣。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义乌建设了现代化的物流系统,包括物流园区、仓储设施和运输网络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为小商品批发市场提供了高效的物流支持,同时也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建构还是市场建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摘要]本文以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为例,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视角,透视地方专业市场兴起的原因,揭示其社会建构的属性。
在对已有地方文化、规模经济和明智政府这三种理论视角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本文以当代经济社会学关于国家建设和市场建设关系的讨论作为理论基础,认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国家自身建设和市场建设互相推进的过程。
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义乌地方政府不断转换和塑造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职能,形成独特的发展型政府,并不断建构出凸显当地优势的要素禀赋,从而推进当地专业市场建设。
[关键词]政府;市场;要素禀赋;社会建构;义乌小商品市场自加入WTO以来,伴随着中国制造的商品源源不断输往世界各地,一个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信息交流和展示中心――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中国浙江省中部地区迅速崛起,引起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拥有营业面积550余万平方米,商位7.5万个,从业人员21万多,日客流量21万余次,经营26个大类180万个单品。
一个1982年在偏远山区小县城自发形成的农贸市场缘何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亦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
现有文献主要从三个理论视角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进行探讨:从文化视角出发,“敲糖帮”理论认为,义乌自古以来鸡毛换糖的民间商业传统对小商品城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的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小商品城聚集了大量批发商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第三种解释把小商品城的发展归因为当地政府,认为小商品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当地政府十分明智,在关键时候总能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当地政府又非常具有威权,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与上述观点不同,本文以当代经济社会学关于国家建设和市场建设关系的讨论为基础,认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国家自身建设和市场建设互相推进的过程。
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义乌地方政府不断转换和塑造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形成独特的发展型政府,建构独特的地方要素禀赋,从而推进当地的市场建设。
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义乌是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
经过五易其址、十次扩建,义乌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11个专业市场、14条专业街相支撑,运输、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
1982年成立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和当时一般城镇中农贸市场差别不大,进城农民在街边摆设简陋地摊贩卖商品:离地50公分的多孔水泥板是摆摊的“柜台”,而上边用竹竿支撑塑料布可用来遮雨。
这个市场当时被叫做“草帽市场”。
成立于1984年的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占地面积达到13590平方米,市场内全部水泥地面,设有水泥板固定摊位和钢架玻璃瓦棚,还建有一座四层服务大楼。
第三代小商品市场1986年落成开业。
市场为混凝土地面,水泥板摊位,车站月台式“w”型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棚架,石棉钢瓦盖顶。
从第四代市场(1992年)开始,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为室内市场,第四代市场的篁园市场和宾王市场成为义乌雄踞全国第一的小商品集散地的重要标志。
2002年开始营业的第五代市场即国际商贸城更是规模空前气势恢弘,彰显着义乌小商品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短短二十几年,从第一代的草帽市场发展到今天第五代的国际商贸城,这样的市场场所和设施升级伴随着相当惊人的市场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
1.规模我们用营业额、营业面积和商贩人数三个指标来测量市场的发展。
从营业额来看,2000年以来的年均营业额比1980年代的指标增长了100倍;市场营业面积从1980年代的年均4.0万平方米增长到2000年以来的149.9万平方米;商贩人数从5千人增长到5万人左右。
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对地方经济构成强有力的推动。
2.产业结构变迁和国内生产总值首先,在过去二十几年的历史中,义乌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1980年代,义乌还是主要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但是此时以商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已经开始迅猛发展,到1990年第三产业已经超过农业成为义乌的主要产业。
从1990年中期开始,以工业带动的第二产业比重开始不断增加,最终和第三产业一起形成义乌产业结构中“工商并重”的局面。
如图2所示,1980年到2005年短短25年间,第一产业从近60%的比重下降到不足3%,而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据近50%的经济比重,这不能不说是义乌产业结构的一次重大结构性变迁。
产业结构变迁的同时,义乌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样经历了飞速增长。
如图所示,义乌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不足2亿元飙升至2005年的300亿元。
二、几种主要理论解释目前关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献。
总的来说,有三种解释角度。
1.敲糖帮和商业文化首先是所谓的敲糖帮理论,即把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崛起归因于当地以“鸡毛换糖”为内容以“敲糖帮”为组织基础的历史商业传统。
义乌产糖历史悠久,早在明末就有人开始种植甘蔗制糖。
所谓鸡毛换糖,主要指的是义乌人利用农闲时间行走各地,用本地特产红糖所制成的糖制品换取禽畜毛羽以用作农业肥料。
有史可载的敲糖生意从清朝乾隆时期(1736-1795)开始,全县有糖担万副。
当时全县人口不过几十万,敲糖生意可谓规模庞大(宗松山《风俗志》)。
抗日战争前夕,从事敲糖生意的人数已达数万之多(《义乌县志》,1987)。
在外出敲糖过程中,义乌的糖贩形成了严密的商帮组织,即“敲糖帮”。
敲糖帮有以下的组织形态:担头组织是直接参与商品交换的环节。
担头中的领头人物是“老路头”,每个老路头下有五到七个“拢担”,每个拢担下又有五至七个“年伯”,而每个年伯照管五至七个基层“担头”。
老路头商议市场划分,拢担负责某一线路的具体安排,年伯则带领担头奔走各地。
坐坊组织是向担头组织提供各种服务的环节。
供应糖制品的店铺被称作“糖坊”,它们一方面供糖,另一方面也回收或者代销换糖所得货品;“行家”为糖贩采办杂货;“站头”是为糖贩提供食宿服务并代为转运货物的客栈;在义乌本地回收所得各种货品的商贩被称为“老土地”。
我们认为,敲糖帮理论不足以解释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崛起和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敲糖帮作为商业组织在解放后已经消失殆尽。
敲糖帮具有四个明确的特点:第一是内部具有清晰的科层结构;第二是商帮领导通过当地氏族进行任命;第三是所从事的活动是纯粹的商业而不是农商兼顾;最后是敲糖帮的商贩大部分都是行商而不是固定在一地的坐商。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敲糖帮作为一个封建商会被彻查,这些组织特点就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它们发挥作用的一些前提也就不成立了。
敲糖帮组织机构瓦解了;所有敲糖帮的成员成为人民公社的社员从而与当地氏族的关系也不再存在;敲糖帮的成员全部变成农民,而不再是全日制的专业商人(尽管某些时期由于生活经济上的压力,还有走街串户的商业实践存在,但是这种活动只有在农闲的时候才被允许而在农忙的时期必须务农)。
可以说,支撑敲糖帮理论的三个重要方面在解放后已经不复存在了,在改革开放的前期也不存在,所以再以敲糖帮这个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行解释便产生很多困难。
敲糖帮理论还有一个变体形式,即所谓的商业文化解释。
近年来,很多研究都将商业文化作为解释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
在义乌这个个案上,我们认为商业文化的解释有所不足。
从纵向的时间角度来看,如果说商业文化是产生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充分条件,那么为什么这种文化至少已经存在了五六百年甚至上千年了,过去就一直没有出现类似的商品市场呢?从横向的空间角度来看,在中国,特别是在浙江,类似义乌的商业文化浓厚的地区比比皆是,甚至存在要复制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县市,但是为什么没有一个能够达到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这种规模?由此可见,商业文化并非义乌小商品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关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二个解释是基于经济学基本逻辑,即认为义乌小商品市场所造成的市场集聚效应形成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节省了交易成本,而且有利于促进分工。
这种观点指出,市场集聚造成的规模和范围经济等因素是推动小商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们认为这些经济学效应是市场规模增长的结果,而不能有力地解释市场发展的全过程。
这样的经济学解释带有一种功能主义倾向,即从现有的发展结果回溯去追求原因。
这种解释往往忽视了市场发展中真正重要的机制。
比如,规模经济的一个推论是由于市场形成规模经济之后买方能够被大量吸引过来,市场上的卖方将会主动自发地聚集在一起。
然而我们在义乌发现了与这种预计相反的情况:在1990年代,义乌政府进行了一次划行归市的行动,即将卖相同相似产品的商贩聚集在一起以利于购买者比较选购,然而其结果是当地商贩对此进行的反对。
为什么会出现卖方反对规模经济的情况呢?在这种情况下,规模经济又是如何能够最终达成的呢?经济学解释更像是一个事后的解释,而没有准确找到因果机制,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新的解释角度。
3.明智和威权的地方政府该解释强调地方政府的作用,尤其指出政府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明智和威权:前者提出地方政府在关键的时候总能发挥作用;后者提出当地政府拥有足够力量保证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解释把义乌地方政府作为一个自由主义和威权主义相结合的混合体,其中隐含着一个假设,即这个明智且有威权的政府性质是先天决定的,在市场产生和发展之前就是如此的,而市场的产生发展过程就是政府的这种性质不断体现出来的过程。
这个解释的一个基本问题在于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在小商品市场发展过程中,义乌政府也在不断地渐进地重新塑造自身在地方经济中的角色和功能。
在实践中,义乌政府总是试图重新界定自己,所以所谓的“明智且威权”的政府特征并不是事先就给定的,而是一个历史过程的结果。
这个解释的第二个问题是对于地方政府如何推动市场建设的因果机制没有明确的阐释。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明智”的政府行为总结为在一个成功的小商品市场背景下的义乌政府所作所为的罗列;考虑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地方政府拥有更大更全面的经济管理能力,我们也不能简单把政府威权作为因果机制来解释义乌小商品市场。
总之,我们认为从地方政府明智与威权这两个方面入手的解释并没有抓住义乌市场发展的实质性理论问题。
三、义乌小商品市场兴起的制度分析本文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分析角度是基于当代经济社会学对国家建设和市场建设相互关系的讨论。
1.国家建设和市场建设在经济社会学中,关于国家建设和市场建设的关系有两个广为人知的理论维度。
首先是尼尔?弗雷格斯坦的市场建设推动国家建设的观点。
弗雷格斯坦认为,当一个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时候,市场上的企业间关系将是高度不稳定的,即一种无序竞争状态。
如果企业间竞争无所不用其极,则市场上的所有企业都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就需要建立某些规则从而使企业对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有一个比较确切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