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教案 浙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科学上册 2_5 物质的转化教案1 (新版)浙教版ok

九年级科学上册 2_5 物质的转化教案1 (新版)浙教版ok

第二章第5节物质的转化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

2、能举例说出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

教学重点1、推导出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2、注意每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和规范性。

教学准备实验1(1):药匙、硫磺、燃烧匙、酒精灯、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在实验室制取)实验1(2):一个大烧杯、两个小烧杯、吸管、紫色石蕊试液,热水(或酒精灯、三脚架和石棉网)实验2(1):药匙、铁粉、硫磺、纸、磁铁、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实验2(2):药匙、蒸发皿、生石灰、水教学过程【引入】自然界中除了陨铁以外,没有现成的铁,那么我们的生活中使用的钢铁是怎么来的呢?同样自然界中也很少有现成的硫酸,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是自然界没有的,那这些物质又是怎样来的,才是我们的生活变的丰富多彩?【新课】一、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实验一:硫和氧气1、观察硫的状态,颜色等外观;2、在空气中点燃硫粉,观察现象;3、在氧气中燃烧硫粉,观察现象。

讲述: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工业上最重要的污染气体,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所以要注意它的处理,可以用氢氧化钠来溶解它而除去,化学方程式为:(略)。

通过以上实验,修正策略说明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闻燃烧后的气体气味,讨论。

并做现象的对比和文字记录,写好化学方程式。

)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单质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结论: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

实验二:二氧化碳和碳酸的相互转化1、在滴有紫色石蕊试剂的水里吹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有对照实验。

2、将变红的上述实验溶液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问题:这样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缺陷,你能把这个实验更完善吗?展示:一个比较严密的实验设计(ppt)(观察并记录现象,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CO2+H2O==H2CO3H2CO3== CO2↑+H2O)结论:非金属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酸。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课件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2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课件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2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A:普通铁片,水、空气。(一半浸入水中) B:普通铁片,空气。(内有干燥剂) C:普通铁片,蒸馏水。(无空气)
新课讲解
【实验现象】
几天后铁钉的变化
A
B
C
一半在水中
干燥空气中
全浸在水中
新课讲解
【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A、B的比较可知铁的锈蚀与 水 有关,
通过A、C的比较可知铁的锈蚀与 空气 有关;本实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1)铝丝浸入 蓝色溶液变浅,铝丝 硫酸铜溶液中 表面附有红色物质
2Al + 3CuSO4 = Al2(SO4)3 + 3Cu
(2)铜丝浸入 铜丝上附有白色物质, Cu + 2AgNO3 = 硝酸银溶液中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Cu(NO3)2 + 2Ag
(3)铜丝浸入 硫酸铝溶液中
新课讲解
铁钉锈蚀的条件探究
【材料准备】
带塞子的试管若干支、普通铁片(或铁钉)、蒸馏 水、干燥剂(生石灰)。
【设计实验方案】
根据上述材料,小组同学一起设计实验方案:
① 取3支试管: A试管中是水和空气; B试管中是装有干燥剂的干燥空气; C试管中是煮沸过的蒸馏水。
新课讲解
②3支试管中各放入一枚铁钉,B、C试管用塞子塞紧试 管口。 ③几天后,观察实验现象。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 硫酸中的氢;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 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新课讲解
四、防止金属锈蚀的常用方法
什么是金属锈蚀?你知道金属锈蚀的危害吗?

《物质的转化与利用》教学设计015

《物质的转化与利用》教学设计015

《物质的转化与利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及教材调整“物质的转化与利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九年级第二章,是继“探索物质的变化”之后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初中化学体系的终结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和综合性。

主要讨论物质的转化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

当然,就教材内容整体安排而言,本章内容以“知识的逻辑”为线索“串”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有一定逻辑顺序的整体,是完全合理的。

同时就过程与方法角度而言,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将科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让学生学习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典型问题情景的分析,复习物质的分类方法,深入理解物质转化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为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运用阅读、分析、分类、归纳、演绎、推理等具体学科方法进行知识构建与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在突出问题解决思想,通过对情境的充分预设与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通过对物质制备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养成良好的节能、安全、经济与环保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策略选择及理论依据在本课题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本节复习课设计的理论指导,以寻求突破常规,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动态性和社会建构性,并认为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而非教师灌输的结果,学生是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由教学活动唯一的主角转型为学习活动的辅助者、学生的合作者、教学的设计者。

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建构主义强调评价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的过程,学生也应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并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基本方式应是质性评价,评价应具有变通性、弹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秋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第5节 物质的转化教学设计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秋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第5节 物质的转化教学设计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物质的转化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巩固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消石灰之间的区别和互相之间的转化。

熟悉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物质物质变质的原理和离子的检验。

会自己设计实验、选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有序地进行实验、处理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1)经历“久置的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的探究,对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有更全面的体验、理解和巩固。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感受确定物质的组成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实验态度和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2新设计初三的复习阶段,复习课的效率非常重要。

但多数教师对上复习课感到头疼,究其原因,复习课很难上出新意,教师往往是对教过的内容重复一遍,教师觉得很机械,学生觉得很枯燥。

复习课效率低,教学效果欠佳,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所以我们初三的老师应该有更多的创新的复习课堂,在新颖的教学形式中,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探索了新问题,而且从复习中感受到了发现的快乐。

4学情分析学生对酸碱盐已熟悉掌握,对物质和离子的检验已了解并会应用,但利用学过的这些知识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不够,对综合的实验探究还是有所欠缺。

5重点难点实验的设计和确定物质组成成分的方法探究6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探究久置的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准备知识】:①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消石灰②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③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探究任务】:探究久置的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石灰干燥剂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干燥的原理是什么?在空气中放置还会发生那些反应呢?一、提出问题:久置石灰干燥剂里可能含有哪些主要成分呢?二、作出猜测:假设久置石灰干燥剂里可能含有:三、设计实验方案:猜想中共包括几种物质?我们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这几种物质的存在?四、实验验证:五、得出结论:该样品的主要成分是六、交流:1、这种干燥剂能否反复使用,能否再生?2、你组内的实验在哪里需要改进?3、探究过程是?【归纳小结】: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方法有:【拓展】例题:称量16.5g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的生石灰固体于烧杯中,加入146g10%的盐酸时恰好完全反应,反应过程中有气泡冒出,反应后称得此溶液质量为158.1g。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4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4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第4节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纯净物的一些特性;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1.了解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2.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观察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2.感受小组合作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4.培养合作的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5.在小组讨论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物质的分类方法;2.难点: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实验仪器和药品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向学生们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图片如:煤、水、食盐、水晶等。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对物质分类方法的探究1.将全班学生按每五人一组进行分组。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3.小组内部讨论后将答案写在方格纸中。

4.将各个小组的结果进行交流,把各小组的卡片进行展示,并让小组派一名学生进行介绍小组分类的依据。

5.教师给出一些分类的例子。

(1)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氯气。

紫黑色:高锰酸钾。

(2)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3)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

三、讲授物质的分类1.提出问题,让各小组学生比较以下物质的不同:氧气与空气,蒸馏水与盐水,纯金和矿石。

2.选择学生进行回答。

3.将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4.结合教材进行讲授。

浙江省九级科学上册《2.2物质转化的规律2》教案 浙教版

浙江省九级科学上册《2.2物质转化的规律2》教案 浙教版

课题 2.2物质转化的规律2 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2、技能领域: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难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教学准备硫磺,氧气,二氧化碳,铁粉,蒸馏水,试管,烧杯,燃烧匙,火柴等。

板书设计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知道是为什么吗?――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

(二)新课教学讲授: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为单质。

常用的金属冶炼的方法是碳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

演示1:碳与氧化铜的反应*观察现象?试管中的变化和石灰水中的变化*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C+CuO――*介绍其它有关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C+CO2――CO+CuO――*铁的冶炼(介绍)1、注意观察装置的特点,比较与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有毒)2、实验的现象如何?3、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演示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1、观察它的状态和颜色2、加热前用湿润的pH试纸贴在试管壁上,以观察它的颜色变化3、粉末在加热过程中出现什么变化*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Cu2(OH)2CO3――演示3:氢气的性质1、氢气的制取(观察氢气的发生装置,说说它的特点)2、爆炸试验――说明氢气在点燃前需要进行纯度的检验。

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观察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H2+CuO――小结:碳、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九年级科学上册2.5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教案1(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2.5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教案1(新版)浙教版

物质的转化(第2课时)一、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5节第2课时的内容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冶炼的两种基本方法还原法和置换法。

(2)说出三种能还原氧化铜的物质(碳、一氧化碳和氢气),并能说出每种还原剂还原氧化铜时要注意的事项。

(3)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方法,并会正确处理有毒尾气。

2.过程与方法:学会正确操作碳、氢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发生的化学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反应将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这一神奇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介绍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培养学生的节约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实验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难点:化合态金属变成游离态金属的可选方法以及方法优劣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氢气发生装置,铁架台,酒精灯,烧杯,试管,玻璃弯管,橡皮塞,火柴,稀硫酸,锌,澄清石灰水,铁铜铝等金属和对应的金属矿石。

五、设计说明浙教版教材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2课时主要的内容金属的冶炼。

这节课的内容是为物质转化规律的铺垫。

金属冶炼的化学反应其实就是还原反应,是金属氧化反应的逆向过程,利用具有还原性的物质(碳、一氧化碳和氢气)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单质金属,这些化学变化需要学生实际观察,而且要主动参与,所以课堂演示实验必不可少。

先介绍碳还原氧化铜,然后深入介绍试管内同时发生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变化,然后验证一氧化碳也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若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需要强调注意事项。

最后介绍氢气具有还原性,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利用实验探究,并让学生讨论注意的事项,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授课过程中,而不是做一个实验的旁观者。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实验,然后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境一:老师拿出准备好的铁、铜、铅、铝等多种金属,问学生自然界中有没有这样的单质金属?然后拿出相应的金属矿石,介绍几乎所有的金属都是从金属矿石中提炼的。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1节 金属材料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1节 金属材料教案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

第1节金属材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能区分金属和非金属;2.认识合金,能说出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知道合金比纯金属用途更广泛;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材料。

过程与方法1.学习收集、整合信息的方法;2.学习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用途体现其性质”的观念;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使用金属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2.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查阅一些新型材料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一组金属制品的图片(马踏飞燕、司母戊鼎、铝合金制品、日常金属用品)。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提问:(1)生活、生产中常用金属有哪些?(2)你知道人类目前用途最广的金属(铜、铁、铝)被人类应用的时间前后吗?录像展示:人类利用金属的发展史;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

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决定用途的因素讲述故事:1912年,英国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

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

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提问:①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②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过渡:看来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质非常重要,我们一起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知识。

活动探究:利用发给小组的金属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5节物质的转化第1课时单质与化合物的转化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5节物质的转化第1课时单质与化合物的转化新版浙教版
精选ppt
第1课时 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 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情景展示1] 观察硫燃烧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硫黄的燃烧
取一药匙硫黄,观察其外观
将少量硫黄放到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上点
燃硫黄,观察现象
把燃烧着的硫黄放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
观察现象
精选ppt
精选ppt
第1课时 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归纳提升]
有的非金属在氧气中燃烧可生成非金属氧化物。如:4P+5O2
2P2O5;C+O2
CO2。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生成了____黑____色固体;生成 物_不__能___(填“能”或“不能”)
被磁铁吸引
实验分析:铁粉与硫黄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硫化亚铁(FeS),不具有铁 △
的性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S+__F_e=_=_=_=_==_F_e_S_。
实验结论:有些金属能与非金属反应生精选成ppt________。盐
___铁_粉____被磁铁吸出
把混合物放进试管内,用酒精 灯加热,观察现象
试管内硫黄与铁粉慢慢燃烧,发 光发热,且生成了黑色固体,同时
放出大量的热
精选ppt
第1课时 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续表)
实验操作
当反应后发出的光扩展至整支 试管时,立即停止加热,静置,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第5节 物质的转化》教案 (新版)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第5节 物质的转化》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5节物质的转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通过学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方法。

2、技能目标:学会有关制取物质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2、难点: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及利用物质转化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自然界中的物质也在不断的发生互相之间的转化,如石灰岩地区溶洞的形成过程。

二、、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1、实验:硫磺的燃烧。

观察到的现象:(1)硫磺是一种黄色粉状固体;(2)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在纯氧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4)都生成一种有毒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实验结论:说明非金属能转化成相应的氧化物。

2、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转化1、铁粉与硫磺的反应。

2、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规律。

四、金属的冶炼1、提问。

(1)你知道从金属矿物中提炼金属,一般要经过哪些步骤?关键的一步是什么?(2)要将化合态的金属矿物转化为金属单质,有哪些方法?其实质是什么?2、金属矿物的冶炼步骤。

矿石富集——金属冶炼——金属精炼。

3、金属冶炼的化学方法的实质。

利用还原的方法,使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原子。

4、金属冶炼的一般方法。

(1)热分解法;(2)热还原法;(3)电解法。

举例讲解:不活泼的金属汞和银的氧化物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金属单质和氧气;较活泼的金属如铁等和不活泼金属铜的氧化物较稳定,受热不易分解,需用还原剂(焦炭、一氧化碳、氢气、铝)来还原;活泼金属如钠、铝等氧化物非常稳定,加热或热还原剂均无法使其分解,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即电解法使其氯化物、氧化物还原。

五、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1、溶洞的形成原因: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九年级科学上:第2章第2节 物质转化的规律教案(第3课时)浙教版

九年级科学上:第2章第2节 物质转化的规律教案(第3课时)浙教版

第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 19 个课题物质转化的规律课型新授课时第3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2、技能领域: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难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幻灯,、挂图板书设计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一、两条纵线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二、四条横线三、四条斜线四、两条折线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观看视频片段,思考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CO2+CaCO3+H2O―― Ca(HCO3)2――演示:蛋壳的变化1、将生鸡蛋投入稀盐酸中,观察有何现象?2、2分钟后取出,洗净后蛋壳发生了什么变化?3、10分钟后取出,洗净,又有什么变化?解释原因。

(二)新课教学根据图2-17,小结物质转化的规律。

1、两条纵线: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碱+盐→新碱+新盐(各举例)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水→酸*酸+盐→新酸+新盐(各举例)2、四条横线:*金属+非金属→盐*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碱+酸→盐+水*盐+盐→新盐+新盐3、四条斜线:*金属氧化物+酸→盐+水*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碱+盐→新碱+新盐*酸+盐→新酸+新盐4、两条折线:*金属+酸→盐+氢气*金属+盐→金属+盐讨论:试设计制备ZnSO4的4种方法。

(三)布置作业1、课本P53第三、四题。

2、作业本第2节第三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根据纯净物的物理性质不同。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溶解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根据纯净物的化学性质不同,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三)根据纯净物的组成、用途的不同,可将纯净物进行分类。

二、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判断的依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

(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二)、纯净物根据元素组成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

1.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氧气、氮气、铁、硫等。

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1.1单质按性质不同分金属和非金属:
金属如铁,铜、镁等;非金属如:氧气、碳、硫等。

注意:金属的导电性强弱顺序为:银>铜>铝>铁。

2.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水、硫酸、烧碱、食盐等。

化合物可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2.1有机化合物:含碳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注意:a.有机化合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例如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就属于无机化合物。

b.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

2.2无机化合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但包括CO、CO2、H2CO3、Na2CO3等碳酸盐。

(三)、无机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

1.1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元一氧”。

氧化物可分为:氧化物按元素组成分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如CuO、Fe2O3、CaO、MgO等。

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H2O、SO2等。

1.2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1.3碱:电解质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1.4盐:由金属(或铵根)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三、物质转化的规律: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非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如:
点燃点燃∆
S + O2 ==== SO2 C + O2 ==== CO2 C + 2S === CS2
(2)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可以跟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如:
CO2+H2O == H2CO3 SO2+H2O == H2SO3 SO3+H2O == H2SO4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或金属氧化物。

如:∆∆点燃
Fe + S === FeS 2Fe + 3Cl2 ==== 2FeCl3 3Fe + 2O2==== Fe3O4
(2)某些金属氧化物和水反应可以生成相应的碱。

如:
CaO + H2O === Ca(OH)2 Na2O + H2O === 2NaOH K2O + H2O === 2KOH
(三)、金属的冶炼
1.金属冶炼主要是指将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金属的过程。

在金属氧化物中加入还原剂,夺取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从而使其还原成全属单质。

2.可以作还原剂的物质主要有碳、一氧化碳和氢气。

(1)、木炭和氧化铜粉末在高温下的反应:

C + 2CuO === 2Cu + CO2
实验现象: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从孔雀石中冶炼铜:
①孔雀石(或铜锈)的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为绿色粉末。


②孔雀石加热: 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

③氢气还原氧化铜: H2 + CuO === Cu + H2O
现象:黑色粉末状固体逐渐变为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操作注意事项:实验开始时需先通一会氢气,再加热氧化铜,防止氢气与空气混合加热时试管爆裂;实验停止后,要继续通人氢气,直到试管冷却为止,防止灼热的铜被空气中
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铜。

高温
(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2O3 ===== 2Fe + 3CO2
操作注意事项:实验最好在通风橱中进行。

实验时应该先通—会一氧化碳,以排除试管中的空气,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加热时引起爆炸。

多余的一氧化碳不能直接排到空气中,应对着火焰烧掉。

3.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能从氧化物中夺取氧的能力叫做还原性,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可作还原剂。

如碳、一氧化碳和氢气等。

重要提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错误:
(a)试管口高于试管底。

应使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

(b)试管口加了胶塞。

试管口不能加胶塞,否则气体排不出,容易造成试管炸裂。

(c)导管略伸入试管口。

应使导管贴试管上壁伸入试管底部。

4.有关纯度问题的汁算
(1)根据混合物质量及其纯度,计算纯净物质量:纯净物质量 = 混合物质量× 纯度
(2)根据纯净物的质量,求出其中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

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 = 某组成元素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
(3)求工业产品中的含杂质的物质的质量(即混合物质量)
混合物质量 = 纯净物质量÷纯度
(四)、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1.鸡蛋外壳与稀盐酸的反应:CaCO3 + 2HCl ===CaCl2 + H2O + CO2
现象:一会下沉,一会又浮上来,不断地上下沉浮。

物质转化的规律
(1)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Ca CaO Ca(OH)2 CaCO3、
(2)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


C CO2 H2CO3 Na2 CO3、
燃烧
(3)金属 + 非金属无氧酸盐。

如2Na + Cl2 === 2NaCl
(4)金属氧化物 + 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盐。

如Na2O + CO2 === Na2CO3
(5)酸 + 碱盐 + 水。

如HCl + NaOH === NaCl + H2O
(6)盐 + 盐新盐 + 新盐。

如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7)金属氧化物 + 酸盐 + 水。

如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8)非金属氧化物 + 碱盐 + 水。

如SO2 + 2NaOH === Na2SO3 + H2O
(9)金属 + 盐新全属 + 新盐。

如Fe + CuSO4 === Cu + FeSO4
(10)金属 + 酸盐 + 氢气。

如Fe +2HCl === FeCl2 + H2
1. 盐跟金属的反应,要求参加反应的盐必须是可溶的,由于盐跟金属的反应一般都在水溶液中进行,因此一些非常活泼能够跟水发生反应的金属(如钾、钙、钠等)也不符合要求。

2. 盐与盐的反应、盐与碱的反应除必须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有气体,水或沉淀)外,其反应物必须都可溶。

四、常见的材料
(一)、常见的材料: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

1.合金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在一起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大多数的金属材料实际是合金,钢是最常见、应用较广的一种合金。

(1)铁锈蚀条件: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

(2)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①使铁制品隔绝空气或隔绝水,保持铁制品表面干燥和洁净或在铁制品表面涂一层保护膜。

如刷油漆,涂油、电镀、烤蓝等。

②改变铁的组成、结构,制成合金钢,如不锈钢。

2.常见的三大无机非金属材料为水泥、玻璃和陶瓷。

2.1 水泥:晋通水泥是由石灰石与黏土混在一起在炉中煅烧成熟料后加石膏磨细而成。

2.2 玻璃:普通玻璃是将石英和石灰石等经过配料、熔化、成型、退火等工序制成的。

2.3 陶瓷:用天然的硅酸盐和其他矿物原料制成,具有耐水、耐酸碱和绝缘性好等优点。

2.4 红色玻璃中加了氧化亚铜(Cu2O),在蓝色玻璃中加的是氧化钴(Co2O3)。

3.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为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

五、材料的发展:
1.根据人类在不同时期的材料发展情况,可将人类的历史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新材料时代。

2.新型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并能满足技术进步所需要的材料,如光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