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萌发》——小学科学教学延伸活动
《种子的萌发》教学案例
《种子的萌发》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种子的结构和萌发的过程;
2.观察并记录种子的萌发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准备新鲜的豆类种子如豌豆、黄豆等;
2.透明玻璃瓶、湿纸巾、盘子等实验用具;
3.学生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老师向学生介绍种子的结构和萌发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如何发芽,生长为植物的过程。
2.实验操作(15分钟)
a)每组学生准备一小瓶,将湿纸巾放入瓶中;
b)将豆类种子放入湿纸巾中,适量添加水;
c)在自然光下摆放瓶子,并记录观察每天的变化。
3.实验记录(15分钟)
学生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并在笔记本上做好实验记录。
4.讨论及总结(20分钟)
a)学生将观察到的种子的萌发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并讨论萌发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b)老师指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概括种子的萌发过程。
5.实验报告(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口头展示。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种子的萌发过程,加深对种子的理解。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激发了他们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兴趣。
在实践中学习、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这种实验案例更适合小学生或初中生进行,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适当调整难度和深度。
《种子的萌发》教案
《种子的萌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
2.掌握种子的萌发条件。
3.能够观察和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
教学难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教学准备:电脑、投影仪、种子样本、盆栽土、水、小容器、铁锹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们小时候有没见过小豆子、小花生等发芽?”2.通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种子的兴趣。
二、展示与引导(10分钟)1.展示种子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分析种子的结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如何通过种子发芽。
三、讲解与示范(15分钟)1.讲解种子的结构:种皮、种肉、种胚。
2.讲解种子的萌发过程:种皮破裂,种子发芽,幼苗破土而出。
3.示范观察和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
四、实验与讨论(20分钟)1.将同种种子分别置于湿土和干土中,观察两种情况下种子的萌发状况。
2.讨论湿土和干土对种子的影响,引导学生总结种子的萌发条件。
五、巩固与拓展(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两种不同的种子,进行萌发实验。
2.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3.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们共同总结种子的萌发条件,并做出相关的小结。
六、小结与作业(5分钟)1.简要复习当堂课的重点内容,并确认学生掌握程度。
2.布置作业:请学生按照课堂上总结的种子的萌发条件,自行寻找不同的种子进行萌发实验,并写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种子的萌发条件.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同时,合作的小组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对于同步课堂的视频资源的使用,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示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425种子的萌发(教案)
小学科学425种子的萌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种子的结构与特点,明白种子的萌发过程。
2. 能力目标: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并进行记录和总结。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培养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与特点,明白种子的萌发过程。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黄豆、纸巾、透明塑料盒、水。
2.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引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呢?”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种子的萌发”。
2. 呈现(15分钟)1) 显示一颗黄豆并向学生展示种子的外观,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形、颜色、大小等特征。
2) 让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外壳,引导学生观察外壳的颜色、质地以及是否有裂缝等细节。
3) 引导学生讨论种子的内部结构,即种子的胚珠、种皮和胚芽等部分。
3. 实验操作(40分钟)1) 分发实验材料:每组发放几颗黄豆、纸巾、透明塑料盒和适量的水。
2) 学生将黄豆放入纸巾中,轻轻拉上纸巾的边缘,将其放入塑料盒内。
3) 各组加入适量的水,保持纸巾湿润。
学生应注意观察、记录实验前后种子的变化,如外壳是否依然完整,是否有裂缝出现等。
4) 学生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并记录。
老师鼓励学生通过简单的手绘图或用文字描述来记录观察结果。
5) 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种子胚芽的细胞结构,培养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观察能力。
4. 总结(15分钟)1) 组织学生就观察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并回答以下问题:- 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芽?- 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胚皮是否出现了改变?- 种子发芽后,胚芽如何生长?2) 老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点评,表扬其中较好的记录和观察结果。
五、教学延伸1. 针对学生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辅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验,例如观察不同温度下种子的发芽速度,或观察不同种类的种子在相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
种子的萌发教案
“把关人”理论视角下的融媒体传播问题及对策——以抖音新闻类短视频为例“把关人”理论视角下的融媒体传播问题及对策——以抖音新闻类短视频为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融媒体传播成为传媒行业的热门话题。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在年轻人中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然而,融媒体传播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新闻报道领域。
本文将以“把关人”理论视角为基础,分析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抖音新闻类短视频的问题1. 片面追求点击率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往往以追求点击率为目标,通过使用煽情的标题和封面图片来吸引用户的点击。
这种片面追求点击率的行为导致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严重挑战,以致甚至形成了一种“标题党”现象。
2. 信息浅尝辄止抖音新闻类短视频以3-5分钟的视频形式呈现,时间短促使得报道只能概括性地介绍一个事件的大致情况,往往难以提供深入的背景和细节。
这导致观众对于事件的理解显得片面和粗浅,无法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
3. 缺乏权威性与客观性抖音新闻类短视频的制作者多以个人为主,他们缺乏专业的记者背景和对新闻报道的专业判断。
这使得报道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
此外,对于敏感话题和有争议性的事件,个人制作者可能存在主观倾向,导致报道偏颇。
二、应对策略1. 增加专业“把关人”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应增加专业的编辑和记者团队。
他们具备新闻专业背景和良好的判断力,能够对新闻报道进行事实核实和客观评估,提高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士对内容进行审核和修改,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2. 强化信息深度挖掘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应扩展报道的时间长度,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细节揭示。
这样可以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事件本身,提高对事件的理解和认知。
同时,制作过程中应注重对事实的调查和验证,避免错误信息的传播。
3. 加强监管和自律抖音新闻类短视频平台应加强对内容的监管,建立更完善的审核体系,对违规内容进行及时删除和处罚。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种子的萌发》活动设计
2.小组活动
3.全班交流。
二、探索
种子的内
部构造
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吧。
(1)请轻轻把蚕豆的种皮剥开,观察种皮是什么
样子的。
小心将种子里的“豆瓣”分开,用放大镜观豆种子的内部构造画下来。
(2)[PPT5出示]讲述:我们观察到的蚕豆种子的
的种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看一看,
摸一摸,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PPT3出
示]把观察到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预设:浸泡过的种子会膨大,变软。有些学生
还能观察到种皮破裂并脱落,胚根和胚芽从种子
内部生长出来。)
(二)研究种子的内部构造
1. [PPT4出示]提出要求: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种子的萌发》活动设计
(一)观察浸泡过的种子
1.设问:浸泡过的种子更便于我们研究。上节课我
们用了200毫升水,浸泡了10颗油菜种子、黄豆
种子和蚕豆种子,现在将种子取出来,同学们对
比一下,水量有什么变化,水都去哪里了?
引导学生得出:水分被种子吸收了,种子发芽需
要水。
提出要求:已经浸泡了两天的种子和没有浸泡过
这些部分,分别叫什么,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3)[PPT6出示]提出要求:这是大豆种子和花生
种子,请你找一找这些种子的构造有什么相同之
处。
(4)交流并板书我们所观察到的种子的构造。
(三)观察发芽的蚕豆
1.提出问题:植物种子的胚根、胚芽和子叶,在植
物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老师为同学们准
备了发芽3天、6天和9天的蚕豆种子,让我们通
过观察它们的变化,帮助我们寻找答案。
引导得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发芽时,胚
2023最新-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3篇)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本文是漂亮的编辑给大家整编的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3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四年级科学《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篇一教材与学情分析:《萌发的种子》这一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期第二单元第六课时。
“萌发的种子”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过程,也是生命单元唯一的一个长期研究活动,活动中教师要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研究的准备,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长期观察的素养。
它仅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适当的根据需要把某些研究延伸到了课外。
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演示:课件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2、播放种子发芽的录象,配上儿歌《小雨沙沙》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种子发芽的录象,配上儿歌《小雨沙沙》,很自然地引入了课题。
这个灵感还来自于我的孩子,我觉得这首儿歌不仅和种子发芽很有关系,而且生动活泼、耳熟能详,学生都会唱,这样和学生很自然地亲近起来,学生也很容易从紧张的气氛中融入课堂。
(二)探究过程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中班科学教育活动《种子的萌发》教案
中班科学教育活动《种子的萌发》教案
一、设计意图:
上次组织幼儿们参加了秋季远足活动,个别幼儿收集了比较常见的植物种子,并对此感到好奇,想知道播种种子的差异以及播种方式,由此我根据《指南》的要求设计了这一节关于《种子的萌发》这一节课,让幼儿对种子萌发感兴趣,主动探究关于种子萌发的问题,能就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爱护植物。
二、活动目标:
1.认识不同植物的种子,初步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差别
2.能够知道不同植物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3.萌发对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喜欢做种子的实验
三、活动准备:常见的植物种子:苍耳、蒲公英、麻雀草等、ppt课件
四、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导入本节课《种子的萌发》
问:上次去秋游,我们带回了什么种子呢?利用实物,苍耳、蒲
公英、麻雀窝,引导幼儿发现种子,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要注
意对幼儿的保护。
2.幼儿找到种子,把其放进盘子里,认真观察其特征的不同。
问: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蒲公英为什么一吹就飞走了?
让幼儿迫不及待想了解。
3.打开PPT,讲解种子的传播方式,向幼儿说明:
蒲公英是风娃娃带着去游山玩水进行传播的、浑身长满刺的苍耳
和刺毛球是通过小动物传播的。
4.教师与幼儿共同交流总结。
五、活动延伸: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为下次进行植物种子教育的活动奠定基调,慢慢渗透对水系植物的讲解,引导其加深对植物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种子的萌发》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种子的萌发》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的萌发》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经验,他们对种子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种子内部的结构和发展过程不是很清楚。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观察和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种子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掌握探究种子萌发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
难点:理解种子内部的结构和发展过程,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种子、植物图片、实验器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颗种子,实验记录表格。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从种子变成植物的?让学生对种子的萌发产生兴趣。
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种子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让学生了解种子的外部和内部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种子的变化。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学生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回答,巩固对种子萌发条件的理解。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我们实验中研究的条件,还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拓展对影响种子萌发因素的认识。
种子的萌发教案
种子的萌发教案种子的萌发教案引言:种子是植物生长的起点,是自然界中的奇迹。
通过种子的萌发,我们可以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在教学中,设计一份种子的萌发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材料1. 鲜豆种子2. 湿纸巾3. 透明塑料袋4. 温水5. 温度计三、实验步骤1. 每个学生准备一颗鲜豆种子。
2. 将湿纸巾折叠成适当大小,将种子放在湿纸巾上。
3. 将湿纸巾包裹住种子,放入透明塑料袋中。
4. 在塑料袋上注明学生的姓名和日期,并记录下温度。
5. 将装有种子的塑料袋放置在温暖的地方。
6. 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四、实验观察1. 第一天:观察种子的外观和颜色,并记录下来。
2. 第二天:观察种子是否有发芽迹象,并记录下来。
3. 第三天至第七天:观察发芽的进展情况,并记录下来。
4. 第八天:观察种子是否长出了幼苗,并记录下来。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种子在湿润的环境下才能发芽。
2. 温度对种子的发芽有重要影响,适宜的温度能促进种子的发芽。
3. 种子在发芽过程中会长出根和幼苗。
六、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了解了种子的萌发过程,还培养了观察和实践能力。
他们通过观察种子的外观、颜色和发芽情况,学会了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
七、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温度条件进行实验,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有何不同。
2.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种子进行实验,比较它们的发芽时间和发芽率。
3. 学生可以将实验结果进行绘图,展示种子的发芽过程。
结语:通过这份种子的萌发教案,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引言:种子的萌发是植物生长的起点,也是植物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并掌握种子的萌发过程及影响因素。
本文将以种子的萌发为主题,设计一堂既有趣又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种子萌发的认知与理解。
第一部分:知识概述首先,为了让学生对种子的结构有基本了解,可以通过图示或示意图介绍种子的组成部分,如种皮、胚珠和营养贮藏组织。
同时,介绍不同类型植物种子的特点和功能,如有没有种子的植物,以及不同种类的种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实践探究在知识概述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种子的萌发过程。
1. 实验目的:了解种子的发芽条件和影响因素。
2. 实验步骤:a. 准备工作:提供一些常见的植物种子;准备一盆土壤、灯光和适量的水。
b.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种子进行实验。
c. 实验操作:每组在小盆里放入适量的土壤,埋入种子后轻轻浇水。
d. 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并记录每天种子的变化,注意观察发芽的速度和形态特征。
e. 数据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种子的发芽情况,学生可以总结发芽的必要条件以及影响发芽的因素。
3. 实验报告:每个小组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与讨论。
第三部分:知识应用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种子萌发的理解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1. 种子的保存:让学生了解种子保存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正确保存不同植物种子,以保证萌发率。
2. 种子的利用: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种子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食物、药物、油料等。
3. 种子发芽率的调查:通过调查家庭附近的植物,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植物种子的发芽率对植物繁殖的影响。
结论: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条件和影响因素,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践探究,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记录、总结和分析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精神。
《植物种子的萌发》教案设计种子萌发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教师姓名:XXX课程名称:生物学教学主题:植物种子的萌发教学目标:1.了解种子的构成和含义,以及种子萌发过程的基本原理。
2.明确种子萌发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和条件。
3.能够进行种子的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1.种子材料:豆子、小麦、玉米等。
2.实验器材:试管、移液管、酒精灯、显微镜等。
3.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一、引入教师出示种子图片,询问学生对于种子的认知。
通过询问,了解学生对于种子的了解程度。
二、输入新知1.通过PPT和图片讲解种子的构造、种子萌发过程的基本原理。
2.阐述种子萌发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并解释种子萌发的环境和条件。
三、实验探究1.实验1:观察种子的外部构造学生拿出豆子、小麦、玉米等不同种类的种子,通过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种子的外部构造。
观察种皮、胚珠、种脐等构造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
2.实验2:检验种子脱水的影响将5颗相同种类的种子分别放入5个试管中,其中1个试管中加入水,另外4个试管中不加水。
然后将这5个试管中的种子放在恒温架上,观察并记录下种子的萌发和根部生长的情况。
通过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到水分对于种子萌发的影响和重要性。
3.实验3:实验观察种子萌发的优化条件设置4组实验条件,分别是:室内恒温、阳光充足、适度潮湿、无阻挡。
将分别放置种子,并记录种子萌发的时间和生长的情况。
对比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差异。
四、总结和提高1.通过实验结果,观察到种子萌发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并掌握了种子萌发的基本原理和萌发需要的条件。
2.通过实验观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
五、课后作业1.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实验结果,并写出一篇实验报告。
2.通过图片或实物,找出更多的种子类型,并记录种子特征和萌发条件。
《种子的萌发》小学科学教学延伸活动
《种子的萌发》——小学科学教学延伸活动建平实验学校自然杨惠琴一.背景介绍:如今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实质是人才及教育的竞争,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并加大了科学课程的改革,尤其重视科学启蒙的教育。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将小学科学课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个课程标准还提出:科学教育要走向生活、走向创新。
在这样的要求下,科学教育已无法再局限于课堂有限的35分钟之内,科学教育必须寻求社会的参与和配合,而家长的参与是社会参与科学教育的关键之处,让家长参与到科学教学的延伸活动中。
打开课堂,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
二、教学过程21世纪,社会参与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采取各种形式沟通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而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与社会的关联最为紧密,它是社会的缩影。
因此家长参与教育乃至整个家庭参与教育是新世纪新教育的要求。
在课外开展的科学教学延伸活动更迫切的需要家长的参与。
例如在教科版《自然》2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一课中,有关的具体内容是:经历种子萌发的过程,观察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让学生种植一段时间,这当然不可能在35分钟内完成,也极难在学校里实施。
但是,如果我们让家长参与到种植活动中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我在学校布置种子的萌发与观察这个延伸活动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单: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得到了家长的关注和支持,在表格的设计上隐藏了家长之间对科学延伸活动参与度的竞争,使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从而取得了踏踏实实地开展了活动、家长积极支持科学教学延伸活动、教学内容得到落实、学科得到重视的综合效益。
三、反思:家长参与小学科学教学延伸活动的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时,有一个简洁而鲜明的观点,那就是“学校应当领导家庭”。
也正因为如此指导家长参与到小学科学教学延伸活动,就是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师的一项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使命。
《种子的萌发》教案
《种子的萌发》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设计对照实验;能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说出影响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难点】怎样设置对照实验。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播放“种子的一生”视频,设疑:种子一生的开始有什么奥秘呢?从而引出新课。
新课讲授提出问题师提出问题:一周之前我发给大家每人5粒菜豆种子,让你们体验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现在谁来描述一下你培养的过程?学生简要描述。
教师继续设疑:在你们培养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这个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谁来大胆作出几个假设?作出假设预设学生做出的假设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肥料……都有可能是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针对学生作出的假设,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几个非必需的条件。
继续设疑:“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温度?”这个假设表述准确吗?应该如何表述?制定实验方案教师首先以探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为例,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实验设计思路。
讨论提纲如下: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罐头瓶、吸水纸、标签,除此之外,你们还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呢?怎样探究温度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该组为对照组;一个为较低温度,该组为实验组) 这两组实验中,除了温度这一条件不同之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保证完全一样呢?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待如上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以探究小组为单位,每组选一个想要探究的条件,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
种子的萌发教案
种子的萌发教案教案题目:种子的萌发教案目标: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种子的萌发过程;3. 观察和记录种子的萌发变化。
教学准备:1. 种子(例如大豆、小麦等);2. 小刀和镊子;3. 湿润的棉花或纸巾;4. 透明塑料袋;5. 温水;6. 小课桌和显微镜。
教学过程:Step 1:种子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结构,如外皮、种皮、胚根和胚芽等。
2. 解释种子各部分的功能,如外皮保护种子,种皮保护胚芽,胚根吸收水分和养分,胚芽发芽等。
Step 2:种子的萌发过程(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的萌发过程,提问问题如下:a. 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b. 为什么种子要进行萌发?c. 种子如何利用自己的营养?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带领学生回答问题。
3. 说明种子吸收水分后,胚芽开始膨胀,并从种子中长出来,形成幼苗。
Step 3:观察种子的萌发变化(15分钟)1. 将棉花或纸巾浸湿,并放在透明塑料袋内。
2. 将种子放在湿润的棉花或纸巾上,并封好塑料袋。
3. 将塑料袋置于温暖的地方,并观察种子的变化。
4. 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变化,包括种子膨胀、胚芽出现等。
Step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领会种子的萌发过程,并总结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 学生分享并比较观察到的种子的萌发变化。
3. 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展开讨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己选取不同种类的种子进行观察和比较。
2. 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生长的适宜条件,如光照、温度、湿度等。
3. 引导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意义以及与其他植物繁殖方式的差异。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种子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2. 观察学生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和记录能力;3. 讨论学生的总结与思考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为了保证科学观察,学生的记录能力也很重要。
2024《种子的萌发》说课稿范文
2024《种子的萌发》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小学生物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结构和生长繁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种子的萌发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种子的萌发过程和条件。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关注,通过实践感受科学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种子的萌发过程。
难点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涉及到观察和实验的内容,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实践,引导他们探究种子的萌发过程;学法是体验式学习法,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种子萌发的奇妙过程。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和观察工具,如干燥的豌豆种子、容器、湿润的棉花、放大镜等,以便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实验。
我还准备了一些多媒体资料和图片,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我将通过一个小游戏来引入今天的课题《种子的萌发》。
我会向学生展示几颗种子并询问学生它们是怎样发芽的。
随后,我会讲解种子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并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
我希望通过这个引入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起他们对种子的兴趣。
2、观察实验我将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每组给予一些干燥的豌豆种子和一些湿润的棉花。
学生们将观察种子在湿润的环境下的变化,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我将引导学生关注种子的变化过程,例如种子皮的裂开、根的生长等。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亲身体验种子的萌发过程,加深对种子萌发的理解。
3、总结和归纳在观察实验结束后,我将让学生归纳总结种子的萌发过程和条件。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特点;2.了解种子的发芽条件;3.掌握种子的萌发过程;4.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准备:1.种子样本(豆类种子、瓜类种子、草本种子等);2.放大镜;3.酱油碟、纸巾、水等;4.彩色笔和纸。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颗发芽的种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讨论种子发芽的过程。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种子是如何发芽的呢?Step 2:观察实验(10分钟)将各种不同的种子样本分发给学生,并让他们仔细观察种子的外观和结构,并用放大镜观察种子表面。
每位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种子进行观察记录。
Step 3:种子的发芽条件(15分钟)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彩色笔和纸制作一张海报,介绍种子的发芽条件。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等资源进行查找和收集,然后绘制海报。
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种子的温度要求,光照条件,水分需求等。
完成后,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海报。
Step 4:实验验证(20分钟)让学生小组进行一项自主实验,验证种子的发芽条件。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种子,分别将种子放入两个酱油碟中,一个碟内加水,一个碟内不加水。
然后放置于不同的环境中,温度和光照条件相同。
学生需要记录每天的观察结果,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比较。
Step 5:分析实验结果(15分钟)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只有添加水的种子才能发芽?通过什么途径种子吸收水分?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种子发芽的时间和形态不同?Step 6:综合小结(10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让他们总结种子的萌发过程和条件。
然后提问学生,关于种子发芽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种子需要发芽?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有什么特殊的适应性?学生可以回答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Step 7:实践活动(15分钟)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种子,进行种植实践。
他们可以使用小花盆、土壤和种子,然后按照之前学习到的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管理。
《种子的萌发》教案1.doc
种子的萌发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5、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过程:引言:当你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天的大树时,你能想到些什么呢?教师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为背景,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体味这诗句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
俗话说:“一大之计在于晨,而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那么植物的一生从什么开始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
第一部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首先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描述培养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将种子放于疏松的土壤中,置于温暖处,每天浇点水,……”然后请学生思考并提出:“在这一过程中,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动脑,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或参照课本提供的资料做出假设,提出:“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
”之后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肥料”这个因素(因为种子本身有贮存养料的结构,种子的萌发不需要肥料。
)进而学生做出假设:“水、阳光、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那么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
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保证实验的条理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并且体现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教师先指导各实验小组先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做好分工);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的结果,准备组间交流);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负责;实验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种子的萌发教案
种子的萌发教案教案名称:种子的萌发教案目标: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学习种子的萌发过程;3. 观察和记录种子的萌发实验。
教学重点:1.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种子的萌发过程;3. 种子的萌发实验。
教学难点:1.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种子的萌发过程;3. 种子实验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准备:1. 果实中的各种种子;2. 水杯;3. 水;4. 小勺;5. 定时器。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通过富有情趣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颗水果的种子,询问学生这是什么,在哪里能找到它们。
接着,询问学生通过什么方式能让种子生长出植物。
引导学生发现种子的重要性,并导入“种子的萌发”这个话题。
Step 2:讲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讲解种子的外观、内部结构和功能,包括种皮、胚珠、胚乳等。
逐个解释它们的功能:种皮保护种子,胚乳储存养分,胚珠则发育成为植物。
Step 3:讲解种子的萌发过程(15分钟)根据所教学科的内容或实际情况,讲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解释种子在适宜环境下吸收水分、膨胀,萌发出根、茎和叶的过程,并将其分为浸泡、吸水、发芽和生长几个阶段进行讲解。
Step 4:进行种子萌发实验(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解释实验步骤,并布置实验任务: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2. 学生将各种种子放在水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观察并记录。
3. 学生使用定时器定时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对种子的萌发过程进行总结。
Step 5:小结教师总结种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实验结果。
Step 6:拓展延伸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为什么种子需要适宜的环境才能萌发?种子的萌发过程中有哪些影响因素?Step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如: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不同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种子的萌发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种子的萌发教案科学
种子的萌发教案科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种子的结构和萌发过程,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难点: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内容:1.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2. 种子的萌发过程3. 种子萌发的条件4. 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引发学生对种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学习:学生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和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探讨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实验:设计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如水分、温度、光照等因素。
4. 讨论:学生进行实验后,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总结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
5. 总结:老师对种子的萌发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强调保护环境,保护种子的重要性。
五、教学手段:1. 实物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和已经萌发的种子。
2. 实验器材:玻璃试管、种子、水、温度计等。
3. 多媒体教学:播放种子萌发的视频,辅助学生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六、作业布置:设计一份小实验,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种子,探究不同因素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并记录实验数据。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种子的萌发过程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的萌发》——小学科学教学延伸活动
建平实验学校自然杨惠琴
一.背景介绍:
如今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实质是人才及教育的竞争,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并加大了科学课程的改革,尤其重视科学启蒙的教育。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将小学科学课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个课程标准还提出:科学教育要走向生活、走向创新。
在这样的要求下,科学教育已无法再局限于课堂有限的35分钟之内,科学教育必须寻求社会的参与和配合,而家长的参与是社会参与科学教育的关键之处,让家长参与到科学教学的延伸活动中。
打开课堂,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家庭。
二、教学过程
21世纪,社会参与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采取各种形式沟通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而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与社会的关联最为紧密,它是社会的缩影。
因此家长参与教育乃至整个家庭参与教育是新世纪新教育的要求。
在课外开展的科学教学延伸活动更迫切的需要家长的参与。
例如在教科版《自然》2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一课中,有关的具体内容是:经历种子萌发的过程,观察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让学生种植一段时间,这当然不可能在35分钟内完成,也极难在学校里实施。
但是,如果我们让家长参与到种植活动中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我在学校布置种子的萌发与观察这个延伸活动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单:
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得到了家长的关注和支持,在表格的设计上隐藏了家长之间对科学延伸活动参与度的竞争,使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从而取得了踏踏实实地开展了活动、家长积极支持科学教学延伸活动、教学内容得到落实、学科得到重视的综合效益。
三、反思:家长参与小学科学教学延伸活动的途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时,有一个简洁而鲜明的观点,那就是“学校应当领导家庭”。
也正因为如此指导家长参与到小学科学教学延伸活动,就是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师的一项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使命。
1、通过宣传,使家长了解科学教育的意义
科学教师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与帮助下,通过家校联系本、家长会、家庭访问等各种途径与家长沟通信息,目的是要让家长了解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课程。
2、通过各种活动引领家长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点科学教师都知道。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但这一点未必每个家长都了解。
因此,要让家长参与到小学科学教学延伸活动中来,还要让家长了解孩子学习科学的方法,只有家长也经历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才能在参与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通过设计使家长乐意参与小学科学教学延伸活动
其实家长与孩子一起从事轻松而又愉快的学习活动,一方面孩子学到了许多,另一方面又密切了亲子关系,是一举两得的。
关键是家长要认同这些学习活动,可能科学教师设计科学教学延伸活动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把这些教学延伸活动设计得“轻松而又愉快”,让每一次家长参与活动都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环境中进行,使他们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以亲子活动为形式设计好科学教学延伸活动。
4、通过评价使家长参与小学科学教学延伸活动得以良性循环
评价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家长已经参与了延伸活动使评价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家长、孩子、教师都参与到评价中来,形成了互评的关系,从评价上不仅观察得到学生的表现,也能看出家长的作用。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评价,给家长相应的表扬,以进一步激发家长对科学教学延伸活动的热情。
家长参与科学教育,参与科学教学延伸活动是新世纪科学教育的需要,是提高孩子科学素养的捷径。
积极倡导家庭成员参与到孩子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中来。
但在家长参与科学
教学延伸活动只是刚刚迈出了一小步,在教学方式、方法还有待完善。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最完美的学习。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