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新生轴突中微管的构建形式
微管
微管(microtubule)综述微管(microtubule)是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由微管蛋白(tubulin)组装成的长管状细胞器结构,平均外径为24nm,通过其亚单位的组装和去组装能改变其长度,对低温、高压和秋水仙素敏感。
细胞内微管呈网状或束状分布,并能与其它蛋白共同组装成纺锤体、基粒、中心粒、鞭毛、纤毛、轴突、神经管等结构,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
(一)成分微管由两种类型的微管蛋白亚基,即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组成,它们的氨基酸顺序已经测定,α-微管蛋白含450个氨基酸残基,其分子量为50kD,β-管蛋白含455个氨基酸,α-和β-微管蛋白均含酸性C末端序列。
除极少数例外,如人的红细胞,微管几乎存在于从阿米巴到高等动植物所有真核细胞胞质中,而所有原核生物中没有微管。
微管蛋白分子在生物进化上可能是最稳定的蛋白分子之一。
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形成微管蛋白异二聚体,是微管装配的基本单位。
微管蛋白二聚体含有鸟嘌呤核苷酸的两个结合位点,二价阳离子亦能结合于微管蛋白二聚体上。
此外,微管蛋白二聚体上具有一个秋水仙素结合位点,一个长春花碱结合位点。
(二)形态微管是由微管蛋白二聚体组装成的长管状细胞器结构,平均外径为24nm,内径15nm,微管壁由13根原纤维排列构成,在横切面上,微管呈中空状,微管壁由13根原纤维排列构成(图9-10,图9-11)。
微管可装配成单管,二联管(纤毛和鞭毛中),三联管(中心粒和基体中)。
细胞内还存在一些微管附属结构,如纤毛或鞭毛中的动力蛋白臂等,微管附属结构的功能有:(1)稳定微管;(2)构成微管间的连接,使微管成一定的排列;(3)使微管与其它结构,主要是膜结构相连接;(4)产生力。
(三)装配1.装配过程所有微管遵循同一原则由相似的蛋白亚基装配而成,主要装配方式是:首先,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形成长度为8nm的αβ二聚体,αβ二聚体先形成环状核心(ring),经过侧面增加二聚体而扩展为螺旋带,αβ二聚体平行于长轴重复排列形成原纤维(protofilament)。
微管的解聚 轴突
微管的解聚轴突
微管的解聚和轴突的再生是神经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微管是由微管蛋白组成的细长丝状结构,它们在神经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维持神经元的形态和运输物质。
轴突是神经元的长突起,它们负责将电化学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在神经系统中,微管的解聚通常发生在神经元的受损或死亡之后。
当神经元受到损伤时,微管蛋白会分解成更小的片段,这些片段可以被重新利用或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神经元清除受损的微管,并重新形成健康的微管结构。
在轴突的再生过程中,微管的解聚也非常重要。
当轴突受到损伤时,它们会重新生长出新的突起。
在这个过程中,旧的微管需要被分解并重新利用,以便形成新的微管结构。
这些新的微管可以帮助轴突生长出新的突起,并重新连接至其他神经元。
总之,微管的解聚和轴突的再生是神经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它们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并且对于维持神经系统的健康和功能非常重要。
轴突
2、弥漫性轴突损伤:脑白质神经束有小的卵圆形限局性异常,较多见。由于损伤的剪应力作用于轴突,使之 受牵拉而功能丧失,传递冲动的功能被阻断。一般不伴有骨折、脑挫伤或颅内压增高,但可引起昏迷起
目录
01 概述
03 与相关的疾病
02 的解剖结构及其作用
轴突,自神经元发出的一条突起。轴突的长度在不同类型的神经元中可以相差悬殊,长者可达一米以上,短 者仅在胞体周围。轴突内的细胞质称轴浆,除不含尼氏体外,与胞体相似。轴突即使很长,除近末梢处之外,其 粗细亦是均匀一致的。轴突以直角发出侧支。轴突在近终末处反复分支,末端在中枢内可形成终扣或终足,与另 一神经元的表面形成突触;在周围部可终于各种类型的神经末梢器官。轴突传递自神经元发出的冲动。
的解剖结构及其作用
轴突:所有的神经元都只有一个轴突,从细胞体发出后,其起始部呈圆锥状,称为轴丘,其余全长粗细较恒 定。细长,表面光滑,分支少,一般仅发出少数侧支,与轴突呈直角。末端分支较多,称为终末分支。轴突末端 与其它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形成突触或直接到达效应器。轴突的长短与神经元的种类有关,短的仅数微米,长的 可达1米以上。轴突与树突的主要不同点,除了形态和传导冲动的方向不同外,在光镜下观察,轴突内不含尼氏小 体。轴突的胞膜称为轴膜,其上除个别部位以外,一般没有递质的受体。轴突终末分支的末端有许多含神经递质 的小泡,称为突触小泡。轴突内的胞质称为轴浆,其中无核糖体,因而不能制造蛋白质。轴突内的神经丝和微管 不断更新,这些新的结构不断在胞体内形成后进入轴突内,旧的结构不断在轴突的末梢分解。神经丝和微管在轴 突内构成网架,从轴丘开始不断地向轴突末端方向移动,称为轴质(轴浆)流动,参与轴突内的物质运输。
细胞生物学第七章总结
第七章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第一节微管真核细胞中细胞骨架成分之一。
是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组成的中空柱状结构。
还能装配成纤毛、鞭毛、基体、中心体、纺锤体等结构,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细胞分裂等。
微管蛋白与微观的结构存在:所有真核细胞,脊椎动物的脑组织中最多。
直径:24-26纳米中空小管基本构件:微管蛋白α、β异二聚体。
13根原纤维合拢成一段微管。
极性:增长快的为正端,另一端为负端。
(与细胞器定位分布、物质运输方向灯微管功能密切相关)γ微管蛋白:定位于微管组织中心,对微管的形成、数量、位置、极性的确定、细胞分裂有重要作用。
存在形式:单管(存在于细胞质,不稳定)、二联管(AB两根单管构成,主要分布于纤毛和鞭毛)、三联管(ABC三根单管组成,分布于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基体中)一、微管结合蛋白碱性微管结合区域:明显加速微管的成核作用。
酸性突出区域:决定微管在成束时的间距大小种类:MAP-1,MAP-2,MAP-4,tau不同的微管结合蛋白在细胞中有不同的分布区域:tau只存在于轴突中,MAP-2则分布于胞体和树突中。
三,微管的装配的动力学装配特点:动态不稳定性装配过程:1、成核期(延迟期)α和β微管蛋白聚合成短的寡聚体结构,及核心的形成,接着二聚体再起两端和侧面增加使其扩展成片状带当片状带加宽至13根原纤维时,即合拢成一段微管。
是限速过程。
2、聚合期(延长期)细胞内高浓度的游离微管蛋白聚合速度大于解聚速度,新的二聚体不断加到微管正端使其延长。
3、稳定期(平衡期)胞质中游离的微管蛋白达到临界浓度,围观的组装与去组装速度相等(一)微管装配的起始点是微管组织中心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称为微管组织中心。
作用:帮助大多数细胞质微管装配过程中的成核。
γTuRC:刺激微管核心形成,包裹微管负端,阻止微管蛋白的渗入。
可能影响微管从中心体上释放。
中心体:包括中心粒,中心粒旁物质。
间期位于细胞核的附近,分裂期位于纺锤体的两极。
细胞轴突的生长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细胞轴突的生长及其相关机制研究细胞轴突是神经元细胞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构,它的主要功能是将细胞体内的电信号传输到目标神经元的细胞体内,通过这种方式,神经元之间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高效的信息传递。
然而细胞轴突的生长过程却是个非常神秘的过程,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对其生长机制的研究一直非常感兴趣。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细胞轴突的生长过程及其相关机制。
1. 细胞轴突的生长过程细胞轴突的生长过程一般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伸出过程,第二个是分支过程。
伸出过程通常是由一个生长锥(Growth cone)实现的,生长锥位于细胞轴突前端,负责向外释放一系列的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能够帮助生长锥向正确的方向伸出,并且在特定的区域当中引导轴突发展。
此外,生长锥同样可以通过对细胞外基质(ECM)的黏附来引导轴突的生长方向。
在生长锥的运动过程中,异常调控的生长锥可能会走向错误的方向,导致细胞轴突生长异常或者停滞。
在生长阶段结束后,细胞轴突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分支阶段。
分支过程的具体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但是据研究者们的观测,细胞轴突的分支过程似乎也与生长锥有着很大的关系。
研究人员在小鼠的海马神经元上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一些实验通过人为干扰生长锥来探究生长锥与细胞轴突分支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明,在生长锥发生任何变化之前,细胞轴突是不会发生分支的。
细胞轴突的生长过程需要大量的能量和物质支持,其中最重要的物质就是微管蛋白。
微管蛋白是一种大分子结构,能够帮助细胞轴突获得足够稳定的力来保证生长锥的前行,同时它也可以通过内部修复机制来维持微管蛋白的稳定性。
2. 细胞轴突生长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各种疾病,其中一些疾病导致了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过度死亡,这些疾病的直接结果就是烈性笔直饮麻痹(ALS)。
细胞轴突的缺陷被认为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途径包括:(1)细胞轴突氧化过度:细胞的过度氧化可能会导致细胞轴突内部的微管蛋白氧化,从而导致细胞轴突生长停滞或者异常。
神经元轴突生长锥的形态和刺激机理研究
神经元轴突生长锥的形态和刺激机理研究神经元的轴突生长锥是神经元进行生长和形成突触的关键结构。
它在神经发育和再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此,对神经元轴突生长锥的形态和刺激机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轴突生长锥的形态研究神经元轴突生长锥是由微管、微丝和细胞质内蛋白负责构成的。
其形态结构中心是微管,由多个微管组成。
微管通过固定在细胞膜下的微丝运动向外推动,达到轴突的生长和延伸。
同时,每个微管由双头马达蛋白和尾部蛋白支持,马达蛋白负责通过氧化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控制微管的动力学,尾部蛋白则调节轴突生长锥内微管的布局。
此外,细胞质内蛋白也可以影响轴突生长锥的形态,通过调节其内部微管的分布、长度和稳定性来控制轴突生长锥的形态。
轴突生长锥的刺激机理研究为了控制或促进轴突生长锥的发育和形态,生物体必须通过不断的刺激来产生反应。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轴突生长锥的形态和发育,包括化学和力学因素。
化学因素:神经元轴突生长锥被发现能够对多种化学物质产生反应,这包括神经因子、化合物、酶和细胞因子等等。
例如,神经因子BDNF能够通过调节受体激活的分子信号通路,影响轴突生长锥的生长和形态。
此外,草酸、酮和小分子化合物等分子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促进轴突生长锥的形态发展。
力学因素:轴突生长锥的力学环境也是影响轴突生长的重要因素。
例如,轴突生长锥内部的结构和发育受物理-化学微环境的影响。
此外,轴突生长锥需要在体内完成一系列的力学功能,因此外部压力也会影响轴突生长锥的形态和发育。
结论总的来说,神经元轴突生长锥的形态和刺激机理的研究对神经元发育和再生中的生物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目前对于轴突生长锥的形态和刺激机理研究还远远不够,但是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在化学因子还是力学因素方面,我们都可以逐渐完善它们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神经元发育和再生。
微管细胞骨架的构成
微管细胞骨架的构成关键词:细胞库菌株培养中心 atcc 北纳细胞网微管(MT)是由13条微管原纤维组成的中控管。
每一条原纤维都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二聚体首尾相接形成西昌的纤维,13条这样的微管蛋白异源二聚体形成的原纤维螺旋盘绕形成微管的壁,以此作为微管支撑骨架(图1-2 B)。
两个微管蛋白亚基均含有一个结合的GTP(三磷酸鸟苷),核苷酸结合带位于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亚基的接触面,因此这样的GTP相当稳定。
然而,在β-微管蛋白亚基上的GTP是暴露在外的,所以极易被水解为GDP。
一旦β-微管蛋白变为GDf,结合方式,微管蛋白装配就被阻断并发生解聚(Fischer 2007)。
通过免疫荧光定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能够看到固定化细胞里的微管,这种方法不利于研究在活细胞里微管的运动,然而有了绿色荧光蛋白(GFP)后,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在酿酒酵母的间期细胞里,短的微管蛋白与细胞核结合,并且它们的生长方向朝向皮质层,皮质层端的收缩引起了细胞核的短距离移动。
一旦细胞进入了分裂周期,这种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
核的纺锤体分开,细胞器移向核的两极并且使纺锤体微管聚集。
此外,纺锤体产生细胞质微管,介导微管-皮层的相互作用。
在粟酒裂殖酵母的间期细胞里包含有许多细胞质微管,它们横跨了整个细胞,可以追踪细胞末端标记蛋白,并在这个酵母细胞中决定生长的向性。
在丝状真菌中,GFP标记微管的研究首先在构巢曲霉中进行。
微管是一种不具有延展性的结构,它们的向性主要取决于真菌细胞的形状。
因此,它们大都与生长轴平行。
构巢曲霉的微管生长速率大约14μm/min,到达皮质层后,停留一段时间再被催化降解.降解时微管以30μm/min的速度收缩,也会一路解聚直到微管组织中心(MTOC),或是在微管到达MTOC之前发生再一次延伸。
Sampsorl 和Heath(2005)的发现略有不同,他们观察到微管碎片也可以向菌丝顶端滑动。
Freitag等(2004)和Mourifio-Perez等(2006)在粗糙脉孢菌和构巢曲霉中,对更多的细节进行了分析。
神经元轴突中微管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神经元轴突中微管的动力学机制研究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负责神经信号的传递。
其中,神经元轴突是神经元中最长的突起,从细胞体一直延伸到末梢,主要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而轴突中的微管则是轴突结构中最基本的贡献者之一,在轴突运输、逆转运动和动态稳定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微管是细胞内的一种细胞骨架结构,它是由α/β- 聚谷蛋白二聚体组成的管状结构。
微管在细胞内的运输以及细胞分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轴突微管的加速运动是实现神经元突起运输的机制之一,微管通过和动力蛋白相互作用,完成了运输物质的移动。
此外,微管在轴突运动的逆转和舞动中也具有关键作用。
研究显示,轴突微管的动态组装和解聚是细胞运输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在轴突中起作用的微管相关细胞骨架调控蛋白。
比如,MAP2是一种明显增强轴突微管稳定性的蛋白。
Kinesin在轴突中负责向外运输细胞器、蛋白质和RNA。
Dynein是负责逆转运动,将物质从轴突末梢向细胞体反向运输的分子马达。
这些细胞骨架中的蛋白通过各种机制保证了轴突微管在细胞运输、逆转运动和动态稳定性方面的功能。
除此之外,近年来一些研究还发现微管在神经元发生时的巨大作用。
神经元发生(即神经元成熟的过程)是一个细胞极化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分子事件控制的,其中包括微管的重要作用。
在神经元分化重要的摇摆过程中,微管可能通过影响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Aurora-A)等分子的转录和翻译来影响神经元极化的质量和时间。
综上所述,轴突微管在神经元运输、逆转运动和动态稳定性、神经元分化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和不同的骨架蛋白的相互作用来完成其各项功能。
对其动力学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神经元轴突微管动力学机制的真相,有望为未来的神经科学研究带来重要贡献。
微管参与组成的结构
微管参与组成的结构嘿,朋友!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你正漫步在一个神秘的生物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像是一个巨大的谜题等待你去解开。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神秘世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微管参与组成的结构。
在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有一群“小工人”在默默地忙碌着。
其中,微管就是这些“小工人”中的一员,它们参与组成了各种各样至关重要的结构。
就说我们的神经细胞吧,那些长长的像电线一样的轴突,能够快速地传递信息,让我们的大脑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你知道吗?这可少不了微管的功劳。
微管就像是轴突里的“铁轨”,为传递信息的物质提供了一条快速通道。
要是没有微管,信息传递不就像在没有轨道的荒野上奔跑,磕磕绊绊,没准还迷路了呢!再看看我们细胞分裂的时候,那场面,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
染色体在舞台中央翩翩起舞,而微管就像是幕后的导演,指挥着染色体的移动和分离。
如果微管这个“导演”不在场,这场舞蹈恐怕就要乱套啦,细胞分裂也会出大问题。
还有啊,我们身体里的纤毛和鞭毛,它们就像小小的船桨,帮助细胞在液体中自由移动。
微管在这里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船桨的骨架,支撑着纤毛和鞭毛的运动。
你能想象如果这些“船桨”没有了骨架,还怎么推动细胞前进吗?微管参与组成的结构,就像是一座精巧无比的建筑中的关键梁柱。
它们虽然微小,却起着支撑和引导的巨大作用。
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大工厂,每个细胞都是一个忙碌的车间。
而微管,就是这个车间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虽然不引人注目,却在幕后默默地工作着,保证着整个工厂的正常运转。
当我们运动时,当我们思考时,当我们感受着这个世界的美好时,微管都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它们参与组成的结构,如同看不见的英雄,为我们的生命活动保驾护航。
所以说,微管参与组成的结构实在是太重要啦!它们是生命的精巧设计,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神奇礼物。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份礼物,保护好我们身体里这个微小而又神奇的世界。
微管微丝中间纤维的组装过程
微管微丝中间纤维的组装过程微管微丝是一种细胞质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装过程主要包括微管和微丝的核形成过程、微管和微丝的再排列、微丝的交联以及微管和微丝的排列调节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微管微丝中间纤维的组装过程。
首先,我们来看微管和微丝的核形成过程。
微管主要由α、β二聚体组成,而微丝则是由聚合的肌动蛋白分子组成。
微管的核形成一般通过核形成中心(MTOC)来实现,MTOC主要由γ-谷氨酸酰化酶(γ-TuRC)组成,它是微管核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催化剂。
在细胞中,γ-TuRC通常定位在细胞质中,呈现出一个独特的环形结构。
当微管的核形成开始时,γ-TuRC通过与α、β二聚体结合,形成新的微管的起始核(nucleation seed)。
然后,这些起始核快速聚合形成一个或多个微管。
微丝的核形成过程则主要是通过肌动蛋白的聚合实现的。
在细胞中,肌动蛋白均为G-肌动蛋白形态。
当环境刺激或相关蛋白的作用下,G-肌动蛋白缓慢地聚合成链状的F-肌动蛋白,进而形成肌动蛋白微丝。
接下来,我们来看微管和微丝的再排列。
微管和微丝在细胞中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排列,而是根据细胞的需要有序排列成不同的形态。
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相关的调节因子来实现的。
例如,在细胞中,微管由中心体向外辐射生长,形成放射状的结构。
这是由于中心体周围的微管聚集在一起,利用蛋白复合物的纺锤体相关蛋白(spindle-associated proteins)和辅助蛋白(accessory proteins)的作用,将微管定向聚合和稳定。
而微丝则可以通过肌动蛋白交联蛋白(cross-linking proteins)的作用,形成网状结构或厚壁丝带状结构。
这些重新排列的过程会使微管和微丝在形态上更好地适应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需求。
最后,微管和微丝的排列调节也是微管微丝组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细胞内部会有一系列的细胞骨架相关蛋白,它们可以调节微管和微丝的排列。
例如,微管相关蛋白(MAPs)可以通过与微管的动力学调节微管的排列和组织,从而影响细胞的运动、分裂和形态稳定等。
细胞分裂中微管运动的生物化学机制
细胞分裂中微管运动的生物化学机制细胞分裂是细胞生物学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它使得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从而实现生物体生长和修复组织的功能。
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微管的运动是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细胞的准确分裂的必要条件。
那么细胞分裂中微管运动的生物化学机制又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微管的结构及其在细胞中的作用。
微管是细胞质骨架的一部分,由α、β两种微管蛋白亚基组成,其中α微管蛋白是稳定的,而β微管蛋白则是动态的。
微管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扮演两个重要的角色:一是形成分裂纺锤体,该纺锤体带动染色体在细胞质中移动,从而实现等分分裂;二是形成纤维鞘,作为细胞分裂时的刚性支架。
细胞分裂中,微管变动的生物化学机制由两种蛋白质协同完成:一是微管蛋白,这是微管的主要结构蛋白,另一种则是被称为微管相关蛋白(MAP)的一类蛋白质。
这两类蛋白质在微管稳定性、微管长短和微管细胞定位等方面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微管稳定方面,MAPs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微管蛋白能够自组装成微管,但它们是动态的且不稳定。
MAPs的加入补偿了微管蛋白结构的不足,从而形成稳定的微管。
例如,Tau蛋白就是MAP的一种,它在神经元中存在,并将微管稳定在轴突中。
在微管长度调控方面,微管蛋白和MAPs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管蛋白核心向心性蛋白(KINESIN)和向心性动力蛋白(DYNEIN)会在微管蛋白末端和亚末端,分别将微管推进或拖曳。
而MAPs则通过许多分子机制控制微管长度和运动方向。
在纺锤体形成期间,Amazon-1/ XMAP215 这种蛋白可以将α螺旋桨送到β微管蛋白并扩展纤维。
这将导致新的β微管蛋白单元以一个有序的方式添加到微管结构中,并推进纺锤体形成。
在微管的细胞定位方面,MAPs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消旋蛋白 X 有助于微管产生右旋性,帮助纺锤体结构在细胞质中的正确排列,确保等分分裂的发生。
MARCKS蛋白的 N 端含有相互作用的序列,可以与一组电荷相反的膜磷脂肌醇二磷酸(PIP2)结合,从而导致纺锤体和染色体的聚集在特定位置上。
简述细胞内微管形成过程
简述细胞内微管形成过程
细胞内微管是由微管蛋白亚基组成的细长管状结构,是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参与细胞形态维持、细胞分裂和物质运输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下面是细胞内微管形成的基本过程:
1.微管蛋白亚基的合成:细胞内微管由微管蛋白亚基组成,微管蛋白亚基由α、β和γ三种亚基组成,其中α和β亚基构成微管的负极,γ亚基则是微管的辅助因子。
微管蛋白亚基的合成和组装是微管形成的基础。
2.微管蛋白亚基的聚集:微管蛋白亚基在细胞质中聚集形成初级微管,初级微管进一步聚合形成次级微管,最终形成完整的微管。
这个过程需要一系列蛋白质的参与,包括动力蛋白、动力蛋白结合蛋白、微管结合蛋白等。
3.微管的定向生长:微管的定向生长是由动力蛋白和动力蛋白结合蛋白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动力蛋白是一种运动蛋白,能够沿着微管滑动,而动力蛋白结合蛋白则能够将动力蛋白固定在微管上,促进微管的定向生长。
4.微管的稳定化:微管的稳定化是微管形成的最后一步,它需要微管结合蛋白的参与。
微管结合蛋白可以与微管相互作用,稳定微管的结构,防止微管的降解和重组。
总之,细胞内微管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蛋白质的协同作用,包括微管蛋白亚基、动力蛋白、动力蛋白结合蛋白、微管结合蛋白等。
这些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是微管形成和功能维持的关键。
动物细胞中微管的调控与组织形态发育
动物细胞中微管的调控与组织形态发育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组成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为了实现生命的各种功能,细胞需要不断进行形态改变,进行有序运动,这就需要在细胞内部形成一套复杂的细胞骨架结构。
微管是细胞骨架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微管的动态变化来控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发育。
微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微管是一种由蛋白质聚合体组成的细胞骨架结构,主要由αβ-管蛋白组成。
αβ-管蛋白是一种长圆柱形的蛋白质,其内部形成一个管状结构,多个αβ-管蛋白可形成一个微管。
微管通常呈管状,直径约为25纳米。
微管具有极强的抗张力和压缩力,可承受细胞内外部各种力的作用,维持细胞的形态和稳定性。
微管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持细胞形态和稳定性:微管可使细胞具有可塑性和动态性,能够随着细胞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形态。
2. 细胞分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参与了纺锤体的形成和分裂,是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结构。
3. 运输物质:微管可作为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主要通道,通过内聚运输和动力运输等方式,在细胞内部完成物质的传递和分配。
4. 运动功能:微管可控制细胞内部的定向运动和随机运动,促进细胞与其它细胞或外界环境的互动。
微管的动态变化与调控微管的动态变化是受多种蛋白质调控的。
其中,微管聚合蛋白MTOC(微管有丝分裂分界点)是微管动态变化中的核心调控蛋白,可影响微管的聚合和解聚,从而影响微管的长短和数量。
此外,还有一些微管相关蛋白,如微管动力蛋白、微管联结蛋白,也可对微管的动态变化产生影响。
在细胞内部,微管的动态变化可分为聚合和解聚两个过程。
聚合过程中,MTOC通过控制αβ-管蛋白的聚合和排列方式,将微管的数量和方向进行调控,使其能够向特定方向生长。
而解聚过程中,微管聚合和解聚的速度可平衡,从而使微管数量和长度能够维持在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微管的动态变化与组织形态发育微管的动态变化不仅影响单个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也影响到整个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发育。
发育生物学中的轴突引导和突触塑造机制
发育生物学中的轴突引导和突触塑造机制引言发育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的科学,轴突引导和突触塑造是发育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轴突引导和突触塑造机制实际上就是指神经元的发育,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神经元的生成和发育过程。
第一部分:神经元的生成与发育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轴突连接成神经回路,形成神经网络。
神经元的生成和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精细的过程,它包括细胞增殖、迁移、定位、分化、突触形成和维持等多个方面。
神经元的生成始于胚胎早期,神经原始细胞从神经上皮中分化出来。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原始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和迁移,将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形成神经网络。
神经元的形成需要遵循特定的模式,一旦出现错误就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异常功能或疾病。
第二部分:轴突引导机制轴突引导是神经元发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指的是轴突从神经元体向外延伸并沿特定的路径生长,达到相应的目的区域。
比如,在大脑皮层中,轴突需要生长到对应的大脑区域,才能完成相应的信号传递。
轴突引导受到内源性因素和外部信号的影响,比如轴突生长锥会受到对抗性洗脑因子、吸引性诱导因子等影响。
此外,神经元中的微丝和微管等胞骨架蛋白,也会影响轴突的生长方向和形态。
第三部分:突触塑造机制神经元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传递信号的地方,它们有助于神经质的生成和增强。
突触的活动可以塑造神经网络的形态和功能,为神经元建立适当的连接提供基础。
突触塑造机制包括突触形成和突触可塑性两部分。
突触形成是指在神经元间建立新连接,而突触可塑性是指调整现有连接的强度和性质,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学习需要。
突触可塑性是一种相对灵活的机制,它可以在神经元成熟时调整连接,为大脑功能的可塑性提供了基础。
结论发育生物学中的轴突引导和突触塑造机制,是神经元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神经元的生成和发育需要遵循特定的模式,并受到内源性和外部信号的影响。
通过了解神经元发育过程中的这些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疾病,从而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改善提供基础。
第九章 细胞骨架-微管
• 中心体作为微管 组织中心合成微 管.
细胞分裂时产生收缩 环
•着丝粒及其与微管的连结:
•着丝粒:染色体在主缢痕处的分化区段。分为3 个结构区(如图):动粒(染色体表面以蛋白质 为主的微管附着结构,即与微管联结的部位), 着丝粒中部区,配对区 •高等真核细胞中,着丝粒的主要成分是高度重 复的卫星DNA,5%-10%;着丝点DNA结合蛋白,胞 质动力蛋白,马达蛋白,钙调蛋白等;表明了动 粒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复杂化。 •着丝粒在体外表现出聚集装配微管的能力;在 体内,动粒微管是通过捕获从纺锤体极组装伸出 的微管得到的。
E-site
N-site
• The function of GTP-tubulin cap
• GTP hydrolysis is not required for microtubule assembly, WHY?
• Antimitosis drugs
The Orientation of Microtubules in a Cell
• 染色体的运动:
• 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的动粒出现并成熟 ,核膜崩解,微管进入核区;染色体一侧 的动粒捕获从纺锤体极伸出的微管,形成 侧位连结;并由胞质动力蛋白介导,沿着 微管的侧面向极的方向滑动。由于极区微 管密集,这一运动使动粒更容易获得更多 的微管。这些微管与动粒形成端位连结, 并通过在动粒一端的聚合延伸而推动染色 体向纺锤体中部移动。同时另一侧姐妹染 色单体上的动粒也与来自另一极的微管结 合。
• 涉及2类马达蛋白:kinesin、
dyenin,需ATP供能。
• Kinesin发现于1985年,由
两条轻链和两条重链构成,
向微管(+)极运输小泡 。
驱动蛋白
微生物学理论指导:微管简述
微管(Microtubule)可在所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存在,除了红细胞(红⾎球)外,所有微管均由约55kD的α及β微管蛋⽩(tubulin)组成。
它们正常时以β⼆聚体形式存在,并以头尾相连的⽅式聚合,形成微管蛋⽩原纤维(protofilament),⼀般由13根这样的原纤维构成⼀个中空的微管,直径22~25nm.少数变异的微管如线⾍等所有的则有其他数⽬的原纤维。
微管确定膜性细胞器(membrane-enclosed organelle)的位置和作为膜泡运输的导轨。
微管是细胞⾻架的架构主⼲,并也是某些胞器的主体,例如中⼼粒(centriole)就是由9组3联微管组成的构造,⽽真核⽣物的纤⽑(cilium)与鞭⽑(flagellum)也是由以微管为9+2结构,即由9个⼆联微管和⼀对中央微管构成,其中⼆联微管由AB两个管组成,A管由13条原纤维组成,B管由10条原纤维组成,两者共享5条。
A管对着相邻的B管伸出两条动⼒蛋⽩臂,并向鞭⽑中央发出⼀条辐。
基体的微管组成为9+0,并且⼆联微管为三联微管所取代,结构类似于中⼼粒。
组成的轴丝(axoneme)为主体。
从各种组织中提纯微管蛋⽩可以发现还存在⼀些其他蛋⽩成分(5%-20%),称之谓微管相关蛋⽩(microtube associated proteins MAPs)。
这些蛋⽩具有组织特异性,表现出从相同αβ⼆聚体聚合形成的微管具有独特的性质,已从⼈类不同组织中发现了多种α及β微管蛋⽩,并追踪微管基因表现出部分基因家族,某些基因被认为是编码独特的微管蛋⽩。
微管形成的有些结构是⽐较稳定的,是由于微管结合蛋⽩的作⽤和酶修饰的原因。
如神经细胞轴突、纤⽑和鞭⽑中的微管纤维。
⼤多数微管纤维处于动态的聚合和灾变(⼀种突然的,迅速的,⼀般不可逆转的分解)状态,这是实现其功能所必需的性质(如纺锤体)。
与秋⽔仙素(colchicine)结合的微管蛋⽩可加合到微管上,并阻⽌其他微管蛋⽩单体继续添加,进⽽破坏纺锤体的结构,长春花碱具有类似的功能。
简述微管的组装过程
简述微管的组装过程在生物工程技术中,微管是运载蛋白质进行定向转运的主要结构,微管在细胞内的结构、分布与运输方式对细胞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说,微管对于维持细胞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微管是一种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人工合成微型蛋白质。
它由7条肽链组成一个双螺旋结构,每个双螺旋上含有2-5个微管蛋白分子,故一般称为“微管蛋白”或“微管”。
微管的化学本质是具有二级结构的碱性氨基酸。
1。
形成微管及微管蛋白微管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
一般认为,它是在高度极性和疏水的溶液中,由2个相邻的碱性氨基酸微管蛋白以α-螺旋和β-折叠的形式首先形成短直径的微管小段( 1-2nm),然后,随着微管逐渐伸展,通过脱水缩合形成两个完整的微管,最后成为特殊的二聚体。
微管在各种溶液中的结构通常比较稳定,其二级结构并不会发生改变。
由于微管表面积较大,与周围环境间形成了很强的氢键作用,在溶液中,能够保持高度的溶胀性,但在空气中则会失去这种特性而使溶胀性降低,进而被破坏。
因此,可将空气看作是微管的“紧张力场”。
如果周围环境中的溶剂不是水而是脂肪类或氨类等易挥发性的溶剂时,微管就会被逐渐地溶解或被破坏,从而引起细胞内微管的减少,甚至出现断裂。
因此,微管是“微孔堵塞”的主要形式。
2。
微管的分布及运输微管分布于细胞膜外,微管主要靠在小沟内弯曲实现跨膜的移动。
一个膜孔对应于一个微管,一个膜孔可含有多个微管,因此,多数微管是单独运输的。
在膜流动性大的情况下,一根微管可包含10~100个微管蛋白分子。
在胞内,微管是分支进行运输的。
其分支的部位,一般是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终止部位。
如果缺乏某种信号,就会影响微管分支的进行。
3。
微管与其他细胞器的协调微管的形成及其移动受到许多细胞因子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胶原酶、干扰素等的诱导可促进微管的产生;某些激素也可诱导微管的形成,例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皮质醇、甲状腺素等都可促进微管的产生。
细胞生物学的微管介绍
纤毛鞭毛的功能
• 1帮助细胞锚定在一个地方, 帮助细胞锚定在一个地方, 使细胞不易移动。 使细胞不易移动。 • 2使细胞在液体介质中运动。 使细胞在液体介质中运动。
纺锤体和染色体运动
• 微管参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微管参与有丝分裂, 重要途径之一 形成纺锤体 组织染色体运动
支架作用
维持细胞形态是微管的基本功能
细胞中的微管有一定强度,抗压抗弯曲, 细胞中的微管有一定强度,抗压抗弯曲, 起支撑作用 。(混凝土中钢筋) 。(混凝土中钢筋) 混凝土中钢筋
微管围绕细胞 核向外呈放射 状分布
细胞内物质运输
1轴突运输 轴突运输 2色素颗粒的运输 色素颗粒的运输
轴突运输
蛋白质和膜必须在细胞体中合 然后运输到轴突, 成,然后运输到轴突,这就是 轴突运输。 轴突运输。
染色体在中期排列在赤道板上 到了后期子染色体分开移动到两极
轴突中以微管为基础 两种运输方式
顺向运输or向外运输( 顺向运输 向外运输(outward transport) 向外运输
细胞体合成蛋白质以分泌小泡形式运输, 细胞体合成蛋白质以分泌小泡形式运输, 驱动蛋白通过微管运向轴突末梢 通过微管运向轴突末梢。 靠驱动蛋白通过微管运向轴突末梢。
• 逆向运输 向内运输(inward transport) 逆向运输or 向内运输(
轴突末梢膜内吞形成的内吞泡从末梢向细胞体部的 运输则是由细胞动力蛋白沿微管向内运输。 动力蛋白沿微管向内运输 运输则是由细胞动力蛋白沿微管向内运输。
按照运输速度可分三类
1 快速运输的物质 各种膜泡 250mm/d 快速运输的物质 2 慢速运输物质 聚合的骨架蛋白 1mm/d 慢速运输物质 3第三类物质运输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第三类物质运输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线粒体) 如 (线粒体)
微管的超微结构
微管的超微结构
微管是一种具有极性的细胞骨架。
微管是由α,β两种类型的微管蛋白亚基形成的微管蛋白二聚体,由微管蛋白二聚体组成的长管状细胞器结构。
微管由微管蛋白异源二聚体为基本构件,螺旋盘绕形成微管的壁。
微管结合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sMAPs)分子至少包含一个结合微管的结构域和一个向外突出的结构域。
微管起细胞内物质运输的路轨作用,破坏微管会抑制细胞内的物质运输。
细胞中的微管就像混凝土中的钢筋一样,起支撑作用,在培养的细胞中,微管呈放射状排列在核外,(+)端指向质膜(图9-20),形成平贴在培养皿上的形状。
在神经细胞的轴突和树突中,微管束沿长轴排列,起支撑作用,在胚胎发育阶段微管帮助轴突生长,突入周围组织,在成熟的轴突中,微管是物质运输的路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新生轴突中微管的构建形式?
Axonal microtubule bundles splay on entering the growth cone, where individual dynamic microtubules display highly complex behaviours including splaying, looping, bending and bundling. This remodelling and reorganization of dynamic microtubules in the growth cone is required for persistent growth cone advance and axonal elongation, as well a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guidance cues. For example, low doses of vinblastine that do not affect the integrity of the existing axonal microtubule array, but that decrease microtubule dynamics, abolishaxonal elongation; the microtubules remain locked in a non-dynamic array that does not proceed through the subsequent step of microtubule bundling, which is essential for the formation of a new axonal segment. It was proposed that a population of pioneer dynamic microtubules that can invade the growth cone lamellipodial veil acts as a guide for further invasion by microtubules carrying organelles; this in turn would allow further consolidation of the axon. Analysis of microtubule behaviour in living growth cones has revealed that the generation of the various microtubule configurations seems to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e of microtubule extension and the rate of growth cone advance. For example, when microtubules are splayed the amount of polymer in the growth cone seems to remain constant and the rate of polymer translocation matches the rate of growth cone advance. By contrast, when microtubules become looped the rate of polymer translocation exceeds the rate of growth cone advance and in many cases this looped morphology is observed when growth cones are in a paused state. Microtubule looping could result from the continuous polymerization of tubulin in a paused growth cone, which could cause microtubules to bend backwards when they reach the leading edge, or from a failure to get captured at the growth cone cell cortex. Microtubule bundling can occur through the coalescence of splayed microtubules or through the extension of a pre-existing bundle or loop of microtubules; during microtubule bundling the rate of growth cone advance exceeds that of microtubule translocation. Finally,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at a major function of microtubules in growth cones may be to act as sensors of cellular conditions rather than as mere structural scaffolds. By extending in various directions in the actin-rich peripheral domain, some microtubules interact with components of the cell cortex to activate signalling pathways required for regulating actin dynamics and axonal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