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草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24期
基金项目福建省重大专项专题(闽财指20061253号)。

收稿日期2009-11-06
仙草(Mesona Blume )为唇形花科(Labiatae )一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种植可多年受益,是一种药食两用植物。

其品系一般分为直立型、半直立型、匍匐型,杆、茎、叶的颜色以及绒毛的分布差异往往可体现出品质的差异。

繁殖方式有宿根繁殖和扦插繁殖2种,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东方植物资源。

野生仙草常生长在沙地草丛中或山溪边及坡地、沟谷小杂草中,喜阴凉潮湿稍冷环境,属长日照植物,日照不足时生育不良、叶身变薄、重要成分含量低,生育后期较喜温和气候,一般适宜气温为20~25℃,土质选择不严,最为适宜的是排灌方便的砂质壤土或腐质壤土。

人工栽培的仙草适生环境与野生生长的要求相同。

一般在春、夏季收割地上部分,晒干待用[1]。

仙草药用广泛,具有防暑、解热、利水等功能,主治中暑、热毒、消渴、高血压、肾脏病、糖尿病、关节肌肉疼痛、淋病等症[1]。

研究指出,仙草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中黄酮类物质有抑制癌细胞生长、降血压作用,多糖有增强和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作用[2],也具有显著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3],香精素有镇静、清凉解毒、利水的功效,微量元素具有抑制自由基形成、抗衰老、抗癌作用;维生素能调节和增强生理机能,可加工成多种食品、饮料、食用色素。

我国不少厂家已开发许多系列产品,如我国知名品牌“王老吉”等畅销各地。

由于仙草的独特药效和功能,可加工成许多食品、饮料,仙草价值大幅提升,生产供不应求,引起厂家大肆争夺原料,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仙草生产的发展,了解其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技术非常重要。

1病害1.1侵染性病害
(1)仙草茎褐腐病。

①症状。

染病仙草先在茎基部出现
褐色病斑,随后向上、下蔓延,受害的茎段顶部出现嫩叶叶缘内卷和萎蔫,向下扩展至根部,根呈现褐色病斑,生长受阻,进一步影响水分、养分的上、下输送,加剧地上部的萎蔫,导致根部干腐,地上部枝叶干枯死亡。

早期病株可从个别茎蔓延至病株内多个茎段,并向周围的健株蔓延,形成发病中心。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早期病株容易干枯死亡,造成绝收,后期出现的病株,仍对产量、品质有一定影响。

②病原。

从病株顶端萎蔫的茎维管束部位,切取小茎段放在载玻片上,加上水滴,在镜检下可见溢菌现象。

从病部获纯分离菌,在KB 平板上菌落呈圆形,白色半透明,经扩繁后配成浓度为10cfu/mL 的细菌悬液,对烟株叶片浸注接种,并对大
白菜叶脉注射接种,隔12h 后烟叶浸润部位呈现褐色坏死,大白菜叶脉变褐腐烂。

在8月高温季节对健株采用刺茎和浸茎接种。

约3d 左右,植株茎部呈现黑褐色、水渍状,顶端出现萎蔫症状,重者病部腐烂,植株腰折或猝倒。

③传播途径。

经初步观察,种苗可带菌,通过调运带菌种苗可作远距离传播,田间可经机械伤口或虫伤口侵入寄主,且可借雨水、昆虫、灌溉水传播。

该病原细菌可在病组织内或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

(2)根结线虫病病害调查。

①症状与病原。

仙草为根结线虫的一种新寄主植物,经初步调查,仙草的根结线虫病在田间呈多中心分布,受害株地上部生长受阻,植株变矮,叶片变小、黄化,下部可见到根系受害后形成大小不一的根结。

为害严重时,病株渐渐枯死。

②发病条件。

仙草系草本植物,采用根茎繁殖,采收后病残体遗留田间,成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取用带病根茎种植,也是田间重要的初侵染源。

该病与前作关系密切,连作地发生较重,而前作水田发生轻,只是零星发生。

1.2非侵染性病害
由非生物因素侵害引起的病状,轻则会引起叶部受伤(叶上焦斑),重则会引起叶部萎蔫,以至植株枯死,根部发生腐烂。

(1)施肥不当引起的肥害。

施肥方法不当,如早晨施肥时没有及时把散落在叶上的肥料颗粒扫落地里,使叶上出现肥料斑痕。

(2)有害化学物质污染引起的药害。

如施用草甘宁时,药液飞溅到仙草上引起的斑点。

(3)水分失调引起的旱、涝害。

仙草既怕旱又怕涝,7~
8月天气干热,容易出现生理性萎蔫(即因灌水不及时而
暂时萎蔫),灌水后又会恢复正常生长。

如果超过一定时间,就会出现永久性萎蔫死亡。

低洼地经常积水会引起仙草淹死。

(4)因营养失调引起的缺素症。

主要有缺锌(植株节间缩短、叶变小、黄化)、缺钾(叶缘呈紫色)和缺氮(叶呈现黄化,但不变小,这是与缺锌症的区别)。

2草害
仙草菟丝子危害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太平镇和南山镇均有发现,在被害仙草地块蔓延快,造成一定损失[2]。

2.1症状与病原
菟丝子呈旋卷状的矮黄色丝状体,缠绕仙草,使仙草生长严重受阻,状似塌圈,蔓延很快,7~10d 便可由点扩展成片,不久植株渐渐萎缩,严重时全株枯死,是危害仙草的重
摘要介绍了仙草病虫草的发生症状,并结合其在生产中的发生特点,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以为仙草病虫草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仙草;病虫草害;发生;防治中图分类号S435.6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24-0172-03
仙草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
陈宏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
植物护理学
172
《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24期
要寄生性种子植物。

2.2传播途径与发病原因
菟丝子系一年生草本植物,寄主范围广,可为害豆科、茄科、菊科、百合科、伞科、蔷薇科等多种植物。

菟丝子种子成熟后落入土壤或混入作物种子中,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

前作如果是上述寄主范围的植物,则易加重危害。

在拔除病株时乱丢弃,亦会成为田间重要侵染源。

适温高湿下,菟丝子生长,蔓延快,极易由侵染点扩展成片,造成极大损失。

3虫害
田间捕捉到的仙草害虫可归类如下:①叶部害虫。

主要是斜纹夜蛾、棉大卷叶螟、短额负蝗、线斑腿蝗、棉蝗、中华露螽、甘薯天蛾、点蜂缘蝽、稻棘缘蝽、酸模叶甲、仙草蚜虫、小灰蝶、稻巢螟等。

②茎部害虫。

主要是蛀茎虫。

③地下害虫。

主要是小地老虎、蛴螬、东方蝼蛄、大蟋蟀等[3]。

3.1叶部害虫
(1)斜纹夜蛾。

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莲纹祖蛾。

是仙草上的一种常见害虫,有一定危害性。

杂食性害虫,除为害仙草外,可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豆科等作物达99科、290种以上。

以幼虫取食仙草叶片,也可在其上排泻粪便,引起叶片污染和腐烂,影响商品价值。

(2)棉大卷叶螟。

鳞翅目螟蛾科。

该虫又称棉卷叶螟,为害仙草未见报道,是常见的害虫之一。

以初孵幼虫取食叶肉,留下表皮,不卷叶。

3龄后吐丝卷叶,隐藏叶内取食,虫粪排在卷叶内。

为害严重时可将叶食光,影响产量和品质。

(3)甘薯天蛾。

鳞翅目天蛾科,又名旋代天蛾。

以幼虫咬食害仙草叶片,还可为害嫩茎,虫口密度大时能将叶片吃光,是一种暴食性害虫。

寄主有甘薯菠菜、扁豆、红小豆等。

3.2茎部害虫
仙草蛀茎虫为仙草上新害虫,以幼虫蛀食仙草茎部,致使茎中空,受害茎的顶部嫩叶出现萎蔫、卷缩,似缺水状,直至受害茎枯死。

枯死前,幼虫又可转茎危害,出现上述危害状。

3.3地下害虫
(1)小地老虎。

鳞翅目夜蛾科。

食性杂,幼苗期重要害虫,移栽大田后,仍可继续为害。

以幼虫为害幼苗,低龄期多在嫩芽嫩叶上为害,咬断根、地下茎或近地面的嫩茎,为害重时引起缺苗断垄。

(2)东方蝼蛄。

直翅目蝼蛄科,俗称“土狗”。

杂食性害虫,能为害多种作物和药用植物,苗地和大田均有发生,是仙草田常见害虫。

常在土表钻成纵横交错的隧道,使苗根系与土壤脱离,呈现“吊死”,即引起苗失水而枯死。

(3)蛴螬类。

鞘翅目金龟子总科。

种类多,常咬食植株幼苗、地下根茎,使幼苗发育不良,直至萎黄枯死。

(4)大蟋蟀。

直翅目蟋蟀科。

该虫是一种重要的地下害虫,食性杂,成虫、若虫均能为害,常咬断茎拖回洞中嚼食。

4仙草病虫草害防治对策及技术措施
仙草病虫害随地区、年份、经济条件、气候因素和人为干预状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即使同一地区种植仙草,也会因种植的品种、种苗质量和来源、种植规模、密植程度、前后作、栽培管理等因素的不同而异。

因此,制定生态治理措施要有地域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当地当时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有所侧重的治理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标本兼治的良好效果。

实践证明,单一措施对危害性很大的病虫害难以获得有效控制。

针对病虫害侵染循环途径和害虫有关规律中的薄弱环节,设计相应的多种生态治理措施,组装配套,综合治理,可收到标本兼治、病虫害兼治的效果。

仙草茎褐腐病是迄今为止发现危害仙草最主要的细菌性病害,采取水旱轮作、培育和种植无病壮苗、强化健康栽培,及时消灭发病中心等措施,既可有效控制该病发生危害,又可减轻地下害虫种群数量和杂草等的危害。

斜纹夜蛾是为害仙草的最为常见的重要害虫,采取人工捕杀、诱杀、生防等多种措施协同作用,能有效控制其危害。

4.1仙草侵染性病害及草害治理技术措施
(1)实施水旱轮作。

可与水田(如水稻、莲藕、荸荠等) 2~3年轮作1次,如条件不具备可进行一定时间(不少于40d)的淹水,这是一项很好的病虫兼治的农业生态措施,不仅可杀灭潜存土中的茎褐腐病的病原细菌,还可杀死地下害虫,对根结线虫和菟丝子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建立无病种苗基地。

这是一项从源头上控制“三病”的根本性措施。

①苗地选择。

可在远离疫区的地方,选土质好前作是水田的田块为苗地。

②种苗选择与处理。

从无病田块选外表健康、生长强壮、无任何病状的植株截段,采用40%爱诺链宝2000倍液浸苗10min,洗净、晾干后栽入苗地。

③苗期防病。

发现疑似病株,立即拔除、烧毁,用石灰处理病穴,周围苗喷上述浸苗药液保护。

发现根结线虫病株,拔除后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1.5mL对水500mL左右,浇灌畦面和病穴消毒,周围苗也用此药喷洒保护。

发现菟丝子时,细心拔除干净,装袋烧毁或深埋,也可用生物制剂“鲁保一号”粉剂(对水100~200倍液,含2000~3000万个/mL)喷治。

(3)实施健康栽培。

创造有利于寄主生长发育和天敌增殖的条件,恶化病害发生和害虫栖息与增殖的环境。

主要措施包括合理密植、建好排灌设施、科学水肥管理、及时除草、揭膜等。

(4)田间防疫。

①控制水源。

预防疫区染有病菌或菟丝子的仙草通过水流或漫灌流入无病田块,这是杜绝水源传病的有效措施。

②控制苗源。

坚持建立无病苗圃,从无病苗地取苗,不能从疫区取苗,这也是防病的重要环节。

③控制大田发病中心,防止病害扩展蔓延。

最为重要的是经常巡视田间,发现病株,立即拔除,按上述苗期方法处理,并监视田间病情和注意气候条件变化情况,及时作出治理决策,包括适时喷药保护等。

延平区太平镇仙草基地采用这一措施后茎褐腐病得到有效控制。

④采后清园。

清除干净田间遗留的病残体,集中烧毁,田间和田埂旁杂草也要清除干净。

4.2非侵染性病虫害治理技术措施
水分失调引起的死苗从适时排放入手;营养失调引起
植物护理学
173
《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24期
(上接第168页)
高261.0kg/hm2和445.5kg/hm2,处理A比处理B高184.5 kg/hm2,由此可知,处理C的增产效果最佳。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16000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1500g/hm2,于玉米大喇叭口期,使用东方红3WX-280G型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喷雾防治玉米螟,作业时喷杆高度2.7m,喷嘴距玉米顶端高度35~45cm,工作压力0.3MPa,单喷嘴流量1.18L/min,作业速度3.5km/h,喷液量300L/hm2,防治效果理想,增产作用明显。

玉米被害株减退率为73.8%,虫口减退率为90.1%,虫孔减退率为89.1%,对玉米螟的平均防效为84.3%,挽回产量损失率为9.53%,挽回玉米损失1023.0kg/hm2[5,6]。

4参考文献
[1]陈元生.我国玉米螟防治技术研究概况[J].杂粮作物,2001(4):36-38.
[2]黄春艳,顾成玉,朱传楹,等.北方一代区玉米螟综合防治研究[J].中
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1):49-51.
[3]郭宏光,刘晓峰.玉米螟发生规律与防治对待[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5(6):36-37.
[4]王守信.突泉县玉米螟发生规律及主要防治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
技,1981(5):30-33.
[5]李仲兰,李志文.二代区玉米螟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黑在江农业
科学,1992(3):40-42.
[6]雷勇刚,鲍玉琴,赵玉森.玛纳斯县玉米螟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新
疆农业科技,1999(4):14.
(上接第170页)
精选种子的基础上,运用泥水或盐水选种,剔除病粒。

此外,在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具体方法是:用25%使百克30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3000倍液浸种48~60h[3]。

4.3栽培管理
肥水措施的合理运筹,可以提高植株的素质,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磷钾肥合理搭配,避免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植株的根系活力,增强抗病力;坚持干湿交替管理,降低田间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

4.3药剂防治
破口前7~10d,可选用43%戊唑醇(好力克)悬浮剂180mL/hm2或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300g/hm2,对水600~ 750kg/hm2均匀喷雾。

重病田相隔7~10d再防治1次,可结合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穗颈瘟等病虫防治同时施药,以提高防效[4]。

5参考文献
[1]郑明,谢春甫,万文田,等.孝感市水稻稻曲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09(6):40-41.
[2]陈德林,刘赵康.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J].内蒙古
农业科技,2005(S2):246-248.
[3]石鸿文,许国.稻曲病防治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1996(8):41.
[4]吴桂福,边沛然,秦艺,等.水稻稻曲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J].上海
农业科技,2009(5):128-129.
(上接第171页)
试验证明,大多数有机磷须加入菊酯类农药才能取得较好的杀虫效果,而传统的沙蚕毒素农药杀虫单必须在孵化高峰时使用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到1龄以后使用效果很差。

南京农业大学的抗性试验证明,传统老药甲胺磷对稻纵卷叶螟的抗性已上升了几十倍,三唑磷的抗性上升速度也很快,目前杀虫效果相对较好的为毒死蜱及一些三元不对称结构的药剂,尤以目前一些尚未在水稻上使用过的药剂效果最好。

对于菊酯类农药应与有机农药混合使用,当虫龄较大时应选用非常规剂型较好。

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关键是抓住防治适期,抓准防治适期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因此,必须认真做好稻纵卷叶螟的监测工作,并结合水稻的生育进程,选择合适的药剂,从而将稻纵卷叶螟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4]。

4参考文献
[1]董来顺,杜剑锋,周益民.2003年宜兴市稻纵卷叶螟发生和防治[J].上
海农业科技,2004(6):37-38.
[2]黄士荛.稻纵卷叶螟四(2)代迁入高峰期的预测[J].植物保护,1988 (4):15-17.
[3]孙瑞成.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J].安徽农业,1999(6):13.
[4]蒋章富.“四看四定”防治稻纵卷叶螟[J].湖南农业,2005(6):15.
的缺素症要针对性地补充营养元素;有害药物引起的药害要注意正确用药、施除草剂;施肥引起的肥害应掌握正确的施肥方法。

4.3“三虫”治理措施
(1)人工捕杀。

利用斜纹夜蛾幼龄有群集为害和早晚取食特点,可组织人工捕杀;棉大卷叶螟危害初期也可采用人工摘除虫苞方法消灭苞内幼虫[4]。

(2)诱杀成虫。

利用斜纹夜蛾趋光性特点,可设置振频式黑光灯诱杀,1盏/hm2;利用斜纹夜蛾趋化性特点,可在田间进行食饵诱杀,常用的有糖酒醋液诱杀。

上述措施对棉大卷叶螟、小地老虎、东方蝼蛄、金龟子等成虫也有兼治作用。

(3)利用性诱剂诱杀。

可用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捕器诱杀成虫,有良好诱杀效果。

诱芯每月更换1次,每个诱捕器相距50m。

此外,还可在每日6时前后检查诱捕器内斜纹夜蛾数量,逐日记载蛾量,根据诱量可推算1~2龄幼虫发生期,为防治提供依据。

(4)生物农药喷杀。

掌握低龄期喷苏云金杆菌剂(Bt)对“三虫”均有效。

若错过低龄期喷药,虫龄大、虫口密度大时,可喷2.5%溴氰菊酯乳油2500~4000倍液。

(5)保护天敌,发挥多种天敌捕杀作用,以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仙草田间有多种天敌,其中蜘蛛群体量最大,是捕杀害虫的主要天敌种类。

此外,棘猎蝽等多种猎蝽和瓢虫均是捕杀害虫的能手,应注意保护与利用,尤其要注意不可任意喷洒对天敌杀伤力强的农药。

5参考文献
[1]程惠珍,陈群,丁万隆.中药材生产的植保问题及对策[J].中药材, 2001,24(1):11-13.
[2]张青文.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丁岩钦.害虫管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王耀雄,巫厚长,刘成社,等.斜纹夜蛾的诱捕和田间防治[J].植物保
护学报,2008,35(5):475-476.
植物护理学1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