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汉朝的中外交流

合集下载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有很多,下面列举了一些重要的事件:
1.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通过希腊化的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帝国的征服,传播到
亚洲、北非和欧洲各地。

2. 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朝时期,中国开始了对外交流,通过丝
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等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这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传入西方,同时西方的金银、玛瑙、马匹等也进入
中国。

3. 文艺复兴运动:15世纪至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该运动以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核心,激发了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推
动了西方文化的发展。

4. 使徒保罗的传教:使徒保罗是基督教的重要宣传者之一,他
通过旅行和写信等方式,将基督教的教义传播到地中海地区和欧洲各地,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植民地运动: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导致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被带到殖民地,同时当地的建筑、食物、服饰等
也影响了西方文化。

6.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接触: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西方文化的
书籍、音乐和电影等通过密切的交流被引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和思
想产生了影响。

7. 现代全球化时期的文化交流: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

人们通过互联网、电视、电
影等方式接触和了解对方的文化,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

以上只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些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于文化的
交流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七上历史填空题及答案

七上历史填空题及答案

七上历史填空题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1、目前所知,我国境内生存年代最早的是距今年的人。

2、遗留化石残骸最多的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距今的人。

3、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5、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6、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粮食作物的国家。

8、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原始居民是。

9、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是的房屋。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10、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4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11、传说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先后还有、、。

12、历史上把尧舜禹时期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办法或制度,叫做。

13、“三过家门而不入”,用“疏”的办法治理洪水的是。

14、禹死后,禹的儿子夺取政权,建立夏朝,从此,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17、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的是、、。

18、夏、商、周三朝的建立者分别是、、。

19、夏、商、周三朝的暴君分别是、、。

20、商朝灭亡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

21、商朝时,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史称“”,从此国力日益强盛。

22、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士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这种制度叫。

2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邑。

平王东迁后的周朝称为“”。

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24、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

25、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

26、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

27、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等。

28、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29、战国初期,晋国一分为三,变成、、三国,史称“三家分晋”,这也是山西被称为“三晋大地”的缘由。

30、战国七雄指的是、、、、、、七个国家。

《汉朝的中外交流》教学设计___刘静

《汉朝的中外交流》教学设计___刘静

《汉朝的中外交流》教学设计刘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由阅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比较和全方位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识图,读图的能力。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探讨丝绸之路的意义及兴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关键,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关注西部大开发,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重点突破: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侧重于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及张骞本人的优秀品质的学习;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自主探索,识图设计路线及教师讲解突破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难点突破: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直接体会,学生分组交流,小小论坛,教师从中点拨和启发来突破的。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加形象的掌握了课本知识。

四、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歌曲《楼兰姑娘》,循环播放本课教学过程中所需图片学生课前预习,出示预习导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导入新课:提问楼兰现在所在的自治区引出西域;多媒体展示葡萄、石榴、苜蓿、核桃、丝绸、小米、水稻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其中中原原有、外地传入特产分别是什么?后动态展示答案问学生:原本西域的东西在什么事件后传入中国?导入本课(一)、张骞通西域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本,回答西域的地理位置。

中国对外交往史

中国对外交往史

专题七对外交往史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汉朝中外交流: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2、开通丝绸之路;隋唐时进一步向西延伸至西亚、欧洲。

(了解丝3、设西域都护府;绸之路路线及开通历史意义。

)二、唐朝中外交流:(唐朝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开放王朝,对外交往总体上比较活跃)1、开放性的国际性大都会:长安;2、玄奘西行印度取佛经;3、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4、日本多次派“谴唐使”来华学习交流。

三、元朝中外交流:开放性国际性大都市:大都(今北京)马可·波罗来华四、宋朝时商业繁荣(陆、海丝绸之路非常活跃),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世界第一大港:泉州)五、明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郑和下西洋:促进明朝与亚非国家(未到达欧洲)经济文化交流;2、外国贡使来华:3、明末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

(利玛窦、汤若望)六、清朝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经济文化交往,只保留广州为唯一的通商口岸),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一、建国后外交成就:(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20世纪50 年代的成就: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2.20世纪70年代: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第26届联合国大会);②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20世纪90年代: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4.2001年: ①中国加入WTO;②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③促成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二、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①主要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根本原因)②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中日关系史一、古代:日唐朝时日本实行大化改新(646年)学习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二、近现代:明治维新后,日本发动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1、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及澎湖列岛。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罗马(大秦)玻璃瓶
课堂小结
一、两汉时期为什么对外交流非常频繁呢?
1、国家强盛,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2、交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
3、统治者实行了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
二、这种频繁的对外交流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呢?
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 进了双方经济文化共同的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课后作业
“汉委奴国王”金印
它是中日友好交往的 历史见证物
日本福冈市志贺岛“汉委奴国王”金印发现处纪念碑
汉委奴国王 东汉
1、汉与欧洲的往来
➢ 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 秦。
➢意义:了解了欧洲的一些 情况,扩大了中国人的视 野.
➢ 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 朝首次派使臣来到东汉- -这是中国与欧洲的第一 次直接交往。
四 川 南 部
印度 缅甸
云南境内
西汉时,一条以成都为起点的 “南方丝绸之路”也已经形成
成都
“南方丝绸之路” 上马帮在青石上踏出的蹄印
秦汉造船工场遗址 (广东广州)
东汉陶船
汉朝时,中国对外交往范围大大扩展,除了通 过陆上交通联系西方国家和南亚的国家,还利用海 上交通等与日本列岛及东南亚各国往来 。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1、“丝绸之路”的路 线
欧 洲
今新疆 地区
西亚
葱岭
河西 长安
走廊
2、“丝绸之路”的作 用
骏马、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
西 珠宝、音乐、舞蹈、魔术、宗教------


友谊之路

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
和养蚕技术、凿井技术------
作 用

汉朝对外交往的特色

汉朝对外交往的特色

汉朝对外交往的特色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时期之一。

汉朝对外交往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开拓西域,拓展边疆汉朝时期,中国统一了大部分中原地区,同时也开始向西拓展边疆。

汉武帝时期,中国先后派遣张骞、班超等使者出使西域,开展了一系列对外交往活动。

这些使者不仅是政治使节,还是文化传播者,他们通过与西域国家的外交接触,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汉朝通过对西域的开拓,不仅拓宽了国土边界,还积极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二、和亲外交,维护边境稳定汉朝时期,为了维护边境稳定,避免战争和冲突,汉朝采取了和亲外交的政策。

汉武帝时期,中国与匈奴达成了和亲协议,通过婚姻联姻的方式与匈奴建立了亲善关系。

通过和亲外交,汉朝有效地维护了边境的安全,保持了与匈奴的和平关系。

三、外交使节,促进贸易往来汉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为了促进贸易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汉朝派遣了大量的外交使节出使各国。

这些外交使节不仅是政治使者,还是商贸代表,他们通过对外交往,推动了贸易往来的发展。

同时,汉朝还采取了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降低关税,鼓励商人进行海上贸易,使得中国的商品得以出口到世界各地。

四、文化交流,推广汉文化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传播。

汉朝通过对外交往,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周边国家。

汉朝的文化特点,如儒家思想、汉字书写等,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同时,汉朝也吸收了一些外来文化,如佛教、西域音乐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通过文化交流,汉朝不仅推广了自己的文化,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

五、外交礼仪,维护尊严汉朝对外交往非常重视外交礼仪。

汉朝派遣的外交使节在出使时要严格遵守外交礼仪,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形象。

同时,汉朝也要求其他国家的使节在中国境内遵守一定的礼仪和规定,以显示对中国的尊重。

外交礼仪不仅是一种外交手段,更是一种国家尊严的体现,通过外交礼仪的规范,汉朝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形象。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西域
西域: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 山南北等地区统称西域(从广义上讲,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 方)。
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时间:公元前138年出发,前后历时13年 人物:张骞、堂邑父 结果:到达大月氏
第二次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
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 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 (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代罗 马),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作用:“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 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 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经济 发展,国力 强盛,于公 元73年命窦 固出击北匈 奴,并于当 年派遣班超 出使西域。 公元74年, 东汉重建西 域都护。
班超出使西域
意义: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 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字仲升,汉族,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是东 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 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 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 做出了巨大贡献。 投笔从戎(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召入京任校书 郎,班超和其母随之迁居至洛阳。因家境贫寒,班超靠替官府抄写文 书,来维持生计。班超每日伏案挥毫,常辍业投笔而叹息说:“大丈 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 研间乎?” 旁人都嘲笑他,班超却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于 是,他就去找相面的人看相,相面的人说:“祭酒,布衣诸生耳,而 当封侯万里之外!” 班超问其故,相面的人说:“生燕颔虎颈,飞 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过了不久,汉明帝问班固说:“你弟弟 现在哪里呢?”班固说:“替官府写书,用挣来的钱奉养老母亲”。 于是 ,汉明帝就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掌管奏章和文书。然而,没 过多久,班超就因为小过失被免职。

秦汉时期的中外交往

秦汉时期的中外交往

秦汉时期的中外交往汉皇朝是空前统一的大国,国力强盛,有力量对外发展,积极对周边民族和国家进行政治、军事活动,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当时汉皇朝的外交活动,通过陆路和海路,几乎遍及亚洲,影响远达欧、非。

同时,汉皇朝也吸收了有关各族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丰富了我国当时的经济、文化。

汉与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联系与我国东北地区相邻的朝鲜半岛,秦汉时期为高句丽、、马韩、辰韩、弁韩等部落分立。

各部基本上从事农业。

人“知种麻、养蚕,作绵布。

晓候星宿,豫知年岁丰约。

”“马韩人知田、蚕,作绵。

出大栗如犁,有长尾鸡,尾长五尺。

”辰韩“土地肥美,宜五谷,知蚕桑,作缣布,乘驾牛马。

”当时,朝鲜诸部大约处在私有制和阶级刚刚发生时期。

如“无大君长,其官有侯、邑君、三老”①。

“邑落有相侵犯者,辄相罚,责生口牛马。

”“杀人者偿死。

少寇盗。

”朝鲜各部之间社会发展不大平衡。

如马韩“邑落杂居,亦无城郭”。

“不知跪拜,无长幼男女之别。

不贵金宝锦罽,不知骑乘牛马,唯重璎珠,以缀衣为饰。

”辰韩已有手工业并发生了最初的交易。

“有城栅屋室、诸小别邑,各有渠帅。

”“国出铁,、倭、马韩并从市之。

凡诸贸易,皆以铁为货。

”②西汉初年,朝鲜诸部已与我国东北地区发生了经济交换关系。

《史记·货殖列传》称燕“有鱼盐枣栗之饶。

北邻乌桓、夫馀,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秦汉之际,我国北方人民因避乱迁往朝鲜的不少。

史称:“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

”③这些迁往朝鲜的华夏之民,给当地经济、文化以积极的影响。

如“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

”其言语称谓“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④。

由于其经济水平较高,故在当地“嫁娶以礼”,并用当地产的铁与其他部落进行交易⑤,引进中原的先进文化,推动了朝鲜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末汉初,燕人卫满率领一千多人渡浿水(今朝鲜清川江),“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于王险城(今朝鲜平壤市南),统治朝鲜半岛西北部。

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方式

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方式

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方式商业贸易:商业贸易是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古代中国和西方文明之间的贸易往来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当时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商业贸易达到了顶峰。

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中外文明之间不仅交换了商品,还相互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书信往来:书信往来是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古代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之间通过书信往来,交换信息,沟通思想,推动文明的发展。

例如,唐朝时期中国和阿拉伯帝国之间的书信往来就非常频繁,这种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双方文明的繁荣。

使节交往:使节交往是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古代各国互派使节,建立互信,推动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例如,明朝时期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使节交往就非常频繁,这种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也推动了双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古代各国的学者通过交流学术成果,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例如,唐朝时期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战争征服:战争征服是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一种不良方式。

在战争征服的过程中,双方文明的交流虽然不能避免,但是交流的结果往往是被征服方文明的消失或被迫接受征服方文明的影响。

例如,古代罗马帝国在征服希腊和埃及的过程中,将希腊和埃及的文化和知识吸收到自己的文明中去,但是这种交流的结果是希腊和埃及的文明逐渐消失,被罗马帝国的文明所代替。

婚姻联姻:婚姻联姻是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一种方式。

通过王室或贵族之间的婚姻联姻,双方文明得以交流和融合。

例如,中国唐朝时期的公主文成带着中国文化的礼仪和技艺嫁给了吐蕃的松赞干布,这对于推动中藏文化交流和促进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宗教传播:宗教传播是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宗教传播的过程中,宗教信仰的传播带来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影响。

例如,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并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契机和方式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契机和方式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契机和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动逐渐增多,其中文化交流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而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并不像今天这么便捷。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互动方式也常常各具特色。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契机和方式。

一、契机1. 经济和商贸交流经济和商贸交流在古代是最常见的文化交流方式之一。

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中西方国家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逐渐加深。

隋唐时期,唐朝的盛世文化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新鲜艺术品和文化制品,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同时,唐朝也向外输出了贵重木材、珍贵药材、工艺品等物品,这些都成为拉近两国文化之间距离的纽带。

2. 学术交流古代学术交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汉代时期,汉武帝曾经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亚的交通路线,促进了汉朝和中亚地区的学术交流。

唐代的玄奘西行取经更是开创了中国学术交流的新纪元。

西方文化的影响也逐渐传入中国,孔子曾经学习过西方的教育,此外古希腊哲学、医学、数学等也都在汉朝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3. 宗教和信仰交流除了学术和经济文化,宗教和信仰也影响着中外文化交流。

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佛教了。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朝廷开始接受印度大乘佛教入华,国姓爷于公元67年传教到洛阳,佛教开始在中国繁衍生息起来,在尊佛敬神的文化传统中,引导了中国文化的转变。

二、方式1. 官方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官方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政府常常通过派遣使节、进行礼品交换等方式,向外输出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纳了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郑和七次下西洋,除了进行商贸活动,还向不同国家的君主贡献中国文化,宣扬中国的国威和文化美誉度。

2. 学术交流学术交流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常见形式之一。

不同国家的学术文化互相借鉴,促进了学习和文化发展。

隋唐时期,唐朝的盛世文化吸引了许多外国贵族、士大夫,他们带来的知识、技艺和文化制品,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西汉疆域图
长城一带 东海
陇西
南海
意 扩大了西汉的疆域。 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新疆成为我国不 义: 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时间: 汉武帝时期 路线: 意义:
西
葱岭
今新疆
安息
长安

阿 拉 伯


丝 绸 之 路 图
1、陆上丝绸之路
主要路线
黄瓜 毛织物
葡 萄 凿 井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3)该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 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 志着什么? 西域都护
新疆开始由中央管辖,是中国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部开发
“加快开发西部, 是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大思路,如何开发要有 通盘的考虑,西部地域 广大,自然资源丰富, 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这份西汉与西域经济交流的输出、 输入简表,你能看出有什么特点或问 题吗?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从西域输入的都 是农产品、畜牧产品,而西汉时输出的则 有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品,可见我国科学 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的世界所占据 的先进地位。
3、设立西域都护
秦朝疆域图
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立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它们何时传入中原地区?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 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 玉门关 葱 岭 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 阳 关 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西域。
玉门关
葱岭 阳关
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 东,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统称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对比图
——江泽民

汉朝的中外交流

汉朝的中外交流

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汉朝的中外交流的表现: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佛教东传。

★★一、张骞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命张骞出使西域):1、西域的范围:甘肃以西、以东,今等地区统称西域。

★★2、西汉时:(1)公元前年和公元前年,张骞次出使西域。

(2)公元前年,西汉时,设立。

3、东汉时:(1)★★年,窦固派出使西域(2)年,东汉政府重建。

★★4、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1)张骞出使西域(2)张骞出使西域,二、丝绸之路:★★1、开辟丝绸之路的功臣是:。

★★2、维护丝绸之路的功臣是:3、丝绸之路的范围:从,经,越过今,运到(即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及古代罗马)。

★★4、丝绸之路的作用:丝绸之路,三、佛教东传:★★1、佛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

2、佛教传入中国时间:。

★★3、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是:(东汉明帝于洛阳建造)。

3、佛教东传的影响:佛教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5课三国鼎立(魏蜀吴)一、三分天下(三国鼎立):1、三分天下的过程:★★(1)官渡之战,,基本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发生在年,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赤壁之战,战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发生在年,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2、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1)220年,曹操死,他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定都,史称(曹操不属于三国时的人物)(2)221年,在称帝,国号汉,史称。

(3)222年,称王,229年称帝,定都(今南京),建立,史称。

(★★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年孙权称帝,建立)二、地区经济的发展:1、魏国:(1)内容:(曹操时)屯田(2)作用:通过,曹操解决了军粮问题,农民安居。

2、蜀国(诸葛亮任蜀国的丞相):(1)内容:,,推广“木牛流马”,积极发展农业,实行盐铁官营,(2)作用:奠定了天府之国(四川),开发了西南边疆。

汉朝中外文化交流

汉朝中外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途经哪些地方? 为什么这条商路叫丝绸之路?
中亚
大 秦 西亚
今新疆地区 河西走廊
南亚
长安
大 秦
中亚 西亚
新疆 地区
河西 走廊
长 安
南亚
二、丝绸之路是如何开通的
二、丝绸之路是如何开通的
1.西域古时候指的哪里,今指哪里? 2.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什么?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何意义? 4.东汉时,谁又出使并经营西域? 5.东汉明帝为什么派他去?他取得了什 么成果?
• 2.威武不屈,矢志不渝; • 3.不辱使命,报效祖国.
西域
巴尔喀什湖
西
葱岭





玉门关
阳关
长安
三、丝绸之路给我们的生活带了 什么重要影响?
三、丝绸之路给我们的生活带了什么 重要影响
• 1.西汉与西域经济交流的输出、输入主要有 哪些?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 • 2.佛教是什么时间、从哪个国家传入我国的? • 3.我国内地第一座寺庙在什么地方建造的? 叫什么? • 4.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 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及其作用、佛 教的传入等重要史实 2、归纳出汉朝中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培养自己分析归纳能力 3、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 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懂得中外交流是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 会文明的需要
一、什么是丝绸之路
讲一讲:
葡 萄 黄瓜 毛织物 凿 井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玻璃谷纹璧 杂 技 胡萝卜 大 蒜
冶 铁
佛 教
丝 绸
汉 朝 的 中 外 交 流

汉代中外文化交流(一)

汉代中外文化交流(一)











丝绸之路出土 的蜡染棉布
西汉丝绸
3)对生产技术的影响: 中原的冶铁技术、水力技术、金银器皿
和工艺品、钱币、雕版印刷、炼丹术、 造纸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东罗 马帝国、阿拉伯大食帝国、印度和波斯 帝国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如天文学、历 法、数学、医药、建筑技术、制糖技术、 制玻璃技术、制酒技术、缝合木船技术 等传入中国。
张骞遗冢位于今陕西城固县县城以西2.3公里处 的博望镇饶家营村。1983年正式设立“张骞墓文 管所”,1990年更名为“张骞纪念馆”。墓地附 属文物有汉代石雕两尊,碑石五通,古柏15株。 并在此墓基础上建成了占地24亩的园林式墓葬。
3.历史地位:
张骞是古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杰出的探险家、 旅行家和外交家。 史籍誉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之旅,后人肯定 了他在探察世界、介绍西域上的开创性作用。 美国地理学家普雷斯顿·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 中说:“地中海文明的发现,应归功于公元前 128年的地理学家张骞。”
班超出使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
二、丝绸之路
(一)名称由来
“丝绸之路”的名称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 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原路线。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中 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一书中,进一步把丝 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路的 基本内含,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 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丝 绸之路堪称世界史展开的主轴、联系亚欧非的大 动脉、世界经济文化的大通道。
4.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1)音 乐:
中原音乐吸收了西域伊州乐、龟兹乐 的精华,西域的胡茄、胡角、琵琶、 笛子、箜篌(konghou)等乐器传入中原, 加入中国民间乐队,而西部民间歌舞、 音乐传入之后,经中西结合而成为新 舞新乐。同时,汉地乐舞西渐输入天 山南北西域诸国。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教材分析《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三个子目:丝绸之路、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汉与欧洲的往来。

两汉时期中华文明向外辐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华文明也必然要吸收其他文明的营养来充实和发展自己。

作为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最后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内容与前面两汉的强盛,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张骞通西域实际上也已经涉及到丝绸之路,这里正好加以详述。

而教材的下一单元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民族大融合时期,对外交流与这种融合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再加之本课是本册教材中唯一的关于对外文化交流的教学内容,因此本课不仅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是本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知识点以两汉时期对外交流为主线,地理空间跨度较大,知识整合有一定难度。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浓厚。

但对于较为系统的历史教学还不适应,从已有的资料中去获取信息能力较弱,更不能由史实中去总结一些历史规律,加之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欠缺。

因此,我在上课中应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从史实、图片、地图等资料中去获取信息,引导他们去总结归纳学习,并逐渐形成一种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记住中国和欧洲开始直接交往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汉委奴金印”的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

汉朝的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汉朝的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汉朝的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连接了东方与西方,也为汉朝带来了繁荣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在汉朝的时代,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与世界不可或缺的桥梁,一场跨越时空的中外文化交流正因此而展开。

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时期。

汉朝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独特的工艺技术,特别是丝绸的生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和使节。

这些商人和使节带来了各种来自外国的奇珍异宝,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交换。

从穿越沙漠到翻越高山,丝绸之路的商队不仅经历了艰苦的旅程,还成为了文化的使者。

在这条交汉朝丝绸之路上,从东方到西方的商品交流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汉朝的丝绸和中国的茶叶成了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而西方则以宝石、玛瑙和珍奇动植物等物品返回。

通过这种贸易,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频繁起来。

中国的丝绸和茶叶成为西方文化贵族们追捧的时尚品,汉朝的艺术和科学技术也逐渐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关注。

除了商品交流,汉朝的丝绸之路还促进了人员的互动。

随着商人和使节的来往,东西方之间的学术和文化交流日益加深。

许多西方国家的使节来到汉朝,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艺术和科学技术。

其中最著名的是罗马帝国的使节郎要。

他不仅在中国度过了几年时光,还带回了大量的中国书籍和知识,为罗马帝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许多中国学者也通过丝绸之路前往西方国家,传播中华文化和知识。

他们的努力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中外文化交流不仅仅停留在学问层面,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带来了新的食物、饮料和服装等物品。

西方国家首次品尝到了中国的茶叶,而中国则引进了西方国家的面食和奶制品。

汉朝的服装也逐渐影响了西方国家的时尚潮流,如原始的中国丝绸服装成为了西方皇室和贵族的标志。

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促进了汉朝的繁荣和发展。

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桥梁,使得中外文化得以自由流动。

汉朝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种传递着和平、友谊和文化的信念。

汉朝的海外交通和贸易

汉朝的海外交通和贸易

汉朝的海外交通和贸易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经济方面,汉朝的海外交通和贸易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海外交通和贸易在汉朝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推行海外扩张政策,派遣使者到南海和日本等周边地区进行外交。

同时也从沿海各地出发船队,进行贸易活动。

丝绸、银器、瓷器等中国特有的工艺品成为了中国海外贸易的代表。

汉朝与中亚、印度等地的贸易也十分活跃。

汉武帝时期,汉朝已经开始向中亚出口丝绸等商品。

汉朝之后的几百年间,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中亚地区的商人把各种商品带到中国进行贸易,中国则通过丝绸、瓷器等作为交换。

在印度贸易中,汉朝主要是从印度购买大象、鸟、蛇等珍稀动物和印度香料等商品。

印度也从中国购买丝绸与瓷器等特产。

印度的商品通过印度洋和南海进入中国,汉朝也通过此路前往印度进行贸易。

除了中亚和印度外,汉朝与罗马帝国的贸易也非常活跃。

两个古代文明之间的贸易往来之间涉及大量商品,包括红木、金器、珊瑚、象牙、玛瑙、香蜡等。

汉朝时期,罗马人将商品带往亚洲和中国,而中国则将丝绸、瓷器等中国特有的商品带往罗马。

汉朝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海盗、战争等,但是汉朝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降低风险。

为了保证船只安全,汉朝政府建立了海警机构,并且还在某些固定点设置了海监。

此外,政府也调配军队出动追剿非法势力。

汉朝时期的海外交通和贸易对于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海外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同时,通过贸易往来,中外文化也进行了交流和互通。

虽然海外交通和贸易在汉朝时期得到了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入境商品的鉴定和检疫等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了很多损失。

此外,官方对私人与国家贸易的控制也经常存在着矛盾。

在政治、税收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总的来说,汉朝时期的海外交通和贸易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外交流史的事例

中外交流史的事例

中外交流史的事例案例一:汉代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国势强盛,汉武大帝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主要是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第二次则是宣扬国力,沟通西域各国,故张骞带着中国的丝绸、瓷器、纸等出使西域,而西域各国的葡萄、石榴、胡麻、苜蓿等植物随之移植到中国,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也是当今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来源。

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案例二:唐朝时期——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唐朝统治者对境内外各民数族采取兼容并包和开放政策,极为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627年唐太宗时期派玄奘大师西游,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白天热风如火、夜晚寒风如刀的八百里流沙等,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于628年夏未到达天竺西北部,其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

之后在公元724年,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并根据中国古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的方案,经过两年,唐招提寺建成了成为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筑,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案例三:元朝时期——马可波罗著《马可波罗游记》元代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新局面,大蒙古国地跨欧亚,经过中亚通往波斯、阿拉伯各地的陆路交通得到恢复,来往比较频繁,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很多外国商人。

其中马可·波罗最为有名,其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著成了《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其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促进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B 、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C、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
D、直接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 奴的控制
5、西汉和东汉时出击匈奴的分别是()
A、卫青和霍去病B、卫青、霍去病和窦固
C、张骞和班固D、霍去病和窦固
6、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与之无关的是()
A、诗文辞赋B、民间传说C、雕塑壁画 D、丝绸之路
9、当时,西汉传入西域的技术是()
①凿井技术②冶金技术 ③养蚕技术④丝 绸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三、检测:
1.唐朝诗人王维写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你知道“西出阳关”后的地方在汉朝时被称为()
A.甘肃B.新疆C.西汉D.西域
2.石榴原产中亚细亚,相传西汉时引种到中原各地栽培,最负盛名的是临潼石榴,下列人物中与石榴引种中原关系最密切的是()
7、“投笔从戎”的故事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A、张骞B、窦固C、班超D、卫青
8、西汉与西 域 经济文化交流的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A、西汉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西域
B、西汉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与西域持平
C 、西汉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西域
D、西汉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世界先进国家
A.卫青B.张骞C.窦固D.班超
3.成语“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汉朝的商人,想把丝织商品运往欧洲,你可能途经哪些地方()
①长安②河西走廊③今新疆地区④安息⑤大秦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
5.东汉明帝时,请天竺高僧传播佛教,在洛阳建造的中原第一座寺庙是()
②佛教的传入是外 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懂得中外交流是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张骞出使西域
2.难点、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 带,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的东传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
学习内容
学生学习记录或教师备课
一、预习:
(一)、张骞通西域
A.少林寺B.灵隐寺C.白马寺D.相国寺
二、巩固:
1、张骞最初出使 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A、迫使西域臣服西汉B、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
C、与西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D、开通丝绸之路
2、派班超出使西域的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明帝C、汉武帝D、汉宣帝
3、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开始于()
A、秦B、西汉C、东汉 D、新朝
4、班超出使西域和张骞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的不同之处是()
(三)、佛教东传
1、()佛教传入中国.
2、汉明帝时派使臣去西域求法,迎回天竺高僧并在洛阳见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
思考:
1.你能根据课本上的叙述概括一下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或作用吗?
2.你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吗?这条道路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
3.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怎样影响?
13汉朝的中外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及其作用、佛教的传入等重要史实。
2.能力培养
①通过讲述张骞、班超等人的历史故事,提高收集材料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正确运用地图册辨别古今地名,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学习,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西域是指:。
2、为了(),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时设立西域都护府,进一步加强了同西域的联系。
4东汉明帝时,于73年派()出击匈奴,并与当年派()出使西域。
(二)、丝绸之路
1举世闻名的河西走廊开通于().
2、丝绸之路东起(),经今天甘肃河西走廊,出关后分南北两路西行。这是()朝的使者()开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