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oot工作过程
uboot pcie驱动原理
uboot pcie驱动原理
U-Boot是一个开源的引导加载程序,它负责启动计算机系统,并加载操作系统。
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是一种计算机总线标准,用于连接计算机内部的各
种设备。
在U-Boot中,PCIE驱动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初始化PCIE控制器:U-Boot首先通过读写寄存器的方式初
始化PCIE控制器,配置相关寄存器,使得控制器能够正常运行。
2. 扫描PCIE设备:PCIE控制器会扫描连接到计算机上的
PCIE设备,并为每个设备分配唯一的设备号。
3. 加载设备驱动:对于每个扫描到的PCIE设备,U-Boot会根
据设备的厂商ID和设备ID,选择相应的驱动程序进行加载。
驱动程序可以是U-Boot内置的,也可以是外部的。
4. 完成设备初始化:驱动程序会进行设备的初始化工作,包括配置设备寄存器、分配内存、设置中断等。
这些操作都是为了使得设备能够正常工作。
5. 提供设备访问接口:驱动程序通过定义一系列的API函数,提供给U-Boot其他部分访问设备的接口。
这些函数可以用来
读写设备寄存器、发送接收数据等操作。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U-Boot的PCIE驱动可以实现对PCIE设备的初始化和访问。
这样就可以在U-Boot的环境下使用PCIE 设备,例如加载操作系统、执行测试程序等。
petalinux-build_-c_u-boot的编译流程_概述说明
petalinux-build -c u-boot的编译流程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介绍petalinux-build -c u-boot命令的编译流程。
Petalinux是一款面向嵌入式Linux开发的工具,而U-Boot是一款应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开源引导加载程序。
通过深入了解这两个工具,并对petalinux-build -c u-boot命令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编译流程。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编译流程概述、编译流程详解、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以及结论。
在引言中,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的内容和目的。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概述Petalinux和U-Boot,并重点介绍petalinux-build -c u-boot命令的作用。
第三部分将详细解释编译流程,并包括准备工作、设置环境变量和构建U-Boot镜像等步骤。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讨论常见错误和解决方法,提供编译优化技巧和建议,并指出其他注意事项。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编译流程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petalinux-build -c u-boot命令的编译流程。
通过讲解Petalinux和U-Boot的基本知识以及具体的编译步骤,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如何正确地使用该命令,并解决在编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提供一些实用的编译优化技巧和建议,以帮助读者提高工作效率。
希望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petalinux-build -c u-boot命令的使用技巧,并在嵌入式Linux开发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2. 编译流程概述:2.1 Petalinux简介:Petalinux是由Xilinx开发的一种嵌入式Linux开发工具套件,用于构建、定制和部署基于Xilinx处理器系统的嵌入式Linux系统。
它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文档,方便开发人员进行Linux镜像的配置、编译和调试。
uboot启动流程分析
uboot启动流程分析Uboot启动流程分析。
Uboot是一种常用的嵌入式系统启动加载程序,它的启动流程对于嵌入式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Uboot启动流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
首先,Uboot的启动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Reset、初始化、设备初始化、加载内核。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进行详细的分析。
Reset阶段是整个启动流程的起点,当系统上电或者复位时,CPU会跳转到Uboot的入口地址开始执行。
在这个阶段,Uboot会进行一些基本的硬件初始化工作,包括设置栈指针、初始化CPU寄存器等。
接着是初始化阶段,Uboot会进行一系列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初始化串口、初始化内存控制器、初始化时钟等。
这些初始化工作是为了确保系统能够正常地运行,并为后续的工作做好准备。
设备初始化阶段是Uboot启动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对外设的初始化和检测。
在这个阶段,Uboot会初始化各种外设,如网卡、存储设备等,并对其进行检测,以确保它们能够正常工作。
最后一个阶段是加载内核,Uboot会从存储设备中加载操作系统的内核镜像到内存中,并跳转到内核的入口地址开始执行。
在这个过程中,Uboot会进行一些必要的设置,如传递启动参数给内核,并最终将控制权交给内核。
总的来说,Uboot的启动流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涉及到系统的硬件初始化、外设的初始化和内核的加载等工作。
只有当这些工作都顺利完成时,系统才能够正常地启动运行。
因此,对Uboot启动流程的深入理解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和调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对Uboot启动流程的分析,相信读者对Uboot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uuboot 移植流程
uuboot 移植流程U-Boot 移植流程介绍U-Boot是一个开源的引导加载程序,常用于嵌入式系统中。
移植U-Boot可以将其适配到不同的硬件平台上,以满足特定需求。
本文将详细说明U-Boot移植的流程。
准备工作1.硬件选型:根据项目需求,选择适合的硬件平台。
2.获取源代码:从U-Boot官方网站或仓库下载最新版本的源代码。
3.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根据目标硬件平台的指令集架构,选择合适的交叉编译工具链,并进行安装。
4.了解目标硬件平台:熟悉目标硬件平台的架构、引导方式、存储器布局等相关信息。
移植流程1.配置编译环境:设置交叉编译工具链的环境变量,以确保正确编译U-Boot源代码。
2.配置U-Boot:修改U-Boot源代码中的配置文件,根据目标硬件平台的特性和需求进行相应配置。
–配置目标硬件平台的处理器类型、存储器布局等基本信息。
–配置启动方式,如通过网络(TFTP)或存储介质(SD卡、NAND Flash)等进行启动。
–配置启动流程,如引导加载程序的加载顺序、启动脚本等。
3.添加适配代码:根据目标硬件平台的需求,编写适配代码,包括引导加载程序和设备驱动等。
–引导加载程序:为目标硬件平台选择合适的程序入口点,配置启动参数,加载适配的设备驱动等。
–设备驱动:根据目标硬件平台的外设,编写相应的设备驱动代码,以支持外设的初始化和操作。
4.编译U-Boot:使用交叉编译工具链,编译修改后的U-Boot源代码。
–执行make clean清除之前的编译结果。
–执行make命令编译U-Boot源代码。
5.烧录和运行:将编译生成的U-Boot镜像烧录到目标硬件平台,并进行测试。
–根据目标硬件平台的烧录方式(串口、JTAG等),将U-Boot镜像烧录到目标设备。
–启动目标设备,观察U-Boot的启动信息是否正常输出,检查设备驱动是否正常加载。
6.调试和优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U-Boot的调试和性能优化。
–使用调试工具进行调试,如调试器、串口打印信息等。
uboot启动流程
U-Boot工作过程U-Boot启动内核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功能如下:(1)第一阶段的功能硬件设备初始化加载U-Boot第二阶段代码到RAM空间设置好栈跳转到第二阶段代码入口(2)第二阶段的功能初始化本阶段使用的硬件设备检测系统内存映射将内核从Flash读取到RAM中为内核设置启动参数调用内核1.1.1 U-Boot启动第一阶段代码分析第一阶段对应的文件是cpu/arm920t/和board/samsung/mini2440/。
U-Boot启动第一阶段流程如下:图 U-Boot启动第一阶段流程根据cpu/arm920t/中指定的连接方式:ENTRY(_start)SECTIONS{. = 0x00000000;. = ALIGN(4);.text :{cpu/arm920t/ (.text)board/samsung/mini2440/ (.text)board/samsung/mini2440/ (.text)*(.text)}… …}第一个链接的是cpu/arm920t/,因此的入口代码在cpu/arm920t/中,其源代码在cpu/arm920t/中。
下面我们来分析cpu/arm920t/的执行。
1. 硬件设备初始化(1)设置异常向量cpu/arm920t/开头有如下的代码:.globl _start_start: b start_code /* 复位*/ldr pc, _undefined_instruction /*未定义指令向量 */ldr pc, _software_interrupt /* 软件中断向量 */ldr pc, _prefetch_abort /* 预取指令异常向量 */ldr pc, _data_abort /* 数据操作异常向量 */ldr pc, _not_used /* 未使用 */ldr pc, _irq /* irq中断向量 */ldr pc, _fiq /* fiq中断向量 */ /* 中断向量表入口地址 */_undefined_instruction: .word undefined_instruction_software_interrupt: .word software_interrupt_prefetch_abort: .word prefetch_abort_data_abort: .word data_abort_not_used: .word not_used_irq: .word irq_fiq: .word fiq.balignl 16,0xdeadbeef以上代码设置了ARM异常向量表,各个异常向量介绍如下:表 ARM异常向量表在cpu/arm920t/中还有这些异常对应的异常处理程序。
am335xu-boot启动过程分析
am335xu-boot启动过程分析 u-boot属于两阶段的bootloader,第⼀阶段的⽂件为 arch/arm/cpu/armv7/start.S 和 arch/arm/cpu/armv7/lowlevel_init.S,前者是平台相关的,后者是开发板相关的。
1. u-boot第⼀阶段代码分析 (1)硬件设备初始化 将CPU的⼯作模式设为管理模式(SVC); 关闭中断; 禁⽤MMU,TLB ; 板级初始化; (2)为加载Bootloader的第⼆阶段代码准备RAM空间 加载u-boot.img,跳转到u-boot.img; 上述⼯作,也就是uboot-spl代码流程的核⼼。
代码如下:arch/arm/cpu/armv7/start.S1/*2 * the actual reset code3*/4reset:5 bl save_boot_params6/*7 * disable interrupts (FIQ and IRQ), also set the cpu to SVC32 mode,8 * except if in HYP mode already9*/10 mrs r0, cpsr11 and r1, r0, #0x1f @ mask mode bits12 teq r1, #0x1a @ test for HYP mode13 bicne r0, r0, #0x1f @ clear all mode bits14 orrne r0, r0, #0x13 @ set SVC mode15 orr r0, r0, #0xc0 @ disable FIQ and IRQ16 msr cpsr,r017@@ 以上通过设置CPSR寄存器⾥设置CPU为SVC模式,禁⽌中断18@@ 具体操作可以参考《[kernel 启动流程] (第⼆章)第⼀阶段之——设置SVC、关闭中断》的分析1920/* the mask ROM code should have PLL and others stable */21#ifndef CONFIG_SKIP_LOWLEVEL_INIT22 bl cpu_init_cp1523@@ 调⽤cpu_init_cp15,初始化协处理器CP15,从⽽禁⽤MMU和TLB。
u-boot制作编译过程ok
2.1.5 UBOOT的制作过程1.第一步:修改makefile,目的告诉makefile导入的工程名是什么。
1)在/1niuedu/u-boot-1.3.4的Makefile的2494行进行COPY后进行修改,范例如下:将smdk2410_config : unconfig@$(MKCONFIG) $(@:_config=) arm arm920t smdk2410 NULL s3c24x0 复制并修改为:edu2440_config: unconfig@$(MKCONFIG) $(@:_config=) arm arm920t edu2440 NULL s3c24x02)交叉编译143 144修改为(很多u-boot为默认,一般不修改,如不同需要修改)ifeq ($(ARCH),arm)CROSS_COMPILE = arm-linux-说明:在顶层Makefile(u-boot文件中)中为开发板添加新的配置选项,使用已有的配置项目为例复制修改如下代码:Smdk2410_config:unconfig(2497行)(告诉makefile导入的工程名是怎么设置的) @./mkconfig$(@:_config=)arm arm 920t smdk2410 NULL s3c24x0 Arm:CPU架构Arm920t:CPU类型,对应cpu/arm920t目录xyd2440:开发板型号,对应board/xyd2440NULL:开发者s3c2440:片上系统(SOC)2.第二步:配置开发板选项,修改board中相应开发板选项1)在board目录中将smdk2410复制,然后修改名字为edu2440。
2)在board/edu2440目录下将smdk2410.c修改为edu2440.c(可能运行不了,那么再做如下修改)将E:\信盈达常用资料库\嵌入式配套资料\mini2440-20100717光盘资料\linux\bootloader\u-boot-1.1.6\board\open24x0里面的:boot_init.c,open24x0.c两个文件copy到board-edu2440文件下面。
U-boot启动流程
1.1U-Boot工作过程U-Boot启动内核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功能如下:(1)第一阶段的功能硬件设备初始化加载U-Boot第二阶段代码到RAM空间设置好栈跳转到第二阶段代码入口(2)第二阶段的功能初始化本阶段使用的硬件设备检测系统内存映射将内核从Flash读取到RAM中为内核设置启动参数调用内核1.1.1U-Boot启动第一阶段代码分析第一阶段对应的文件是cpu/arm920t/start.S和board/samsung/mini2440/lowlevel_init.S。
U-Boot启动第一阶段流程如下:图 2.1 U-Boot启动第一阶段流程根据cpu/arm920t/u-boot.lds中指定的连接方式:ENTRY(_start)SECTIONS{. = 0x00000000;. = ALIGN(4);.text :{cpu/arm920t/start.o (.text)board/samsung/mini2440/lowlevel_init.o (.text)board/samsung/mini2440/nand_read.o (.text)*(.text)}… …}第一个链接的是cpu/arm920t/start.o,因此u-boot.bin的入口代码在cpu/arm920t/start.o中,其源代码在cpu/arm920t/start.S中。
下面我们来分析cpu/arm920t/start.S的执行。
1.硬件设备初始化(1)设置异常向量cpu/arm920t/start.S开头有如下的代码:.globl _start_start: b start_code /* 复位*/ ldr pc, _undefined_instruction /* 未定义指令向量 */ldr pc, _software_interrupt /* 软件中断向量 */ldr pc, _prefetch_abort /* 预取指令异常向量 */ldr pc, _data_abort /* 数据操作异常向量 */ldr pc, _not_used /* 未使用 */ldr pc, _irq /* irq中断向量 */ ldr pc, _fiq /* fiq中断向量 */ /* 中断向量表入口地址 */_undefined_instruction: .word undefined_instruction_software_interrupt: .word software_interrupt_prefetch_abort: .word prefetch_abort_data_abort: .word data_abort_not_used: .word not_used_irq: .word irq_fiq: .word fiq.balignl 16,0xdeadbeef以上代码设置了ARM异常向量表,各个异常向量介绍如下:表 2.1 ARM异常向量表在cpu/arm920t/start.S中还有这些异常对应的异常处理程序。
uboot 代码运行流程
uboot 代码运行流程U-Boot代码运行流程U-Boot(Universal Bootloader)是一个开源的引导加载程序,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
它负责在系统上电后初始化硬件并加载操作系统内核,是系统启动的重要一环。
下面将从U-Boot代码的运行流程方面进行介绍。
1. 启动阶段当系统上电后,处理器会从预定义的存储器地址开始运行代码。
U-Boot的启动代码通常存放在ROM中,处理器会从ROM的起始地址开始执行。
启动代码负责初始化处理器和一些外设,然后跳转到U-Boot的入口点。
2. 入口点U-Boot的入口点是指U-Boot的main()函数。
在启动代码的最后,会调用main()函数,从而进入U-Boot的主循环。
U-Boot的主循环负责处理用户输入的命令,并根据命令执行相应的操作。
3. 硬件初始化在main()函数中,首先会进行硬件的初始化工作。
这包括初始化串口、初始化存储器控制器、初始化网络接口等。
硬件初始化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为后续的操作做好准备。
4. 系统启动硬件初始化完成后,U-Boot会尝试从存储设备(如闪存、SD卡)中加载操作系统内核镜像。
U-Boot会根据预定义的启动命令(例如bootcmd)来确定从哪个设备加载内核镜像,并执行相应的加载操作。
加载完成后,U-Boot会将控制权交给操作系统内核,进入操作系统的启动阶段。
5. 用户交互一般情况下,U-Boot会在系统启动后进入命令行界面,等待用户输入命令。
用户可以通过串口、网络等方式与U-Boot进行交互,执行各种操作,例如烧写固件、修改配置等。
U-Boot提供了丰富的命令集,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6. 系统重启当用户输入重启命令或系统发生异常时,U-Boot会执行系统重启操作。
重启操作包括重新初始化硬件、重新加载内核镜像等步骤,以重新启动系统。
U-Boot会将控制权交给重新加载的内核,然后进入内核的启动流程。
总结:U-Boot代码的运行流程包括启动阶段、入口点、硬件初始化、系统启动、用户交互和系统重启等几个关键步骤。
U-Boot启动过程--详细版的完全分析
(一)U-Boot启动过程--详细版的完全分析我们知道,bootloader是系统上电后最初加载运行的代码。
它提供了处理器上电复位后最开始需要执行的初始化代码。
在PC机上引导程序一般由BIOS开始执行,然后读取硬盘中位于MBR(Main Boot Record,主引导记录)中的Bootloader(例如LILO或GRUB),并进一步引导操作系统的启动。
然而在嵌入式系统中通常没有像BIOS那样的固件程序,因此整个系统的加载启动就完全由bootloader来完成。
它主要的功能是加载与引导内核映像一个嵌入式的存储设备通过通常包括四个分区:第一分区:存放的当然是u-boot第二个分区:存放着u-boot要传给系统内核的参数第三个分区:是系统内核(kernel)第四个分区:则是根文件系统如下图所示:u-boot是一种普遍用于嵌入式系统中的Bootloader。
Bootloader介绍Bootloader是进行嵌入式开发必然会接触的一个概念,它是嵌入式学院<嵌入式工程师职业培训班>二期课程中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方面的重要内容。
本篇文章主要讲解Bootloader 的基本概念以及内部原理,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将对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的学习非常有帮助!Bootloader的定义:Bootloader是在操作系统运行之前执行的一小段程序,通过这一小段程序,我们可以初始化硬件设备、建立内存空间的映射表,从而建立适当的系统软硬件环境,为最终调用操作系统内核做好准备。
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想让一个操作系统在我们的板子上运转起来,我们就必须首先对我们的板子进行一些基本配置和初始化,然后才可以将操作系统引导进来运行。
具体在Bootloader中完成了哪些操作我们会在后面分析到,这里我们先来回忆一下PC的体系结构:PC机中的引导加载程序是由BIOS和位于硬盘MBR中的OS Boot Loader(比如LILO和GRUB等)一起组成的,BIOS在完成硬件检测和资源分配后,将硬盘MBR中的Boot Loader读到系统的RAM中,然后将控制权交给OS Boot Loader。
[uboot](第五章)uboot流程——uboot启动流程
[uboot](第五章)uboot流程——uboot启动流程/ooonebook/article/details/53070065以下例⼦都以project X项⽬tiny210(s5pv210平台,armv7)为例[uboot] uboot流程系列:建议先看《[project X] tiny210(s5pv210)上电启动流程(BL0-BL2)》,根据例⼦了解⼀下上电之后的BL0\BL1\BL2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运⾏位置,功能。
建议可以和《[uboot] (番外篇)global_data介绍》和《[uboot] (番外篇)uboot relocation介绍》结合起来看。
=================================================================================⼀、uboot说明1、uboot要做的事情CPU初始刚上电的状态。
需要⼩⼼的设置好很多状态,包括cpu状态、中断状态、MMU状态等等。
其次,就是要根据硬件资源进⾏板级的初始化,代码重定向等等。
最后,就是进⼊命令⾏状态,等待处理命令。
在armv7架构的uboot,主要需要做如下事情arch级的初始化关闭中断,设置svc模式禁⽤MMU、TLB关键寄存器的设置,包括时钟、看门狗的寄存器板级的初始化堆栈环境的设置代码重定向之前的板级初始化,包括串⼝、定时器、环境变量、I2C\SPI等等的初始化进⾏代码重定向代码重定向之后的板级初始化,包括板级代码中定义的初始化操作、emmc、nand flash、⽹络、中断等等的初始化。
进⼊命令⾏状态,等待终端输⼊命令以及对命令进⾏处理上述⼯作,也就是uboot流程的核⼼。
2、疑问在前⾯的⽂章中虽然已经说明了,在spl的阶段中已经对arch级进⾏了初始化了,为什么uboot⾥⾯还要对arch再初始化⼀遍?回答:spl对于启动uboot来说并不是必须的,在某些情况下,上电之后uboot可能在ROM上或者flash上开始执⾏⽽并没有使⽤spl。
Tiny4412u-boot分析(2)u-boot启动流程
Tiny4412u-boot分析(2)u-boot启动流程从⼤⽅⾯来说,u-boot的启动分成两个阶段,第⼀个阶段主要的职责是准备初始化的环境,主要有以下⼏点①设置异常向量表②把CPU的⼯作模式设置为SVC32模式③关闭中断、MMU和cache④关闭看门狗⑤初始化内存、时钟、串⼝⑥设置堆栈⑦代码搬移⑧清bss段⑨跳转到c语⾔中执⾏(第⼆阶段)此时系统还没有进⼊C语⾔的运⾏阶段,并没有堆栈,也就不需要额外的RAM。
第⼆阶段在上⼀段建⽴好C语⾔运⾏环境的基础上,进⾏各种外设的初始化,并循环执⾏⽤户命令。
主要流程图如下当我们执⾏make命令来构建u-boot时,它的构建过程是:⾸先使⽤交叉编译⼯具将各⽬录下的源⽂件⽣成⽬标⽂件(*.o),⽬标⽂件⽣成后,会将若⼲个⽬标⽂件组合成静态库⽂件(*.a),最后通过链接各个静态库⽂件⽣成ELF格式的可执⾏⽂件。
在链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链接脚本(⼀般是各个以lds为后缀的⽂本⽂件),确定⽬标⽂件的各个段,链接⽂件通常是board/<board>/⽬录中的u-boot.lds⽂件。
⼀般在链接脚本中通过ENTRY(_start)来指定⼊⼝为_start标号,通过⽂本段(.text)的第⼀个⽬标来制定u-boot⼊⼝⽂件。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链接脚本⽂件可以确定u-boot执⾏的⼊⼝。
Tiny4412 u-boot的链接脚本内容为// board/samsung/tiny4412/u-boot.ldsOUTPUT_FORMAT("elf32-littlearm", "elf32-littlearm", "elf32-littlearm")OUTPUT_ARCH(arm)ENTRY(_start)SECTIONS{. = 0x00000000;. = ALIGN(4);.text :{arch/arm/cpu/armv7/start.o (.text)board/samsung/tiny4412/libtiny4412.o (.text)arch/arm/cpu/armv7/exynos/libexynos.o (.text)*(.text)}. = ALIGN(4);.rodata : { *(SORT_BY_ALIGNMENT(SORT_BY_NAME(.rodata*))) }. = ALIGN(4);.data : {*(.data)}. = ALIGN(4);. = .;__u_boot_cmd_start = .;.u_boot_cmd : { *(.u_boot_cmd) }__u_boot_cmd_end = .;. = ALIGN(4);.rel.dyn : {__rel_dyn_start = .;*(.rel*)__rel_dyn_end = .;}.dynsym : {__dynsym_start = .;*(.dynsym)}.bss __rel_dyn_start (OVERLAY) : {__bss_start = .;_end = .;}/DISCARD/ : { *(.dynstr*) }/DISCARD/ : { *(.dynamic*) }/DISCARD/ : { *(.plt*) }/DISCARD/ : { *(.interp*) }/DISCARD/ : { *(.gnu*) }}在本链接脚本⽂件中,定义了起始地址为0x00000000,每个段使⽤4字节对齐(.ALIGN(4)),⼏个段分别为代码段(.text)、只读数据段(.rodata)、数据段(.data)其中,代码段的第⼀个⽬标为arch/arm/cpu/armv7/start.o,在其中定义了映像⽂件的⼊⼝_start。
uboot编译过程
uboot编译过程
Uboot是一种开源的引导载入程序,用于嵌入式系统中的启动过程。
它通常被用来引导Linux内核。
以下是uboot编译的过程:
1. 下载uboot源码:在uboot官网上下载最新版本的uboot源码。
2. 配置编译环境: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例如arm-linux-gcc 等。
3. 配置uboot:进入uboot的根目录,运行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menuconfig命令进行配置。
在这里可以设置uboot的启动参数、内存布局等。
4. 编译uboot:运行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命令进行编译。
编译完成后,会在uboot目录下生成u-boot.bin文件。
5. 烧录uboot:将u-boot.bin文件烧录到板子的Flash中,使其可以在启动时被加载。
6. 测试uboot:使用串口调试工具,连接开发板和PC,确认uboot 能够正常启动,可以接受命令行输入。
以上就是uboot编译的过程。
在实际开发中,还需要进行调试和优化,使uboot能够顺利地引导Linux内核。
- 1 -。
petalinux-build -c u-boot的编译流程 -回复
petalinux-build -c u-boot的编译流程-回复Petalinux 是一款用于嵌入式Linux 系统的工具集,它基于Yocto项目,并提供了许多工具和脚本来简化平台软件的构建过程。
在使用Petalinux进行构建时,其中一个必要组件就是uboot引导程序。
uboot 是一个开源的引导程序,用于在嵌入式设备上初始化硬件和启动操作系统。
在本文中,我将逐步介绍Petalinux编译uboot的流程。
第一步:环境准备在开始编译uboot之前,我们需要先准备好相关的环境。
首先确保计算机上已经安装好Petalinux,可以通过官方网站下载和安装最新版本。
另外,还需要确保已经安装了交叉编译工具链,Petalinux默认使用arm-linux-gnueabihf工具链,可以通过下载对应的工具链并配置环境变量来实现。
第二步:创建Petalinux项目在开始编译uboot之前,需要先创建一个Petalinux项目。
在终端中运行以下命令创建一个新的项目:petalinux-create type project template <template-name> name <project-name>这里可以使用不同的模板,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例如,使用Avnet UltraZed-EG IOCC板卡可以选择"ultrazed"模板。
当项目创建完成后,进入项目目录。
第三步:配置uboot在项目目录中,可以使用以下命令配置uboot:petalinux-config -c uboot该命令将打开一个菜单式的配置界面,允许用户选择不同的uboot配置选项。
在菜单中,用户可以配置uboot的编译选项、环境变量和启动参数等。
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相应的配置。
第四步:编译uboot配置完uboot后,可以使用以下命令编译uboot:petalinux-build -c uboot该命令将根据之前的配置选项,开始编译uboot。
uboot dm-gpio使用方法以及工作流程
uboot dm-gpio使用方法以及工作流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u-boot是嵌入式系统中常用的引导加载程序之一,它的功能非常强大,可以用来引导内核启动和设置所需的硬件环境。
本文将介绍在u-boot中使用dm-gpio的方法和工作流程。
dm-gpio是u-boot中一个用来管理GPIO引脚的设备模型,通过dm-gpio可以方便地对GPIO进行配置和控制。
在使用dm-gpio之前,我们需要在u-boot的配置文件中开启CONFIG_DM_GPIO选项,以启用dm-gpio功能。
在u-boot中使用dm-gpio的方法如下:1. 初始化dm-gpio设备:在u-boot启动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调用dm_gpio_init函数来初始化dm-gpio设备。
该函数会扫描系统中的GPIO设备,并将其注册到设备模型中。
2. 获取GPIO设备:要操作一个GPIO引脚,首先需要获取指向该引脚的GPIO设备指针。
可以通过调用dm_gpio_lookup_name或dm_gpio_lookup_index函数来获取GPIO设备。
3. 配置GPIO引脚:一旦获得了GPIO设备指针,我们就可以使用dm_gpio_set_value和dm_gpio_get_value函数来设置和读取GPIO引脚的状态。
通过调用dm_gpio_set_value将引脚设置为输出模式,并可以通过dm_gpio_get_value来读取引脚的状态。
dm-gpio的工作流程如下:4. 完成:当GPIO引脚的操作完成后,可以释放GPIO设备指针或在程序退出时做清理工作。
dm-gpio提供了一种方便而灵活的方式来管理GPIO引脚,让开发者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GPIO操作。
通过对dm-gpio的使用方法和工作流程的了解,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GPIO资源,提高嵌入式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二篇示例:U-Boot 是一个开源的引导加载程序,被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中。
uboot 编译流程
uboot 编译流程Uboot是一款开源的嵌入式系统引导程序,它是Linux系统启动的第一步,负责初始化硬件设备、加载内核镜像和设备树等操作。
本文将介绍Uboot的编译流程,帮助读者了解Uboot的构建过程。
一、准备工作在开始编译Uboot之前,需要先准备好交叉编译工具链和Uboot 源代码。
交叉编译工具链是用于在主机上编译嵌入式系统的工具,它能够生成适用于目标平台的可执行文件。
Uboot源代码可以从官方网站或Github上下载,也可以从开发板厂商提供的SDK中获取。
二、配置编译环境在开始编译Uboot之前,需要先配置编译环境。
首先需要设置交叉编译工具链的路径,可以通过export命令设置环境变量,例如:export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接着需要配置Uboot的编译选项,可以通过make menuconfig命令进入配置界面,选择需要编译的功能和驱动程序。
在配置完成后,需要保存配置并退出。
三、编译Uboot在配置完成后,可以通过make命令编译Uboot。
编译过程中会生成一系列的中间文件和最终的可执行文件。
编译完成后,可以通过make install命令将Uboot烧录到目标设备中。
四、调试Uboot在Uboot编译完成后,需要进行调试和测试。
可以通过串口连接目标设备,使用minicom或者putty等终端工具进行调试。
在调试过程中,可以查看Uboot的启动日志和调试信息,以便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Uboot的更新和升级在使用Uboot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对Uboot进行更新和升级。
可以通过tftp或者nfs等方式将新的Uboot镜像下载到目标设备中,然后使用Uboot的命令进行更新和升级。
在更新和升级过程中,需要注意备份原有的Uboot镜像,以防止出现问题。
六、总结Uboot是嵌入式系统启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编译和调试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和调试至关重要。
uboot mmc 代码流程
U-Boot是一个开源的嵌入式系统引导程序,它提供了许多硬件抽象和驱动,使得它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硬件平台。
U-Boot中的MMC(MultiMediaCard)模块主要用于支持SD/SDHC存储卡。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U-Boot中MMC代码流程:
1. 初始化阶段:在U-Boot启动后,首先会进行初始化阶段,包括内存、设备树等基础设置。
在这个阶段,MMC模块会进行一些必要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初始化硬件接口、配置寄存器等。
2. 检测阶段:在初始化完成后,MMC模块会进入检测阶段。
在这个阶段,它会扫描系统中的MMC设备,并检查是否有SD卡插入。
如果有SD卡插入,它会获取卡的相关信息,如卡类型、容量等。
3. 挂载阶段:在检测到SD卡后,MMC模块会将SD卡挂载到系统中,使其可以被系统访问。
这个过程包括创建文件系统、挂载文件系统等操作。
4. 配置阶段:在挂载完成后,MMC模块会对SD卡进行一些配置操作,如设置块大小、设置读写速度等。
这些配置操作会影响到后续的读写操作。
5. 读写阶段:在配置完成后,用户就可以对SD卡进行读写操作了。
这个阶段包括打开文件、写入数据、读取数据等操作。
6. 清理阶段:在读写完成后,MMC模块会进行清理工作,包括关闭文件、释放资源等操作。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U-Boot中MMC代码流程,具体的实现可能会因不同的U-Boot版本和硬件平台而有所不同。
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U-Boot中的MMC模块,建议参考相关的U-Boot文档和代码注释。
uboot启动流程
uboot启动流程U-Boot是一款开源的嵌入式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主要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引导启动。
它是一个跨平台的引导加载程序,可以在不同的处理器架构和操作系统上运行。
下面将介绍U-Boot的启动流程。
U-Boot启动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启动ROM代码、启动SPL(Secondary Program Loader)和启动U-Boot。
首先,当嵌入式设备上电后,处理器会首先执行固定在芯片内部的启动ROM代码。
这些代码主要完成一些基本的硬件初始化工作,例如设置栈指针、初始化外设等。
然后,启动ROM 代码会从预定义的启动设备(例如闪存、SD卡等)中加载SPL。
接下来,SPL(Secondary Program Loader)被加载到内存中执行。
SPL是一个较小的引导加载程序,主要作用是完成一些必要的初始化和硬件配置。
SPL会初始化内存控制器、外设等,并加载U-Boot镜像到内存中。
最后,U-Boot被加载到内存中执行。
U-Boot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引导加载程序,拥有丰富的命令和功能。
它可以根据不同的系统配置进行配置和扩展,并提供了丰富的调试和测试功能。
U-Boot的启动流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CPU初始化:U-Boot开始执行后,首先进行CPU的初始化工作,包括设置栈指针、cache的初始化等。
2. 设备初始化:接下来,U-Boot会初始化外设设备,例如串口、网络接口等。
这些设备的初始化是为了后续的调试和配置工作做准备。
3. 系统环境的初始化:U-Boot会读取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设备(例如NAND闪存、SD卡等)中的环境变量,根据这些变量进行系统的初始化配置。
4. 设备驱动的加载:U-Boot会加载并初始化必要的设备驱动程序,以便后续的硬件操作可以正常进行。
5. 启动命令的执行:U-Boot会根据配置文件中的设置,执行预定义的启动命令。
这些命令可以是启动操作系统、加载应用程序等。
uboot学习之uboot启动流程简述
uboot学习之uboot启动流程简述⼀、uboot启动分为了三个阶段BL0、BL1、BL2;BL0表⽰上电后运⾏ROM中固化的⼀段程序,其中ROM中的程序是⼚家写进去的,所以具体功能可能根据⼚家芯⽚⽽有所不同。
功能如下:1. 初始化系统时钟、特殊设备的控制器、启动设备、看门狗、堆栈、SRAM等硬件;2. 验证B1镜像,并且加载BL1镜像到SRAM中,然后跳转到BL1镜像的地址上。
BL0需要将BL1加载到对应的RAM上,这就涉及到它的启动模式,详细如下:1.OneNand Boot模式要了解OneNAND先得了解NOR Flash和NAND Flash。
与NOR Flash相⽐,NAND Flash的读数据速度稍慢,但是擦写速度快得多,并且在容量、使⽤寿命、成本上也占有较⼤优势。
NOR Flash的编程简单,⽽NAND Flash的编程较为复杂(因为它的flash管理需要特殊的接⼝)。
NAND Flash⼀般⽤于存储数据,⽽NOR Flash⼀般⽤于存储启动代码。
NOR Flash带有SRAM接⼝,有⾜够的地址引脚来寻址,可以很容易地存取其内容的每⼀字节(有限的地址引脚是限制其容量的因素之⼀)。
NAND Flash使⽤复杂的I/O⼝来串⾏地存取数据,各个产品或⼚商的⽅法可能各不相同。
为了弥补NAND Flash的不⾜,三星公司在NAND Flash芯⽚内集成了⼀个RAM接⼝,命名为OneNAND Flash,这类Flash拥有与NOR Flash相同的简单接⼝,⽽且不受地址引脚的限制,即容量与地址引脚⽆关。
其实OneNAND 其实就是采⽤了NOR的接⼝,NAND的架构,是两者的性能得到了综合。
这就有了X-LOADER的产⽣,以前我们接触到的都是BOOTLOADER,其实这个X-LOADER也起到初始化的作⽤,因为我们的BOOTLOADER是放在NAND的架构下的,⽽CPU却是从NOR的接⼝下读取BOOTLOADER到SDRAM中的,所以现在要做⼀个⼯作就是要如何将BOOTLOADER在OneNAND的架构下从NAND复制到SDRAM中,这就是X-LOADER的功能了,它不仅初始化OneNAND,并且把U-BOOT从NAND的架构下复制到BufferRam中,再复制到SDRAM中。
uboot编译流程
uboot编译流程U-Boot是一款开源的嵌入式系统引导加载程序,它可以用于启动各种嵌入式系统,如ARM、MIPS等。
下面是U-Boot编译流程的详细介绍。
1. 下载U-Boot源代码U-Boot的源代码可以从官方网站上下载,也可以从GitHub等代码托管平台上下载。
下载完成后,解压到本地目录。
2. 配置编译环境在编译U-Boot之前,需要先配置编译环境。
具体来说,需要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make工具、gcc等开发工具。
这些工具的安装方法可以参考各自的官方文档。
3. 配置U-Boot在U-Boot源代码目录下,可以找到一个名为“Makefile”的文件,这个文件是U-Boot的主要配置文件。
通过修改这个文件,可以配置U-Boot的编译选项,如编译器、目标平台等。
具体的配置方法可以参考U-Boot官方文档。
4. 编译U-Boot在完成U-Boot的配置后,可以开始编译U-Boot了。
在终端中进入U-Boot源代码目录,执行“make”命令即可开始编译。
编译过程中,会生成一系列的中间文件和最终的可执行文件。
5. 烧录U-Boot编译完成后,会生成一个名为“u-boot.bin”的二进制文件,这个文件就是U-Boot的可执行文件。
接下来,需要将这个文件烧录到目标设备中。
具体的烧录方法可以参考目标设备的官方文档。
6. 测试U-Boot烧录完成后,可以通过串口等方式连接到目标设备,测试U-Boot是否正常工作。
在启动目标设备时,U-Boot会自动运行,并加载操作系统或其他应用程序。
总结:U-Boot编译流程包括下载源代码、配置编译环境、配置U-Boot、编译U-Boot、烧录U-Boot和测试U-Boot等步骤。
其中,配置U-Boot是最关键的一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编译完成后,需要将U-Boot烧录到目标设备中,并进行测试,以确保U-Boot正常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dr r1, =0x38022
str r1, [r0]
# else
/* FCLK:HCLK:PCLK = 1:2:4 */
/* default FCLK is 120 MHz ! */
ldr r0, =CLKDIVN
str r1, [r0] /* 看门狗控制器的最低位为0时,看门狗不输出复位信号 */
以上代码向看门狗控制寄存器写入0,关闭看门狗。否则在U-Boot启动过程中,CPU将不断重启。
(5)屏蔽中断
/*
* mask all IRQs by setting all bits in the INTMR - default
ldr pc, _not_used /* 未使用 */
ldr pc, _irq /* irq中断向量 */
ldr pc, _fiq /* fiq中断向量 */
board/samsung/mini2440/nand_read.o (.text)
*(.text)
}
… …
}
第一个链接的是cpu/arm920t/start.o,因此u-boot.bin的入口代码在cpu/arm920t/start.o中,其源代码在cpu/arm920t/start.S中。下面我们来分析cpu/arm920t/start.S的执行。
mrs r0, cpsr
bic r0, r0, #0x1f /*工作模式位清零 */
orr r0, r0, #0xd3 /*工作模式位设置为“10011”(管理模式),并将中断禁止位和快中断禁止位置1 */
mov r1, #5
str r1, [r0]
ldr r0, =MPLLCON
ldr r1, =0x7F021
str r1, [r0]
ldr r0, =UPLLCON
CLKDIVN寄存器用于设置FCLK,HCLK,PCLK三者间的比例,可以根据表2.2来设置。
0x00000010
数据操作
中止模式
处理器数据访问指令的地址不存在,或该地址不允许当前指令访问时,产生数据中止异常
0x00000014
未使用
未使用
未使用
0x00000018
IRQ
IRQ
外部中断请求有效,且CPSR中的I位为0时,产生IRQ异常
其中复位异常向量的指令“b start_code”决定了U-Boot启动后将自动跳转到标号“start_code”处执行。
(2)CPU进入SVC模式
start_code:
/*
* set the cpu to SVC32 mode
*/
0x00000004
未定义指令
未定义模式
遇到不能处理的指令时,产生未定义指令异常
0x00000008
软件中断
管理模式
执行SWI指令产生,用于用户模式下的程序调用特权操作指令
0x0000000c
预存指令
中止模式
处理器预取指令的地址不存在,或该地址不允许当前指令访问,产生指令预取中止异常
? 初始化本阶段使用的硬件设备
? 检测系统内存映射
? 将内核从Flash读取到RAM中
? 为内核设置启动参数
? 调用内核
1.1.1 U-Boot启动第一阶段代码分析
第一阶段对应的文件是cpu/arm920t/start.S和board/samsung/mini2440/lowlevel_init.S。
(6)设置MPLLCON,UPLLCON, CLKDIVN
# if defined(CONFIG_S3C2440)
#define MPLLCON 0x4C000004
#define UPLLCON 0x4C000008
ldr r0, =CLKDIVN
ldr pc, _software_interrupt /* 软件中断向量 */
ldr pc, _prefetch_abort /* 预取指令异常向量 */
ldr pc, _data_abort /* 数据操作异常向量 */
# endif
对与s3c2440开发板,以上代码完成了WATCHDOG,INTMSK,INTSUBMSK,CLKDIVN四个寄存器的地址的设置。各个寄存器地址参见参考文献[4] 。
(4)关闭看门狗
ldr r0, =pWTCON
mov r1, #0x0
# define INTMSK 0x14400008
# define CLKDIVN 0x14800014
#else /* s3c2410与s3c2440下面4个寄存器地址相同 */
# define pWTCON 0x53000000 /* WATCHDOG控制寄存器地址 */
*/
mov r1, #0xffffffff /* 某位被置1则对应的中断被屏蔽 */
ldr r0, =INTMSK
str r1, [r0]
INTMSK是主中断屏蔽寄存器,每一位对应SRCPND(中断源引脚寄存器)中的一位,表明SRCPND相应位代表的中断请求是否被CPU所处理。
1. 硬件设备初始化
(1)设置异常向量
cpu/arm920t/start.S开头有如下的代码:
.globl _start
_start: b start_code /* 复位 */
ldr pc, _undefined_instruction /* 未定义指令向量 */
. = ALIGN(4);
.text :
{
cpu/arm920t/start.o (.text)
board/samsung/mini2440/lowlevel_init.o (.text)
ldr r0, =INTSUBMSK
str r1, [r0]
# endif
INTSUBMSK每一位对应SUBSRCPND中的一位,表明SUBSRCPND相应位代表的中断请求是否被CPU所处理。
根据参考文献4,INTSUBMSK寄存器是一个32位的寄存器,但是只使用了低15位。向其中写入0x7fff就是将INTSUBMSK寄存器全部有效位(低15位)置一,从而屏蔽对应的中断。
# define INTMSK 0x4A000008 /* INTMSK寄存器地址 */
# define INTSUBMSK 0x4A00001C /* INTSUBMSK寄存器地址 */
# define CLKDIVN 0x4C000014 /* CLKDIVN寄存器地址 */
U-Boot工作过程
U-Boot启动内核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功能如下:
(1)第一阶段的功能
? 硬件设备初始化
? 加载U-Boot第二阶段代码到RAM空间
? 设置好栈
? 跳转到第二阶段代码入口
(2)第二阶段的功能
.balignl 16,0xdeadbeef
以上代码设置了ARM异常向量表,各个异常向量介绍如下:
表 2.1 ARM异常向量表
地址
异常
进入模式
描述
0x000000Hale Waihona Puke 0 复位 管理模式
复位电平有效时,产生复位异常,程序跳转到复位处理程序处执行
mov r1, #3
str r1, [r0]
#endif
CPU上电几毫秒后,晶振输出稳定,FCLK=Fin(晶振频率),CPU开始执行指令。但实际上,FCLK可以高于Fin,为了提高系统时钟,需要用软件来启用PLL。这就需要设置CLKDIVN,MPLLCON,UPLLCON这3个寄存器。
msr cpsr, r0
以上代码将CPU的工作模式位设置为管理模式,并将中断禁止位和快中断禁止位置一,从而屏蔽了IRQ和FIQ中断。
(3)设置控制寄存器地址
# if defined(CONFIG_S3C2400)
# define pWTCON 0x15300000
0x0000001c
FIQ
FIQ
快速中断请求引脚有效,且CPSR中的F位为0时,产生FIQ异常
在cpu/arm920t/start.S中还有这些异常对应的异常处理程序。当一个异常产生时,CPU根据异常号在异常向量表中找到对应的异常向量,然后执行异常向量处的跳转指令,CPU就跳转到对应的异常处理程序执行。
/* 中断向量表入口地址 */
_undefined_instruction: .word undefined_instruction
_software_interrupt: .word software_interrupt
_prefetch_abort: .word prefetch_abort
根据参考文献4,INTMSK寄存器是一个32位的寄存器,每位对应一个中断,向其中写入0xffffffff就将INTMSK寄存器全部位置一,从而屏蔽对应的中断。
# if defined(CONFIG_S3C2440)
ldr r1, =0x7fff
U-Boot启动第一阶段流程如下:
图 2.1 U-Boot启动第一阶段流程
根据cpu/arm920t/u-boot.lds中指定的连接方式:
ENTRY(_start)
SECTIONS
{
. = 0x00000000;
_data_abort: .word data_abort
_not_used: .word not_used
_irq: .word i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