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的基本要求重点考察考生对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掌握的情况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考试时间微生物学复试考试为笔试(闭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考试范围和要求1、微生物与微生物学要求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微生物特点及微生物学研究内容。
2、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要求掌握本章基本概念,微生物分离、纯培养、无菌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菌种保藏的目的、原理和方法。
3、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要求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原核微生物细胞和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组成和功能;了解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4、微生物的营养要求掌握培养基的种类和应用,培养基配制的基本原则及应用。
5、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要求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真菌的生长繁殖方式;掌握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了解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6、病毒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了解病毒的种类;掌握微生物病毒噬菌体的组成、结构和复制方式。
7、微生物遗传要求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微生物育种的原理及方法;原核与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方式;了解证明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原核和真核微生物基因组的特点、基因突变的类型、特点、机理和突变的分子基础。
8、微生物的生态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了解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9、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和分类鉴定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分类依据、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原则10、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掌握微生物染色与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活菌计数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培养技术及微生物遗传育种技术。
四、试题类型及比例1、名词解释约10%2、单选题约20%3、简答题约40%4、综合论述题约30%五、主要参考书目1、沈萍陈向东主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 第二版2、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 第二版3、路福平杜连祥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9 第一版。
202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湖北工程学院2023年专升本《微生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要求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等主要类型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生理、代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程度。
二、考试内容绪论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几位科学家的姓名;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几种重要实验技术的名称;无菌操作;污染的概念;显微镜的种类;细菌菌体染色的原因;微生物的组成;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细菌的形状与大小、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核。
荚膜、鞭毛、芽孢、细胞内含物。
细菌的繁殖与菌落形态特征。
细菌的分类命名方法。
蓝细菌的概念;蓝细菌的形态和生化特点;放线菌的概念;放线菌的特点与类别。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真菌的概念与结构;真菌的繁殖方式;真菌孢子的种类;真菌的亚门;霉菌的概念;霉菌的菌落特点;霉菌的营养特点;酵母菌的概念;酵母菌第三章病毒病毒的大小范围;病毒的三种基本形态;病毒的基本结构;壳体和壳粒;包膜;病毒的核酸类型。
病毒的主要特点。
病毒结构的相对简单性。
病毒分类的依据;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的概念;朊病毒的致病。
噬菌体的典型结构;一步生长曲线;噬菌斑;噬菌体与其它病毒寄生专一性的比较;病毒增殖的五个阶段;烈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
现代病毒分类法;病毒传播途径;抗病毒剂;疫苗。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几大类营养要素;碳源、氮源的分类;生长因子的概念与种类。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自养、异养、光能、化能的概念。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过程;培养基的类型;固体、液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琼脂加量。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四种降解脱氢途径;ED途径的独特性;几种常见发酵作用的过程及参与微生物。
二氧化碳的同化;硝酸盐的同化;分子态氮的同化。
次生代谢的定义;次生代谢产物的定义;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
常见的各类次生代谢产物举例。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纯培养的概念;单菌落的概念;获得纯培养的几种主要方法。
615微生物考纲
615微生物考纲
1.微生物的概念及分类
- 微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 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原则
- 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生物等微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2.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微生物对环境和生命的影响
- 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3.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
-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产物
-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限制因素
4.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
-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和遗传机制
- 微生物的基因变异和进化途径
-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5.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 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 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 微生物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6.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
- 微生物的常规检测方法和快速鉴定技术
- 微生物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生物化学方法
- 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7.微生物学的前沿研究和应用
- 微生物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 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医学诊断等方面的应用 - 微生物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微生物学教程》考研大纲
《微生物学教程》考研大纲绪论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及其分类。
2.了解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3.掌握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4.了解微生物学及其分科的内容。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掌握原核生物的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细菌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细菌的群体形态。
3.掌握放线菌的形态构造;放线菌的繁殖;放线菌的群体特征。
4.了解蓝细菌的形态构造;蓝细菌细胞的特化形式。
5.了解支原体的特点;衣原体的特点;立克次氏体的特点。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了解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以及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
2.掌握酵母细胞的形态、构造、分布、与人类的关系以及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等。
3.掌握霉菌细胞的形态、构造、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4.了解蕈菌的定义、分布及发育过程。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1.掌握病毒的一般特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化学成分;四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2.了解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3.了解噬菌体与发酵工业;病毒在基因工程中应用。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1.掌握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
2.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和分类。
3.掌握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即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移位。
4.掌握培养基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培养基的种类。
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1.掌握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
2.掌握两用代谢途径;代谢物回补顺序。
3.了解自氧微生物的CO2固定、生物固氮以及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4.掌握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
5.掌握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1.掌握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2.掌握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规律,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3.掌握微生物的连续培养和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
4.掌握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5.掌握微生物培养方法。
6.了解微生物控制的基本概念;物理因素、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对微生物的控制。
微生物考试提纲
微生物考试复习提纲(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意义1.微生物学定义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2.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类群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生物界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特点是“小,简,低”。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的种类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物种的多样性(2)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3)代谢产物的多样性(4)遗传基因的多样性(5)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微生物的重要类群: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3.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重要事件和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微生物学开始建立;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进入寻找人类和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Buechner 生物化学奠基人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Watson和crick 分子生物学奠基人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各领域飞速发展;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二)原核微生物1.原核微生物的定义、主要类群及与真核微生物的差异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鉴于微生物学在环境工程中的重要性,所以把微生物学列入环境工程博士研究生考试科目中。
通过微生物学考试,评判考生是否达到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优秀毕业生的水平,以保证所录取的考生具有较好的环境生物工程专业水平,满足新世纪环境工程对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要求。
考试对象为参加2009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学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二)答题时间:180分钟(三)各部分考试内容的考试比例普通微生物学70%微生物生物技术30%(四)题型比例名词解释约20%填空题约30%问答题约30%综合分析题约20%(五)参考书目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赵开弘等.环境生物技术.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部分考查要点一、微生物学发展历史,微生物的特点、共性二、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1、原核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的形态和构造。
2、真核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的形态和构造。
3、病毒的形态和构造。
三、微生物的营养要素和培养基四、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五、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六、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七、微生物的生态八、传染与免疫九、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1、通用分类单元2、微生物的鉴定十、现代生物技术基础要求掌握微生物特别是大肠杆菌的基因工程基础。
十一、环境生物检测主要要求了解PCR技术、DNA重组技术相关的生物检测基本原理和方法。
十二、污染物的生物处理主要要求了解污水的生物处理。
声明:此资源由本人收集整理于网络,只用于交流学习,请勿用作它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育种、分类与鉴定、微生物生态、免疫学以及微生物实验技术等。
要求考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专业词语、技术原理有较深的了解;系统掌握微生物的系统分类、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实验技术;并具有应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意义1. 微生物的定义、特点、主要类群2. 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和人物3. 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二)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 原核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2. 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3. 原核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培养特征(三)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 真核微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原核微生物的本质差异2. 真核微生物(酵母菌、霉菌、担子菌)的细胞结构与功能3. 真核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培养特征(四)病毒和亚病毒1. 病毒的特点和定义2.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功能3. 病毒的化学组成4. 病毒的一般增殖过程5. 噬菌体及其生物学特性6.亚病毒(五)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1.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3.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4. 培养基(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1.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2.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3.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4.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七)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1.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2.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3.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4.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5.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八)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2.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3.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4. 基因工程5.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九)微生物的生态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3.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4.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十)传染与免疫1. 传染2. 非特异性免疫3. 特异性免疫4.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5.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十一)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1. 通用分类单元2.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3.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4.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二、考试要求(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意义1. 掌握微生物的定义、主要类群和五大共性(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和相关学科。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塔里木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查目标《微生物学》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营养和代谢、遗传和变异、生长及其控制、生态、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应用等。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微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生物学专业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及要求闭卷、笔试。
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试卷内容结构题型:(1)名词解释;(2)填空题;(3)选择题;(4)简答题;(5)论述综合题四、参考书目1、《微生物学》,沈萍、陈向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1月第8版第二部分考试要点第一章绪论考试内容(1)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重要任务及贡献;(2)微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复习重点(1)微生物的分类地位、特点、作用;(2)微生物学发展史中重要人物及其贡献以及微生物学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前沿动态;(3)微生物学研究内容和微生物学的研究意义;(4)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国际前沿和动态。
第二章微生物学的经典技术考试内容(1)微生物学中的显微技术;(2)无菌操作技术;(3)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4)菌种保藏技术。
复习重点(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2)微生物学的分离纯化技术及应用。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考试内容(1)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复习重点(1)原核微生物的代表类群;细菌细胞结构和功能;(2)细菌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其化学成分;(3)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
第四章原核微生物考试内容(1)真细菌(2)古生菌复习重点(1)真细菌和古生菌的类群多样性、系统发育情况和特性;(2)真细菌、古生菌、真核生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第五章真核微生物考试内容(1)真核微生物特征和多样性(2)真菌的菌落和繁殖及多样性复习重点(1)真菌的分类地位和分类方法;(2)真菌的一般形态和繁殖特征;(3)真核微生物各代表类群的特点。
820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820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820微生物学考试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考试性质
微生物学是生物化工专业硕士生入学考试的业务课,考试对象为参加生物化工专业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考试时间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180分钟。
三、考查要点
绪论: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微生物学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及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了解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病毒的分类。
四、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
1.掌握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掌握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掌握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培养基的类型。
理解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掌握微生物的主要产能方式及典型的发酵途径;理解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2.掌握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掌握病毒的繁殖方式和分类;了解病毒与实践的关系。
3.了解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病毒的特点、形态和繁殖方式等基本知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包括显微观察、培养基制备、纯种分离、接种、发酵罐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并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5.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理生化、生态学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关注国内外微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
五、考试题型和分值分配
1.单项选择题(20分)
2.多项选择题(20分)
3.简答题(30分)
4.分析题(30分)
5.论述题(10分)。
微生物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1.基本概念:微生物、正常菌群、病原微生物、条件致病菌2.微生物分类及三类微生物的特点3.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概念、基本形态及测量单位。
2.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及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
内毒素的毒性成分。
(脂质A)3.细菌特殊结构与致病的关系。
青霉素杀菌的机理。
4.核糖体、质粒、芽胞及荚膜的概念。
5.革兰氏染色的方法、结果及临床意义。
细菌的生长与代谢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宜的PH值、适宜的温度、必要的气体环境)。
2.细菌繁殖的方式(二分裂繁殖)、速度(繁殖一代20——30分钟、结核菌繁殖一代用时18——20小时)。
3.细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及各生长期的意义,特别是对数期。
4.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热原质、抗生素、抗菌素的概念细菌的遗传变异1.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如S-R变异,为菌落变异),特别是毒力变异(BCG)及其意义。
2.质粒和噬菌体的概念。
3.质粒的主要特性。
4.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移的概念)细菌的致病性1.基本概念:细菌的致病性,条件致病菌、细菌毒力、侵袭力、细菌毒素、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条件)2.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①菌体表面结构:菌毛、膜磷壁酸、荚膜、M蛋白、A蛋白。
②毒素:内毒素、外毒素)及其作用。
3.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常见的细菌外毒素种类及其作用,类毒素的定义。
4.临床上常见的几种全身感染(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及脓毒血症的概念)抗菌免疫1.屏障结构和吞噬细胞种类2.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的结果(完全吞噬和不完全吞噬)。
消毒与抗菌1.基本概念:消毒、灭菌、无菌、无菌操作。
2.干烤法、高压蒸汽灭菌法、紫外线消毒法、过滤除菌法的要求及适用范围.细菌感染的实验实检查原则1.标本的采集、送检原则及注意事项。
2.病原菌的常用检验程序。
病原性球菌1.病原性球菌的概念,种类及染色性。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一、参考书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2、沈萍陈向东主编.《微生物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二、内容绪论第1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微生物一般定义,在生物界地位及生物分界系统和微生物进化。
微生物特点(五大特点)第2节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发现、创立和发展)第3节微生物学的应用第4节微生物学及其分科第5节微生物分类与鉴定分类单位,分类依据,分类鉴定方法,分类系统。
第一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第1节原核微生物细菌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繁殖及群体(菌落)形态;放线菌特征及分类。
蓝细菌简介。
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简介。
第2节真核微生物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生活史及菌落特征;一些常见常用酵母菌、霉菌;原核与真核微生物比较。
第3节非细胞型生物病毒化学组成、形态构造、分类及繁殖方式;噬菌体结构、繁殖、检查及防治;亚病毒简介。
第二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第1节微生物的营养需要微生物的细胞化学组成,营养要素来源与功能。
第2节微生物营养类型自养与异养微生物。
第3节营养物的吸收单纯与促进扩散、主动运输与基团转位;代谢物分泌。
第4节培养基培养基配制原则、种类。
第三章微生物代谢与发酵第1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基质脱氢: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由丙酮酸出发的发酵类型;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第2节微生物的自养代谢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及种类;光能自养微生物及光合作用;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第3节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多糖,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烃类化合物分解,第4节微生物的合成代谢生物合成三要素及其产生;固氮微生物及生物固氮机制;肽聚糖合成与氨基酸合成。
第5节微生物次生代谢次生代谢概念及次生代谢产品。
第6节微生物代谢调控代谢调控机制、类型及应用。
第四章微生物生长第1节微生物的发育周期发育周期概念,发育周期中细胞学上变化,细胞分化现象。
《微生物学》(代码807)考试大纲
《微生物学》(代码:807)考试大纲I. 考查目标《微生物学》是为我校招收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考试科目。
该课程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并将其用于发酵、医药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和改善有益的微生物,并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
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起着先锋和奠基的双重作用。
考试要求是测试考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主要类群、命名规则以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特别是生长、繁殖、代谢调控、遗传变异等。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以及微生物在工、农、医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
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掌握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初步技能。
知道如何研究微生物以及对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题型结构1. 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2. 选择题(20题,每题2分,共40分)3. 填空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4. 问答题(6题,每题10分,共60分)III. 考试内容绪论:微生物与人类(一)什么是微生物;(二)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三)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细菌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二)细菌的群体形态;(三)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繁殖和群体特征;(四)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特征。
第二章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一)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二)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三)酵母菌细胞的形态和构造;(四)酵母菌的繁殖方式、生活史及菌落;(五)霉菌的形态和构造、孢子及菌落。
2021微生物学大纲
2021年微生物学大纲第一章绪论1.1 微生物学发展史1.2 微生物五大共性1.3 微生物的多样性1.4 微生物的发展促进人类的进步第二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2.1 原核生物的类群及分类2.2细菌2.2.1细菌的染色方法2.2.3细菌的一般构造2.2.4细菌的特殊构造2.2.5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步骤2.2.6 缺壁细菌2.2.7 细菌的个体形态与群体形态2.3放线菌2.3.1 放线菌的形态和构造2.3.2放线菌的繁殖2.3.3放线菌的群体形态2.4 蓝细菌的特征及其细胞的特化形式2.5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第三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3.1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菌物界3.2真核微生物细胞质和细胞器3.3酵母菌3.3.1酵母菌的形态、构造3.3.2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3.3.3酵母菌的菌落3.4霉菌3.4.1霉菌的细胞形态和构造3.4.2 菌丝体及其各种分化形式3.4.3真菌的孢子3.4.4霉菌的菌落3.5蕈菌3.5.1定义与分布3.5.2蕈菌的发育过程3.5.3锁状联合的过程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4.1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成分4.2病毒的分类4.3病毒的繁殖、噬菌体效价的测定、一步生长曲线、溶源性4.4亚病毒因子4.5噬菌体与发酵工业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5.1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5.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5.3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5.4培养基5.4.1 培养基的理化条件5.4.2 培养基的种类及其应用第六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6.1微生物能量代谢6.1.1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6.1.1.1生物氧化的形式、过程、功能、类型6.1.1.2底物脱氢的四条途径及其特点6.1.1.3不同类型生物氧化的特点、分类依据及其产生能量的方式6.1.2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自养微生物生物合成、产生能量和还原力不同于异养微生物的特点两用代谢途径、代谢物回补顺序6.3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6.3.1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6.3.2生物固氮6.3.3肽聚糖的生物合成肽聚糖生物合成的过程、抗生素抑制肽聚糖合成的机制6.3.4微生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6.4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7.1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7.2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7.3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7.4微生物的连续培养7.5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7.6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7.7微生物培养法概论7.8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8.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8.2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8.3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8.4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9.1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与菌种资源开发9.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9.3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9.4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第十章传染与免疫10.1传染与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10.2非特异性免疫10.3特异性免疫10.4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10.5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第十一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11.1通用分类单元11.2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11.3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11.4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育种、分类与鉴定、微生物生态、免疫学以及微生物实验技术等。
要求考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专业词语、技术原理有较深的了解;系统掌握微生物的系统分类、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实验技术;并具有应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意义1. 微生物的定义、特点、主要类群2. 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和人物3. 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二)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 原核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2. 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3. 原核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培养特征(三)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 真核微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原核微生物的本质差异2. 真核微生物(酵母菌、霉菌、担子菌)的细胞结构与功能3. 真核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培养特征(四)病毒和亚病毒1. 病毒的特点和定义2.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功能3. 病毒的化学组成4. 病毒的一般增殖过程5. 噬菌体及其生物学特性6.亚病毒(五)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1. 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3.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4. 培养基(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1.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2.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联系3.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4.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七)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1.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2.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3.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4. 微生物培养法概论5.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八)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2.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3.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4. 基因工程5.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九)微生物的生态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3.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4.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十)传染与免疫1. 传染2. 非特异性免疫3. 特异性免疫4.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5.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十一)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1. 通用分类单元2.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3.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4.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二、考试要求(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意义1. 掌握微生物的定义、主要类群和五大共性(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和相关学科。
2. 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和主要阶段,掌握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贡献。
3. 了解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以及在医药、工业、农业、环境保护等的应用。
(二)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 理解原核微生物的定义、类群及特点。
2. 熟练掌握细菌的一般构造、特殊构造及其功能;细菌的菌落特征。
3. 熟练掌握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一般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
4. 掌握真细菌、古生菌与真核生物细胞的主要特征区别;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与病毒的比较。
5. 掌握放线菌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以及菌落特征。
(三)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 了解什么是真核生物? 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以及真菌的特点。
2. 认识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比较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间的主要区别。
3. 掌握酵母菌、霉菌、担子菌的主要代表种群的生物学特征和实际意义。
(四)病毒和亚病毒1. 了解病毒的特点和定义;病毒的结构、病毒大小、化学组成、病毒的寄主和种类以及病毒的群体形态特征。
2. 了解病毒的一般增殖过程。
3. 何谓噬菌体、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噬菌体?认识和掌握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烈性噬菌体的增殖与溶菌;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细菌的特点;噬菌体的效价和一步生长曲线;噬菌体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4. 了解什么是亚病毒?亚病毒包括的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等的特性。
(五)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1. 了解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和各要素在培养基中的作用。
2. 掌握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划分及其依据,相应营养类型的能源、氢供体及基本碳源和代表微生物举例。
3. 掌握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各种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及相互间的区别。
4. 了解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熟练掌握培养基的划分依据和各类培养基的特点,特别是选择性培养基、鉴别性培养基的定义、设计原理及用途。
(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1. 了解能量代谢中的生物氧化概念;熟悉生物氧化包括的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三种类型及其意义。
2. 熟悉五种不同呼吸类型的微生物;氧对厌氧菌毒害的机制。
3. 了解四条底物脱氢途径的含义和功能。
以底物脱氢、递氢和受氢为主线,掌握化能异养微生物的能量代谢过程。
4. 了解自氧微生物产A TP和产还原力过程,掌握循环光合磷酸化、非循环光合磷酸化和光介导的细菌紫膜产能机制。
5. 掌握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定义及两者的联系,两用代谢途径和代谢物回补顺序的定义。
6. 了解自养微生物固定CO2的途径,掌握Calvin循环的三个阶段。
熟练掌握生物固氮的概念、机理和各类固氮微生物的抗氧机制。
7. 掌握肽聚糖的合成过程和青霉素杀菌机理。
8. 了解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的概念以及次生代谢,和次生代谢产物(包括抗生素和非抗生素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性。
9. 了解微生物代谢调控的一般原理以及工业发酵通过调节三类初生代谢途径而提高发酵效率的意义。
(七)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1. 了解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血球计数板法和平板稀释计数法的原理和基本操作过程。
2. 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熟练掌握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定义,各个生长时期的含义和特点,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理解微生物的连续培养,掌握恒浊器连续培养法和恒化器连续培养法的定义和特点,了解连续发酵。
4. 了解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理化因素。
5. 了解常规的微生物培养方法,掌握常规固体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
6. 掌握控制有害微生物的几个重要概念;熟练掌握高温灭菌的种类和相应的参数条件,特别是湿热灭菌方法(巴氏消毒法、超高温瞬时灭菌法、连续灭菌法及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注意事项);高温灭菌对培养基成分的有害影响及其防止措施。
7. 了解几种常用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的种类和功效,以及其杀菌、抑菌原理,熟练掌握抗代谢药物磺胺类药物的治疗机制,抗生素的概念以及抗药性产生的机理等。
(八)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1. 利用微生物的三个经典实验: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和植物病毒的重组实验证明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核酸。
了解遗传物质(DNA/RNA)在微生物细胞内的存在部位(核或核区、核糖体、质粒等)和功能特性,熟练掌握原核生物的质粒定义及几种典型质粒的特点。
2. 理解基因和基因组的概念;了解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在基因组结构、基因结构及遗传过程中的主要差别;了解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相关元件及其功能,了解原核微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
3. 掌握基因突变类型的定义、基因突变的特点以及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
4. 掌握诱发突变、自发突变的机制,熟练掌握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和修复机制。
5. 了解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原则,熟练掌握产量突变株、抗药性突变株、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方法和基本原理,掌握艾姆氏实验的原理。
6. 掌握原核生物基因重组方式的种类及各类型的基本机制、相关概念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掌握准性杂交的定义、过程和生物学意义。
7. 掌握基因工程的定义和相关技术术语,熟悉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
8. 了解菌种衰退的原因;掌握复壮的定义和方法;了解菌种保藏原理;掌握常见菌种保藏方法、特点以及国际著名菌种保藏机构的名称。
(九)微生物的生态1. 了解生态学、生态系统与微生物生态学定义。
2. 了解自然界中微生物在土壤、水体、空气及其他基质中的广泛分布,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五种主要关系类型。
3.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各大类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熟练掌握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和地位,理解细菌沥滤的基本原理。
4. 掌握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活性污泥、BOD、COD等重要概念,理解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基本原理和几种常见方法,了解沼气发酵过程。
(十)传染与免疫1. 掌握传染的概念、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以及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等重要概念,了解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2. 了解什么是免疫?了解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3. 了解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理解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以及免疫学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和概念。
4. 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及免疫学的意义;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中和反应,熟悉上述四种免疫反应的试验方法及原理。
5. 理解主要的免疫标记技术,掌握ELISA的原理及其应用6. 了解免疫制剂的种类及作用。
(十一)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1. 掌握微生物分类、鉴定、命名的基本概念,了解微生物常用分类单元,熟练掌握微生物种的概念和林奈创立的微生物双名法命名。
2. 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和几个界级分类学说,熟练掌握三域学说的主要观点。
3. 掌握微生物经典分类鉴定的依据;了解现代分类鉴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