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七书
2017年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武经七书之《吴子兵法》
2017年优秀士兵提干考试军事知识:武经七书之《吴子兵法》关键词:大学生优秀士兵,优秀士兵提干,士兵提干考试,提干考试培训,张为臻,军事知识,《吴子兵法》。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
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它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
它不仅是汉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
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
下面将为大家解读《武经七书》之《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的内容体系《吴子兵法》,中国古代著名汉族军事著作,《武经七书》之一。
相传战国初期吴起所著,战国末年即已流传。
《汉书·艺文志》称“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为一卷。
今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分上下两卷。
《吴子兵法》是在封建制度确立后,战争和军事思想有了显著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这时,军队成分的改变,铁兵器和弩的广泛使用以及骑兵的出现,引起了作战方式的明显变化。
它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战争理论、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观点。
《吴子兵法》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续古逸丛书》影宋本,下同),把政治和军事紧密结合起来,所谓“文德”,就是“道、义、礼、仁”,并以此治理军队和民众。
认为“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强调军队、国家要和睦。
所谓“武备”,就是“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必须“简募良材,以备不虞”。
它把战争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
它主张兵不在多,“以治为胜”。
治,就是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要求选募良材、重用勇士和志在杀敌立功的人,作为军队的骨干,并“加其爵列”、“厚其父母妻子”;对士卒的使用要因人而异,使“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以发挥各自的特长;按照同乡同里编组,同什同伍互相联保,以对部众严加控制;采取“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的教战方法,严格训练;明法审令,使“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将领必须与士卒同甘苦,共安危,奖励有功者,勉励无功者,抚恤和慰问牺牲将士的家属,以恩结士心,使其“乐战”、“乐死”;要“任贤使能”,选拔文武兼备、刚柔并用、能“率下安众、怖敌决疑”的人为将。
《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孙⼦兵法》《孙⼦兵法》作为《武经七书》之⾸是⽏庸置疑的。
它是兵家的经典,后世的兵书⼤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常深远。
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吴⼦兵法》《吴⼦兵法》主要总结了战国时期的实战经验,与《孙⼦》⼀起并称 “孙吴兵法”。
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分丰富,是继《孙⼦》以后⼜⼀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
《武经七书》中有《吴⼦》的⼀席之地,决⾮偶然。
三、《六韬》《六韬》是⼀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成的著作。
其所论述的范围包括政治、经济与军事的关系,全胜战略、军事战略,治军理论,作战指导原则,国防建设思想,军事后勤⽅针等各个⽅⾯,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谋略类的始祖。
《六韬》在《武经七书》中,也是不可替代的。
四、《司马法》《司马法》⼤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古代重要兵书之⼀。
它是⼀部综合古今的混合型兵书,具有深厚的历史淀积层,集中反映了商周、春秋、战国前期各种军事观念、作战特点与军事制度,受到历代兵家和史学家的重视。
五、《三略》⼜称《黄⽯公三略》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
它还⼤量引⽤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的思想,引⽤部分占全书的1/6。
因⽽为后⼈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
六、《尉缭⼦》《尉缭⼦》的重要性,表现为它既是现存 “兵形势家” 的唯⼀著述,⼜在很⼤的程度上反映了法家思想对战国兵书的渗透与影响,保存了⼤量弥⾜珍贵的战国军事制度的原始资料,在中国兵学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笔。
七、《李卫公问对》《李卫公问对》⼜称《唐太宗李靖问对》该书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全书共有98次问答。
⽐较显的著贡献是:在结合战例阐述兵学哲理,使之深化⽅⾯,⽐前⼈取得了更⼤成绩。
《武经七书》集齐了这七部兵书的精髓,是兵书中的翘楚,兵书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国古代兵学⽂化的集中体现。
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
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北宋政府颁行《武经七书》是为适应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遵照宋神宗的旨意进行的,共25卷。
这是北宋朝廷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来的,作为武学经典。
可见,这七部兵书是何等重要。
它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
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分为上卷、中卷、下卷,《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五轮书》(宫本武藏))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被后人尊称为“兵圣”。
《孙子兵法》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
历有着录,但篇数不等,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等存世,5卷,24篇,9000余字。
另唐魏征《群书治要》辑存4篇;1972年,银雀山汉初墓出土残简6篇,与其他版本相应之篇大同小异。
《隋书.经籍志》注称《尉缭子》作者为尉缭,梁惠王时人”,有疑为秦王政时尉缭所作,也有疑为后人伪托。
五经七书读后感
五经七书读后感古代兵书是我国传统文化库藏中的瑰宝,也是我们在今天研究军事科学、指导军事建设的巨大财富.“武经七书”作为我国古代兵书的代表性著作,在其中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管中之窥,略见全豹,参详往者,可资今世.我们研究“武经七书”,从中发现我国传统治军思想的特点,发掘其中可以对今天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发挥指导作用的优良传统,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启示之一:坚持“礼”“法”相济,使“以法治军”成为一以贯之的传统.古代军队的“法”,是军队的法令、法律,是用以约束将帅士卒的行为规范,而刑赏则是贯彻“法”的基本手段.古代兵家认为,“法”的贯彻具有二大作用:一是可以劝勉、激励士卒;二是可以惩戒、威慑士卒.在他们看来,赏,人之所欲;刑,人之所恶.所以,行刑赏之法,可使人“忘死”、“苦生”,可使“怯民勇,勇民死”,从而形成将士乐战的风气.因此,重刑重赏,严明赏罚,几乎成为了古代兵家通用的治军原则.如《司马法》认为“礼与法,表里也”,即认为礼与法互为表里,相互统一,缺一不可.我国古代军队的“法治”,尽管是古代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将其与军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联系起来,但其指导思想和一些基本原则,无疑对新时期军队的“以法治军”具有借鉴意义.首先,“赏罚”是“法治”的基本手段.我国古代兵家在“以法治军”中,几乎无一例外的选择了“赏”“罚”作为手段.这种将“法治”与军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结合起来的做法,不只是在古代是行之有效的,就是在新时期我军的“法治”实践中,也是一种根本的选择.这不仅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根本要求,也是人性的本能要求.古今中外的治军实践证明,只有将军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作为“杠杆”,才能保证“法治”落到实处,并产生应有的效果.其次,要做到赏罚必信.所谓赏罚必信,就是实施赏罚要守信用.在古代治军中,赏罚必信是整肃军纪、鼓舞士气、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古代兵家这一在执行军令、军纪中强调“信”“必”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在新时期我军“以法治军”的思想和实践中,也同样必须把这二字强化和贯彻深入,否则,“以法治军”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第三,要做到赏罚公正.所谓赏罚公正,就是实行赏罚要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古代兵家一向强调,实施赏罚必须“赏不遗贱,罚不避贵”,“赏赐不避怨仇,诛罚不避亲贵”.《尉缭子》和《六韬》,也提出了“刑上极”、“赏下通”的思想.在古代兵家看来,实施赏罚只有不避亲仇、远近、贵贱,才能树法之威严,显法之明正,才能做到令行禁止.在“以德治军”的今天,我们同样也需要继承传统这一思想,特别是在对高中级干部的执法上,要做到公正无偏.决不能因他们职位高、资历深、功劳大,而对他们的一些违法违纪行为肆意曲法袒护.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杀刘青山、张子善,就早已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而且,也只有做到执法公平正直,没有偏袒,才能保证军队法纪的严明和效能.因此,从根本上而言,赏罚严明是以法治军的基本手段.启示之二:“仁”为治军之本,必须坚持“以德治军”.以德治军是中国古代军事家一贯坚持的传统治军原则,并且一直将其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司马法》中明确提出了仁本义治的治军原则,强调在治军中,“以仁为本,以义治之”.《吴子》一书认为,“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可见,“以德治军”是我国历代军事家一贯坚持的治军原则,在我国传统治军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样,在新时期的军队政治工作中也需要继承传统的“以德治军”这一思想,这不仅是我军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也是新时期对我军的根本要求.中央军委着眼于新时期的特点、情况和长远战略目标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实际上也为军队建设提出了“以德治军”的根本要求.虽然,现时期我军在性质和宗旨上与我国古代社会的军队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我国传统的“以德治军”思想仍对新时期我军“以德治军”的实践有着一定借鉴意义.首先,教之以礼,使士卒知礼、行礼.传统的“礼”就是用以维护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的道德规范和法规制度.以“礼”教化的目的,就是做到上下有仪、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贫富有度.古代的兵家一向强调“礼”在治军中的重要作用,“礼之于兵关系大矣”,认为将士知礼,就能分清荣耻,令行禁止,“知亲上死长之义”,“尽其心,竭其力,致其命”,做到守则能固,战则能胜.传统的“礼”尽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强调士卒知上下、尊卑之礼,在新时期的军队中仍是一项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它能使士卒敬重、服从长官,长官尊重士卒,保证军令上传下达,将士上下一心,形成井然有序的军营环境.其次,励之以义.古代的军事家特别重视对将士的“义”的教育,认为“义治”是治军的一项核心内容.他们认为,“正义之师吉”,“义者无敌”,“有义乃兵强”.传统的“义”也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即孝悌慈惠、恭敬忠信、公正友爱等等.它要求士卒用孝悌慈惠来供养亲属,用恭敬忠信来事奉君上,用公正友爱来推行礼节.特别是“忠”“孝”二字更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传统的“义”,不仅要求士卒从国家的角度恭敬忠信君长,公正友爱卑幼,而且也从家庭的角度要求“孝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当今军队“德治”的内在要求.因为新时期的“以德治军”,从根本上而言,不只是培养士兵尽忠于国家、尽忠于党的道德素质,也从社会对人的要求的角度去铸造士兵良好的社会道德.士兵只有形成这种综合道德素质,才能称得上是思想合格的军人.第三,居之以仁.古代的兵家特别重视“仁爱”在治军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仁”是将士必备的一种道德素质,“仁者无敌”,“以仁为胜”.古代兵家的“仁”,不仅要求在将帅与士卒的关系上要“上信下诚”、“将卒相亲”、“以诚相待”,而且在兵民关系上,强调“爱民”、“护民”、“利民”.此外,“优恤眷属”、“培育遗孤”、“哀悼民事”、“善抚降俘”也是他们“仁治”内容的一部分.在古代兵家看来,对将士实行“仁”的教化,培植他们的“仁爱”之心,不仅可以融洽将士之间的关系,使士卒“死爱”,而且能密切兵民关系,得到民众对军队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古代兵家的这一治军思想,同样也是新时期军队“德治”的重点内容.我军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我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培养广大官兵的“尊干爱兵”和“爱民”、“护民”、“利民”思想素质.这是我军性质和宗旨不变根本保证.无论任何时期,我军都要把这一内容作为重点将其贯彻到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启示之三:“义”“利”并举,提倡“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由于儒家思想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长期以来,就形成了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义或利的取舍,成为了人们划分“君子”和“小人”的一条社会标准.然而,在军队这一特殊的社会集团里,我国古代的兵家,一方面在强调“礼”“义”教化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利”的作用,基本上做到了义与利的结合和义与利的并举.《尉缭子•战威》说:“民之生不可不厚也,爵禄之等,死丧之亲,民之所营,不可不显也.”《三略•中略》说:“夫用兵之道,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不过,由于儒家的正统地位及其“重义轻利”思想的深入影响,加之古代的那些杰出军事家或经典兵书基本上都产生与战争年代,所以,像上面三例那样明确提出对军人要“重禄”、“尊爵”、“赡财”的并不多,一般多体现在“赏”的思想中,可以说,在古代兵家的思想中,没有强调“赏”的并不多见.因为在他们看来,真正地使士卒在死亡之地的战场产生勇力的不是礼义而是爵禄,所以,“赏行而兵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几乎成为古代兵家的至理名言.义利并举思想作为一种传统的治军思想,在新时期我军思想政治工作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新时期的军人和任何时期的军人一样,尽管是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但其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存在,决定了他们不能抛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都反复强调革命的理想、精神的追求同个人的物质利益的辨证统一.邓小平同志也明确地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同时他还说:“我们提倡物质利益,决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个人都向钱看.”这说明,社会主义时期军人与我国古代时期的军人一样,也需提倡个人的物质利益.同时,不只要提倡,而且其水准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考虑军人职业的特殊性.虽然我们不能像古代军人那样,一味地去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把从军从战作为获取个人物质利益的途径,但适当地提高军人的物质利益,既有利于提高人们应征从军的积极性,也有助于稳定军心,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更是要予以重视.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人义利关系发生了变化,而只能说是军人义利观的时代性.而这一时代性,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人们义利关系的根本原则,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首要地位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统一.启示之四:“练兵重在练官”,非常重视将帅的素质.将帅即古代军队的军官,是领导和组织军队的骨干.由于将帅在军队中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所以,历代的军事家、政治家都十分重视将帅的素质.从《孙子兵法》开始,后来的经典兵书和杰出的兵家,几乎无一不谈到将帅的素质问题.从他们的论述来看,作为将帅,必须做到德才兼备:“德”即道德素质.我国古代兵家所强调的“德”,其核心内容是“忠君报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它要求将帅从“忠君”、“报国”之高度,正心术,立志向,明生死,辨利害.古代的兵家十分重视将帅“德”的要求,把它作为将帅必备的基本素质.不论哪个兵家谈论将帅素质,都少不了“德”的内容.古代兵家对将帅“德”的重视,除了传统社会的根本要求外,更为主要的是将帅系国之安危.正如《六韬》中所说:“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因此为将帅者,仅有“才”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德”.因为只有“德”的素质,才能保证“才”的施展和发挥有着正确的方向,即为国尽其用,否则,就可能会成为骄悍之将,叛逆之将,损害国家利益,葬送国家前途.在新时期的军队建设中,我们同样也需把“德”作为部队干部最基本的素质来要求.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实际上也为军队提出了“以德治军”的根本指针.而“以德治军”,重点就是军队干部的“德治”.虽然新时期军队的“德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但其核心还是离不开传统兵家所要求的“精忠报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内容.国家和人民利益之“大义”永远是我国军人最基本的“德”.“才”即将帅的才能.它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将帅的治军才能,又包括将帅的组织和指挥作战才能.由于将帅的“才”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因此,古代兵家对将帅的“才”提出了诸多的要求,如孙武提出将帅要具“五才”,知“五事”、“九变”;吴起提出要具“五谨”,知“四机”,等等.从他们的论述来看,他们对将帅“才”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古代兵家对将帅“才”的素质的严格而高标准要求,为我们今天军队干部的才能素质要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也为我国当前的军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代兵家的治军思想告诉我们,作为军队干部,不只是懂得如何管兵,更应该懂得如何统兵作战.而如何统兵作战,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决非一二门功课或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因此,无论是军校教育还是军队干部的选拔,都必须十分重视军队干部“才”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任何时期和任何条件下,保证我军都能“打得赢”.总之,传统的治军思想,有许多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这些优秀的文化成分,是我国军事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它们,我们应该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的取向,总结历史上的宝贵经验,为今天的军事工作提供借鉴,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武经七要
武经七要介绍1、《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兵书,列为《武经七书》之首。
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
《隋书·经籍志》载为“吴将孙武撰”。
它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
全书共13篇,5900余字。
该书历代都有著录。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书》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均有“十三篇”《孙子兵法》的明确记载。
《汉书·艺文志》作“《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隋书·经籍志》著录则有2卷、1卷的不同卷本。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孙子兵法》十三卷”。
《宋史·艺文志》则有多种注本的著录,但不论卷数多少均为13篇。
银雀山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
现存的重要版本有南宋宁宗时所刻《十一家注孙子》3卷足本,宋刊《武经七书》本;另有西夏文本以及其他明、清以来各家注本50余种。
现有日、法、英、俄、德、捷等译本,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2、《吴子》《吴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为吴起所作。
吴起(?~公元前381年),卫国左氏(今中国东部山东定陶县西)人,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曾经拜左丘明的弟子曾申为师,后来在鲁国为将,屡立战功,此后又到魏国做将军。
魏文侯派他率兵攻秦,几次打败秦军,因功被任命为西河郡守。
在魏国他帮助魏温侯推行法家政策,进行改革。
当时秦国军队在靠近魏国的边境上建立了一个叫小亭的军事要塞。
为了占领这个要塞,吴起下令,先登上小亭的士兵,赐予大夫之官职,同时赏赐上等的田宅,在重赏之下魏军终于占领了小亭。
到魏武侯时,吴起受到排挤,只好离开魏国,到了楚国。
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相当于宰相,主持楚国变法。
楚国因此而强盛起来。
楚悼王死后,宗室叛乱,吴起最后被杀于楚悼王灵柩前。
《吴子》共上下两卷,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
武经七书汇解
武经七书汇解
《兵经七书》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书中汇聚了智慧的精髓,它以意象思维
和文辞比喻的手法把兵法论述及形象描述。
兵经七书指出,军事实力得分为兵力调遣、策略布置和斗法变动三个组成部分,要解决局势并改变局面就必须凭借力量来运用“变转”的九种奇才,如醉、行止,以及阴阳水火的陰阳功夫,施展“攻守相☞”的有效战术。
它还阐述了军事理论背后的人文讯息:“礼义廉耻”是军事活动的精髓,专长多变的谋略才是当下的有效武器。
此外,兵经七书还详细阐述了战争科学,它把战争比作一场舞蹈,强调整个战
场有着无穷的可能性:空前绝后、默契无间,混沌中可见秩序。
在此基础上,应付武力交锋之余,以智取胜,心态要机敏灵活,高中之术,草木皆兵。
兵经七书阐述了完整而系统的武术剧本,通过有规律的运用武术知识,可以提
高战斗技巧,通过分析敌我双方的局势,把握胜算等方式,以较低的伤亡成本取得胜利的机会,所以,兵经七书受到众多读者的青睐,在战争及战斗中有所精读,必定可以大有收获。
《武经七书》——《吴子》
《武经七书》——《吴子》《武经七书》——《吴子》《吴子》又称《吴起兵法》,是吴起在任西河守期间,根据多年的作战经验编著而成。
作者吴起(?~公元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县西)人。
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改革家。
吴起青年时赴鲁,从曾子学儒,因母丧不归被逐出师门。
离开曾子后,转而研究兵法,希望在军事上有所建树。
不久,齐军伐鲁。
吴起被任为将,率领鲁军以弱击强,大败齐军,在军事上初露头角。
后因遭到鲁国权臣的嫉妒和陷害,被迫于公元前410年左右离鲁赴魏,得到魏文侯赏识,被任为将,负责魏国西河地区的防守。
在魏期间,吴起率魏军与诸侯大战76次,全胜64次,其余的也都打成了平手,为魏国拓地千里,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魏文侯死后,吴起被魏武侯疏远,并被免职。
吴起遂离魏赴楚,被任命为宛守。
一年后,楚悼王任吴起为令尹(相当于宰相),吴起感悼王知遇之恩,竭尽全力进行改革,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推行法治,废除了世袭的贵族制度。
他同时整顿武备,四处征伐,终于使楚国走上强盛之路。
随后,吴起率楚军南征北战,取得了“南平百越,北平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赫赫战功,一时威震诸侯,扬名天下。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暴亡,旧奴隶贵族发动叛乱,吴起躲到宫中,伏在楚悼王的遗体上,以为这样就可以免一死,因为按照当时楚国的法律规定,有敢施兵器于王身的要诛灭家族。
这些对吴起恨之入骨的奴隶主贵族为了杀吴起,命令士兵放箭射死了吴起,然后又残忍地将他的尸首五马分尸,这在信仰鬼神思想的古代,是极其残忍的刑罚之一。
后来,因为有的箭射到楚悼王身上这件事,被牵连处死的家族有很多。
据史书记载,除《吴子》外,吴起还撰有《吴起玉帐阴符》三卷、《吴起教战法》等兵书,但均已失传。
今本《吴子》共二卷六篇,依次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
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记载,《吴子》一书为48篇,与今本相差甚远。
历史上曾有人据此认定《吴子》一书为伪作,这是没有根据的。
武经七书京东(武经七书原文及译文)
武经七书京东(武经七书原文及译文)《武经七书》是中国传统武术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它是中国古代武术大师所编写的七本武术经典,内容涵盖了武术理论、技术、应用等方面,被誉为中国武术的“圣经”。
《武经七书》分为《太极拳论》、《形意拳谱》、《八卦拳谱》、《心意六合拳谱》、《小念头和尚拳谱》、《神龙大洪拳谱》和《大梁武侯神威太保镇国扶危大闹天宫长拳谱》七本书。
其中,《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太极拳的基本原则和要点,如“以静制动”、“意守中正”等;《形意拳谱》是形意拳的代表作,强调“形如搏虎,神似捕蛇”;《八卦拳谱》为八卦掌的代表作,强调“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心意六合拳谱》是心意拳的代表作,注重心法和意念的运用;《小念头和尚拳谱》为少林拳的代表作,讲述了和尚拳的起源和发展;《神龙大洪拳谱》为南拳的代表作,强调“神龙起舞、大洪滔天”;《大梁武侯神威太保镇国扶危大闹天宫长拳谱》则是长拳的代表作,讲述了武侯在天宫中大闹的故事。
《武经七书》不仅是武术爱好者必读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武术的技术和理论,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近年来,京东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也为武术爱好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购买途径。
通过京东平台,可以轻松购买到《武经七书》等优秀武术经典,更加便捷地掌握武术技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同时,京东也为武术爱好者提供了其他相关产品,如武术服装、器械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中国武术。
总之,《武经七书》是中国武术的瑰宝,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承了中国古代武术的技术和理论,更在于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而京东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也为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便捷的购买途径,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中国武术。
《武经七书》图书馆藏
《始計》《武经七书》图书馆藏《孙子兵法》電子圖書館[又名:《計》]1始計: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始計: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3始計: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4始計: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5始計: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6始計: 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7始計: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作戰》提到《作戰》的書籍電子圖書館1作戰: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2作戰: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3作戰: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
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
◆《孙子兵法》,作者是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孙武。
此兵书共有十三篇,分别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实虚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约七千余字。
◆《吴子兵法》,作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吴起。
此兵书分: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五千余字。
◆《司马法》,亦称《司马穰苴兵法》,是齐威王令齐国的大夫追论以前的诸司马兵法,并将其穰苴的兵法并入其中,著成《司马法》。
此兵书分: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五篇,七千余字。
◆《六韬》,相传是周朝开国功臣吕尚(即姜子牙)所著,全书以姜子牙与周文王、周武王对话的形式编著,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篇,近万字。
◆《尉缭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尉缭所著。
现存此书共二十四篇,主要论述统帅军队、整训士卒、健全军规、告诫将领以及安民、胜敌等有关权术、措施,约万余字。
◆《三略》,也称《黄石公三略》,相传出自秦、汉之际黄石公之手。
全书分:上略、中略、下略三卷,主要论述做国君及主将的人如何治国整军、用贤统兵,约四千余字。
◆《李卫公问对》,据说出自宋朝阮逸之手。
此兵书分上、中、下三卷,主要以唐以前的著名兵家言论、战例,联系唐朝前后经历的战事,来论述奇正、虚实、攻守、列阵及军制等问题,近万余字。
《武经七书》《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
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
这七部兵书已分别介绍,这里只介绍作为丛书的《武经七书》的整体情况。
《武经七书》这部兵书丛书是封建社会根据兴武备、建武学、选武举的需要逐渐形成的。
早在南北朝时《孙子》就被称为“兵经”(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宋初也曾出现过“七书”之称(“七书”指哪七部书不详,见《太平御览》),但《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正式颁定并被固定下来是在宋元丰年间,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四月乙未(切二,公历24日),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于》、《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雕版刊行,号称“七书”,《武经七书》即源于此。
王阳明评点《武经七书》
王阳明评点《武经七书》盘子曰:兵法者,将之授命于天道而驭三才四时万物以统摄六合八荒之规矩也,瞬息万变。
胜败之术,人心戚戚而天道昭昭!天道有常而人无常,有常胜无常;天道无情而人有情,无情败有情。
三才聚合变化,四时交汇流转,“万物皆备于我焉”,将之资用而已,或曰离之间之、围之堵之、劳之疲之、扰之骄之、击之摧之……莫不如是!六合者,将心所在;八荒者,战阵所归。
或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者,君命多有情而无常,将所以不受者,心一也!瞬息万变者,以不变应万变。
或曰“以静制动、以逸待劳……”者也!静者,道也、地也、法也;动者,天也,人也,术也。
动静游离者,势也!所以瞬息而万变者,势也!以有常敌无常者,反身而诚之谓也;以无情驭有情者,强恕而行之谓也。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诚于道也。
正文:一、《孙子兵法》始计第一谈兵皆曰:“兵,诡道也,全以阴谋取胜。
”不知阴非我能谋,人不见,人目不能窥见我谋也,盖有握算于未战者矣。
孙子开口便说“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此中校量计画,有多少神明妙用在,所谓“因利制权”,“不可先传”者也。
作战第二兵贵“拙速”,要非临战而能速胜也,须知有个先着在,“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是也。
总之不欲久战于外以疲民耗国,古善用兵之将类如此。
攻谋第三兵凶战危,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者也。
故孙子作《兵法》,首曰“未战”,次曰“拙速”,此曰“不战,屈人兵”。
直欲以“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
“全”之一字,争胜于天下。
“上兵伐谋”,第校之以计而制胜之道而已。
“辅周则国必强”其在此将乎!军始〔一〕第四“修道保法”,就是经之以五事。
其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此真能先为“不可胜”,以“立于不败之地”者,特形藏而不露耳。
兵势第五莫正于天地、江海、日月、四时,然亦莫奇于天地、江海、日月、四时者何?惟无穷,惟不竭,惟“终而复始”,惟“死而复生”故也。
武经七书的内容
武经七书的内容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武术典籍,共分为七卷,是武术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包含了中国古代武术的理论、技法和实战经验,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卷《太祖长拳谱》是由明朝武术家张三丰所著,主要介绍了长拳的基本原理和技法。
长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术,以其大开大合、宽松舒展的特点而著称。
第二卷《太祖内经》主要介绍了内家拳术的理论和实战技巧。
内家拳术强调内劲的运用和身体的柔韧性,主要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等。
第三卷《太祖太极拳经》是关于太极拳的经典著作,详细介绍了太极拳的起源、理论和实战技巧。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第四卷《太祖八卦经》主要介绍了八卦掌的理论和实战技巧。
八卦掌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掌法,以其螺旋转体、变幻莫测的特点而著称。
第五卷《太祖形意拳经》是关于形意拳的经典著作,详细介绍了形意拳的基本原理和实战技法。
形意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术,以其刚猛有力的特点而著称。
第六卷《太祖六合经》主要介绍了六合拳的理论和实战技巧。
六合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术,以其兼顾刚柔、变化无穷的特点而著称。
第七卷《太祖指南》是关于指南拳的经典著作,详细介绍了指南拳的起源、理论和实战技巧。
指南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术,以其快速凌厉的特点而著称。
总的来说,《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武术的宝贵遗产,它不仅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
和实战经验。
通过研读《武经七书》,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武术的精髓,传承和发扬中国武术的优秀传统。
宋代时期,把( )等七部兵书作为武学必修课程,统称《武经七书》
宋代时期,把( )等七部兵书作为武学必修课程,统称《武经七
书》
宋神宗时期,把《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卫公问对》和《三略》七部兵书作为武学必修课程,统称《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
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中国军事著作的精华。
注重军事史学也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基本包括了北宋以前的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作。
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精华。
不论在军事理论上,还是在战争实践中,它都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
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
武经七书之孙子兵法
武经七书之孙子兵法(春秋·孙武)●始计第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武经七书读书心得
武经七书读书心得说起,这可真是一套让我又爱又“恨”的书。
起初,我只是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偶然发现了它们。
当时心里还犯嘀咕:“这一堆老古董能有啥意思?”可架不住好奇心作祟,还是把它们借回了家。
翻开第一页,我就像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那些晦涩的文字,复杂的战术,让我一个头两个大。
但既然已经开始了,总不能轻易放弃吧?于是,我硬着头皮啃了下去。
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
书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简直是被传烂了的名言。
可当我真正深入去理解它的时候,才发现其中的深意。
就拿我和朋友的一次篮球比赛来说吧。
我们队和对方实力相当,比赛一开始就陷入了胶着状态。
我心里那个急啊,就想着赶紧进球得分,把对方甩在身后。
结果呢,越是心急,越是失误连连。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里的这句话。
我开始冷静下来,观察对方球员的特点和战术。
我发现对方的主力后卫虽然速度快,但体力消耗也大。
于是,我和队友商量,故意在前两节频繁地冲击他所在的防线,消耗他的体力。
到了下半场,他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我们抓住机会,一举突破,最终赢得了比赛。
这场比赛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解对手和自己的情况是多么重要。
要是没有这一点,我们估计还在那瞎打乱撞呢。
还有里提到的“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
有一次我参加学校的知识竞赛,题目范围广得让人头疼。
我一开始盲目地什么都准备,结果发现效果不佳。
后来我仔细研究了历年的题目,分析出了哪些知识点是重点,哪些是冷门。
在比赛中,当遇到一道比较偏的题目时,其他选手都在苦思冥想,而我因为提前判断出这不是重点,果断放弃,把时间花在了更有把握的题目上。
最后,我竟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让我明白,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要找准关键,抓住重点,才能事半功倍。
里的智慧可不只是在这些大场面中有用。
记得有一次,我和老妈因为做家务的事儿闹了别扭。
我觉得她太唠叨,总是指挥我干这干那。
我心里那个气啊,差点就和她吵起来。
可就在我要爆发的那一刻,脑子里突然闪过里的“凡战,智也;斗,勇也;陈,巧也”。
国学常识《诸子百家》之兵家介绍
【导语】据《汉书·艺⽂志》记载,兵家⼜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下⾯⽆忧考就给⼤家介绍下国学常识《诸⼦百家》之兵家介绍,欢迎阅读! 兵家的代表⼈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起,汉初张良、韩信等。
今有兵家著作《孙⼦兵法》、《孙膑兵法》、《吴⼦》、《六韬》、《尉缭⼦》等。
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为何必学兵家? 即使在⾮战争时期,我们依然需要军事思想和军事作风。
兵家是最讲究实际功效的⼀家。
兵家的⽬的很明确:取胜。
以战屈⼈之兵也好,不战屈⼈之兵也好,⽕攻也好,⽤间也好,所有⼀切⼿段都为著⼀个清晰的战争⽬的:胜利。
在⽣活、学习或者⼯作中,我们常常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然⽽我们在⾯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对⽬标没有清晰的认识,经常兜圈⼦,转来转去,精⼒被分散,不能全⼒以赴,迟迟不能解决问题。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必要把任务或⽬标当成⼀个项⽬来看待,当作⼀场战争来处理,应当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打赢战争。
将军带兵打仗,与经理带领员⼯做项⽬,⼆者之间没有区别。
从兵家的思想裏寻找管理学的因素,能有很多新的发现。
在⾮战争时期,战争的威胁依然时刻存在。
任何国民均不可丧失警惕。
《司马法》说:“国虽⼤,好战必亡。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汉唐时期,中国绝不缺乏阳刚之⽓。
宋明两朝,没有什麽出息。
有⼈说,北宋是中国古代的时候,北宋⼈很富有,北宋⼈的⽣活丰富多彩。
但是国家屡屡受辱,严重影响了国民的性格。
每次想起宋朝的历史,我都觉得胸⼝郁闷难耐。
⼈可贫贱,不可受辱;可富有,不可糜烂。
国民不必好战,但必有⾎性与阳刚。
见义不为,⽆勇也。
丈夫胸有浩然之⽓,虽仁爱,不失刚强。
故《司马法》说:“*安⼈,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战,虽战可也。
” 君⼦“以仁为本,以义治之”,故君⼦必不敢忘战。
⼆、兵家学派的著作 ⾃春秋战国⾄近代,我国兵家著作亦极丰富,从《司马法》、《孙⼦兵法》到《吴⼦兵法》、《三略》、《六韬》再到清末魏源的《海国图志》等等,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极为深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政、军志辑佚》 《素书》 《阴符经》
《历代兵制》 《孙子兵法》 《曾胡治兵语录》
《练兵实纪》 《孙子略解》 《战略》
《刘子》 《孙子算经》 《鹖冠子》
《六韬》 《孙膑兵法》
八阵总述》 《美芹十论》 《太公兵法》
《百战奇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太公兵法》佚文附录
《便宜十六策》 《乾坤大略》 《太公金匮》
《兵制》 《潜夫论》 《太公阴谋》
《策林》 《权书》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群书治要六韬》 《尉缭子》
《范子计然》 《三略》 《卫公兵法辑本》
《古今刀剑录》 《三十六计》 《握奇经》
《鬼谷子》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吴子》
《何博士备》论 《守城录》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黄帝问玄女兵法》 《水战兵法》辑佚 《武经总要》(后集上)
《几策》 《司马法》 《武经总要》(后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