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合集下载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注释朱敦儒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注释朱敦儒

相见欢原文及翻译注释朱敦儒朱敦儒《相见欢》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朱敦儒南逃金陵。

倩(qìng):借助。

【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

古诗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翻译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者为宋朝诗人朱敦儒。

其古诗全文如下: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前言】《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词作。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注释】⑴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⒓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⑶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⑷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⑸收:收复国土。

⑹倩:请。

⑺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翻译】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相见欢 -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相见欢 -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相见欢 -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相见欢 - 金陵城上西楼宋·朱敦儒原文: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三十六字,上阕平韵,下阕两仄韵两平韵。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zān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馀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阕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上阕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阕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

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

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相见欢朱敦儒原文及翻译

相见欢朱敦儒原文及翻译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如下: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作品赏析:
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除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后来的辛弃疾。

苏轼作为新词风的开拓者,虽然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抒情自我化的方向,但他还没有将自我完整的人生历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写进词中(另一半写在他的诗里),诗词的表现功能还有所区分—词多言情,诗多言志和叙事。

李清照也恪守这种惯例。

朱敦儒则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

辛弃疾《念奴娇》词就明确说是“效朱希真体”,陆游年青时曾受知于朱敦儒,为人与作词都受朱敦儒的熏陶,他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即与朱敦儒的《卜算子》(古涧一枝梅)风神相似。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敦儒《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敦儒《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及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相见欢①金陵②城上西楼③,倚清秋④。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⑤,簪缨⑥散,几时收⑦?试倩⑧悲风吹泪,过扬州⑨。

[1]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

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⑥簪缨(zān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⑦收:收复国土。

⑧倩:请。

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2]白话译文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
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
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 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诗歌主题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 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
上阙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
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
.
听读
.
学生朗读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读准字音、看准字形
dūn rú zān yīng qìng
敦 儒 簪缨

.
词语释义
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 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 乱。 ⑥簪缨(zān 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⑦收:收复国土。 ⑧倩:请。 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是沉重的。
.
下阙赏析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 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簪缨散”,说他们北宋 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 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 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人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 于忍受了,风前冠一“悲”,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交集、痛 苦欲绝。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宋词: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全词由登楼⼊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深。

下⾯是分享的宋词:朱敦儒《相见欢·⾦陵城上西楼》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相见欢·⾦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阳垂地,⼤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 在⾦陵城(今南京)⾥独⾃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看着万⾥的⼤江在⼣阳下流去。

中原⼤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请与我⼀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注释】 ⾦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年)⾦⼈侵占中原的⼤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代指他们本⼈。

收:收复国⼟。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屡遭⾦兵破坏。

【赏析】 古⼈登楼、登⾼,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

杜甫登楼,感慨“万⽅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上⾼城万⾥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扁⾈”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登楼抒感则是⼀致的。

这⾸词⼀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眼前展开的是⽆边秋⾊,万⾥⼣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也,萧瑟兮,草⽊摇落⽽变衰。

”杜甫在《登⾼》中也说:“万⾥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说“秋⼠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陵的朱敦儒独⾃⼀⼈登上⾦陵城楼,纵⽬远眺,看到这⼀⽚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不免油然⽽⽣。

⼜值黄昏⽇暮之时,万⾥⼤地都笼罩在恹恹的⼣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薄西⼭,余晖黯淡,⼤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的。

他⽤象征⼿法使⼈很⾃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眼前的暮景,也将⽆可挽回地⾛向没落、衰亡。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文译文及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文译文及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文译文及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由朱敦儒所创作的,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宋代〕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及注释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西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情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登楼抒感则是一致情。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情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情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变衰。

”西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情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情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情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情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情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情国亡家破情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情。

他用象征手的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北宋情国事亦如词人眼前情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情心情是沉重情。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其实不然。

朱敦儒《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原文及赏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 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分类标签: 豪放诗作品赏析【注释】: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

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

金陵城上的西门楼,居高临下,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是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

李白曾在这里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抒发的是对南齐诗人谢朓的怀念。

朱敦儒这首登楼抒怀之作,既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为区区个人之事,而是感叹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

接下来,作者写自己在秋色中倚西楼远眺。

“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们产生凄凉的心情。

词中所写悲秋,含意较深,是暗示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

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

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作者摒弃直陈其事的写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而动人。

人在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爱了,但词人又幻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这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交集、痛苦欲绝。

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过了淮河就到了金人的占领区。

风本来没有感情,风前冠一“悲”字,就给“风”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此词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读后令人感到荡气回肠,余味深长。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鉴赏及译文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鉴赏及译文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鉴赏及译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鉴赏及译文《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宋代词人朱敦儒所写的一首词。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鉴赏及译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全词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鉴赏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

王粲登楼,怀念故土。

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

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

尽管各个时代的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立基础
金陵/城上/西楼, 倚yǐ/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 大江/流。
中原/乱, 簪缨(zān yīng)/散,
几时/收? 试倩qiàn/悲风/吹泪,
过/扬州。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情意篇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目标牌】
1.感受词中所描绘登楼之所见和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 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诗意篇
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
诗意—情意—创意
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 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
3.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 ,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 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 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 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 3.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 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解读园】探主题
表现了作者渴望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也表达了对 朝廷苟安旦夕的愤恨。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创意篇
赏析特色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训练池】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 , 。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 ,, ? 3.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 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 。
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 西门城楼所写的。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立基础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zān 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倩:请。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
[善思堂]
【解读园】析文本
1.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无边秋色,万里夕阳(带着浓 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 ,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善思堂]
【解读园】析文本
1.“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 忧、无奈、沉痛之情。
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 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 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 映闲适的生活。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记文常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 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 机会。
慧心—爱心—悟心
【自学径】记文常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 ,屡召不起。1133年(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 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历 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 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 致仕。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