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老校长章开沅3月26日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演讲

合集下载

章开沅请辞“资深教授”的另一种深意

章开沅请辞“资深教授”的另一种深意

章开沅请辞“资深教授”的另一种深意特约评论员严辉文2014年04月17日18:57日前,先后4次请辞“资深教授”的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终于卸下了这个一年可享受10万元津贴的头衔。

在校方举行荣休仪式上,88岁的章开沅还被授予了“荣誉资深教授”的称号,由此,他也成为中国社科界辞去“资深教授”第一人。

(见4月17日《长江日报》)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评价章开沅请辞“资深教授”时表示:“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具有开创性意义,必将垂范后人、载入史册。

”自章开沅请辞“资深教授”的消息传出以来,类似的崇高评价,已经让我们知晓了章教授学者的风骨与风范,实在是令人景仰。

章开沅4次请辞“资深教授”,非业内人士恐难真正体悟其中深意。

据说,社科界“资深教授”有着远比院士更为金贵的学术地位。

2013年底,我国共有院士1557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75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07名。

这些院士当中,仅在湖北的就有63人。

根据武汉7所知名高校官方网站的信息,武汉大学的社科界“资深教授”仅有9名(不包括已去世的马克昌),华中师范大学也只有2名(包括已请辞获批的章开沅),其余高校的官网上尚无相关信息。

人数少,名额有限,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每位“资深教授”都是一座学术山峰。

出于种种原因,这一荣誉难免让学校和个人都可能备加珍惜。

更何况,在这一学术荣誉的背后,还有着一般人求之不得的丰厚待遇。

比如,章开沅教授若不请辞“资深教授”,则每年都可享受10万元的津贴。

况且,这样的学术权威贡献巨大,终身享受高级别待遇毫不为过,其他教授想必不会也没有太多理由去计较,学校方面更是愿意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

因而,即便章先生请辞态度非常坚决,也是数次之后才获批准。

章先生的高风亮节在于,他辞掉的实际上只是待遇,而非工作与奉献。

他65岁卸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但学术研究、参与学校事务的工作热情并未减退。

据报道,88岁的章先生即便辞去“资深教授”之后,还要把博士生带完,才能真正安享晚年。

请辞的资深教授

请辞的资深教授
地 记得,章先生在华中师大110周年校庆 上的一句感言—“我们都是桂子山之 子”,感动全场。同样让他印象深刻 的是章先生对自己的一个形象比喻: “一生好像一只忙忙碌碌的老鸡,成 天到处啄啄扒扒,如发现什么谷粒、 昆虫之类,便招呼小鸡前来会餐。” 杨宗凯说,这正是章先生“为师者的 坦荡无私”。
请辞的资深教授
章开沅
一、人物简介
章开沅(1926.7.8 -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祖籍浙江 省吴兴县,生于安徽芜湖。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 (Augustana College)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 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 1946年10月入南京金陵大学历史系,后于该校肄业。 1948年12月赴中原解放区,在中原大学政治研究室当 研究生。1949年7月随校南下武汉,在教育学院历史系 任助教、教员。1951年 9月入华中大学(即今华中师范 大学),在历史系先后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等 职。1985年8月~1991年3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他是享誉国际的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 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
二、新闻背景
章开沅教授,主动向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请求退 休,辞去“资深教授”的名称和所有待遇,包括 每年10万元的津贴。 他曾自嘲说:“人文社科领域的资深教授,后边 带着括弧,标注‘等同院士待遇’”。 资深教授请辞,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意味着不 再享受同等两院院士待遇——章开沅是第一人。 在章开沅看来,高校现今的体制像“围墙”,他 想打破这堵墙,出去透透气。
二、新闻背景
2013年4月,经过三年四度请辞,88 岁的历史学家章开沅终于取下了自己头上 的“资深教授”桂冠。他也由此成为中国 社科界辞去“院士待遇”第一人。 荣休仪式后的座谈会上,章老门生、日本 千叶商科大学赵军教授站起身来,向章老 深深鞠躬,“老师用自身的行动走上了人 格新的制高点,作为弟子,感到由衷的敬 佩。”

02章开沅-华中师范大学

02章开沅-华中师范大学

感动荆楚“十大杰出老人”候选人材料02 章开沅章开沅,1926年7月出生,194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中共党员,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84~1990年),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历史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荆楚人物”之一。

章开沅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海内外著名历史学家。

他一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模范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勤劳正直,德高望重,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学校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特别是在进入古稀之年后,充分发挥自己在政治、学术和经验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继续为国家、社会和学校不懈努力,贡献特别突出,事迹特别感人,充分展示了一位老人的精神风采和社会价值,堪为世人表率,更是老人模范!章开沅教授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二届评议组成员、召集人,还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在历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他“甘做青年人的铺路石”,培养和影响了一批活跃于国内外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中青年知名学者,如马敏、朱英等,这对学校中国近代史学科的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章开沅教授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保持持续关注,不论是在进入古稀之年还是八十高龄后的现在,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出诸多建设性的意见。

他关于教育行政化问题、关于学术评价体制问题、关于学术的传承与创新问题的相关意见都受到媒体的关注。

近年来,他通过演讲、著述等多种形式,积极倡导大学本位和教育本位的回归,倡导坚守学者的良知和学术道德。

他积极倡导大学的通识教育,关心青年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并身体力行,每年都为本校及外校大学生演讲多次,即使到八十以上高龄仍坚持不懈,深受学生爱戴,被学生们视为精神上的导师和学术上的良友。

章开沅教授又是海内外著名历史学家,在学术研究方面成就突出,在学术界有着崇高的地位。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与重构刍议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与重构刍议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与重构刍议作者:徐维玮吉峰来源:《海峡科学》2012年第08期[摘要] 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重要而又颇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该文以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产生动因分析为切入点,在参照国内外诸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何重构学术道德的几点对策,构筑起一道学术道德的“防火墙”。

[关键词] 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重构当下,急功近利的思潮催生着大量的学术赝品滋生在本应纯洁的学术氛围之中,摧毁着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切实加强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已是迫在眉睫。

1 高校学术失范产生的动因1.1 科研量化模式催生功利性学术成果科研量化模式宛如一场“学术大跃进”,在职称不分伯仲的情况下,教师们收入却不可同日而语。

高校教师们顶着巨大的学术压力,情绪上难免不浮躁。

于是种种学术不端的行为开始萌芽,重复着“ctrl+c”这样简单的动作,教师们铤而走险的举动仿佛给自己的学术事业在悄悄安装着定时炸弹,它们随时可能会被竞争对手引爆。

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大老校长章开沅教授曾就此类问题提出质疑,在2009年3月26日的一场名为“坚守学术道德”的讲座中,他谈到:“学术道德的丧失、学术规范的缺失与量化的职称评审制度和学术评价标准有着密切关系。

教师评职称、本科生保送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都必须公开发表多少篇论文。

这种量化的评审制度和评价标准是导致学术造假的根源之一。

”[1]1.2监督、惩治力度绵软美国北帕克大学的布里考特教授指出:“学术上的不诚信是一系列有预谋的、不能认可的行为——作弊、欺骗、更改成绩单、歪曲,或者像许多白领犯罪行为一样,盗窃、伪造、仿制。

它与每个教育机构的目标和理想都背道而驰,不可容忍,并可能导致当事人被开除。

”[2]我国目前基本按照《专利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进步法》来进行规范,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强调,“高等学校对下列学术不端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一)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二)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伪造注释;(五)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我很想知道,为什么这件罪行的受难者没有大声呼喊正义?如果他们真的发出怒吼,他们的痛苦为什么不被认可?我很快就弄清楚,看管这张沉默之帘的就是政治。

——张纯如首先声明:不管当年中国政府在南京大屠杀的问题上如何进行了选择性的遗忘与屏蔽,日本政府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战后责任(战争责任已经宣判),这是所谓“定义正义、人性与公理”的国际法规定的,就像战争赔偿不是任何一个政府有权不要的,这是每个人的权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权力。

当年中国政府的行为并不是今天日本政府扯皮的理由。

本文主要谈论中国政府在过去数十年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

这是一篇考量人性的理想主义的文章。

1996年,海笑、王正提出把每年12月13日定为“南京人民悼念死难同胞毋忘国仇家恨日”。

这一天全市开纪念会、下半旗…中午十二点警笛长鸣一分钟,全市市民每人制作小白花系于街道树上,晚七点七分点蜡烛置于自家门前。

后未获批准。

南京大屠杀,长期不受我国政府重视,甚至一度被禁止提及。

自中日建交以来,为了赢得日本的国际支持和在改革开放中的经济援助,中国政府曾禁止国内舆论宣传南京大屠杀,并阻止南京的地方学者做相关研究工作。

直到八九十年代,中日关系恶化,日本学者一再否定南京大屠杀(1982篡改教科书事件)——日本学术相对严谨,他们来中国,看不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记载和相关宣传。

当时中国人听到南京和大屠杀这两个词,最先想到的是雨花台,而非江东门。

可是当时的日本教科书中,却恰恰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论述(当然是很不客观的描述,但那时南京大屠杀并未被中国写进课本)。

所以一定程度上,中国政府的作为让日本学者认为南京大屠杀是不存在的。

到中日关系恶化,政府终于觉得有必要进行舆论反击了,南京大屠杀这一灭绝人性的事件,真是绝好的反日宣传。

于是,第一本薄薄的南京大屠杀调查出版了。

但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是政治化的,每一篇成果必须经过特殊的审核,有些史实(比如某些日本军人的人道主义、某些国军的成功逃脱)由于不能反映屠杀,都被迫抽去——这也成为今天日本学者质疑相关研究的主要原因。

章开沅辞去社科界“院士席”

章开沅辞去社科界“院士席”
据 了 解 ,截 至 目前 ,全 国 两 院 院 士 获 准 退 休 的 寥 寥 无 几 。这 其 中 至 少 有 两 个 原 因 。一
是很少 有院士主动 申请退休 ,他们 抱着 “ 春蚕到死丝方 尽”的精神 ,愿为祖 国奉献至生命
终 结 。二 是 就 算 有 主 动 申请 退 休 的 ,学校 绝 大 多数 情 况 也 不 会 同 意 。因 为 从 某 种意 义 上 讲 , 院 士 就 是 学 术 品 牌 最 好 的 证 明 , 院士 的 多 寡 事 关 学 校 学 术 声 誉 、生 源 质 量 、教 育经 费 等 方 方 面 面 的 实 际利 益 。换 句 话 说 ,院士 就 是 学 校 的 “ 摇钱树” 。

4 5
匕 退休,被学校挽留。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资深教授进退制度由高校
宝 主制订 ,建 议高校尊重当事学者 的意 愿 ,让学 术精力旺盛的高龄 资深 教授发挥余热 ,让萌生退 妻 的资深教授安享晚年 。
) j J 0 W }j ¨ } ;
多维解读 ,
为教授退 出终身制开先河
棼 艇鬈 移 t 氯魂薯\
章开沅辞去社科界 “ 院士席’ ’
2 0 1 4年 3月底 ,历经 3年时间 4次请辞 ,8 8岁的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终于获得华中师范 大
同意 ,辞去了 “ 资深教授 ”的头衔 ,以及资深 教授所享受的 院士待遇 ( 不 少大 学规 定文科 资深
受 授 享受院士待遇 ) , 于 4月 1 6日正式离休 。 章开沅也因此成为中国社科界 中辞去院士待遇第一人 。 章开沅 是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 、国 内辛亥革命研 究的开拓 者和学术权威 。章开沅解释辞去 院 待遇是因为 :“ 我带头 自我革命 ,希望对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有所推动 ……年纪大了 ,力不从心 , 么 能继续拿高工资和津贴 昵? ”在章 开沅先生看来 ,我 国现有 的院士制度有些变 味儿 ,应该 像 国 外一样进行改革 ,荣誉可以实行终 身制 ,但待遇不应该无限期保 留。 章 开沅 的请 辞引发了公众对于学术头衔终身 制特 别是院士制度改革的关注 。迄今 为止 ,全 国 西 院院士中 ,获准退休 的 ,仅秦伯益一人 。2 0 0 5年 6月 ,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的秦伯 益正式 基 休 ,当时他已年过七旬 。2 0 1 3年 1 1 月 ,年过八 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国舫 向北京林业大学提

回归大学主体,回归教育本性——访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教授

回归大学主体,回归教育本性——访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教授

次 大 会 上 我 把 这 些 意 见 说 了出 来 ,
结 果 被 批 判 为 “ 定 党 的 教 育 路 否 线 ” 那 是 1 5 年 ,压 制 批 评 就 有 。 90 了 。后 来 我 一 直 戴 着 一 顶 摘 不 掉 的 “ 界 观没 改 造 好 ” 的 帽子 。 世
马 国 J :新 中 国成 立之 初 进 行 大 I I
马 国 JI l
范 大学 前 身 。不 久 我 就 受 到 了批 判 。
马 国川 :为什 么?
章 开 沅 :当 时 办 学 强 调 政 治 思 想 教 育 为 主 ,要 像 党 校 一 样 办 高 校 ,真 正 的 学
科 建 设 谈 不 上 ,基 础 理 论 也 谈 不 上 。在
这 是 一 个 历 史 性 的错 误 。 马 国 川 :您 是 金 陵 大 学 的肄 业 生 ?
回归大学主体, 回归教育本
学 办 得 都 很 成 功 ,对 国家 的贡 献 很 大 。
章 开 沅 :我 没 有 毕 业 就 参 加 了 革 命 , 1 4 年 随 南 下 大 军 来 到 武 汉 ,在 中 原 大 99 学 教 育 学 院 工 作 ,也 就 是 现 在 的 华 中 师
—■
潺澹寒袭 黪
JAN HU I E H I G AW NS I
旧 传 统 完 全 断 掉 了 ,说 什 么 北 大 传 统 ,北 大 有 什 么 传 统 ? 现 在 占 的 是 燕 京 大 学 的 校 园 ,可 是 燕 大 连 提 都 不 提 了 。历 史 断 裂 了 。 18 年 代 刘 90
的 “ 复 会 ” ( 中 国农 村 复 兴 联 合 委 员 农 “ 会 ” 简 称 )起 了 那 么 大 的 作 用 ,其 中 就

官员与学者

官员与学者

官员与学者作者:章开沅来源:《公务员文萃》2016年第04期我与有关官员的交往,被一些校友编成段子在坊间流传。

比如说,有校友在其教案里面写着如下故事:某年月日,教育部部长约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章开沅参加一项活动,上午9点开始。

章开沅8点50分就到了,部长9点10分还未到。

于是,章开沅起身走了。

部长当时很生气,但是,后来又给章开沅打电话,说:“章先生,您是对的。

”我想,这位校友讲这个故事,肯定是为教育学生要遵守时间。

这一故事确实有原型,但是,校友所述有点不准确。

此事其实发生在我任校长之前,约见我的也不是教育部长,而是教育部的一个司长。

那位司长到华师来办事,顺便约了一批年长一点的、有点影响的教授座谈。

教授们都提前到了校部,去之后,没有人管我们,好像我们可有可无似的,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后来安排了一个地方,把大家领过去,却连门都没有打开,大家就站在那里。

约定的时间过了,司长也没有来。

我觉得太不像话,和校办的人说了一声,转身就走,表示抗议。

很多年以后,我已经从校长任上退下来,他也退休好几年。

不记得在一个什么场合,我们又见面。

他很诚恳地对我说:“章先生,有件事情,我不能不和你讲一下。

很多年前,我到华师约见你,因我迟到,等我到时,你已拂袖而去。

其实,那次不是我要迟到。

”原来,那天下午,他本来只安排和我们见面这一桩事,但是,校方临时又强邀他去看另一“亮点”,结果就耽搁了半个小时。

学校临时有安排,本也可以理解,但是,为何没有人解释一下呢?只要有句交代,我就不会走。

倒是以下几则故事与我的记忆比较吻合,都是关于我和湖北省领导人的交往。

一个和韩宁夫有关。

我任校长期间,高校都没有正教授审批权,须在省里统一审批。

我是文科评议组的组长。

一次,评议期间,教育厅厅长通知,晚上韩省长要请我们吃饭。

我说:“我们都想回去,今天晚饭就不吃了。

”厅长问:“为什么呢?”我说:“我对韩省长有点意见。

”厅长问:“什么意见?”我说:“这当然也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

回归大学主体,回归教育本性——章开沅高等教育改革思想管窥

回归大学主体,回归教育本性——章开沅高等教育改革思想管窥

现代大学教育 2021年第2期理论探索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8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建设教育强国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VGA180002。

收稿日期:2021-01-22作者简介:周洪宇(1958—),男,湖南衡阳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史和教育政策研究;郑媛(1997—),女,河南安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研究助理,从事教育史研究;武汉,430079。

Email:1759422449@qq com。

回归大学主体,回归教育本性———章开沅高等教育改革思想管窥周洪宇 郑 媛摘 要:章开沅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其高等教育改革思想在教育实践与社会变革中酝酿形成并得以发展。

他认为教育改革千头万绪,当务之急应回归大学主体,回归教育本性。

培养时代新人是大学的使命,大学服务社会与走向国际化均是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良好的环境。

学风是世风的先导,大学应自觉承担社会物质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

“薪火相传”一语是教育这个行当的绝妙写照,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回避历史传统。

章开沅的高教改革思想不仅丰富了高等教育史研究,而且为高教改革提供了现实服务,为新时代如何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改革思路。

关键词:章开沅;高等教育改革思想;大学主体;教育本性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21)02-0010-07 在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史上,20世纪80年代前后无疑是思想最为解放、成就最为辉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有思想、有主张、有作为、有影响的大学校长,今天高等教育改革的不少主张和措施都得益于他们的重要思想遗产,以致产生著名的“80年代大学校长现象”。

在这个大学校长群体当中,时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的章开沅,与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朱九思被人誉为武汉地区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剑客”,他们在高等教育上大刀阔斧的诸多改革举措,一时引领全国高等教育改革风向。

章开沅与一位普通考生的通信

章开沅与一位普通考生的通信

作者: 章开沅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校长、知名学者和教育家
出版物刊名: 同舟共进
页码: 22-24页
主题词: 章开沅 考生 教育家 华中师范大学 思考 通信 经济意识 普通 形式主义 无能为力
摘要: 章开沅先生系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知名学者和教育家。

章先生与一位普通考生的通信揭示了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内中饱含对现行教育状况的忧思。

张蓉同学说"现在中国孩子的处境让人担心",章先生指出"我们的教育已经生病"。

这绝非虚妄之辞。

感谢章先生信任本刊的"直面现实、坦诚敢言",并同意本刊将两信一并发表。

也许这两封信仍然无力改变什么,但若如章先生所愿,"藉此提请全社会关注中国教育发展的前途",则考生幸甚,教育幸甚。

章开沅:辛亥百年,不能沦为盛世装点

章开沅:辛亥百年,不能沦为盛世装点

章开沅:辛亥百年,不能沦为盛世装点
赵妍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1911年,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2000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100年后,已经屹立东方的中国
应该如何记忆这场伟大的革命并从中汲取些什么?辛亥革命史研究泰斗章开沅给出了他的答案。

今年84岁的章开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

1984年至1990年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在辛亥百年到来之际,
这位将一生献给辛亥革命研究的老人说的最多的却是这句:辛亥百年,不能沦为盛世装点。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赵妍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特别报道:中国变革“杠杆”——辛亥百年来的土地问题——百年中国土地制度变迁
2.辛亥史家章开沅
3.百年辛亥百年思考——观影片《辛亥革命》有感
4.辛亥源流百年同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黄绍强《辛亥百年》
大型系列油画环球巡迪展览2011年展出计划5.百年品质出盛世——解析茅台集团2006年战略性品牌“百年盛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章开沅先生和图书馆的二三事

章开沅先生和图书馆的二三事

章开沅先生和图书馆的二三事章开沅先生和图书馆的二三事——悼念我们的章开沅院长之所以称章开沅先生为院长,是因为他是我读本科时的院长。

我1980年至1984年在华中师范学院物理系读本科,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上盖的印章是院长章开沅。

最早知晓章先生名字是在1981年,我们全年级同学参加学校活动,当时章先生还不是院长,作为历史系的一名教授,向全校学生作关于大学生如何学习的报告。

因人数多,我们坐在露天电影院里听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具体内容记不得了,但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先生报告生动、幽默,操场时而爆发笑声,即使有开小差讲小话的,也被笑声打断而聚精会神听讲起来。

毕业时从火红的毕业证和蔚蓝的学位证书上看到院长章开沅印章,才知道他是我们院长,后来知道,就在那场报告后不久章先生就当上了华中师范学院的院长。

图1 1984级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上章开沅院长的印章由于专业的原因,我本应不会和章先生有交集。

但世事难料,1997年随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我也从荆州师专(现长江大学)调到了学校信息管理系工作,2012年6月,竞聘担任学校图书馆馆长。

在图书馆工作期间,和先生有过几次接触,从而领略了先生渊博的学识和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2012年9月,图书馆何小红书记接到先生秘书张建平老师的电话,说有一批来自台湾的珍贵资料要捐赠给我校图书馆。

当时全国高校非常重视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我们立即组织资源建设部的老师们制定受捐方案。

后来得知这是由章先生联系并撮合的。

捐赠人是台湾中央大学原校长余传韬先生,他和章先生是金陵大学的同学,1949年随其父亲余家菊先生去台湾,后来余传韬先生当过台湾教育部部长,他是首任行政院长陈诚将军的大女婿。

由于这些关系,余传韬先生收藏的资料价值可想而知了。

听说这些资料原本打算送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因为那里专门收藏了很多世界名人相关史料,章先生得知信息后,跟余先生详细介绍了我校新图书馆先进的恒温恒湿收藏环境,并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

世界名校开学典礼讲话稿

世界名校开学典礼讲话稿

世界名校开学典礼讲话稿世界名校开学典礼讲话稿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20**年开学典礼讲话稿传承“三博”文化成就精彩人生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在这丹桂飘香的九月,美丽的桂子山又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517名本科生、4023名硕士生和380名博士生,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800余名留学生。

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大家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祝贺和最热烈的欢迎!向参加典礼的家长代表及来宾致以崇高的敬意!向2015级学生军训团的全体参训教官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于9月3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和阅兵仪式。

抗战精神不仅是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夺取反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胜利的精神法宝,更是新时期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我校校友光未然和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共同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黄河大合唱》,传唱长城内外,为民族抗战奏响了最强音。

今年也是我校校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青年领袖恽代英诞辰120周年,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恽代英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身的精神,是百年华师“三博”校园文化精髓的代表,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师人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奋勇报国。

大学之美,美在风物,美在人文。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一所拥有112年校史的百年名校,历尽沧桑洗礼和人世铅华,形成了浓郁的“博学、博爱、博雅”的“三博”校园文化氛围。

无数华师人在“三博”文化的熏陶和培育下,成长为祖国的栋梁和社会的杰出人才。

作为华师人,我们应在信息化和国际化时代的语境中,正确把握“三博”文化的新内涵,以达到“以文促学、以文成才、以文养性”的目的。

一是博学笃志,做才识渊博之人。

博学,不仅仅指一个人学识的渊博和才华的广博,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它更意味着,成长为一个博学的人,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要主动适应这种变革。

湖北荆楚社科名家 章开沅

湖北荆楚社科名家 章开沅

湖北荆楚社科名家章开沅
佚名
【期刊名称】《理论月刊》
【年(卷),期】2011()11
【摘要】章开沅,1926年生于安徽芜湖,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Augustana College)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中国学者之一,先后应邀访问了东西方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受聘担任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许多著名学府和学术研究机构的教授或客座教授,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章开沅;大学教授;名家;社科;荆楚;湖北;国际学术交流;普林斯顿大学【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推进中日文化互信而努力--读章开沅《世纪的馈赠:章开沅与池田大作的对话》有感 [J], 席亚楠
2.《章开沅文集》:展现章开沅学问人生的皇皇大著 [J], 朱英;
3.精神上的导师学术上的良友——记感动荆楚“十大杰出老人”章开沅教授 [J], 聂耀华;纪红;朱英
4.精神上的导师学术上的良友——记感动荆楚“十大杰出老人”章开沅教授 [J],
聂耀华;纪红;朱英
5.湖北荆楚社科名家彭斐章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大老校长章开沅3月26日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演讲大学校长不敢讲,好像朱清时在某一个会这样讲。

大学校长愿意这样吗?教育部有权有钱,我讲得很不恭敬,但讲这样的话实在是忍无可忍,明明是办了很大的错事,这个伤害不是一代人、两代人消除的,这是诚心的败坏,公开的作假,大面积的作假,这在教育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事。

是不是绝后我不知道,至少是空前的。

归根结底,教育部要改变。

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教育部。

你下面再改,上面还在继续。

教育部是很庞大的,而且还是很有力量的一个机器。

它不断地制造量化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这些指标体系来进行非常繁琐的而且无处不在的评估。

然后就是评审、验收,一个还没有完,一个又来了。

我们一个小小的研究所就在不断地迎接评估、申报。

我们的教育部难道就是这样来管理学校么?用这种办法来显示自己的能力。

现在设备比过去好,花花脑袋比过去多,教育部下面有很多司,会出各种花样。

正所谓“年年有新政,月月有花招”。

闹得大学里面就不能安安静静的、平平正正的来办好教学。

大学为什么急功近利、学风浮躁乃至舞弊丛生?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越走越远,教育部自己不知道吗?很多问题还是教育部自己造成的,就是那一套指标体系,所谓量化的、刚性的指标体系,把底下的逼死了,有很多都是这样。

过去也不是没有这样的问题,相对来讲,要少的多。

现在为什么这么多,这么严重,而且累积而不改呢?过去的大学可能是屈服于种种政治的压力,今天这样说就不对,我想是屈服于金钱的压力。

怎么说没有博士点就没有一切呢?他没有经费了。

现在每一个项目都是有含金量的,不止一点含金量,原来是几万、几十万,现在是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

你说教育部没钱么?教育部有钱。

它的钱都花在哪里了呢?就是种种刚性的指标。

是用办工厂的方法来来对待科研,对待教学。

我很久没有作这种大一点的报告了,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健康的原因。

因为我有心血管的病,不能太兴奋。

但我又很想念同学,和年轻的同学在一起,是我最愉快的事情,所以是一个矛盾。

今天到这里来,我还是有些担心,我已经得罪了武大的同学。

武大的同学从去年就不断地和我说,甚至跑到我这里来,送鲜花来慰问。

我说我有病,我不能讲。

但今天我又到这里来和大家讲话,他们已经知道我在历史系讲过一次,他们很不高兴,说我们这么热心地来找你讲话,你不来。

他们说,我们武大的学生要求是蛮高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去的。

但是没有办法,武汉太大了,学校太多了,只要一开这个口,就不得了。

刚才马校长抬举我,但是我奉劝大家不要对我期望太高,我定位已经很低了:我只是一个古董,百年老校的一个古董,只是这个古董还有点智能,如此而已。

我不会讲出很多特别精彩、特别是耸人听闻的话来,只是一些平平淡淡的话。

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为什么我会破例来参加这个活动,因为这个活动太重要了,不是一般的重要。

大学要负责任,那首先就是要校长负责任,那么杨校长、马校长你们就要负责任。

之所以讲这个话,不是一般的情况,是因为现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前不久时,武汉哪个大学一个研究生自杀了。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徐州师范学院教授罢课了,因为申请博士点,几年都没有申请到。

失去了博士点,就失去了一切。

四十几个教授起来罢课,这样学校还像个学校吗?就是因为博士点就闹到这种地步。

所以周济部长说下“猛药”,我看他是有些想法的。

今天校领导在这里,我说的话我自己负责任。

出了些问题,都是底下的问题?都是学生的问题?都是教师的问题?都是大学的问题?怎么样造成这样的问题来?怎么把问题弄得现在越来越严重?我不只是在这里讲,我在昆明等很多地方都讲过了,为什么不多点自己的反省,很多问题是怎么造成的?所以今天我讲话就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寻找根源;另一方面,同学自己对自己要有严格的要求,学校自己对学校自己要有严格的要求。

也不能说什么问题都是上面的,都是社会的不好影响了我们,我们自己干什么?大学是什么?大学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精神力量,大学为什么这么容易受到社会上坏的影响呢?大学为什么急功近利、学风浮躁乃至舞弊丛生?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越走越远,教育部自己不知道吗?很多问题还是教育部自己造成的,就是那一套指标体系,所谓量化的、刚性的指标体系,把底下的逼死了,有很多都是这样。

过去也不是没有这样的问题,相对来讲,要少的多。

现在为什么这么多,这么严重,而且累积而不改呢?刚才马校长说得比较客气,说类似的事情我们学校也有。

不是也有,而是有的问题还很严重。

去年,贾学政事件发生以后,我讲过一句话,就是“脓包总是要出头的”。

这个问题我早几年前就说过,因为我已经受过很多的刺激和屈辱。

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而受到的屈辱,而是因为我们学校某些人学风不正,被别人批判,我不知道。

我在美国四年,所以很多情况我都知道。

有次会上,人家讲了半天,我在底下坐着,。

我听着以为是别的学校的。

揭露的人也不是一般的人,是很著名的学者。

下来以后对我讲,他对我很客气,他说:“章老,没想到你今天来了。

”他后来给我讲,就是贵校。

你们说我作为一个前任校长,作为一个在这里工作一辈子的教师,听到这样的事情做何感想?贾学政的事情也是一样,我没有把自己置身事外,跟我没什么关系了。

我跟这个学校的关系太密切了。

我在这里要承担责任,我不在这里也有自己一定的责任,作为教师有一个教师的责任。

我们没有把学生教好,没有把学校的风气树立得更好,我们不够坚强,我们没有能够抵制住社会恶劣的影响。

今天我来只是跟大家倾诉一下我内心的一些话。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经历了半个世纪以上的沧桑,他是如何思想,他也有自己的痛苦。

我不是很坚强的人,我也有自己的软弱。

我是一直提倡树立良好的学风的,“学风应该成为世风的先导”,这句话最早是我说的。

我支持和倡议用各种方式揭露社会上不良现象,但我认为我自己并不是很坚强。

现在有个教授揭发自己的学生,说学生抄了他的东西。

网上有很多议论,有的说这个教授是应该的,也有人同情那个学生,说那个教授不应该,怎么自己揭发自己的学生呢?你们知道我是哪种人?我要是遇到这种情况,我会不会揭发我的学生?谢谢大家,谢谢大家过高地估计了我。

不会,不会。

有比我年轻的人抄了我的书,几乎四分之三的都抄去了,《历史研究》把这个材料给我看了,要批判。

我一看,他的老师是我很好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长期合作的朋友。

他的学校也是我们的兄弟院校,这个人也不是很差的人,他抄的不错啊,抄的不漏痕迹啊。

我说我这个书还不错,还有人抄啊,还换用一种方法,好像会引起更多的读者感兴趣,心就软了。

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忍心伤害年轻人,如果我做了,至少在人生最重要的年代他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当然,他自己负责任,但不能因为我。

所以我有种种的顾虑,包括对自己的学校,对自己的学院,对不对啊?同学们,我这样做对不对啊?(在场学子:对)不对啊。

我的年轻朋友杨玉胜,大家知道,学术界的“打假英雄”,他把我看作一个很好的人。

他是有什么话必给我谈,很直率的,他把我引为同道。

对于维护学术道德,反对抄袭,他也寻求我的支持,我是非常支持他的。

他在北师大待不下去了,就到中国政法大学去了,他是个很可爱的人啊,他是真正的勇士。

他就批评了我,不是批评我本人,而是批评我这种思想。

特别是年长的学者,不大愿意谈这个。

老人心肠是有问题的,太宽厚了。

都那么宽厚的话,就是允许问题存在了。

所以杨玉胜讲,这等于助长了不良行为。

所以说我本人就那么轻松?每日每时这些都对我引起了刺激,我是该讲还是不该讲,想的太多。

我不是勇士,所以今天我很高兴,看到研究生会这个创意。

你们起来了,我需要你们的支持!(全场鼓掌)需要你们的支持!年老的人活动能力、呼声和勇气都是有限的。

春节我在广州过的。

我最小的孙女,今年刚满八岁,小学二年级。

在美国生的,在美国的长大的,在美国受教育。

她回来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刺激。

本来是很好的事,每次回来都很高兴,今年春节不是那么很愉快。

不是这个孩子不好,这个孩子很可爱。

她开始思考问题了,开始提出问题了,譬如说我们一起出去,那个斑马线,亮着红灯是不允许过去的,却有人过去了,她就提出问题了,“中国允许吗?”类似这样的事情,就是有规则而不遵守,她都要问“中国允许么?”比如在家里,让她做什么事情,她就会问“我必须么”,如果不是必须的,那就尊重她的选择了。

在美国孩子是思考的,看到问题就会判断的。

她是美国人,她有美国的国籍。

她问这样的问题,就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问她的祖父“中国允许么?”你们想象一下,作为祖父我怎样回答,说中国允许,那么中国就是这个样子?说中国不允许,那为什么又有那么多人就这么过去了呢?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中国没有制度么?包括这个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整本整本的都有,写在书上,挂在口上,就是不遵守,就像走路撞红灯一样,这是不允许的。

武汉市民公约早就有了,不准在公共场合吸烟。

然而到市政府开会,到学校开会,那个会议桌上摆着烟灰缸。

对于这个事情,我没少说。

我自己不抽烟。

所以吸烟的见到我,就会很紧张。

我经常咳嗽,我一咳嗽他们都紧张。

(大家笑)为什么一边写着不允许抽烟,一遍又摆着烟灰缸呢?有的为了应付我,临时撤掉了,说章开沅要来了。

(大家笑)年轻的朋友,我跟你们坦率地交流,都是很普通的事情。

归根到底,就是中国不规范的事情太多了,明知故犯的事情太多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这就给种种不良的行为很大的空间,甚至自由违法的空间。

你既然做不到,为什么定这些制度呢?教育部就是专门制定这些制度的机构。

硕士生、博士生就读期间要发多少论文等,我是模糊思考的,有的人想得很仔细,把在校人数和可以发表论文的刊物作了对比,是完全不够的,翻两番,翻四番都是不行的。

这是做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最近研究生处覃处长说要弄个奖学金,里面又有这么一条:要发表几篇以上论文。

我说算了吧,明知是不好的规定,为什么还要用呢?他发表了两篇就代表他有水平么?我说这要改一改。

我就建议,即使没有发表一篇东西,他交上来的稿子没有发表。

如果真实水平是这样的,可不可以给他奖学金呢?我认为是可以的。

现在就是根本不考虑质量,就是数量。

这个过程埋没了多少英雄豪杰呢?他没有发表就是不好。

我这一辈子写了这么多东西,出了这么多书,我自己客观认为,能够流传下去的,可能就是一本《张謇传》。

1962年,开始动手,1964年在北京,总算花了两年时间把它写好了,但稿子一直没有发表,你说稿子是好还是不好呢?谁也不知道,我也说不清楚。

后来我本人受批判,稿子就没人要。

文革时候,幸好我把地板敲开,藏到地板底下去了,不然被找到就烧掉了。

后来到了1985年,中华书局跟我旧事重提,他们知道我有这个稿子,就出吧。

所以我基本上是1964年写好,到1987年正式出版,后来也受到很高评价。

同时也在日本翻译出版。

你说怎么样呢?所以发表的不一定就好,没发表也不一定就那么不好,它有一个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