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电子教材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质量管理的起源 •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 现代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 • 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质量管理的起源
质量概念的起源
01
质量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 代手工业时期,当时工匠们对 自己的产品负责,注重品质和 信誉。
实施步骤
实施六西格玛管理需要明确项目 目标、组建团队、收集数据、分 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施改 进并监控效果。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定义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一套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旨在帮助组 织建立和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核心要素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 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核心要素。
质量管理科学推动了质量管理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提出 奠定了基础。
全面质量管理的提
01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企业全员参与和全过程控制,通过
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来满足客户需求。
02
全面质量管理注重持续改进和创新,通过不断改进和
优化生产过程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03
全面质量管理推动了质量管理的发展,为企业提高竞
实施步骤
实施精益质量管理需要明确价值流、识别 浪费、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等
步骤。
方法体系
精益质量管理采用价值流图、5S管理、看 板管理、快速换模等工具和方法,对业务 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优势
精益质量管理注重客户需求和价值创造, 能够显著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并增强 客户满意度。
04 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和挑 战
质量管理发展史PPT课件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续)
三项质量控制标准的特点:
把质量管理的重点由生产线的“终端”移至生产过程的 “工序”;
把全数检验改为随机抽样检验; 用抽样数据的统计分析制作“控制图”; 再用控制图对工序进行加工质量监控,从而杜绝过程中
大量不合格的产生。
6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出版了 《全面质量管理》一书,指出:
7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续)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是:“四全、一科学”。
“四全”:
➢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 全指标的质量管理; ➢ 全员的质量管理。
“一科学”:
➢ 以数理统计方法为中心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
8
四、标准质量管理阶段
ISO9000诞生的背景:
不同的客户对供应商有不同的质量管理要求,无统一标准; 接单时供应商往往要接受不同顾客多次的质量体系审核,耗
三项原则:计划、标准化和统一管理 二个分工:计划与执行分工、检验与生产分工 终端专职全数检验。
但这都属于“事后检验”,即使全数检验也 不能确保质量。因为本质上来说质量是生产 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4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需物资出现了大量的质量问题, 而“终端检验制”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政府颁布了三 项战时质量控制标准:
“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 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 服务,把企业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 为整个的有效体系。”
市场研究
设计开发
生产加工
售后服务
全面质量管理始于市场又终于市场。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1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1.1 工业革命以前的产品质量管理产品质量由各个工匠或手艺人自己控制。
1.2 工业革命后质量管理的发展1875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1925年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30年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
194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取得成效;美国军方制定了战时标准Z1.1、Z1.2、Z1.3——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
1950年代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雏形。
1958年美国军方制定了MIL-Q-8958A等系列军用质量管理标准——在MIL-Q-9858A中提出了“质量保证”的概念,并在西方工业社会产生影响。
1960年代初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TQM)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对覆盖所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策划。
1970年代日本企业在戴明、朱兰博士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影响下,制造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的提高。
1979年英国制定了国家质量管理标准BS5750——将军方合同环境下使用的质量保证方法引入市场环境。
这标志着质量保证标准不仅对军用物资装备的生产,而且对整个工业界产生影响。
1980年代菲利浦.克罗斯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
他指出,“质量是免费的”。
突破了传统上认为高质量是以低成本为代价的观念。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质量检验阶段 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二,质量管理的历程
工业革命前 1875年 产品质量由各个工匠或手艺人自己控制 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 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1924年 美国贝尔研究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 运用数理统计 原理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经济控制生产过程产品 质量的"6σ"法. 1929年 道奇(H.F.Dodge)和罗米克(H.G.Romig)发表了《挑选型抽 样检查法》论文,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
7 将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或不满意信息的监视作为评价质 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重要手段 8 突出了"持续改进"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 重要手段 9 概念明确,语言通俗,易于理解,翻译和使用,用概念图 形式表达术语间的逻辑关系 10 对文件化的要求更加灵活,强调文件应能够为过程带来 增值,记录只是证据的一种形式 11 强调ISO9001作为要求性标准和ISO9004作为指南性标 准的一致性,有利于组织业绩的持续改进 12 提高了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等其他管理体系的相容性
1987年 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标准问世. 1994年 ISO9000系列标准改版-新的ISO9000标准更加完善, 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第三方质量认证普遍开展.朱兰 博士提出:"即将到来的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90年代末 全面质量管理(TQM)成为许多"世界级"企业的成 功经验证明是一种使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战略.质量的 概念也从狭义的符合规范发展到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全面 质量管理不仅提高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而且在企业文化改造 与重组的层面上,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企业获得持久的 竞争能力.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16/07/2003
品质:价值与尊严的起点
27
克劳士比(Philip Crosby) ——零缺陷之父
被誉为当代“伟大的管理思想家”、“零缺陷 之父”、“世界质量先生”。长期致力于 “质量管理”哲学的发展和应用。
16/07/2003
品质:价值与尊严的起点
30
三 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过程
质量的产生过程
质量是寄生物,质量产生于我们一点一滴的 行为,产生于我们产品(或服务)的每一个 过程。
质量同时体现产品的价值,和企业的尊严。
16/07/2003
品质:价值与尊严的起点
Hale Waihona Puke 31“过程”的概念是质量管理中的 一个核心概念。
讲座提纲
1、质量的基本概念 2、质量管理发展史 3、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过程 4、美的质量管理现状 5、质量工作的困惑
16/07/2003
品质:价值与尊严的起点
1
一、质量的基本概念
质量是什么?
16/07/2003
品质:价值与尊严的起点
2
有人说:
质量是好与差 质量是合格与否 质量是顾客满意
16/07/2003
我们谈品质,就是要在价值和尊严上重 新开始要求。所以,品质——这是价值 与尊严的起点。
16/07/2003
品质:价值与尊严的起点
6
日本的改变
质量低劣 粗制滥造 1950年前
SPC—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5S—革除不良习性、创造美好环境 QCC—挖掘员工潜力、激发创造精神 TQM—倡导全面合作
几十年励精图治
第三节(3)质量管理的发展
统计质量统计强调对生产制造过程的预防性控 制,使质量管理由单纯依靠质量检验事后把关, 发展到突出质量的预防性控制与事后检验相结 合的工序管理,成为进行生产过程控制强有力 的工具。 但由于统计质量管理过分强调统计方法,忽视 组织管理和生产者能动性,致使人们误认为 “质量管理好象就是数理统计方法”、“质量 管理是少数数学家和学者的事情”。影响质量 管理方法的普及,限制了它的发展。
世界质量管理百年历程
1980s: : 克劳斯比: 零缺陷” 质量是免费 克劳斯比:“零缺陷”/“质量是免费 的”概 念 中国、美国、 中国、美国、欧洲等设立国家质量奖 1987: : ISO9000-1987问世(基于 问世( 问世 基于BS5750) ) 1988: : 摩托罗拉(乔治.费西尔):六西格玛管理 摩托罗拉(乔治 费西尔):六西格玛管理 费西尔): 1994: : ISO 9000-1994问世 问世
世界质量管理百年历程
1990s末: 末 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全员, 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全员,经济性 质量: 符合规范”发展到“顾客满意” 质量:从“符合规范”发展到“顾客满意” 企业文化: 策划(企业形象塑 企业文化:CI(MI+BI+VI)策划 企业形象塑 策划 造.doc) 新方法:并行工程, 新方法:并行工程 企业流程再造 21世纪初(2000.12.15): 世纪初( ): 世纪初 ISO 9001:2000问世 : 问世
抽样
抽样
抽样 终查 不合格品
检查
检查
检查 合格品
控制
控制
控制
信息反馈
世界质量管理百年历程
1970s: : TQC在日本取得巨大成功,TQC理论在世界范 在日本取得巨大成功, 在日本取得巨大成功 理论在世界范 围产生影响 主要方法: ),Kanben 主要方法:JIT(准时化生产), (准时化生产), 看板生产), ),Kaizen(质量改进), ),QFD (看板生产), (质量改进), 质量功能展开),田口方法, ),田口方法 (质量功能展开),田口方法,新七种工具 1979: : 英国: 英国:BS5750(国家质量管理标准) (国家质量管理标准)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闪光智慧:控制图
至理名言:纯科学和应用科学都越来 越将对精确性和精密性的要求推向极 致。但是,应用科学,尤其是应用于 可交换部件的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科 学,在涉及特定的精确性和精密性的 问题上,其确切性比纯科学有过之而 无不及。
代表作品:老QC七大手法。 戴明14法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要学会控制,控制的
好质量就好。
三、全面质量管理时期(1960-今)质量?管理?
当人们欣喜于质量工具的应用时,过多的强调了科学和工 具,让一般的人感到质量遥不可及,质量深不可测,质量 也变得越来越昂贵。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也是各式各样,同时产品 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来更有 效的控制质量。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 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质量检验时期也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质量检验阶段:工人自检 工长质量检验阶段:工长检查 专职质量检验阶段:专职检查
检验才是硬道理,质 量就是检验出来的!
汽车业工业生产案例:福特T型车(1908年)
一、质量检验时期(1875-1925)质量?检验?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1960年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揭开了全面质量管理 的序幕。
我早就说过,质 量就是每个人第 一次把事情做对!
每个人呀!
你拉倒吧!全 面质量管理是 以我的作品为 转折点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全面质量管理时期(1960-今)质量?管理?
首先,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 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
质量管理发展(PPT 97张)
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15
§1.3 质量管理发展
目前,质量管理中广泛使用各种方法,传统统计方
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假设检验;参数估计;0.618
法;正交试验等。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有所谓的老七种
工具,具体包括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散
布图、分层图、调查表;还有新七种工具,具体包括: 关联图法、KJ法、系统图法、矩阵图法、矩阵数据分析 法、PDPC法、矢线图法。
司推进 工艺标准 工 问 重 职 艺 题 视 业 、 技 术 方 面 的 、标准化 国际合作 训练
控制方法
质量培训 QC 小组
活 运 用 设 计 方 、 思 考 分 析 方 、质量审核、 员培训
职业培训
质量工程师
非正式组织 工人是领导 活动长期化 由 质 管 工 戴 总 经 理 直 接 领 导 量推进部 理 人 员 : 全 体 职 明奖 质 部 分 质 欧 量 负 厂 量 洲 管 理 会 、 质 量 责协调、 、 车 间 也 没 有 机构 质量奖 质量经理责任制 在 下 织 质 欧 常 务 经 理 领 导 , 没 有 质 量 组 、 质 量 工 程 师 、 量监督员 洲质量奖
完全取决于如何组织安排与启发诱导。
12
§1.3 质量管理发展
从人的生理学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的需要与动机,大致分 为五个动机等级, 生理要求 安全感 归宿感
自尊
自我成就, 逐级上升,逐级满足,于是产生相应的动机。
13
§1.3 质量管理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组织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质量管理 形式。全面质量管理代表了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 起源于美国,后来在其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推行, 并且在实践运用中各有所长。特别是日本,在60年代以
《质量管理发展史》课件
到了20世纪中叶,质量管理方法逐渐成熟和完善,出现了如统计过程控制(SPC)、抽样检验等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方法逐渐向数字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如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等现代质量管理方法。
这些质量管理哲学都强调全面质量管理(TQM),即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质量管理方式。
技术创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不断更新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
人才管理
培养和留住高素质的质量管理人才,以提高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
定制化服务
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跨部门合作
加强跨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质量管理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
将可持续性纳入质量管理,确保组织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符合环保和社会责任的要求。
持续改进
强调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并提高组织绩效。
顾客中心
将客户满意度作为质量管理的核心,关注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信息化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流程优化,以提高质量管理效率。
全球化竞争
在全球范围内与各种规模和类型的组织竞争,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法规和标准
遵守各种法规和标准,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要求。
强化员工培训和教育
不断寻求改进和创新的机会,运用新技术和方法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持续改进和创新
通过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持续优化和改进。
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
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将在质量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
智能化质量管理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智能化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效率。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共37页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及全面质量管理
丰田召回门事件
丰田召回门事件
2009年底至2010年丰田汽车在全球召回的汽车数量已经累计达到1600万 辆。
“车辆由于加速踏板的踏板臂和摩擦杆的滑动面经过长时间使用,在低 温的条件下使用暖风时,在滑动面发生结霜,使摩擦增大,使用加速踏板 时有阻滞,可能影响车辆的加减速。”
1月21日,丰田宣布由于油门踏板存在设计缺陷,召回大约230万辆美国 市场上的8种型号汽车。召回的车型包括:RAV4、款卡罗拉(Corolla)、 Matrix、Avalon凯美瑞(Camry)、汉兰达(Highlander)、Tundra和Sequoia。
Page 31
转账风波曝光后,德国社会舆论哗然。销量最大的《图片报》在9月18 日头版的标题中,指责德国国家发展银行是迄今“德国最愚蠢的银行”。
Page 32
法律事务所的调查员先后询问了银行各个部 门的数十名职员,几天后,他们向国会和财 政部递交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并不复杂深 奥,只是记载了被询问人员在这十分钟内忙 了些什么——
Total Quality Control →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质量改进之父 W.E.戴明
(1900-1993)
质量领域首席建筑师 J.M.朱兰
(1904-2008 )
TQC之父 A.V.费根堡姆
(1920- )
聚焦于体系质量和经营质量
零缺陷管理之父 P.B. 克劳斯比
PDCA循环
执行(Do) 计划(Plan)
修正再执行(Action) 检查(Check)
在工作程序Plan Do Check Action过程中: ☻ Plan即拟订计划,制订计划目标,制订计划做法; ☻ Do即执行实施,并加以控制; ☻ Check即确认或评估执行状况与目标之差距; ☻ Action即执行结果与目标值之差距探讨,并修正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学习课件.doc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我们可以确信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果类是可以食用的,而哪些是有毒的;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是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是天然产品或天然材料的制成品),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确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扩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现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形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为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即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这间直接沟通,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
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这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把关,因而又被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
由于工厂具有手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
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
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正式版PPT文档
二、统计质量控制时期(1925-1960)质量?生产?
主要特点是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抽样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 控制,以预防不良质量产品的出现,即进行事前的、预防 性的生产过程控制。 把以前质量管理中的“事后把关” 变成事先控制、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并开创了把数量统 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新局面。
缺点:影响质量的因素非常多,单纯依靠统计方法不可能 得到全面解决。
休哈特完成《质量控制中的统计方 法》。休哈特的PDCA(策划-实施-检 查-处置)循环观点被戴明和其他人广 泛应用。
闪光智慧:控制图
至理名言:纯科学和应用科学都越来 越将对精确性和精密性的要求推向极 致。但是,应用科学,尤其是应用于 可交换部件的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科 学,在涉及特定的精确性和精密性的 问题上,其确切性比纯科学有过之而 无不及。
地位:统计质量控制之父
光辉历程:1891出生于 伊利诺伊州的 新坎顿,1917年获得加州大学物理学 博士学位,1918年至1924年在西方电 气公司任工程师。1925年至1956年任 贝尔试验室研究员,期间曾先后在伦 敦大学、斯帝文理工学院、 农业部研
究生院和印度讲学。
休哈特重要的著作是《产品生产的质 量经济控制》,1931 年出版后被成为 公认为质量基本原理的起源。1939年
质量检验时期特点: 当产品被生产出来,需要对它进行严格仔细的筛选。
合格的就可以交付用户,不合格的报废或者降价处理给愿意
接受的使用者。
要想质量好,多
加质检员,检验
代表作品:图纸,标准作业指导书
检验再检验。
缺点:(1)事后把关,与事无补;(2)全数检验,成本 增加;(3)破坏性检验,造成保护产品与判断质量之间 的矛盾。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 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论第二节质量管理发展历史质量管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也就是说,通过严格的检验来控制和保证出厂或转入下一道工序的产品质量。
检验工作是这一阶段执行质量职能的主要内容。
在由谁来检验把关方面,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①在20世纪以前,生产方式主要是小作坊形式,那时的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检验者,制造和检验的职能都集中在操作者身上,因此被称为“操作者质量管理”。
②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奠基人泰勒(F.W.Taylor)提出了在生产中应该将计划与执行、生产与检验分开的主张。
于是,在一些工厂中建立了“工长制”,将质量检验的职能从操作者身上分离出来,由工长行使对产品质量的检验。
这一变化强化了质量检验的职能,称为“工长质量管理”。
③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分工的概念就被提了出来。
在管理分工概念的影响下,一些工厂便设立了专职的检验部门并配备专职的检验人员来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
质量检验的职能从工长转移给了质量检验员,称为“检验员质量管理”。
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和专职的质量检验员,使用专门的检验工具,业务比较专精,对保证产品质量起到了把关的作用。
然而,它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对产品质量的检验只有检验部门负责,没有其他管理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参与,尤其是直接操作者不参与质量检验和管理,就容易与检验人员产生矛盾,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
②主要采取全数检验,不仅检验工作量大,检验周期长,而且检验费用高。
③由于是事后检验,没有在制造过程中起到预防和控制作用,即使检验出废品,也已是“既成事实”,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已难以挽回。
④全数检验在技术上有时变得不可能,如破坏性检验,判断质量与保留产品之间发生了矛盾。
这种质量管理方式逐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改进和发展。
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事后检验”存在的不足,促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检验方法。
1926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室工程师休哈特(W.A.Shewhart)提出了“事先控制,预防废品”的观念,并且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发明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控制图”,用于解决事后把关的不足。
随后,美国人道奇(H.F.Dodge)和罗米格(H.G.Romig)提出了抽样检验法,并设计了可以运用的“抽样检验表”,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所带来的麻烦。
但是,由于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些方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对高可靠性军需品的大量需求,质量检验的弱点严重影响军需品的供应。
为此,美国政府和国防部组织了一批统计专家和技术人员,研究军需品的质量和可靠性问题,促使数理统计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先后制定了三个战时质量控制标准:AWSZ1.1—1941质量控制指南、AWSZ1.2—1941数据分析用控制图和AWSZ1.3—1941工序控制图法。
这些标准的提出和应用,标志着质量管理进入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从质量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一次飞跃,从“事后把关”变为预先控制,并很好地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的问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①它仍然以满足产品标准为目的,而不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目的。
②它仅偏重于工序管理,而没有对产品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
③统计技术难度较大,主要靠专家和技术人员,难以调动广大工人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④质量管理与组织管理没有密切结合起来,质量管理仅限于数学方法,常被忽略。
由于上述问题,统计质量控制也无法适应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质量管理便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
促使统计质量控制向全面质量管理过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多高、精、尖的产品,这些产品对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已不能满足这些高质量产品的要求。
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运动也向企业提出了“质量责任”问题,这就要求质量管理进一步发展。
③系统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等管理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对企业组织管理提出了变革要求,并促进了质量管理的发展。
④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深入研究市场需求情况,制定合适的质量,不断研制新产品,同时还要做出质量、成本、交货期、用户服务等方面的经营决策。
而这一切均需要科学管理作指导,现代管理科学也就得到迅速的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美国的费根堡姆(A.V.Feigenbaum)和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1961年,费根堡姆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其主要见解是:①质量管理仅仅靠数理统计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一整套的组织管理工作。
②质量管理必须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而不能只考虑狭义的产品质量。
③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因此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而不应只对制造过程进行驶管理。
④质量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人员,因此企业的全体人员都应具有质量意识和承担质量责任。
从统计质量控制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质的飞跃。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兴起标志着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使质量管理更加完善,成为一种新的科学化管理技术。
随着对全面质量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认识到全面质量管理实质上是一种以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可以称之为质量经营。
实际上,日本人早就把全面质量管理同企业的经营联系在一起。
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教授在其《质量管理入门》一书中高度概括地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经营的一种思想革命,是新的经营哲学。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世界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第一个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ISO9000标准;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又掀起了六西格玛管理的高潮。
前者将质量管理形成标准,后者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
有关ISO9000标准以及六西格玛管理的内容将在后续的章节中具体阐述。
质量管理百年历程如表1.1所示。
表1.1质量管理百年历程1875年(美)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1911年(美)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1924年(美)休哈特提出世界上第一张控制图——p控制图,并应用于生产工程1925年(美)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并最早发表关于质量管理的论文(英)费希尔出版《研究工作者的统计方法》1929年(美)道奇和罗明格发表挑选型抽样检查方案1931年休哈特的《制造中的产品质量经济控制》出版1935年(英)费希尔出版《实验设计》(英)E.S.皮尔逊出版《统计方法在工业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后来成为BS600)1939年(美)休哈特出版《质量管理观点的统计方法》1940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取得成效1941年美国标准协会(ASA)制定出“Z1.1质量管理指南”以及“Z1.2分析数据的管理图法”标准1942年美国标准协会(ASA)制定出“Z1.3在生产中控制质量的管理图法”标准1946年(美)格兰特出版《统计质量管理》1950年形成了对质量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戴明十四法”开始开发提高可靠性的专门方法——可靠性工程开始形成1950年美国制定“MIL-STD-105A计数调整型抽样检查程序和表”标准1951年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设立日本戴明奖(日)田口玄一在《品质管理》杂志上连载实验设计法(美)朱兰推荐主次分析法(美)朱兰出版世界名著《质量控制手册》1953年(日)石川馨提出因果分析图1956年刘源张教授成立中国第一个质量管理研究组1958年美国军方制定了MIL-Q-9858A等系列军用质量管理标准,在MIL-Q-9858A 中提出了“质量保证”的概念1960年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日本提出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特别是“因果图”、“流程图”、“直方图”、“检查表”、“散布图”、“排列图”、“控制图”等被称为“老七种”工具的方法,被普遍用于质量改进1961年(美)费根堡姆的著作《全面质量管理》出版1963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制定了质量保证联合出版物(AQAP)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引入了设计质量控制的要求。
日本科学技术联盟设置质量管理小组总部,在仙台召开第一次质量管理小组大会1966年(日)田口玄一出版《统计分析》介绍信噪(SN)比,提出“质量工程学”1969年世界首次质量管理会议(ICQC69—Tokyo)在东京召开1970年日本质量管理学者提出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JIT—准时化生产;Kanben —看板生产;Kaizen—质量改进;QFD—质量功能展开;质量工程学;新七种工具1974年制定ISO2859“计数抽样检查程序和表”(采用MIL-STD-105D)标准1978年北京内燃机总厂举办日本小松制作所的专家讲授,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1979年英国制定了国家质量管理标准BS5750——成为87版ISO9000标准的基础菲利浦·哥斯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并编写了《质量免费》一书我国政府派出了第一个质量管理代表团到日本考察“质量月”活动和全面质量管理8月31日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成立1980年我国经济贸易委员会颁发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1982年我国张公绪教授提出“两种质量诊断理论”戴明在其著作《转危为安》中提出“管理十四法”1983年应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之邀,朱兰博士来华讲学1987年ISO/TC176委员会提出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标准摩托罗拉公司建立了“六西格玛”管理1988年美国建立了鲍德里奇奖,其依据为《1987年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提高法》(又称《101~107公共法》),提倡“追求卓越”(quest for excellence)的质量理念1991年2月国务院以国发[1991]6号文发布了“关于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通知”1992年欧洲质量基金会设立了欧洲质量奖7月中国在第一次全国认证工作会议上,决定中国等同采用ISO9000标准1993年9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正式发布GB/T19000—ISO9000标准1994年ISO9000系列标准第一次改版朱兰博士提出:“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的论点4月成立了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1995年7月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CRBA)以创始成员的身份参加了国际审核员培训和认证协会(IATCA)并当选为执委会成员1996年12月24日国务院以国发[1996]51号文发布了“印发《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的通知”1998年1月22日中国(CNACR)首批签署了国际认可论坛多边承认协议(IAF/MLA),成为IAF/MLA集团创始成员2000年ISO9000系列标准改版,出版ISO9000:2000标准为推动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提高本地区或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国际上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国家质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