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明 文 教 学 也 精 彩1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汇总
中外教育简史:1.1.“成均”: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1.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教育机构。
“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2.1.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
2.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3.1.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3.2.五伦: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3.《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篇论文,它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3.4.《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4.1.书同文:秦朝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一项措施。
目的是为了消除战国以来“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将“大篆”和古文加以改造,形成“小篆”——秦朝新的文字,为推行朝廷政令扫除了文字、语言障碍,同时为文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4.2.行同伦:秦朝为达到“黔首(百姓)改化,远迩同度,匡饬异俗”这一目的而采取的。
4.3.颁挟书令:秦代禁止私人藏书、议书的一项法令。
4.4.黄老之学:依托黄帝而本于老子的一种学说,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先秦诸子百家学派的思想,特别是儒法两家思想而形成的。
其实质是刑律与道德并用。
4.5.焚书坑儒:秦代在文教领域内推行专制主义的产物,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抨击秦不师古。
李斯予以驳斥。
公元前211年,460余名儒生被集体坑杀于咸阳,并告天下,史称“焚书坑儒”。
4.6.玄学:魏晋时期的主要学术思想,以老庄思想注释《周易》,经何宴和王弼的研习,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加以结合,形成儒道兼综的“新学”——“玄学”。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
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这部分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三字经原文及翻译:古代典籍和读书程序篇,更多杂文阅读请关注。
[原文]凡训蒙,须讲究①。
详训诂,明句读②。
[注释]①训蒙:即启蒙,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讲:讲解。
究:考究。
②训诂:用当代话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句读: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译文]教导刚入学的儿童,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原文]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棣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俱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注:《三字经》早期文本没有这一段。
) [原文]为学者,必有初①。
《小学》终,至“四书”②。
[注释]①学者:学习的人。
初:开始,开端。
②《小学》:一本古代儿童教育课本,宋人朱熹、刘子澄所编,通过讲洒扫、应对、进退之类的仪节,向儿童灌输孔孟之道。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译文]作为一个读书求学的人,必须有个良好的开端。
先把《小学》读完,再学习《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原文]论语者,二十篇①,群弟子,记善言②。
[注释]①《论语》:论是议论,语是答语。
此书是孔子在鲁国与弟子论学、论治、论礼、论乐的书,分为20篇,共15917个字。
群弟子:指孔子的学生们。
善言: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译文]《论语》这部书共分为20篇,是孔子的弟子和他们的再传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孔子一生有教育意义的言论。
[原文]孟子者,七篇止①。
讲道德,说仁义②。
[注释]①孟子:孟轲。
作《孟子》七篇。
②讲:讲述。
说:宣传,谈论。
[译文]《孟子》这部书是孟轲写的,共七篇,内容是有关讲述道德、宣传仁义等优良品行的言论。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今年正好是他逝世880周年。
朱熹是中国古代一位“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旷世大儒。
同时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著名教育家。
朱熹从事教育活动约五十年,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事业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朱熹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纲领性作用。
朱熹反对当时以科举入仕为直接目的的学校教育,认为这是诱人“干禄蹈利”、“忘本逐末”、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的教育。
他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朱熹认为,只有把“明五伦”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
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
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今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认为教人为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杂博知识,做些华丽文章,用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还从修身、处事、接物三方面对如何做人进行了阐述:“修身之要”为“言、忠信,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显然,朱熹的上述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对当今教育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朱熹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
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课标说教材完整ppt课件
三个问题: 1.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 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 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 感悟放弃有多难) 2.父亲要把大鲈鱼放掉,态 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 (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 的道德教育。) 3.“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 启示?
精选ppt课件
33
单篇介绍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 词。
2.分角色朗读 课文,了解花生 的可贵之处,从 中体会出做人的 道理。
拿花生与苹果、桃子、石 榴做比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 的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不 图虚名,默默无闻, 体会做人 的道理。引导学生了解借物喻 人的写法。
联系生活实际,在我们身 边有没有像落花生一样高贵品 质的人?
课后小练笔。
精选ppt课件
37
单篇介绍
教学重点
学习目标
2.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父亲教导
及
精选ppt课件
6
一、说教材
1.单元编排体例 2.单元内容结构
精选ppt课件
7
单元内容 结构及分析
单元编排 体例及目的
跨单元知 识立体整合
本单元包括2篇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落花生》。2篇略
说 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精读课文后有思 教 考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了三个方面:生
活事件中的启示、名言警句中的启发、漫画中的感悟,学生任选其
材 一。“回顾.拓展”由“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三个
栏目组成 。
精选ppt课件
8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导导语语
生活的启示
课课例例 口口语语交交际际·习∙习作作四
回顾·拓展四
精选ppt课件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说文解字序》,又作《说文解字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文解字序》原文: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该页是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优秀6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孟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1、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二、试读质疑1、初读课文。
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2、再读课文。
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
三、研读交流1、探究疑难,深入研读:⑴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①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② 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③ 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⑴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① 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② 学习生字,指导识记书写。
③ 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④ 指导朗读。
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⑴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 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② 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
2、串联全文,整体把握: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吟诵体味1、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自由练读。
《三字经》主要版本内容研究
《三字经》主要版本内容研究《三字经》主要版本内容研究关于“六典”与“六经”。
训蒙本指“我姬公,作周礼,著六典,存治体”。
《六典》是指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都之六典,以佐王朝都国”。
六典是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
赵注本的“六经”则是《诗》、《书》、《礼》、《易》、《乐》、《春秋》,与周公无涉,故改不如不改。
关于“三纲”。
训蒙本:“三纲者,君臣也。
”赵注本:“三纲者,君臣义。
”董仲舒提出“三纲”概念,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训蒙本并未精确定义君臣关系,而赵注本改为“君臣义”,其源出自孔子:“君不义,臣可以争于君,父不义,子可以争于父。
”关系更趋清晰,意义更严谨,也符合南宋陈淳《启蒙初诵》的“君臣义,父子亲”的原文与本意。
但训蒙本如此处理或许是出于对当时元朝统治者的一种保持距离的自觉或保留意见的谨慎态度。
关于“孝经”。
训蒙本:“由孝经,至四书。
”赵注本:“小学终,至四书。
”训蒙本与赵注本后文都有“孝经通,四书熟”,但训蒙本一再强调《孝经》,意在提出《孝经》应为读书做人门径,而赵注本则以朱熹的《小学》书为入室门径,后文又出现“孝经通,四书熟”,突显出对启蒙读物倡导的内在思想的混乱,显然是因后人未经深思的修改所致。
顺德陈村登洲区氏家族的《登洲区氏族谱》家训则一直强调《孝经》为入门书:教子训孙,玉必琢然后成器,人必教然后成才。
凡子孙七岁以上,则延请名师教读《孝经》、《小学》,使知孝亲弟长之意,洒扫应对之节,然后令其读《四书》、《五经》、《左传》、《史记》等书,[9](P31)可见两个版本对启蒙课本使用的次序重点不同。
究其原因,实有历史缘由。
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元政府成立司农司,并颁布农村立社诏令。
这一诏令规定:“今后每社设立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于农隙时分各令子弟入学,先读《孝经》、《小学》,次及《大学》、《论》、《孟》、经史……。
”[10](卷23)于此也可作为推断《训蒙三字经》成书年代或思想基础的一个依据。
三字经 解说教 材
[教材]说明现在流行的《三字经》相传是宋朝学者王应麟先生编著的。
王应麟,字伯厚,南宋人,曾做过礼部尚书,著有《玉堂类稿》、《困学记闻》、《玉海》等书二十多部,是一位有道德学问又有忧国爱民思想的学者官员。
《三字经》问世后,受到人们欢迎,因为它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知识,内容又符合中国社会传统教育思想,所以成为宋代以后启蒙教育的最佳教材,很快就在城乡流传,家喻户晓。
《三字经》全文一千二百字左右,包含的人生哲理、历史和文化知识、为人处世的方法等却非常丰富。
从一般的常识、礼仪、典籍、历史到勤学、教子的例子等等,都一一列出,易诵易记,对儿童学习做人的道理、了解文化历史知识和启发他们勤奋学习有很好的作用。
前人称为“千古一奇书”。
书中有些句子是从古代儒家经典中演化而来的,能较好地表达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
但是由于它是儿童启蒙读本,所以介绍的内容只能点到为止。
全书的主旨在于传授儿童做人的基本道理和一些历史文化常识,同时启发学生要勤奋学习,指出学习对于人的一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于做人的道理,书中强调“首孝弟,次见闻”;“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这些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伦理道德观念。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书中反复出现过类似的句子,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苟不学,曷为人。
”“人不学,不如物。
”等等。
这些劝勉儿童重视道德伦理,重视学习的句子,是编著者对后代子孙和社会大众的金玉良言,今天读来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因为《三字经》编于南宋,所以在介绍历史知识时,只编到宋代为止。
后来明清时期有人续编历史,有的版本编到清代,现在一般通行本就是到明代“迨崇祯,煤山逝”这句为止。
为了让读者能掌握全书的整体结构,便于学习,教材编者把全文分成若干章节,并加上标题,除原文外,另外附有[译文]和[故事]或[解说]这两个部分,谨供参考。
《师说》文言文翻译
《师说》文言文翻译(附鉴赏+教学设计)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师说》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点击对应目录可以直接查阅哦!)▼目录▼【2】译文及注释【7】作品、作者简介【3】创作背景【8】教学设计【4】作品鉴赏【9】教学反思【5】写法总述【10】读后感《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及注释译文古时候求学的人必定有好老师。
好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师说》原文及对照翻译
《师说》原文及对照翻译《师说》原文及对照翻译《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师说》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古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
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对照翻译: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闻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师说》参考翻译译文
《师说》参考翻译译文1、《师说》参考翻译译文《师说》参考翻译《师说》参考译文之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时候学习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它做为疑难问题来说,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当然要跟着他学;出生在我之后,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着他学。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学道理啊,那何必问他的年纪比我大小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不论高贵的,不论卑贱的,不论年长的,不论年少的,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唉!从师的道理已经失传很久了!要想使人们没有疑惑很难了!“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可是还跟老师请教呢;如今的一般人,他们比圣人差多了,反而感到向老师学习是羞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因此圣人越来越高明,愚人越来越糊涂。
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有些人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请教为耻,这真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那孩子们的老师,是把书教给孩子们来学习诵读书上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解决那些疑难问题的;一种情况是不知句读,一种情况是有疑难的问题不能解决;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明白事理啊。
国学拾贝朱熹讲学课文
国学拾贝朱熹讲学课文
朱熹,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熹的讲学理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他的讲学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重视教育的普及,他认为教育是提高民众素质、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权贵阶层,普通百姓很难接触到先进的知识。
朱熹积极倡导教育公平,主张打破阶层壁垒,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教育。
朱熹强调学以致用,他认为知识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
朱熹的讲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旨在培养具备实际能力的人才。
他主张将儒家学说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问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朱熹倡导儒家道德伦理,他认为道德伦理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
在讲学过程中,朱熹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他的讲学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古代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朱熹的讲学实践成果丰硕。
他创建了学府,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他还编撰了大量的教材,系统地整理和传承了古代文化。
在朱熹的培养下,众多人才脱颖而出,推动了学术的繁荣。
朱熹讲学的影响深远。
他的讲学理念传承了中华文化,提升了民众的素质。
同时,他的讲学实践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朱熹的讲学理念和实践,对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
示作用。
总之,朱熹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讲学理念和实践为我国古代教育发展树立了典范。
林逋论学问文言文翻译
林逋论学问文言文翻译林逋,字退之,号轻薄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
林逋多才多艺,善于文学、书法、绘画和音乐等各种艺术,尤其擅长山水画。
他曾写过一篇《论学问》的论文,其中探讨了人们在学习和探究事物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以下是《论学问》的文言文翻译:“高节者,庶民之宝也;深研者,士人之资也。
大调其节,则天下治之;厉行其学,则师道之传也。
试观厥时,儒术既博,而学风浸蕃,细微之阐,日将满市。
夫以时则学之,不以时则废之;以适则成之,不以适则败之,此大省也。
欲达于儒学,必须用心。
文章既精,则文章之大义亦易见;文章既卓,则文章之言语亦动人。
凡五常之学,非借词汇、言之表里者所能为也。
学而言无文,不如不学;学之不通,不若不言。
故学问之士,不在口说,而在笔墨;不在寻常之庸鄙而在深厚之情理。
智也者,得躯而为之用,不得躯而为之用者,犹流雪不结冰,蜃楼不成峰也。
然则,学问之人不可不勤也,不可不精也,不可不宏弘也,不可不喜疑也,不可不虚接物也。
”翻译:高尚的品质是百姓宝贵的财富,深入研究则是士人最重要的资本。
只有节制高尚,世界才能治理;只有努力学习,则道德传承才能得以延续。
看到这个时代,儒术已经很广泛了,但学术风气仍然需要改进。
对于细微之处的阐明,需要慎重对待。
对于学习,适当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时机合适就可以顺利完成学习,否则就无法完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要想掌握儒学,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文章要写得精彩,才能体现出深奥的思想和大义;文章要写得头头是道,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五常之学不能仅仅是空洞的语言,必须实践到实际表现当中去。
学而不能言说,则学习就毫无意义;学习功能不通,那就不如不讲。
所以,学习者的价值不在于口才,而在于其书写;不在于平庸叙述而在于深刻的道理。
智慧应该让身体为之效用,如果没有身体效应的话,像雪花不会结成冰,蜃楼也无法建成大厦。
因此,懂得学问的人必须勤奋、精通、宏大、怀疑和接触实际。
《读书之要》朱熹
《读书之要》朱熹朱熹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江西婺源人),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从事教育50余年。
在长期的求知、治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学习方法。
所著的《读书之要》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原文】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已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自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
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
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古人读书大多功利性过强,说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手钟票”,天下士子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向名利的顶峰发起无数的冲刺,即使头破血流,也鲜有退缩之意。
这样孙康映雪、车胤囊萤并不算什么奇事,更有悬梁刺股之发烧行为,让人觉得一部中华古人读书史实则是和了鲜血和泪水写就的。
三字经:第三章
三字经:第三章三字经:第三章三字经:第三章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斩齐衰,大小功。
至麻,五服终。
【译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译文】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译文】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
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有古文,大小。
隶草继,不可乱。
【译文】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小、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 练习书法,大、小、隶书、草书次第而行,不可次序颠倒。
即先把字写规范了才能练习草书。
)若广学,惧其。
但略说,能知原。
【译文】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师说背景
•
经他 师 样 受 社 其 老 义 他 “ 么 国 写 从 中 愈“ 而 的 业 会 句 师 。 所 师 说 子 这 中 国 指成 著 人 解 上 读 , 既 说 道 “ 监 篇 央 古 授就 称 自 惑 学 ” 也 不 的 之 古 任 文 到 代 ,后 。 我 ” 有 的 不 是 “ 不 之 教 章 地 的 皆进 《 标 的 所 启 是 指 师 传 学 。 时 方 学 称士 新 榜 人 成 蒙 指 各 ” 也 者 那 三 都 校 韩, 唐 , 。 , 教 “ 级 , 久 必 么 十 有 教 门往 书 也 韩 能 师 授 官 有 矣 有 , 五 官 育 弟往 》 以 愈 够 , 之 府 其 ” 师 韩 岁 学 十 子知 本 好 既 “ 而 书 的 独 ? ” 愈 , 。 分 ”名 传 为 以 传 是 而 学 特 原 , 为 正 韩 发 。。 说 人 这 道 指 习 校 含 来 什 在 愈 达 ,
•
人了 以 动 上 论 人 愈 中 之 品 产 对 写 宣 韩 实 。大 载 ” , 在 , 不 唐 风 , 生 偶 文 言 愈 际 批道的都文却是仍的却了声章。提上 有”兴有学是第流泛导一韵不六倡, 志,起力理一一行滥致些和重朝“可 于并、地论个个不。了艺词视以古以 古身发促还集提衰这文术句思来文把 文体展成是大倡。种学成华想,”《 创力,了在成“在风创就丽内骈的师 作行主“创者古唐气作很,容文一说 的,张古作。文代,中高尽,盛个》 年培“文实他”,直浮的管讲行庄看 轻养文运践无的韩到靡作也求,严作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师说》背景
时代背景
•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 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 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 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 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学记三则翻译和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汉诗文的读法符号与吟诵的方法(连载2)
汉诗文的读法符号与吟诵的方法(连载2)汉诗文的读法符号与吟诵的方法徐健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北京,100089)摘要: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的统称。
吟诵的方法,即汉诗文的传统读法,古代一直以圈点符号的方式,记录在学生用的各种课本书籍上。
叶圣陶、夏丏尊于1935年发明了现代的简化吟诵符号。
文献和采录的资料,也对吟诵方法的论证提供了证据。
接上文汉诗文传统的标点符号系统,很早就形成了。
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多种符号,表示段落、句读、重文等含意。
其后代有增益,至宋元明清蔚为大观。
四川师范大学管锡华教授说:三千年汉语标点符号的发展,为新式标点符号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少人则以为汉语新式标点符号是舶来品。
实则,从起源来看,……汉语的标点符号起源最早。
从用法来看,到宋元明时期,汉语标点符号已基本满足了表示任何一种语言层次、任何一种语言性质的需要。
即从形体看,新式标点符号亦有许多在古代已经出现。
管锡华教授对于汉语标点符号史的研究非常系统,下面我引用他的一些研究成果:汉诗文的标点符号起源于先秦,到唐宋时期基本成型,而且全国相对统一,且有相关的理论,称为“句读”或者“圈点”、“批点”、“标点”。
为与现代的汉语标点符号相区别,我在下文中统一称为“圈点符号”。
宋代圈点符号理论如《宋真德秀批点法》:句读小点(· ):语绝为句,句心为读。
菁华旁点(、):谓其言之藻丽者,字之新奇者。
字眼圈点(○):谓以一二字为纲领。
抹(∣长竖线,位于句右侧):主意、要语撇(∣短竖线,位于字右侧):转换截(-短横线,位于字左侧下):节段。
这个体系基本上一直延续到民国,没有大变。
另外,如陈骙《南宋馆阁录·校雠式》等对圈点符号有更详细的论述。
到了元代,程端礼等人总结圈点符号理论,体系完备,蔚为大观。
如程端礼《批点韩文凡例》对各种文体的圈点符号都进行了论述,现仅举“议论体”为例:——句读,并依点经法。
文心雕龙疑难问题解答
《文心雕龙》疑难问题解答韩传达编写1.学习《文心雕龙》应该注意掌握哪些问题?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章学著作,它体大思精,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精深的理论性,同时它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但是,由于它是用当时流行的骈文形式写成,现代的读者阅读理解都有一点困难,。
因此,学习时,首先要借助注释从文字上读懂,并且从理论上理解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刻内涵和意义。
其次,学习《文心雕龙》这样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巨著,不仅要从文字上读懂,还应该深刻思考,认真体悟。
就教材所言,我们应该注意掌握这么几个问题:(1)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2)《文心雕龙》对艺术思维中想象问题的论述;(3)论述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4)风骨论的内涵;(5)《文心雕龙》的影响。
2.刘勰对文学的本质有怎样的看法?对文学本质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原道》篇中。
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他在《原道》篇说的文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
广义的文即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
任何事物都有它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便是广义的文;而任何事的又都有它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这便是道。
道对不同事物,有它不同表现形式,故而文也就千差万别。
文是道的一种外化。
那么,万物之灵的人,也有内在的道和外在的文。
“人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文章。
天地万物之道和广义的文,表现在人身上即为心和文(人文)。
心之文即是“人文”,即是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是狭义的文。
《原道》篇正是从广义的文和道关系来说明狭义的人文之本质。
《原道》篇所说的“道”的内容,从广义的文所表现的道来说,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按近于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的。
但从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来说,则是指具体的儒家社会政治之道。
但是刘勰所说的“道”常常兼有到家之道和佛家的“神理”,有儒、佛、道三家合流的意思在内。
黄宗羲“明文正宗”说的文学史思考
黄宗羲“明文正宗”说的文学史思考何为“明文正宗”,历来争讼纷然,清初尤剧。
黄宗羲“明文正宗”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批评观念。
黄宗羲鼓吹浙东文统,他将归有光与震川后派娄坚、唐时升、钱谦益、顾大韶、张大复、艾南英列入“明文正宗”,又提出一些批评看法,值得详作剖析。
自明嘉靖起,以震川一派为代表的吴中文统与浙东文统多有交叉融合。
黄宗羲与震川一派论文相合有五:根柢“六经”;参之以史;不染七子复古习气;非八股时文样式;“一往情深”。
黄宗羲与震川一派不相合有四:不满震川一派经史研讨之功稍疏;独尊阳明之学与阳明之文;论文不离浙东学统;批评震川后派摹仿熙甫文法。
相合五条可见其相近的“明文正宗”评价标准,不合四条体现了黄宗羲独特的明文批评理论。
黄宗羲之说虽有历史与地域局限性,但足可概观一代文章大端,对清代文章主流风格的演变影响深远。
标签:黄宗羲;“明文正宗”说;归有光;震川后派;文学史思考围绕“明文正宗”,清代初期的古文家曾展开过激烈的论争。
黄宗羲之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
《明文案序》言说虽详,但也留下不少有待深入发覆的问题:列归有光与震川后派入正宗的具体动机是什么?因何不赞同“震川为明文第一”之论?震川一派属吴中文统,黄宗羲鼓吹浙东文统,为何于嘉靖以后文章舍浙东而盛赞吴中?“明文正宗”争讼纷然,黄宗羲所论与之有着怎样的关系,今当作何认识?下面以黄宗羲论归有光与震川后派为例,尝试剖析其“明文正宗”说的历史生成与批评内涵及文学史意义。
一、黄宗羲论归有光《明文案序》以归有光为“明文正宗”与明文“再盛”表率。
作为浙东学术、文章的集大成者,黄宗羲推尊宋濂、方孝孺、王阳明为正宗,以明儒罗玘配前贤,皆在情理之中;其以归有光为正宗,值得详作剖析。
黄宗羲熟读归集,文中屡道及之。
如《答万充宗质疑书》:“即如《古文尚书》,人多疑其伪,吴草庐、归震川驳之,不遗余力,然终鹘突”,“此二证恨不使草庐、震川见之。
”①《天一阁藏书记》:“归震川曰:‘书之所聚,当有如金宝之气,卿云轮囷,覆护其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教学也精彩冬日的阳光洒在身上异样温暖,伴随着车中的音乐《一路上有你》,我来到望江第一小学,参加安庆市第四届小学语文新课程优质课比赛。
说实话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教学比赛,心中算不上是惶恐,也不能说是一种平静。
第一天抽顺序签,在矛盾中抽到了第二天的第一签。
于是在焦急而漫长的等待中又度过了一天。
第二天一早便来到望江一小阶梯教室抽课题。
随着何成法主任那勾人眼球的小纸团往桌上一撒,我抽的那一签随着双手缓慢展开,我愣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不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吗?说明文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我顿时很茫然。
头脑经过短暂的短路后,慢慢清醒过来——赶紧打开课本,认真备课。
经过两个小时紧张而忙碌的备课,我将教学流程设计为:一、由词引题,提炼研读的主题。
由“呼风唤雨”、“千里眼”、“顺风耳”等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浓浓的神话色彩氛围。
二、自由读文,再度质疑。
(学习一、二自然段)引导质疑:为什么说20世纪一百年的科技发现和发明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三、展开话题,体会表达方式。
(学习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上百万年”?怎样的“一百年”?同时借鉴形式,规范语言表达以及练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四、畅谈科学,畅想未来。
(学习第五自然段)让学生围绕“科学”自由畅谈、畅想。
五、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通过课件展现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回到宾馆,我道出了我的构思,并向宋主任和李校长请教。
他们仔细读过教材和我的教学设计后,对我的设计进行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许多建议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接下来我怎么做,使我的头绪更加明朗,心绪逐渐稳定,平添了几份信心。
第二天,冬阳依旧灿烂,但寒风夹杂着浮尘,略带凉意。
我带着自己的设想和领导们的高屋建瓴,再一次走进了望江一小的阶梯教室,此时,容纳几百人阶梯教室早已黑压压的一片。
于是,便和望江一小四年级(5)班的小朋友一起度过了紧张而融洽的四十分钟。
走出教室,我心中长长地吁出了一口气,此时甚是轻松。
回来后,回想自己的备课和上课,自己的成与失,以及领导的指导,我深深地感受到,说明文也可以上出精彩:一、轻松开场,未成曲调先有情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
将课上得有情又有趣,科普说明文才会焕发其独有的魅力。
教师要充分挖掘科普类说明文的趣味因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这样,课堂就有了别样的生趣。
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科普类说明文的乐趣,这样他们才会喜欢科普类说明文。
我在教《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课前导入,我先板书“呼风唤雨”让学生谈一谈: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有的说孙悟空,有的说如来佛,有的说神仙……课堂气氛顿时变得轻松活跃。
于是再板书“的世纪”,让学生畅谈: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和巧妙的教学方法去牵引,靠教师的智慧和情感去覆合。
如果教学激不起半点波澜,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艺术就会失去光亮。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探求者,只有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强者,成为不断进取的创造者。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
可见,一堂课开始就扣动学生的心弦,一定会产生学习上的正迁移和光环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以读为本,架设沟通桥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翻开人教版语文教材,一篇篇生动有趣,情感充沛的文章,无不吸引师生朗读的兴趣。
“有感情地朗读”是这些课文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但是,对于相对枯燥的说明文,如何体现读的价值,“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书是读懂的,书声朗朗是读,潜心涵咏也是读。
好的课堂既要学生动得起来,也要学生静得下来,因为知识的内化,不是表面的热闹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学生静下来思考,静下来在书上批注、勾画,需要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
一句话,需要学生走进文本,把课文读懂。
如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在学生结合课题提问后,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学生自主释疑。
并通过教师读问句,学生答;女生读问句,男生答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不仅理解了句子,还学习了设问句。
然后引导学生再度质疑,让学生默读课文3、4自然段并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上百万年?怎样的一百年?在学生反馈中,指名学生反复品读相关句子。
最后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并利用课件出示居里夫人的一句话,让学生高兴地、自豪地反复品读,将静态的文字转换成动态的形象,变书面语言为内心体验。
此时在读的引导下,一个怎样的“上百万年”读出来了;一个怎样的“一百年”读出来了;文章的篇章结构也读出来了;文章的表达方法也在读中呈现出来……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这个过程中,我充分为学生创设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
通过读,披文入情,入境动情,把体会到的滋味读出来,积累美的语言;通过品,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和巨大的表现力,领悟语言准确、简洁、生动、形象之美;通过讲,将语言的积累和创造性运用和谐结合,准确运用科学语言,展现科普说明文的语言魅力,学生心灵受到共振,情感得到共鸣。
三、启迪思维,相荡而生涟漪科普说明文是科学与语文两门学科的结合,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强烈。
”因为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生发和拓展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上《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利用多媒体出示望远镜、程控电话、潜水艇等现代高科技产品,孩子们马上联想到20世纪这个短短的一个世纪的发明和发现与上百万年前我们人类祖先对千里眼、顺风耳等幻想联系起来。
学生立刻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而真切地感叹到“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使他们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最后的教学环节里,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20世纪,已经成了历史,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里,科学技术还有哪些发明和创造或者你最想发明什么?教室里安静了许多,孩子们有的低头冥想,有的在本子上画着什么,有的和小组成员交谈起来……不一会儿,教室里小手如林。
有人肯定21世纪人类能够登上火星,有人认为月球将是人类的第二个家,还有人预测空中也能够种上绿色的植物。
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爱上科普说明文,掌握说明文的知识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调动了学生自学说明文的积极性,培养了能力,对启迪学生的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注重实践,让知识与能力比翼齐飞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然而,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对于说明方法讲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到,而如何活用这些方法则很少涉及。
这就好比一个游泳教练只讲游泳的知识而不让学泳者下水一样,学生是很难从中学到真正的本领的。
在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会折翅。
因此,我们的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提供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练习说明事物。
比如在上《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课,在学生读“人类在……一直……没有……没有……也没有……”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接着,引导学生走进“20世纪怎样的一个一百年”,师引导:刚才我们体会了农耕社会的艰难跟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舒适和方便,作者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比较),然后引导学生今后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说明事物或描写事物,接着课件出示“人类在……一直……没有……没有……也没有……”和以下训练题: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想一想,填一填。
(两题任选一题)㈠在20世纪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我们一直生活得又舒适又方便。
这时有了___,有了___,也有了____,我们就能______________。
㈡在20世纪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我们一直生活得又舒适又方便。
这时可以___,可以___,也可以____,我们就能_______________。
在这,我并没有刻意地讲科普类说明文的方法,但并不等于就忽略了科普类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我想:科普类说明文教学的立足点在于让学生感性地“悟得”与“习得”,怎么悟?通过列举有关数字、例子,让他们朦胧地感受说明方法;通过比较、品析,让他们形象地感受说明方法;通过“语言转化”,让他们巧妙地习得说明方法。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活用说明方法,进而内化语言,迁移方法。
这比老师强加于他们的关于“举例子、打比方、举数字”等抽象的概念要有意思的多。
吕淑湘先生说:“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综合运用好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说明文的教和学才能更和谐,理性分析和感性的感悟才更融洽。
只要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破除禁锢的思想篱笆,看似枯燥的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也会充满情趣、充满语文味,课堂也因此精彩纷呈而充满生命活力。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