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中二年级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①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②: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①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词人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
②姮娥,即嫦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波”即指月光,“飞镜”喻指天上月亮,一个“磨”字写出了月光分外皎洁。
B. 词上片最后句,词人向嫦娥发问,摧肝裂胆,流露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孤苦之情。
C. 词人乘风直上万里长空,视角由上而下,俯瞰大好山河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
D. 本词联想想象丰富,天上地下意境开阔,情感上气势豪迈,体现了辛词豪放特点。
(2)请简析“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含义。
【答案】(1)C(2)①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可以让月亮洒给人间更多的清辉;②“桂婆娑”象征(比喻)阻挡光辉的黑暗,即主和(投降)派,甚至入侵的金人;表达词人扫荡黑暗,收复失地,把光明洒向人间的决心。
【解析】【分析】(1)C项,“皆被金人占领,悲痛万分”错,“皆被金人占领”字不合事实;“悲痛万分”不准确,下阕后两句“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表达了词人希望铲除黑暗势力以取得抗金胜利的豪情壮志。
故选C。
(2)解答此题,首先要解释诗句的意思,“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
然后揭示其内在含义,由注释“词人南归已十二年,为收复中原,期间多次上书,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抗金恢复之事”可知,诗句中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即事陈起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1)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形象。
【答案】(1)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2)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解析】【分析】(1)本题诗的颔联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
从视觉角度描写了“草”、“鹭”、“柳条”、“莺”等动物和植物。
颈联则从听觉角度写,描写了作者在湖边听到的初歇的歌声和刚刚奏起的笛声。
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
这两联主要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自然活泼,富有情趣。
(2)“波光山色两盈盈”面对美丽的春天景色,“短策青鞋信意行”诗人穿青鞋、携短杖,随意行走,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与自由。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面对无穷的美景,诗人尽情放歌,尽情饮酒,享受余生。
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故答案为:⑴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
⑵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
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
高中二年级古诗词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二年级古诗词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共40分)1. 下面哪首古诗是王之涣的作品?A. 《登鹳雀楼》B. 《静夜思》C. 《登高》D. 《春晓》答案:C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自以下哪首古诗?A.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 《望岳》C. 《登鹳雀楼》D. 《静夜思》答案:D3. 古诗词《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A. 杜牧B. 王之涣C. 杜甫D. 王维答案:B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哪位古代文学家的作品?A. 杜甫B. 白居易C. 王维D. 苏轼答案:C5. 下面哪首古诗是苏轼的作品?A. 《送别》B. 《登鹳雀楼》C. 《水调歌头》D. 《静夜思》答案:C6.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以下哪首古诗?A. 《静夜思》B. 《送别》C. 《望岳》D. 《赤壁赋》答案:D7. 以下哪位诗人是唐代的?A. 杜甫B. 苏轼C. 白居易D. 李清照答案:A8.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清照哪首词的开头?A. 《如梦令》B. 《武陵春》C.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D. 《声声慢》答案:C9.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哪首古诗?A.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 《早发白帝城》C.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D. 《泊秦淮》答案:B10.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杜甫哪首古诗的开头?A. 《春望》B. 《月夜忆舍弟》C. 《登高》D. 《月夜》答案:B二、判断题(共20分)判断下列句子是否符合古诗词的要求,符合的写“对”,不符合的写“错”。
1. ()古诗词不强调押韵和节奏感。
答案:错2. ()古诗词追求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答案:对3. ()古诗词的词句可以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答案:对4. ()古诗词的题材可以涉及各个方面,包括咏史、抒怀、山水、爱情等等。
答案:对5. ()古诗词表达方式单一,缺乏想象力。
答案:错三、简答题(共40分)1. 以《静夜思》为例,简述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并分析其韵律特点。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张惠言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
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
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
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
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
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
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②冲融:从容。
(1)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
“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答案】(1)孤寂;体验或领会(2)①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②接着想明朝“雪昏云醒”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③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
【解析】【分析】(1)从“琼楼寂历”中的“寂”可知,是“孤寂”之情;结合“省”的占义可知,是“体验或领会”。
(2)题干已经表明本词的下阕,词人情感是有变化的,答案需要表现这种变化。
抓住关键词“愁深梦浅”“雪昏云醒”“看风帆稳”作答即可。
下阕继续写涛声,以呼应开篇。
其中,“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而其具体意蕴究属怀知音还是伤逝者、悲时局还是感身世,抑或兼而有之,已无从实指。
云情雪意,通力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折射出人的心态。
但是读下去却又不是一味清愁不断,词的最后出现了对未来的壮美憧憬,对光明的热切期待。
路转峰回,词人也已自行解开了连环情结。
故答案为:⑴孤寂;体验或领会⑵①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②接着想明朝“雪昏云醒”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③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钓屿①(明)郭汝霖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注释】①嘉靖四十年(1561年)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封舟”向琉球王国进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一也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B. 领联写初见钓鱼岛。
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
C. 颈联用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钓鱼岛的风景,给人一种迷蒙飘逸的美感与和谐安详的听觉感受。
D. 尾联写诗人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长啸,奇美的祖国山川,让他感到足以告慰平生,直抒胸臆。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答案】(1)C(2)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①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解析】【分析】(1)C项,“想象”错,涛声为实写,应为“虚实结合”。
故选C。
(2)“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 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写出了郭汝霖这位天朝使节自己的豪迈胸襟。
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
“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写初见钓鱼岛。
册封使有护封军人随行,擂鼓以壮声威。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详细描绘和赞美。
诗人惊奇与兴奋喜悦的心情也就包括其中了。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作者直抒胸臆,诗人那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豪情跃然纸上,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胸襟表露无遗。
分析可知,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故答案为:⑴C;⑵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②伯时:指李公麟。
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③野次: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B.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C.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D.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引言中的“戏咏”,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案】(1)B(2)①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
如“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
②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
【解析】【分析】(1)B项“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错误。
从本诗小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中可以看出,这幅画是苏轼和李公麟合作的;从诗歌正文后四句来看,这幅画的四个元素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元素是“牛”,四个元素并非平均用力。
故选B。
(2)本诗诗序中的“戏咏”是轻松玩笑地吟诗,即怀着一种轻松戏谑地写诗,而非态度严肃地写诗。
这种情感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的用词。
用“峥嵘”形容石头的奇特,用“阿童”写牧童的稚气,用“幽篁”写竹的茂密,更妙的是用“觳觫”写牛的老态,语言轻松幽默,尽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4可直接打印
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411.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崔 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
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2.咏史(其二)左 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①,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岂不伟③,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指汉代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②七叶:七代。
珥汉貂:珥,插。
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1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
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
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
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
E.诗人认为冯唐是很有才能的,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
13.野人送朱樱杜 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2019•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________。
首联中“_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造访;朱门(2)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分析】⑴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
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
“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⑵“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
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
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 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 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⑴造访;朱门;⑵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辛弃疾千丈阴崖百丈溪。
孤桐枝上凤偏宜。
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②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
试弹幽愤泪空垂。
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③。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十一年,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
②庚庚:纹理横布的样子。
③舜作《五弦琴歌》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1)本词上片是从哪些方面写琴之“奇”的?词人写琴的用意是什么?(2)本词下片是如何由个人的小境界上升到心怀天下的大境界的?试简析。
【答案】(1)琴之“奇”的具体体现:①制琴的材料生长环境孤危;②琴音不合流俗;③琴身纹理横布而奇特。
用意:以琴喻己,通过写琴的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和孤标高卓的人格。
(2)①下片前三句,写“人散后”,词人独自在明月下弹琴,勾起了自己不为世所用的悲愤之情,这里词人只是为个人的际遇鸣不平,是一种个人的小境界。
②“不如却付骚人手”,词意一转,由己而人,用舜作《五弦琴歌》的典故,表达了借助词人之手,弦歌于广众,以解民之愠,阜民之财的愿望。
这样,就跳出了计较一己之得失的小境界,上升到了心系万民的大境界。
【解析】【分析】(1)上片“千丈”句,写凤凰栖息的梧桐孤危的生长环境,意在突出琴的不凡。
“玉音”“横理”两句,描写琴声高卓不合流俗,琴身断纹横理高古名贵。
这四句借“琴”的名贵不凡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及自己的功名抱负,表达自己不平凡、不甘受人冷落的心境;借物喻人,以琴名贵不凡突出自身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幽愤的琴声表达自己不为朝廷重用的不甘与愤懑。
(2)“人散后,月明诗,试弹《幽愤》泪空垂”,意思是月下试弹的琴声让退居赋闲的自己泪流不止,再结合注释中“辛弃疾退居带湖赋闲的第三个年头”这一背景信息,可以知道词人以幽愤的琴声突出自己内心不被人重用的愤懑情怀。
高二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雨晴至江渡柳宗元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1】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搓【2】在高树。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1】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惊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2】浮搓(chá):水中浮木。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菊条冷落景象。
C.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
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水落,一写潮涨,各有寄托。
(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頭》)B.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C.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出居》)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3)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澶之意。
“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是说设置多道屋门,击柝巡夜,以防强盗。
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日暮景色,山雾缭绕;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雾”“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比如“白雾昏”“月侵门”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高二 语文 语文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汲江煎茶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2)“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①(唐)白居易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
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
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
疏傅②心情老,吴公③政化新。
三川④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注】①李尹侍郎,即李绅,新任河南尹。
②疏傅:西汉疏广、疏受叔侄在任太子太傅、少傅时,称病引退后,用皇帝赐给的金银在家乡广设学馆,从不收取学子分文。
③吴公:汉孝文帝时的河南太守,他能行善政,号称天下第一。
④三川:指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欣赏着天津桥周围的景致,兴致来了就随口吟诗表达感受,心情澎湃就以饮酒来抒发情绪。
B.诗人在天津桥上时而伫立远眺,时而徘徊流连,水边巍峨耸立的高山好像和他在一起向前行走。
C.诗人分别使用“疏傅”和“吴公”的典故,将个人际遇和对李绅突出政绩的称赞巧妙表达出来。
D.这首诗描写了春夏交际天津桥的美景,对仗工整,通过衬托、用典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
2019年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2019年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始闻秋风①【唐】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
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
③眄,斜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 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5.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纸鸢王令①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②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注释】①王令,北宋诗人,为人正直敢言,有治国安民之志,但一生壮志未酬,贫病交加而死。
②偶能终日,意指纸鸢之线易断,偶尔能在一天里始终飞于高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揣测放风筝的人放风筝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的原因,是嫌弃飞鸟花样不够多。
B.三、四句写风筝挣脱线高飞,便有“愚儿仰面看”,诗人借此暗讽世俗之人的势利。
C.碧霄难至,风筝偶尔飞向高处便“遂为安”,好比暂居高位的小人志得意满的嘴脸。
D.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风筝的形状和色彩,以衬托、对比手法来表现风筝的飞升。
15.本诗中“笑杀鹏抟”的纸鸢,与庄子《逍遥游》中嘲笑鹏的斥鴳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①韦应物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
燕居:闲居。
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 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
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故选C。
(2)“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
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
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5可直接打印(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9 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5 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
1.[送别怀人诗]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2.[羁旅思乡诗]临江仙·暮春赵长卿①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
别来此处最萦牵。
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①作者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
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是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踏枝冯延巳几度凤楼同饮宴。
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
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
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
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写情侣的相逢和追忆,忽今忽昔,将眼前和往昔的时间之线交错在一起。
B. 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追忆往昔的欢乐——又将离别的痛苦。
C. 过片“蜡烛泪流羌笛怨”画面感极强,既承上片末句喜中含悲又启下片离别之痛。
D. 全词境华辞洁,语淡味浓,情至心苦,哀怨内敛,体现了冯延巳词作的基本特色。
(2)请赏析下片的表现手法。
【答案】(1)B(2)①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通过“蜡烛泪流”“羌笛怨”“肠千断”,抒写主人公离别的伤痛;②通过细节描写,“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形象表达出主人公慌乱、矛盾的心理;③借用典故,“阳关三叠”巧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暗抒离别之苦。
【解析】【分析】(1)B项,“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追忆往昔的欢乐——又将离别的痛苦”错误,此词上片的意思为:从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
今夕相逢,却胜过初识乍见。
低声私语以前的欢娱,她频频转面,双眉紧锁凝聚着的离恨,好似春天朦胧的远山。
其中,“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追忆往昔的欢乐;“此夕相逢”突然拉回到今晚;“却胜当时见”,又立即将今天比回到过去;“低语前欢”,又拉回现在的情景。
故选B。
(2)通读下片,“蜡烛泪流羌笛怨。
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
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把它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眼见蜡烛流泪,耳听羌笛发出哀怨。
她偷偷地整理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懒。
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痛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别的《阳关曲》调,令人千秋肠断!”然后逐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如“蜡烛泪流”“羌笛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主人公离别的伤痛之情;“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主人公心慌意乱,不忍离别的微妙矛盾的心境;“阳关”化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运用典故再次表达离别的伤痛;“肠千断”使用夸张的修辞,使主人公的离别之痛达到顶点。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 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 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B(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故选B。
(2)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④。
【注释】①城北门:成都城北门。
②幅巾: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
③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
④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
B. 颔联巧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
C. “搔首”“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D. 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
(2)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悲秋之情。
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
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
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
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④壮志难酬的悲愤。
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巧用‘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错误,从诗中来看,从诗中来看,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前一句中“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后一句是说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陆游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完整版)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1可直接打印
2019 届古诗鉴赏选择题训练11.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⑴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⑵,莺为故国声。
赖⑶多山川趣,稍解分别情。
说明:⑴树杪:树梢。
⑵殊方语:异乡语言。
⑶赖:多亏。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赏析,不合适的两项是()()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明亮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井有条,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莺为故国声”借鸟雀之声传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莺。
”所表达的感情相同。
E.诗人在暮春之际抵达巴峡,山川之趣宽心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畏人①·杜甫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
万里清江上,三年斜阳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
门径从榛草,没心走马蹄。
【注】①本诗创作于作者漂泊蜀中的第三年(公元762 年)。
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异方”是指异地异乡,作者指出自己漂泊异地异乡也能看到美丽动人的早春之景,内心十分欢乐。
B.颔联以时空对举的方式,指出清江万里远离国都长安,而自己走开国都又已经多年,在这种阔大辽远的境地之中愈发地显出作者的孤单细小。
C.《畏人》在前两联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此后两联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
D.五言律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是作者青年时积极进步的人生态度,风格遒劲峻洁、气派雄放,而本诗的感情与风格却与之截然相反。
E.尾联的“从”能够理解为“纵”,任凭的意思;“榛草”即杂草。
3.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商酌之。
农务各自归,空闲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
②纪:经营。
对这首诗的理解,合适的两项是()()A.全诗生动地描述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出题人:高虹审核人:潘松龄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_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晚次鄂州[注]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时值安史之乱的前期。
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
曾作客鄱阳,南行途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写了这首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道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一个“犹”字,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
B.颔联用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所感,写的是船中常景,是看惯了的舟行生活,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颈联“逢”字,将“愁鬓”与“秋色”熔于一炉,移愁情于秋色,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乐景哀情,愁绪倍增。
D.“万里归心对月明”,作者借“明月”言乡情,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
E.尾联交代了漂泊生涯的原因,将羁旅的无聊、厌倦,理想的落空和战争联系起来,更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唐/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
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⑤,独有霍嫖姚⑥。
【注】①渭桥:即中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是古代从长安到西域的要道。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③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首领单于曾自称‘胡者,天之骄子也’”。
④星芒尽:指战争结束。
杨素《<出塞二首>其一》有“兵寝星芒落,战得月轮空”的句子。
⑤麟阁,即麒麟阁,汉高祖时造。
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曾画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上。
这里是用画像于麒麟阁来表示越的功勋和荣誉。
⑥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抗击匈奴名将,因功封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E.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不免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张炎①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
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
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
③西泠:西湖桥名。
④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⑤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
⑥“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
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1)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
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
“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
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照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
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
以景示情,以情带景,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秋霖[注]张维屏秋霖十日失高秋,独眺江天起暮愁。
正寂寥时惟有雁,极空濛处并无舟。
濛濛路滑征夫骑,漠漠寒生思妇楼。
已苦阴霾害禾稼,更催霜雪上人头。
[注] 秋霖:秋天的淫雨。
(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的首联中“独眺”起到统领的作用,下面的景色都紧扣“眺”字展开。
B.诗歌的颔联则从仰视和俯视的两个观察角度进行描写:大雁南飞,江面无舟。
C.诗歌的颈联主要写征夫在湿滑的路上骑行,开始思念起远在家乡的妻子。
D.诗歌的尾联运用比喻手法,写阴霾损害作物,诗人感到伤心,因此头发开始变白了。
E.诗歌的语言很富有表现力,如“害”“更”“霜雪”更能突显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5.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题。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①(其二)元好问惨淡龙蛇②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④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注]①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
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
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
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
②龙蛇:比喻双方军队。
③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
④申包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1)下面有关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概括了敌我双方战争的酷烈以及战争造成的深重灾难,“惨淡”写出了战争阴惨恐怖的气氛。
B.颔联进一步渲染战争的气氛,描写了山河改色、血雨腥风和满目凄然,宗庙社稷所遭厄运的惨烈尤其可见。
C.作者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局面,忧心如焚,只恨自己报国无门,无力回天,自己的冤屈像精卫一样无以填海。
D.诗的前两联描写、叙事、渲染,就是为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慨怀抱积蓄气势,也突出了诗的主旨。
E.在故国沦亡之秋,诗人寄希望于“并州豪杰”,呼唤爱国将士,虽然狂澜已倒,兵败如山,但我们气势不能丢,还要直捣井陉!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曲江对酒①杜甫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③。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杜甫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
一年以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李亨,受职左拾遗。
因上疏为宰相房琯罢职一事鸣不平,激怒肃宗,遭到审讯。
以后,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
②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③拂衣:指辞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苑外江头坐不归”中的“坐不归”,表明诗人迷恋江头美景而在此坐了多时。
B.“水精宫殿转霏微”,在“宫殿”“霏微”间,又着一“转”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
C.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恬适而富有情趣。
D.“纵饮久判人共弃”,言下之意为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我排遣。
E.第三联采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含蓄委婉地揭示出诗人内心牢骚之盛。
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花底①杜甫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②县,堪留卫玠③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注释:】①花底:一般解释为花下.也有花前、花旁边等含义。
写此诗时,诗人四十七岁。
②潘安,西晋,仁为河阳令,令全县种桃花。
③卫玠,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以为玉人。
(1)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首联运用互文与夸张的修辞方法。
“萼”和“花”指的都是花瓣,“蕊”和“须”指的都是花蕊。
“万萼”“千蕊”为夸张笔法,写出花的繁盛与壮观。
B.颔联写诗人赏花时的天气情况。
面对着可爱的花,忽然天上下起雨来,光线像是暮色朦胧,昏暗不明,不知为何,云雨散去,天上出现了绚丽朝霞。
C.颈联运用典故,正面写花。
用潘岳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的典故,写花的繁多;用长相“风神秀异”的卫玠停车驻足观赏,表现花的美艳无比。
D.尾联是对全诗的总结。
“好颜色”是点睛之笔,概括花朵的特点一一美丽。
“莫作委泥沙”是希望这样美丽的花朵永久地驻留,不要掉落在泥沙之中。
E.这首诗作者追求辞藻,富丽精工,刻画不吝笔墨,想象奇特丰富,意境浓艳华美,与其沉郁顿挫的诗歌创作风格相比,呈现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水龙吟•过浯溪张孝祥平生只说浯溪,斜阳唤我归船系。
月华未吐,波光不动,新凉如水。
长啸一声,山呜谷应,息禽惊起。
问元颜①去后,水流花谢,当年事、凭谁记。
须信两翁不死。
驾飞车、时游兹地。
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
酌我清尊,洗公孤愤,来同一醉。
待相将把袂,清都归路,骑鹤去、三千岁。
【注】①元颜:元结、颜真卿。
元结文,颜真卿字和摩崖石碑被誉为“浯溪三绝”。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句中的“说”通“悦”,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体现作者平生对“浯溪”的喜爱之情。
B. 词的第二句写出了寂静清冷的景象,第三句以动衬静,营造出凄冷孤寂的氛围。
C. 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历史陈迹的实写和“驾飞车”等情形的虚写,具体表现出作者“说”之所在。
D. “元颜”之“问”,既有对古人的崇敬与凭吊,又有自己消遣自然,不甘孤寂的寄托。
E. 全词抚今追古,内容丰富,感情充沛,具有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宋]姜夔①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
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
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笼纱未出马先嘶”一句从正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