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第二章 太阳系
地球科学概论2宇宙的起源
一、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C、共同形成说。形形色色的各类星云说都是属于
这一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星云形成 的。尽管各学者对太阳系内的星球形成和自转及公转 有各自的见解,但他们都共同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原 始星云逐渐演化而形成的,或者说形成行星的物质来 源于太阳或与太阳有关系的其它星球。
5
一、银河系结构及太阳的运动 2.太阳在银河系内的运动 银河系是一个由大约1400亿颗恒星和大量星际物
质组成的庞大天体系统。侧面看呈中间厚边缘薄的扁 饼形,正面看呈旋涡形。
银河系的所有天体大体顺着银道面绕核心作飞快 的旋转运动,这种运动称银河系自转,但银河系自转 不同于固体转动,银盘内从中心到边缘的不同地方自 转的角速度不同。
再收缩,核心部分氢开始点燃,出现氢闪,标志进入 青少年期。
2.青壮年期 核部温度上升到不小于7×106K,标志一颗恒星正 式产生,进入相对稳定的漫长演化期。
24
二、恒星的起源与演化 2.青壮年期 恒星形成之后会落在赫罗图的主星序的特定点上。
小而冷的红矮星会缓慢地燃烧氢,可能在此序列上停 留数千亿年,而大而热的超巨星会在仅仅几百万年之 后就离开主星序。像太阳这样的中等恒星会在此序列 上停留一百亿年。太阳位于主星序上,被认为是处于 中年期。在恒星燃烧完核心中的氢之后,就会离开主 星序。
向着麒麟座方向运动。 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目前可以
观测到的与银河系相当的星系有10亿以上。 2.从星系团到总星系 迄今止发现的宇宙最年轻行
星:金牛座内行星。
8
二、星系运动和总星系
天
总星系
体 系
银河系
河外 星系
统
的 层
太阳系
其他 恒星系
地球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地球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参考答案1.1地理坐标: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整圆与半圆……1.2地球上的方向(地平面):南北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东方西方2.1引出两个重要概念:天球周日运动、太阳周年运动2.2天球坐标:天球大圆及其两极地平圈:Z、Z′;子午圈:E、W;天赤道:P、P′卯酉圈:S、N;黄道:K、K′;六时圈:Q、Q′2.3天球坐标:天球大圆的交点:子午圈与地平圈:S、N;子午圈与天赤道:Q、Q′子午圈与卯酉圈:Z、Z′;子午圈与六时圈:P、P′天赤道与地平圈:E、W;天赤道与黄道:、黄赤交角(ε=23°26′)2.4第一赤道坐标系:时角,右旋坐标系,与天球周日运动(地球自转)相联系,天球周日运动方向向西,时角向西度量。
第二赤道坐标系:赤经,属左旋坐标系,与太阳周年运动相联系,太阳周年运动方向向东(地球向西),赤经向东度量。
2.5第二赤道坐标系(δ)、黄道坐标系()均以为原点,所以有:(0°、0h)、(0°、0°)2.6在黄道坐标系中:P(90°-ε,90°);在第二赤道坐标系中:K(90°-ε,18h)2.7西南方半空(地平坐标系)2.8当δs=hs,ts= As时,地处南、北两极(即地平坐标系与第一赤道坐标系完全重合在一起)2.9已知:S==,t★=21h50m,故根据公式:S=t★+★有:★=-15h12m(8h48m)2.10t=2h39m2.1190°-35°+ε=78°26′,90°-35°+ε=31°24′2.12(答案顺序)太阳黄纬()、太阳黄经()、太阳赤纬(δ)、太阳赤经()春分():0°、0°、0°、0h;夏至():0°、90°、ε、6h秋分():0°、180°、0°、12h;冬至():0°、270°、-ε、18h2.13(答案顺序)高度(h)、方位(A)、赤纬(δ)、时角(t)、赤经()天顶Z:90°、任意、31.5°、0h、9h5m;天底Z′:-90°、任意、-31.5°、12h、21h45m天北极P:31.5°、180°、90°、任意、任意;天南极P′:-31.5°0°、-90°、任意、任意东点E:0°、270°、0°、18h、5h45m;西点W:0°、90°、0°、6h、3h5m南点S:0°、0°、-58.5°、0h、9h5m;北点N:0°、80°、58.5°、12h、21h45m上点Q:58.5°、0°、0°、0h、9h45m;下点Q′:-58.5°、180°、0°、12h、12h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参考答案3.1恒星--(如同太阳)发光:质量巨大/中心温度很高/热核反应/能量释放;光谱信息:表面温度、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方向,确定恒星光度,比较视亮度,推知恒星距离等。
太阳系PPT课件
资料:据估测,地球上最多能容纳 100亿人口,而现在已经63亿人 口……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提供给大家参考?
木星赤道附近的大红斑形成原因? 一般认为是气体的剧烈运动而形成的旋涡。
土星
土星的光环是什么组成的?
小石块和 小冰块组成的。
天王星
海 王 星
冥王星
1、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是什么? 它们最大的特征有什么?
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名称是: 木星和土星
它们共同特征: 有固体的核心和几千米厚的大气, 体积大,卫星多,并且有光环。
1、地球距离太阳远近适中,使地球上具有介乎 0度--100度的温度,这是水能在液体状态起形成分子。如果 温度太低,分子将牢牢地聚集在一起,只能以固体 形式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2、地球体积、质量大小适度。使这颗行星有适 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如果行星体积质量太大,引力 太强,大气气压太高,生物不能适应生存。如果体 积质量太小,它的各种气体将会逃逸到太空,大气 层难以形成。此外大气还需要有适于形成生物的各 种物质如碳、氢、氧、氮等。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什么?为什么?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绕太阳公转。
观察太阳系各成员与太阳的远近距离及表面特征
水星 火星 天王星
金星 木星 海王星
地球 土星 冥王星
水星
水星
水星的山脊
金星
金 星
由东向西自转
金星上的峡谷
火星
火星
木 星
这些天体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排列有序的, 有规律运动的。 九大行星都以由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
18世纪,天文学家对太阳系的研究中,发 现许多行星的运动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地理 第2章 太阳系
第二章 太阳系【考纲导读】1. 能说出太阳与月球的基本情况2. 知道日、地、月的距离和相对运动3. 能从图上判断八大行星和小行星的位置,知道太阳系的总体构成和运动4. 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知识精讲】一、宇宙中的天体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其运动是有规律和层次的。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二、太阳和月球的基本情况1.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直径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6000°C ,中心温度1500万摄氏度,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太阳从内向外分三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49,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81,月地距离为38.44万千米。
月球是一个没有水、没有空气,也没有生命的卫星,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
三、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有太阳黑子、耀斑和日珥。
太阳黑子产生于光球层,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耀斑和日珥发生于色球层。
2.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年。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3.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1)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2)使南北两极产生极光;(3)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4)对气象和天文也有影响。
四、太阳系1.太阳系是由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所构成的。
太阳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质量占太阳系总量的99.9%。
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木星。
八大行星都是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2.地月系: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
地月系是最低级的天体系统。
六、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恒星世界 太阳八大行星及卫星系统 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地月系 其它行星及卫星 中心天体:地球 卫星:月球1.万户是中国明代的一名能工巧匠,他是世界上利用火箭升空的第一人。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
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
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地球科学概论 第二章 地球
地壳均衡: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 达到平衡的现象。 一般来说,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面 越浅,反之,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这种现象反 映了地表质量的过剩(地形隆起)由地壳深处质量亏 损(莫霍面的下凹)所补偿。
普拉特模式
均衡学说机制示意图 (据B.Mears,1979)
艾里模式
普拉特模式(pratt model):组成高山的岩石密 度与平原上的岩石密度有差异,在一定补偿深度上质 量是相同的。地壳处于均衡时,柱体高出海平面越多, 其密度越低。它们均漂浮在密度更大的均一物质上 (地幔),补偿面是水平面;而上界面高低不平,其密 度小者最高。
新西兰地震学家
2、地球内部压力及其变化 地内压力随深度而增大: 地球内部的压力是指不同深度上单位面积上的 压力,实质上是压强,压力计算公式如下: P=ρ×g×h 如果重力加速度近似取10 ,则深度增加1km, 地表压力增加27Mpa。(1Mpa=10.2kg/cm2=106N/m2), 计算表明: 地下10km处压力3×103atm; 35km处压力为10×103atm; 2900km处压力150×103atm; 地心处压力350×104atm,相当于每平方厘米上 承受3000多吨压力。
根据地震资料获得的波速度变化曲线,在地球表面, 纵波速度从5.16km/s,向深处逐渐增加,最突出的变化位 于2900km处,此时纵波速度突然由13.64km/s突然降至 7.98km/s,向深处又缓慢升高。横波速度由7.23Km/s突然 消失,并且在界面上出现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在大约35km、70km、1000km以 及4600km等深度,波速度都有明显变化,这意味着有很多 物质密度不同的分界面。
大洋中脊平均热流值大于8J/(cm2.s); 大洋盆地约为5.4J/(cm2.s); 造山带和火山活动带可高达9J/(cm2.s); 平原区一般为3.8-5.4J/(cm2.s)。 这种不均匀分布表明地球表层活动区为热地壳, 而稳定区为冷地壳。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起源和历史1.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2.地球的形成和演化3.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成分4.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的证据二、地球的形状和测量1.地球的形状及其测量方法2.地球的众多坐标系3.地球的自转和引力场三、地球的大气系统1.大气的组成、结构和性质2.大气的气象要素和气象学定律3.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形成4.大气污染和保护四、地球的水环境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2.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3.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4.水污染和治理五、地球的岩石圈和内部构造1.地球岩石圈的划分和特征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性质3.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4.地震和地壳的变形六、地球的表层地质过程1.岩石的形成与变质2.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与地质循环3.构造地质和地貌地质4.地壳的破坏与地表地貌的变化七、地球的生物圈1.生物的起源和演化2.生物圈的结构和生物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4.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八、地球系统科学1.地球系统及其相互作用2.全球气候变化与地球系统3.地球系统模型和模拟4.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系统管理九、地球科学的方法和应用1.地球科学的观测和实验方法2.地球科学的建模和计算方法3.地球科学在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球的多个系统和领域,对于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地球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变化,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探索地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绪论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
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
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第三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山地: 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
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 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平原: 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概论 教学课程PPT part2
拉普拉斯(place, 1749拉普拉斯(place, 17491827)
在一本科普读物《宇宙体系论述》的附录中,对 太阳系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并广为流传 拉普拉斯虽没看到过康德的书,但他自己独立提 出的见解却与康德大同小异,而且充实了星云说 旋转星云析出圆环,圆环一次又一次地被分出来, 并分别凝聚结成行星,行星周围的卫星也有着类 似的形成过程 星云中心部分则收缩成为太阳(不知热核反应)
在一本科普读物宇宙体系论述的附录中对太阳系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并广为流传拉普拉斯虽没看到过康德的书但他自己独立提出的见解却与康德大同小异而且充实了星云说旋转星云析出圆环圆环一次又一次地被分出来并分别凝聚结成行星行星周围的卫星也有着类似的形成过程星云中心部分则收缩成为太阳不知热核反应太阳和行星的单位质量的角动量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相差近100倍原始太阳随银河系公转在经过有大量星际物质弥漫的空间时将它们吸引在周围成为行星的物质来源的用外来物质形成的行星角动量可以和太阳不同太阳可以通过磁场的作用把自己的一部分角动量转移给形成行星和卫星的云团电磁场的作用能说明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从中心抛出物质的质量虽不多但带走的角动量可以很多天是气的集合地是土的集合古代贤哲的卓识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末天文观测证实年代末天文观测证实这些气体主要是氢和氦
爆炸后100万年到20 爆炸后100万年到20亿年 100万年到20亿年
逐步形成各类天体星系
点击播放视频► 点击播放视频►
怎麽能证明150 怎麽能证明150亿年前发生过这 150亿年前发生过这 样的大爆炸呢? 样的大爆炸呢?
爆炸形成的宇宙一直在降温,恒星是在降到 40000°K以下时才开始形成 现在测得最老的星系的年龄都只有100多亿年, 符合这个理论的推断。 特别是盖莫夫(G.Gamow,1904-1968)预言: 在大爆炸的特殊宇宙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微波 辐射,至今还存在于宇宙空间中,其温度应 已降低到只有绝对温度几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 第二章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课件精选课件
星有
(5)八大行星运行特征
共面性(公转轨道面) 八颗行星绕日公转 近圆性(公转轨道)
同向性(公转方向)
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体的天体
宇宙环境 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运行轨道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 的大气
原始海洋形成-液态水
(1)2002年的夏天与往年不同,人 们似乎特别怕晒。在阳光直射的杭州 街头,多了一个个“全副武装”的女 士。这是为什么呢?听了广播之后, 不少人才恍然大悟。请你猜猜广播中 说了什么?
冥王星
直径:约2300 km
卡戎(查龙)
直径:约1200km
4、太阳系小天体
围绕太阳运转但不符合行 星和矮行星条件的物体。
小行星带
(火星木星轨道之间)
近地小行星
--轨道近日点小于 1.3天文单位的小行星
太阳系模式图
冥王星
哈雷彗星
火星 地球 金星
水星 太阳
海王星 天王星
小行星带
土星 木星
太阳系模式图
彗星
彗核
彗星轨道:椭圆(周期彗星)、 抛物线、双
曲线(非周期彗星)
彗星轨道
2、行星及其卫星
(1)行星新定义
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 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 他物体的天体。
(2)八大行星(1900年以前被发现)
顺序
水金地火 木土 天 海
星 星 球 星 星 星 王星 王星
1. 公元前28年,史籍曾记载“三月乙末,日出黄,有 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
2.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 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重力能 B.太阳能 C.风能 D.生物能
地质大《地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大纲
《地球科学概论》(双语)教学大纲课程学时:64学时(含实验12学时)学生对象:地质学专业学生一、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理念是瞄准国内外地学前沿,夯实地学专业基础。
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某些必备的基本技能。
课程较为详细地介绍宇宙与行星地质、地球的演化史与地质年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和岩石),各种内力与外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
考虑到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地球科学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因此要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读图、作图与鉴别重要的矿物与岩石等需要加强。
为了避免实验与讲授脱节,将实验课并入到主讲课之中,实行讲授、实验和电化教学为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法。
因此对教学标本和实验室的要求比较高。
为了实现本课程的长远目标一“两个双接轨”,即专业与语言双接轨、国内与国外双接轨,本课程实行双语教学。
主讲教师以英语授课为主,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适当加入中文注释或解释。
基于上述理由,本课程对主讲教师和学生的英语和综合能力要求都很高。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章宇宙与行星地质学(2学时)(一)太阳系的主要成员(二)行星地质学第三章矿物(含实验,共6学时)(一)晶体与矿物的基本性质(二)常见矿物(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含氧岩)第四章岩浆岩(含实验,共4学时)(一)岩浆作用的类型(二)火山作用的规律性以及火山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三)侵入作用、岩浆分异、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四)常见的侵入岩和喷出岩的识别第五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含实验,4学时)(一)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和方式(二)沉积岩的基本特征(三)常见沉积岩的识别第六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含实验,4学时)(一)变质作用的基本特征(二)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和常见岩石第七章地质年代和地球的演化历史(4学时,含化石实验课)(一)相对地质年代(二)同位素地质年代(三)地球的演化史和地质年代表(四)最常见的生物化石的识别第八章地震和地球层圈(4学时)(一)地震波的类型和传播特征(二)地震灾害、地震预报和防震措施(三)地球层圈的基本特征(四)地球的重力和地壳均衡第九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4学时)(一)地壳运动与岩石变形的关系(二)褶皱构造(三)断裂构造(四)地层的接触关系第十章大地构造学发展史与板块构造学(4学时)(一)水成论与火成论(二)渐变论与灾变论(三)固定论与活动论(四)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与现代技术发展(五)板块构造要点第十一章风化作用(2学时)(一)风化作用的类型(二)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三)风化作用的结果第十二章河流的地质作用(4)(一)概述(二)河流的侵蚀作用(三)河流的搬运作用(四)河流的沉积作用(五)河流的演化与地质构造第十三章冰川的地质作用(4)(一)概述(二)冰川的剥蚀作用(三)冰川的搬运作用(四)冰川的沉积作用(五)冰川发育与全球气候第十四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4)(一)概述(二)地下水的类型(三)地下水循环系统与地质作用(四)地下水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第十五章海洋的地质作用(4)(一)概述(二)海水运动的基本特征(三)海底沉积作用第十六章湖泊与沼泽的地质作用(2)(一)概述(二)湖泊的地质作用(三)沼泽的地质作用(四)湖泊和沼泽演化第十七章风的地质作用(2)(一)概述(二)风的剥蚀、搬运与沉积作用(三)沙漠化、黄土沉积与地表环境变迁第十八章块体剥蚀作用(2)(一)概述(二)块体剥蚀的类型(三)块体剥蚀与地表环境第十九章人类生存与地球环境(2)(一)问题列举(二)讨论三、考核方式笔试占70%—80%,实验课标本鉴定考试以及平时成绩占20%--30%°四、教科书、参考书(一)教科书1.uHongbo,2006,地球科学概论(AnOut1.ineofEarthSciences)(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用书)。
地球科学概论Lect02_行星及地月系full
第三证据(?):多普勒效应
恒星谱线以一年为周期,交互发生紫移(靠近)和 红移(远离)。
黄赤交角
根据日出日落时间确定你所在的纬度 【练习题】【有更好办法?】
3 地月系
y 1 双星系统?【月球是卫星吗】 y 2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的观点】 y 3 地球公转轨迹? y 思考题1:描述地球公转轨迹 y 思考题2:在不同时间,由于地球公
y 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长期减慢近2毫秒
要点
y 1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或开普勒行星运行定律,推
断行星绕日运行线速度与距太阳距离有何特点? 卫星绕行星呢?
y 2 地球公转的证据 y 3 潮汐是如何产生的,其周期和大小与什么有关? y 4 太阳总是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吗? y 5 “坐地日行八万里”说明了地球的自转运动,
y (4)月震:月震比地震较弱且次数较小。 y (5)重力: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的1/6,
构筑物的自重或活荷载因而也为1/6,所以月球 表面建筑工程的垂直荷载结构的截面可缩小,构 筑物的重量更轻。像起重机之类的机械设备可以 举起更重的物体,而挖土、推土之类靠自身重量 起重要作用的机械,在月球上的作业效率反而变 得很低。 要在住室外加压后才适于人类居住。此外,因为 是真空状态,液体会很快挥发。由于完全没有水 分,当然也无须担心金属生锈。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 海王
行星赤道面与轨道面夹角/deg
y 水星 y 金星 y 地球 y 火星 y 木星 y 土星 y 天王星 y 海王星
0.01 177.36 23.45 25.19 3.13 26.73 97.77 122.53
卫星及卫-行质量比
y 地球 y 火星 y y 木星 y y y y y y y
2太阳系
(一)小行星
关于小行星的来源: 一种观点认为,火星和木星之间存 在过一颗大行星,后来爆炸成小块,形 成了小行星群。 另一种观点认为,小行星起源于原 始星云,原始星云在逐渐形成太阳和太 阳系的行星的时候,有一部分星云演化 不健全,形成小行星群。 木星和森林之火
最新的发现表明,小行星也可有卫 星,如直径243千米的大力神星就有一颗 直径为45.6千米的卫星,两者相距977千 米。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 上有很强的磁场,与地球磁场的方向正 好相反。木星没有固体外壳,在浓密的 大气之下是液态氢组成的海洋。木星是 发光(红外和射电)的行星,有18颗卫 星。 土星是仅次于木星的大行星,显著 特征是有一个光环,光环是由直径几厘 米至几米的冰块组成,它们以很快的速 度绕土星运转。土星是太阳系中卫星数 目最多的一颗行星,迄今已发现61颗卫 星。 土星
地球的其它基本参数为: 平均半径:R=6 371千米 赤道周长:L=40 075.51千米 最高山峰:海拔8 840米 最深海沟:海拔-11 000米 地面起伏:约20千米 地球质量:M=5.976×1024千克 平均密度:ρ =5.517克/厘米3 年龄: 约46亿年
地球的主要分层
二
地球大气
这四幅是在不同元素谱线不同波段上拍摄
(四)太阳的位臵 太阳位于距银心3.26万光年的旋臂内, 距银面以北约26光年处 (五)太阳的运动 太阳除在旋臂中和其他恒星一起绕银心 运动外,还相对于它周围的恒星作每秒 19.7千米的平动
(六)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指单位时间垂直射入地球 大气层外单位面积上的能量,用f表示。 f⊙ =1.36×106尔格· -1· -2 秒 厘米 =0.136焦· -1· -2 秒 厘米
地球大气的质量为5.13×1018 千克, 其中氮占75%,氧占23%,还有少量其 他气体。 大气层主要可以分为三层: 对流层 平流层 电离层 盘旋于太平洋上空的热带风暴
《地球概论》第二节 太阳和太阳系
4.其他数字
D=1.41g/cm3
g=27.4m/s2
(二)太阳的热能、温度和热源
1.太阳的热能
(1)太阳常数(S)
概念:P39
数值:8.16J/cm2.m
条件:距离为1A.U
阳光垂直照射
不计大气影响
(2)太阳辐射总量E
即以日地平均距离a为半径的球所获得的能量。
E=4πa2S=3.826*1026J/S
相当于一千亿个百万吨级核弹的能量,这些能量如果全部集中于
地球上,可使地球上 1000m 厚的冰层在 20 分钟内全部融化并沸腾。
(3)地球得到的热能E'
即以地球半径R为半径的垂直于阳光的大圆接收的热量。
E'=πR2S=1.74*1017J/S
只需要 15 分钟,地球上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就相当于全球一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特别是耀斑的出现释放出大量能量使某些波段的太阳辐射极大的增强对地球影响巨大造成许多地球物理现象例如极光增多大气电离层和地磁的变化会严重干扰地球上无线电通讯及航天设备的正常工作使卫星上的精密电子仪器遭受损害地面电力控制网络发生混乱甚至可能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中宇航员的生命构成威胁
们同太阳距离的立方之比。
即:T12/T2=a13/a3 则:a1/a= z 解 a1-a=m
a1/a=n 2.大小(R⊙=70 万KM)
(1)测定太阳的视半径ρ
得a
视半径即太阳半径对地心的张角。
ρ=16'
(2)求得太阳的线半径R⊙ R⊙=a*Sin16'=70 万KM=109R
3.质量(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
往往是太阳活动的高潮期。所以黑子周期也是太 阳活动的周期。 光斑:光球上更加明亮的斑点。可能为更加炽热的气团,一 般伴随黑子出现。 2.耀斑:色球中大面积的突然增亮现象(色球爆发)。 表现: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发出大量的 紫外、X射线等,使太阳辐射能量在某些波段大 大加强。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 第二章第一节《太阳和太阳系》课件(共21张PPT)
行星椭圆轨道运动的数据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3.4°
0°
1.9°
1.3°
2.5°
0.723
1.000
1.524
5.205
9.576
0.99995 0.9999
0.9957
0.9988
0.9985
0.615
1.00
1.88
11.86
29.46
天王星 海王星
0.8°
1.8°
19.28
30.13
0.9987
1.33
0.70
1.24
1.66
表面温度(K) 600
750
300
230
128
105
70
57
卫星 环物质
0
0
1
2
>16
>23
>15
>8
观察行星的表面温度,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无
无 金星无 为啥温无度不降反有 升? 有
有
有
主要化学组成
重物质(岩石)
气物质
冰物质
大气状况
无
浓密CO2大 较浓密的 稀薄CO2大
1316
745
65.2
57.1
5.26
5.52
3.96
1.33
0.70
1.24
1.66
750
300
230
128
105
70
57
0
1
2
>16
>23
>15
>8
无
无
无
有
有
有
有
重物质(岩石)
浓密CO2大 较浓密的
地球科学课件:太阳系
1、太陽(Sun)
1. Mass: 333,000 times of the earth (99.865% mass of solar system). 2. Diameter: 109 times of the earth. 3. 73% Hydrogen, 25% Helium. 4. Fusion process(thermonuclear reaction)
八大行星的特徵
太陽系行星特徵
軌道近圓性:全部行星軌道近圓形 軌道共面性:幾乎在同一軌道面上運動 轉動同向性:除金星外,大多數行星逆時針繞太陽公轉,自轉也
都逆時針,大多數衛星亦逆時針繞行星轉動 物質一致性:其他星球上發現的元素,地球上均存在 角動量不協調性:太陽占總品質的99.8%,角動量只有2% 兩類行星的系統性差別: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的系統差別 撞擊作用的普遍性:隕石坑廣泛分佈在石質行星和衛星表面
地質作用:塑形
• 構造作用 • 岩漿作用 • 外力作用 • 撞擊作用:隕石坑
Terrestrial planets and Jovian planets
Terrestrial planets Small, dense, slow axial rotation, mainly composed of iron and
596 million tons of Hydrogen to 532 million tons of Helium per second. 64 million tons mass lost.
E=MC2 5. Solar inner structure
Sun
太陽內部分層: 核心 輻射層 對流層
太陽大氣三層: 光球 厚度約500km 色球 厚度約2000km 日冕 達太陽半徑的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系太阳系由位于中心的太阳及其周围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及流星组成,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称太阳系。
太阳系由一颗恒星即太阳和9颗大行星组成。
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密度大、体积小、自转慢,内部由硅酸盐物质组成,有固体外壳,称类地行星。
木星、土星密度小、体积大,由气体云层组成,称巨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密度、体积介于两者之间,但离太阳较远,称远日行星。
除九大行星外,还有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组成。
卫星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
九大行星共有卫星60个,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环绕。
其中土星18个,木星16个,天王星17个,海王星8个,火星2个,冥王星和地球各1个。
半径大于1000km的卫星有7个,月球即为一例。
彗星以其特殊的明亮长尾和周期性出现在夜空引人注意。
每年能观测到的彗星约10个。
彗星的轨道有抛物线、双曲线和椭圆三种类型,只有椭圆轨道的彗星才能绕太阳公转。
彗星的质量、密度很小,当远离太阳时只是一个由水、氨、甲烷等冻结的冰块。
当接近太阳时,彗星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分解成彗头和彗尾,状如扫帚。
陨石是降落到地球表面的小块星际物质撞入地球大气圈后尚未被烧尽的流星体的残片。
晴朗夜晚,有时可以看到一线亮光划过夜空,瞬间消失(流星)。
这些弥漫在宇宙空间中的星际尘埃,如果被地球的引力捕获便形成陨星;当它们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圈时与大气发生摩擦、生热、发光,一部分残留落到地表成为陨石。
如果陨石在空中爆炸后象下雨一样降落,称为陨石雨。
陨石的类型太阳系的物质组成具有统一性。
因此,地球内部应有类似于各种陨石的物质,即可能由铁镍金属组成地球核心,石铁陨石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由石陨石组成地球外层。
陨石中所含的元素在地球中都有,但陨石中的矿物特征和地球上有明显差异,如陨石中的常见矿物是无水的,而地壳中的常见矿物是含水的。
表明陨石是在高温还原状态下形成的。
陨石坑:陨石撞击地面形成的凹坑。
第二节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地球的密度和弹性以旋转椭球体为模型,考虑地球内部不均一状况,结合动力学分析,得到地球质量:5.9472×1024 t 平均密度:5.516 g/cm3固体潮与地球的弹性地球的固体表层存在与潮汐相似的周期性升降现象-固体潮。
陆地表面的升级幅度达7~15 cm。
地球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
地震波(弹性波)能够在地球内部进行传播也说明地球具有弹性。
地球的形态由于地球的弹塑性变形、内部物质成分不均一和自转的影响,地球呈现出“梨形”地球的重力场重力:地球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离心力相对于万有引力来说要小得多。
因此重力的方向大致指向地心。
重力大小受离心力影响。
赤道地区离心力最大;向两极随纬度增加离心力减少,极地附近离心力约等于零。
因此,同一物体的重量,在赤道地区比两极地区要轻。
地表不同纬度的理论重力值,赤道地区为978.03 cm/s2,两极地区为983.22 cm/s2。
地球为椭圆形,赤道部分凸出,也与离心力的长期作用有关。
重力与高程和密度的关系:在地球表面,重力受到地势高低的影响。
海拔高程每升高1km,重力加速度减少31 cm/s2。
重力还与地球内部物体的密度有关。
地表物体的重力,随纬度和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增加而增大,随地表高度增加而减小。
地球内部重力的变化地球内部,受半径和密度变化控制,由地表到核幔边界重力值渐大,然后逐渐减小,直至地心处递变为零。
重力异常假定地球为均匀球体,即地下物质均匀分布,以全球海平面高度为基准,计算求得某物体的重力值,称为理论重力值。
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偏差,称为“重力异常”。
若实测值大于理论重力值,称正异常。
反之,为负异常。
重力异常与地表的地形变化和地下的物质密度密切相关。
地球的压力:上覆物质重量引起的静压力大小与深度、物质密度和重力加速正相关,与深度非线性递增。
地球的温度:外温层固体地球的最表层,一般陆地区深度为10~20m内陆和沙漠地区可达30~40m。
常温层地温与当地年平均温度相当,且常年基本保持不变,其深度大约20~40m。
增温层(内热层)在常温层以下,地下温度开始随深度增大而逐渐增加。
地温梯度:在内热层里,深度每增加100m时所增高的温度数值,单位:°C/100m。
地热增温级:在内热层里,温度每升高1°所需增加的深度,单位:m大陆地区常温层以下至约30km深处,大致每往下30m,温度增加1°,大洋底到15km 深处,大致每加深15m,地温增高1°。
地球的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磁场,地磁轴与地球自转轴之间的夹角为11.5°。
地磁要素地磁力线分布的空间称作地磁场。
由磁针指示的磁南、北极,为磁子午线方向,其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称磁偏角。
磁针在地磁赤道上呈水平状态,由此向南或向北移动时,磁针都会发生倾斜,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作磁倾角。
地磁场的状态则可用磁场强度,磁偏角和磁倾角三个要素来确定。
地球的结构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具有圈层构造,以地表为界可以分为内圈和外圈。
内圈指固体地球部分,外圈则包含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
地球的内圈地球物理学家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下的传播特征,发现了不同的波速与密度界面。
以此为基础推算了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状况,进而分析了地球内部的物理结构和物质分布的基本特征。
上世纪70年代,国际地球物理联合会提出了一个初步地球参考模型,划分了地球内部三个级别的圈层。
壳幔界面-莫霍面莫霍面:1909年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发现在莫霍面上下,地震纵波的速度从7.0 km/s 迅速增加到8.1 km/s 左右;横波的速度则从4.2 km/s 增加到 4.4 km/s 左右。
莫霍面深度大陆之下20-100 km,平均33公里;大洋之下0-10 km,平均7公里。
莫霍面之上为地壳,之下为地幔。
幔核界面-古登堡面由美籍德裔学者古登堡(B. Gutenberg) 于1914年确定的幔核界面。
在此不连续面的上下,地震纵波速度由13.6 km/s 突然降低为7.98 km/s;横波速度从7.23 km/s 突然消失。
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891 km深度。
界面之上至莫霍面之间的区域称地幔,界面之下到地心之间的区域,称地核。
内、外核及其过渡带1936年丹麦地震学家来曼发现古登堡面以下存有一个地震波速度的突变面。
提出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两部分,外核液态,内核为固态。
后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地核从液态到固态的变化不是突然的,其间存在一个性质逐渐变化的过渡带,深度约在5150 km。
地壳(Crust)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部分,厚度变化在0-100 km 之间,占地球半径的1/400,地球总质量的0.8%。
地壳物质的密度为2.6-2.9 g/cm3,由固态岩石组成。
根据物质组成、性质和所处位置不同,分陆壳和洋壳:陆壳:位于大陆之下,占地壳面积三分之一,各处厚度不等,为20-100 km。
陆壳具双层结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
洋壳:位于洋底之下,占地壳面积三分之二,其上为平均水深4 km 的海水。
洋壳厚度一般为0-10 km,平均7 km。
洋壳顶部为薄的海洋沉积物,主要部分是玄武岩,下部为辉长岩,缺少花岗岩层。
现在的洋壳形成年龄多在中生代以后。
地幔(Mantle)地幔分上、下地幔;顶部由超基性岩(相当于辉石橄榄岩) 组成,称岩石圈地幔,与地壳合称岩石圈。
岩石圈地幔以下,存在一个地震波的低速层,深度在60-350 km。
低速层内岩石强度低,处于部分熔融状态,称软流圈。
地核(Core)地核由金属铁或其合金组成。
地核不均一,外核液态,内核固态。
内核旋转速度比地球自转速度稍快,液态外核成为内核和壳幔之间的缓冲层。
这种差异旋转,是地球内动力的重要来源-发电机。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呈层圈状,金属铁组成地核;铁镁质硅酸盐物质组成地幔;地幔之上有一层薄的地壳。
物理状态上,地核分为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地幔顶部为固态超基性岩石,与固体地壳组成岩石圈;岩石圈之下是呈部分熔融状态的软流圈,将固体岩石圈和固态的地幔部分分隔开来。
(像没太煮熟的鸡蛋)地球的外圈(一)大气圈??? 成分????????? ??? 体积混合比? ??? 成分????????? ??? 体积混合比? ???? 氮(N2)??????? ??? 0.78083??? ??? 氪(Kr)??????? ??? 1.1×10-6???? 氧(O2)??????? ??? 0.20947??? ??? 氙(Xe)??????? ??? 0.1×10-6????? 氩(Ar)?????? ? ??? 0.00934??? ??? 氧(Rn)??????? ??? 0.5×10-6????? 二氧化碳(C02) ??? 0.00035??? ??? 甲烷(CH4)???? ??? 1.7×10-6???? 氖(Ne)??????? ??? 1.82×10-6 ? 一氧化二氮(N2O) ??? 0.3×10-6????? 氦(He)??????? ??? 5.2×10-6? ??? 臭氧(O3 )?? ??? 10-50×10-9大气圈的结构范围:0-2000 km分层依据:物质组成、大气温度变化、电荷及大气运动;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对流层厚度:平均地表以上11-13 km,赤道地区17-18 km,极地为8-9 km;质量:约占大气圈总质量的75%;气温:从下向上逐渐降温,大气降温率为6.5 ℃/km,对流层顶端为-83 ℃;大气运动:强烈对流;成分:N2、O2、H2O、CO2及尘埃等;气象:风、霜、雨、雪、雹、雾等。
平流层高度:自对流层顶端向上至50 km处;质量:约占大气圈质量的25%;气温:自下而上升温,平流层顶端温度升为大约0 ℃;大气运动:水平流动;成分:N2、O2、O3;几乎不含水蒸气和尘埃,存在数层臭氧层;无天气现象。
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中间层-高度:平流层顶到80 km;气温:从下向上降温,顶端温度-80℃;大气运动:对流运动;存在电离层(D)。
热层-高度:从中间层顶端到500 km;气温:由下至上升温,300 km高空温度大约1000℃;存在多层电离层(E、F、G)。
外层-高度:暖层顶端外层空间;物质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散的部位。
风-空气的水平流动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空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压分布不均,即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沿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
风是矢量,有风向和风速两个要素。
风向表示风的来向,地面风向用16个方位表示,每个方位各占22.5o角。
例如北(N)风指向正北往西11.25o与往东11.25o这个角度内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