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11做人与处世教案长春版
做人与处世.教学设计
做人与处世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提到的三个关系。
2、体会议论文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的特点。
3、模仿本文局部的构思,,能有理有据的说明一个道理。
教学重点:1、认识并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2、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尝试议论性语段写作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介绍季羡林板书课题二、新课部分{一} 1、默读课文,圈画生字,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检查字词及读文情况{出示幻灯片}3、指名读文,提出读文要求:1、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文章的结构是什么?{二}重点读文读二~四自然段回答问题•1、1、作者认为人与大自然应该是什么关系?怎样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呢?•2、除了文中所举实例,你还能举出哪些以强制手段向自然索取或大自然给我们以惩罚的例子呢?•3、与后两种关系相比,作者为什么不惜大量笔墨论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呢?•{三}、第五、六自然段讨论:•5、作者认为应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对这方面你有切身的体验吗?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处理日常生活中与别人的关系的?•••6、作者寥寥数笔阐述自己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的看法,认为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你是怎样理解诸葛亮这两句名言的?•{四}、名句积累• 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课堂小结•人活于世必须处理好这三种关系,r让天人合一,人人真诚容忍,个人淡泊宁静。
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顺心如意。
•四、积累写作知识•这篇文章作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进行论证从而使读者能够接受自己的观点文章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五、下面我们就模仿文章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的特点希望一段150字的文字阐述你对做人与处世的看法。
•六作业•1、根据点评完成自己的片段写作,整理在写作本上,可以查找资料补充一下。
•2、查找季羡林的其他散文作品自读,完成读书批注或读书笔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 (家书)教学设计 长春版 教案
家书作家与作品一、傅雷傅雷(1908~1966),字怒安,上海市南汇县人。
我国著名翻译家。
傅雷幼年天资聪颖,学习刻苦,读小学时打下了扎实的文史基础。
在上海读中学时期曾参加反对宗教、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学生运动。
1928年20岁时赴法国留学,入巴黎大学文科学习。
在这期间同时还学习美术、研究艺术。
1931年23岁时回国。
回国后主要从事教学、编译和文学艺术活动。
建国后继续进行翻译工作,并积极参加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建设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迫害,在人格和尊严备受凌辱的情况下,于1966年9月4日晨与夫人朱梅馥愤而弃世。
1979年上海市文联及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为傅雷、朱梅馥夫妇隆重举行追悼会,并为其在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以及在十年浩劫中所受诬陷迫害平反昭雪,彻底恢复名誉。
傅雷从30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
他以其严谨的作风、广博的学识,穷毕生之精力翻译作品30余部,其中巴尔扎克的世界名著15部,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傅雷的艺术造诣极为深厚,他对西方文艺作品的翻译是第一流的,同时具有极渊博的美术和音乐知识,是一位难得的多才多艺的人才。
傅雷所翻译的主要作品有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巴尔扎克的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等,伏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名著《艺术哲学》,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等。
傅雷的一生忠实地实践了他青年时代的志愿,献身文艺,勤奋翻译写作。
他把毕生心血凝结成一本本宝贵篇章,给人民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二、关于傅聪傅聪,傅雷的长子,世界著名钢琴家。
1934年生于上海,少年时期就具有音乐天赋,专攻音乐。
1954年到波兰留学,学习钢琴。
1958年自波兰出走英国,后一直旅居国外。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上《做人与处世》 (三)
做人与处世讲课教师:学科:语文课时:第1课时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关注文中谈到的天人、人人及个人思想情感矛盾与平衡的三个关系,并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深入思考。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把握、理解并深入体会文章核心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做人与处世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生活的感知和阅读积累,深入体会文中提到的三个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平实的语言风格,积累文中引用的名句。
.学习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尝试创作。
教学过程设疑启发由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我们常在新闻或书刊中看到一个词--大师。
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堪称"大师"?--在某一领域中有所建树的人。
专业才学或能力过人,具有突出成就的人。
除了学识与技能,人品也应该是一流的。
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结识这样的一位人物(幻灯展示作者照片及相关简介)。
探疑互动积累写作知识。
1.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举了大量的例子,引用古圣先贤的名言来进行论证,从而使读者接读课文,解读文本。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完后回答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做人与处世,必须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2.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三种关系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该与自然交朋友,"天人合一"。
人与他人的关系:以真情实意相待,互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受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文章我们称之为"议论文"。
其中作者的核心观点叫做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之下又可有分论点。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中心论点:做人与处世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个人思想感情三种关系。
分论点:人类应与自然交朋友,做到"天人合一";对待一切善良的人,应做到"真"和"忍";解决个人思想感情的矛盾应做到消灭私心。
《做人与处世》教学设计
《做人与处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把握的核心观点,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提到的三个关系。
2借助本文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并在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如何做到观点鲜明、论证有理有据。
3了解作者,下阅读他的其他散文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理解并深入体会核心观点。
2学习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尝试创作。
教学难点尝试创作简单的议论语段。
时安排时。
教学过程一、由介绍作者导入新。
我们常在新闻或书刊中看到一个词——大师。
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堪称“大师”?——在某一领域中有所建树的人。
专业才学或能力过人,具有突出成就的人。
除了学识与技能,人品也应该是一流的。
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结识这样的一位人物(幻灯展示作者照片及相关简介)。
勤奋铸就的传奇经历。
6岁前未曾识笔墨,19岁同时被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录取。
直到九十多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大量散文不断问世。
长期以来,他每天早晨4点天不亮就起床写作,所以能在每天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之余作品不减。
2职务及专业成就。
从德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他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
3平凡的大师风范。
他衣着平常,永远一身洗旧了的卡几布中山装,像一个“土包子”,但却令人感到光芒四溢;他说话平常,声音低沉,话语不多,永远面带微笑,从不会夸夸其谈,装腔作势;他的质朴,像与读者谈心,平易近人,娓娓道来;他一再说自己是一个“渺小的人”,“普通的人”。
常常为戴在自己头上的顶顶桂冠感到局促不安,曾写《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术)泰斗”》《辞“国宝”》。
作为北大副校长,东语系主任,曾像一个“老师傅”一样为新入校的学生看行李。
这样一位人品、学识兼优的老者不仅为相关专业创造了大量宝贵的财富,更为我们所有人做出了一个“人样子”,我们不禁想知道,在他心中,人活于世,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做人与处世》。
优质课[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上)《做人与处世》课件(43张PPT)(共43张PPT)
3.平凡的大师风范。 他衣着平常,永远一身洗旧了的卡几布中山装, 像一个“土包子”,但却令人感到光芒四溢;他 说话平常,声音低沉,话语不多,永远面带微笑, 从不会夸夸其谈,装腔作势;他的文章质朴,像 与读者谈心,平易近人,娓娓道来;他一再说自 己是一个“渺小的人”,“普通的人”。常常为 戴在自己头上的顶顶桂冠感到局促不安,曾写文 章《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术)泰斗”》 《辞“国宝”》。作为北大副校长,东语系主任, 曾像一个“老师傅”一样为新入校的学生看行李。
1.我们先来看看“人与大自然的关 系”。文中哪几段在谈这个话题? 明确:第二段至第四段。
作者认为人与大自然是什么关系? 天人合一
作者认为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
真 ,真情相待 忍,相互容忍
对于这方面,你有切身体验吗?能不能说说 你是怎样处理日常生活中与别人的关系的?
2.从篇幅上不难看出这是作者重点 论述的一个方面。默读这三个自然 段,看看作者认为人与大自然应该 是什么关系?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 的观点的?
3.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你认为人与自然之 间应是什么关系?人类应如何面对自然才 能得到自然的善待?(“思考与讨论”二) 明确: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人本来也 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即人类是大自然 中的普通一员,人类要想生存,必须有衣 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供应,这种供应只取 之于大自然,我们要依赖大自然而生存。
2、天人合一 有多种理解,文中解释为:“天” 即自然,“人”即人类。“天人合一” 即人类与大自然有和谐统一,不要成 为敌人。
3 、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 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 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 可有所作为。 出处:汉· 刘安《淮南子· 主述训》:“事 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 宽大无以兼覆。”
做人与处世教学设计
做人与处世一、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字希逋(bū),又字齐奘(zàng)。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被称为国学大师。
二、生字词范畴()惩罚()发人深省()屡创奇迹()匮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磕磕碰碰()箴言()庶几()不一而足()简明扼要()分野( )三、题解做人:一指待人接物;二指当个正派人。
处世:指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
与:在这里是连词,起连接作用四、分析1、天人合一有多种解释,季羡林先生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天人合一”即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统一,不要成为敌人。
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3、作者为什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列在第一位,并且要对其进行详写呢?因为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且现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作者希望人类能够尽早认识这一问题,改善对自然的态度。
4、中心论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做人与处世必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真”“忍”三个关系: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消灭私心”5、谈谈你看完短片后的感受(例如: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爱护自然?)6、谈一谈,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人(例如怎样对待父母、老师、同学)?7、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
不追求名利,生活俭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消除私欲,使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8、你认为应该怎样消灭私心?五、作业:1、仿照文章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的特点,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你对“做人与处世”的看法;2、查找季羡林其他散文作品自读。
(推荐篇目:《月是故乡明》《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春归燕园》)。
【最新精选】【155页精品】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_全册教案.doc
八年级上教案初中教辅编委会张翼健张笑庸田泉卢文祥主编张翼健张笑庸副主编毓明笠刘华李元昌编者(以姓氏拼音为序)陈思陈伟赛崔巍方芳郭淑琴韩道红胡欣黄敏黄勇姜玉英李林霞李毓志龙燕娄爽马力竞苗琳任燕沈艳春石馨孙秀英王江春王帮阁奚丽红许雪飞尹淑艳于春婷于晓平张俊海张研博赵璐赵志朱雪莉一格律诗八首 (1)二宋词二首 (41)三现代诗歌二首 (53)四给女儿的信 (73)五家书 (85)六孔乙己 (96)七范进中举 (116)八一个价值一千亿元的名字——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32)九论趣 (141)一○谈作文 (161)一一做人与处世 (171)一二短文二篇 (181)一三老人与海 (192)一四沉寂的雪原 (200)一五《老子》二章 (213)一六《论语》九则 (220)一七邹忌讽齐王纳谏 (234)一八毛遂自荐 (244)一九桃花源记 (255)二○传.序.书.箴四篇 (266)一格律诗八首(一)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5.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唐诗的风采。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自由发言:读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3.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
王湾,洛阳人。
唐代诗人。
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洲,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
做人与处世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做人与处世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做人与处世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1做人与处世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做人及处世的含义与重要性;2. 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3.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差异、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决策应对。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设计:1.引入教师开始 classroom discussion 问:大家知道做人和处世的含义吗?大家觉得它们的重要性是什么?老师示范知识库法,让学生将自己关于“做人和处世”的认知及经验分享。
2.学习a. 给本课程的首字母 SOSUD 讲授:S-尊重差异;O-关爱他人;S-决策应对;U-与他人交往技巧;D- 发展成功人生b. 学生小组阅读来自 Charles Dickens 的小说《 David Copperfield》的一个章节,要求学生理解和发现作为当代年轻人所应学得的三个技能:交流、领导和协作。
c. 随堂演习让学生处于符合他们的学习风格的小组中,从事一个互动实验。
学生被要求模拟并运用SOSUD中的各个技能,为一个新产品开发出最佳营销策略。
3.巩固a. 教师与学生们分享一个关于“做人处世”的故事,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咨询者所遇到的困难,以及非常值得称赞的建议。
b. 分组辩论: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处世学生分成两组,正反两方分别讨论,并说明理由,彼此交流观点。
最后总结出双方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4.作业:让学生回顾当天讨论的内容, 认真思考自己与他人交往中曾遇见的困难和挑战。
请学生写一篇 500 字的杂谈,总结学习启示和认知, 体现为他们的个人使命表述, 或者为他们“2018 目标”的制定和计划。
让学生完成一活动,这个活动是为新学校里的学生准备欢迎仪式.每个学生为自己所在的班级准备一份10分钟的混合文化表演,吸引新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反思:做人与处世的教学任务正如我们合作的全球社会中的主题:一个无处不在的协作和学习社会,它的成熟和成功,来自那些具备以上技巧的人。
《做人与处世》导学案
《做人与处世》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提到的三个关系。
2过程与方法:体会议论文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仿本文局部的构思,能有理有据地说明一个道理。
【学习重点】认识并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难点】尝试议论文语段写作。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互助、启发点拨【预习提示】熟读文章,用“①、②……”标明段落序号、扫清字音、字词障碍、概括每段内容。
【学习流程】一预习检测(8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范畴()匮乏()弊端()危言耸听()扼要()箴言()庶几()不堪设想()2作者认为“做人与处世”的关键是什么?3作者开篇就指出自己的基本想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课内探究深入研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1.我们先来看看“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文中哪几段在谈这个话题?2.从篇幅上不难看出这是作者重点论述的一个方面。
默读这三个自然段,看看作者认为人与大自然应该是什么关系?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3.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你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是什么关系?人类应如何面对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善待?4.除了文中所举出的实例,你还能举出哪些以强制手段向自然索取或大自然给我们以惩罚的例子?5.作者认为应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6.对于这方面,你有切身体验吗?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处理日常生活中与别人的关系的?7.作者只以寥寥数笔阐述自己对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的看法,认为诸葛亮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你是怎样理解诸葛亮这两句名言的?三语言积累学生再次浏览全文,画出值得积累的语言点。
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做人与处世》教学设计3
课题:做人与处世
讲课教师:
学科:语文
课时:第1课时
总课时数: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关注文中谈到的天人、人人及个人思想情感矛盾与平衡的三个关系,并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深入思考。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理解并深入体会文章核心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做人与处世
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部分。作者提出“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并含蓄地表明应采取“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理”。其中举出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等等现象,并举出张载的话“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进行论证,这是“据”。
解疑归类
四、片段写作。仿照文章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的特点,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你对“做人与处世”的看法。
2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三种关系呢?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该与自然交朋友,“天人合一”。
人与他人的关系:以真情实意相待,互相容忍。
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消灭私心,淡泊宁静。
3在你的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个人思想感情这三种矛盾,哪一种更加突出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对你有帮助吗?
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最好举出实例,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交流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我们在处理自己与周围人们关系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考虑自己的得失过多而觉得不平衡,这时我们就应多为对方考虑,多忍让,对家长也是如此。
中心论点:做人与处世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个人思想感情三种关系。
分论点:人类应与自然交朋友,做到“天人合一”;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应做到“真”和“忍”;
解决个人思想感情的矛盾应做到消灭私心。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做人与处世》学案(无答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处理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的写作脉络 ,体会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3 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关注文中谈到的天人、人人及个人思想情感矛 盾与平衡的三个关系,并就其中自己感兴教学资料最新版本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初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自主处理生字词。
2 反复诵读,在书本上批注自己的理解,勾画、积累文中引用的名句。
3 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并深入体会文章核心观点。
4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并写在我的疑问处。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 :季羡林的一生可以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
1.勤奋铸就的传奇经历。 他 1911 年出生在一个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
【延伸拓展】 除了文中所举出的实例,你还能举出哪些以强制手段向自然索取或大自然给我们以惩罚的例子?你认为 人类应如何面对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善待?
【我的收获】 【推荐积累】季羡林的名言: 1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 2、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 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2. 职务及专业成就。从德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 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他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 文译释、中 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
3. 平凡的大师风范。他衣着平常,永远一身洗旧了的卡几布中山装,像一个“土包子”,但却令人感到光芒 四溢;他说话平常,声音低沉,话语不多,永远面带微笑,从不会夸夸其谈,装腔作势;他的文章质朴, 像与读者谈心,平易近人,娓娓道来;他一再说自己是一个“渺小的人”,“普通的人”。常常为戴在自己 头上的顶顶桂冠感到局促不安,曾写文章《辞“国学大师”》《 辞“学界(术)泰斗”》《辞“国宝”》。作 为北大副校长,东语系主任,曾像 一个“老师傅”一样为新入校的学生看行李。季羡林一生培养了 6000 名弟子,其中 30 人成为各国驻外 大使。作为誉满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却没有半点 架子和派头。但是, 他却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1.做人与处世》word教案 (3).doc
今天,我们就来结识这样的一位人物(幻灯展示作者照片及相关简介)。
探疑互动
积累写作知识。
1.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举了大量的例子,引用古圣先贤的名言来进行论证,从而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我们称之为"议论文"。其中作者的核心观点叫做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之下又可有分论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别是什么?
4.对于我们而言,生活中体会更深的可能是文中提到的后两种关系,但作者为什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列在第一位,且着大量笔墨进行论述呢?
因为这是人类公共面对的问题,它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且目前无论哪个国家的人们都时常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与 "惩罚",作者是希望利欲熏心的人类能够尽早地认识到这个关键的问题,改善自己对自然的态度。
中心论点:做人与处世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个人思想感情三种关 系。
分论点:人类应与自然交朋友,做到"天人合一" ;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应做到"真"和"忍";
解决个人思想感情的矛盾应做到消灭私心。
2.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想令读者信服自己的观点,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结合本文的具体内容,看 看作者是怎样做到有理有据的?
2.怎样才能处理 好这三种关系呢?
。
人与他人的关系:以真情实意相待,互相容忍。
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消灭私心,淡泊宁静。
3.在你的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个人思想感情这三种矛盾,哪一种更加突出?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对你有帮助吗?
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最好举出实例,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交流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我们在处理自己与周围人们关系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考虑自 己的得失过多而觉得不平衡,这时我们就应多为对方考虑,多忍让,对家长也是如此。
长春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做人与处世知识点总结
长春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做人与处世知识点
总结
本书为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季羡林先生在这本书中集中阐述了他的生活哲学。
他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处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做人与处世》作者季羡林,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个人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社会就能和谐;否则,生活就会苦恼,社会秩序、公共道德就会出现混乱。
“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思想的普遍而基本的表露。
它是有别于西方分析的思维模式的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具
体表现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八年级上册语文做人与处世
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汇总)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说屏知识要点。
《做人与处世》教学设计
《做人与处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做人与处世一、教学目标:1.了解“做人与处世”的概念与重要性。
2.掌握做人与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和处世能力。
二、教学内容:1.做人与处世的概念和重要性。
2.做人与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学习案例分析及讨论。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做人与处世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2.展示一些与做人与处世相关的名言警句,引发学生对这一话题的思考。
Step 2:介绍做人与处世的概念和重要性(15分钟)1.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做人与处世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做人与处世的内涵和外延。
2.分析案例,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案例中涉及的人际关系和处世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做人与处世的理解。
Step 3:讲解做人与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技巧(25分钟)1.通过PPT或者板书的方式,讲解做人与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a.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
b.尊重他人和友善待人的原则。
c.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d.适应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Step 4:案例分析及讨论(30分钟)1.展示一些与做人与处世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共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析能力。
3.在讨论结束后,组织学生互相反馈,一起总结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做人与处世的技巧和原则。
Step 5:总结和拓展(10分钟)1.总结课上所学的做人与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拓展学到的知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收集学生的答案和观点,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五、教学资源准备:1.讲义,PPT或者黑板白板。
2.案例资源。
3.学生小组讨论的分组材料。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与应用做人与处世的原则和技巧,通过反馈和对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11做人与处世教案长春版
做人与处世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关注文中谈到的天人、人人及个人思想情感矛盾与平稳的三个关系,并就其中自己感爱好的内容加以深切试探。
2.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体会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3.体会文章平实的语言风格,积存文中引用的名句。
4.查找资料,了解作者,阅读他的其他散文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明白得并深切体会文章核心观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个人一辈子活的感知和阅读积存,深切体会文中提到的三个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
咱们每一个人一辈子活在天地之间、社会当中,天天要处置很多复杂的关系。
比如与家人的关系、与老师同窗的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等。
若是这些关系处置得适当,咱们的生活就会顺心,不然,咱们就可能陷入苦恼。
我国闻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季羡林先生就有这方面的感悟,咱们来看看在他的内心,人们需要处置好的最重要的关系有哪些。
今天咱们来学习他的作品《做人与处世》。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翻书。
)二、作家及作品介绍。
(可利用多媒体)(学生借助预习资料进行介绍,教师补充总结。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能够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他1911年诞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落里。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家“是贫中之贫,真能够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6岁以前,他乃至从没有接触过笔和纸。
6岁那年,他到济南投奔叔父,开始念书,1930年同时考取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又考取清华大学互换研究生赴德留学。
回国后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职务。
读过他的传记的人感慨地说:“作者不盛气凌人,书写得亲切,令人感到,资质平常的人只要勤勤恳恳,也总能多少有点收成。
”勤奋确实是季羡林由一个最贫苦的青年转变成知名学者的关键之所在,直到步入晚年,他仍然维持着一个适应——天天四点起床开始研究写作,号称“北大一盏灯”。
他的文章自然清新,且十分关注人与大自然的和谐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他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感召了无数的青年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人与处世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关注文中谈到的天人、人人及个人思想情感矛盾与平衡的三个关系,并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深入思考。
2.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体会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3.体会文章平实的语言风格,积累文中引用的名句。
4.查找资料,了解作者,阅读他的其他散文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理解并深入体会文章核心观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生活的感知和阅读积累,深入体会文中提到的三个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社会之中,每天要处理很多复杂的关系。
比如与家人的关系、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等。
如果这些关系处理得恰当,我们的生活就会顺心,否则,我们就可能陷入苦恼。
我国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季羡林先生就有这方面的感悟,我们来看看在他的心里,人们需要处理好的最重要的关系有哪些。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做人与处世》。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翻书。
)
二、作家及作品介绍。
(可使用多媒体)
(学生借助预习资料进行介绍,教师补充总结。
)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他1911年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6岁以前,他甚至从没有接触过笔和纸。
6岁那年,他到济南投靠叔父,开始念书,1930年同时考取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又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留学。
回国后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职务。
读过他的传记的人感慨地说:“作者不盛气凌人,书写得亲切,使人感到,资质平常的人只要勤勤恳恳,也总能多少有点收获。
”勤奋确实是季羡林由一个最贫苦的少年转变为知名学者的关键之所在,直到步入晚年,他仍然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四点起床开始研究写作,号称“北
大一盏灯”。
他的文章自然清新,且十分关注人与大自然的和谐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他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感召了无数的青年人。
今天,就让我们在他的带领下,共同思考“做人与处世”的话题。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与学生合作范读课文(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定几名学生分段朗读),提出要求:
参与朗读的同学吐字清楚,准确把握朗读的节奏;其他同学圈画生字词,并能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教师与学生合作朗读。
3.整理生字词。
范畴惩罚不一而足屡创奇迹
匮乏简明扼要天人合一发人深省
箴言磕磕碰碰庶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作者认为“做人与处世”的关键是什么?
做人与处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5.作者开篇就指出自己的基本想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门见山,第一段统领全文,使读者能够一下子把握文章的内容。
四、深入研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1.我们先来看看“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文中哪几段在谈这个话题?
明确:第二段至第四段。
2.从篇幅上不难看出这是作者重点论述的一个方面。
默读这三个自然段,看看作者认为人与大自然应该是什么关系?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当是伙伴,即“天人合一”。
人类应当采用和平手段向大自然索取。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先列举了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两种手段:和平手段与强制手段。
并举出采用强制手段的西方人所取得的眼前利益。
紧接着在第三段即指明这种看似“征服”的做法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即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两段内容一对比,不难得出这种“征服自然”的强制手段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人们高呼环保的做法正是符合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希望人们能够说到做到。
3.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你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是什么关系?人类应如何面对自然才能得到自
然的善待?(“思考与讨论”二)
明确: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
”即人类是大自然中的普通一员,人类要想生存,必须有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供应,这种供应只取之于大自然,我们要依赖大自然而生存。
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需要的是谦逊,而非傲视;是友善,而非征服;是保护,而非破坏。
我们应像作者所说的,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以和平的手段向大自然索取自己所需的生活生产资料。
造物是有尽藏的,用之是有竭的。
我们在使用大自然资源方面,决不能肆无忌惮地浪费,只有这样,我们及我们的后代才能向自然索取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
4.除了文中所举出的实例,你还能举出哪些以强制手段向自然索取或大自然给我们以惩罚的例子?
明确:如人们为了牟取暴利而大肆捕杀藏羚羊等野生动物,使得许多物种濒临灭绝;近几年我们所遭受的“非典”和“禽流感”等流行疾病;沙尘暴对我国北方地区气候的严重影响、大范围的干旱或冰雪灾害等。
确实到了我们该深刻反省的时候了。
5.与后两种关系相比,作者为什么不惜大量笔墨论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呢?
明确:因为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大话题,而后两者则更倾向于个人的处世之道。
如果解决不好人与大自然这个最根本的关系,整个人类将陷入生存的危机,也就谈不上个人的处世问题了。
教师总结:所以季羡林在其他很多文章中都反复提及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的问题,并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本世纪人类需要解决好的最重要的问题。
他还在一些文章中引用了诗人歌德的名言:“大自然从未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
”就让我们虔诚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天人合一,只有把大自然的利益看做我们自身的利益,我们才有可能更长久地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
6.作者认为应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明确:“真”和“忍”。
即真情实意相待,相互容忍。
7.对于这方面,你有切身体验吗?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处理日常生活中与别人的关系的?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可围绕真诚与容忍展开,也可提出其他的观点。
关注课下注释对张公艺的介绍,加以积累。
)
8.作者只以寥寥数笔阐述自己对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的看法,认为诸葛亮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你是怎样理解诸葛亮这两句名言的?
明确: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只有摒除心中的私心杂念,对生活持淡泊之心,令心神宁静,才可以令自己的精神追求进入更高的境界,令自己的志向更加远大。
这样的人没有私心,也就没有了思想感情的矛盾。
诸葛亮的一生正是如此,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毫无
私心杂念。
五、语言积累。
学生再次浏览全文,画出值得积累的语言点。
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2.天人合一
有多种理解,文中解释为:“天”即自然,“人”即人类。
“天人合一”即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统一,不要成为敌人。
3.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
不追求名利,生活俭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
”
六、作业。
查找季羡林其他散文作品自读。
(推荐篇目:《月是故乡明》《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春归燕园》《八十述怀》)
板书设计:
做人与处世
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