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立克次体1
立克次氏体
般称为支原体。
它们突出的形态特征是没有细胞壁。细胞柔软而且形
态多变,具有高度多形性。着色力弱,革兰氏阴性。是目
前已知的可独立生活的最简单的生命形式,也是最小的细 胞型生物,0.2-0.25微米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在同一培养中细胞常出现大小不同的球状、长短不一的丝
状及各种分枝状。球状体直径一般为0.15~0.3μm,丝状体长短
生物学特性
l·细胞多形,可呈球形、球杆形、杆形,甚至 哑铃形或丝状等,但主要是球杆状。 2· 大 小 介 于 细 菌 和 病 毒 之 间 , 球 状 菌 直 径 0.2 ~ 0.7um , 杆 状 菌 大 小 0.3 ~ 0.6um×0.8 ~ 2um。除贝氏柯克斯体外,均不能通过细菌滤器。 3·有类似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和化 学组成,胞壁中含肽聚糖、脂多糖和蛋白质, 胞浆内有DNA、RNA及核蛋白体。革兰氏染色阴 性,姬姆萨染色呈紫或蓝色,马基维洛,法染 成红色。磺胺和抗生素可杀灭。细胞壁含二氨 基庚二酸。
有核糖体及类似原核细胞的核。
支原体广泛分布在土壤、污水、昆虫、脊椎动物及人体中,除可 引起胸膜肺炎病外,尚可引起猪喘气病、鸡呼吸首慢性病,现已 发现人、畜、禽、植物的支原体多种,大多数为致病性,少数为 腐生性。
螺旋体 形态、运动机理独特的细菌,介于细菌与原生动物之间,具 体寛0.1-0.5μm,有的达30μm,长3-20μm,有的长500μm,细 长、柔软、螺旋状,细胞结构与其他细菌稍有不同,不具鞭毛, 轴丝;收缩运动,纵裂,腐生或者寄生,革兰氏阴性。
光显勉强可 电镜 见 能过滤 阴性 与细菌相似 无细胞结 构 能过滤
特征
细菌
支原体
立克次体
衣原体
病毒
繁殖方式 二均分裂 二均分裂 二均分裂 二均分裂 复制 培养方式 人工培养基 人工培养基 宿主细胞 宿主细胞 宿主细胞 核酸种类 RNA和DNA RNA和DNA RNA和DNA RNA和DNA RNA或DNA 对抗生素 敏感 敏感 敏感 敏感 不敏感 (对青霉素不敏感) 细胞构造 有 有 有 有 无 核糖体 有 有 有 有 无 繁殖时个体 保持 保持 保持 保持 不保持 的完整性 大分子合成能力 有 有 有 无 无 产ATP系统 有 有 有 无 无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第十九章 立克次体(rickettsia)
重点内容
立克次体的概念、形态、染色及其培养 特性;
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 虫病东方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所致 疾病及防治原则。
遗传 在遗传上与细菌无关 在遗传上与细菌相关
培养
需加胆固醇
一般不需要胆固醇
两者相同点?
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相同点
−缺乏细胞壁,形态多样,能通过滤菌 器。 −固体培养—菌落呈荷包蛋样或颗粒状。 −临床表现相似—间质性肺炎、泌尿生 殖道感染、不育等
二、致病性
名称
肺炎支原体
人型支原体 生殖器支原体 穿透支原体 解脲脲原体
临床以咳嗽、发热、头痛、咽痛和肌 肉痛为主,可并发支气管肺炎、皮疹、 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
2、解脲脲原体: (1)经性接触,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 (2)经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早产、 死胎和新生儿呼吸道感染。 (3)与不孕症有关
三、免疫性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体液免疫: 抗膜蛋白的抗体包括IgM、IgG和SIgA。
致病类别
➢ 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 ➢ 人型支原体 (M.hominis) ➢ 生殖器支原体 (M.genitalium) ➢ 穿透支原体 (M.penetraus) ➢ 溶脲脲原体 (U.urealyticum)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形态:呈多形性 可通过细菌滤器(最小,0.2~0.3μm ) 无细胞壁,细胞膜含胆固醇较多 繁殖方式:二分裂,出芽等 特殊结构:荚膜,顶端结构 染色方法:姬姆萨(Giemsa )染色-淡紫色 G-
立克次氏体
近年来,随着立克次氏体分子生物学(16srRNA序列、DNA-DNA杂交、全DNA或基因片段、质粒等)研究的进展,旧的立克次体分类已不能完全反映立克次目中所有种属的全貌,应运而生的是根据遗传物质对立克次体进行新的分类。16srRNA序列的分析显示,立克次体可分为两个亚群,α亚群包括立克次体(Rickettsia)、埃立克体(Ehrlichia)、埃菲比体(Afibia)、考德里体(Cowdria)和巴通体(Bartonella);γ亚群包括柯克斯体(Coxiella)和沃巴哈体(Wolbachia)。现并已发现很多新的种属如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japonica)、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Chaffeensis)、腺热埃立克次体(EhrlichaSennetsu)、汉赛巴通体(Bartonellahenselae)等。罗卡利马体(Rochalimaea)的名称已为巴通体所取代,故战壕热的病原体也应改称为五日热巴通体(Bartonellaquintana)。新的立克次氏体(与人类感染有关)。
编辑本段传染途径
立克次氏体在虱等节肢动物的胃肠道上皮细胞中增殖并大量存在其粪中。人受到虱等叮咬时,立克次氏体便随粪从抓破的伤口或直接从昆虫口器进入人的血液并在其中繁殖,从而使人感染得病。当节肢动物再叮咬人吸血时,人血中的立克次氏体又进入其体内增殖,如此不断循环。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与动物患多种疾病,如立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落基山斑点热、普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流行性斑疹伤寒、穆氏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地方性斑疹伤寒、伯氏考克斯氏体可引起人类患Q热以及恙虫热立克次氏体可引起人类患恙虫热。它与衣原体的不同处在于其细胞较大,无滤过性,合成能力较强,且不形成包涵体。
编辑本段常见种类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第19章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一、教学大纲要求(1)掌握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2)掌握衣原体的生活周期,掌握沙眼衣原体的微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熟悉衣原体所致疾病。
(3)掌握立克次体的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和微生物学检验。
二、教材内容精要(一)支原体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群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形态上呈高度多形性,可通过滤菌器。
支原体因其缺乏细胞壁归属于柔膜体纲的支原体目。
下分三个科:支原体科生长时需从外界环境摄取胆固醇;无胆甾原体科生长时不需外源性胆固醇;螺旋原体科虽生长需要胆固醇,其特点是生长到一定阶段呈螺旋形。
支原体科中又分支原体和脲原体二个属。
支原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对人致病的主要是肺炎支原体(Mycopasma pneumoniae,,MP)、解脲脲原体(U.urealyticum)。
1(肺炎支原体(1)生物学特性1)形态与染色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仅有细胞膜,呈高度多形性,常见形态为球形、杆形及长丝形,有时可见分枝与星状体。
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常用姬姆萨染色,呈淡紫色。
2)培养特性对低渗透压敏感,营养要求高于一般细菌,需加入20%马或小牛血清,多数支原体还需添加新鲜酵母浸液、组织液等。
支原体繁殖较慢,在固体培养基上35?培养2,3d,菌落中央的核心部分较厚、向下长入培养基,周边由透明颗粒组成的薄薄的一层贴在琼脂表面,呈油煎蛋菌落。
3)生化反应肺炎支原体可根据是否能利用葡萄糖、水解精氨酸来与其它致病支原体进行鉴别。
4)抗原结构支原体的抗原性主要来自细胞膜,胞膜外层蛋白质是支原体的主要型特异性抗原,其抗原性常用生长抑制试验(growth inhibition test,GIT)与代谢抑制试验(metabolism inhibition test,MIT)鉴定。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知识点整理
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知识点一、螺旋体1.概念1)⼀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利用细胞壁和细胞膜间的轴丝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物2)基本结构与细菌相似,有细胞壁、原始核质,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对抗生素等药物敏感2.螺旋体的科和属3.钩端螺旋体1)钩端螺旋体属⼀属钩端螺旋体科,简称钩体。
2)常⼀的有问号钩端螺旋体、双曲钩端螺旋体、亚历⼀⼀钩端螺旋体及其他13个新种。
3)代表菌种为问号钩端螺旋体4)形态结构a)螺旋盘绕细致⼀规则,形似细⼀珍珠排列的细链。
⼀端或两端呈钩状。
b)电镜下钩端螺旋体为圆柱状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鞘膜、胞壁和浆膜。
鞘膜由脂多糖和蛋⼀质组成。
胞壁与浆膜之间有⼀根由两条轴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侧。
钩端螺旋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c)运动活泼,常呈C、S或8字型d)Fontana镀银染色法背景为淡棕色,钩端螺旋体染成棕褐色e)其胞壁成分与革兰阴性杆菌相似,革兰染色为阴性5)培养&抵抗力a)营养要求复杂,常用Korthof培养基b)适宜生长温度28~30°Cc)人工培养基生长缓慢,液体培养基中呈半透明云雾状生长。
d)水或湿土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
e)对干燥、热、日光直射的抵抗力较弱,56 °C10min或60°C1min死亡6)抗原a)与分型有关的抗原存在于螺旋体表⼀的表⼀抗原(P抗原),为蛋⼀质多糖的复合物,具有型特异性,是钩端螺旋体分型的依据。
b)存在于螺旋体内部的内部抗原(S抗原),是类脂多糖复合物,具有属特异性,为钩端螺旋体分群的依据7)致病性a)致病物质●类似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内毒素样物质(ELS)或脂多糖样物质(LLS)●溶血素细胞毒性因子(CTF)●细胞致病作用(CPE)物质b)疾病后可获得抗同型钩体的持久免疫力,细胞免疫为主c)人兽共患:传播途径经破损⼀肤或粘膜进⼀d)进⼀⼀液⼀量繁殖,引起钩体败⼀症,随后钩体侵⼀肝、脾、肾、肺、⼀、淋巴结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引起相关脏器和组织的损害和体征e)临床上常⼀流感伤寒型、⼀疸出⼀型、肺出⼀型。
立克次体和衣原体
内毒素,磷脂酶 内毒素 磷脂酶A 磷脂酶
3.致病过程 致病过程
体虱, 体虱 蚤叮咬 立克次体 鼠蚤叮咬 恙螨叮咬等 人体 局部淋巴结 小血管内皮细胞 生长繁殖 血 临 皮 床 症 状 血管 大量 繁殖 全身小血管内 血 皮细胞
4.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或为寄生宿主,或为 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或为寄生宿主, 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 储存宿主, 储存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5.大多为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 大多为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 6.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致病物质 2.致病机制 致病机制
分离培养: 分离培养 动物腹腔接种
血清学实验
外斐反应
用普通变形杆菌的菌体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检测患者 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的凝集试验, 用以诊断立克次体感染 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的凝集试验 主要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抗原交叉现象 立克次体 OX19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恙虫病立克次体 Q热柯克斯体 热柯克斯体 五日热巴通体 +++ +++ ----
立克次体
Rickettsia
概念: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 细胞内寄生的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微生物.
分类:
对人致病的有五个属 可分为二个亚群(根据16S rRNA 可分为二个亚群(根据16S 16
序列分析) 序列分析)
一.共同特点
1.专性细胞内寄生 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专性细胞内寄生, 专性细胞内寄生 2.属原核细胞性微生物 含DNA 和RNA两类核 属原核细胞性微生物,含 属原核细胞性微生物 两类核 酸 3.多形态 主要为球杆状 ,革兰染色阴性 多形态, 革兰染色阴性(Giemsa 多形态 革兰染色阴性 染色呈蓝紫色), 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光镜 染色呈蓝紫色 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光镜 下可见) 下可见
立克次体概述及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抵抗力弱;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对四环素、氯霉素类抗生素敏感;磺胺类药物可刺激立 克次体的生长。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1. 流行环节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感染脊椎动物 宿主,其中啮齿类动物常成为寄生宿主和储 存宿主。
①
②
2.所致疾病
引起人兽共患病,多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肌痛、皮疹、肝脾肿大 等为主要特征。
病
查菲埃里希体(E.chaffeensis) 人 单 核 细 胞 埃 里
希体病
腺热新立克次体(N.sennetsu) 腺热
传播媒介
人虱
鼠蚤、 鼠虱 蜱
蜱 蜱
蜱
螨 恙螨
储存宿主 人 啮齿类
啮齿类、犬 啮齿类 啮齿类、犬 啮齿类 鼠 啮齿类、恙螨
蜱 蜱 吸虫?
啮齿动物、鹿、 牛等
犬、鹿、啮齿 动物
鱼类?
2. 临床特征
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壁坏死,血栓形成,血管周围组织的广泛性病变。 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高热、剧烈头痛和肌痛、皮疹 。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三)微生物学诊断
1. 标本采集
急性期病人血液或病灶组织标本 血清学试验需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
2. 分离培养
细胞培养 鸡胚接种 动物接种
④ ③
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 ①全沟硬蜱 ;②恙螨; ③人体虱; ④蚤
(诸欣平 苏川 人体寄生虫学第八版)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3. 致病机制
(1)入侵门户和到达部位:经皮肤、结膜或黏膜侵入人体后,通过淋巴管及血流播散 至全身。立克次体属主要侵犯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埃里希体属和无形体属主要 感染骨髓来源细胞。 (2)立克次体属的主要致病物质及其致病作用:①黏附素OmpA和OmpB与宿主细胞 表面受体的结合;②磷脂酶A的溶膜作用;③Ⅳ型分泌系统(T4SS)将立克次体的 DNA和蛋白质转运入宿主细胞浆。④立克次体进入胞浆大量繁殖,产生脂多糖等毒性 代谢产物,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病变。 (3)免疫病理损伤
微生物19章 立克次体检验
病原体
所致疾病 媒介
传播方式
普氏立克次体 莫氏立克次体 立氏立克次体 恙虫病东方体 贝纳柯克斯体 查菲埃立克体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落矶山斑点热
恙虫病 Q热 单核细胞增多
人虱 鼠蚤 蜱 恙螨 蜱 蜱
虱粪经伤口感染 蚤粪经伤口感染
蜱叮咬 恙螨幼虫叮咬 接触、呼吸道等
蜱叮咬
斑点热病人全身性红斑,出血甚至肢端坏死。有的立克次氏 体酿成严重疾病,如人类的流行性斑疹伤寒、羌虫热、Q热等,并 常伴随着灾害、战争和饥饿,曾长期与人类的痛苦、灾难联系在 一起
第19章 立克次体检验
重点提示
• 概念 • 分类 • 临床意义 • 生物学特性 • 微生物学检验
一、概念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微小的杆状或球杆状、革 兰染色阴性,除极少数外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首先由美国青年医师Howard Taylor Ricketts发现,为纪 念他在研究斑疹伤寒时不幸感染而献身,故以他的名字命名此 类微生物
不同立克次体的细 胞内位置:普氏立克次 体:细胞质分散存在; 恙虫病东方体:细胞质 近核处成堆存在;斑点 热立克次体:细胞质内 和核内生长;Q热柯克斯 体:细胞质空泡(吞噬 溶酶体)内生长;五日 热巴通体:粘附于细胞 外表面生长
上立 皮克 细次 胞体 内在 的田 生鼠 长阴
道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H.T.Ricketts 1909年,首次发现斑疹 伤寒的病原体,并因研究此病而牺牲, 1916年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类病原体 作为纪念
二、立克次体的分类
按第9版Bergey细菌分类手册,立克次体目分为3个科,即 立克次体科(Rickettsiaceae)、无形体科 (Anaplasmataceae) 和全孢菌科(Holosporaceae)
立克次体、柯克斯体、东方体
立克次体、柯克斯体、东方体立克次体(Rickettsia)、东方体(Orientia)、柯克斯体(Coxiella)、埃立克体(Ehrlichia)是一类与节肢动物有密切关系的严格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这类病原体的分类、所致疾病和流行环节见表20-1。
表20-1 常见立克次体的分类、所致疾病和流行环节属群种所致疾病传播媒介储存宿主立克次体属斑疹伤寒群普氏立克次体(R.prowaxekii)流行性斑疹伤寒人虱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i)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鼠加拿大立克次体(R.Canada)加拿大斑疹伤寒蜱兔斑点热群立氏立克次体(R.rickettsii)洛杉矶斑点热蜱狗和野鼠等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ibirica)北亚蜱传染斑疹伤寒蜱野兽和鸟东方体属恙虫病群恙虫病东方体(O.tsutsugamushi)恙虫病恙螨野鼠等柯克斯体属贝纳柯克斯体(C.burnetii)Q热蜱野生小动物、牛和羊等埃立克体属犬埃立克体群查非埃立克体(E.chaffeensis)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蜱啮齿类腺热埃立克体群腺热埃立克体(E.sennetsu)腺热埃立克体病蜱啮齿类嗜吞噬细胞埃立克体群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GE)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蜱人、马和狗立克次体、东方体、柯克斯体、埃立克体属的共同特点是:①大多数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②以节肢动物为宿主和传播媒介,引起人类发热出疹性疾病;③体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用光学显微镜可见,形态以球杆状或杆状为主,革兰染色阴性;④专性细胞内寄生,因酶系统不够完善又缺乏细胞器,故不能独立生活;⑤以二分裂方式繁殖;⑥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⑦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这类病原所致疾病绝大多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受染后一般不出现症状。
人类因生产劳动、资源开发等偶然遭到嗜血节肢动物的侵袭而受染。
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和Q热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斑点热主要流行于北美和西伯利亚等地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流行于北美;恙虫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等地区。
衣原体,立克次体
2019/11/7
固相 抗小鼠IgG抗体 固相 抗衣原体抗体
胶体金标记抗衣原体脂多糖单
克隆抗体(小鼠IgG)
b.免疫荧光检查
2019/11/7
2. 分离培养
接种鸡胚卵黄囊或传代细胞,用直接免疫荧光法 或酶联免疫法检测。
(1)细胞培养
将 标 本 拭 子 , 用 含 抗 生 素 处 理 后 接 种 于 McCoy 、 Hela-229细胞等。置5%CO2下培养。初代分离培养7296h后传代或盲传。有症状病人90%标本第1代即可见 包涵体,而无症状病人需传代后才得到阳性。敏感性 为80%-90%,特异性100%,是目前确诊最可靠的方 法,而且是评价实验室诊断法的标准。
衣原体目 衣原体科 衣原体属 沙眼衣原体 肺炎嗜衣原体 鹦鹉热嗜衣原体 兽类衣原体
2019/11/7
按分子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法:
(以16S和23S的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类基础) 衣原体目可分为1~4个科。
第1科(衣原体科):分为2个属9个种。 第2科(Simkaniaccae ):只有2株一种。 第3科(副衣原体科):新种为棘阿米巴副衣原体。 第4科(未定名):WSU86-1044株。
2019/11/7
生物学性状
1.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
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
原体:小而致密, Giemsa 染色呈紫色,呈圆形或椭
圆形,有感染性。
始体(网状体):大而疏松,Giemsa染色呈蓝色,
无感染性,二分裂增繁殖,为繁殖型。
2019/11/7
具有感染性的原体通过 胞饮作用进入宿主细胞
衣原体
Chlamydia
2019/11/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的检测与鉴定
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的检测与鉴定张骁鹏;李炘檑;郑波;胡晓梅【摘要】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已被列入生物战剂名录。
立克次体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立克次体严格的细胞寄生性决定了立克次体病的诊断不同于传统方法,需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测进行综合判断,通常实验室检测是明确诊断的主要依据。
从病原体的分离和培养到目前的基因水平比对,立克次体的检测技术虽发展了100多年,但人类尚未实现早期快速诊断立克次体病的目标。
本文主要综述了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检测与鉴定的研究进展。
%Rickettsia is an obligate intracellular parasitic bacterium which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list of biowarfare agents .Rickettsial diseases are zoonotic ,natural focal diseases ,and also threats to human health ser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standard detection methods for other bacteria , the diagnosis of rickettsial diseases needs a collect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epidemiologicaldata ,clinical symptoms and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Although Rickettsia detec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early rapid diagnosis is still difficult . Current progresses on Rickettsia and rickettsial disease detection , including pathogen isolation and molecular detection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期刊名称】《微生物与感染》【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7页(P194-200)【关键词】立克次体;立克次体病;检测;鉴定【作者】张骁鹏;李炘檑;郑波;胡晓梅【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重庆市微生物工程实验室,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学员旅八营,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学员旅八营,重庆400038;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重庆市微生物工程实验室,重庆 400038【正文语种】中文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天然寄生于多种吸血节肢动物和昆虫体内[1,2]。
立克次体及检验
立克次体及检验● 考点◆共同特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验一、立克次体一类严格寄生在细胞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立克次体的共同特征:①大多是人畜共患病原体,引起人类发热和出血性疾病;②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③大小介于一般细胞与病毒之间,革兰染色阴性,呈多形性主要为球杆状;④除极少数外均专性活细胞内寄生;⑤对多种抗生素敏感;⑥菌体内同时含有DNA和RNA;⑦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二、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形似小杆菌,具有程度不同的多形性。
无鞭毛或荚膜。
◆G-,不易着色,常用Giemsa、Macchiavello和Giménez法染色,Giemsa染呈紫红色,常显两端浓染,Maechiavello染呈红色,Giménez法染呈红色,背景为绿色。
Macchiavello和Giménez法染色可以鉴别恙虫病立克次体与其他立克次体。
在Macchia- vello染色中,恙虫病立克次体呈蓝色,其他立克次体呈红色。
Giménez染色,恙虫病立克次体呈暗红色,背景为绿色。
◆与G-菌非常相似,脂类含量比细菌多,细胞壁弹性较大。
各种立克次体在细胞内存在部位有所不同,以此可作初步鉴别。
立克次体定位普氏立克次体胞质中2.抗原组成构造:①群特异性抗原②种特异性抗原外斐反应: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X株的菌体抗原(OX19、0X2、OX K抗原)具有共同的耐热性多糖类属抗原,用后者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作为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关抗体的检查。
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3.培养特性:◆立克次体(除巴通体外)只能在活的真核细胞内生长。
◆常用方法有鸡胚卵黄囊培养、细胞培养。
◆接种豚鼠等动物可用于立克次体的初代分离。
◆汉赛巴通体接种新鲜巧克力平板,在35℃、5%CO2环境中培养2周左右才长出菌落。
三、致病性◆立克次体病以发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其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贝纳柯克斯体 恙虫病立克次体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种类 普氏立克次体
(流行性斑疹伤寒)
传染源 人
媒介昆虫 人体虱 鼠蚤 鼠虱 恙螨
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头痛、皮疹
鼠
恙虫病立克次体(R.tsutsugamushi)
传播媒介,储存宿主:恙螨 卵 成虫 稚虫
鼠等 幼虫
幼虫(第二代) 人等
稚虫
成虫
卵
恙虫病的传播方式
汉赛巴通体
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CSD) 传染源:猫 从抓伤处进入体内,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或脓 疱,继而发展为以局部引流淋巴结肿大为特 征的临床综合征,出现发热、厌食、肌痛、 脾肿大等。 常见的临床并发症是结膜炎伴耳前淋巴结肿 大(Parinaud眼淋巴腺综合征),系猫抓病 的重要特征之一
致病物质
内毒素:引起发热、休克等一系列反应
磷脂酶A:引起溶血,细胞损伤等
立克次体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大量增殖,引起血管 内皮细胞肿胀、浸润、坏死,血栓形成等,造成微 循环障碍 常以节肢动物为媒介或储存宿主
大多是人畜共患病原体,引起以发热、出疹为特征 的疾病
致病机制
致病物质: 内毒素、 磷脂酶A 致病机制: 节肢动物叮咬或粪便
标本采集 :病人血液标本、活检或尸检材料 标本直接检查:组织印片免疫荧光检测、核酸检测 分离培养:豚鼠接种 鉴定方法:免疫荧光检测
抗体检测 : 外斐反应、 IFA 试验、 ELISA 、 CF 试验、 MA、IHA和LA试验等。
免疫性(Immunity)
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病后可获得较强免疫力
立克次体 rickettsia
严格细胞内寄生 感染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 引起人畜共患病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H.T.Ricketts 1909年,首次 发现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三、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并因研究此病而牺牲,
1916年人们以他的名字命 名这类病原体作为纪念。
Doctor Ricktts
分类
所致疾病
贝纳柯克斯体(C.burnetii)
Q热(query fever )的病原体 Q热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头痛、腰痛等, 部分重症病例可并发心内膜炎 变异现象:抗原相 Ⅰ相、Ⅱ相 抵抗力:较强,耐热100℃10分钟,耐干燥 预防:防止家畜感染,对乳制品严格消毒 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
局部(淋巴组织、小血管)
(第一次菌血症)
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
(第二次菌血症)
高热、头痛、皮疹 病理部位: 血管
斑疹伤寒 Q热 埃立克次体病 巴通体病 猫抓病
斑点热病人全身性红斑,出血甚至肢端坏死 。有的立克次氏体酿成严重疾病,如人类的 流行性斑疹伤寒、羌虫热、Q热等,并常伴 随着灾害、战争和饥饿,曾长期与人类的痛 苦、灾难联系在一起。
预防和治疗
预防
1、控制和消灭中间宿主及储存宿主 2、特异性:鼠肺疫苗(全细胞灭活疫苗)
斑疹伤寒
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禁用磺胺类药
本章要点
立克次体的共同特征 主要立克次体所致疾病与致病机理、实验诊 断方法与判断依据
思考题 立克次体与病毒有何区别?
生物学特性
• 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 呈杆状或球状,G- ,Giemsa染色成紫红色 • 同时含DNA和RNA含两种核酸,行二分裂繁殖 • 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壁最外层有多糖组成的粘液 层,形成微荚膜,具粘附和抗吞噬作用 • 专性细胞内寄生,除五日热巴通体外均不能人工培养生长 • 生长缓慢,常接种鸡胚(卵黄囊)培养
传播途径
主要以节肢动物(虱、蜱、螨 等) 为媒介,寄生在它们的消化道 表皮细胞中,然后通过节肢动 物叮咬和排泄物传播给人和其 他动物。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 传染源:病人 传播媒介:体虱 人虱 人 人虱 人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 地方性斑疹伤寒(鼠型斑疹伤寒)传 播方式 鼠 鼠蚤 鼠虱 鼠蚤 人
免疫力 持久 持久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损伤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鼠等
(地方性斑疹伤寒)
发热、头痛、皮疹
恙虫病立克次体 (恙虫热)
鼠等
局部黑色焦痂 发热、头痛、皮疹 内脏损害 发热、头痛 心内膜炎
持久
贝纳柯克斯体
家畜
蜱 (动物间)
一定程度
致病性立克次体及其所致疾病
病原体
普氏立克次体
所致疾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
立克次体在胞内大量生 长,胞核被压向一侧。
五日热巴通体:粘 附于细胞外表面生 长。
上立 皮克 细次 胞体 内在 的田 生鼠 长阴 。道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பைடு நூலகம்
抗原结构
群特异性抗原 脂多糖 可溶性 耐热 – 脂多糖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有共同抗 原(外斐反应) 种特异性抗原 外膜蛋白 不耐热
微生物学检查
媒介
人虱
传播方式
虱粪经伤口感染
莫氏立克次体
立氏立克次体 贝氏立克次体
地方性斑疹伤寒
落矶山斑点热 Q 热
鼠蚤
蜱 蜱
蚤粪经伤口感染
蜱叮咬 接触、呼吸道等
恙虫病立克次体
查菲埃立克体 五日热巴通体
恙虫病
单核细胞增多 战壕热
恙螨
蜱 人虱
恙螨幼虫叮咬
蜱叮咬 虱粪经伤口感染
不同立克次体有不同的传播媒介和途径,并引起不同疾病
• 对四环素、强力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培养特性
活细胞内寄生,五日热巴通体除外 动物接种、鸡胚接种、细胞培养
贝纳柯克斯体在小鼠 脾细胞空泡内繁殖
不同立克次体的细 胞内位置:
普氏立克次体:细 胞质分散存在;
恙虫病立克次体: 细胞质近核处成堆 存在; 斑点热立克次体: 细胞质内和核内生 长;
Q热柯克斯体:细胞 质空泡(吞噬溶酶 体)内生长;